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嶺南畫派的三代傳人
第三代傳人(再傳弟子) 陳金章,被譽為嶺南畫派的第三代傳人。他1947年考入高劍父擔任校長的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在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黎雄才、關山月的指導下學習中國畫。談到嶺南畫派這三位大師,陳金章表示,「回頭看,三位老師留給我的不是技法,而是教我怎麼對著生活去畫畫,這個道理並不容易悟出來。好比許多人學鄭板橋畫竹子,但怎麼都比不上他,就是因為鄭板橋對竹是有真情實感的,不只是畫竹,更是表達自己的思想境界。」
「高劍父對我的影響很深,高老師經常展示他的畫作,給我們講解。我記得有一次他畫了一隻狐狸咬著一隻雞,狐狸的目光凶惡,他十分可憐這只雞,畫就取名為《弱肉強食》;還有一幅畫上,只有一隻雄鴛鴦在夜晚的雪地中,大家問他為什麼不畫一對鴛鴦呢?他解釋說雌鴛鴦死掉了,雄鴛鴦在守護它,所以取名為《冷夜》;一隻雄鷹撲向大海,高劍父老師取名為《抗暴》。身處那個動亂年代,高劍父的國畫始終飽含熱情,他提出以國畫『改造國魂』的藝術主張,告誡後輩要關心時代、關注生活,這是我永生難忘的。」
在廣州市藝專時,關山月是陳金章的班主任。他說:「嶺南畫派最有影響力的兩個人物,關山月和黎雄才都親自教過我,是我的恩師。在藝專讀書時,關、黎從西北歸來,帶回了大量寫生,讓我們很崇拜。還記得黎老的經典作品《武漢防汛圖》,當時我與他一起在堤上與防洪軍民同吃同住。我看著黎老每天騎著一輛自行車,掛著一個背包,裝幾個饅頭和一包榨菜,帶一個軍用水壺,在堤下面畫了一個月。生活就是如此地激勵著畫家!在當時大家都認為國畫沒有什麼前途的時候,他的這幅作品震動了中外。」
20年帶出6撥研究生
從不賣畫佳作準備捐給國家
如今,80高壽的陳金章教授早已名滿天下,德高望重。他告訴記者,「一個世紀能產生的真正的大師不超過10位。而他更願意將自己定位為『美術教育家』,我用了40歲到60歲最年富力強的20年帶出了6撥研究生,算是自己對廣東美術最大的貢獻。」如今,他的學生已遍及大江南北。林墉、周彥生、陳新華、蘇百鈞、張治安、陳永鏘、李勁堃、萬小寧、劉書民、朱永成、方楚喬,都已成為廣東美術界的中堅力量。
陳老告訴記者,「早期其實我很喜歡畫人物的,後來專攻山水,我畫畫很慢,一幅作品至少要費時二至三個月。有一次我帶學生去海南的尖峰嶺寫生,由於條件艱苦,早晨上山,每人只帶了一壺水、一些餅干,晚上才能下山。但我被眼前的山水畫卷迷住了,完全忘記了時間,為了畫一張一尺來長的小畫,一蹲就是三四個小時,兩只山螞蟥在我的腿上吸得鼓脹脹的,我也沒有發覺。」
因名聲在外,陳的畫作難免有因贈人流入市場,身價不菲。他告訴記者:「我從未賣過畫,一輩子畫過所有的好畫都留在自己手裡,再貴都不賣,如有可能,等以後適當的機會,捐獻給國家。」 被譽為嶺南畫派的第三代傳人
伍嘉陵(1927—)嶺南著名書畫家。名陵,字嘉陵,晚號雪翁,室署補廬。廣東順德勒流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東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美協會員,佛山市書協顧問。師從嶺南大師趙少昂、盧傳遠(高劍父入室弟子)等。伍嘉陵詩、書、畫、印無所不精,其書法、篆刻早就知名於時,是順德最早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的作者之一,早為不少名家和時人所稱賞。書法以「二王」為宗,以「米」為體,書法行草有「當代董其昌」之美譽。兼擅五體。早年從師攻書法國學,後及褚顏碑學,尤得益於李北海、米海岳,通四體,尤擅擘窠大字。亦工寫意花鳥及工筆畫魚。作品入選全國第一屆書法展覽及廣東省歷屆書法篆刻展覽,西泠印社首屆華人篆刻大展、西泠印社第四屆篆刻評展及送展日本、南韓、台灣、新加坡、印尼、香港、澳門等;國畫《蕉魚圖》獲人民畫報社「首屆華人藝術大展」銅獎。書法篆刻作品還先後表於《南方日報》、《羊城晚報》、香港《文匯報》、《中國畫報》、《廣東畫報》等,並為南京、武漢、荊州、廣州暨南大學館藏。多年來,伍嘉陵的書畫備受社會關注,其精品、大作品更廣為收藏家、書畫同道所購藏。
其傳略收入《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名鑒》、《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名作博覽》、《中日現代美術通鑒》、《中華人物辭海·當代文化卷》、《世界文化名人辭海·華人卷》、《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近20種辭書。由於伍嘉陵在書畫方面卓有成就,作品又相繼入編《中國名家》畫庫大型畫集、《廣東著名老書法家精品系列--伍嘉陵書法選》、《中國美術年鑒》、《榮寶齋畫譜--伍嘉陵繪》等多部著名辭書,2011年榮獲中國文聯頒發「從事新中國文藝創作60周年」榮譽證書和獎章。 嶺南派畫家何永祥先生早歲隨潘德修先生習傳統國畫。德修先生故後,乃從嶺南派國畫大師趙少昂先生游,遂為嶺南派第三代門人。先生秉承「折衷中外,融匯古今」之嶺南風貌,其作品風格集二師之長,故其用筆豪邁而帶秀雅;古意今情,都在尺幅之中,其造詣之高可見矣。先生於上世紀七十年末以名為之芙蓉花鳥畫參與全中國青年國畫大展,其作品在台北國家畫廊展出,並獲國立歷史博物館優質作品獎狀。八十年代
參加台灣文化大學舉辦之學園藝文展,作品供華岡博物館收藏。翌年又在香港及台北國立藝術館舉辦畫展。自是聲名鵲起,殊榮迭至,於是設館授徒,於今從游者眾。數十年來,永祥先生多次舉辦個展、師生聯展及海外邀請展,展地包括香港、澳門、北京、上海、重慶、西安、貴陽、廣州、深圳,以及台北、美國紐約、加拿大多倫多、澳洲墨爾本。去年先生再赴美國紐約個展,展出新作四十餘幅,可謂佳氣西傳。
Ⅱ 古代京劇三代名人有誰
1、梅蘭芳
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一1961年8月8日),男,京劇大師,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演員,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北京人,祖籍江蘇泰州。梅蘭芳八歲學藝,11歲登台。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藝術創始的人;同時也是享有國際盛譽的表演藝術大師,其表演被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在西方人的眼中,梅蘭芳就是京劇的代名詞,他的代表劇目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崑曲有《游園驚夢》、《斷橋》等。所著論文編為《梅蘭芳文集》,演出劇目編為《梅蘭芳演出劇本選集》。在1918年,梅蘭芳移居上海,這是他戲劇爐火純青的巔峰時代。
2、程硯秋
程硯秋(1904年1月1日一1958年3月9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藝術大師,著名京劇演員,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藝術的創始人,男,程硯秋原名承麟,滿族索綽羅氏,滿洲正黃旗人。北京人,後改為漢姓程,初名程菊儂,後改艷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字御霜。
3、荀慧生
荀慧生(1900年1月5日一1968年12月26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偉大的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演員,荀派藝術的創始人。男,祖籍河北東光,初名秉超,後改名秉彝,又改名「詞」,字慧聲,1925年與余叔岩合演《打漁殺家》起改名為荀慧生,號留香,藝名白牡丹。是四大名旦之一。
Ⅲ 娛樂圈長得最像的祖孫三代,連表演基因都一脈相承誰最帥
Ⅳ 唐,宋,元三代的繪畫藝術各自有哪些特徵這三代的藝術家探索和解決的藝術問題是什麼
畫學所教科目有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和屋木等6科。此外,還設有說文、
爾雅、方言、釋名等學習科目。其中說文的學習包括篆書和音訓。可見,這種教學十
分重視全面地培養學生的整體素養,而不是一種單純的技術教育。
這一點,還可以從畫學的招生方法中看到。
畫學的考試多以古詩名為題,考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和穎悟程度,以及通過巧妙的繪畫
構思構圖創造出意境雋永,令人回味的畫作的能力。譬如,「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
橫」,「竹鎖橋邊賣酒家」,「踏花歸去馬蹄香」,「嫩綠枝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
須多」這些佳言妙句就曾被用作試題,至今仍為人熟知,並津津樂道。畫學考試時還
十分重視發現學生的創造性,這在<宋史•選舉制)中可見大概:「考畫之等,
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態形色,俱若自然,筆韻高簡為工廠。
繪畫 北宋 特點: 民間風情畫 描繪市井生活 代表人物: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南宋 特點:注重意境 代表人物 :馬遠《山徑春行圖》 夏圭 《山水十二景》
書法 特點:追求個性 忽略法度 強調有意無法 代表人物:蘇軾 黃庭堅 蔡襄 米芾
元代繪畫在唐,五代,宋的基礎上,有了顯著的發展,特點是取消了畫院制度,文人畫興起,人物畫相對減少。繪畫注重詩書畫的結合,舍形取神,簡逸為上,重視情感的發揮,審美趣味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體現了中國畫的又一次創造性的發展。山水方面,初期的錢選,趙子昂,高克恭等對唐,五代,宋以來的山水畫的繼承和發展進行了認真的探索。中後期,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元末四大家出現,在趙子昂的基礎上又個具特色和創造,以簡練超脫的手法,把中國山水畫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對明清的影響極大。元代山水畫家還有商琦,曹知白,朱德潤,唐棣,孫君澤,盛懋,陸廣,馬琬,陳汝言,方從義等,還有工樓台界畫的王振鵬,李容瑾,夏永,朱玉等。人物畫的畫家有劉貫道,何澄,錢選,趙子昂,任仁發,周朗,顏輝,張渥,衛九鼎,王繹等。花鳥畫以梅蘭竹石為主體的文人畫廣泛流行,講求自然和筆墨情趣。許多山水畫家也兼擅水墨花鳥和梅蘭竹石。著名畫家有錢選,陳琳,王淵,張中,李息齋,趙子昂.柯九思,吳鎮,顧安,倪瓚,張遜,鄒復雷,王冕等。
元代繪畫中,文人畫占據畫壇主流。因元代未設畫院,除少數專業畫家直接服務於宮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畫家和在野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創作比較自由,多表現自身的生活環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蘭等題材大量出現,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減少。作品強調文學性和筆墨韻味,重視以書法用筆入畫和詩、書、畫的三結合。在創作思想上繼承北宋末年文同、蘇軾、米芾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提倡遺貌求神,以簡逸為上,追求古意和士氣,重視主觀意興的抒發。與宋代院體畫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徑庭,形成鮮明的時代風貌,也有力地推動了後世文人畫的蓬勃發展。在元代短短90餘年內,畫壇名家輩出,其中以趙孟□、錢選、李□、高克恭、王淵等和號稱元四家的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最負盛名.
這三代都各有千秋,整理概括起來也差不多的
Ⅳ 唐,宋,元三代的繪畫藝術各自有哪些特徵這三代的藝術家探索和解決的藝術問題是什麼
唐朝繪畫不僅名家輩出,而且在題材內容、作畫技法方面都有很大進步。 初唐繪畫,以宗教佛像和貴族人物畫為主。名家有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等,現存的《太宗步輦圖》和《歷代帝王圖》就是閻立本的傑作。 盛唐以後,隨著庶族地主經濟的發展,題材大大開闊,畫法也有新的創造,人物畫開始以世俗生活為內容,山水畫也日益興盛起來。最有成就的畫家是吳道玄(又名吳道子),他是畫工出身,對人物畫和山水畫都有很高的造詣,有「畫聖」之稱,現存的《送子天王圖》,據說就是他的作品。在畫法技巧上,吳道玄在傳統的蘭葉描和西域的鐵線描之外,創造出一種蒓菜條的筆法。他還發展了梁朝張僧繇用的暈染法(即凹凸法),於焦墨痕中,別施彩色,微分深淺,使畫富有立體感。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以畫金碧山水著名,設色絢麗,描繪工細,景物逼真,是山水畫北派之祖。詩人王維首創水墨山水畫,他的山水畫精煉、淡雅,富有詩意,為山水畫南派之祖,對後世影響很大。 唐朝還有許多長於畫花鳥禽獸的畫家,如薛稷畫鶴、曹霸、韓干畫馬,韓滉戴嵩畫牛,都著稱於世。 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畫,是唐朝繪畫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畫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是空前的,其題材雖以佛經故事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如耕地、收獲、拉纖、伐木、射獵以及角抵、樂舞等。那些供養人畫,更是當時歷史的寫真。這些壁畫的無名作者用生動的筆調,描繪出當時的現實生活,為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歷史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壁畫中的飛天,窟頂的藻井圖案,也是富有獨創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 解放後在陝西西安附近發掘的唐朝淮安王李壽、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永泰公主李仙蕙等陵墓中出土了大批壁畫。這些作品色彩鮮艷,場面宏偉,生動活潑,內容極其豐富。如李壽墓中的牛耕、耬播、牛欄、牛車、雜役等圖,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場景,這些壁畫都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參考資料: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中),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宋代繪畫為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高峰,其巨大價值在於豐富藝術表現的手法,運用提煉精粹而純熟的描繪技術,直接並間接地反映了現實生活。在歷史上宋代的繪畫(和明清的版畫)在內容的現實性表現的藝術性方面比較最接近人民群眾的愛好與要求。表現自然景物的山水畫和花鳥畫在宋代充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繪畫藝術中有特別重要地位的體裁。宋代繪畫藝術技巧上有重要的創造,著重人物的精神狀態及思想情緒的表現,著重山水花鳥的動人的美的意趣,圍繞著闡明及突出主題的要求自由地而且靈活地組織畫面,不受任何機械法則的支配,善於抓住對象外形特徵進行提煉形象等等。宋代繪畫藝術技巧的創造使中國繪畫的樣式特點逐漸形成,並日益增強了其從思想上及情感上影響人的力量。 作為表現手段的筆墨諸因素的藝術效果被宋代和元代的畫家們真正體會到了。繪畫藝術的魅力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被強調起來,這是中國繪畫藝術成熟的現象之一。 元代山水畫繼續發展,出現了趙孟媍,元四家等著名山水畫家.他們的作品富有藝術氣息,講究逸氣,對明清以後的繪畫創作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蒙元統治下,繪畫藝術受到打擊。聚集了很多畫家的南宋畫院瓦解了。元代的一部分知名的畫家可能與南宋畫院有關,加工振鵬、陳鑒如、吳垕、孫君澤等都是杭州人,前二人工人物及寫真,後二人工馬夏山水,他們的籍貫和特長都足以說明他們的藝術的淵源。但大多數畫院畫家下落不明。出家為道士的也有,如景定年間的待詔宋汝志。 元代,南北各地有若干作品流傳下來。元代人物畫的材料不夠豐富,但可以看出有一些畫家仍在努力工作著,並獲得成績。 張渥的《九歌圖》描繪了屈原的詩篇的神靈們的形象,自然而且生動。他另一單幅《湘君湘夫人圖》藉兩名年輕婦女的優美形象表達出寂寞心情,在細致地表現詩歌的情感上獲得了成功。 王振鵬和他的學生朱玉也是長於插圖,他們曾畫佛經引首,佛經引首在古代版畫中有重要地位。王振鵬的《鬼子母揭缽圖》可以看出他的才能。五百鬼子之母的一個鬼子被佛用法力罩在缽下,眾鬼子前往搭救。此圖中描寫了被置於「邪魔」的地位的鬼子們的不馴服和反抗,雖然經過了歪曲,卻異常誇張地描寫了他們的力量。王振鵬更擅長以表現貴族生活為題材的界畫,據說他畫中的建築物都是根據了南宋修內司的法式,認真地加以描繪的。 另一幅快名畫家的《歸去來辭圖》,描寫一個人回到他的樸素簡陋的住居時的剎那,家人和大部熱烈地飛奔出來迎接他的即將攏岸的小船。明確的主題得到集中地表現。陶淵明原詩中的回到樸素的,與勞動生活相接近的生活中去的思想和對於統治者的政治的反感結合起來,在元代是有現實主義的意義。 另一幅佚名畫家的《桓野王圖》表現了細膩的感情。畫中是一個把笛子斜插在腰帶上(因此而這幅畫被認為是描寫晉代的名笛手桓野王),意態從容閑適,在剔指甲,這幅畫在內容上雖不是很有意義,但抓住了動作加以描繪,藝術表現上是成功的。 元代的道教畫,特別是神仙像,顯著地流行。道教題材在藝術的各領域:戲曲、雕塑、壁畫中普遍出現,是因為北方淪陷於金人統治下,新興的道教成為某些有愛國思想的士大夫知識分子的精神上的出路。新興的道教隨著時間的演變,其反抗性和妥協性更復雜的交織起來了。元代的道教神仙像的畫家中,顏輝是很有名的一個,他畫的鐵拐仙、劉海蟾等都是在檻樓的外表中描寫了不平凡的性格和巨大的精神容量。 元代的肖像畫家名家很多。劉貫道是一時名手,他能畫道釋人物、鳥獸花竹與山水。此外如葉可觀、時清支父子及禮霍孫等都和劉貫道一樣因畫皇帝的肖像而被重視。他們的肖像作品雖不存在,而現存的元代帝後的肖像,可以看出,是以性格表現為目的的。 元代有名的肖像畫家王繹的著作《寫像秘決》有重要價值。其中提出了肖像畫的要求是追求人的「真性情」,而要在「彼方叫嘯談話之間」求之,要能作到「閉目如在目前,放筆如在筆底」。反對「……正襟危坐如泥塑人,方乃傳寫」的方法。此外,他還舉出了觀察和落筆的從大處開始的正確順序和四十五種配色的方法,都值得進行科學的整理。 以上所舉的例子,其現實性,不可避免地會因不是直接描寫現實生活,而有所減弱,但在元代的繪畫作品中是特別值得重視的,從一些著重內容的表現及真實的形象刻畫的代表作品,可以看出元代的繪畫一部分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