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國浪漫主義山水畫的主要特點
浪漫主義繪畫強調藝術家的主觀創造性,表現出對於歷史的興趣和對社會現實中重大事件的關注,另外在對歷史懷念的同時又表現出對東方異國情調的嚮往。
浪漫主義的形式在於用多種形式表達內容。浪漫主義從開放中注意形式,以表達感情的奔放,達到「美」。浪漫主義的形式與審美相聯系。藝術的真實基於現實的真實,為此必須選擇,不過不是選擇「美」而是選擇有特點的東西。
一個新的思潮和流派,總是應現實的需要而出現的,它要是能站得住,也總是根植在現實生活中的。熱情,是浪漫主義藝術的要素,以時事為題材而成為浪漫主義的內容,首先是繪畫中洋溢著的激情,這是遵循舊法,由「理智」導致冷漠的古典主義藝術最缺乏的品格。
浪漫主義的特點:
浪漫主義是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上的兩大主要思潮。作為創作方法,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
浪漫主義的創作傾向由來已久,早在人類的文學藝術處於口頭創作時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帶有浪漫主義的因素和特色,但這時的浪漫主義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覺為人們掌握的創作方法。
B. 談談你對德國的藝術設計的觀點要求500字
德國的設計具有悠久的歷史,是現代設計的發源地之一。德國還是最早開展現代設計教育的國家,包豪斯設計學校的教學體系一直到現在已經成為了設計教育的基本模式。
一、包豪斯設計學院簡介
包豪斯(Bauhaus)是20世紀初期在德國創辦的建築及產品設計學校。它的創始人是現代著名建築設計師格羅佩斯。是世界上第一所為培養現代設計人才而建立的學院。是20世紀歐洲現代主義設計教育及實踐的中心。它的出現對現代設計理論、現代主義設計教育和實踐以及後來的設計美學思想等方面的作用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開創了國際現代主義設計之先河。現在,以包豪斯為代表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成為了一種「國際風格」,大家對包豪斯的研究,已經成為設計理論界和設計史學界一個非常重要的對象。
包豪斯中的美術教育大量吸收了20世紀初期歐洲美術界產生的新的流派及思想,如表現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歐洲處於劇烈的社會變革和動盪時期,所以新的藝術流派和藝術思潮層出不窮,在格羅佩斯的主持下,一些激進的現代派畫家和雕塑家到包豪斯進行教學工作,一時間,包豪斯成了德國現代派藝術的中心。
包豪斯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1.魏馬時期(1919年-1925年4月)、艱難的創業時期。2.德索時期(1925年4月-1932年9月)、包豪斯的成熟時期。魏瑪時期:魏瑪時期的包豪斯創建了很多與設計教學相關的實習工廠來作為教學實踐的場所,每個工廠都有技術教師和藝術教師進行指導,目的是把「技術和藝術」完美充分結合,從而實現包豪斯的建立目標和宗旨,其中的主要工廠有:編制工廠、陶瓷工廠、木工工廠、書籍裝幀工廠等。德索時期:包豪斯遷到德索後,格羅佩斯大膽地啟用了一些包豪斯自己培養的學生當教員,並且實行了新的教學計劃,開始注重從現代工業設計的角度出發增設相關課程,現代設計教育中的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以及材料學等課程也基本定型,此時的包豪斯已經成熟,並且形成了構成主義的工業設計風格特徵,開始注重新材料、新技術的選擇及應用,在設計的形式上開始拋棄與產品功能無關的裝飾,追求產品的功能和優化,從而實現了在機器批量生產基礎上的實用與審美、技術與藝術的統一。
二、包豪斯的設計教育與藝術設計
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它奠定了現代設計教育體系的基礎,同時也集中了20世紀初歐洲各國對藝術設計的新探索與實驗結果,並且加以了發展及完善,成為了歐洲現代主義的設計中心,包豪斯在設計教育與設計藝術兩方面都產生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巨大影響,同時,包豪斯也以其自身的探索與實驗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價值及值得我們探索及研究的問題:如現代設計教育的體系應該是怎樣的?究竟藝術與設計如何進行教育?設計對於社會的作用與影響是什麼?設計的目的是什麼?一個好的設計師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質等等。
1.包豪斯的設計教育
包豪斯雖然存在的時間比較短暫,但是它卻奠定了現代設計教育體系的基礎,對現代設計教育的作用及產生的影響卻非常深遠,它對現代設計教育的重要貢獻之一,是開創性地設立了具有深遠影響的「基礎課程」。擔任包豪斯基礎課程的教師們,創造性地總結與發展了同時代的課程內容,以抽象的行、色、材料分析和形式構成等方面,為現代藝術設計及視覺藝術建構起了「與自然所平行」的表現體系與方法。 在那段時間里,設計教育界始終將基礎課程作為包豪斯的成功經驗推廣,成為後人反復研究的對象。人們把它的成就歸為三點:1.為各自獨立的門類—建築、繪畫、雕塑、實用裝飾藝術找到共同的基礎,並把它納入到與設計活動統一的范疇中;2.把當時歐洲現代藝術的方法與經驗系統地吸收到教學課程中去;3.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及藝術個性,並以對視覺形式語言的獨特發現作為重點。
在包豪斯,有一名叫伊頓的老師開設了一門基礎課,使美術開始與設計更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傳統美術設計的邊緣開始鬆散,走出包豪斯校門的學生只有一小部分成為職業美術家,大部分投身於能夠發揮自身才能的設計領域,成為建築師、金屬工藝師、染織設計師、平面設計師,為工業化的社會注入了更符合人性的設計活力。有了這種設計意識,才使現代社會充滿了美麗、悅目而適意的物質產品。在包豪斯的教學過程當中,開設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課程,比如對材質和肌理的研究。雖然說世界上的各種事物都可以成為藝術家的創作材料,但是傳統的美術觀念還是限制了人們在創作中對材料的選擇。試想,如果我們用傳統的顏料、畫布、紙、鉛筆、或毛筆、墨汁作為創作材料,不論畫得如何,都有可能成為人們認可的一件藝術品。但是,如果我們用玻璃、樹枝等特殊材料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人們卻不能認可它是一件藝術品。這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這實際上是將藝術中最動人、最可貴的一點—心靈和精神的傳遞表現視而不見,而一味的注意外表是否規矩,是否是依照傳統的結果。然而包豪斯卻恰恰在這一點上做了一次大膽的嘗試,教師們十分重視對學生在材質和肌理的表面特性,如玻璃的光滑,布的柔軟等方面的美感培養,且強調各自獨特的感受,有些時候,老師們會布置作業,列出一些材料,比如木材、紡織物、玻璃、樹皮、紙、毛皮、金屬和石材等,讓學生們自己去體會,有些時候,還會讓學生們去廢品收購站及廢工廠去找各種「破爛」來做肌理和材質的作業。所以,當我們試著去體味、分析、回想記憶一些平常很不起眼的物體時,它們那些司空見慣的形狀會生出一些不尋常的意味,所有這一切只因為我們用心去感受它,用眼去觀察它,用手去觸摸它。 2.包豪斯的設計藝術
包豪斯在建立現代設計教育體系的同時,奠定了現代主義設計的觀念基礎、建立了現代主義設計的歐洲體系原則。包豪斯把以觀念和解決問題為中心的設計體系比較完整的建立了起來。
在設計理論上,包豪斯提出了三個基本的觀點:1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2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3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這些觀點對設計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現代設計逐步由理想主義走向現實主義,即用理性的、科學的思想來代替藝術上的自我表現和浪漫主義。
包豪斯以它的設計作品,確立了現代主義的建築設計與工業產品設計的基本面貌,至今依然有較深遠的影響。包豪斯對平面設計的功能化探索和設計手法及風格的實驗,也依然成為現代平面設計的一個主要起源。包豪斯廣泛採用工作室體制進行教育,讓學生直接動手參與工藝及製作過程,完全改變了以往的那種只繪圖不動手製作的陳舊教育方式;同時,包豪斯還開始建立設計教育和企業界、工商界的關系,使學生能夠體驗工業生產與設計的聯系,開創了現代設計與工業生產密切聯系的第一章。
包豪斯的設計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課程結構與教學方式成為許多學校設計教育的出發點,它培養出的傑出建築師與設計師把現代建築與設計推向了新的高度。雖然包豪斯所設計出的實際作品與批量產品無論在范圍上或數量上都不夠顯著,然而包豪斯的影響不只限於它的實際成就,而更多地體現於它的精神、觀念與方法,使得包豪斯的思想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被奉為現代主義的經典。
但是包豪斯的局限性也逐漸被人們所發現,所以它對現代設計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受到了批評。大多人認為包豪斯為了追求新的、工業時代的表現形式,在設計中過分強調了抽象的幾何構成,導致走向形式主義的道路,有時甚至破壞了產品的實用功能。這說明包豪斯的「標准」和「經濟」的含義更多的是美學意義上的,因而所強調的「功能」也是高度抽象的。另外,嚴格的幾何造型和對工業材料的追求是產品具有一種冷漠感,缺少應有的人情味。又如包豪斯積極倡導的為普通大眾的設計,由於其設計美學的抽象與深奧,只能為少數知識分子和富有階層的人所欣賞。
對包豪斯最多的批評是針對所謂「國際式」風格的。盡管格羅佩斯反對任何形式的風格,但由於包豪斯主張與傳統決裂並提倡幾何構圖,事實上消除了設計的地域性,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文脈被忽視,加上一些設計師沒有領悟其精神,以抄襲代替創造而形成了千人一面的「國際式」風格,這對於各國的文化傳統都產生了一定的沖擊。
從20世紀初期,德國的設計者們就已經從建築設計開始進行現代設計的探索和實踐。所以誕生了「德國工業聯盟」、包豪斯等對現代設計具有重要影響的組織。包豪斯在德國徹底解散後,有一部分人輾轉到了美國,把包豪斯的設計教育理念帶到了美國,為美國的現代主義設計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包豪斯的設計思想和藝術設計理念在德國誕生,在美國開花結果,並由此傳到了世界各地,從倫敦到東京,從中國的台灣到香港,乃至中國大陸,都可以看到包豪斯在設計實踐和設計教學中的影響。包豪斯畢業的學生馬克斯.比爾還創建了烏爾姆設計學院,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包豪斯的繼承及發展。
所以,就我的理解,我覺得德國的包豪斯是將現代主義設計推向空前高度的動力源泉。包豪斯對現代工業設計的貢獻是無可估量的,特別是它的設計教育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它的教學方式成了世界許多學校藝術教育的基礎。不管包豪斯在今後的發展會怎樣,但它提出的這三條理論對於我們現在也是非常重要的。藝術與技術一直是我們研究的主題,李政道曾經說過:科學與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也就是藝術與技術的關系。而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的提出不也與我們今天所提倡的「人性化設計」,設計「以人為本」有異曲同工之妙嗎?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不也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綠色設計、環保設計大同小異嗎?
C. 19世紀德國美術是如何發展的
19世紀,德國經歷了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過渡,結束了長期的領土分裂與專制制度的小國割據,成為中央集權的國家,從而由19世紀上半葉的農業國變成了一個工業國,在政治、經濟、精神生活各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社會生活的大變革也促進了美術界的變化,藝術家由主要服務於教會和貴族,逐漸轉為自選題材進行創作。自18世紀末至1840年,在28個德國城市成立了藝術協會,通過協會的活動與舉辦展覽,為藝術品開拓了銷路,也擴大了觀眾的范圍。這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文化的發展,在德國建立了一批新型藝術博物館,各邦國君主的藝術收藏也逐漸對公眾開放,較為廣泛的觀眾有了接觸藝術品的機會,提高了藝術鑒賞力。總之,資產階級的藝術協會、藝術博物館與展覽會以及藝術評論都起到了傳播與介紹藝術的作用。大變革時代的種種沖擊、一系列改革與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都使得德國19世紀藝術家的思想十分活躍,各種風格流派彼此共存、相互競爭,繼而迅速更新。
在19世紀前半葉德國繪畫藝術中,浪漫主義流派佔主導地位,可將其視為典型的德國流派。德國藝術家在浪漫主義繪畫方面取得了獨特的成就。自這一畫派產生之日起,就存在著兩條不同的道路。在北方以德累斯頓為中心聚集了一些信仰新教的畫家,他們的創作以風景畫為主,因此稱為早期浪漫主義風景畫家。在南方維也納有一些信仰天主教的青年畫家組成了路加兄弟會,他們後來到了羅馬,被義大利人稱為「拿撒勒派」。前者以繪畫大師卡斯帕爾·達維德·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eh,1774—1840)為代表。他與英國著名風景畫家康斯太勃爾、特納一起成為風景畫新道路的開拓者。他描繪的風景決不是對大自然景物的單純模仿,也不是脫離實際的主觀臆想,而是將自然的真實寫照與藝家的內心感受融為一體,賦予風景畫以深沉的內涵。
1808年聖誕節,弗里德里希公開展出了他的代表作《台岑祭壇畫》,此畫可以視為他的創作風格的宣言書,立即引起了保守派的公開指責,掀起了一場保守派與堅持浪漫主義創作原則的革新派之間的論爭,最後以弗里德里希的勝利而告終。
早期浪漫主義的另一位著名藝術家是菲利普·奧托·龍格(Philipp Otto Runge,1777—1810)。他追求的是內容與形式都適應當代需要的現代藝術。他畫的風景蘊藏著新的生命力,此外他還畫了不少親屬肖像。在弗里德里希畫風的帶動下,於19世紀的20、30年代出現了風景畫創作的繁榮景象,出現了一批優秀的風景畫家如卡爾·古斯塔夫·卡魯斯(Carl Gustav Cams,1789—1869)、約翰·克里斯蒂安·克勞森·達爾(Johan ChristianClausenDahl,1788—1857)、卡爾·布萊辛(Karl Blechen,1798—1840)等人。
「拿撒勒派」的代表畫家有弗里德里希·奧韋爾貝克(Friedrichoverbeck,1789—1869)、彼得·馮·柯爾內里烏斯(Peter yonCome.1ius,1783—1867)、威廉·沙多夫(Wilhelln SchadOW,1788—1862)等人。這派畫家的作品大多從宗教故事、聖經和古詩中取材,在選材與表現手法上都有復古傾向,十分尊崇古老的德意志藝術,作品表現了他們虔誠的宗教感情,並寄託了他們的浪漫主義理想。
19世紀30年代,德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隨著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日益重視社會現實生活,於是在40年代出現了德國現實主義美術的復興,50至70年代經歷了繁榮期,產生了不少頗有影響的藝術家。現實主義繪畫大師阿道夫·馮們采爾(Adolphvon Menzel,1815—1905)在繪畫領域的眾多門類里都作出了傑出貢獻,既作版畫插圖,也繪制油畫,他的素描、速寫更是生動傳神。1839年,門采爾開始為《弗里德里希大帝的歷史》作插圖,在這套精心創作的組畫中再現了弗里德里希大帝時代的歷史風貌,作者也因此蜚聲畫壇。門采爾選取的繪畫題材十分廣泛,反映了各階層人物的生活,真實而深刻地表現了他所處的時代。在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三月死難烈士的葬禮》中真實地記錄了1848年的革命事件,並表達了對烈士們的敬意與哀思。1875年完成的《軋鐵工廠》是以油畫形式反映現代工業生產最初階段的代表作,歌頌了產業工人的創造力,也揭示了緊張勞動的艱苦與殘酷,反映了德國工業革命生機勃勃的一面,也揭露了勞資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批判現實主義的意義。
南方的慕尼黑歷來是德國重要的藝術中心,威廉·萊布爾(Wilhelm Leibl,1844—1900)在那裡接受過正統的學院派美術教育。後來去巴黎留學8個月,1870年返回慕尼黑後,轉向現實主義,並在他周圍團結了一些有共同理想與追求的青年畫家威廉·特呂布納(Wilhelm Trhbner,1851—1917)、卡爾·舒赫(CarlSchuch,1846—1903)、漢斯·托馬(Hans Thoma,1838—1924)等人。1873年萊布爾離開了慕尼黑,此後他一生的大部分時光都在巴伐利亞的農村度過。他的作品細致人微地描繪了農民,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代表作為《教堂中的三個婦女》。弗里茨·馮·烏德(Fritzvon Uhde,1848—1911)1880年定居慕尼黑,由於受到利伯曼的影響,畫了一些外光畫,其中一部分作品生動地描繪了農村勞動與日常生活,如《早晨》、《秋天》都具有清新、質朴的特點。這些青年畫家熱情描繪了農村的美麗風景,恬靜的農家生活以及周圍真實生動的人物形象,為現實主義畫壇增添了光彩。
19世紀60和70年代,出現了一個畫派即「德國—羅馬派」,以安澤爾姆·費爾巴哈(Anselm Feuerbach,1829—1880)為代表。當時在德國國內由於工業發展,出現了富有的資產階級,功利主義日益影響美術創作。一些藝術家不願適應資產階級觀眾的欣賞日味而逃避德國的現實,他們遷居羅馬,認為在那裡仍然存在古代文化的氛圍。他們喜歡選取古希臘神話為繪畫題材,創造了具有古典色彩的、高貴自尊的理想人物。
19世紀80年代,歐洲出現了象徵主義文藝思潮,強調藝術家的主觀創造,德國象徵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諾爾德·勃克林(Arnold Becklin,1827—1901)。此派畫家多用象徵、比喻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感情與想像,許多作品都表現幻想與夢境,甚至描繪黑夜與死亡,具有神秘色彩。這些作品脫離現實,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歐洲一部分知識分子對社會不滿,感到無出路的世紀末精神狀態。
19世紀下半葉,德國畫壇出現了一些新流派、新風格,尤以外光派繪畫成就突出。馬克斯·利伯曼(Max Liebermann,1847—1935)、洛維斯·科林特(Lovis Chrinth,1858—1925)、馬克斯·施勒福格特(MaxSlevogt,1868—1932)並稱19世紀德國三大外光派畫家。利伯曼是一位優秀的外光畫家,也是一位傑出的現實主義大師,許多作品都以普通勞動者為主人公,表現出鮮明的民主傾向和對社會底層人民的同情,相當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下半葉德國的社會現實。科林特的作品特別富有活力,尤其在晚年還大膽探索新的表現手法,與早期表現主義畫派具有內在聯系,《馬克斯·哈爾伯像》、《瓦爾辛湖風光》都是他的代表作。施勒福格特多才多藝,其繪畫題材也十分廣泛。他的風景畫體現出德國外光畫派的獨特成就,著色鮮明,筆法靈活。除了風景畫之外,他尤喜描繪戲劇與舞蹈場面,代表作有《香檳酒之歌》、《法爾茨風景》等。
與畫壇風格多樣、流派紛繁的狀況相比,19世紀德國雕塑領域的情況則單純得多,基本上古典主義雕刻佔主導地位。出現了一些大型紀念性雕塑。1871年之前,德國長期處於分崩離析的眾多邦國統治之下,嚴重地阻礙了國家的發展和強盛。一些古典主義的雕塑作品歌頌了德國歷史上與當代的偉大人物,贊美了中央集權的王權統治,在一定程度上以藝術形式表達了人們普遍要求國家統一的願望,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是有進步意義的。當時,最有影響的雕塑家是克里斯蒂安·丹尼爾·勞赫(Christian DanielRauch,1777—1857),早年曾在卡塞爾接受藝術教育,1805年至181 1年在義大利隨著名雕塑家卡諾瓦和托爾瓦爾德森學習,回國後取得很大成就,有眾多學生追隨他。《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紀念碑》是他晚年的力作: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這一騎馬像立於一個多層花崗岩底座上,高大雄偉,穩定庄嚴,體現了古典主義的特色。勞赫的影響貫穿了整個19世紀。19世紀後期,德國雕塑風格由古典主義過渡到現實主義。
在勞赫眾多的學生中不乏成就卓著的雕刻家,恩斯特·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里徹爾(Ernst Fiedrich August Rietschel,1804—1861)就是其最優秀的學生之一,1832年成為德累斯頓美術學院的教授,代表作有《歌德與席勒紀念碑》、《萊辛紀念碑》、《勞赫胸像》等。另外他雖是勞赫的學生,卻不僵化地遵從古典主義的傳統,而是轉向了現實主義。1857年完成的《歌德與席勒紀念碑》即是他創作生涯中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塑造了兩位智慧崇高、站在時代前列的文學巨匠的形象,充滿了時代氣息。著名雕刻家奧古斯特·卡爾·愛德華·基斯(August Karl Eard Kiss,1802—1865)和阿爾貝特·沃爾夫(Albert Wolff,1814—1892)也是勞赫的學生,前者的代表作為《阿馬松人》,後者的代表作為《斗獅》。
D. 為什麼選擇去德國留學學藝術
一方面,德國比較歡迎中國的藝術生。因為專門審查學生材料的留德審核部已運行了將近八年,嚴格的審查和規范的流程,使假材料現象大大減少,簽證通過率和簽證速度普遍提升。
另一方面,國外的藝術理念先進,注重創新和實踐,歐洲的公立大學費用低廉,且還有打工的機會。有的學生半工半讀,可以不用家裡負擔德國留學生活費用。因此,到德國學藝術,成為不少藝術生的新選擇。更多詳細內容可以關注一下津橋留學哦!
E. 德國藝術為什麼那麼強大
德國的文化素質和教育基礎造就了德國藝術的強大。
在德國每一個城市只要其中的市民有這個意願就會成立一個藝術協會,這樣的機構主要是民間的,他們的成員大多是對藝術充滿愛好的中產階級市民兼收藏家,即藝術欣賞者構成的市民組織。
在現代性不斷推進途中藝術協會創造了一種新的人際關系,即在傳統家庭共同體、村落共同體、行業共同體和教區共同體逐漸瓦解中形成的新的人和人的聯結。
德國人,特別是傳統的中產階級家庭非常愛好在周六或周日邀請各種親朋好友來家聚會,屆時家居品味的展示,對於藝術收藏的討論就格外重要。品味也是一種共同體認同的基礎,大家討論著各種的藝術收藏和背後藝術家的逸聞趣事,這成了中產階級社交活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德國藝術的歷史
如果要探尋德國藝術早期的傑出成就,還要追溯到中世紀的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在都城亞琛所興建的教堂,成了後世「加洛林風格」建築的代表。而隨著帝國的衰亡,整個文藝復興時期德意志民族都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直到1871年再次統一,德國的視覺藝術才開始後來居上,第一個巔峰就是曇花一現卻又堪稱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學校,國立包豪斯學校。
在短暫的十多年時間里,學校的先賢們對於藝術與技術的關系、設計目的性和自然客觀法則等領域進行了積極探索,開創了輝映後世、照耀千古的「包豪斯學派」。
在20年代「表現主義」就開始在德國的土地上萌芽,而歷經納粹時期的壓迫,直到戰後才這種理念才重獲新生。其核心的方法,就是通過凌亂的平面、破碎的形體和通透的材料,來展現直擊眼球的視覺張力。
F. 德國七種風格的建築,你最喜歡哪種
德國國家 旅遊 局
德國的建築史,可以說是縮小版的「歐洲建築史」,盡管有些建築是被摧毀後重建的,但是德國人嚴謹地復原後,讓它們重煥光彩,成為建築史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欣賞建築,就是欣賞一處景點,是件很容易就獲得快樂的事情。在諸多美學中,建築美學帶來的視覺沖擊是簡單而直接的,一種風格有一種風格的特點,在建築史中獨領風騷。
若是只說「建築」這個乾巴巴的詞,很多人很快就會無感,若是提到巴洛克宮殿、哥特式城堡、羅馬式教堂這些旅途中的大腕NPC,那就會變得有意思多了。
城市與建築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城市特色,建築也是其中的一種。由於 歷史 、經濟、地域和文化的差異,德國城市中的建築也各有差異。如德累斯頓,是由王室打造的巴洛克之城;在呂貝克,富饒的商人們建造了大量的磚砌哥特式建築;而在梅爾斯堡,人民在古香古色的桁架建築中安居樂業。
接下來,我先為大家介紹德國這七種風格的特色建築,滿滿的靈感送給你。
1 施派爾大教堂 Dom zu Speyer
施派爾大教堂雖然早已不是歐洲最大的教堂,但它仍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古羅馬教堂。這座三翼拱頂的雄偉大教堂將完美的設計展現在世人面前,此設計後來對 11、12 世紀羅馬式建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錯落有致的建築主體按比例承擔起所有重量,四個塔樓對稱布局,是其他許多重要教堂建築的典範。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地下墓室是一處凝聚了時代精神之精髓的名勝古跡,是歐洲最大的羅馬式柱廊。
2 沃爾姆斯大教堂 Dom Worms
沃爾姆斯大教堂在結構和建築裝飾風格方面與施派爾大教堂基本一致。主要的不同在於沃爾姆斯教堂在中堂的西端有聖績堂。沃爾姆斯教堂裝飾極少,形象雄渾有力,是德國羅馬風格建築中最為徹底的作品。
作為德國最重要的羅馬式教堂之一,大教堂本身就名氣十足,不過讓其真正享譽全德的是教堂內藏有13世紀德國史詩《尼伯龍根之歌》的古老石刻,這是德語區最古老的故事,曾長期被譽為「德語聖經」。
1 科隆大教堂 Kölner Dom
若說德國乃至世界上哥特式建築的代表,科隆大教堂總會名列其中。這座科隆的標志性建築是德國第二,世界第三高的教堂,集宏偉與細膩於一身,被譽為哥特式教堂建築中最完美的典範,與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和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並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築。
回看 歷史 ,科隆大教堂這種全新的建築樣式源自於法國,很久之後才被人們正式命名為「哥特式」。當時採用這種建築樣式的巴黎聖母院令當時的人們贊嘆不已,科隆人不甘示弱,要建造一座比巴黎聖母院大教堂更美、更大、更高的教堂,這三個標准也讓科隆大教堂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建築。
2 弗萊堡聖母大教堂 Freiburger Münster Unserer Lieben Frau
在弗萊堡明斯特廣場市場(Münsterplatz Market)的中心,坐落著弗萊堡聖母大教堂。這座大教堂被世界各地藝術史學家稱為哥特式建築藝術的傑作,和意義非凡的文化紀念碑。116 米高的沙岩塔樓做工精湛,設計迷人,從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見,通常也被稱為「基督教界最美的塔樓」(schönster Turm der Christenheit)。
美的不僅是外觀,走進內部,看到的是十字穹棱拱頂與光體架構,看上一眼,就能感受到那種超越塵世的美感。還有教堂正面被譽為「無字聖經」的《聖經》人物雕塑及漂亮的彩繪玻璃。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彩繪玻璃上有些特殊的元素,代表著當初某個行業曾出資建造教堂,比如看到有剪刀元素,那就是代表著當年裁縫商會資助過。
1 拜羅伊特邊疆伯爵歌劇院 Markgräfliches Opernhaus Bayreuth
拜羅伊特邊疆伯爵歌劇院是公認的歐洲最美的巴洛克式歌劇院,1746至1750年,拜羅伊特歌劇院在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Brandenburg-Kulmbach)邊疆伯爵夫婦弗里德里希和威廉明妮的主持下修建完成,成為了18世紀巴洛克劇院建築中的扛鼎之作。
這座歌劇院是德國第37處世界文化遺產,時至今日,歌劇院仍然完好地保存著當年的建築設施和藝術風格,是德國乃至歐洲保存最為完整的巴洛克建築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處可以真實感受到嚴肅歌劇這一藝術流派在專制統治時期作為藝術典範被推崇的劇院。
2 茨溫格宮 Zwinger
茨溫格宮是一件舉世聞名的巴洛克式建築藝術作品。建於1709年,是「強者」奧古斯特時代的代表建築。為裝飾這座建築,雕塑家創作了大量無與倫比的作品,使其至今仍是德累斯頓最重要的名勝。其中的陶瓷收藏館是全球藏品最多的陶瓷館之一,兵器珍寶館和森伯畫廊同樣值得一游。
茨溫格宮最受攝影愛好者青睞的景點是王冠城門(Kronentor),這個城門已成為對外宣傳的標志,在其左右,妝點著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元素以及義大利巴洛克盛期的標志性元素。當然也別忘記牆亭旁的仙女浴池(Nymphenbad),它是德國最精美的巴洛克式噴泉之一。
1 海倫基姆湖宮 Schloss Herrenchiemsee
說到洛可可式,就不得不提路德維希二世,路德維希二世對「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崇拜狂熱至極,以至於他建造的海倫基姆湖宮充滿了凡爾賽宮的影子,說是「山寨」了整座宮殿也不為過。
宮殿內部裝潢採用奢華的法國洛可可風格,豪華至極的裝飾令人頭暈目眩,達到極致的當屬可與凡爾賽宮最奢華的鏡廳相媲美的明鏡走廊,全長98米,比鏡廳還要大。
2 無憂宮 Schloss Sanssouci
波茨坦眾多宮殿中,無憂宮最為著名。1744年腓特烈大帝下令將波茨坦的「沙漠之山」開墾為梯形葡萄山,隨後在此建立的無憂宮就是這位偉大君王「在葡萄山上的小屋」。這座「小屋」外觀大氣,內飾更為瑰麗,盡顯洛可可式奢華。
在無憂宮花園里,還有著無數的驚喜:噴泉、水池、雕像,以及各種亭台樓閣……等待著參觀者在徜徉其間時,發出由衷的贊嘆聲。四季的無憂宮花園,有著截然不同的風貌,都令人沉醉其間。
1 柏林大教堂 Berliner Dom
柏林大教堂建於施普雷島(Spreeinsel)北部,是柏林最大的教堂,每年有成千上萬名國內外遊客慕名前來教堂參觀。這座帶有巴洛克和義大利文藝復興鼎盛時期風格的大教堂是德國最重要的教堂建築之一。
大教堂里值得參觀的有令人難忘的穹頂、洗禮教堂、皇室樓梯間、存放四個世紀以來近百具棺木的霍恩索倫墓室、教堂博物館以及可以眺望柏林中的穹頂迴廊。
2 奧格斯堡市政廳 Augsburger Rathaus
奧格斯堡市政廳是阿爾卑斯山北側最重要的文藝復興式世俗建築之一,不過市政廳最大的亮點是一個裝飾富麗堂皇的金色禮堂——奧格斯堡金色大廳(Rathaus/Goldener Saal)。
金色大廳被認為是德國晚期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文化標志之一。14米高的大廳天花板上鑲滿了金箔。現在這里被用作城市的接待廳和會議室。
1 新博物館 Neues Museum
新博物館建成於1855年,建築師是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斯特勒。在二次大戰中博物館遭到嚴重損壞,之後在盡量保存原物和原貌的同時加以現代建築元素進行了全面修復。現在觀眾參觀時仍可以看到原始建築的殘留部分。
作為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典範,新博物館正面是由18根希臘愛奧尼式柱廊組成,非常雄偉,中央大廳是仿羅馬萬神殿建造。
2 勃蘭登堡門 Brandenburger Tor
勃蘭登堡門是德國古典主義建築中最為賞心悅目的典範之一。同時作為德國重新統一的標志和象徵,它凝聚著這座城市的當代與 歷史 。
勃蘭登堡門前後各以六根多立克式立柱為支撐,通道只對行人開放。著名的女神四銅馬(Quadriga)雕像於1794年安放在城門上,展現勝利維多利亞(Viktoria)女神駕駛一輛四馬兩輪戰車的英姿。
1 包豪斯博物館 Bauhaus Museum
去年開幕的德紹包豪斯博物館是所有包豪斯愛好者的天堂,同時這也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包豪斯建築。
博物館內展品豐富多樣,包括建築、傢具、燈飾、紡織品、壁紙、字體等等,生動地講述包豪斯人學習和教學,免費設計和工業原型開發,藝術實驗和與市場接觸的故事。是看展,了解包豪斯發展最好的去處。
2 谷倉 Kornhaus
谷倉同樣位於德紹,是一家位於易北河河畔的餐廳,由設計師Carl Fieger建於1929年。
建築的名字來自旁邊的糧倉,不過在建成後不久糧倉就被拆除了。這座鋼筋混凝土框架加固磚結構的建築,正面採用半圓形玻璃幕牆,是典型的包豪斯風格建築。
七種建築風格,七種不同的靈感,我在此只是拋磚引玉,曾經去過德國的你,還看到過哪些令人難忘的建築呢?
G. 奧托時代的德國藝術是怎樣的
奧托時代的德國藝術在羅馬式藝術的形成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11世紀晚期到12世紀,德國藝術的發展卻稍稍落後於其他國家。教堂裝飾雕刻主要以富於裝飾性的倫巴底風格佔主導地位。而教堂中最引人注目的雕刻品是其內部的陳設如屏風(灰泥製作)、講經台、洗禮盤、祭壇的後部裝飾、墳墓雕刻及一些器物雕刻等。德國的雕刻幾乎沒有受到法國羅馬式雕刻風格的影響,而主要是在奧托時代藝術和倫巴底雕刻風格的影響下發展。
H. 《德國的藝術》讀了這段話,你對德國又有哪些了解
德國文藝復興美術 德國文藝復興美術以產生了不少第 1流繪畫 大師而自豪。德國皇帝在文藝復興時代仍一直是義大利 名義上的君主,16世紀且數次率軍隊進入義大利,兩國 在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系也相當密切,許多德國藝術家以 游學義大利作為主要的藝術學業。16世紀也是德國尤其 南部一帶城市工商業興旺發達之時,市民階級和農民群 眾都有強烈的反封建要求,終於促成了宗教改革運動和 偉大的農民戰爭。這些社會背景都是產生傑出藝術大師 的時代條件,使德國畫壇頓時群星燦爛,蔚為壯觀。他 們中最著名的有A.丟勒、M.格呂內瓦爾德、L.克拉納赫、H.荷爾拜因和A.阿爾特多費爾,雖然他們的風格特色各有不同,卻都以現實主義的成就顯示了新美術的巨大進展。德國還是西方印刷術的搖籃和最大中心,使它的藝術家也注意甚至集中主要精力於版畫的創作,丟勒、荷爾拜因等都是西方版畫史上最負盛名的大師。在建築與雕刻方面,德國的藝術家側重於使哥特式傳統和義大利風格互相融合,帶有民族色彩。代表作如海得爾堡的選侯宮(1556~1559),門面遍體裝飾以古典柱式和雕像,但整體比例仍屬傳統形制,它的富麗豪華風格也和後期哥特式建築的精巧細致取得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