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藝術必須立足於什麼

藝術必須立足於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11 09:46:31

① 藝術對生活重要嗎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這句話大家都聽過,所以生活對於藝術來說是很重要的,但是有很多人認為藝術對於生活是遙不可及的,沒什麼太大作用,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都知道科學對生活很重要,沒有科學我們的生活不會變的今天這么好。其實藝術和科學一樣重要,有一句話說藝術和科學在山麓分手,又在山頂重逢。藝術和科學不可分割,因此藝術和生活也是不可分割的,藝術對於生活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藝術能夠提高生活品質。這點大家應該是沒有什麼異議的,藝術可以為我們的生活的點點滴滴提供更高層次的美感,我們日常裝修房子甚至買一個小物品的時候都有可能從藝術審美的角度出發挑選,讓自己的整體風格看上去更有格調,這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十分重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嘛。

藝術可以讓我們變得更有創新精神,更樂意去享受夠生活。每一個熱愛藝術的人都對生活有著滿腔的熱情,我們願意去享受藝術中描述的那種美好的生活,藝術存在與生活中能夠幫助我們從更加不枯燥的角度去處理事物,我們可以從很糟糕的事情中品出美感。

藝術可以幫助我們調節生活情緒,無論是城市白領還是務農大伯都會有無聊的時光,就像大衣哥一樣,喜歡一些歌曲藝術並且熱愛它,做事的時候唱上兩嗓子,就這樣慢慢的生活,說不定有一天還可以給自己帶來驚喜!

② 藝術的本質是什麼

藝術的本質就是兩點,一是立足創造,二是影響情感。
所謂藝術,其乃人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創造性思維影響人類生活的一個分支,是人類區別於一般動物群落的基本標志,具有文化色彩的事物,均與人類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有關,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理解:
一是行為有效性,即可以通過我們的行為實踐來實現。其中包括科學創新和制度創新之類。如魯班發明鋸子、瓦特發明蒸汽機,現代人的企業管理模式等等。

二是觀念有效性,即可以通過改變人類的觀念,來影響人們的處世方式。其中包括哲學、理論科學、美學之類。如我們祖先的《易經》、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萊辛的美學著作《拉奧孔》等等。

三是好惡有效性,即可以通過改變人類的「好惡觀」,以影響人們的處世行為。其中包括宗教、倫理之類。

四是情感有效性,即可以通過某種形式,來影響人們的情感變化。也就是說,雖然我們的想法可能是異想天開,但只要它能通過某種表達方式,對我們的情感發生作用,則可歸入藝術之列。如《嫦娥奔月》的神話、《蒙娜麗莎》的描繪、《藍色多瑙河》的演奏、《渴望》的表演等等。

③ 藝術的發展方向有哪些

一、黑格爾與「藝術終結論」
1817年,黑格爾在海德堡的美學講演中提出了「藝術終結論」,在他之前已經出現了有關藝術終結問題的片段式的言論,但他卻是第一個從哲學理論高度談論這個問題的人。理解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應該從他的哲學意識出發,因為這一論斷正是從他的理論體系中演繹出來的。同時,也必須看到黑格爾對他所處的時代的不滿,市民社會對藝術的侵害威脅著藝術的生存,這也正說明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並不認為藝術會消失,而是旨在言明藝術轉化為哲學是一種必然。
黑格爾提出「藝術終結論」的時代,現實中的藝術實踐欣欣向榮地發展著,可見他所謂的「藝術終結」並不是藝術現實的終結,而是表明藝術應該向觀念轉化,形成一種新的藝術哲學。在黑格爾看來「就它的最高的職能來說,藝術對於我們現代人已是過去了的事。因此,它也喪失了真正的真實和生命,已不復能維持它從前在現實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也許以往人們可以通過藝術直接認識世界,但如今的藝術已經不能帶領人們認識世界的真理,因此藝術也就不再具有崇高的地位,這顯然是要把絕對精神從現實世界中剝離出來。
在黑格爾的理念學說中,他將絕對精神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藝術、宗教和哲學。這三者都是人類認識絕對精神的方式和手段,但只有哲學是認識絕對精神的最高手段、是藝術發展的最高形式,藝術的終結實質上是藝術讓位於哲學。黑格爾將世界藝術發展的類型分為三種,分別為象徵型藝術、古典型藝術和浪漫型藝術。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在黑格爾心目中,真正的藝術理應達到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因而在黑格爾那裡,只有古典型藝術達到了內容與形式、感性態勢和絕對精神的完美和諧。象徵型藝術是物質超越精神,而浪漫型藝術的精神內容超出了物質形式,進一步的發展必然導致主體的精神和客體的形式之間的分裂,而這種分裂也會導致藝術本身的解體。藝術必須尋找更高的形式以求得生存,因此藝術讓位於哲學獲得了邏輯上的合理性。
回到社會現實,黑格爾認為他所處時代的藝術不能滿足時代精神,而時代精神又抑制了藝術的發展。「每種藝術作品都屬於它的時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環境,依存於特殊的歷史的和其他的觀念和目的。」時代發生了變化,反映時代精神的藝術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一個時代的終結必然會導致一時代藝術形態的終結。黑格爾眼中最完美的古典型藝術以古希臘雕塑為代表,雕塑以人的形貌表現了神的靜穆與崇高,既是一種理想精神的呈現,又揭示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這與當時探索世界,發現自我的時代精神協調一致。黑格爾所處的市民社會在工業浪潮影響之下偏重理性,而當時以繪畫、音樂和詩歌為代表的浪漫型藝術則推崇主體性原則,專注於絕對的內心生活和情感沖動,以抒情性為基本特徵。時代與藝術之間的錯位,也成為黑格爾「藝術終結論」的有力例證,因此他明確地指出,「藝術確已實在不能再達到過去時代和過去民族在藝術中尋找的而且只有在藝術中才能尋找到的那種精神需要的滿足……我們現時代的一般情況是不利於藝術的。」
藝術、宗教和哲學都屬於意識形態的范疇,但卻具有各自的社會功能。黑格爾在其哲學體系內,剝奪了藝術的獨立性與自律性。雖然進行終極追問,啟迪人智是藝術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喪失了審美性的藝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審美性決定了藝術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具有獨特的性質和特徵,也表明藝術不可能脫離感性認識與感性形式,成為絕對的觀念。而且結合現實來看,藝術也沒有因為對物質材料依賴的減弱而消失,相反某些現代藝術卻在內容與形式的關繫上回歸為象徵關系,似乎是對以往藝術形式的「重現」,這正表明「藝術終結論」不會兌現。
二、丹托的「藝術終結論」
阿瑟・丹托提出的「藝術史的終結」可以看做是對藝術自律性危機的一次預演。丹托在藝術史進入現代視野之後,在黑格爾「藝術終結論」的基礎上,對「藝術終結論」進行了一次重新思考。黑格爾就整體歷史談論藝術會終結,而丹托單就藝術的歷史來談論。在丹托這里,藝術的發展歷史就是藝術不斷認識自我、探索本質的歷史,而藝術的自律性卻使藝術從內部消解了自身,失去了發展方向。
黑格爾認為藝術在表現絕對精神方面具有局限性,而隨著藝術形態由象徵型、古典型發展到浪漫型之後,精神內容極大地超越物質材料,藝術進行自我解體,在否定自身中轉化為哲學。但哲學仍然在歷史范疇之內,所以藝術的歷史沒有終結,藝術成為了一種異化的哲學。丹托在現代視野下,結合豐富多彩的現代藝術實踐,認為藝術在20世紀實現了它的最終目標,藝術和歷史開始向不同的方向發展下去,藝術的歷史走到了終點。「或許歷史會以我稱之為後歷史的樣式繼續存在下去,但它的存在不再具有任何歷史意義。……藝術是否會重新踏上歷史之路,或者這種破壞的狀態就是它的未來:一種文化之熵。由於藝術的概念從內部耗盡了,即將出現的任何現象都不會有意義。」由此可見,黑格爾和丹托雖做出了相似的論斷,但二者的立場卻不同。黑格爾立足於藝術表現絕對精神的局限性,而丹托立足於藝術的自律性;黑格爾著眼於歷史整體,而丹托在藝術史內部談藝術。因此,在黑格爾那裡,藝術終結於哲學,是作為哲學在歷史中發展下去;丹托則將藝術史從歷史的各種現實語境中隔離出來,認為藝術的概念與創造力從內部被掏空耗盡,藝術實踐沒有了動力與新的可能,藝術不會隨著歷史往同一方向發展,而是不得不重復過去歷史上已經出現過的各種形式,藝術的歷史走向了終結。

藝術從內部被耗盡源於藝術的自律性。在康德的審美自律理論之下,藝術開始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一套原則和標准,這對於界定藝術和規范藝術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隨著審美自律性對藝術控制的加深,藝術家開始「為藝術而藝術」,脫離社會現實和時代語境,玩弄藝術的概念,只在藝術的形式上精雕細刻,使藝術在狹小的范圍內固步自封。這表明藝術的自律性與藝術終結之間存在內在的聯系。丹托看到了這一點,他促使我們思考藝術為什麼不能自律地存在。藝術主要是通過感性方式把握世界,通過藝術形象傳達藝術觀念,而感性認識有時是不可靠的,感性形象的表現范圍和思考空間也是有限的。這些特點表明藝術不能像數學、物理學一樣,通過抽象概念認識真理,而只能在有限的時空下表現精神和理念。藝術的本質在於它始終不能脫離現實語境,始終需要在感性認識與抽象邏輯間尋求平衡,一旦脫離了適當的語境,藝術也就失去了解釋的合理性。杜尚的《泉》無疑是最具爭議性的藝術品之一,丹托承認了它的哲學意義,卻對它的藝術意義持有悲觀的態度。杜尚將一個現成的小便器命名為「泉」,其本身就是對概念的一次玩弄,是對藝術哲學化的一次實踐,因為不管從哪個方面看,小便器都沒有美的屬性,它之所以具有審美的價值就在於它所蘊含的哲學思考,《泉》不具備美的形式,卻具有美的觀念。「杜尚作品在藝術之內提出了藝術的哲學性質這個問題,它暗示著藝術已經是形式生動的哲學,而且現在已通過在其中心揭示哲學本質完成了其精神使命。現在可以把任務交給哲學本身了,哲學准備直接和最終地對付其自身的性質問題。」丹托最終又回到了黑格爾那裡,也正式地提出藝術將終結於哲學。他雖然克服了黑格爾忽視藝術自律性的弊端,但仍認為藝術會在喪失自身規定性之後被哲學取代。丹托的結論不禁讓人失望,他提出藝術要有歷史感,卻又沒有為藝術找到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而是用哲學剝奪了藝術,不僅忽視了現實對藝術的意義,更將藝術發展為一種觀念,這些都是有待重新思考的。
三、後現代視野下藝術的重生
後現代社會的到來決定了藝術必須向現實敞開,藝術的本質成為了一個蘊含多種可能性的、開放的領域。藝術的本質具有了無限性,藝術形態也就具有了無限種可能,各種後現代風格的藝術流派也獲得了生存的土壤。從自律到開放,藝術的發展似乎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們生活的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創新,人類文明發展程度不斷加深;另一個方面科學技術與工具理性也造成了人與自然的對立,唯理性、唯技術不僅使人們的精神生活日益貧乏,使藝術存在的社會基礎變得搖搖欲墜,更改變了藝術品在社會中的定位。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出了「光暈」1的概念,它表明藝術品天生有標准,並且應該是獨一無二的、權威的,而沒有「光暈」的藝術品不是真正的藝術品。但在工業社會中,在機器與技術的操縱下,藝術品的生產變成了大規模的機械復制,從而失去了獨一無二的權威性。同時,藝術品也從殿堂中走出,成為大眾都可以獲得的消費品。這樣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藝術的非藝術化。也就是說在後現代語境中,藝術又回到了什麼都是藝術、什麼又都不是藝術的最初狀態,藝術變得無處不在了。「藝術的終結」表明藝術不會消失,而是走進了大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這樣看來,當藝術的自律被整體打破以後,藝術又遭受著新的審美危機,而這種危機產生於我們所生活的時代。但是,這種危機卻不會使藝術走向終結,相反,藝術將在與時代的對抗中獲得重生。後現代的「祛魅」使日常生活審美化成為必然的趨勢,藝術的生產和接受方式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那麼藝術自救的道路也應該是回到日常生活之中。一時代應有一時代之藝術,大眾社會中的藝術首先需要對自己重新定位,重新的探索與界定自身的概念與本質。其次,藝術自身需要一些不可動搖、安身立命的標准。藝術需要在與工具理性的對抗中,為自身樹立權威。同時,走向生活的藝術要始終處在歷史語境與現實語境中,在精神內容與物質形式上求得統一與和諧。藝術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獲得獨立的歷史,「為生活的藝術」將取代「為藝術的藝術」。未來藝術將發展成什麼樣子是難以預測的,但藝術不會終結卻是肯定的。一時代的藝術形態必將隨時代的離去而消失,但藝術整體卻不會終結,藝術始終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規律中揚棄傳統,發展自身。

④ 作為一名藝術生,我們將如何才能立足於當今社會

藝術總是為現實社會服務的,尤其是商品社會,純粹的藝術有時換不來一碗米飯。所以即使你再熱愛,也必須先解決生存問題。

其實,有很多的藝術家是很好滴解決了這個問題的。那就是用藝術服務市場,同時在市場的錙銖必較中磨練自己的藝術,最後達到藝術和財富的雙豐收。

現代社會決不排斥藝術,所以,只要你找准位置,立足於當今社會甚至稱雄於當今社會都不是什麼神話。

⑤ 我國的藝術作品立足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么

不全面,應該說,是立足於反應中國社會現實和中國人民的文化傾向這個方向。五千年文明歷史,文化積淀形成的獨特品質,是藝術作品的立足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方針政策,不能作為立足點。

⑥ 論藝術的民族性,世界性及相互關系

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①具有民族性特點的藝術作品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及審美意識,採用傳統藝術形式創作,主要表現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願望和藝術審美情趣。
藝術的世界性主張擺脫桎梏、解放思想、拋棄民族文化傳統,是一種超階級的勢力擴充。②就藝術而言,是一種能為多民族所接受、容納的形式、內容。
關於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有以下兩種觀點,其一認為藝術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於時代的前進,文化藝術同經濟一樣會在相互借鑒的基礎上趨於統一,形成具有同一特點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藝術潮流,這種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化藝術將成為今後世界藝術發展的主流;其二認為藝術的世界性同樣具有民族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隨著藝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藝術民族性認識的深入,只有在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民族藝術,才能使藝術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藝術是不是這樣呢?中國在某一點上有獨特之處,在另一點上外國比我們高明。……中國文化應該發展。……象西太後反對『洋鬼子』是錯誤的。要向外國學習,學來創作中國的東西。……我們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給的東西有一個躍進。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地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外國有用的東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展中國的東西,創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③
應當看到西方文化對經濟落後的民族有著不可抵禦的吸引力。正確認識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系,對於處在世界各民族聯系愈來愈緊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筆者以為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開。二者是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的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
首先,保持藝術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為本民族藝術曾滋養過他民族文化而藐視他民族文化。
正如當我們看到一個乞丐大言不慚地向人們訴說其祖其父曾經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時,相信任何人都不會同情他,甚至有人會罵他是敗家子。先賢的榮耀是我們民族的光輝歷史,它應成為我們今天發奮圖強的動力,而決不是我們招搖撞騙的旗幟或塗脂抹粉的面霜。當我們誇耀中國畫的寫意境界如何之高:氣運生動、骨法用筆等等,而貶斥西畫雖工亦匠,不入畫品時,在某種意義上也在承認中國水墨畫粗枝大葉,西畫精雕細刻。二者相輔相成。有陽光照射就會有陰影存在,這是人們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國水墨畫追求無暗面的畫面效果,實則是在表達一種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嚮往,嚮往著這個世界沒有黑暗、沒有陰影,希冀我們的主人前途明媚、無上榮光。世界上能找到沒有明暗對比的事物嗎?孔雀開屏時,難免會將它難看的屁股展現無疑。萬事萬物無不如此。藝術應該保持本民族的獨特個性。藝術世界的繽紛多彩由無數不同民族、不同藝術個性的藝術家組成。很難想像有一天各民族藝術失去本民族的藝術特色,全人類僅擁有一種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甚至表現內容時會怎樣。這一天不僅難以想像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藝術的民族性也會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樣,呈現出一派繽紛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種世界性的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那麼這不僅標志著藝術的消亡,也是人類社會的悲哀。花紅柳綠相輔相成,世界藝術的繁榮也要求必須保持各民族藝術的個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共同體」作為民族特點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標准。那麼,是否存在藝術民族性的標准?或者說,什麼樣的作品才稱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這不是一下子能夠回答的。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種樣式,而是百花齊放的。這「花」來自藝術家各自對傳統的選擇,來自個人的生活體驗、人生體驗、情感體驗,甚至來自藝術家對民族藝術因素獨特的吸收、借鑒。正是這些相異性使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樣的。藝術的民族性相對於藝術家個人創作而言又是一個共性的概念。藝術家的「個性」是它的基礎。沒有藝術家的創作個性也就沒有民族藝術。所以,倡導藝術民族性時必須同時提倡藝術家的創作個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無視他民族藝術精華,吸收他民族藝術精華也不是將民族個性消解。
藝術世界性不等於美國化,也不等於歐洲化。藝術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國、某一地區的藝術樣式為標本,而且隨著各民族藝術的發展,藝術的世界性同樣處於發展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
中西融合不是將一瓶紅墨水、一瓶黑墨水傾注在一起的黑紅不分、非此非彼、非驢非馬。就藝術而言,這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藝術之營養,正如人吃豬肉、羊肉,不是為了使自己變成豬、羊一樣,這種吸收、借鑒,絕不是外表的摹仿、復制、克隆,而是為我所用,用以滋養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藝術,強我們的身、健我們的體,發展我們的民族藝術。
「如同我們對於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然後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④眾所周知,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吸收了東方乃至非洲原始藝術的精華,但西方藝術沒有被東方藝術淹沒。我們今天吸收、借鑒他民族的藝術精華,必須具有明確目的,即為了促進本民族藝術的發展。
在今天這樣一個被稱為「地球村」的信息時代,若要求一民族藝術潔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藝術絲毫影響,象牛郎、織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傾慕,實在太難;如果要求藝術家在藝術薈萃的大花園中只採摘本民族藝術之花而對他民族藝術的奇花異草毫不動心,也實在難為我們的藝術家。「物以稀為貴」那種他民族擁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正如人們常常不滿足粗茶淡飯而追求飽眼福、飽口福一樣,吃膩了大魚大肉的貴族會對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斷的喜新厭舊和懷古中人類創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藝術;人類也會在新一輪喜新厭舊和懷古中創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藝術。
只要各民族間的交往存在,藝術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藝術的民族性只有在與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藝術的舞台上展現自己的美麗並不斷改變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對待西方藝術、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齒,也不必趨之若騖。西方各種藝術既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濟世良葯。
我們不能祈求擁有一種包含一切藝術之優點的藝術,這不僅不可能,而且無意義。我們也不必抱殘守缺、孤芳自賞,我們應不斷吸收他民族藝術的精華,以完善和發展本民族固有之藝術。同樣我們也應看到,有些民族藝術、民間藝術並不具有世界性。我們的民族與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構成一個大部隊。我們不必裹著小腳、拖著長辮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趨地跟在他民族藝術後面接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並不拒絕污泥提供給它的養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輩兩個肩膀上,才能成為當代藝術的巨人。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藝術欣賞者,不僅要對本民族的藝術傳統進行選擇,對他民族的藝術也必須用我們的量規加以規范、選擇。我們應提倡創造性地繼承吸收,避免奴隸般地因襲。
在世界藝術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義,離開這個舞台不僅其藝術的民族性將失去光彩,藝術的世界性也不復存在。
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①具有民族性特點的藝術作品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及審美意識,採用傳統藝術形式創作,主要表現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願望和藝術審美情趣。
藝術的世界性主張擺脫桎梏、解放思想、拋棄民族文化傳統,是一種超階級的勢力擴充。②就藝術而言,是一種能為多民族所接受、容納的形式、內容。
關於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有以下兩種觀點,其一認為藝術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於時代的前進,文化藝術同經濟一樣會在相互借鑒的基礎上趨於統一,形成具有同一特點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藝術潮流,這種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化藝術將成為今後世界藝術發展的主流;其二認為藝術的世界性同樣具有民族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隨著藝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藝術民族性認識的深入,只有在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民族藝術,才能使藝術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藝術是不是這樣呢?中國在某一點上有獨特之處,在另一點上外國比我們高明。……中國文化應該發展。……象西太後反對『洋鬼子』是錯誤的。要向外國學習,學來創作中國的東西。……我們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給的東西有一個躍進。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地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外國有用的東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展中國的東西,創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③
應當看到西方文化對經濟落後的民族有著不可抵禦的吸引力。正確認識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系,對於處在世界各民族聯系愈來愈緊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筆者以為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開。二者是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的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
首先,保持藝術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為本民族藝術曾滋養過他民族文化而藐視他民族文化。
正如當我們看到一個乞丐大言不慚地向人們訴說其祖其父曾經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時,相信任何人都不會同情他,甚至有人會罵他是敗家子。先賢的榮耀是我們民族的光輝歷史,它應成為我們今天發奮圖強的動力,而決不是我們招搖撞騙的旗幟或塗脂抹粉的面霜。當我們誇耀中國畫的寫意境界如何之高:氣運生動、骨法用筆等等,而貶斥西畫雖工亦匠,不入畫品時,在某種意義上也在承認中國水墨畫粗枝大葉,西畫精雕細刻。二者相輔相成。有陽光照射就會有陰影存在,這是人們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國水墨畫追求無暗面的畫面效果,實則是在表達一種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嚮往,嚮往著這個世界沒有黑暗、沒有陰影,希冀我們的主人前途明媚、無上榮光。世界上能找到沒有明暗對比的事物嗎?孔雀開屏時,難免會將它難看的屁股展現無疑。萬事萬物無不如此。藝術應該保持本民族的獨特個性。藝術世界的繽紛多彩由無數不同民族、不同藝術個性的藝術家組成。很難想像有一天各民族藝術失去本民族的藝術特色,全人類僅擁有一種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甚至表現內容時會怎樣。這一天不僅難以想像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藝術的民族性也會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樣,呈現出一派繽紛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種世界性的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那麼這不僅標志著藝術的消亡,也是人類社會的悲哀。花紅柳綠相輔相成,世界藝術的繁榮也要求必須保持各民族藝術的個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共同體」作為民族特點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標准。那麼,是否存在藝術民族性的標准?或者說,什麼樣的作品才稱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這不是一下子能夠回答的。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種樣式,而是百花齊放的。這「花」來自藝術家各自對傳統的選擇,來自個人的生活體驗、人生體驗、情感體驗,甚至來自藝術家對民族藝術因素獨特的吸收、借鑒。正是這些相異性使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樣的。藝術的民族性相對於藝術家個人創作而言又是一個共性的概念。藝術家的「個性」是它的基礎。沒有藝術家的創作個性也就沒有民族藝術。所以,倡導藝術民族性時必須同時提倡藝術家的創作個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無視他民族藝術精華,吸收他民族藝術精華也不是將民族個性消解。
藝術世界性不等於美國化,也不等於歐洲化。藝術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國、某一地區的藝術樣式為標本,而且隨著各民族藝術的發展,藝術的世界性同樣處於發展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
中西融合不是將一瓶紅墨水、一瓶黑墨水傾注在一起的黑紅不分、非此非彼、非驢非馬。就藝術而言,這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藝術之營養,正如人吃豬肉、羊肉,不是為了使自己變成豬、羊一樣,這種吸收、借鑒,絕不是外表的摹仿、復制、克隆,而是為我所用,用以滋養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藝術,強我們的身、健我們的體,發展我們的民族藝術。
「如同我們對於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然後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④眾所周知,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吸收了東方乃至非洲原始藝術的精華,但西方藝術沒有被東方藝術淹沒。我們今天吸收、借鑒他民族的藝術精華,必須具有明確目的,即為了促進本民族藝術的發展。
在今天這樣一個被稱為「地球村」的信息時代,若要求一民族藝術潔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藝術絲毫影響,象牛郎、織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傾慕,實在太難;如果要求藝術家在藝術薈萃的大花園中只採摘本民族藝術之花而對他民族藝術的奇花異草毫不動心,也實在難為我們的藝術家。「物以稀為貴」那種他民族擁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正如人們常常不滿足粗茶淡飯而追求飽眼福、飽口福一樣,吃膩了大魚大肉的貴族會對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斷的喜新厭舊和懷古中人類創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藝術;人類也會在新一輪喜新厭舊和懷古中創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藝術。
只要各民族間的交往存在,藝術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藝術的民族性只有在與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藝術的舞台上展現自己的美麗並不斷改變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對待西方藝術、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齒,也不必趨之若騖。西方各種藝術既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濟世良葯。
我們不能祈求擁有一種包含一切藝術之優點的藝術,這不僅不可能,而且無意義。我們也不必抱殘守缺、孤芳自賞,我們應不斷吸收他民族藝術的精華,以完善和發展本民族固有之藝術。同樣我們也應看到,有些民族藝術、民間藝術並不具有世界性。我們的民族與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構成一個大部隊。我們不必裹著小腳、拖著長辮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趨地跟在他民族藝術後面接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並不拒絕污泥提供給它的養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輩兩個肩膀上,才能成為當代藝術的巨人。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藝術欣賞者,不僅要對本民族的藝術傳統進行選擇,對他民族的藝術也必須用我們的量規加以規范、選擇。我們應提倡創造性地繼承吸收,避免奴隸般地因襲。
在世界藝術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義,離開這個舞台不僅其藝術的民族性將失去光彩,藝術的世界性也不復存在。
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①具有民族性特點的藝術作品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及審美意識,採用傳統藝術形式創作,主要表現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願望和藝術審美情趣。
藝術的世界性主張擺脫桎梏、解放思想、拋棄民族文化傳統,是一種超階級的勢力擴充。②就藝術而言,是一種能為多民族所接受、容納的形式、內容。
關於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有以下兩種觀點,其一認為藝術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於時代的前進,文化藝術同經濟一樣會在相互借鑒的基礎上趨於統一,形成具有同一特點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藝術潮流,這種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化藝術將成為今後世界藝術發展的主流;其二認為藝術的世界性同樣具有民族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隨著藝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藝術民族性認識的深入,只有在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民族藝術,才能使藝術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藝術是不是這樣呢?中國在某一點上有獨特之處,在另一點上外國比我們高明。……中國文化應該發展。……象西太後反對『洋鬼子』是錯誤的。要向外國學習,學來創作中國的東西。……我們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給的東西有一個躍進。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地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外國有用的東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展中國的東西,創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③
應當看到西方文化對經濟落後的民族有著不可抵禦的吸引力。正確認識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系,對於處在世界各民族聯系愈來愈緊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筆者以為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開。二者是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的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
首先,保持藝術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為本民族藝術曾滋養過他民族文化而藐視他民族文化。
正如當我們看到一個乞丐大言不慚地向人們訴說其祖其父曾經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時,相信任何人都不會同情他,甚至有人會罵他是敗家子。先賢的榮耀是我們民族的光輝歷史,它應成為我們今天發奮圖強的動力,而決不是我們招搖撞騙的旗幟或塗脂抹粉的面霜。當我們誇耀中國畫的寫意境界如何之高:氣運生動、骨法用筆等等,而貶斥西畫雖工亦匠,不入畫品時,在某種意義上也在承認中國水墨畫粗枝大葉,西畫精雕細刻。二者相輔相成。有陽光照射就會有陰影存在,這是人們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國水墨畫追求無暗面的畫面效果,實則是在表達一種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嚮往,嚮往著這個世界沒有黑暗、沒有陰影,希冀我們的主人前途明媚、無上榮光。世界上能找到沒有明暗對比的事物嗎?孔雀開屏時,難免會將它難看的屁股展現無疑。萬事萬物無不如此。藝術應該保持本民族的獨特個性。藝術世界的繽紛多彩由無數不同民族、不同藝術個性的藝術家組成。很難想像有一天各民族藝術失去本民族的藝術特色,全人類僅擁有一種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甚至表現內容時會怎樣。這一天不僅難以想像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藝術的民族性也會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樣,呈現出一派繽紛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種世界性的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那麼這不僅標志著藝術的消亡,也是人類社會的悲哀。花紅柳綠相輔相成,世界藝術的繁榮也要求必須保持各民族藝術的個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共同體」作為民族特點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標准。那麼,是否存在藝術民族性的標准?或者說,什麼樣的作品才稱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這不是一下子能夠回答的。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種樣式,而是百花齊放的。這「花」來自藝術家各自對傳統的選擇,來自個人的生活體驗、人生體驗、情感體驗,甚至來自藝術家對民族藝術因素獨特的吸收、借鑒。正是這些相異性使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樣的。藝術的民族性相對於藝術家個人創作而言又是一個共性的概念。藝術家的「個性」是它的基礎。沒有藝術家的創作個性也就沒有民族藝術。所以,倡導藝術民族性時必須同時提倡藝術家的創作個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無視他民族藝術精華,吸收他民族藝術精華也不是將民族個性消解。
藝術世界性不等於美國化,也不等於歐洲化。藝術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國、某一地區的藝術樣式為標本,而且隨著各民族藝術的發展,藝術的世界性同樣處於發展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
中西融合不是將一瓶紅墨水、一瓶黑墨水傾注在一起的黑紅不分、非此非彼、非驢非馬。就藝術而言,這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藝術之營養,正如人吃豬肉、羊肉,不是為了使自己變成豬、羊一樣,這種吸收、借鑒,絕不是外表的摹仿、復制、克隆,而是為我所用,用以滋養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藝術,強我們的身、健我們的體,發展我們的民族藝術。
「如同我們對於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然後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④眾所周知,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吸收了東方乃至非洲原始藝術的精華,但西方藝術沒有被東方藝術淹沒。我們今天吸收、借鑒他民族的藝術精華,必須具有明確目的,即為了促進本民族藝術的發展。
在今天這樣一個被稱為「地球村」的信息時代,若要求一民族藝術潔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藝術絲毫影響,象牛郎、織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傾慕,實在太難;如果要求藝術家在藝術薈萃的大花園中只採摘本民族藝術之花而對他民族藝術的奇花異草毫不動心,也實在難為我們的藝術家。「物以稀為貴」那種他民族擁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正如人們常常不滿足粗茶淡飯而追求飽眼福、飽口福一樣,吃膩了大魚大肉的貴族會對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斷的喜新厭舊和懷古中人類創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藝術;人類也會在新一輪喜新厭舊和懷古中創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藝術。
只要各民族間的交往存在,藝術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藝術的民族性只有在與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藝術的舞台上展現自己的美麗並不斷改變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對待西方藝術、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齒,也不必趨之若騖。西方各種藝術既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濟世良葯。
我們不能祈求擁有一種包含一切藝術之優點的藝術,這不僅不可能,而且無意義。我們也不必抱殘守缺、孤芳自賞,我們應不斷吸收他民族藝術的精華,以完善和發展本民族固有之藝術。同樣我們也應看到,有些民族藝術、民間藝術並不具有世界性。我們的民族與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構成一個大部隊。我們不必裹著小腳、拖著長辮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趨地跟在他民族藝術後面接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並不拒絕污泥提供給它的養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輩兩個肩膀上,才能成為當代藝術的巨人。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藝術欣賞者,不僅要對本民族的藝術傳統進行選擇,對他民族的藝術也必須用我們的量規加以規范、選擇。我們應提倡創造性地繼承吸收,避免奴隸般地因襲。
在世界藝術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義,離開這個舞台不僅其藝術的民族性將失去光彩,藝術的世界性也不復存在。

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①具有民族性特點的藝術作品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及審美意識,採用傳統藝術形式創作,主要表現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願望和藝術審美情趣。
藝術的世界性主張擺脫桎梏、解放思想、拋棄民族文化傳統,是一種超階級的勢力擴充。②就藝術而言,是一種能為多民族所接受、容納的形式、內容。
關於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有以下兩種觀點,其一認為藝術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於時代的前進,文化藝術同經濟一樣會在相互借鑒的基礎上趨於統一,形成具有同一特點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藝術潮流,這種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化藝術將成為今後世界藝術發展的主流;其二認為藝術的世界性同樣具有民族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隨著藝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藝術民族性認識的深入,只有在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民族藝術,才能使藝術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藝術是不是這樣呢?中國在某一點上有獨特之處,在另一點上外國比我們高明。……中國文化應該發展。……象西太後反對『洋鬼子』是錯誤的。要向外國學習,學來創作中國的東西。……我們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給的東西有一個躍進。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地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外國有用的東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展中國的東西,創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③
應當看到西方文化對經濟落後的民族有著不可抵禦的吸引力。正確認識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系,對於處在世界各民族聯系愈來愈緊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筆者以為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開。二者是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的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
首先,保持藝術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為本民族藝術曾滋養過他民族文化而藐視他民族文化。
正如當我們看到一個乞丐大言不慚地向人們訴說其祖其父曾經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時,相信任何人都不會同情他,甚至有人會罵他是敗家子。先賢的榮耀是我們民族的光輝歷史,它應成為我們今天發奮圖強的動力,而決不是我們招搖撞騙的旗幟或塗脂抹粉的面霜。當我們誇耀中國畫的寫意境界如何之高:氣運生動、骨法用筆等等,而貶斥西畫雖工亦匠,不入畫品時,在某種意義上也在承認中國水墨畫粗枝大葉,西畫精雕細刻。二者相輔相成。有陽光照射就會有陰影存在,這是人們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國水墨畫追求無暗面的畫面效果,實則是在表達一種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嚮往,嚮往著這個世界沒有黑暗、沒有陰影,希冀我們的主人前途明媚、無上榮光。世界上能找到沒有明暗對比的事物嗎?孔雀開屏時,難免會將它難看的屁股展現無疑。萬事萬物無不如此。藝術應該保持本民族的獨特個性。藝術世界的繽紛多彩由無數不同民族、不同藝術個性的藝術家組成。很難想像有一天各民族藝術失去本民族的藝術特色,全人類僅擁有一種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甚至表現內容時會怎樣。這一天不僅難以想像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藝術的民族性也會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樣,呈現出一派繽紛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種世界性的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那麼這不僅標志著藝術的消亡,也是人類社會的悲哀。花紅柳綠相輔相成,世界藝術的繁榮也要求必須保持各民

⑦ 藝術的審美本質是什麼

本質是人類審美活動中的一種高級、特殊的形態。

所謂審美,簡單地說,就是感受、領悟客觀事物或現象本身所呈現的美:具體地說,它指的是人在其社會實踐過程中與客觀事物或現象所歷史地發生和建構的一種特殊的表現性關系。

提高自己的藝術審美的方法以及付出的代價:

1、對大自然的熱愛。 美的藝術源於大自然,無論是翁郁芬芳的花木,還是歌聲美妙的鳥兒都能夠給人一種審美的愉悅感。很多作家或者藝術家都會關注和欣賞大自然的美麗。

2、多閱讀些人文類書籍。這些書籍都會使得閱讀者感到一種藝術的美感。當然這種藝術創造來源於作者對美好情感和幸福生活的追求。美的藝術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

3、多了解國內外藝術。人們對審美的藝術的理解和思考可以說遠古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不過那時候的藝術作品水平還不算很高,有一種天真樸拙的美感。隨著社會發展程度很高的時候,人們無論是造型藝術還是審美能力大大提高了很多。所以我們平時可以多了解些這類藝術,對提高我們的審美還是有幫助的。

4、要有一顆包容的心。我們在審美的時候,不能對這幅藝術作品或者文學作品一概而論。我們要理合分析作品的優長和不足之處。每個人對美的感受和理解的程度不一樣,自然得出對美的評價是不太一樣的。

5、多實踐 。我們要提高審美能力需要多從生活素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感受到美的藝術內涵。


(7)藝術必須立足於什麼擴展閱讀:

藝術審美與一般審美的不同,主要是由於它的審美對象不同,它是以藝術作品作為審美的對象。一般審美是對現實美的觀照,現實中的客觀事物或現象,原不是作為人們的實踐對象和認識對象而存在的。

在社會實踐中,它們與人首先形成了意志實踐關系和理智認識關系。在這個基礎上,當社會發展到人們不以直接的功利態度、實用態度對待客體對象時,才出現了比較成熟、純粹的審美關系。而藝術美則不同於現實美,它是作為審美對象而生產、而存在的。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其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藝術審美需求。

藝術給予人的只是一種審美愉悅、審美享受和審美評價,只在人的精神上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它不能像客觀事物那樣可以作為實用品出現,如畫上的馬不能騎,香蕉、蜜桃不能吃等。

藝術必須具有美的品格,只有體現了真、善、美相統一的藝術作品,才具有審美價值,也才能實現以審美功能為前提的各項社會功能。

⑧ 。結合維物史現基本原理,談談藝術創作中如何體現為民思想

在藝術創作中要體現為民思想,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相信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能夠自己解放自己,藝術創作要立足於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向人民群眾學習。 ②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我們應堅持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准,將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最高標准。藝術創作要以人民為中心,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與呼聲,通過藝術創作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⑨ 環境藝術設計思考與概率題

環境藝術設計思考與概率題

思考題

1、 環藝設計與消費文化的關系?

生活在當今社會中的設計師不可避免地受到消費文化的影響和支配,這種影響和支配就會直接和間接地反映到設計師的作品中,成為新的價值觀和精神取向。

由於市場的作用,在消費文化的情境中,不但不會湮沒精英設計,而且還會促進精英設計不斷並迅速創新。然而技術和經濟發展使大眾對環境藝術設計消費的需求成為可能,於是出現了環境藝術設計作品的抄襲和復制。只有通過建立良好的市場機制,才能通過市場引導建立設計師、設計作品和消費者之間的良性循環。

2、 環藝設計中生態主義的指導意義?

.生態的環境藝術設計幫助我們出理解人、環境、自然之間的關系,設計要在創造舒適的人工環境的同時,又要保護好自然環境。小環境的創造包括提供和給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們以健康宜人的溫度、濕度、清節的空氣、好的光環境和聲環境,以及長效多適和靈活開敞的室內空間等;對大環境的保護有兩方面:對自然界有節制的索取和把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減到最小。

3、 環藝設計中如何繼承傳統文化與藝術借鑒西方文化與藝術時需注意的問題?

1、 樹立自信心,破除西方中心論的迷信

2、 對世界各地文化進行比較和研究

3、 必須立足於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直上,對外來文化兼收並蓄,擺脫對民族文化的庸俗

理解和模仿,自足與國情,民情,立足於人的基本需求和生活方式

4、 設計必須要現代化,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上不僅要拿來,還要發展創造

4、闡述你所認識的大眾文化?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眾文化是一個特定范疇,它主要是指興起於當代都市的,與當代大工業密切相關的,以全球化的現代傳媒(特別是電子傳媒)為介質大批量生產的當代文化形態,是處於消費時代或准消費時代的,由消費意識形態來籌劃、引導大眾的,採取時尚化運作方式的當代文化消費形態。它是現代工業和市場經濟充分發展後的產物。是當代大眾大規模地共同參與的當代社會文化公共空間或公共領域,是有史以來人類廣泛參與的,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大眾文化不同於高級文化,因為高級文化具有明顯的階層性;它也不同於鄉土文化和群眾文化,因為後者具有明顯的自發性。

5、環藝設計中公眾參與的方法及其形式?

公眾參與的意識不能限於私人空間中,參與公眾環境藝術設計的意識要強。一般僅停留在發發牢騷的層次上,很少能提出較為系統的有見地的見解。公眾要感到有責任對可能改變公共建設的.計劃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並且靠輿論、投訴、抗議等手段積極影響其發展趨勢。

6.環藝設計是否需要提倡地域性?地域性與時代性有何關系?

世界的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雙向發展是當今世界的走向,全球化帶來市場化,促成個體集體精神狀態統一化的壓力,從而使人們更加張女士從傳統內部衍生出來的東西,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種文化,也有回歸反彈的現象,即環境藝術設計的本土化(地域性),是世界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關系:任何藝術都是時代發展、文明進步的產物。不同的文明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每個時期的文明必然產生其特有的藝術,而且是無法重復的。時代精神是在民族文化背景下發展出來的時代精神,民族文化是歷史上時代更新的風雨無法沖刷掉的。

總之,環境藝術設計的地域性和時代性互相補充,兩者都必不可少。

概念題

1、空間設計:空間設計是指房子裝修完畢之後,利用那些易更換、易變動位置的飾物與傢具,如窗簾、沙發套、靠墊、工藝檯布及裝飾工藝品、裝飾鐵藝等,對室內的二度陳設與布置以及布藝、掛畫、植物等等。 家居飾品,作為可移動的裝修,更能體現主人的品位,是營造家居氛圍的點睛之筆,它打破了傳統的裝修行業界限,將工藝品、紡織品、收藏品、燈具、花藝、植物等進行重新組合,形成一個新的理念。

2、光環境設計:光環境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很多情況下,它是燈、光、形、影、介質的綜合;是不同空間由單體到整體的綜合;是與不同藝術形式的綜合。它給人的感受已遠遠超過了視覺,而是綜合了聽覺、嗅覺、觸覺甚至味覺,是有感官到精神的整體體驗。可以說,沒有光就沒有色,沒有光就沒有形,沒有光就沒有質。因此,對光環境的藝術性進行充分的研究與實踐,無疑對拓展光環境設計的藝術價值、拓展室內設計的發展方向具有重大的意義。

3、色彩環境設計:室內設計中的色彩環境設計是整體室內環境設計不可缺少的因素,同時也使室內設計的空間感、秩序感、舒適感、環境氛圍、使用功能得以充分體現,而且是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產生影響必須充分把握的要素。

4、材料與設計:材料與設計就是人能懂地把我材料的屬性的關系,材料被設計成能夠被人應用的形式,強化了人們對產品有某種單獨的需求和對材料的固定感受。材料也成為設計作品特徵的一個部門滿足功能的條件下,材料的選擇和使用當追隨自身的性能。

5、陳設與設計:室內陳設設計是在室內設計的整體創意下,進一步深入具體的設計工作,它是對室內設計創意的完善和深化。室內陳設設計的宗旨就是創造一種更加合理、舒適、美觀的室內環境。

6、庭院與綠化:綠化與庭院設計已成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一個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在室外,綠色植物是襯托建築環境的最佳背景,與其他自然要素一起形成良好的局部環境的小氣候。在室內綠色植物等自然要素通過造園手段,參與空間組織,營造室內環境的氛圍,能使空間更加完善美好,同時能夠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使人不會對建築產生厭倦,更有室外所沒有的安全和庇護感。綠色植物等自然要素已經成為人與環境之間關系融洽的紐帶和橋梁…

7、意象與空間:意向與空間在於設計營造一種未分化的,沒有明確意識界定的空間,給人以模糊的暗示,引導人們對所在空間進行不自覺的想像。意向空間是不定的,沒有絕對界限,充滿矛盾性和不固定性。空間圍合形式上模稜兩可,使空間界於自然與人工、室內與室外,公共活動與個體活動之間,是矛盾雙方的相互交疊、滲透和相互增減,是補課增減一分的恰到好處的設計。這種空間的不定性,與我們心理上的模糊性是相互呼應的和相互吻合的,具有合理性。

;
閱讀全文

與藝術必須立足於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