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中世紀藝術最早由什麼提出

中世紀藝術最早由什麼提出

發布時間:2023-01-12 02:24:37

⑴ 歐洲中世紀美術是如何發展的

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開始的一段時期,史稱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人為了反對宗教神權的統治,推崇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傳統,並且認為從羅馬帝國覆滅之後到文藝復興之間的歷史是野蠻黑暗的時代,是處於文明與復興之間的時代,故稱「中世紀」,後來這一名稱被歷史學家沿襲下來。

在歐洲中世紀文化中,基督教的影響佔有統治地位,決定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意識形態,藝術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充當著上帝與教會的代言人的角色。因此,也有人將歐洲中世紀藝術稱為基督教藝術。但是,中世紀的藝術仍然是豐富多彩的,是多種文化源流的綜合,並為近代歐洲文化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基督教起源於中東,當它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在歐洲確立時,也帶來了東方的一些文化特徵。同時,古羅馬帝國在接受基督教文化時,並不可能完全放棄已經根深蒂固的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傳統,尤其在建築、雕刻和繪畫等式樣上,而是有一個漫長的融合改造的過程。最後,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確立之後,在向西歐擴展的過程中,又吸收了當地的文化成分,即所謂「蠻族藝術」,產生了一些新的樣式,直到公元10世紀前後,才形成了相對統一的基督教藝術風格。因此,歐洲中世紀藝術不能單純理解為宗教藝術而是在東方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傳統和蠻族文化的基礎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藝術。

⑵ 西方藝術發展歷程

西方的藝術是由希臘人帶來並開拓的,中西方由於文化的差異,在藝術的表現上也是各具特色。從繪畫為例,東方是潑墨寫意,強調的是一種意境,而西方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視覺與知覺的朴實性,強調的是寫實。

西方人最早的美術作品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即距今3萬到1萬多年之間。最傑出的原始繪畫作品,發現於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區的幾十處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壁畫和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

古希臘的自由民主創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築、雕刻和繪畫作品,其中留存於世的不少健美而優雅的雕刻形象,如《擲鐵餅者》、《米洛斯的維納斯》等,尤其具有無窮的魅力。

(2)中世紀藝術最早由什麼提出擴展閱讀:

西方藝術對世界的影響:

縱觀20世紀的中國美術發展史,就是一部批判、繼承本民族的傳統藝術文化和吸收、借鑒現代西方藝術思潮的歷史。

在100多年的發展、變革中,中國的一些美術家在自身的美術創作活動中自覺不自覺地將西方美術作為自己藝術創造的一種對比和參照對象。

尤其對一些堅持從傳統藝術本身來求新、求變的中國畫家,在保留中國畫獨特個性的同時,也自覺不自覺地採納、吸收和鑒賞現代西方藝術的有益成分,來豐富自己的藝術語言,具體地講,大致有三方面的內容。

⑶ 怎麼評價中世紀美術,介紹下背景以及相關內容和具體的正反面意義等。。

你先了解一下什麼是中世紀

正反面。。。用唯物辯證法去分析人家西歐美術史 我覺得是庸人自擾的事情。

首先,作為一個中國人,去理解人家的千年藝術歷史本身就是一個吃飽了撐的的事情。還要去弄正反面。。。 ,,, 出題的老師是不是進教室後,大衣都沒脫,告訴你們交稿的時間後,一邊接著電話一邊就出去了?

"中世紀"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概念,原因在於,歷史上並不曾真正有過
一個叫作"中世紀"的朝代,也沒有哪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思想家或其它人
認為自己是"中世紀人",所謂的"中世紀"是後人創造的.

"中世紀"一詞最早誕生於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是公元15—16世紀意大
利人文主義語言學家,歷史學家比昂多等人首先提出並使用的.他們認為,
在羅馬帝國衰亡直至自己所處的時代之間存在著一個"中間世紀",即"中
世紀".17世紀末,德國歷史學家克利斯托弗 凱列爾在其所著《通史》中,
首次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和近代三個時期.從18世紀末,"中世
紀"的概念便被西方學術界長期沿用下來.

"中世紀"沒有絕對的時間界限.西方絕大多數學者認為,"中世紀"
始於公元500年左右,終於1500年左右,前者的代表性事件是西羅馬帝國的
滅亡,後者的代表性事件則是新航路的開辟.其中,又以1000年,1350年
為界,分為中世紀初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中國大多數歷史學家都習慣
於把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作為"中世紀"的開端,而下限則爭議頗多,
有的主張以公元16世紀尼德蘭革命為斷限,有的主張以新航路的發現為斷
限,但更多的是把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下限.

典型的"中世紀"概念有著特定的地域界限和情感色彩.當西方文藝復
興時代的啟蒙思想家創造"中世紀"一詞的時候,他們意念中所指的並不是
整個世界,也不是整個歐洲,而僅僅限於指天主教所統治的地區,即中歐和
西歐.從感情上說,他們對亞洲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等)和阿拉伯文
化及拜占庭文化是十分嚮往的,對古代的希臘,羅馬文化更是崇拜得五體投
地;而對公元6至16世紀間"蠻族"的入侵而造成的古典文化的衰落極為不
滿,對教會壟斷文化事業也大不以為然,遂將這段歷史斥之為"野蠻","未
開化","專制",稱這段時期為"黑暗時代".這些啟蒙思想家在痛罵"中
世紀"西方黑暗的同時,又慨然以"復興"古典文化為己任,從而形成"文
藝復興"和"啟蒙運動".

隨著"中世紀"一詞使用日廣,它逐漸演變為封建社會的代名詞,用於
指封建生產方式在世界范圍內占統治地位的時期.這樣,"中世紀"一詞不
再專用於指西方,而成了可用來表述任何一個國家歷史上處於封建社會這一
發展階段上的歷史的概念.按照這種用法,由於各國進入和結束封建社會的
時間先後不一,其"中世紀"也就無法一致,如中國較早進入封建社會,其
中世紀可上溯至春秋戰國乃至更早的時代,其下限則可延伸至清末乃至民國
時代,而印度,日本,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及非洲,美洲廣大地區進入封
建時代較晚,其"中世紀"分別開始於公元11—17世紀不等.時間上的這種
差異給同一時代各國歷史的比較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

更為重要的是,將具有特定涵義的"中世紀"這一概念拿來泛指世界各
國歷史,在注意了經濟上生產方式這一共同點的同時,卻忽視了各國文化發
展的巨大差異."中世紀"的西方文化總體上處於衰落的趨勢,游牧民族的
入侵造成了西方古典文化的大破壞,使古典文化面臨著滅絕的危險,整個西
方社會的文化水準也因此而大為下降,教會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保存者和使
用者,盡管能夠保存下來的十分有限.而"中世紀"其它地區的文化卻是另
外一副景象:在近東地區,拜占庭帝國從一開始就以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
自居,積極保存了古希臘,羅馬文化遺產;拜占庭帝國衰弱後,悄然興起的
俄羅斯繼承了其文化遺產.在中東地區,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們按照伊斯蘭
教教義的教導,向世界各先進國家廣求知識,使阿拉伯文化迅速發展,達到
了相當高的水平.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雖因內部分裂和外敵入
侵而使其古代燦爛的文化受到相當破壞,但仍有一定的發展,而同樣是世界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古典文明非但未受到大的破壞,反而在不斷吸收,
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將古典文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
具有影響的文化之一.這些帶有根本性的差異是"中世紀"一詞很難反映出
來的.正因為如此,一些歷史學家在研究西方以外的世界史尤其是文化教育
時,盡量避免使用"中世紀"一詞,而用"中古史"等代替,迫不得已而用
之時,也多加以界定.

考慮到不同國家和地區歷史發展的差異,也是為了照顧文化發展自身的
完整性,本書的"中世紀"沒有一個整齊劃一的時間界定.在歐洲,我們敘
述的是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350年的歷史;在中國,我們敘述的是隋唐宋元間
的歷史(公元581—1363年);在日本,我們敘述的是自公元646年大化革
新至公元16世紀室町幕府統治結束時期的歷史;在印度,我們敘述的是自笈
多王朝以至德里蘇凡國家時期的歷史(約公元220—1526年);在阿拉伯,
則基本上是公元6至14世紀的歷史.

1、定義:
中世紀( the middle age )一詞最先是由義大利人文主義史學家比昂多於 15 世紀提出來的.他把西歐 5 ~ 15 世紀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紀,意為古典文化與文藝復興這兩個文化高峰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 17 世紀末德國史學家凱列爾在其所著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類的全部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三個時期;到 18 世紀,中世紀一詞被歐洲歷史學家普遍採用;中國古代思想家韓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說,清末翻譯西方世界史著作時採用過來。中世紀是適用於西歐的、特有的一個概念,應用於其它地區時我們常用世界中古史來取代。

2、起迄年代:
由於概念不同,對世界中古史的起迄年代的認識也不同。國內過去傳統上定上限為 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下限為 1640 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是以革命奪權為標准劃線,現多不用。現在教科書定為下限 15 世紀末地理大發現之前,但上限仍為五世紀.
英國劍橋中世紀史對上限介紹了十二種說法,它以 284 年羅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為世界中世紀史開端,下限採用 1453 年拜占廷帝國滅亡為界.此說在西方較流行,象《歐洲中世紀簡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作者在劃定時限時,下限都是 15 世紀,上限則 3 ~ 5 世紀不等。

3、分期:
中古時期各地差別太大,以西歐為標准:
5 ~ 10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封建化時期);
11 ~ 14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興盛時期;
14 ~ 15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危機時期;

⑷ 藝術起源有哪些觀點談談藝術起源哪種觀點更為合理

關於藝術起源的觀點很多,馬克思觀點的「勞動說」最為合理。
主要有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和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摹仿說」,
德國作家席勒和社會學家斯賓塞提出的「游戲說」,
德國考古學家雷拉克提出的「宗教魔法說」,
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奈勒、弗雷澤和美國心理分析學家弗羅姆提出的「巫術說」,
奧地利精神病理學家弗洛依德提出的「心靈表現說」,
俄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普列漢諾夫提出的「勞動說」等。
這些觀點從不同角度對藝術起源的問題作了有益的探討,都有合理的部分,但又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缺陷。事實上,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藝術的起源應該有其多元的因素,並非只有一兩種簡單的原因。我們只有仔細地分析諸種因素,研究它們之間關系,才能較為深刻地把握藝術起源的問題。
①模仿說。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首先提出藝術起源於對自然的模仿。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也認為詩歌起源於對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模仿,而模仿的本能植根於人的天性之中。古羅馬的盧克萊修、賀拉斯,和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相似。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馬佐尼,既把詩看成是模仿的藝術,又把詩看作是游戲,實際上把文學的起源歸之於模仿的游戲。稍後英國的錫德尼,通過
對印第安人原始文學的論述,指出文學產生於含蘊著教育和愉悅意味的模仿。這些說法,承認文學的源泉是自然界和社會生活,閃爍著唯物主義思想光采。但他們把模仿解釋為人的某種天性,忽視了社會實踐在形成人的心理能力上的巨大作用。
②神示說。從古希臘的柏拉圖開始,就把詩歌的產生解釋為神的靈感在詩人身上的憑附。歐洲中世紀的托馬斯·阿奎那則認為藝術起源於人的心靈,而心靈是上帝的形象和創造物。這種觀點,在文藝復興時期很流行。如薄迦丘認為,詩是一種實踐的藝術,發源於上帝的胸懷。甚至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哲學家培根,也流露出詩歌產生於上帝啟示的觀點。「神示說」隨著近代文明的演進,逐漸失去了說服力。還在18世紀,便有一批哲學家(如赫爾德爾等人),駁斥了它的荒謬。
③游戲說。16世紀的馬佐尼,在倡導模仿說的同時,披露了「文藝是游戲」的觀點。德國哲學家康德,進一步把詩歌看成是「想像力的自由游戲」。到了席勒,正式形成了藝術起源的「游戲說」。席勒認為人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的束縛,渴望運用過剩的精力去達到自由,這就是游戲;而藝術活動,即在游戲中導源。19世紀英國哲學家斯賓塞對席勒的觀點作了補充,指出藝術和游戲的本質是人們發泄過剩精力的自由模仿活動。著有《人類的游戲》等書的格魯斯,則批判地接受席勒的「游戲說」,認為游戲不是因為精力過剩,而是對實用活動的准備和練習。「游戲說」曾經受到居約、普列漢諾夫等人的批評。當心理學家馮德提出「游戲是勞動的產兒」觀點後,普列漢諾夫又在這個觀點上部分肯定了「游戲說」。
④心靈表現說。把藝術看成是人類心靈(包括思想、情感等等)的一種表現,早在古希臘哲學中就露出端倪。19世紀,它廣泛地為浪漫主義藝術家、理論家所提倡。雪萊在其《詩辯》中說,詩歌是「野蠻人表達周圍事物所感發他的感情」,是一種「想像的表現」。柯勒律治也認為,詩歌發源於並不反映現實而又能自身完美的想像力。這種「想像表現說」,還得到布拉德雷、王爾德等人的支持。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則認為藝術是人類表達感情的工具,起源於人們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這種「情感表現說」,擁有更多的支持者。著有《藝術的起源》一書的希爾恩,把藝術說成是「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近代美學家理德、艾伯克朗龍比、理查德等人,都贊同這種「思想表達說」。義大利唯心主義美學家克羅齊,反對藝術表現任何理性思想,宣傳「直覺即表現」、「直覺即藝術」,實際上把藝術的起源歸為低級的、只能反映個別意象的直覺。克羅齊的「直覺表現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風靡一時。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則用精神分析主義觀點解釋藝術的起源,認為人的心理有意識與潛意識兩個對立部分,存在於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是心理活動的基本動力;性本能總受到現實的壓抑,當人們把它轉移到所希望的幻想生活創造中去時,就產生了藝術,所以藝術實質上是以性本能為核心的無意識表現。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觀點,與弗洛伊德近似。他們都擁有大批信徒,迄今還在西方盛行。以上各種觀點,都從一個側面抓住了藝術表現人的心理的特徵;但他們總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與現實生活脫節的先驗的東西,並未能真正解決藝術起源問題,只是把這個問題抽象化、神秘化了。
⑤巫術說。18世紀義大利哲學家維柯,最初談到了原始詩歌與原始宗教的密切關系;但他還沒有明確地指出詩歌起源於巫術。19世紀以來,以泰勒、弗雷澤、哈特蘭特為代表的人類學家,對現存原始部族的巫術進行了深入研究,為藝術起源的「巫術說」提供了豐富材料。法國考古學家雷納克,就在這些資料基礎上提出藝術起源於原始人交感巫術的論點,認為原始藝術實際上是巫術的一種,目的是祈求狩獵的成功。這一論點在20世紀以來頗為流行,當代許多美學家(吉德遜等人)都加以贊同。但馬林諾夫斯基等民族學家則提供了某些原始部族只有藝術並無巫術的資料,使得「巫術說」難以自圓其說。
⑥勞動說。明確地認為藝術起源於勞動的觀點,實際上始於19世紀晚期的一批民族學家、藝術史家。德國的畢歇爾在《勞動與節奏》中指出,勞動、音樂和詩歌最初是三位一體地聯系著的,它們的基礎是勞動。梅森認為最原始的詩歌是勞動詩歌,其目的是為了加強勞動的效果。德索在《美學與藝術理論》中也談到了詩歌與勞動的關系,但他認為勞動詩歌的目的不是為了加強勞動,而是為了使勞動變得更輕松。普列漢諾夫在其名著《沒有地址的信》中,論述了許多「勞動先於藝術」的實例,他的主要觀點是:「藝術發展是和生產力發展有著因果聯系的,雖然並非總是直接的聯系。」若干年來,藝術起源於勞動的觀點在蘇聯和中國的文藝理論界盛行;但有時簡單地尋求勞動與藝術的「直接的聯系」,不能完滿地解釋一切原始藝術的起源。對藝術起源的「勞動說」,應防止其簡單化和絕對化。
除了上述各種觀點之外,19世紀以來,還有其他一些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如:法國藝術史家丹納認為文學藝術的起源和發展,決定於種族、環境和時代三個要素,他和德國人類學家拉策爾等人被稱為「社會學派」;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認為藝術(特別是音樂)起源於從鳥類動物就有的性的吸引,這種藝術起源上的「性愛說」,如今已被大多數美學家擯棄;當代美國史前考古學家馬沙克認為最早的藝術乃是原始人記錄季節變換的符號體系,等等。
在中國古籍中,也有不少關於藝術起源或原始藝術的記述。中國古籍一致認為文學藝術的起源很早。漢代鄭玄在《詩譜·序》中說:「詩之興也,諒不於上皇之世。」把「詩之興」定於傳說中的虞舜時代。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認為詩歌「必不初起舜時也」,「謳歌自當久遠」。南北朝時的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說:「然則歌詠所生,宜自生民始也。」和他同時的劉勰也持有同樣看法。可見,1500年前的中國古代學者,已經得出文學藝術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結論。同時,中國古籍也記述了幾種藝術起源的觀點。《呂氏春秋·古樂》談到原始的樂歌是「效八風之音」、「聽鳳凰之鳴」而產生的;《路史·後記十》寫道:帝堯「命質放山川溪谷之音,以歌八風。」晉代阮籍在《樂論》中也指出原始樂歌具有「體萬物之生」的特徵。這實際上是一種藝
術起源於模仿的觀點。《尚書·舜典》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這些觀點與西方的「表現說」相似。在兩千餘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詩言志」的觀點佔有統治的地位。《呂氏春秋·古樂》記述了傳說產生於上古時代的「葛天氏之樂」的篇名,其中的《奮五穀》大約歌唱農業生產,《總禽獸之極》大約歌唱狩獵生活。《呂氏春秋·淫辭》與《淮南子·道應訓》記述了「前呼邪許,後亦應之」的「舉重勸力之歌」。在《史記》索隱引《三皇本紀》和《古今圖書集成》引《辨樂論》中,還記述了伏羲時代的「網罟之歌」。大概是基於這種情況,《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注釋里提出了「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觀點,蘊含著勞動生產詩歌的思想。《周易》說:「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上帝。」《周禮》說:「大合樂以致鬼神示。」《漢書》說:「樂者歌九德,誦六詩,是以薦之郊廟,則鬼神享之。」《路史·後紀八》說:「……為圭水之曲,以召而生物。」這些記述,揭示了詩歌樂舞與祭祀巫術
的密切聯系。可見在中國古籍中,關於藝術的起源也進行了多方面探討。
以上列舉的各項見解,均屬猜測性的假說,並未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其所以如此,是因為它們都未能全面佔有資料,各自只抓住了問題的一個側面。今天,在研究文學藝術起源時所應依據的資料有以下幾種:①史前考古學資料;②現存原始部族的民族學資料;③古籍中關於文學藝術起源的記述;④可供參考的兒童藝術心理學資料。對比起來看,史前考古學資料最為可靠。但基
本上憑借口頭流傳的原始文學,同音樂、舞蹈等時間藝術一樣,極難在史前考古學資料中留下痕跡。因此,在20世紀初還保留原始特徵的澳洲土人、南非布須曼人、愛斯基摩人(他們大體相當於舊石器時代的漁獵民族)、太平洋各島嶼的美拉尼西亞人和波里尼西亞人、美洲印第安人(他們大體相當於新石器時代的農牧民族),以及中國的鄂倫春、鄂溫克、佤、納西、獨龍、怒、布朗等少數民族,就成為研究的重要依據。此外,各民族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古歌、史詩,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根據大量的現存原始部族的民俗資料,可知在一般情況下,原始詩歌與音樂、舞蹈是結合在一起的。它們的產生,不會比原始造型藝術產生的年代晚很多。據放射性同位素碳的測定,繪有巫術儀式圖像的馬格德林期洞畫,約出現於公元前18000年至11000年之間。這個年代,可確定為原始詩歌起源的下限。實際上,原始詩歌起源的時間可能還要早些。
文學起源研究的新趨向 盡管原始詩歌與音樂、舞蹈關系密切,但並不能像馮德那樣把原始詩歌看成是舞蹈的衍生物。原始詩歌自有獨特的、多元的起源途徑。最初,原始人進行體力勞動,會在勞動呼聲中嵌進一些沒有意義的單詞,如「邪許」之類,目的是減輕勞動的緊張,獲得因聲音的重復而產生的愉快。在有些情況上,它相反地又能協調大家的勞動動作,成為組織集體勞動的信號。更進一步,人們不滿足於聲音的簡單重復,就會進入到韻律階段。韻律和節奏一樣,都能給勞動者以聽覺的快感。開始時因為缺少足夠的詞彙,常常運用沒有意義的襯詞來押韻。鄂倫春族一首原始狩獵歌曲:「阿索亞,阿索亞,黑色的畢拉爾河呀!阿索亞,阿索亞,沿著河道游獵呀!……」這里的「阿索亞」,就是用來押韻的襯詞。爾後襯詞取消了,人們把葉韻的生活詞彙組合在一起,像《吳越春秋》記載的傳說是黃帝時代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那就是一首完整的詩歌了。由此可見,原始人的勞動呼聲和勞動號子,乃是產生原始詩歌的胚基。但也有相反的情況,即人們在勞動勝利後用詩歌來表達狂歡的心情。例如南美波托庫多人的一首歌:「今天打獵打的好,一隻野獸被殺掉;現在有了食物了,吃的美來喝的飽。」再如鄂溫克族的《歡喜歌》:「蹦蹦跳跳的狐狸,歡喜嫩綠的草地;各處來的客人們,一起玩樂最歡喜。奔跑嬉鬧的狐狸,喜歡山高林子密;各處來的客人們,一起唱歌最歡喜。」可見單純地表現情感,也能產生原始詩歌。但這種情感並非先驗的「人之天性」,而是與原始部族人的勞動或生活緊密相連的。原始公社後期,部族間的戰爭愈益頻繁,一些詩歌是用來激昂士氣的,如澳洲土人的一首戰歌:「刺他的額,刺他的胸;刺他的肝,刺他的心;刺他的腰,刺他的肩;刺他的腹,刺他的肋!」在鼓舞戰斗激情同時,帶有演習操練的意味。流傳在貴州劍河地區的苗族古歌唱道:「用石頭當鋤頭,折樹枝當釘耙,劃竹蔑當撮箕,到山上去開田。」詩歌伴隨舞蹈,也有操練生產動作的意味。因此,最初產生的原始詩歌,大都與實用性目的有關。那些在巫術中詠唱的詩歌,表面上看來是荒誕迷信的,究其實質,仍然是為了征服異化的自然,謀取生活的資料。而且巫術中的許多細節,正是變相的勞動動作。所以,戰爭詩歌、模仿性的操練詩歌、巫術詩歌,全沒有同勞動生活絕緣,鑒於這些理由,也鑒於勞動的詩歌起源最早,可以把勞動看成是文學起
源的初始的、核心的原因。
然而,其他一些原始文學樣式的起源,不能都簡單地歸之於勞動。原始詩歌的內容與形式日益豐富發展。比勞動詩歌較為晚起的性愛詩歌,應認為是從原始部族人的熾烈情慾發端的。在愛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鄂倫春人中搜集到的吟詠自然美、吟詠愛情的詩歌,出現得更晚,它們達到了真正的藝術審美品格,是由復雜的原因形成的。神話、傳說、史詩、動植物故事、諺語、童話等文學樣式,大約在原始公社後期產生。它們產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或者是想對自然現象進行解釋,或者是記錄部族的斗爭史,或者是向後代傳播知識經驗,或者是用英雄祖先的精神激勵部族成員,甚至把它們充作少男少女舉行「成丁式」的考試科目。有些詩歌、神話與史詩,被列為氏族的經典,只能由氏族酋長和巫師來掌握。但也有不少詩歌、神話、故事、諺語,成為全部族共有的精神財富,通過口頭方式流傳。因此,就總體來說,原始文學起源的契機是復雜的。近代幾名專門研究藝術起源的學者,如分別著有《藝術的起源》專著的格羅塞、希爾恩,著有《藝術的演進》的哈頓及普列漢諾夫、柯斯文、德索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流露出多元論傾向。今天,把文學的起源歸之為以勞動為核心的多種社會實踐,形成最新的理論研究趨向。

——————————————————————————————————————————
「世界文學知道點」誠邀各路文學高手,全力打造一個難能可貴的純文學知道團隊!
地址:http://..com/team/view/%E4%B8%96%E7%95%8C%E6%96%87%E5%AD%A6%E7%9F%A5%E9%81%93%E7%82%B9

閱讀全文

與中世紀藝術最早由什麼提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