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對藝術的什麼精神

對藝術的什麼精神

發布時間:2022-04-22 03:37:55

Ⅰ 什麼是中國藝術的精神舉例說明下。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概括總結成了六個字,「道、氣、心、舞、悟、和」:

1、「道」——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性;

2、「氣」——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命性;

3、「心」——中國傳統藝術的主體性;

4、「舞」——中國傳統藝術的樂舞精神:

5、「悟」——中國傳統藝術的直覺思維;

6、「和」——中國傳統藝術的辯證思維。

中西美學比較

人類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國的美學和中國的藝術更多地追求美和善(善就是倫理)的統一,更加強調藝術的倫理價值;而西方的美學和西方的藝術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統一,更加強調藝術的認識價值。

正因為如此,就造成了兩種藝術表現形式很大的不同,例如我們以西方話劇和中國戲曲中的悲劇為例,西方的悲劇可以說是徹底的悲劇,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到最後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人公幾乎都死了。

中國的戲曲就不是這樣的,中國的戲曲並不是沒有悲劇,但是中國的戲曲一定要有一個光明的結尾,或者稱為大團圓的結局,一定要讓「善」戰勝「惡」,這就是中國文化強調的美與善統一。

以上內容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

Ⅱ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內涵

任何藝術的精神內涵,都是和這個國家的民族特點相結合的,都是和這個民族所信奉的宗教或者哲學體系想結合的。

在中國,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宗教,但是儒家、道家和佛教在不同時期分別對社會起到了重要的影響。

看中國的傳統藝術精神的內涵,就是看哲學體系的發展和在藝術中的痕跡,簡而言之,就是 意境。

中國的水墨國畫,重意甚於重形,其筆法多樣,雖不甚精確,但是意境悠遠。
中國的書法,更是如此。為何說 王羲之的 蘭亭序為第一行書,顏真卿的 祭侄貼為第二行書呢,就是因為王羲之是在微醉時,邊書邊賦,一氣呵成,如游龍,如驚鴻般。顏真卿則是在收到了侄子的人頭後,悲憤交加,奮筆疾書,完成了祭文。
這兩貼都說明了 意境作為中國藝術的精髓所在。

Ⅲ 真正的藝術家往往具有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為何這么說

我們經常對於真正的藝術家的評價,往往是具有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其實從這一點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對於自己的藝術形式也是十分的喜愛的。而且他們所謂的為藝術獻身,其實就是可以為藝術奉獻自己所有的力量,而且他們也是出自自己本身,想要去表達自己的內心訴求。所以在學習過程中人們可以學到他們很多值得借鑒的精神品質。

而且在他們作品中,其實也體現出了他們一生的經歷。一直為自己的目標奮斗著,我們在他的作品發展過程中,也可以看到他在思想上和技術上的提高,這其實對他們來說就是可以支撐自己一直奮斗下去的獎勵。在創作的初期,其實他們也並沒有為出名而奮斗,更多的也是通過作品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感情。

Ⅳ 中國繪畫藝術的精神是什麼

是迎合
藝術本身的精神是表達
後來變了,開始迎合,迎合大眾,表達出大眾的喜好。
但是你要說中國的話,那就是迎合領導,從古到今都是迎合。
以前有的皇帝喜歡修道,那就畫修道的,畫山水的,還有的皇帝喜歡花鳥那就畫花鳥,
只要皇帝喜歡,從上到下,上到王公大臣,下到市井小民,一朝一代都是畫那些東西。
比如唐朝人畫美女,有了仕女圖,宋朝皇帝喜歡花鳥,那個時期的花鳥就多,明清畫皇帝喜歡山水,那個時期山水的就多,毛時代喜歡畫無產階級,那個時代就全是畫無產階級。
現在的就是表現和諧,表現大國崛起,迎合領導喜好。

Ⅳ 「工匠精神」對藝術創作有何特殊意義

文化藝術創作,尤其是造型藝術創作,都需要『工匠精神』。藝術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技,是技術性的;一個是道,就是精神性的。『工匠精神』更多的是對精神層面的要求,而不單純是技藝問題,就是對藝術的熱愛、執著探索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工匠精神』給我們的啟發是,藝術家不能滿足於只是發揮自我的個性、靈性、想像力、創造性,還要有扎扎實實的功力。功力和修養是兩個翅膀,『工匠精神』用在藝術上,就是讓我們的藝術要精益求精。

Ⅵ 什麼是藝術的精神

這個問題比較大。
藝術精神實際是一種心理環境,紛擾心境安寧、囿域精神自在的死生界限對於藝術是不存在的,這種精神是人的一種自我突破,一種觀念的突破。

Ⅶ 藝術帶給我們怎樣的精神享受

藝術能把每個人的眼睛和耳朵的潛在能力喚醒,點燃開啟發展。也許大家都感到在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工作壓力之下,我們的感覺自己不再靈敏,比如我們在一幅藝術作品面前僅用半分鍾就可以做出「這幅畫很好」「這幅畫很糟」的宣判,哪怕它是一幅再偉大的和品,我們的這種不會聽,不會看已給大家敲響了警鍾,說明我們的很多感知能力已退化得不如動物了。懂藝術的人會聽「孔子聽韻樂,三個月不知肉味」。他不僅聽到了音樂,而且明白了其中的內涵和意味;懂藝術的人會看,會在身邊的凡事,父母的屋子、臟亂的桌面、教室的角落中發現美,傳說孩子每到名山大川,必流連忘返,有一次,他的弟子問他:「老師,你為什麼總愛在大江大河前一動也不動地站半天,而毫不勞累,總也看不夠?我們怎麼看一會兒就覺得沒什麼可看的了?」孩子回答說:「對於我來說,這大江大河是最耐看的東西,你看這滔滔江水,日夜奔騰,每時每刻都在變換著自己的神態和面容,此時之水已非彼時之水,從這水中我看到很多道理。這水以自己的軀體滋養兩岸的植物、牲畜、人類、自己總在付出,卻不要求任何回報所以最有德;這水,雖然不時遭遇險惡的高山和深谷,卻從不畏懼,總是一路高歌勇敢面對,所以勇敢;這水,每當填滿深谷和淺坑,就變得像一面平平的鏡子,所以最公平;這水,縱然千迴百折,卻始終指向東方,從不三心二意,所以最忠實;這水總是避高就低,遇到障礙便繞行,所以最智慧。正是這樣,所以每當我見到大水便會流連忘返。」孔子從普通的河流中悟出了這么多道理,說明了藝術對恢復和發掘感受力的重要性。
另外,藝術還能讓我們的情感體驗更加豐富,例如聽到「國歌」「第五交響曲」等會喚起我們勇於面對困難的意志和鬥志;藝術能讓我們人格更加健全,長期接受美的熏陶,我們的行為也會變得更美;藝術能讓我們更智慧。
藝術能讓我們在真、善、美的世界呈越來越完美。

Ⅷ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即有即無——朦朧之美。

意境應作為藝術的虛靈境界來對待。在藝術思維、藝術作品結構體系中,它在整體上是屬於虛靈的部分。當然,在中國的哲學和藝術思想中,理性與感性,形而上與形而下,又不是可以截然分開的,二者屬於不同層次,處於一種特殊高強度的統一之中。

二、有限無限——超越之美。

藝術意境構成本身就在有象與無象之間。所謂有象,指它與作品中、想像中的意象相連;無象,則指它是一種非具象的抽象。這猶如氣,氣有象又無象,氣伸倨變化自如,其時空變化也就隨意而適。

三、不設不施——自然之美。

意境自然之美來自於自然之道。老子說「道法自然」,道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宇宙化,是人的精神向宇宙的復歸。意境便是這種復歸宇宙的藝術精神境界。藝術精神欲獲超越的自由,首先需尊重和保持宇宙精神的自然本色。

(8)對藝術的什麼精神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價值意義:

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中國傳統藝術是一條璀璨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脈對世界文化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涵養作用,對世界眾多藝術家產生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尤其是當西方傳統寫實繪畫的發展處於困境之時,中國傳統藝術更是以其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和表現形式啟迪了一大批現代藝術家,他們從中汲取營養,摸索前行。

在很多西方藝術史論家眼裡,中國傳統藝術是世界藝術的高峰。審視中國傳統藝術對世界文化的貢獻,更能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

Ⅸ 如何理解中國傳統藝術精神

儒家美學的形成和發展,受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影響,儒家美學的政治色彩與倫理色彩比較濃厚,強調美與善的統一,功利主義傾向比較明顯。儒家主張「入世」,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憂國憂民,正人正己,崇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儒家美學的代表人物杜甫,盡管杜甫仕途坎坷,政治抱負始終未能實現,親歷安史之亂,顛沛流離,生活困窘,但始終不改初衷。甚至在寫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的極度困窘中,杜甫所祈求的也不是個人的幸福,而是天下寒士的溫暖。受儒家美學的影響,杜甫的詩歌十分嚴謹,講究對仗、工整、格律,如他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詩,兩兩成偶,對仗工整,一句一景,彼此並列。
道家美學的形成和發展,受老莊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影響。道家美學崇尚自然之道,追求個體精神的絕對自由,具有鮮明的超功利傾向。道家主張「出世」。認為真正能觀於天地而體道得道的理想人格應當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與造化同流,與日月同輝,游乎四海之外」 。道家美學代表人物李白,原來也有政治抱負,受到唐玄宗的禮遇,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並不受重視,又受權貴排擠,僅一年就被「賜金放還」,從此離開長安,遍游名山大川。李白的詩歌充滿了老莊道家的意味,渴望精神的絕對自由,仙與酒成為李白常常吟詠的題材。如「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游名山游」。李白的詩歌風格,不拘一格,揮灑自如,可以看出李白的道家思想飄逸的一面。 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主張「心」是世界的本原,認為「一切法皆從心生」,高揚「心」的地位和作用,主張「遁世」,即避而不入。禪宗認定法由「心」生,境由「心」造,而「心」是空寂的,所以「心」所顯現的世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皆虛幻不實。禪宗美學的代錶王維雖然受到儒家道家的影響,但更多地受到佛教禪宗美學的影響。王維長期在京供職,官至尚書右丞,晚年篤志奉佛,「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王維的詩里都充滿了濃郁的禪意。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正是儒、道、釋三者的不斷沖撞和融匯,影響和決定著中國傳統藝術思想、審美趣味的不斷變化、發展,形成了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的內容。
道,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性。道,為中國古代哲學最高范疇, 道有天道、人道之分。天道是關於宇宙根本問題的學說,人道是人生根本問題的學說。老莊道家側重於「天道」或「自然之道」,孔孟儒家側重於「人道」或「論理之道」,禪學的「佛性」(即心即佛)相似於「道」的概念。天、人統一於「道」,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天人合一」決定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范疇,它不僅是一種人與自然關系的學說,而且也是一種關於人生理想, 人生價值的學說。「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規律,人也應當服從這種規律。此外,「天人合一」還強調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則和自然規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應當是天人協調,包括人與萬物的一體性,還包括人與人的一體性。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區別之一,就在於前者強調「天人合一」,而後者強調「主客分立」。 氣,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命性。物質的氣被精神化、生命化,這可以說是中國「氣論」的本質特徵。「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醫講「氣」,氣功講「氣」,戲曲表演講「氣」,繪畫書法也要首先運「氣」。中國傳統美學用「氣」來說明美的本原,提倡藝術描寫和表現宇宙天地萬事萬物生生不息、元氣流動的韻律與和諧。一方面,中國美學十分重視養氣,主張藝術家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與學識水平,「氣」是對藝術家生理心理因素與創造能力的總概括。另一方面,又要求將藝術家主觀之「氣」與客觀宇宙之「氣」結合起來,使得「氣」成為藝術作品內在精神與藝術生命的標志。尤其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氣韻」,極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審美對象的內在生命力顯現出來的具有韻律美的形態。「氣韻」范疇,孕育於哲學中重視「氣」和音樂中講究「韻」的漢代,成熟於各門類藝術推崇生動表現事物氣韻之美的魏晉南北朝。「氣韻生動」已經成為中國畫創作的總原則,相當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特色。
心,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性。中國傳統美學和中國傳統藝術,一開始就十分重視人的主體性,認為藝為心之表、心為物之君,主張心樂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國古典美學和中國傳統藝術,一貫強調審美主客體的相融合一,一貫認為文學藝術之美在於情與景的交融合一、心與物的交融合一、人與自然的交融合一。如李白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同時,中國傳統藝術又十分重視情理交融、情理統一。
舞,中國傳統藝術的音樂智慧。遠古的中華大地上,原始的圖騰歌舞與狂熱的巫術儀式曾經形成過龍飛鳳舞的壯觀場面。因而,在中國古代藝術中,詩、樂、舞最初是三位一體的,只是到後來才逐漸發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藝術門類。但是,這種具有強烈生命力的「樂舞」精神,並沒有消失。恰恰相反,這種「樂舞」精神,後來逐漸滲透與融匯到中國各個藝術門類中,體現出飛舞生動的形態和風貌。舞是一切藝術境界的典型。中國的書法、畫法都趨向飛舞,庄嚴的建築也有飛檐的舞姿。
悟,中國傳統藝術的直覺思維。重直覺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重要特點之一。而這種傳統思維方式,對中國的傳統藝術思維和審美思維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形成了以「悟」為核心的感性直覺的審美思維方式。「悟」是一種最自由的精神活動狀態,是一種體驗有得的創造性思維方式。雖然人人都可具有悟性,但只有博採眾通、功夫不斷,才能達到悟的境界。「悟」,作為中國美學與藝術學的重要范疇之一,在中國傳統藝術創造與藝術鑒賞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並且衍生出「頓悟」、「妙悟」等一系列相關范疇。從某種意義上講,真正的藝術家必須具有「悟性」。藝術家與藝術匠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以道馭技,而後者是有技無道。
和,中國傳統藝術的辯證思維。中國傳統美學與傳統藝術主張「中和為美」。「和」與「中」這兩個概念,既緊密聯系,又互相區別。「和」是指事物的多樣統一或對立統一,是矛盾各方統一的實現;「中」則是指處理事物矛盾的一種正確原則和方法,是實現這種統一的途徑與標准。 「和」是指多樣統一或對立統一,「和」與「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同」只是把同類的、沒有差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而「和」則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統一為一個整體,也就是追求多樣的統一。因此,避免重復雷同,求異求變,不僅不與求和諧的整體思維方式相矛盾,相反,它正是體現出這種「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藝術思維特點。在發現多樣統一而求「和」的同時,中國古代哲人又發現了對立統一而求「和」。與多樣統一相比,對立統一更接近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以對立統一來說明「和」,表明中國古人對「和」的本質認識有了更深入的發展。對立統一思想成為中國古代哲學具有特色的樸素辯證思維觀,並對中國傳統美學和藝術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正因為如此,中國傳統美學與藝術學的許多范疇都是以對立統一的形式出現,如「剛柔」、「虛實」、「動靜」、「形神」、「文質」、「情理」、「情景」、「意象」、「意境」等等,其中,偏於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統一中處於主導地位,如「形神」中的「神」,「情景」中的「情」,「意象」中的「意」等。正是這種閃爍著中華民族理性智慧光芒的辯證思維,對中國傳統藝術和美學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且形成了中國傳統藝術和美學思想中極富有民族特色的辯證和諧觀--「和」。這種「和」的境界,在儒家來說更多地強調人與社會的和諧,主張情與理的統一;在道家來說更多地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心與物的統一;在禪宗來說更多地強調人與人心的和諧,追求心靈的澄凈,「即心即佛」。這樣的「和」,從個人到社會,從人文到藝術,從天地萬物到整個宇宙,無不貫通。 「天人合一」的和諧美,顯然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最高追求。中國美學要求美與善的統一,而所謂善的最高境界,儒道兩家雖各有不同的說法,但歸結到最後,都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而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是一種審美的境界,一種真善美統一的境界。

Ⅹ 結合具體的藝術門類,談談中國藝術的內在精神

一、即有即無——朦朧之美。

意境應作為藝術的虛靈境界來對待。在藝術思維、藝術作品結構體系中,它在整體上是屬於虛靈的部分。當然,在中國的哲學和藝術思想中,理性與感性,形而上與形而下,又不是可以截然分開的,二者屬於不同層次,處於一種特殊高強度的統一之中。

二、有限無限——超越之美。

藝術意境構成本身就在有象與無象之間。所謂有象,指它與作品中、想像中的意象相連;無象,則指它是一種非具象的抽象。這猶如氣,氣有象又無象,氣伸倨變化自如,其時空變化也就隨意而適。

(10)對藝術的什麼精神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價值意義:

中國傳統藝術有5000多年的歷史,是一條熠熠生輝的星河。它的精神和血液對世界文化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保護作用,並對世界上許多藝術家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特別是在西方傳統寫實繪畫發展陷入困境的時候,中國傳統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表現形式啟發了大批現代藝術家,從中汲取養料,不斷探索前進。

在許多西方藝術史家的眼中,中國傳統藝術是世界藝術的巔峰。審視中國傳統藝術對世界文化的貢獻,將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閱讀全文

與對藝術的什麼精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