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藝術教育如何作為一股力量

藝術教育如何作為一股力量

發布時間:2023-01-10 10:26:13

A. 為什麼需要藝術教育它能帶來什麼

藝術教育的根本意義不在藝術,而在於人的素養,關乎民族的文化提升。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點兒藝術?除了經常聽到的答案——除了「考個好大學」之外,也有些人清楚地知道:在今後的人生中,掌握了一門藝術技巧,對今後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或許是有用的。
其實,藝術教育的意義還不止這些,甚至還有更重要的意義。
可以從一個現象來分析:從古到今,有不少思想家、科學家、教育家、軍事家等著名的人物多才多藝,甚至他本來就是藝術家;這句話我們還可以倒過來說:在許多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中,出現了不少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教育家,甚至軍事家!
一種現象出現多了就可能證明其中存在一種規律性,有它的必然性。
我是想說,藝術教育最重要的意義是,讓受教育者在藝術學習與實踐中學會形象感知和形象思維,並在對美的感知、感受中形成完善的人格,進而有更好的比較、判斷、聯想和創造的能力,更強的表達、表現能力。這樣的人,做什麼事情都會比別人更優秀。
現代教育思想討論中經常聽到「通才教育」、「復合型人才培養」等等說法。是否有人意識到這樣的現象:一個人才多種能力的結構中,藝術素養和藝術技能常常是不可或缺的。或者說,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需要有藝術感覺和美學素養,才能做得更好。達芬奇、亞里士多德、曹雪芹.....古今中外,不知道有多少人既是科學家,又是藝術家。
喬布斯說,蘋果「是人文科學與尖端技術的結合點」;貝律銘說,「建築是一種社會藝術的形式」。我們的生活中,最受使用者歡迎的日常用品,不僅需要有實用性,最好本身就有藝術欣賞的價值。我們應該想到:一個成功的作品,設計和製造它的人,不僅需要專業技能,具備藝術素養,往往還需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盡善盡美的追求。
所以我說:藝術教育的根本意義不在藝術,而在優秀的人格和素養。

B. 藝術教育如何培養兒童的創造力

幾年前我拿了坊橋藝文獎攝影組的優選,以及幾個攝影比賽的獎項,還辦了攝影展。有段時間,我隨身背著135和120兩台底片相機、三個鏡頭到處跑。只要下了床,相機就跟著我。

藝術創作是對自我的一種啟發,同時也具有很深的教育意義。

因為藝術的目的總是在舊有的世界裡,發現新的事物,發現美。

在這個讓許多人活在兩點一線,不是在家就是在公司、學校的人們來說,如攝影一般的藝術創作,更像是在看不見盡頭的生活中,尋找新的樂趣,新的呼吸方式。

培養兒童的創造力,是我們在探討兒童心理,尤其是教育心理不可忽視的一個課題。今天我想好好談談這個課題。

當代美國美學教育家艾思納(Elliot W. Eisner)在其著作《藝術與心靈的創造》( The Arts and the Creation of Mind: The role of the arts in transforming consciousness) 寫道:

艾思納所闡述的,正是環境對藝術教育的重要。

推廣攝影藝術,或是進行攝影美學教育,建構一個能輕易接觸攝影、認識攝影、學習攝影,乃至學習攝影美學鑒賞的環境,能行潛移默化之教。

一般而言,除了個人自行展開的認識活動,美學教育通常藉由他人輔助下進行的學習(如學校)。

影響更深遠的是我們生處的社會,以及社會背後的文化。

我們的感官成為一種追求自我發展的方法,但感官並非單獨運作,而是需要根源於我們生活的文化,作為發展的素材,包括: 語言、藝術、科學、價值觀 等。

有了文化的協助我們學著去發揮自我。

人能以認識為基礎,發揮更復雜的創造力。

藝術便是人精練自身經驗感覺,並加以擴大想像力的創作。思想產生充滿可能性的圖像,也有個極為重要的認知功能,執行可能世界的創造。

創造力也是認識的一種表現形式。

透過經驗展開認識,以經驗做為創造的材料,進而改變環境,形成文化。

文化取決於溝通 ,因為溝通模式提供文化增長的機會。在一部份中我們響應他人的貢獻,另一方面我們也提供材料讓他們響應。

藝術認知能力幫助人們學習如何去關切我們身處的世界 ,這彼此間是一個共生的關系,建構出整體社會的面貌。

另一方面,社會的面貌也反應著該社會攝影人的人格。

隨著數字科技發達,越來越多攝影人試圖利用數字後制方式創造符合個人主觀美感的攝影作品。

從藝術的自由精神來看,沒什麼不可以。

但部份有心人士卻抱著僥幸心態,以經過數字後制的作品,參與白紙黑字規定不能進行數字後制的攝影比賽。

顯然忘了數字科技發達之餘,網路科技跟著日新月異,過去可能不容易被檢視的旁門左道,今日則要面對廣大網民的檢視。

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相關組織、人士都忘了自己所作所為是在戕害我們的攝影環境,污染攝影人由衷熱愛藝術的心靈,破壞原本單純的攝影比賽用以提升攝影發展,而非用以求名、求利的市儈風氣。

藝術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是促進孩子的發展能力建設的經驗或認知。

創作的表現形式,在這種活動中,情感細化,更微妙的區別,受激的想像力,發展和技能形成的感覺。

「孩子的能力培養著重於孩子的內心」 ,這句話再次強調, 教育是一個過程,學習如何成為自己的經驗的建築師,因此,學習如何建立自己的經驗。

藝術必須作出特殊的貢獻,為此他們強調個性的表達,並通過富有想像力的能力的鍛煉和發展。

當代英國教育家肯‧羅賓森(Ken Robinson)在《讓天賦自由》( The Element: How Finding Your Passion Changes Everything )書中對於教育,他批判英美教育體系的三大問題:

從艾思納的角度看, 廣義的創造力是認識不可分割的部份,而認識知識增長的歷程。

當藝術教育成為注重智育的教育體系中被邊緣化,註定這場以智育為目標的體系達不到最高的知識頂峰。

從多元智能的角度看,將藝術教育從智育當中切割更是矛盾的,因為智能並非僅以傳統智力測驗能檢測出的范疇,才能做為一個人認知能力與智能的判准。

藝術能夠擴大想像力,擴大我們的認知,更是使孩子們的知性得到更廣的發揮。艾思納以水彩畫為例,水彩畫有水彩畫獨特的藝術形式。

這包括創作者的心智,以及技術:

一張被水浸泡的大張水彩紙,因為與不同比率之乾性顏料接觸,當中含括水量、氣溫、浸泡水的時間、畫具等因素,最後對作品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完成一幅水彩畫,包括我們知道刷具上有多少顏料,在紙上有多少水將使得顏色深沈或褪色。

這些取決於創作者的靈感,以及對於物質與相關科學等知識的掌握。

藝術在西方不被視為與知性相關學科無關,甚至被視為一種影響知性發展的無用之物。

很遺憾,在我生長的土地,藝術教育總是在義務教育當中被錯誤觀念犧牲。

當藝術精神中最重要的創造力得不到鼓勵,或者那鼓勵只是朝向一個智育,更具體來說是朝向學科考試的目標。

過去,我們以為失去的僅僅是聊勝於無的美術課,實際上,正如艾思納的論述,一般人低估了藝術教育能給孩子帶來的,遠遠超過美術記憶而已。

還包括幫助孩子增加他的想像力、塑造個體性、學習與環境共融、與其他社群溝通無礙等統轄感官、心靈、內在與外在的人格陶冶。讓孩子與世界學會擁抱彼此,互助共生的整全之路。

C. 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讀子「新網師」課程的《雲端論劍》的第十次預習材料才知道早在在2013年的蕭山年會上,我們提出了新教育的課程體系框架,即在新生命教育的基礎上,建構新公民教育、新藝術教育和新智識教育的課程。從2014年年會開始,我們會逐步研究這些課程的目標、標准、內容和方法等。我們首先面對的,就是藝術教育問題。

今年已經是2022年了,快十年了,我們的藝術教育今天的現狀並不容樂觀。上學期期末我們學校進行了音樂考試,教師們回來討論的話題是:現在的學生唱歌都跑調啊,都五音不全,沒幾個唱得合格的……

其實造成這樣一個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現在的孩子們的生活太豐富多彩了,吃的,玩的,用的太多了,尤其是手機的普及,甚至達到了讓孩子們玩物(機)喪志的地步,不像我們小時候,聽歌,唱歌就是一大愛好,記得我們上課時老師來之前會有文藝委員領唱一首歌的,而且那時也有很多曲調、意境優美的校園歌曲,像《讓我們盪起雙槳》、《外婆的澎湖彎》、《小螺號》……

另一方面現在雖然是在提倡素質教育,其實很多學校都是唯分數至上,體、音、美等一些「小科」真的是太小了,都不微不足道了,經常會被班主任要去。所以剛剛開始音樂考試,學生們不會唱也是情理之中。

尤其是現在的「安全意識」被視為重中之重的情況下,連體育課都縮水了好些,以前的「山羊」「跳箱」「單杠」等都成了禁忌。

所以美育教育,藝術教育成為了當下的重要課題。

現在又開始提倡新藝術教育

作為新教育實驗,究竟如何詮釋我們心中的藝術教育,從而定義出我們的新藝術教育?

從根本目標上,新教育的藝術教育,是圍繞「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個根本指向而展開,是為了讓師生擁有一個幸福人生而展開。人是藝術的存在。幸福完整,是新藝術教育的最高目標。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不幸福的。只有成功的藝術教育,一個人才可能幸福完整。讓生活幸福完整,本身是一種生活的藝術;讓生命價值永恆,本身是一種存在的藝術。實現二者,也就是實現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在這里,藝術教育作為成就人的「美」而出場。在這里,美就是幸福完整。

藝術教育為什麼很重要

(一)對個體而言,藝術教育是生命早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全面提升個體素質與能力的重要路徑。

沒有藝術和游戲陪伴的兒童,是孤獨不幸的;沒有藝術和游戲的童年,是黯淡無光的。如果一個孩子喪失了內心的藝術本能,人性意義上的「死神」就會降臨。現在優生優育都提倡胎教,還在胎兒時期就給他們聽音樂,而在學齡前時家長們也都很重視孩子藝術方面的培訓,會給孩子報很多培訓班:彈琴、舞蹈、繪畫……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就只剩下讀書學習、考大學了。

藝術教育有助於培養人的認知能力。人的認知能力是人首要的、基本的能力,也是形成其它能力的基礎。智識教育強調的是邏輯的、理性的認知能力,更多在開發人的左腦。

藝術教育有助於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是人類能力系統的重要內容,也是考察一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因為藝術思維更側重於直覺,具有跳躍性、非線性,因此在任何類型的發明創造的過程中,會起到畫龍點睛的關鍵作用。

藝術教育有助於提高人的審美能力。馬克思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藝術大師說,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二)對學校而言,藝術教育是碎裂學科的粘合劑,是倦怠時刻的興奮劑。

在學校生活中,藝術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它不僅對於其它學科的學習具有顯著的正相關,而且使學校生活張弛有度,充滿活力。

(三)對家庭而言,藝術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詩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悅化。

家庭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無聲無息、全方位的教育,是整個教育最基礎最重要的環節。

(四)對社會而言,藝術教育能夠彌合被不同標准切割的人群,提高全社會的內聚力和創新力。

在社會中,尤其是在城市化、全球化的後工業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空間上的距離越來越接近,但心理上的距離卻越來越遠。

(五)對民族而言,藝術教育是傳續民族精神的瑰寶,是積淀民族文化的法寶。

藝術和藝術教育天生與民族和民族文化血脈相連、水乳交融。藝術和藝術教育,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提升著一個民族的審美品味,鍛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之魂。

(六)對人類而言,藝術教育能夠幫助我們形成看待世界的第三隻眼,交給我們開啟世界的另外一把鑰匙。

真、善、美,如同三盞燈,照耀著人類前行。「真」是指科學和真理等必然性的知識,解決「是什麼」的問題;「善」是指道德和宗教信仰等應然性的范疇,解決「怎麼做」的問題;「美」是指藝術、人文、情感和審美等或然性的領域,解決「如何是」的問題。

很榮幸有機會加入新網師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期待著3.19的「研讀2014新教育年度主報告《藝術教育——成人之美》」

D. 藝術教育的任務和目標是什麼

藝術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一是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提高人的藝術修養。藝術修養是人的文化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現當代社會中的人,必須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與藝術修養,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需要。當代社會中幾乎人人都離不開藝術,但要真正具備較高的藝術修養,還需要掌握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在藝術欣賞中不斷提高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把欣賞中的感性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藝術欣賞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和再評價,只有欣賞者具有較高的欣賞能力,通曉藝術的基本知識,才能從更高的起點上去欣賞藝術作品,更充分地發揮藝術的審美功能和現實作用。
二是健全審美心理結構,充分發揮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藝術教育之所以在整個教育中有著特殊地位與作用,是因為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審美心理結構,培養人們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像力和無限的創造力。藝術活動作為人的一種高級精神活動,能夠極大地促進和提高人的思維能力。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養完美的人格。由於藝術是審美情感的集中體現,因而,藝術教育對於人的情感的培養與提高,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歷來的思想家、藝術家們,都之分重視藝術對於人的情感的陶冶和凈化作用,強調通過藝術教育來培養人們美好、和諧的情感和心靈,從而實現完美人格的建構。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核心內容和主要手段,正是通過以情感人、以情動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靈,使人進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為一個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E. 分析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分析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藝術教育;素質教育;作用
論文摘要:藝術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有著共同的追求目標和共同的培養方面,那就是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的實現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其提供了獨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技巧,有著其富有個性特色的教育內容,愈來愈受到教育者的青睞,是最有活力的一種素質教育方式。本文就針對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進行分析,希望藝術教育會為更多教育者所接受。

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培養德、智、體、美、勞等素質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落實和實現素質教育工作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藝術教育在德育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藝術教育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教育,含有這道德教育的內容,具有著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作用。藝術教育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一樣,有著共同一致的教育目標,都是著眼於完善人的的倫理結構,而相對於道德素質教育的剛性教育,藝術教育作為一種柔性教育,充分體現了人類的主體性,它的實行更有利於人的倫理結構的完善。以藝術為思想道德的教育媒介,改變了思想道德教育講授式的抽象說教形式。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概念化,成為令人歡喜的積極活躍的接受形式,更具有形象性和愉悅性,將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抽象概念和道理進行情感的形象化和生動化,更能激發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喚起受教育者的共鳴感,促使他們受教育的自由和心理意向的明朗,更有益與促發受教育者的接受積極性,更有利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力。

二、藝術和教育在智育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據相關研究資料顯示,人的情感對人的認知具有著組織和瓦解的影響力,痛苦憤怒的情緒有損於人的智力操作,而高興愉悅的情緒則更有利於人的智力發展。而藝術教育則重視形象性的感性體驗,能夠有效開發受教育者的創造性思維,幫助受教育者認識和改造世界。對於藝術教育來說,其以形象思維為主導,熏陶受教育者的想像力,可以幫助受教育者從中獲得非常多的美感,從而活躍他們的思維,刺激他們的.感知,發揮他們的藝術想像力,使得美感成為受教育著進行智力活動的內部誘發因素,激發受教育者接受的興趣和積極性,能夠強化受教育者的各項心理活動和大腦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智力。從這個意義上說,藝術教育為智育的發展提供了最佳的情緒效能。而且,藝術教育還包含著異常豐富的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藝術教育通過藝術這種媒介,生動具體地將人類傳承下來的知識經驗最大程度地傳授給受教育者,有效地提高了受教育者智力素質中對知識質量、水平層面的構造,並將其內化為受教育者內在素質,經久不忘。
同時,藝術教育對受教育者智力的開發不同於其他教育,它更有利於受教育者右腦智力的開發。人的左腦主要負責文字、語言、計算等知識的理解和運算,偏重於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但是人的右腦則主要負責空間、圖形、雕塑等鑒賞工作,也就是所謂的形象思維。二十一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最重要,還必須是創新型人才。人的右腦是想像創新的大本營,主宰著人類智慧的發揮,關乎著人是否才思敏捷。因此,重視藝術教育,促進受教育者右腦智力的開發,有利於激發受教育者的接受主動性,更有利於其創新思維的發展。只有這樣,培育出來的新世紀人才才能更好地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求,更好的促進我國更高更遠發展。

三、藝術教育在體育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良好的身體素質有利於大腦的發育和感官的增強,也有利於人的審美心理的構建。因此,受教育者的體質結構作為進行素質教育的基礎,能夠直接影響教育的功效。而藝術教育在體育素質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完善受教育者的心理結構,有利於增強受教育者的體質和體能。
重視體育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在於鍛煉受教育者的體質體能,增強受教育者的體魄。而加強藝術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審美修養,激發他們按照美的特點和規律進行自身塑造,而且可以將建立的美的形式應用於體育技能上,通過展現優美的動作和靈巧舒展的身姿,更有利於身體素質的提高,達到動作美、造型美和諧美,促進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發展。
並且,在藝術教育中,蘊含著百折不撓的崇高精神和堅強意志,能夠為受教育者提供一種形象參考,能夠激勵受教育者進行自身身體素質的培養,達到藝術教育中所富含的審美自由、審美創造和審美超越,有利於受教育者健康體魄的發展,進行活力四射的生命追求,將美感洋溢於坐立行走等所有的行為中,凸現個人的教養和精神。

四、藝術教育在美育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藝術教育是落實和實現審美素質教育的最基本形式。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藝術作品作為美的教育媒介,往往會激發受教育者對美的特殊感受。當美的客觀對象對受教育者產生作用時,就會引發受教育者的美感,產生一種激動愉悅的情感反應,能夠產生一股強烈的力量侵入人的心靈深處,升華為一種美化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審美素質。通常情況下,藝術教育所包含的審美素質有兩個層面:第一,心裡層面。藝術教育可以幫助受教育者通過對美的特殊感覺對事物的辨別形成一種自由把握的能力,進而運用其創新思維進行客觀世界的形式創造;第二,精神層面。藝術教育可以通過藝術作用塑造出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並運用其富有個性特色的藝術言語來告知受教育者對美醜的辨別,培養受教育者的審美超越,陶冶受教育者的審美情懷。這兩個層面關繫到受教育者對審美性情的塑造和審美心靈的構建,在人的審美素質教育中佔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五、藝術教育在勞動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在藝術教育中,藝術教育中包含著豐富的勞動精神品質和勞動技能知識。能夠激發受教育者的自由創造和自由超越精神,促使受教育者從藝術教育中更好地接收勞動觀念、勞動知識和勞動經驗,為勞動素質的培養提供精神支持,有利於受教育者勞動素質的提高和勞動技能的掌握。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藝術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融合了多元化的教育因素,能夠涉及每一項教育形式,起著一種支撐和融合的作用,在素質教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是其他教育形式所能夠替代的。

F. 淺議如何開展藝術教育

一、轉變教育觀念
教育觀念是對教育的根本看法,對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具有指導和統領作用。藝術教育同普通教育相比具有獨特的辦學模式和特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應當樹立起培養創新精神的藝術教育觀念、整體化知識教育觀念和「做人」、「做事」相結合的藝術教育觀念。學校藝術教育是要通過讓學生在學習繪畫、音樂、舞蹈等過程中拓寬知識面,提高審美境界和藝術修養,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崇高理想和偉大目標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代新人。
二、健全組織機構
學校應成立藝術教育領導小組,建立藝術教育工作長效機制。領導小組負責規劃、指導、評價學校的藝術教育,管理要分工明確、線條清晰,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發揮學校藝術教育的輻射作用。這就使得學校的藝術教育工作中長期規劃與學年、學期計劃環環相扣、層層落實。
三、提供有力保障
為滿足藝術類課程教學的需要和課外藝術教育活動的需要,學校應按照《中小學校辦學條件標准》,配備齊全的藝術教育設施、設備。比如:學校應設有專業舞蹈教室、音樂教室、書法教室和美術教室,配備電子琴、鋼琴、電鋼琴、手風琴、架子鼓、合唱台、美術用的畫板、畫架等繪畫工具。學校應設有可以進行節目排練、節目展演等大型活動的場地,為學生的藝術展演提供良好的硬體設施。另外,學校還應計劃每年都能籌措資金添置藝術教育設施、設備。

G. 新時代的藝術教育之變

  「自然,是很好的老師。」

自然教育學家、藝術家約瑟夫·康奈爾說,

「孩童時代就有機會接觸自然、

感受自然的神奇與美麗的人,

在他長大之後,也將永遠在自己的心中,

留有像自然一樣的強盛生命力。」

  新時代的藝術教育之變,是建立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於這點很多人會問:藝術不就是追求自我表現嗎?有必要承擔那麼多責任嗎?面對當代議題與挑戰,恐怕是的,並且,藝術教育極有可能是將要掀起的教育顯學。

Dr. Ernst Wagner以藝術家Anne Percoco的作品「因陀羅的雲」(Indra』s Cloud)為例,這件作品的創作動機來自Percoco到印度學習瑜珈時,發現一次性瓶裝水在當地造成的問題。人們不信任水源所以飲用瓶裝水,但大量的保特瓶卻延伸出另一個環境問題。

  Percoco邀請當地居民協助收集一千多個廢棄保特瓶,用這些保特瓶做出一艘船,作品以印度神話中雷雨之神因陀羅為名,而展出的方式,是讓保特瓶船航行在被嚴重污染的亞穆納河上。

這個案例展現了藝術教育即將成為顯學的態勢:

1.藝術創作是探究問題的過程。

2.藝術創作能讓抽象的問題可視化。

3.藝術的對話性是帶動改變的起點。

  藝術是一股積極的力量,但藝術教育的實力卻長期被低估,人們不該被僵固的教育思維綁縛,甚至用過去想像未來。面對當代的挑戰,藝術教育比起其他學科而言,更為重要、更具優勢、更責無旁貸。

  創意是祖國發展的未來。

  而孩子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未來,還是社會的未來,不管是家庭、社會,最值得投資的事就是孩子的教育,蕃茄田藝術作為一個引領中國藝術教育行業的兒童創新藝術教育品牌,敢於擔當起教育賦予的責任,願意和家長站在一起,支持和幫助孩子想像的發展。

  我們會通過帶領孩子以平面創作、立體藝術、實地走訪、舞蹈以及傾聽自然,教會孩子像考古學家和自然學家一樣,觀察和探索自然之美。

  近期,美國2014年發布的最新藝術課程標准,在中國藝術教育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新課標」講求要能讓孩子在藝術課程的引導下,養成以下四種能力:

  在「創造」上,孩子要能思考新的藝術理念,並且一步步地完成與細化他們的藝術理念;

  在「展現」上,孩子要能詮釋、分析、分享藝術家的作品,從中學習藝術家傳達的方法;

  在「響應」上,孩子要能學會如何評價自己的作品,並用作品理解與呼應世界;

  而「連結」,即孩子的個人意念與藝術工作,必須能和外部環境、社會、文化、人類整體的經驗聯系起來。

  探究美國2014年最新藝術課程標准,可以看到與蕃茄田藝術所提出的創造力思維系統有異曲同工之處,再次展現其與國際最前沿藝術教育思潮並軌發展的實力。

  美國最新課標重視讓藝術思維成為孩子一輩子的能力,讓孩子一步步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能表述自我的想法。

  而蕃茄田藝術不斷強調,從孩子的特質出發,讓孩子在藝術的氛圍中發現自己,通過創造力思維系統為孩子賦能,讓孩子能「從想法到實踐、從掌握到調度、從自我到超越」,掌握」面對未知並超越未知」的能力,讓孩子一步步認識自己、學會調度自我的能力、打開對外在世界的觀察與鏈結,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想法,回應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

H. 如何培養孩子的藝術力

藝術特長生的培養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單靠學校的力量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必須把學校、家庭和社區的藝術教育資源整合起來,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近年來,我校在藝術特長生的培養方面進行了一定的實踐和探索,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方法與策略,現於大家共同商榷。
一、學校是藝術特長生培養的主陣地
學校是藝術教育的主陣地,也是藝術特長生培養的主陣地。學校的藝術教育一是要通過課堂教學,為學生打好藝術教育的基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二是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的藝術興趣,發現有藝術特長傾向的學生;三是要舉辦多種活動,給學生的藝術素質的發展,藝術特長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平台。
1、藝術課堂:打好基礎,挖掘尖子
音樂、美術是小學藝術教育的主要課程,也是培養藝術特長生的主陣地。藝術課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喜愛藝術的興趣,而且能為他們發展藝術特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音樂課通過對各種歌曲、樂曲的歌唱、欣賞和情感體驗,藉助於音響、音調、音色和節奏、旋律,提高學生聽覺上的藝術趣味、審美能力,陶冶其情操;美術課通過美術技巧的訓練和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藉助於線條、色彩、造型,培養學生在視覺上的藝術觀察、欣賞、想像和創造能力以及正確的審美情趣、審美意識;藝術課教育不像一般的智育那樣,僅僅在抽象思維的層面上培養受教育者的創造能力,而是引導學生對藝術美直觀地整體性地把握和領悟,從而培養其對藝術美的感知力、想像力、理解力和創造力,形成獨特的創造思維。因此,我校特別重視抓好藝術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以及個人興趣、氣質、性格的差異,採用不同方式,提出不同層次要求。既讓學生看到和感受到形式美,又引導學生認識特定的思想內涵。同時引導學生深入到作品的境界中或角色中,引起感情上的強烈共鳴,受到藝術的熏陶,並且用正確的審美觀點去辨別真善美、假惡丑,由感情的陶冶達到道德上的凈化。
我校的藝術教師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還把那些發現的藝術興趣濃厚,有一定藝術天賦的學生登記起來,建立藝術特長生目標信息。目的一是與家長取得聯系,給家庭提供信息和藝術特長培養方面的指導,二是學校作為藝術特長的「苗子」,給予重點關注和培養。
2.藝術活動是藝術實踐和特長展示的平台
(1)藝術興趣小組活動
藝術興趣小組活動是穩定學生藝術特長傾向的重要措施,我校鼓勵每個學生參加至少一個項目的藝術興趣小組活動,學校統一組織編班,安排專門教師指導(指導教師以學校教師為主,另外外聘部分特長教師)。興趣特長活動分為「管樂」、「聲樂」、「舞蹈」、「繪畫」、「群武」、「小提琴」「誦讀」。
管樂班有50餘名學生參加訓練。「聲樂」班有60名學生參加訓練。「舞蹈」有芭蕾舞、現代舞、2個班共120名學生。「繪畫」有國畫、兒童畫、版畫、寫生畫等4個班。「工藝」有泥塑、剪紙、編織等3個班。
「誦讀」有小主持人和朗誦個班共80名學生。我校參加藝術類特長培養的學生總數高達800多人,占學校總人數的2/3

(2)「藝術節」、「音樂會」
每年的5月份為學校的藝術節,由學校大隊部組織,開展全校性的綜合藝術比賽,比賽項目眾多,有聲樂類、器樂類、舞蹈類、語言誦讀類、書畫類的比賽,有特長的學生都要參賽,目的是讓每個學生在比賽中得到鍛煉,濃厚藝術興趣,穩定特長傾向。每年的十月份是學校藝術展示月,由年級組織,開展歌詠、舞蹈比賽,評選優秀節目,表彰優秀演員。
3.藝術評價激發藝術興趣,穩定特長傾向
小學階段,學生的興趣具有不穩定性,因此通過藝術評價激發學生的藝術興趣,穩定學生的藝術特長傾向是十分必要的。為此,我們首先制訂藝術學科學業評價方案,每學期或者每個階段由藝術教師組織對學生的藝術學科的學業情況進行評價,學校組織人員對教師的評價進行抽查。其次學校每個學期進行「藝術之星」的評選,促進學生特長發展。
二、家庭在藝術特長生培養穩定保障
家庭是學生生活和成長的搖籃,也是學生藝術特長培養的搖籃。離開了家庭的保障作用,藝術特長生的培養就失去了依託,要想取得成效幾乎不可能。家庭在藝術特長生培養中的保障作用主要體現在:
1、思想和精神上的保障
所謂思想上的保障就是家長必須提高對藝術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要認識到藝術教育對學生心理和人格成長的重要作用。目前仍有不少的家長,只重視學生的語文、數學、外語等的學科成績,把子女取得高的考試分數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這樣的家長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很深,這種思想不得到改變,要想發現和培養子女的藝術特長就是一句空話。還有的家長則認為,培養藝術特長就是要成名成家。這些都是認識上的誤區。要讓家長認識到,培養孩子的藝術特長並非就是要把他們培養成藝術家,而是通過發展學生的特長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的潛能更好地發展。提高家長的認識,學校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I. 藝術教育的作用

藝術教育在當代社會究竟具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呢?(一)對個體而言,藝術教育是生命早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全面提升個體素質與能力的重要路徑。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藝術教育在個體生命的早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從發生學的角度看,兒童與藝術最近,每個兒童都擁有一顆藝術的心。兒童就是天生的藝術家。每個兒童都天生擁有著游戲的精神和藝術的心靈。游戲則是連接兒童與藝術的最佳通道。研究發現:兒童幼時的游戲程度,直接決定其成長的質量。因為通過藝術的教育,能開發兒童的游戲和藝術本能,能使兒童感知到世界的多種形式,如線條、聲音、韻律等。正因為如此,一些有遠見的教育家主張,在7-14歲期間,藝術教育應該成為學校生活的主旋律。所以,沒有藝術和游戲陪伴的兒童,是孤獨不幸的;沒有藝術和游戲的童年,是黯淡無光的。如果一個孩子喪失了內心的藝術本能,人性意義上的「死神」就會降臨。
從人的個體成長的整個過程來看,藝術教育是全面提升個體素質與能力的主要路徑。
藝術教育有助於培養人的認知能力。人的認知能力是人首要的、基本的能力,也是形成其它能力的基礎。智識教育強調的是邏輯的、理性的認知能力,更多在開發人的左腦。藝術教育則側重於直覺的、感性的認知能力,更多在開發人的右腦。從腦科學角度來說,藝術,協調著人的左右腦,使兩者既保持相互的平衡,又在相互促進中得到提升和發展。
藝術教育有助於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是人類能力系統的重要內容,也是考察一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因為藝術思維更側重於直覺,具有跳躍性、非線性,因此在任何類型的發明創造的過程中,會起到畫龍點睛的關鍵作用。在這個意義上說,當「人轉向藝術時,就進入了創造活動的實驗室」。康德對此做了這樣的描述:「藝術是神聖的,它比科學更高深、更深刻。它揭示的真理超越了科學的范疇。」這句話從一個側面揭示了藝術創作具有原創性,是一個發明的過程,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藝術教育有助於提高人的審美能力。馬克思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藝術大師羅丹說,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要培養美的眼睛,藝術教育就必不可少。因為藝術教育的目的指向之一是審美。審美是藝術教育價值的核心意蘊。
從美感的形成角度看,藝術教育對於喚醒與塑造兒童的美感具有重要的意義。每個兒童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審美的潛能,只是它取決於是否能夠被浪漫地喚醒,又是否在相應的精確之後,能夠被綜合塑造為更高層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通過藝術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經驗結構,形成足夠豐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溝通能力。因而,藝術教育也是對美感的喚醒。
藝術教育喚起人對審美的需要,培養人的審美趣味,形成人的審美觀念,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感受、欣賞、理解和創造,人會逐漸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一旦人成為審美的人之後,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樣式來改進自己的生活。
藝術教育有助於提升人的心理調適能力。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人的心理普遍存在承受力小,調適能力差,凈化能力弱等問題。而藝術由於它直接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與人的身心關系最為緊密,並在人的理性和感性沖突之間找到平衡,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質化、身體化」向「藝術化、審美化」轉變,因而具有心理療治功能的作用。這也是藝術教育所特有的精神救贖的功能。在日本等國家,用藝術治療心理疾病,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治療技術。如通過繪畫療法,讓病人釋放並表達自己;通過音樂療法,讓病人發泄情緒;通過戲劇療法,讓病人藉助於表演回歸自我等等,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藝術教育有助於培養人的社會交往能力。藝術教育不僅讓人學會創造,也能夠讓人學會合作和交往。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會通過使用一系列視覺的、聽覺的、動覺的信號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和建議,對於溝通與表達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樣,參加藝術學科的集體學習過程,就是學習合作和交際能力得到提升的過程,而這些素質,對學生當下的和未來的生活都極為重要。
更重要的是,藝術教育有助於人的人格形成。兒童通過不同形式的藝術教育,逐漸形成初淺的平衡、空間、架構等意識,並會根據這些來形成和諧的性格,不斷滋養精神、涵育生命、圓善人性。藝術的學習過程,在培養記憶、觀察等能力的基礎上,一定伴隨著聚精會神、堅持不懈、有的放矢等,這些是形成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學習過程也是促使形成富有個性化的、獨特的、穩定的、統整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和情緒模式的過程,無疑對人的當下生活,對今後的成長、發展,對塑造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二)對學校而言,藝術教育是碎裂學科的粘合劑,是倦怠時刻的興奮劑。
在學校生活中,藝術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它不僅對於其它學科的學習具有顯著的正相關,而且使學校生活張弛有度,充滿活力。
近年來,隨著腦神經認知學科的發展,藝術教育的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發掘,科學家們發現,藝術是為長期教育服務的。如果只關注考試成績,而考試又只針對數學等知識體系的話,藝術會明顯地處於劣勢。「如果我們要求短時間就有結果,那藝術將無能為力。藝術發展的是那些需要長期積累才能發展完善的神經系統。不過,優勢一旦顯現,將無所不及,從精細的運動技巧到創造能力,乃至情緒平衡能力的提高都將表露出來。」
有科學研究顯示,在充分的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成績測驗之間,存在著穩定的正相關關系。參加藝術活動的學齡期學生在口頭記憶測試上所獲得的分數,要比班上那些沒有參加藝術活動的同學明顯高出許多。美國加州大學研究表明,「每周參加音樂活動三次的學生,在數學、閱讀、歷史、地理測試中的成績要比那些不參加活動的學生的成績平均高出40%。」
同時,藝術教育還會對其他諸多教育因素產生積極影響。根據美國學者EricJensen的研究:「藝術用非一般的方法來影響通常令教師感到棘手的學生,使得拖拉、曠課和輟學的現象減少了;藝術使學生之間的交往更加友好,爭吵和歧視減少了,冷嘲熱諷也減少了;藝術使環境變得充滿發現,重新點燃那些已厭倦被灌輸知識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愛;藝術為各種水平的學生提供挑戰,水平的跨度從發展遲緩到天資聰慧,所有學生都能夠自發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水平;藝術讓學習者融入真實的世界中,戲劇、音樂、美術、舞蹈等文化產品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受眾;藝術使學生成為持之以恆的、自我管理的學習者,而不是一個只從高獎賞測驗中獲取事實性內容的知識儲藏庫;與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學生相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學生從藝術指導中獲得的知識和他們一樣多或更多。」
為什麼藝術教育會有著這樣令人驚異的效果?我們認為這首先和藝術的「粘合」功能相關。藝術學科(教育,不應該是學科)不僅僅是機械枯燥生活的潤滑劑,更是被課表割裂的教育生活的粘合劑。從本質來看,教育本應是渾然一體的,但是由於知識的極速增長需要提高學習的效率,這才逐漸有了分科。這樣的分科本身就導致了教育整體上的碎裂。藝術教育的存在,把教育生活連綴為一個和諧的整體,讓學習生活變得更加輕松、美好,讓生命在高強度的學習過程中,並不顯得緊張與忙碌,而仍然擁有從容與優雅。
這種粘合發生在一天、數天、每天的學習中。就像一天中的課間休息時,無論高歌一曲還是翩躚起舞,這既是藝術教育,也同時是一節課和另一節課之間的美妙聯結;就像在為期數天、數周的一個課程的學習中,在每一個課程的開頭與結尾,我們用藝術來呈現課程對生命的書寫,這也是一個課程和另一個課程之間的美妙聯結;而在所有的普通日子之間的一個個節假日,或者是根據學校、根據教室的需求創造的「自己的節日」,都會在擦亮一個節日的同時,照亮期間的普通日子,從而把一個日子和另一個日子有機聯結為一個教育的整體……
同時,精神上的高度興奮專注形成的高峰體驗,會讓人忽視身體的疲憊,但人畢竟不僅是精神的人,同時也是物質的人,在高強度的學習之後,人的肉體會疲憊,也就對學習自然產生倦怠。但是,因為藝術思維另一種思維,使用的主要是右腦,其他科目的學習更多使用左腦,所以,通過藝術教育不僅鍛煉了右腦,還讓左腦得到了充分的休憩,為新一輪的學習重新注入激情。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這里提及的藝術教育,不僅指藝術學科的教育,如美術、音樂等藝術科目,也泛指在其它學科中實施的藝術教育,比如數學、化學等學科,當教師在數學課上講述那些神奇的圖形結構,在化學課上展示那些美妙的分子組合,讓孩子以美術的方式進行描繪時,不僅能夠讓教學變得生動有趣,也會相應產生同類效果。
(三)對家庭而言,藝術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詩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悅化。
家庭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無聲無息、全方位的教育,是整個教育最基礎最重要的環節。但是,家庭教育以日常生活為載體,活生生的現實既在累積著教育的廣度與力度,其瑣屑雜亂的一面也會不斷沖刷、消減著深度與高度。由於血緣的特殊關系,家庭教育往往容易劍走偏鋒,剛性有餘而柔性不足。
在家庭中有意識地開展藝術教育,首先能夠讓日常生活變得詩意,讓教育變得柔軟,從而家庭成員的生命的存在,最終如同詩人荷爾德林贊頌的那樣:「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同時,如果說學校教育的重心往往放在知識的傳授上,那麼,對道德人格的教育則是家庭教育的最大目標。藝術作為人類豐沛美好的情感和直觀可視智慧的結晶,能夠直接給心靈以震盪和沖擊。通過藝術教育而開展道德人格教育,則會避免說教,更加靈動、愉悅。如此一來,藝術教育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與強項,迴避家庭教育的劣勢與弱項,從而為教育搭建起一個更加美好而堅固的教育共同體。
(四)對社會而言,藝術教育能夠彌合被不同標准切割的人群,提高全社會的內聚力和創新力。
在社會中,尤其是在城市化、全球化的後工業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空間上的距離越來越接近,但心理上的距離卻越來越遠。選擇越來越多的人們越來越被不同追求、不同職業、不同喜好,乃至不同收入等具象而微的標准切割,成為越來越孤立的個體。
美國學者艾伯利斯明確指出:「藝術教育有利於形成一個有內聚力的社會。」藝術教育使人不僅僅了解藝術本身,而且更多認知和理解藝術背後的社會文化、精神和價值,如此附著於藝術之上的文化、精神、價值更易於得到生動的傳播與廣泛的認可,必然會促使人們產生共同的社會文化和精神,價值和話語,從而形成強大的社會內聚力。我們可能都有一種共同的感受:每當雄壯悲愴的國歌響起,我們總是熱血沸騰,深深地被其中的愛國主義情懷所震撼。如果全體公民都了解自己的藝術文化,這個社會就會更加容易形成共識,公民的文化素質以及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就會提高,社會內聚力就越強。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藝術教育還具有提升國民素養、構建和諧社會、築造精神家園的作用。
一般而言,藝術永遠是以創新者、弄潮兒的形象,站立在每一個時代的前沿。通過藝術教育,我們可以了解社會的文化思潮,緊跟時代的步伐,藉助於藝術思維的方式和藝術作品特有的闡釋範式,沖擊陳腐老舊的社會觀念,在更深遠的層面上綜合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更新觀念,革新思想,用新的眼光和新的方式,重新發現並改造世界,推動社會進步。
以曾經熱播的電視劇《士兵突擊》為例,一個軍旅題材的電視作品,本來只會吸引一部分觀眾的注意。但是,因為這個作品凝練地呈現出了一種「不拋棄,不放棄」的團隊精神,一種自強不息的個人精神,而成為一時間的社會熱點,被廣泛傳播。我們的教育如果能夠通過這樣的藝術作品而開展,就能夠讓這種精神在全社會得到更深入、更持久、更徹底的弘揚。
(五)對民族而言,藝術教育是傳續民族精神的瑰寶,是積淀民族文化的法寶。
藝術和藝術教育天生與民族和民族文化血脈相連、水乳交融。藝術和藝術教育,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提升著一個民族的審美品味,鍛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之魂。
通過藝術教育,受眾的藝術品味得到提高,督促也激勵著創作者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創作者凝聚個體的精神呈現時代的思考,所創造出更好的藝術品,則影響著人們,提升著人們的藝術品味;二者結合,共同接受著時間的淘洗,一個民族就在這樣的不斷繼承、不斷超越中,讓自身不斷革新,戮力創造。
我們強調,在藝術教育上,要堅持多樣化與民族化。這看似矛盾的表述,恰恰是一個硬幣不可分割的兩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比如我國的國粹藝術崑曲與京劇,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這一類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教育,使學生通過唱做念打、生旦凈末丑等形式,充分體味這些藝術背後的歷史、文化,從而提升對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鑒賞能力。藝術教育正是這樣無形而又深刻地塑造出中國人的精神與靈魂,決定了中國式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方式,既在孩子心中播下中國藝術的種子,也讓孩子因此成為一個「中國人」,從而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世界人」。
(六)對人類而言,藝術教育能夠幫助我們形成看待世界的第三隻眼,交給我們開啟世界的另外一把鑰匙。
真、善、美,如同三盞燈,照耀著人類前行。「真」是指科學和真理等必然性的知識,解決「是什麼」的問題;「善」是指道德和宗教信仰等應然性的范疇,解決「怎麼做」的問題;「美」是指藝術、人文、情感和審美等或然性的領域,解決「如何是」的問題。
如果說,「真」是世界的第一極,「善」是第二極,那麼,「美」則是世界的第三極。如果說,科學是用共同的語言揭示不同的世界,道德和宗教是用共同的語言揭示共同的世界,那麼,藝術則是不同的語言揭示不同的人性世界。對真善美的追尋,不僅是全人類用以實現自我的方式,而且,以科學求真、以宗教求善、以藝術求美,是全人類在發展中總結出的追尋真善美的有效方式。
在這個意義上說,藝術是人類看待世界的第三隻眼。人們一旦學會了用藝術的眼睛去看待世界,也就會自然而然地用這隻眼睛省察日常生活、反觀自我成長,從而在心靈上發現自我,在精神上獲得豐盈,在生命上感受意義,在人生中活得從容。
藝術是開啟世界的另外一把鑰匙,這是藝術的另一個重大價值。這把鑰匙,我們可以稱作藝術思維。
隨著科學日新月異的發展,人類對萬物的理解越來越清晰,一個人在童年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這些知識基本都是有序的、精確的、線性的,從邏輯上是有因有果,從時間上是有始有終。通過對這些知識學習,兒童逐漸理性地把握了這個世界,兒童的思維也逐漸因此訓練為理性的思維。
但是,世界是立體的,是多維的;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僅僅依靠科學和道德宗教,無法對世界產生全面認知。如果說科學是外求,是以各種工具去辨析萬物,藝術則顯然是內求,是以自身直覺去感應世界,以自身經驗去把握世界。馬克思曾把人類對世界的把握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物質掌握,一種是精神掌握。前者是指生產勞動實踐;後者是指藝術等實踐。這種精神掌握方式不同於物質掌握方式,它不是通過構建科學的知識體系來認知世界,而是訴諸人的感性直觀能力來獲得對世界的把握;不是依靠必然的邏輯結構來把握世界,而是依賴感受力來(即形式美的眼睛和音樂感的耳朵)獲得對世界的認知。因而,在藝術思維的角度下,世界呈現給人的場景是可感的、豐富的、彈性的、張力的。
在現實生活中,伴隨著理性思維的單向開發,往往會有對藝術思維的抑制。畢加索曾經發出這樣的感嘆:「我在很小的時候畫的就像是拉菲爾,可是我終其一生希望畫的就像是一個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很簡單:藝術是藝術家情感磅礴噴涌的產物,是經驗通過直覺井噴的產品。這種過程,對年齡越小的兒童,就越發是自然的生存狀態,但對成人來說,卻是需要不斷突破束縛才能重返的狀態。
藝術思維尤如一座「渾沌」立交橋,它在萬事萬物之間建立起非理性的聯系,尤其是諸多能夠被深刻感知卻又無力名狀的事物,可以藉由它,瞬間四通八達。古今中外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往往也是頗具藝術修養的人士。比如愛因斯坦對音樂、文學的迷戀,早已成為膾炙人口的佳話,竺可楨、蘇步青、李四光、高士其、李政道等也都具備深厚的藝術修養。難怪美國藝術學博士貝蒂·艾德華呼籲:「人人都應像藝術家一樣思考!」
毫無疑問,結合科學與藝術、內外兼備地二者共同發展,讓二者從兩極向中間並進,最終融合、平衡,才是最為理想的思維模式,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因此特別強調,「藝術和科學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不可分割的。」1987年,《科技日報》發表了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蘇步青等近30位我國著名科學家暢談文藝的文章,均表明他們的藝術生活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科學想像力。
總而言之,藝術教育在人的發展、社會進步的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柏拉圖甚至有這樣一個的觀點:藝術應成為教育的基礎。可以說,不重視德育,損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準;不重視智育,損害的是一代人的認知水平;不重視體育,損害的是一代人的身體健康;而不重視藝術教育,損害的則是一代人的心靈世界,損害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想像力和創造力。

J. 藝術教育的意義何在

藝術在中國歷史上,尤其是宋朝文人畫大興之後,一直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只是不顯而已。洋務運動之後流行的,更多是西方/世界美術,而非藝術。

某高中的音樂美術體育「走班教學」搞得不錯。在那裡,遇到了一位小師妹在教美術,開設國畫模塊。她告訴我:18個課時的國畫教學,可以讓高中生學會畫國畫。我在想,僅僅18課時,就能讓我們的孩子們掌握一門繪畫技能,就能打開孩子們走進藝術殿堂的一扇大門,就能讓我們的下一代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一種良好的藝術修養,這種教育的價值我們為什麼不重視?由此,我在想,一個模塊的藝術教育,是不是可以改變人的一生,改變人的一生的生活品質?

19世紀之前,西方藝術家大宗師們是有藝術自覺的,比如倫勃朗,比如米開朗琪羅。但絕大多數藝術家,尤其是凡代克和勒布侖為首的肖像畫家,更多是在「接受約稿,完成委託作品」。「要具有時代精神,社會使命感,社會的認可」,是給藝術家加壓力。莫奈和雷諾阿特別煩這一套。印象派那一代,被這種文以載道的壓迫感給坑苦了。他們只是想畫符合他們藝術自覺的東西,平白無故戴這么多帽子幹嘛?

藝術教育O2O在2014年中下旬才開始萌芽,尚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就我所知,大城市5——7歲的兒童,90%會去藝校培養某門興趣。保守估計,北京有至少兩萬家藝術培訓機構,包括音樂、舞蹈、美術、書畫等科目。按照每家機構100名學員,每個學員一年6000元費用,僅北京一地每年培訓的產值就達到120億。然而目前大多這些機構幾乎所有的學院渠道都是來自線下的推廣渠道。還並沒有一個O2O藝術教育巨頭產生。

藝術教育不僅讓人學會創造,也能夠讓人學會合作和交往。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會通過使用一系列視覺的、聽覺的、動覺的信號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和建議,對於溝通與表達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樣,參加藝術學科的集體學習過程,就是學習合作和交際能力得到提升的過程,而這些素質,對學生當下的和未來的生活都極為重要。

新時代的藝術教育將更加重視藝科融合的命題。在人類廣袤的生活與精神世界中,科學與藝術是兩個重要的范疇。它們代表著人性的內涵,彰顯著文明的力量,譜寫著歷史的風采,增持著生存的質量。它們又各不相同,蘊育著人的獨特的智性方式,並以這種不同方式作為人性提升和優化的實驗途徑,相輔相成,充分地激發和策動人的創造性力量,持續地指向美好精神與生活的實現。長期以來,科學作為可檢驗的知識之學,給人的印象是理性的,可以不斷還原和實證的;而藝術的創造是瞬間領悟的方式,是直觀體驗、情感共鳴的方式。

藝術是一個沒有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答案的領域,它使得學生可以自由探索和嘗試,還促人內省,讓人發現自身存在的意義。

閱讀全文

與藝術教育如何作為一股力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