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學藝術對人有什麼好處
藝術教育的獨特性和重要性藝術教育主要包括美術、音樂、舞蹈、戲劇等學科的教學工作,其目的是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的發展和人格心智的完善。藝術教育的獨特性在於:從藝術中學生可以得到有關我們自身和世界的知識、信仰和價值,這些知識、觀點、體驗和意義是任何其他學科不能提供和代替的①。在藝術教育的實踐活動中,我們通過訓練用眼、耳或肢體去感受和觀察事物,使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力得到拓展和發掘,並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縱觀古今中外,我們發現,只要有人類的地方就有藝術。文明與藝術同時產生,不管在哪個文明和哪種文化中,藝術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藝術滋潤著我們的心靈,豐富著我們的經驗。沒有藝術,我們的生活就缺少色彩和光澤,藝術總為我們提供一個多姿多彩,令人心馳神往的世界。從孔子聽韶國音樂,3個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到南朝畫家張僧繇畫龍點睛,破壁飛騰的傳說,都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藝術所具有的神奇魅力。從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中琳琅滿目的原始壁畫到青海孫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生氣勃勃的舞蹈紋彩陶盆;從扣人心弦,動人心魄的《命運交響曲》到表達人類良知與和平願望的《格爾尼卡》……這些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藝術,始終表現著人類的感覺、情感和經驗世界。由此可見,藝術常常是時代精神的敏銳導體,文明變遷的內在動力②。它直接關繫到我們教育的下一代是否能健康成長,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問題,所謂健康成長,就是人格心智的全面發展,即:道德——意志行為(求善)、知識——智慧本領(求真)、體魄——身心健康(求強)、情感——關系態度(求美)等方面的合諧統一③。其中,道德和情感智力因素,不僅是個體行為的內在驅動力,而且也是社會行為的推動力,更是一種巨大的原動力。人們在追求自由、幸福和真理的過程中,不怕艱難險阻、百折不撓,就是因為有這種情感的動力。而藝術教育在道德和情感智力因素中,起到極大的決定作用。因此,藝術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對實施素質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二、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一)藝術教育具有陶冶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的作用。優秀的藝術作品所反映的事物,通常是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使生活的原形更加生動、典型化,從而更真實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質。這些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靈魂。如:女畫家周思聰的中國畫《人民和總理》,表現了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赴地震災區看望人民群眾的感人場面,歌頌了總理愛人民、人民愛總理的真實情景;中國油畫家羅中立的《父親》表現了典型的中國農村勤勞、朴實、善良的農民父親形象;著名畫家徐悲鴻的《奔馬》反映了不屈不撓、奔騰昂揚的民族氣節;西班牙立體派畫家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醜行,這些作品深刻揭示了社會的本質,給人們提供了美與丑、善與惡的標准,從而引起人們心靈的共鳴,使人們提高了思想認識,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波蘭鋼琴大師肖邦的愛國樂章之所以讓侵略者膽顫心驚,也正是藝術這一不可抗拒的力量有著震撼心靈的作用,它催人奮進、使人向善,推動著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二)藝術教育具有增強審美意識,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的作用。通過優秀的藝術作品鑒賞,如:欣賞璀璨、輝煌的中國瓷器和絲綢織錦藝術,往往使人贊嘆不已、盪氣回腸,憑添無限的民族自豪之情和振奮之志,激發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審美的追求和創作熱情。每當我們聆聽歡快、悅耳、充滿生機的樂曲《藍色的多瑙河》,還是放聲歌唱一曲盡情的心聲,或是觀看、參與盛裝的節日舞蹈,在對這些美好事物的親身感受中,可以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和生活情趣,不但激發了學生對文藝活動的愛好和興趣,還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及心理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尤其是舞蹈和藝術體操等表演活動,可以鍛煉和加強學生身體健美的諧調性,從而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造就樂觀豁達的性格,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三)藝術教育具有啟迪智慧,提高和發展創新思維的作用。藝術教育實踐中,使學生懂得敏銳的用眼去觀察事物,用耳去感受事物,用心體會事物的能力,它是由形象思維的訓練上升到邏輯思維的過程。孔子最愛觀賞壯麗的江河和雄偉的高山。每到名山大川,必留連忘返。有一次弟子問他:「老師,你為什麼總愛在大江大河前一動不動地站立半天,而毫不勞累,好象總也看不夠,我們怎麼看一會兒就覺得沒有什麼可看的了呢?」孔子回答說:「對於我來說,這大江大河是最受看的東西,你看這滔滔江水日夜奔騰,每時每刻都在變換著自己的神態和面容,此時之水已經不是彼時之水,從這水中我看到了變動不居的「道」。這水以自己的軀體滋養兩岸的植物、牲畜和人類,自己總在付出,卻從不要求任何回報,所以最有德;這水雖然不時遭遇險惡的高山和深谷,卻從不畏懼,總是一路高歌,勇敢面對,所以最勇敢;這水,每當填滿深谷和淺坑,就變得像一面平平的鏡子,所以最公平;這水,縱然千迴百折,卻始終指向東方,從不三心二意,所以最忠實;這水,總避高就低,遇到障礙便繞行,所以最智慧。正是由於以上理由,所以君子每見大水,必留連忘返」。可見,藝術和藝術教育的作用,就是把每個人的眼睛和耳朵的潛能喚醒、點燃、開發、發展。就像孔子那樣,從一種景色中看到的東西和意味,也就是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使我們的認識能力、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等綜合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從而,起到啟迪智慧,提高和發展創新思維的作用。平時經常有人說:「給我一雙慧眼吧!為什麼你看到了,我怎麼沒看到?你想到了,我怎麼沒想到呢?」其實:這就是觀察能力和感知能力是否上升到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現在看將來的問題,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智慧發展是否具有創新思維的問題。學生在感受藝術美的時候,得到美的啟迪和享受。從而激發學生創造美,開拓新事物的美好願望。無論是美術、音樂還是舞蹈、戲劇等藝術,都是通過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來再現社會生活的現實圖景。這種認識是富於理想和創造激情的,可以更容易記憶到人的腦海中去,而且會顯的更加深入和持久。這種激情和創造力,可以促進學生智力的全面發展。(四)藝術教育具有發展學生個性和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作用。個性是社會組織中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基礎,同時也是個人價值實現的基礎,藝術課程是最尊重和保護人的個性的課程之一。現代教育的最基本理念就是:「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作為基礎教育的藝術課程正是本著這一精神,具有典型的人文性,它關注的並非單純是有關藝術知識極其技能的精湛,更重要的是極力追求一種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終極關懷精神,經常表現出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對人無限關愛的思想傾向,追求獨特的思路、純真的情感、心動神馳的體驗、脫俗的品位、廣闊的胸懷和伸張正義的勇氣。眾所周知,任何真正的藝術創造和表現,都具有強烈的個性和與眾不同的特徵,而越是具有突出、清晰的個性特徵,就越能促進人的發展。因此,藝術課程在教學方面,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教師盡可能的為學生創造寬松的藝術學習氛圍,展現個性的民主。孩子們在藝術課上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特長,選用不同的材料、方式,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富有個性的藝術活動。比如:在美術創作課上,學生可以用不同的畫筆、顏料或橡皮泥、樹葉、木頭、羽毛等各種材料製作美術作品,自由地表達他們對周圍世界的感受和獨特理解。正是在這種尊重個性的藝術學習氣氛中,孩子的創造潛能得到極大開發,學生們的個性價值得到充分展現。但藝術課程並不只是單純注重激發學生個性的發展,而且還強調學生間的合作。比如:在音樂和歌舞表演等藝術活動中就要求學生具有強烈的合作意識。否則,就不能充分發揮群體的創造智慧,感受集體力量的激情和震撼。在這些藝術活動中,教師應當讓學生懂得,合作就象一首美妙的樂曲中每一個音符都相互關連、密不可分,只有音符間密切合作,才能奏出完美的樂曲。社會生活中,故然需要體現個人價值的意義,但社會團體的進步和發展的是建立在團結協作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我們培養的人才,既是要有個性的,同時還應該是具備合作意識、團結協作精神的綜合性人才,這也是現代人必備的行為素質。綜上所述,藝術教育對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者,應與時俱進,不斷拓寬專業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深刻領會新課程的教育理念,認真鑽研現代教學方法,切實有效地開展學校藝術教育。同時,也希望全社會都能更加重視和關心藝術教育,從而加快實現推進素質教育的步伐,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
㈡ 文學藝術是否具有開啟智慧之功能
文學藝術是從現實生活中抽象提取出來的,要說開啟智慧,這倒未必,因為要高文學藝術首先得有一定的領賦,還有要恆心,而且智慧這個東西,一方面有遺傳的成分,另一方面也要不斷的學習各個方面的東西,歷史上很多文學家藝術家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和道德情操,不過能稱得上是智者的卻不多。
㈢ 長春哪家畫室最專業最好速求
長春典藝畫室,
長春典藝畫室位於長春市經濟開發區六區,是獨立擁有產權的大規模畫室。典藝畫室真正擁有強大的師資力量和科學的教學理念:由長期從事考前培訓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等名校的精英教師執教;完全針對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常年
開設免費的文化課輔導,以防學生對文化課生疏。典藝畫室藝術氣氛濃厚,學習環境優雅,真正實現食宿學一體化:住宿方面,典藝畫室為學生准備了環境優雅的學生公寓,外地學生可以直接入住;在飲食方面,學生不但可以在典藝畫室學生食堂里進餐,也可以預定方便衛生的快餐和學生公寓提供的午餐,免除了家長和學生的後顧之憂。典藝畫室時刻為學生提供最新的高考信息,走在行業的前端。典藝畫室的辦學理念是:藝術開啟智慧,藝術點亮人生!
㈣ 真正的藝術給人帶來怎麼樣的道理
藝術能把每個人的眼睛和耳朵的潛在能力喚醒,點燃開啟發展。也許大家都感到在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工作壓力之下,我們的感覺自己不再靈敏,比如我們在一幅藝術作品面前僅用半分鍾就可以做出「這幅畫很好」「這幅畫很糟」的宣判,哪怕它是一幅再偉大的和品,我們的這種不會聽,不會看已給大家敲響了警鍾,說明我們的很多感知能力已退化得不如動物了。懂藝術的人會聽「孔子聽韻樂,三個月不知肉味」。他不僅聽到了音樂,而且明白了其中的內涵和意味;懂藝術的人會看,會在身邊的凡事,父母的屋子、臟亂的桌面、教室的角落中發現美,傳說孩子每到名山大川,必流連忘返,有一次,他的弟子問他:「老師,你為什麼總愛在大江大河前一動也不動地站半天,而毫不勞累,總也看不夠?我們怎麼看一會兒就覺得沒什麼可看的了?」孩子回答說:「對於我來說,這大江大河是最耐看的東西,你看這滔滔江水,日夜奔騰,每時每刻都在變換著自己的神態和面容,此時之水已非彼時之水,從這水中我看到很多道理。這水以自己的軀體滋養兩岸的植物、牲畜、人類、自己總在付出,卻不要求任何回報所以最有德;這水,雖然不時遭遇險惡的高山和深谷,卻從不畏懼,總是一路高歌勇敢面對,所以勇敢;這水,每當填滿深谷和淺坑,就變得像一面平平的鏡子,所以最公平;這水,縱然千迴百折,卻始終指向東方,從不三心二意,所以最忠實;這水總是避高就低,遇到障礙便繞行,所以最智慧。正是這樣,所以每當我見到大水便會流連忘返。」孔子從普通的河流中悟出了這么多道理,說明了藝術對恢復和發掘感受力的重要性。 另外,藝術還能讓我們的情感體驗更加豐富,例如聽到「國歌」「第五交響曲」等會喚起我們勇於面對困難的意志和鬥志;藝術能讓我們人格更加健全,長期接受美的熏陶,我們的行為也會變得更美;藝術能讓我們更智慧。 藝術能讓我們在真、善、美的世界呈越來越完美。
㈤ 從藝術家身上汲取當代藝術智慧
《當代藝術的十九副面孔 大師與我們的時代》 編著了國際著名策展人、藝術批評家、蛇形畫廊藝術總監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與當代藝術大師的十九篇對話,包括對15位藝術家、4位建築師的訪談錄。
用了兩個月的時間(8.11-10.5)來閱讀這本書,斷斷續續。開始讀得仔細,一邊讀一邊寫感悟。預計自己寫得差不多了,在九月中旬還有三分一進度的時候竟然停下來,因為我被別的文字吸引開了,因而斷開了有兩周吧。正好利用這個國慶長假掩卷。
這本書不是我買的,當代藝術也不是我感興趣的領域,可是來到我的身邊,又被愛藝術的新新人類推薦,說是網評不錯,好在有建築題材,所以看看無妨。而我竟然是搶先閱讀了,比購書人更早領略其中的妙韻。
現代藝術,一直以來無感的藝術領域。對著抽象的繪畫、裝置、行為藝術、實驗性體驗,往往因看不懂而放棄。各種展覽,往往對現代藝術部分跳過,而把更多時間放在容易找到出處及信息的古典藝術和近代藝術。看了這本書,領悟到這些藝術家(包括畫家和建築師),在逐漸擺脫、減弱宗教信仰和偶像崇拜的現代社會,把注意力從古典藝術中移開,更深入地思考新技術(了解實質,探索應用,回歸本源)、環境(更多地融入,對與自然/世界/他人/自我關系的探討,尋求各種可能)、人類(群體性行為、個體差異、精神分析),而創作出不同凡響的現代藝術作品。他們的成就,已經逐步發展到從實驗性工作室和展覽,從製作模型,進一步拓展到城市規劃和典型建築(公共雕塑、公共區域等),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斷豐富世人體驗世界的方式。他們從時間和空間中尋求可能,在對比、交錯和擴展中。往過去回溯,往未來想像,立足於當下;往東南西北上下左右反方向地找,在地區、氣候、文化、人類危機中汲取靈感。
現代藝術是什麼?透過這本書,我感覺到的,一是藝術家們以繪畫、裝置、數字展示等手段來創作或暗示,展現當代人類行為背後的象徵意義,對自我價值、人際關系的隱喻,挖掘社會性、孤獨感、歸屬與抗拒…這些難以用語言解釋清楚的哲學內涵…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我們在幹些什麼,我們還是我們嗎?…不變的主題,嶄新的思考。隨著時代的步伐,這些主題不斷演化不同的內容。二是現代藝術作品也不再局限於巨象的繪畫、雕塑、裝置。留白——誘發觀者腦海漫遊,互動——激發觀者參與作品……正在成為新的趨勢。現代藝術不是靜態的,不僅僅遠觀,還能進入、生長和變異。就好像自媒體一樣,每一個人都可以「自藝術」,並自我欣賞和陶醉。「我」在藝術里,也在藝術外。藝術的空間性和時間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彰顯。三是現代藝術也不再局限於單獨的呈現,現代藝術品在誕生的時候是一種物品,體現藝術家一種思想;在展出的時候,在時間性和空間性的變異中,會使原有思想更豐富,引發不同觀者的共鳴或者遐想,更有可能增加另一些思想。現代展覽汲取多種手段,通過建築(博物館)、布局(策展)、呈現方式(技術手段),讓現代藝術品煥發前所未有的時代特徵。甚至有些展覽,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作品,因展覽而生,撤展而去。
十幾名現代藝術家或建築師,其中好幾位是兼而有之的雙料,奧布里斯特與他們的對話越看越起勁,在每一篇里,必定有某些內容讓我產生激動興奮的感覺,不確定都是共鳴,有啟發,有遐想,各種各樣的想法:
他們喜歡顛覆傳統(例如不待見常規的美術館展示模式),他們喜歡塗鴉及出醜(例如吉爾伯特與喬治雙人組,展品《臟話圖片》、《裸體大便圖片》)。
他們反抗戰爭。他們的藝術作品取材於炸彈和飛機,取材於血淋淋的頭顱。他們反抗性別歧視。他們的藝術作品取材於女性身體,取材於哲學家們對女性的惡毒評判語言。他們用拼貼作為最直接的藝術展現手段。
他們用空間造就時間錯覺,用時間製作空間錯覺,用圖片輸出文化錯覺,讓觀者通過直觀的視錯覺來了解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
他們藉由藝術,創造真實或虛幻,把瘋狂的想法透過藝術創造來實現。藝術家的夢,不再由潛意識催生,而是直接在意識中創造。
他們把藝術融入現代感更強的思考當中,思考環保,思考公眾,思考「少即是多」,思考毀滅與創造,思考文明的延續。
《當代藝術的十九副面孔 大師與我們的時代》的作者,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1968年生於瑞士蘇黎世,現為倫敦蛇形畫廊聯合總監,是活躍於當代藝術界的著名策展人和批評家。奧布里斯特迄今曾參與策劃和發起了150多個展覽與項目,編撰有70多本學術著作。奧布里斯特受到喬爾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的著作《名人傳》(The Lives of the Artists)的啟發(在這本書里,瓦薩里將他同時代的藝術家和建築師視作歷史人物進行記錄),奧布里斯特由此產生靈感,也把自己與藝術家們不斷的談話記錄下來,當遇到抗拒時轉而採用郵件方式提問,藝術家們會回復圖像或畫作來回復。在這些對話的初期,奧布里斯特不僅要問藝術家在既定框架內能做什麼,還要問他們想做什麼。通過聆聽這些尚未完成的新項目,奧布里斯特獲取最重要的信息,以能幫助他們實現這些想法。奧布里斯特把這些談話視為一個人所需要的「知識花園」,一個可供研究學習的花園,以給自己提供新的想法。通過這些對話,奧布里斯特迫切希望消除學科之間的藩籬,很多領域貌似迥異,但其間的聯系最能激發靈感的:「跨越對知識共享的畏懼,即是本書的主旨所在。」
終於明白自己為什麼之前對當代藝術不感興趣,是的,當你只把目光停留在一幅幅古典油畫上,只關注自然風光和旖旎色彩,就不會留意到人類對自身內在、對時間空間的渴求。當代藝術與建築相結合,打造公共空間,創造了人與人的新型連接、人與自然的新型連接,超脫了傳統的美術館、博物館和藝術中心,融入更豐富的全球語境,是多學科滲透的領域和成果。城市建設也更如此,保持歷史淵源,持續展現文化民族特色,突出不同地域人民的主體化,很需要現代藝術的介入和重構。
PS:這本書有個很大的遺憾,就是書中所講述大量的畫作、雕塑及建築,都沒有相應的圖片。通過度娘,也能搜索到一些相關信息和圖片。但你知道,光從文字來想像就夠無力了,即便是圖片,也只有局限和單一的平面效果。真的,只有實地觀摩,置身於其中,才能被震撼到。還有一個遺憾,就是沒有與中國藝術家的對話。
這本書的封底,印著這樣的話:
談話一旦開始, 就沒有終點,亦不會停歇。就像當代藝術,一旦開啟,就只能向前。
「當代藝術是現實世界的映像,發生在世界上的所有事,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影子。」
透過當代藝術家之眼,洞察我們所處的時代。
與十九位藝術家的對話,究竟帶給我們什麼啟示?一個個看過來,我滿腦子都是他們的努力呈現,呈現一個個全新的話語世界。我想重溫一下,努力用一兩句話把他們的特性和思想總結下來,最後不得不放棄。對話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第一位:大衛•霍克尼(1937-,英國著名畫家,涉足繪畫、拼貼、攝影、數字繪畫等多個領域。代表作:畫作《我和我的英雄們》、《水邊的大樹》。)
第二位:多米尼克•岡薩雷斯-弗爾斯特(1965-,法國藝術家,創作以影像、視頻、空間裝置為主。代表作:《幼年》。)
第三位:伊蓮•斯圖爾特文(1924-2014,以仿製和挪用同時代藝術家的作品進行創作。代表作:《斯賓諾莎在拉斯維加斯》。)
第四位:歐內斯特·曼可巴(1904-2002,出生於南非,是南非率先從事當代藝術的黑人藝術家之一,主要活躍於歐洲。代表作:雕塑《信仰》。)
第五位:費利克斯·岡薩雷斯-托雷斯(1957-1996,生於古巴,美國當代藝術家,作品涉及繪畫、攝影、裝置等。同性戀者。代表作:《無題》。)
第六位:弗蘭克•蓋里(1929-,當代著名結構主義建築師,以設計具有奇特不規則曲線和雕塑般外觀的建築著稱,如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代表作還有魯瑪中心/阿爾勒創意公園。)
第七位:格哈德•里斯特(1932-,德國當代藝術家,創作涉及抽象繪畫、波普藝術、基於照片的寫實主義、具有極少主義傾向的繪畫與雕塑等。代表作:《魯迪叔叔》、科隆大教堂的窗戶裝置。)
第八位:吉爾伯特與喬治雙人組(1943/1944-,藝術家組合,英國行為藝術先驅。代表作:《臟話圖片》、《醒來》、《裸體大便圖片》。)
第九位:路易絲·布爾喬亞(1911-2010,生於法國,後移居美國,雕塑家、畫家、批評家與作家。代表作:女巫審判案受害者紀念館裝置。)
第十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1946-,生於塞爾維亞,當代行為藝術家,被稱為「行為藝術之母」。代表作:《無量之物》。)
第十一位:莫妮爾·沙魯迪·法曼法瑪恩(1922-2019,伊朗當代藝術家,熱衷於以鏡面拼貼馬賽克幾何圖案,延續了古代波斯藝術的傳統。代表作:《內達之光》、《鏡面球》。)
第十二位:南希·斯佩羅(1926-2009,女性先鋒藝術家,採用象徵主義的方式創作,通過手繪、拼貼和裝置來探討女性問題。代表作:《戰爭系列》、《時間中關於女性的記錄》、《五朔節花柱/趕盡殺絕》。)
第十三位:奧斯卡·尼邁耶(1907-2012,巴西建築師,拉丁美洲現代主義建築的倡導者,1988年獲普利茲克建築獎。代表作:巴西教育與衛生部大樓、潘普利亞教堂、巴西利亞教堂)和諾曼·福斯特
第十四位:菲利普·帕雷諾(1964-,法國藝術家,創作涉足電影、裝置、表演、繪畫和文字等多種領域。代表作:《對話泡泡》、電影《瑪麗蓮》。)
第十五位:雷姆·庫哈斯(1944-,荷蘭建築師,OMA建築事務所首席設計師,2000年獲普利茲克建築獎。代表作:Leeum美術館、西雅圖公共圖書館。)
第十六位:理查德·漢密爾頓(1922-2011,英國藝術家,波普藝術的領軍人物,被稱為「波普藝術之父」。代表作《彩色螺旋》。)
第十七位:SANAA 建築事務所(1995年成立,由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共同設立,位於日本東京都。代表作:金澤21世紀美術館、瑞士勞力士學術中心。)
第十八位:提諾·賽格爾(1976-,英裔德國藝術家,以場景藝術、情景藝術著稱。代表作:《這太當代了》。)
第十九位:(1950-2016,伊拉克裔英國女建築師,2004年獲普利茲克建築獎。代表作品:香奈兒移動藝術館,羅森塔爾當代藝術中心。)
㈥ 藝術的智慧
1.靈感不過是「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列賓
2.人生就像順小河漂流的軟木塞。 ——雷諾阿
3.美術是揭示真理的謊言。——畢加索
4.藝術並不是真理。藝術是謊言,然而這種謊言能教育我們去認識真理。——畢加索
5.應從習作中尋求快樂。——塞尚
6.我欠你的繪畫真理,我將在畫中告訴你。——塞尚
7.一遍又一遍地看手工作,來它二十來次,但每次都得從頭開始,直到完全滿意為止。——馬蒂斯
8.我早已達到技精藝熟,可是如今我在研究自己的表現手段時,似乎覺得自己剛開始學習. ——馬蒂斯
9.誰想獻身繪畫,誰首先就得通曉語言。——馬蒂斯
10.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徐悲鴻
11.繪畫有兩種:一種為物質的,一為精神的。——康定斯基
12.那些長於表現技巧的藝術家則不能稱真正的藝術家,因為他們的目的是在於滿足人的慾望,因此他將自然的藝術、寫實藝術的藝術統稱做「無目的的藝術」。這類藝術「是一種遭到閹割藝術,不可來。」 ——康定斯基
13.雖然建築的形態、空間及外觀要符合必要的邏輯性,但建築還應該蘊涵直指人心的力量。這一時代所謂的創造力就是將科技與人性完美結合。而傳統元素在建築設計中擔任的角色應該像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它能加速反應,卻在最終的結果里不見蹤影。——丹下健三
14.將自己的職業作為武器,去抗爭,去爭取自由,要相信自己,負己之責,憑借自己的力量去與社會斗爭。——安藤忠雄
15.藝術,就是自然與人。——培根
16.繪畫愈像雕刻,映在我眼裡愈覺得它是出色的作品,雕刻愈像繪畫,我就愈覺得它是拙劣的作品;雕刻是繪畫的火把,它們就如太陽與月亮的光,有天壤之別。——米開朗琪羅
17.傑出的藝術家懷有的任何心思,都有本事透過一塊大理石表現無遺。——米開朗琪羅
18.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羅丹
19.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
20.藝術是大自然映現在人間的東西,重要的是要好好磨鏡子。——羅丹
21. 雕刻無須獨創,它需要的是生命。——羅丹
22.任何倏忽的靈感事實上不能代替長期的功夫。——羅丹
23.我不畫我所看見的,我畫我所知道的。——畢加索
24.為了生活中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熱愛人生吧。—— 羅丹
25.世間的活動,缺點雖多,但仍是美好的。—— 羅丹
26.工作就是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歡樂,也是幸福之所在。 —— 羅丹
27.頑強的毅力可以克服任何障礙.——達·芬奇
28.色彩像炸彈一樣具有威力,可是也像炸葯一樣,要有很好的方法控制它。——張大千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㈦ 藝術教育的作用
藝術教育在當代社會究竟具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呢?(一)對個體而言,藝術教育是生命早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全面提升個體素質與能力的重要路徑。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藝術教育在個體生命的早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從發生學的角度看,兒童與藝術最近,每個兒童都擁有一顆藝術的心。兒童就是天生的藝術家。每個兒童都天生擁有著游戲的精神和藝術的心靈。游戲則是連接兒童與藝術的最佳通道。研究發現:兒童幼時的游戲程度,直接決定其成長的質量。因為通過藝術的教育,能開發兒童的游戲和藝術本能,能使兒童感知到世界的多種形式,如線條、聲音、韻律等。正因為如此,一些有遠見的教育家主張,在7-14歲期間,藝術教育應該成為學校生活的主旋律。所以,沒有藝術和游戲陪伴的兒童,是孤獨不幸的;沒有藝術和游戲的童年,是黯淡無光的。如果一個孩子喪失了內心的藝術本能,人性意義上的「死神」就會降臨。
從人的個體成長的整個過程來看,藝術教育是全面提升個體素質與能力的主要路徑。
藝術教育有助於培養人的認知能力。人的認知能力是人首要的、基本的能力,也是形成其它能力的基礎。智識教育強調的是邏輯的、理性的認知能力,更多在開發人的左腦。藝術教育則側重於直覺的、感性的認知能力,更多在開發人的右腦。從腦科學角度來說,藝術,協調著人的左右腦,使兩者既保持相互的平衡,又在相互促進中得到提升和發展。
藝術教育有助於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是人類能力系統的重要內容,也是考察一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因為藝術思維更側重於直覺,具有跳躍性、非線性,因此在任何類型的發明創造的過程中,會起到畫龍點睛的關鍵作用。在這個意義上說,當「人轉向藝術時,就進入了創造活動的實驗室」。康德對此做了這樣的描述:「藝術是神聖的,它比科學更高深、更深刻。它揭示的真理超越了科學的范疇。」這句話從一個側面揭示了藝術創作具有原創性,是一個發明的過程,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藝術教育有助於提高人的審美能力。馬克思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藝術大師羅丹說,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要培養美的眼睛,藝術教育就必不可少。因為藝術教育的目的指向之一是審美。審美是藝術教育價值的核心意蘊。
從美感的形成角度看,藝術教育對於喚醒與塑造兒童的美感具有重要的意義。每個兒童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審美的潛能,只是它取決於是否能夠被浪漫地喚醒,又是否在相應的精確之後,能夠被綜合塑造為更高層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通過藝術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經驗結構,形成足夠豐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溝通能力。因而,藝術教育也是對美感的喚醒。
藝術教育喚起人對審美的需要,培養人的審美趣味,形成人的審美觀念,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感受、欣賞、理解和創造,人會逐漸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一旦人成為審美的人之後,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樣式來改進自己的生活。
藝術教育有助於提升人的心理調適能力。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人的心理普遍存在承受力小,調適能力差,凈化能力弱等問題。而藝術由於它直接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與人的身心關系最為緊密,並在人的理性和感性沖突之間找到平衡,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質化、身體化」向「藝術化、審美化」轉變,因而具有心理療治功能的作用。這也是藝術教育所特有的精神救贖的功能。在日本等國家,用藝術治療心理疾病,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治療技術。如通過繪畫療法,讓病人釋放並表達自己;通過音樂療法,讓病人發泄情緒;通過戲劇療法,讓病人藉助於表演回歸自我等等,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藝術教育有助於培養人的社會交往能力。藝術教育不僅讓人學會創造,也能夠讓人學會合作和交往。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會通過使用一系列視覺的、聽覺的、動覺的信號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和建議,對於溝通與表達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樣,參加藝術學科的集體學習過程,就是學習合作和交際能力得到提升的過程,而這些素質,對學生當下的和未來的生活都極為重要。
更重要的是,藝術教育有助於人的人格形成。兒童通過不同形式的藝術教育,逐漸形成初淺的平衡、空間、架構等意識,並會根據這些來形成和諧的性格,不斷滋養精神、涵育生命、圓善人性。藝術的學習過程,在培養記憶、觀察等能力的基礎上,一定伴隨著聚精會神、堅持不懈、有的放矢等,這些是形成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學習過程也是促使形成富有個性化的、獨特的、穩定的、統整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和情緒模式的過程,無疑對人的當下生活,對今後的成長、發展,對塑造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二)對學校而言,藝術教育是碎裂學科的粘合劑,是倦怠時刻的興奮劑。
在學校生活中,藝術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它不僅對於其它學科的學習具有顯著的正相關,而且使學校生活張弛有度,充滿活力。
近年來,隨著腦神經認知學科的發展,藝術教育的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發掘,科學家們發現,藝術是為長期教育服務的。如果只關注考試成績,而考試又只針對數學等知識體系的話,藝術會明顯地處於劣勢。「如果我們要求短時間就有結果,那藝術將無能為力。藝術發展的是那些需要長期積累才能發展完善的神經系統。不過,優勢一旦顯現,將無所不及,從精細的運動技巧到創造能力,乃至情緒平衡能力的提高都將表露出來。」
有科學研究顯示,在充分的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成績測驗之間,存在著穩定的正相關關系。參加藝術活動的學齡期學生在口頭記憶測試上所獲得的分數,要比班上那些沒有參加藝術活動的同學明顯高出許多。美國加州大學研究表明,「每周參加音樂活動三次的學生,在數學、閱讀、歷史、地理測試中的成績要比那些不參加活動的學生的成績平均高出40%。」
同時,藝術教育還會對其他諸多教育因素產生積極影響。根據美國學者EricJensen的研究:「藝術用非一般的方法來影響通常令教師感到棘手的學生,使得拖拉、曠課和輟學的現象減少了;藝術使學生之間的交往更加友好,爭吵和歧視減少了,冷嘲熱諷也減少了;藝術使環境變得充滿發現,重新點燃那些已厭倦被灌輸知識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愛;藝術為各種水平的學生提供挑戰,水平的跨度從發展遲緩到天資聰慧,所有學生都能夠自發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水平;藝術讓學習者融入真實的世界中,戲劇、音樂、美術、舞蹈等文化產品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受眾;藝術使學生成為持之以恆的、自我管理的學習者,而不是一個只從高獎賞測驗中獲取事實性內容的知識儲藏庫;與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學生相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學生從藝術指導中獲得的知識和他們一樣多或更多。」
為什麼藝術教育會有著這樣令人驚異的效果?我們認為這首先和藝術的「粘合」功能相關。藝術學科(教育,不應該是學科)不僅僅是機械枯燥生活的潤滑劑,更是被課表割裂的教育生活的粘合劑。從本質來看,教育本應是渾然一體的,但是由於知識的極速增長需要提高學習的效率,這才逐漸有了分科。這樣的分科本身就導致了教育整體上的碎裂。藝術教育的存在,把教育生活連綴為一個和諧的整體,讓學習生活變得更加輕松、美好,讓生命在高強度的學習過程中,並不顯得緊張與忙碌,而仍然擁有從容與優雅。
這種粘合發生在一天、數天、每天的學習中。就像一天中的課間休息時,無論高歌一曲還是翩躚起舞,這既是藝術教育,也同時是一節課和另一節課之間的美妙聯結;就像在為期數天、數周的一個課程的學習中,在每一個課程的開頭與結尾,我們用藝術來呈現課程對生命的書寫,這也是一個課程和另一個課程之間的美妙聯結;而在所有的普通日子之間的一個個節假日,或者是根據學校、根據教室的需求創造的「自己的節日」,都會在擦亮一個節日的同時,照亮期間的普通日子,從而把一個日子和另一個日子有機聯結為一個教育的整體……
同時,精神上的高度興奮專注形成的高峰體驗,會讓人忽視身體的疲憊,但人畢竟不僅是精神的人,同時也是物質的人,在高強度的學習之後,人的肉體會疲憊,也就對學習自然產生倦怠。但是,因為藝術思維另一種思維,使用的主要是右腦,其他科目的學習更多使用左腦,所以,通過藝術教育不僅鍛煉了右腦,還讓左腦得到了充分的休憩,為新一輪的學習重新注入激情。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這里提及的藝術教育,不僅指藝術學科的教育,如美術、音樂等藝術科目,也泛指在其它學科中實施的藝術教育,比如數學、化學等學科,當教師在數學課上講述那些神奇的圖形結構,在化學課上展示那些美妙的分子組合,讓孩子以美術的方式進行描繪時,不僅能夠讓教學變得生動有趣,也會相應產生同類效果。
(三)對家庭而言,藝術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詩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悅化。
家庭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無聲無息、全方位的教育,是整個教育最基礎最重要的環節。但是,家庭教育以日常生活為載體,活生生的現實既在累積著教育的廣度與力度,其瑣屑雜亂的一面也會不斷沖刷、消減著深度與高度。由於血緣的特殊關系,家庭教育往往容易劍走偏鋒,剛性有餘而柔性不足。
在家庭中有意識地開展藝術教育,首先能夠讓日常生活變得詩意,讓教育變得柔軟,從而家庭成員的生命的存在,最終如同詩人荷爾德林贊頌的那樣:「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同時,如果說學校教育的重心往往放在知識的傳授上,那麼,對道德人格的教育則是家庭教育的最大目標。藝術作為人類豐沛美好的情感和直觀可視智慧的結晶,能夠直接給心靈以震盪和沖擊。通過藝術教育而開展道德人格教育,則會避免說教,更加靈動、愉悅。如此一來,藝術教育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與強項,迴避家庭教育的劣勢與弱項,從而為教育搭建起一個更加美好而堅固的教育共同體。
(四)對社會而言,藝術教育能夠彌合被不同標准切割的人群,提高全社會的內聚力和創新力。
在社會中,尤其是在城市化、全球化的後工業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空間上的距離越來越接近,但心理上的距離卻越來越遠。選擇越來越多的人們越來越被不同追求、不同職業、不同喜好,乃至不同收入等具象而微的標准切割,成為越來越孤立的個體。
美國學者艾伯利斯明確指出:「藝術教育有利於形成一個有內聚力的社會。」藝術教育使人不僅僅了解藝術本身,而且更多認知和理解藝術背後的社會文化、精神和價值,如此附著於藝術之上的文化、精神、價值更易於得到生動的傳播與廣泛的認可,必然會促使人們產生共同的社會文化和精神,價值和話語,從而形成強大的社會內聚力。我們可能都有一種共同的感受:每當雄壯悲愴的國歌響起,我們總是熱血沸騰,深深地被其中的愛國主義情懷所震撼。如果全體公民都了解自己的藝術文化,這個社會就會更加容易形成共識,公民的文化素質以及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就會提高,社會內聚力就越強。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藝術教育還具有提升國民素養、構建和諧社會、築造精神家園的作用。
一般而言,藝術永遠是以創新者、弄潮兒的形象,站立在每一個時代的前沿。通過藝術教育,我們可以了解社會的文化思潮,緊跟時代的步伐,藉助於藝術思維的方式和藝術作品特有的闡釋範式,沖擊陳腐老舊的社會觀念,在更深遠的層面上綜合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更新觀念,革新思想,用新的眼光和新的方式,重新發現並改造世界,推動社會進步。
以曾經熱播的電視劇《士兵突擊》為例,一個軍旅題材的電視作品,本來只會吸引一部分觀眾的注意。但是,因為這個作品凝練地呈現出了一種「不拋棄,不放棄」的團隊精神,一種自強不息的個人精神,而成為一時間的社會熱點,被廣泛傳播。我們的教育如果能夠通過這樣的藝術作品而開展,就能夠讓這種精神在全社會得到更深入、更持久、更徹底的弘揚。
(五)對民族而言,藝術教育是傳續民族精神的瑰寶,是積淀民族文化的法寶。
藝術和藝術教育天生與民族和民族文化血脈相連、水乳交融。藝術和藝術教育,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提升著一個民族的審美品味,鍛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之魂。
通過藝術教育,受眾的藝術品味得到提高,督促也激勵著創作者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創作者凝聚個體的精神呈現時代的思考,所創造出更好的藝術品,則影響著人們,提升著人們的藝術品味;二者結合,共同接受著時間的淘洗,一個民族就在這樣的不斷繼承、不斷超越中,讓自身不斷革新,戮力創造。
我們強調,在藝術教育上,要堅持多樣化與民族化。這看似矛盾的表述,恰恰是一個硬幣不可分割的兩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比如我國的國粹藝術崑曲與京劇,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這一類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教育,使學生通過唱做念打、生旦凈末丑等形式,充分體味這些藝術背後的歷史、文化,從而提升對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鑒賞能力。藝術教育正是這樣無形而又深刻地塑造出中國人的精神與靈魂,決定了中國式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方式,既在孩子心中播下中國藝術的種子,也讓孩子因此成為一個「中國人」,從而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世界人」。
(六)對人類而言,藝術教育能夠幫助我們形成看待世界的第三隻眼,交給我們開啟世界的另外一把鑰匙。
真、善、美,如同三盞燈,照耀著人類前行。「真」是指科學和真理等必然性的知識,解決「是什麼」的問題;「善」是指道德和宗教信仰等應然性的范疇,解決「怎麼做」的問題;「美」是指藝術、人文、情感和審美等或然性的領域,解決「如何是」的問題。
如果說,「真」是世界的第一極,「善」是第二極,那麼,「美」則是世界的第三極。如果說,科學是用共同的語言揭示不同的世界,道德和宗教是用共同的語言揭示共同的世界,那麼,藝術則是不同的語言揭示不同的人性世界。對真善美的追尋,不僅是全人類用以實現自我的方式,而且,以科學求真、以宗教求善、以藝術求美,是全人類在發展中總結出的追尋真善美的有效方式。
在這個意義上說,藝術是人類看待世界的第三隻眼。人們一旦學會了用藝術的眼睛去看待世界,也就會自然而然地用這隻眼睛省察日常生活、反觀自我成長,從而在心靈上發現自我,在精神上獲得豐盈,在生命上感受意義,在人生中活得從容。
藝術是開啟世界的另外一把鑰匙,這是藝術的另一個重大價值。這把鑰匙,我們可以稱作藝術思維。
隨著科學日新月異的發展,人類對萬物的理解越來越清晰,一個人在童年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這些知識基本都是有序的、精確的、線性的,從邏輯上是有因有果,從時間上是有始有終。通過對這些知識學習,兒童逐漸理性地把握了這個世界,兒童的思維也逐漸因此訓練為理性的思維。
但是,世界是立體的,是多維的;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僅僅依靠科學和道德宗教,無法對世界產生全面認知。如果說科學是外求,是以各種工具去辨析萬物,藝術則顯然是內求,是以自身直覺去感應世界,以自身經驗去把握世界。馬克思曾把人類對世界的把握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物質掌握,一種是精神掌握。前者是指生產勞動實踐;後者是指藝術等實踐。這種精神掌握方式不同於物質掌握方式,它不是通過構建科學的知識體系來認知世界,而是訴諸人的感性直觀能力來獲得對世界的把握;不是依靠必然的邏輯結構來把握世界,而是依賴感受力來(即形式美的眼睛和音樂感的耳朵)獲得對世界的認知。因而,在藝術思維的角度下,世界呈現給人的場景是可感的、豐富的、彈性的、張力的。
在現實生活中,伴隨著理性思維的單向開發,往往會有對藝術思維的抑制。畢加索曾經發出這樣的感嘆:「我在很小的時候畫的就像是拉菲爾,可是我終其一生希望畫的就像是一個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很簡單:藝術是藝術家情感磅礴噴涌的產物,是經驗通過直覺井噴的產品。這種過程,對年齡越小的兒童,就越發是自然的生存狀態,但對成人來說,卻是需要不斷突破束縛才能重返的狀態。
藝術思維尤如一座「渾沌」立交橋,它在萬事萬物之間建立起非理性的聯系,尤其是諸多能夠被深刻感知卻又無力名狀的事物,可以藉由它,瞬間四通八達。古今中外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往往也是頗具藝術修養的人士。比如愛因斯坦對音樂、文學的迷戀,早已成為膾炙人口的佳話,竺可楨、蘇步青、李四光、高士其、李政道等也都具備深厚的藝術修養。難怪美國藝術學博士貝蒂·艾德華呼籲:「人人都應像藝術家一樣思考!」
毫無疑問,結合科學與藝術、內外兼備地二者共同發展,讓二者從兩極向中間並進,最終融合、平衡,才是最為理想的思維模式,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因此特別強調,「藝術和科學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不可分割的。」1987年,《科技日報》發表了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蘇步青等近30位我國著名科學家暢談文藝的文章,均表明他們的藝術生活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科學想像力。
總而言之,藝術教育在人的發展、社會進步的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柏拉圖甚至有這樣一個的觀點:藝術應成為教育的基礎。可以說,不重視德育,損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準;不重視智育,損害的是一代人的認知水平;不重視體育,損害的是一代人的身體健康;而不重視藝術教育,損害的則是一代人的心靈世界,損害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想像力和創造力。
㈧ 藝術有何價值
我本人是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的,我也是通過藝術類高考進的大學。
在我眼裡,其實我們生活里的每一部分,其實都是藝術。也就是藝術充斥著我們的周圍。我思故我在。
如果要我解釋藝術的實際價值,我只可以說以下幾點:
1.藝術的價值就是更好的體現自我的價值!與人交談的儒雅、行為舉止得體都是需要培養的,這體現我們的素質。而這些東西其實都是藝術,這樣的行為都是想讓別人欣賞你以及模仿你。
2.藝術豐富生活,提升工作效率。如我本人邊聽音樂邊工作往往做的更快。
3.釋放自己情感的途徑。人類在遇到各種事情都會產生情緒,有好有壞。不發泄出來可能會產生疾病。而發泄的過程其實也是藝術形式。如:裸奔、行為藝術等。但不是所有的藝術發泄都是好的,有些會是很瘋狂的。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滿足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