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襄汾有哪些民間藝術

襄汾有哪些民間藝術

發布時間:2023-01-11 16:26:18

㈠ 刺綉的民間

山西民間刺綉
山西省民間,是民間刺綉藝術品的生長地。民間刺綉,在山西不獨歷史悠久,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反映山西風土人情的特色。
山西民間刺綉,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圖案純朴、色彩艷麗、構圖簡潔、造型誇張、針法多樣、綉工精緻。這些來自民間的刺綉藝術品,大都出自農村勞動婦女之手。
山西刺綉,以忻州、晉南地區的刺綉工藝品最有影響。
忻州刺綉
忻州民間,刺綉在群眾中頗為普遍。代縣一帶,刺綉品有著嚴謹、華麗、雅緻的特色;五台縣境內以及附近城鄉,刺綉風格呈現美厚端莊;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綉產品風格較為淳樸秀麗。
忻州刺綉,大致可以分為服飾、生活用品、祭獻物品三大類。
民間服飾,傳統的民間刺綉主要是作為穿戴的裝飾。這些裝飾,又多在婦女兒童身上。婦女服裝刺綉中,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的花樣。「腕袖」( 上衣袖口 ),通常情況下多飾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連續圖案。「領口」,刺綉中大多是如意雲,飾以花卉圖案。「裙子」,是古今婦女常用的衣服,前後各一片,常常嵌邊、綉花,而顏色多為黑、藍、紅色的底。「上衣」,綉花多在胸口,常用圖案有魚戲蓮、牡丹花等。「頂子」,常在上面堆綉蝴蝶、蓮花等圖案。「鞋」幫子上,多綉以蝶戀花、蟾宮折桂等圖案。「涼冠」是婦女夏天束發用的,常常以黑底綉花,甚為精緻。農村兒童的「兜肚」,多是紅色鑲邊的綉花,一般飾有蓮生貴子、富貴長春等寓意吉祥 、繁衍的圖案。也有綉五毒蟲,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圍嘴」,常綉有雙虎對頭、雙獅對頭、五福捧壽的圖案。女孩身上的「 圍嘴」 ,則綉以五蝶捧花、五蓮坐子、五魚戲蓮等圖案。冬天護耳的耳套,以桃形較多,常綉有吉祥動物花鳥紋飾。「童鞋」,男孩多為老虎鞋、前為虎頭、側有虎足、後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綉一綠色蟾蜍的名為蟾鞋,含有「蟾宮折桂金錢落地」的意念。忻州鄉村中,還有小豬鞋、小狗鞋等等,都與當地民情風俗有關。女孩子的鞋子造型與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綉花圖案取吉祥、歡快、飾以含有寓意的花鳥圖案。
生活用品:忻州一帶,常見的有枕頭花、虎枕頭。虎枕頭里又有雙頭虎、人面頭虎、虎頭魚尾等,還有蛤蟆枕頭。這些枕頭縫制精湛,紋飾、造型別致。既是幼兒枕頭,又是兒童玩具。
「砌花」,是忻州一帶婦女利用各種彩色碎布條布片依形連制的各種生活用品。像墊子、書包、馬搭等。
「鞋墊」常常作為未婚女青年贈送未婚夫的禮物,常綉有福海無邊、事事如意、蓮花童子等圖案花紋。
「荷包」,有裝錢、裝煙等不同用途。一般情況下,「荷包」綉工都比較精細,常常作為男女訂情的信物,而往往是女子送給男子的信物。
還有,每當傳統節日時,忻州地界內的許多地方,也為孩子們綉制一些節日用品。
端午節,母親為子女綉制佩於胸前背後的五穀「香袋」。
平時,還有人們綉制給老人坐靠使用的「靠枕」;以綉花、割花、砌花多種手法製作的坐飾物「坐墊」;以及迎娶新人用的轎、車上裝飾的綉花「轎簾」、「車衣」等等。
祭獻物品:這一類綉製品,常常用干祭掃禮儀的靈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幃、神龕帷幔等飾有龍鳳仙鶴、福祿壽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綉物。還有的,綉制送葬禮議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壽在」、「壽褲」上的刺綉,用料和綉工都甚為講究。
晉南刺綉
在山西南部的農村裡,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多以刺綉來裝飾,像衣服的領口、袖口、裙邊、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頭、喜帳、壽帳、桌圍、椅墊等,都有不同紋樣的刺綉圖案。
晉南民間刺綉,在臨汾、運城兩個地區的臨猗縣、萬榮縣、襄汾縣、洪洞縣、吉縣、臨汾市、運城市較為普遍。這些地方的刺綉圖案,多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內容為題材,像孔雀開屏、喜鵲登梅、松鶴延年、二龍戲珠、鳳凰牡丹等,是晉南民間刺綉的一般題材。而瓜果蔬菜、飛禽走獸、山川風景、亭台樓閣等,更是生活中百見不厭的刺綉體裁。
晉南的民間刺綉,大都出自普通農家婦女之手,這種傳統的刺綉技藝往往是通過家傳、互相之間的交流而得以延續的。這里的女孩子,在少年時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開始學著刺綉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綉花在她們的成長中自然成為一項重要的藝術活動。她們在實踐中不斷積累了經驗和技能,又在長輩的影響教導下,從模仿進而獨立地去創造新的花樣,形成了晉南民間刺綉的獨特風格。
晉南民間刺綉的作者,很善於運用多種手法表現自己設想的題材。有的寫實,有的浪漫,有的誇張,創造出無數既富有裝飾趣味又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的刺綉工藝品來。
靈寶民間刺綉
靈寶民間刺綉歷經數代人的延綿傳續,並不斷發展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方風格,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豐富多樣,寓意吉祥
靈寶的民間刺綉多屬生活實用型。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以婦女、兒童為主),都以刺綉加以裝飾。如衣服的袖口、衣領、裙邊、圍裙、窗簾、被面、帳沿、幼兒兜肚、童帽、手帕、襪底等等。這類物品,都被各種不同寓意的吉祥紋樣所裝飾,表現出婦女們對親人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靈寶民間刺綉的圖案紋樣,一般多採用喜慶、吉利的象徵。或是通過字音相同的「諧音」。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滲透著豫西地區的民間風情。如「蓮生貴子」、「喜鵲登梅」、「麒麟送子」、「鴛鴦戲水」、「並蒂蓮花」、「鳳凰戲牡丹」、「鯉魚穿蓮」、「百鳥朝鳳」、「獅滾綉球」、「鳳戲牡丹」等等。
傳播愛情,表現母愛
靈寶又是戲曲藝術之鄉,各種民間戲曲如「道情」、河南梆子」,還有「皮影戲」等,深受當地群眾所喜愛。因此,民間戲曲、皮影藝術中故事情節,服裝、色彩和人物造型,都被直接或間接地移植到民間綉品中。最突出的內容是愛情故事.如「拾玉鐲」、「櫃中緣」、「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均被姑娘們精心綉制在荷包,枕頭頂、門簾、帳沿、被面、床沿上。綉出的男女人物,形象朴實純真,色彩艷麗明快,寄託著姑娘們對愛情生活、美滿婚姻的快樂心情。婦女們給子女們綉制的童帽、兜肚、布老虎、香布袋等,更是傾注了全部的母愛。
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在靈寶縣,根據不同的節令和時尚,婦女們根據婚姻愛情和子女健康這兩件大事,綉制出具有不同內涵、不同內容的綉品和玩具。姑娘出嫁是大喜臨門,因此必須是「藍緞鞋、綉紅花.過了門就當家」。新郎、新娘的新房必須要布置得紅火、喜慶。又是什麼樣兒呢?「鴛鴦枕、龍鳳帳,紅綢子門簾綉鳳凰」。新娘子的嫁表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有民謠為證:王小姣作新娘,趕綉嫁農忙又忙.一更綉完前大襟,牡丹富貴開胸膛;二更綉完表四角,彩雲朵朵飄四方;三更綉完羅衫邊,喜鵲登梅送吉祥;四更綉完並蒂蓮,夫妻恩愛喜洋洋;五更綉完龍戲鳳,比翼雙飛是鴛鴦。婦女生育「作滿月」也非常隆重。姥姥家要送虎頭靴,虎頭帽,綉花兜肚,相公帽(都離不開刺綉)。五月「端陽節」是漢民族的重要節日。民謠說:「五月端陽太陽紅,做個香袋驅毒蟲。」靈寶農村家家戶戶的大姑娘、小媳婦和巧手婆婆們一齊動手,綉出各式各樣兒的「香布袋」,什麼「八仙」、「十二生肖」、「孫悟空」、「搬腳娃」、「抱桃娃」,以及「雞心」、「壽桃」、「佛手」、「蝴蝶」等等。香袋裡裝滿蒼術、白芷等芳香葯料,既能驅除蚊、蠅毒蟲,又香氣襲人。姑娘們精心綉制是為了送給情人,作為愛情的信物。母親們精心綉制,是為了保佑子女們平安、健康。
完整地保留、繼承了刺綉的傳統技法
靈寶民間刺綉代表性的針法是「拉鎖子」、「辮子綉」和「打子綉」。除此以外,經常使用的針法還有「包針綉」、「納紗綉」、「平針」、「盤金」、「補綉一」等等傳統技法。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綳花」和「補綉」技法。綳花,是以針引單線,廖廖數針作放射狀,綉出生動的花朵,雖屬輔助技法,但卻在綉品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這種針法,一般多用在布制玩具上,如在威嚴的虎的額頭上和兩肋處各綳一朵小花,使兇猛的獅虎露出幾分憨態,形象十分逗人喜愛。「補綉」,在綉品中運用更為廣泛。其特點是能使綉出的物品,產生一種浮雕的效果。「補綉」又細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填補綉」,其手法類似「疊綉」,是採用布、綢或其它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圖案,以棉花填入底料中,再用針將圖案花邊周圍鎖邊綉牢,從而使圖案紋樣凸起,出現立體的效果。在黑色紋樣中襯托出色彩鮮艷的圖案,對比強烈、明快,根出效果。這種綉法多使用在綉製鞋墊、襪底等生活用品中;「留邊疊綉」,此種綉法技法繁雜.其手法是先將剪好的原樣一片一片地用布包貼起來,再拼貼到底料上(底料色彩仍以黑青為主),再用各種色綵線,由圖案中心向外用平針綉實。綉制時,在紋樣的邊沿均勻地留出一條細線,白色的輪廓襯托在色彩繽紛的圖案底料上顯得十分別致。
錫伯族刺綉
民間瑰寶:錫伯族刺綉捕捉生活美景
錫伯族民間刺綉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錫伯族婦女更是心靈手巧、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美好景緻。在祖國西部生活的200多年中,錫伯族婦女的刺綉作品,贏得了各族群眾的贊賞和認同。錫伯族刺綉出現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服裝、頭巾、枕套、鞋子、窗簾等,我來到伊犁察布爾縣愛新舍里鎮和納達齊牛錄鄉,有幸看到了錫伯族婦女的刺綉過程。
無處不在刺綉是錫伯族人民普及廣泛的傳統手工技術,錫伯族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將大自然賦予他們的美好事物,用靈巧的雙手綉到自己的作品裡。刺綉的圖案有人物、山河、樹木、花卉、飛禽走獸等。其中,蝴蝶和菊花已成為錫伯族的吉祥物,象徵著自由、寧靜、和平、美麗,也給予錫伯族人一種精神力量,激勵著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繁衍生息。錫伯族婦女刺綉的作品出現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服裝、頭巾、枕套、鞋子、窗簾等,也包括桌布、掛飾和香包等一些小物品。
青海民間刺綉
青海刺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隨著絲綢之路南路的開通,唐代隨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後進藏路過青海和弘化公主嫁給青海吐谷渾王,中原絲綢源源湧入,人們開始用刺綉裝飾自己,美化生活,傳遞友誼,寄託感情,使得這種民間藝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世代相傳,不斷發展。
青海刺綉應用十分廣泛,其品種豐富,花樣繁多,綜觀各種綉品,大體上可分為四種類型:一是實用類,主要有鞋、襪子、腰帶、辮筒、枕頭,這是刺綉的實體;二是觀賞類,主要有錢褡、衣領、衣袖、荷包、口袋片等;三是禮儀類,主要有錢包、筆包、褲帶、壽帳、輓聯、字畫等;四是宗教用品類,用刺綉塑造佛像和裝飾寺廟殿堂。這只是從大的方面區分,實際上許多東西既是實用品,又是禮儀觀賞品,很難嚴格區分。
民族特色
民族性是青海民間刺綉的顯著特點。青海刺綉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獨特風硌。一個民族由於語言、宗教信仰、節慶禮儀、文化娛樂、生活習俗的內容和形式以及習慣愛好的一致性,在民間藝術,特別是與人們息息相關的刺綉中必然反映出其特有的精神和意識。
藏族、蒙古族、土族,由於信仰藏傳佛教,他們的刺綉多反映吉祥八寶、獅象瑞雲等宗教內容,而且相當一部分刺綉直接為宗教服務。
濮陽刺綉
刺綉系濮陽民間傳統工藝,濮陽剌綉所用針法均系宋綉傳統技法。濮陽民間刺綉普遍,尤其黃河故道兩岸,有少女不諳剪紙、刺綉者便以愚昧觀。刺綉品舉目可視,如幼兒鞋帽、兜肚、護罩等,其中以孫擇疆生產的戲劇服裝工藝考究,設計華美,刺綉精良,在豫北地區享有盛譽。
藏族刺綉
藏族刺綉吸收唐卡的構圖手法,又學習漢族刺綉的技藝,綉品講究觀賞價值,追求淺浮雕和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藏族刺綉裝飾性極強,許多圖案巧妙地組合成互相纏繞、互相紐套的和諧布局,反映出團結友愛、互不分離的民族性格。
土族刺綉
土族刺綉做工精細,針針見功底,線線出效果。綉品講究整體關系,以盤綉為主體,以密集的綉法為基調,以大面積繁綉為特色,件件綉品舒展大氣,光彩奪目,由於精工耗時,綉品經久耐用。土族刺綉應用十分廣泛,民間刺綉非常活躍,時至今日,土族婦女從頭到腳 用刺綉裝扮,看上去花枝招展。
回族、撒拉族刺綉
回族、撒拉族刺綉則講究高雅、秀麗,針法精巧飄逸,綉品精美淡雅,並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很少用動物圖案,多以植物花卉為主。
青海漢族刺綉
青海漢族刺綉博採眾長,既受中原刺綉又借鑒少民族構圖色彩,還收宮庭刺綉的技藝,從構圖、題材、色彩,綉法諸方面刻意追求,全面發展,綉品朴實中見華麗。
地域特色
地域環境對刺綉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中國著名的刺綉有蘇綉、湘綉、蜀綉、廣綉、京綉、顧綉、苗綉等,都在特殊的地理環境中誕生,並形成獨特的綉種。
青海民間刺綉雖不能與其他地區的專業綉種完全相類比,但由於高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形成異曲同工之美。青刺綉最大的特點是原始古樸、件件綉品似乎都體現著遠古的印記。
就本省而言,由於地域遼闊,在刺綉上就反映出了地區差異。草原牧民的刺綉以誇張的造型、莊重的色彩、潑辣的筆觸、強烈的對比、簡練的構圖、粗獷的線條,展現出豪放的草原氣質。青海東部從事農業的各民族,不但刺綉種類繁多,應用廣泛,而且講究構圖飽滿、形象生動、渾厚朴實、色彩純真、手法多樣,並以做工精細而著稱。
苗族刺綉
刺綉與蠟染一樣是苗族服飾最主要的裝飾手段之一。刺綉的概念是以絲線、毛線或色布等在各種衣料、布料胚上用針刺、縫釘構成花紋的方法。
苗銹主要是用在苗裝中頭巾、衣領、袖腰、袖口、衣肩、衣背、衣擺、腰帶、圍腰、裙子、裹腿布巾、鞋子及圍兜等的裝飾。
刺綉技法大致有12類:平綉、桃花、鎖綉、堆花、貼布、打籽綉、破線綉、釘線綉、辮綉、錫綉、馬尾綉等。
總結
民間刺綉滲透了無數婦女的聰明智慧和美好的願望,十指春風,充滿了熾熱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技藝高超的綉女,手中的針線猶如畫家手中的筆墨丹青,可以綉出璀璨精美的圖畫,並能表達綉女的個性,顯示出不同時代的文化風貌和藝術成就。
早期刺綉重在實用,直到紡織品出現之後,刺綉藝術才得到長足的發展,民間刺綉也就更加活躍起來。為了適應刺綉藝術發展的需要,各種刺綉針法應運而生,伴隨著綉女的孜孜不倦和執著追求,刺綉針法不斷完善豐富,形成了刺綉藝術品類萬千、百花爭艷的嶄新局面。

㈡ 知道臨汾嗎那邊的風土人情是什麼有沒有啥特產介紹一下。。

特產有臨汾、襄汾的麻紙、浮山的民間剪紙。候馬的皮影、鄉寧的紫砂工藝品、冀城的 都砂鍋,曲沃的煙葉,隰縣的金梨,永和的紅棗、古縣、安澤的核桃、紅果等,都享有盛名

【名勝古跡】
臨汾地區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搖籃」之一,名勝古跡與革命遺址頗多,較著名的有襄汾的「丁村遺址」、吉縣的「壺口瀑布」、臨汾市的堯廟、洪洞縣的廣勝寺、隰縣的小西天、蒲縣的東岳廟、候馬市的晉國遺址「新田舊址」、曲沃的景明瀑布、霍縣的霍州署衙、鄉寧縣的千佛洞、永和縣的趙家溝等。
【名優特產】
特產有臨汾、襄汾的麻紙、浮山的民間剪紙。候馬的皮影、鄉寧的紫砂工藝品、冀城的 都砂鍋,曲沃的煙葉,隰縣的金梨,永和的紅棗、古縣、安澤的核桃、紅果等,都享有盛名洪洞甲魚:洪洞縣靠汾河一帶盛產甲魚。甲魚即鱉,俗稱「王八」。它保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食用品,又是主治陰虛、勞熱、骨蒸等病症,具有活血通絡、消症化積功效的名貴葯材。當地人用甲魚作成一道道風味獨特的地方名菜。用甲魚和雞為原料製作的名菜「霸王別姬」,色鮮味美,營養豐富,深受顧客歡迎。

浮山剪紙:浮山縣素有「剪紙之鄉」的美稱。這里的民間剪紙藝術象燦爛的花朵,遍布全縣城鎮鄉村、山莊窩鋪。浮山剪紙有數百年的悠久歷史。剪紙藝人將其高超的技藝代代相傳,精益求精,不斷創新。剪紙的內容十分豐富,它包括人物、花草、走獸、飛禽、魚蟲、山川雲樹、亭台樓閣、寓言故事、民間傳說等等。這些有鄉土氣息的民間工藝品,有的粗擴豪放,有的渾厚古樸,有的纖細秀麗,有的玲瓏剔透。獨特的裝飾風格,純朴的藝術氣質,反映了太岳山區人民的審美情趣。

午城玉屏酒:玉屏酒,由具有三百多年釀酒歷史的山西省隰縣午城酒廠生產,是山西省優質名牌產品。該酒是以清香稱著的午城白酒作底酒,按照我國古典醫葯名方《玉屏風散》,選用參、芪、術、檀等十五味名貴葯材,精心配料釀制而成。其特點是酒體清澈明亮,色澤晶瑩正黃,氣味芬芳綿甜。此外還具有補氣、活血、和胃、生津、醒脾、舒肝、祛風、固表、強身、健志之功力。長期飲用,效果尤佳。

吳家熏肉:吳家熏肉是臨汾的傳統佳餚,迄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吳家熏肉以雞和豬的心、肝、腸、肚、蹄、口條、頭為主要原料。其成品棕色中襯著金黃,「靈」味中夾著草香,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後味翻香;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蒼蠅不沾,放置三天而不腐,實為高檔賓席上難得的佳餚

㈢ 山西臨汾風俗習慣

1、威風鑼鼓:

晉南威風鑼鼓是臨汾一帶由鑼、鼓、鐃、鑔四種樂器共同演奏的一種地方傳統打擊樂藝術形式。威風鑼鼓主要分布在山西晉南地區,尤其是在臨汾市的汾西縣、洪洞縣、霍州市等地流傳最廣。由於其鼓聲如雷,鈸音清脆,鑼鳴鏜鏜,威風凜凜,所以叫做威風鑼鼓。其中,汾西縣的下團柏村更是威風鑼鼓之村,下團柏村威風鑼鼓有著「華夏第一鼓」的美譽

2、晉南花鼓:

晉南花鼓起源於萬榮縣,後來流行於整個晉南地區。據說晉南花鼓是在明朝時期由安徽鳳陽逃荒的人們將它帶到了萬榮縣。萬榮花鼓表演有三種形式:高鼓(鼓置於胸前),低鼓(鼓置於腰間)和多鼓(身體攜帶多面鼓)。表演者邊敲邊舞,通常還伴有大鑼和鐃鈸。象木偶戲一樣,皮影戲也常常演出一段民間故事。戲中人物和道具由皮革製成,它們的輪廓被投影到屏幕上。表演者在幕後為戲中的人物配音和演唱。

3、炕畫

山西有在炕周圍牆上作畫的習俗。這些畫用來裝飾房間和保護粉刷的牆壁。 炕畫內容豐富,從風景,花鳥,野獸到歷史和傳說故事。在原平發掘的宋代古墓中發現了與現代炕畫相似的壁畫,證明了炕畫這種民間藝術至少已有800年的歷史了。

4、刺綉

山西農村的這種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綉都有它們獨特的形式:有的華麗精美,有的庄嚴清晰,有的簡單精製。 刺綉作品有三種,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禮裝飾。在傳統衣服上,刺綉通常用來裝飾領子、袖子和童鞋、圍兜和童帽。日常用品中,一種典型的刺綉作品是枕頭,有的設計成兩只虎頭、一隻人臉虎頭、一隻魚尾虎頭或一隻青蛙。現在,刺綉更廣泛地作在墊子、鞋墊、錢包和旅遊紀念品。用於典禮的刺綉作品主要有掛在廟宇上的垂簾和殉葬衣服。

5、平陽木板年畫

源於宋朝平陽(古臨汾)的木板年畫藝術在元、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發展。宋朝滅亡以後,元代統治者強迫許多印刷工人從南方遷到平陽,使這里成為印刷工業的中心,從而產生了平陽木板年畫。大部分平陽木板畫是由有此嗜好的農民在業余時間雕刻印製而成的。取材於當地的習俗和傳說故事,木板畫的內容主要是些花、鳥、魚和歷史人物。

採用誇張生動的描寫手法和鮮明的顏色,畫面充滿當地的風味,反映了當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陽年畫根據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種類。有的懸掛在卧室,有的貼在門窗上,有的則用來裝飾廚房或桌子。

6、霍州麵塑

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會捏制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麵塑製品,以象徵吉祥如意、福壽榮華。在寒食節時,上墳祭祖用的麵塑造型是「蛇盤盤」。據說,吃掉「蛇頭」便能「減毒頭,免災禍」。

㈣ 山西民間刺綉的介紹

山西民間刺綉山西省民間,是民間刺綉藝術品的生長地。民間刺綉,在山西不獨歷史悠久,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反映山西風土人情的特色。山西民間刺綉,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圖案純朴、色彩艷麗、構圖簡潔、造型誇張、針法多樣、綉工精緻。這些來自民間的刺綉藝術品,大都出自農村勞動婦女之手。山西刺綉,以忻州、晉南地區的刺綉工藝品最有影響。忻州刺綉忻州民間,刺綉在群眾中頗為普遍。代縣一帶,刺綉品有著嚴謹、華麗、雅緻的特色;五台縣境內以及附近城鄉,刺綉風格呈現美厚端莊;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綉產品風格較為淳樸秀麗。忻州刺綉,大致可以分為服飾、生活用品、祭獻物品三大類。民間服飾,傳統的民間刺綉主要是作為穿戴的裝飾。這些裝飾,又多在婦女兒童身上。婦女服裝刺綉中,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的花樣。「腕袖」( 上衣袖口 ),通常情況下多飾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連續圖案。「領口」,刺綉中大多是如意雲,飾以花卉圖案。「裙子」,是古今婦女常用的衣服,前後各一片,常常嵌邊、綉花,而顏色多為黑、藍、紅色的底。「上衣」,綉花多在胸口,常用圖案有魚戲蓮、牡丹花等。「頂子」,常在上面堆綉蝴蝶、蓮花等圖案。「鞋」幫子上,多綉以蝶戀花、蟾宮折桂等圖案。「涼冠」是婦女夏天束發用的,常常以黑底綉花,甚為精緻。農村兒童的「兜肚」,多是紅色鑲邊的綉花,一般飾有蓮生貴子、富貴長春等寓意吉祥 、繁衍的圖案。也有綉五毒蟲,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圍嘴」,常綉有雙虎對頭、雙獅對頭、五福捧壽的圖案。女孩身上的「 圍嘴」 ,則綉以五蝶捧花、五蓮坐子、五魚戲蓮等圖案。冬天護耳的耳套,以桃形較多,常綉有吉祥動物花鳥紋飾。「童鞋」,男孩多為老虎鞋、前為虎頭、側有虎足、後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綉一綠色蟾蜍的名為蟾鞋,含有「蟾宮折桂金錢落地」的意念。忻州鄉村中,還有小豬鞋、小狗鞋等等,都與當地民情風俗有關。女孩子的鞋子造型與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綉花圖案取吉祥、歡快、飾以含有寓意的花鳥圖案。生活用品:忻州一帶,常見的有枕頭花、虎枕頭。虎枕頭里又有雙頭虎、人面頭虎、虎頭魚尾等,還有蛤蟆枕頭。這些枕頭縫制精湛,紋飾、造型別致。既是幼兒枕頭,又是兒童玩具。「砌花」,是忻州一帶婦女利用各種彩色碎布條布片依形連制的各種生活用品。像墊子、書包、馬搭等。「鞋墊」常常作為未婚女青年贈送未婚夫的禮物,常綉有福海無邊、事事如意、蓮花童子等圖案花紋。「荷包」,有裝錢、裝煙等不同用途。一般情況下,「荷包」綉工都比較精細,常常作為男女訂情的信物,而往往是女子送給男子的信物。還有,每當傳統節日時,忻州地界內的許多地方,也為孩子們綉制一些節日用品。端午節,母親為子女綉制佩於胸前背後的五穀「香袋」。平時,還有人們綉制給老人坐靠使用的「靠枕」;以綉花、割花、砌花多種手法製作的坐飾物「坐墊」;以及迎娶新人用的轎、車上裝飾的綉花「轎簾」、「車衣」等等。祭獻物品:這一類綉製品,常常用干祭掃禮儀的靈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幃、神龕帷幔等飾有龍鳳仙鶴、福祿壽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綉物。還有的,綉制送葬禮議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壽在」、「壽褲」上的刺綉,用料和綉工都甚為講究。晉南刺綉在山西南部的農村裡,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多以刺綉來裝飾,像衣服的領口、袖口、裙邊、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頭、喜帳、壽帳、桌圍、椅墊等,都有不同紋樣的刺綉圖案。晉南民間刺綉,在臨汾、運城兩個地區的臨猗縣、萬榮縣、襄汾縣、洪洞縣、吉縣、臨汾市、運城市較為普遍。這些地方的刺綉圖案,多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內容為題材,像孔雀開屏、喜鵲登梅、松鶴延年、二龍戲珠、鳳凰牡......

㈤ 臨汾有什麼風俗200字

太平王氏麵塑地處襄汾縣汾城鎮南賈崗村,在那裡有著上百年的歷史,很早這里就流行著一句名言:「金襄陵,銀太平」,是因為太平鎮(今汾城)盛產小麥,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每逢盛大節日和婚喪嫁娶的時候,用小麥粉做成人物、花鳥、動物來祝賀祈福,慢慢形成了麵塑,以造型藝術的身份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過去它只是一種被裝飾過的食品,故從歷史上講既無作品記載也無珍品傳世,實在是一大憾事。
太平王氏麵塑在民間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是一種由風俗習慣久而積淀成的極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當今麵塑稱之為藝術,並且以它絕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睞,這正是因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積淀和創作者絕無的功利思想的熱情和才思,使得它成為一種出於俗而脫於俗的樸素文化。也正是藉助於世代少有的「重視」,且落身於廣大的民間,才使得它有了條件自由地按照自身規律生存和發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鄉間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對流中以其獨特、完整的形象俏立於民間藝術之林
源於先秦而成型於漢代的中國節日風俗,是人類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積淀物。春節是人們對物候歷法認識上的一個關鍵節日,所以對春節的祭祀活動顯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麵塑隨著人們的心理需求應運而生,並成為節日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春節太平王氏麵塑的主要功能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追求豐衣足食,萬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體現。春節的麵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面成山,傳說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靈前一隻面羊為牲祭之俗,以表虔誠之意。長輩送兒孫後輩「錢龍」意在引錢龍入府、招財進寶,……另有各種點彩的帶花饃饃,便是酬賓待客訪親探友的講究禮物。

㈥ 襄汾節日風俗習慣有哪些

太平王氏麵塑地處襄汾縣汾城鎮南賈崗村,在那裡有著上百年的歷史,很早這里就流行著一句名言:「金襄陵,銀太平」,是因為太平鎮(今汾城)盛產小麥,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每逢盛大節日和婚喪嫁娶的時候,用小麥粉做成人物、花鳥、動物來祝賀祈福,慢慢形成了麵塑,以造型藝術的身份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過去它只是一種被裝飾過的食品,故從歷史上講既無作品記載也無珍品傳世,實在是一大憾事。

太平王氏麵塑在民間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是一種由風俗習慣久而積淀成的極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當今麵塑稱之為藝術,並且以它絕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睞,這正是因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積淀和創作者絕無的功利思想的熱情和才思,使得它成為一種出於俗而脫於俗的樸素文化。也正是藉助於世代少有的「重視」,且落身於廣大的民間,才使得它有了條件自由地按照自身規律生存和發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鄉間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對流中以其獨特、完整的形象俏立於民間藝術之林
源於先秦而成型於漢代的中國節日風俗,是人類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積淀物。春節是人們對物候歷法認識上的一個關鍵節日,所以對春節的祭祀活動顯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麵塑隨著人們的心理需求應運而生,並成為節日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春節太平王氏麵塑的主要功能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追求豐衣足食,萬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體現。春節的麵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面成山,傳說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靈前一隻面羊為牲祭之俗,以表虔誠之意。長輩送兒孫後輩「錢龍」意在引錢龍入府、招財進寶,……另有各種點彩的帶花饃饃,便是酬賓待客訪親探友的講究禮物。
汾城供神所用棗山是頗為講究的。這是因為它是作為一種祭物而出現的。人們認為它有著某種超於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與神的交流橋梁。製作時把發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鋪一層紅棗,再用面做成盤雲、盤龍、盤兔、如意紋樣,間或點綴以連理、元寶、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類,以五穀雜糧點睛鑲鼻,蒸出鍋來、綿穎憨實,潔白的面與深紅的棗、五彩的糧、豆形成色彩上整體的對比效果。大年初一迎神之時供於神位之前是說米面成山,表達一種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一些地方還要在旺火上燃點柏柴,烤食花饃,謂之避邪饃饃,保一年無災無病,平安吉利。晉南面花中還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萬事如意」等造型。
無論是棗山、飯山還是花糕、可說是在這一隆重的節日中,鄉間的百姓們自己創作的一種心靈崇拜物,一種寄託心願的方式。至於錢龍,則是一種類似於蟾的三足理想動物,表達民眾一種嚮往富裕的思想。有些地方在臘月廿三祭灶時還要灶馬灶雞等作為供奉。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實質上仍是食品,未了總要分而食之的。正是這些 復合性功能使它成為一種最易普及、最易傳承的藝術形式。

太平王氏麵塑造型簡潔渾厚、朴實雅潔,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識、造型語言的綜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潔、概括,內蘊飽滿豐富,既有幾何直線形式,又有飽含秦漢遺風的適合紋樣,還有更加具象的獨具民間造型風格的人物、動物、植物形象。將各種不同的造型意識融合一體構成了獨特的民俗節日內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間藝術形式
清明與寒食合二為一是唐代的事了,那時作為遠古歲時標志的風俗節日已加進了敬神、祭祖、崇念聖賢的復合性內容,因此;掃墓之風尤盛。要說祭神是春節習俗之特徵的話,那麼清明則主要是祭祖祭人。孔之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因此極講究「事死如事生」。宗廟,祖墳便是種性之魂,家族之根。山西晉南晉北、祭掃時都要用面做貢,晉南叫蛇盤盤,有的分單頭蛇與雙頭蛇,祭祖前繞墳一周,晚輩吃掉蛇頭,表示滅毒頭、免災禍。這種蛇盤盤造型簡潔、極少雕飾,似有漢唐凝練明快渾沉之遺風。

寒食節之本質內容已由古代原始的禁火俗轉化變異為紀念晉國賢臣介子推。民間廣泛製作的昭示春天來臨的百樣寒燕麵食,也被易名為「子推燕」。事實上按山西自然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徵,春燕凌空正是萬物新生的季節,於是鄉村巧婦感自然之變而為之,借柔軟的面團、籍靈巧的雙手,創造出一個個鮮靈活物,一片片盎然生機,展示出一個美妙神奇的民間藝術世界。特別是山西代縣一帶所作的寒燕天飛地走,水生土長、目中所見、心中所想自然萬物無一不在塑造之列。這些麵塑精巧別致,方不盈寸。所塑動物如虎、獅、馬、牛、貓、龍、猴、羊等,著重誇大頭部比例,增強尾部動感,刻畫四肢的靈活,使人感到神似而形美。飛禽類如雞、鴨、孔雀、鳳凰、喜鵲及各種小鳥,則誇張表現其尾羽的動感,誇大其嘴部、眼部,使其具有擬人的效果,與觀者在感情上產生共鳴。所塑人物造型都大於動植物,有各種戲劇人物,爬娃、抱雞娃、蓮花娃娃等,造型獨雅而生動有神。植物類有各種瓜果、蔬菜、花卉以及吉祥圖案紋樣。蒸出後用品色點染開臉,設色濃艷、對比鮮明,極合理地適用了對比色的比值關系,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清明時節互相饋贈,做成花架系插,懸掛於室內牆壁,頓覺春風拂面,生機盎然。究其根源,可能是這些花色食品是為寒食節禁火時准備的干糧,後禁火俗廢,麵塑食品作為一種藝術隨風俗保留了下來。
清明節盡管因為寒食習俗的復合揉進了一些深沉神秘的氣氛,但還是一個希望之節,是一種對春的回歸的祝福和萬物興旺的祈望。麵塑藝術則理所當然地成為這種祝福的主要手段和心靈表現天地。麵塑使習俗成為一種充實的文化,習俗又為麵塑的發生和發展提供土壤和空氣,最終使民藝和民俗成為一種文化整體。
每個民俗節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義,這含義又都有它的文化指向與表達方式。
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上墳祭祖,饋贈親友,是晉南汾城民情風俗的一大特點。從傳統風俗講,七月十五稱為「鬼節」,源於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弟子目連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後靈魂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既化為烈火,其苦難忍,目連求於佛,佛祖告他於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置五味百果,靠眾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說又與我國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說相融合,深深地影響到民眾生活,於是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百姓都蒸做面羊貢祭祖上墳的風俗。其實七月十五祭祖本意正象《東京夢華錄》所說是「……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種祈望豐收的願望。富有宗教意味的鬼節,發展到後來已全無鬼的蹤影,已是一種人與人的祝福和情感交融的節日。節日前幾天,鄉村的巧婦們三個五個聚在一起,發好精細白面,家長理短談言笑語中,搓的捻的,剪的壓的,一紮一挑,盤棗點豆,一個個活物生生從手下蹦出:急蹦的兔、憨威威的虎、綿善善的羊、活溜溜的魚、獅子,小豬、小雞、小狗,每個物象身上施之於智慧,注之於情愛。待餳好上鍋急火蒸出,一個個白白胖胖,鮮嫩靈活,嬌態可掏,然後點施丹青,打扮齊整,便成為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晉北風俗送男孩為羊,羊為祥瑞之陽物。送女孩為魚,魚屬陰,是為順乎陰陽秩序之作法。晉北的面羊造型渾厚飽滿,內蘊力極強,又加之身上點線的對比,使之極富漢魏風格,這與當地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有關。晉南的走獸花饃造型琳瓏精巧,神態獰厲,設色濃烈。所謂面羊實質是代稱,飛禽走獸其實什麼都有,還有組合的十二生肖,二子戲桃,五子爭腚等。
太平王氏麵塑更以其飽滿挺秀,渾厚博大的造型力度而享譽民間。形制大至三、五斤白面一個,小至三五寸之間,視饋贈對象而定。在造型風格上准確地把握住了隨意性這一特色。在簡括整體的形體上以梳子、錐子等器物壓出點、線或以面做成精巧的紋飾,形成一種力度上的強對比,極象漢霍去病石雕上刻線的運用。製作技巧上把握了良好的分寸感,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給面的自然餳發和蒸氣來完成作品,以充分發揮面的特性,體現面的質感,自然天成、朴實渾厚、令人愛不釋手。特別是一種叫「辯不清」的造型,幾個小胖娃娃纏身交臂盤在一起戲耍,使你辨不清是誰的胳膊誰的腿,只看到一組優美的造型,精絕的構思,讓人驚嘆不已。
在歲時節令風俗中麵塑充當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在人生各個展現生命意義的儀式中,麵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
滿月,是人來到世界上的第一個比較隆重的儀式,其時麵塑也頗為講究。霍縣一帶,外婆要做一個直經尺余的叫「囫圇」的食品,上有精細的十二屬相造型,孩子屬什麼,就在那個屬相上點一個紅點,謂之「點頭腦」。「囫圇」中間放置精美的龍、鳳或虎頭叫龍鳳呈祥或猛虎驅邪。送與孩子,分給來探望慶賀的親友吃,取免災之意。晉北人家則多做花饃,叫「桃」,形狀似乳房,乳頭點紅,饃上裝飾各種花草,紋飾吉祥圖案。桃在古俗中本為驅邪之物,諧言「逃」,意為免災。做成乳房狀,表示成熟,是鄉村民俗母性特徵的一種隱喻手法。到孩子周歲時也要做相似的大花饃饃或十二屬相,造型或拙或巧,或雅或俗都隨地方而變。
婚禮迎娶之俗歷來是極為隆重的人生大典。俗語道「結婚勝如小登科」,晉北風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對「歡魚吉兔」,洞房門頂上放一對用紅線連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徵玉兔金緣。實則兔之本意為虎,是民間鎮宅驅邪的護佑之神。婚禮麵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縣一帶的「宮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對,大部分造型是玉兔馱仙桃,金魚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細加點綴,造型生動,情趣悅人,五彩繽紛,鮮麗明快,線與面、點與塊、塑與畫、拙與巧的結合與對比,形成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增強了喜慶的氣氛,豐富了民間婚俗的內容,更為民間藝術增添了俏麗的一枝。
老人們年至花甲,晚輩們慣常要為之祝壽慶賀,祝賀者蒸做漂亮的大壽桃以祝願老人健康長壽,表達對老人們的孝敬之心。
宗教的教義告訴人們,當每個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後,人的靈魂將在另一個世界得到永生和升華。因此,人們將葬禮的種種程序鋪排得格外的隆重和復雜。這是一種對人生意義的贊頌和肯定。這項活動中的主要麵食供品,視親近程度而區別不同形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兒孫之輩所做的大供又叫饅頭,圓形上面飾以明快簡潔的花瓣,插上棗花,源於古時三牲祭奠之遺俗,其他親朋則敬奉類似蛇盤盤的小供。定襄宏道一帶則要塑出幾響—個甚至上百個的麵塑人物系列,戲劇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紙作裝點打扮。所不同的是在五官描繪上用色甚怪,畫眼不點睛。在分寸上明顯與人間享用品有著美學結構上的區別,讓人在濃艷中感受到一種陰冷的悲涼。

太平王氏麵塑在人生儀禮中一般是以食的面目出現的,只是把它賦予了一種文化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種復合的價值,從而成為研究民間文化的一種不可忽視的資料。
民俗使生活充滿了神秘和樂趣。大的如歲時儀禮的活動若比作人們生活的節奏高潮的話,一般的交往禮儀活動自然使每時每刻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麵塑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
新房起架,上樑大吉,畫八卦,貼賀聯,點燈放炮,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做好花桃花饃來慶賀,謂之「扶梁」。
新房落成,喬遷入居。當新麥上場,要磨一斗白面做雪白的大貢,油炸出各種精巧的面花,酬謝五土,恭請土神安家,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
七月七乞巧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共訴衷腸。織女巧手早巳成為人間婦女崇拜之偶象。於是每到這一天,姑娘媳婦們要吃面做的「頂針」、「針線笸籮」,期望自己心靈手巧。
八月十五中秋節,月餅成為人們傳說的食點。在造型紋樣上都精巧別致,賞心悅目,當稱麵塑藝術別樣之花。
新媳婦過門的第一年,娘家要給女兒送羊羔饃。窮人家送幾個,富裕一點的人家要送卜幾個乃至幾十個。都配成套,與生命意識,生殖崇拜有關的造型圖案很多。
太平王氏麵塑,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即是「祥」,有著「吉祥」的寓意。

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當地習俗捏制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滿堂紅」、「巧公巧母」的麵塑製品,以象徵萬事如意、多福多壽、發家致富、和睦友愛,祝願萬事如意。

㈦ 山西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哪些項目適合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民間文學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董永傳說 運城市萬榮縣

2 Ⅰ-2 民間傳唱史詩《楊家將》山西大學

3 Ⅰ-3廣武傳說朔州市山陰縣

二、民間音樂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8 Ⅱ-1左權開花調﹡ 晉中市左權縣﹡

9 Ⅱ-2河曲民歌﹡ 忻州市河曲縣﹡

10 Ⅱ-3五台山佛樂﹡ 忻州市五台縣﹡

11 Ⅱ-4晉南威風鑼鼓﹡ 臨汾市﹡

三、民間舞蹈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20 Ⅲ-1 獅舞(天塔獅舞)﹡ 臨汾市襄汾縣﹡

21 Ⅲ-2 走獸高蹺﹡ 運城市稷山縣﹡

22 Ⅲ-3翼城花鼓﹡ 臨汾市翼城縣﹡

23 Ⅲ-4 臨縣傘頭秧歌呂梁市臨縣

24 Ⅲ-5稷山高台花鼓運城市稷山縣

25 Ⅲ-6踢鼓秧歌朔州市

26 Ⅲ-7平定武迓鼓陽泉市平定縣

27 Ⅲ-8 壽陽愛社 晉中市壽陽縣

28 Ⅲ-9汾陽地秧歌呂梁市汾陽市

四、雜技與競技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61 Ⅵ-1撓羊賽忻州市

62 Ⅵ-2 心(形)意拳晉中市

山西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1、蒲劇

2、晉劇

3、河曲民歌

4、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5、雁北耍孩兒

6、鑼鼓雜戲

7、民間社火

8、中陽剪紙

9、臨縣道情戲

10、朔州秧歌戲

11、翼城花鼓

12、左權開花調

13、河曲二人台

14、晉北道情戲

15、上黨梆子

16、孝義碗碗腔

17、五台山佛樂

18、晉南威風鑼鼓

19、上黨八音會

20、文水鈲子

21、天塔獅舞

22、高蹺走獸

23、北路梆子

24、靈丘羅羅腔

25、孝義皮影戲

26、潞安犬鼓

27、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28、杏花村汾酒釀制技藝

29、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

30、董永傳說

31、絳州鼓樂

32、繁峙秧歌戲

㈧ 臨汾有哪些特產

1、特產有臨汾、襄汾的麻紙、浮山的民間剪紙。候馬的皮影、鄉寧的紫砂工藝品、冀城的。
2、都砂鍋,曲沃的煙葉,隰縣的金梨,永和的紅棗、古縣、安澤的核桃、紅果等,都享有盛名。
3、洪洞甲魚:洪洞縣靠汾河一帶盛產甲魚。甲魚即鱉,俗稱「王八」。它保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食用品,又是主治陰虛、勞熱、骨蒸等病症,具有活血通絡、消症化積功效的名貴葯材。當地人用甲魚作成一道道風味獨特的地方名菜。用甲魚和雞為原料製作的名菜「霸王別姬」,色鮮味美,營養豐富,深受顧客歡迎。
4、浮山剪紙:浮山縣素有「剪紙之鄉」的美稱。這里的民間剪紙藝術象燦爛的花朵,遍布全縣城鎮鄉村、山莊窩鋪。浮山剪紙有數百年的悠久歷史。剪紙藝人將其高超的技藝代代相傳,精益求精,不斷創新。剪紙的內容十分豐富,它包括人物、花草、走獸、飛禽、魚蟲、駭定糞剮荼溉諷稅釜粳山川雲樹、亭台樓閣、寓言故事、民間傳說等等。這些有鄉土氣息的民間工藝品,有的粗擴豪放,有的渾厚古樸,有的纖細秀麗,有的玲瓏剔透。獨特的裝飾風格,純朴的藝術氣質,反映了太岳山區人民的審美情趣。
5、午城玉屏酒:玉屏酒,由具有三百多年釀酒歷史的山西省隰縣午城酒廠生產,是山西省優質名牌產品。該酒是以清香稱著的午城白酒作底酒,按照我國古典醫葯名方《玉屏風散》,選用參、芪、術、檀等十五味名貴葯材,精心配料釀制而成。其特點是酒體清澈明亮,色澤晶瑩正黃,氣味芬芳綿甜。此外還具有補氣、活血、和胃、生津、醒脾、舒肝、祛風、固表、強身、健志之功力。長期飲用,效果尤佳。
6、吳家熏肉:吳家熏肉是臨汾的傳統佳餚,迄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吳家熏肉以雞和豬的心、肝、腸、肚、蹄、口條、頭為主要原料。其成品棕色中襯著金黃,「靈」味中夾著草香,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後味翻香;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蒼蠅不沾,放置三天而不腐,實為高檔賓席上難得的佳餚。

㈨ 柴王村民俗有哪些

襄汾民歌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襄汾民歌是當地民眾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活動中,經過廣泛的口頭傳唱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集體創作,是民眾表達自己思想、感情、意志和願望的一種藝術形式,世世代代伴隨著人類的生產生活發生、發展、傳承至今,也是反映襄汾人民社會生活和發展的歷史縮影。
柴王村是山西省襄汾縣景毛鄉下轄村
襄汾民俗有襄汾民歌。體裁多樣,有號子、山歌(高調山歌、平調山歌)、小調(秧歌、民間歌舞、說唱歌曲、抒情歌、兒歌、詼諧歌、叫賣調)等;題材內容豐富多彩,大致可以分為愛情歌曲、生活歌曲、生產歌曲、時政歌曲、歷史傳說歌曲等幾類。
襄汾民歌的曲調旋法豐富,表現熱情 、熱烈、沖動等情緒的常用大跳音階進行,如「高調」山歌大部分皆是,小調亦常見此類唱法;曲式結構形式多樣,有上下二句體的對立結構,還有一上二下或二上一下,三上一下復對應式的四句體結構,還有在基本樂段後加上襯詞連接句和最後一個樂句反復對比,形成較為復雜的樂段結構等;歌詞以七言四句為多,也有五言四句的,還有長短不齊奇數結構的句子;調式大部分是「變體燕樂徵調式」,還有不少商調式、羽調式,大部分樂曲圍繞主音四五度進行或級進進行,由於歌曲發展的需要,調式交替、轉調等手法也廣泛使用。
襄汾民歌曲調動聽,旋法獨特,種類繁多。進一步對其挖掘、整理,將對研究當地音樂歷史的發生、發展、演變以及民歌與民間器樂、民間說唱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曲的關系提供較為詳實的音樂資料。

閱讀全文

與襄汾有哪些民間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