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寧10個必去的景點
導語:不要以為來西寧只能去塔爾寺、老爺山、鷂子溝等景區,對第一次來西寧的你來說,還有很多有趣的小眾景點值得去,本期我為您推薦西寧10個必去的精華景點,保證讓您的旅程美噠噠。
1、東關清真大寺
東關清真大寺是青海省最大的清真寺。整個清真寺建築雄偉,融合了漢、藏、伊斯蘭幾種建築風格,非常獨特。寺院是一座庭院式建築,每天有很多信徒在這里禮拜,禮拜場面盛大卻又十分安靜,令人感受到濃厚的宗教氛圍。這里的建築建於1913年,一座宏偉的伊斯蘭風格圓拱形建築是清真寺的門樓,兩旁是兩座宣禮塔,也是典型的伊斯蘭建築。而走進內部則是幾座漢式宮殿,宮殿的頂端還有藏傳佛教樣式的屋頂,十分獨特。
地址:西寧市東關大街東大街路南一側
2、青海高原酩餾影視文化村
青海高原酩餾影視文化村由湟中縣慕家酩餾酒文化園重新注冊發展而來,是一家酩餾釀造、銷售、農副產品收購、特色養殖、特色青稞產品加工、中草葯種植、花卉種植、無公害綠色蔬菜種植、生態旅遊、餐飲服務為一體的民營企業,是四星級鄉村旅遊接待點。
地址:西寧市湟中縣攔隆口鎮慕家村
3、土樓觀
土樓觀是繼山西大同“懸空寺”之後的中國第二大“懸空寺”,鑿嵌於山腰峭壁之間的古洞窟,經千百年風雨削蝕自然形成的露天金剛,古剎殿宇鱗次櫛比,主要建築有 “西王母殿”、“靈官殿”、“弦女宮”以及“九窟十八洞”等,洞內塑有玉皇、觀世音、文殊、普賢、關雲長等神佛像。洞壁上所繪的神像圖案、花卉山水月具有漢、藏佛教繪畫藝術風格,擁有“西平莫高窟”的美稱。
地址:西寧市城北區祁連路西38號
4、中華枸杞養生苑
中華枸杞養生苑為青海三江雪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的集柴達木枸杞養生與青藏地域文化相結合的青藏地區首家國家AAA養生文化旅遊景區。中華枸杞養生苑一樓養生佳品體驗區,佔地1500多平方米,匯集枸杞、枸杞深加工品、青藏土特產、民族工藝品、青海特產、高原鹿產品等,二樓為枸杞養生與青藏地域融合的文化陳列展廳。
地址:西寧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昆侖東路21號
5、廣惠寺
黃柏牙山山勢起伏,鷂子河松林四季長青,廣惠寺就坐落在這自然天成的絕色畫卷中。無數遊客紛至沓來,在這畫中洗去滿身塵埃。走進寺內,白牆朱瓦,經幡獵獵,肅穆祥和,尤其是寺中三層碉樓,古樸壯觀,使人頓生壁壘森嚴之感。放眼望去,萬頃美景盡收眼底,好不暢快!跟隨殿內僧人,佛前虔誠的燃一盞酥油燈,跳躍的火苗似要照亮接下來的旅程。
地址:西寧市大通縣東峽鄉
6、鄉趣農耕文化生態園
城北區大堡子鎮陶北村口,一座木製小哨樓矗立,廣場上一排老長亭,草為頂木作柱。推開木門,“吱呀”,老村落就這么跳進眼睛,落在心裡。院子里,石磨盤、木車輪、舊農具隨處可見,靜靜地散落在陽光下……一腳跨進西寧城北區的鄉趣園,彷彿穿越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或者這里的時光永久地停留在那個年代,獨具特色的知青文化加上河湟民居、田園風光、農家餐飲等,造就了一個特色十足的鄉趣農耕文化生態園。
地址:西寧市城北區大堡子鎮陶北村口
7、青海景熙豐濕地生態公園
景熙豐濕地生態公園原是被戲稱為“鹼水灘”的鹽鹼地,經過十年的艱辛改造建設,成為目前的一個集餐飲、休閑度假、觀光於一體的公益性開放式公園。公園以高架橋為界分東、西兩個區域:東區根據穆斯林古典文化建造的民俗民居,讓遊客更多的了解穆斯林傳統生活文化習俗;西區斥資600萬建造的音樂噴泉震撼非凡,西區生態餐飲區提供家庭聚會的溫馨包間,既有江南水鄉的.婉約柔美,又有古典殿堂的典雅莊重。
地址:西寧市城東區八一路30號(陸軍四醫院對面)
8、莫家街
莫家街位於西寧市中心東大街南側,是西寧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迄今已經有六百年的歷史。在西寧人和外地遊客眼中,莫家街就是一個青海美食集中區。青海的釀皮、炒涼粉、酸奶、油炸糕、面片、抓面、羊肉串……這里應有盡有。關於莫家街的傳說從古代流向未來。
地址:西寧市中心東大街南側,與飲馬街相對
9、力盟商業巷步行街
步行街青磚琉瓦、兩街交會的特色建築風格,以兩街、四門、八巷及中央不夜城廣場主體布局,幾十萬平方米商業街區建築集群構築了西寧核心區大型城市智能化綜合體,開創性設置了近千家品牌商家入駐的大型綜合類賣場。最具檔次的小吃城——大食巷美食城,集青海特色小吃、全國名小吃、南北餐飲、西餐等為一體,可謂步入大食巷,可以吃八方。
地址:西寧市五四大街37號
10、可可西里工業旅遊景區
可可西里AAA級工業旅遊景區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城南新區南川工業園區同安路108號,是青海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下屬工業旅遊區,景區距西寧市區或旅遊勝地塔爾寺只有幾公里的車程。景區集餐飲、住宿、娛樂、購物為一體,在這里您可以感受可可西里企業文化氛圍、觀賞青藏氂牛文化、了解青藏名優特產、見證可可西里藏氂牛肉乾的生產工藝流程、享受生態園小橋流水和詩情畫意的午後時光、品嘗可可西里企業生產的優質產品(藏氂牛肉乾、青稞奶茶、八寶茶)、體驗一站式購物環境及舒心服務。
地址:西寧市城南新區南川工業園區同安路108號
B. 西寧市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我想去那裡轉轉
1. 北禪寺 位於西寧湟水北的土樓山峭崖間,歷史上稱為土樓山寺、永興寺、北禪寺,現又稱為土樓觀。始建於北魏,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水經注》中說:「上有土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樓,下有神祠,雕牆故壁存焉」。
2. 男山公園 位於西寧市南山,風景十分秀麗,是休閑觀景的好地方。 西寧南山又叫鳳凰山,山上有亭,名叫鳳凰亭,亭上有一橫額,上書「河湟引鳳」。相傳南涼時有鳳凰飛臨其上,故名鳳凰台。
3. 東關清真大寺 如果你想了解青海的民族風情,建議你可以去西寧東關清真大寺,是西寧市十多萬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在青海省內規模最大,歷史悠久,與西北地區著名的西安化覺寺、蘭州橋門寺、新疆喀什艾提卡爾清真寺並稱為西北四大清真寺。其建築風格也是典型的中國殿堂式建築,它位於西寧市繁華的東關大街南側的鬧市區,每天來往人群川流不息,行人莫不為這座伊斯蘭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恢宏的氣勢和肅穆的氛圍所吸引。
4. 還有西寧去年新建了一個虎台遺志公園,聽說挺有特色,我沒有去過,建議你去看看,那個主要是以建築物為景觀的,應該不會受時間的限制,影響遊玩的。
5. 玩累了就可以去我們的莫家街,那可是個美食飄香的街道,最出名的是馬忠美食城,注意尊重少數民族生活習性,不要帶禁止帶的食物啊!
其實,你真的應該走出西寧去看看,青海的旅遊風景地方真的好多,我用了兩年的時間,還有好些地方都沒轉到。循化是撒拉族的故鄉,那裡有美麗的孟達天池,可以聽聽關於白駱駝的傳說。互助是土族的故鄉,也是彩虹的故鄉,你可以看看他們的輪子秋舞。
qhcyts
C. 西寧的文化產業發現的怎麼樣越具體越好!最佳答案有加分噢~
西寧:從歷史深處走來
來自遠古的述說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這座修建於魏晉十六國南涼時期的黃土台,是最能代表西寧文化內涵的古建築。它高大雄偉,氣勢非凡,承載了西寧滄桑的歷史記憶,以至於不少西寧人會毫不吝嗇地將太多的想像和傳說附會在它身上。正如一位世代居住在虎台下的西寧市民說的那樣:「虎台讓我們感受到了祖先的偉大和崇高。」
可是,在青海民族大學羋一之教授看來,虎台代表的僅僅是西寧歷史中的一個片段。「西寧是從歷史中走來的,應該從歷史中去尋根。」羋先生這樣說。
讓我們把目光投入到一個更加深廣的場景之中,因為只有在那裡,我們才有可能體味到羋一之先生這句話真正的涵義。
1973年10月,考古人員在西寧市北川上孫家寨村發現了一個舉世矚目的舞蹈彩陶盆。這個誕生於距今5000年前的彩陶盆,成為了人們研究河湟地區乃至整個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狀況時不容忽視的重要物證,它超凡的藝術價值是早期人類智慧的結晶。
1991年,我省考古人員對西寧北川小橋地區的沈那遺址做了挖掘,距今4000年前到3500年前西寧地區古羌人的生活面貌逐漸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隨著考古工作的全面展開,西寧的歷史輪廓在我們眼前逐漸清晰了起來。
羋一之先生考證,出現於《後漢書·西羌傳》中的無弋爰劍是第一位被寫進史書的西寧先民。
此後,經歷了兩漢時期的苦心經營、南北朝時期的兵燹戰亂、隋唐時期的文治武功,西寧迎來了更大的輝煌。
北宋時期西寧被稱為鄯州,宋徽宗崇寧三年即公元1104年,鄯州改名為「西寧」,意為西方安寧之意。
今天,在西寧南繞城快速路一側,我們依然能看到一段古城遺址,這就是建於北宋時期的青唐城遺址。
據《青唐錄》記載,青唐城「枕湟水之南,廣二十里,旁開八門,中有隔城。」
羋一之先生說:「這樣的規模是相當大的,明朝的西寧衛城只相當於它的一半。」從青唐城遺址的規模我們不難看出西寧當年繁榮的盛況以及統治者對西寧這個邊陲重地的重視。
地方史學家楊文盛先生告訴我們,今天的西寧是在西寧衛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楊先生為我們描畫了西寧衛城的規模。
西寧衛城為正方形,周圍九里一百八十步三尺,大約5313米,城高五丈,大約16米,開城門4座,每座城門上設有城樓,巍峨壯觀,氣勢非凡。
雖然今天西寧衛城的遺跡已經所剩不多,但諸如西門、南灘、東關等與西寧衛城有關的地名,依舊被一代又一代西寧人沿用了下來,這是歷史留給今天的西寧人最珍貴的記憶。
2008年,西寧北門城樓重建工程竣工,這項工程再現了西寧衛城的雄偉和壯麗。
楊文盛說:「西寧北城門的重建,說明這幾年西寧市委、市政府對文化事業的關注。西寧北城門作為西寧市的一道亮麗的景觀,有力地提升了西寧的文化品位,增添了西寧的文化魅力。」
多元文化塑造魅力西寧
西寧位於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接地帶,歷史上是一個多民族的聚居地。
西漢時首批屯田的漢族進入西寧,從而拉開了西寧地區的移民史。此後,從遼東遠道而來的吐谷渾與當地的羌族雜處,建立了吐谷渾王國;唐代吐蕃進入河湟谷地後,為這片土地帶來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形式;自元朝起,大量的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牧民和商人不斷遷入西寧,使得西寧迎來了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高峰期;到了明代,大量外地移民又遷入西寧,這些五湖四海的移民,不僅與當地人民一起促進了西寧的繁榮和進步,而且還創造了西寧獨特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
在西寧市南山之巔,矗立著一座威儀的寺院——南禪寺。南禪寺始建於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據說,最初的南禪寺是由山門、關帝廟以及依託關帝廟修建的戲台組成。後來不斷得到擴建和修葺,並最終演變成了今天西寧地區著名的佛教廟宇。
土樓山與南山遙遙相對,土樓觀就靜卧在土樓山山腰上。因為土樓觀和南禪寺遙相呼應的地理位置,西寧人習慣於將土樓觀稱為北禪寺。
據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湟水又東,徑土樓南,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可見土樓觀的歷史之悠久。
歷史學家考證,土樓觀原為東漢時期,當地人為護羌校尉修建的祠堂。東漢後期,佛教傳播到河湟地區,土樓祠堂成為了佛教的主要活動場所,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青海道的作用逐漸加強,經青海西去天竺的僧人日益增多,土樓祠堂也迎來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到了清朝,土樓祠堂逐漸變成了道教的活動場所。
其實稍諳西寧歷史和地理的人都知道,這南北二山上的一寺一觀,只是西寧多元文化現象的一個縮影。千百年來,南禪寺和土樓觀,以及矗立在西寧市大街小巷的各民族人民建造的標志性建築,一起譜寫著西寧的和諧,為西寧營造了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趙衛忠是一位來自深圳的攝影家。2009年8月2日,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我走過了中國的許多城市,像西寧這樣在一城之內融合了漢、藏、回、蒙古、撒拉等諸多民族文化元素的城市,很少見,這是西寧市最獨特也是最珍貴的文化財富。可以說,不出西寧市你就能領略青海各民族的風情。」
文化多元化,為西寧旅遊業帶來了勃勃生機,這幾年隨著「中國夏都旅遊圈」的形成,有關部門把西寧周邊200公里范圍內的景區、景點納入「中國夏都」旅遊圈中,西寧依託文物古跡、文化遺產和民族民間藝術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文化旅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記者從西寧市旅遊局了解到,目前,西寧已經擁有了塔爾寺、藏醫葯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馨廬四個國家級4A景區,東關清真大寺、南山公園、人民公園、贊普林卡、老爺山五個國家級3A景區。以西寧為中心的各類知名節慶、賽事活動已達12個之多,並且來西寧旅遊的人數逐年遞增。
西寧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在這里,我們不妨重溫一下這幾年西寧市對文化保護的巨大投入。
2004年,西寧沈那遺址博物館開工建設。西寧市文化局一名工作人員在開工儀式上說:「城市的發展不僅僅是外在形式的變化,更需要內在文化的豐富支撐,文物就是文化的記憶和延伸。合理開發利用沈那古文化遺跡,對於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都將發揮積極作用。」「沈那遺址博物館徹底改變了西寧市作為省會城市至今無博物館的現狀。通過對沈那遺址近十年的研究宣傳工作,沈那遺址已有一定的知名度,成為了我省的文化品牌。」
2004年7月30日,位於西寧市為民巷內的一座距今已有六十餘年歷史的西北民居迎來了它的新生。它就是被稱為馨廬的馬步芳公館,這一天馨廬整體修繕工作正式拉開序幕,在修繕的基礎上,馨廬內還成立了青海省民俗博物館。
2008年,西寧市有關部門開始了對城隍廟的勘察。
2009年5月5日,大型音畫舞蹈詩《天域天堂》與西寧觀眾見面。《天域天堂》是西寧市重點打造的文化工程之一。這是一部圍繞打造旅遊名省的發展戰略,展現夏都西寧的文化內涵與魅力,具有較高藝術性的劇目。《天域天堂》將通過文化與旅遊的結合,更好地推介大美青海,魅力夏都。
而這些也只是西寧人在文化保護和開發工作中所做的眾多工作中的一部分,因為這些艱辛的付出,展現了西寧這座古城深刻的文化底蘊。
西寧市旅遊局副局長孔佑鵬這樣說:「文化是一座城市精神面貌和人文氣質的體現。這幾年西寧市加大了對文化古跡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生機和活力,這是西寧人文化意識的改變,西寧將大有作為。」
西寧:打造青藏高原的中心城市
青海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西寧市的發展,2008年1月10日,省委書記強衛在參加全省兩會時提出,要把西寧建成「更加繁榮、更加美麗、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同年12月3日,省委書記強衛調研西寧市城市建設發展時提出「城市要有特色、建築要有個性、市民要有精神」。
在遙遠的歐洲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許久以前,一位美麗的少女住在城堡里,有三名勇士同時愛上了她。
一名勇士送給她一頂皇冠,一名勇士送給她一把寶劍,另一名勇士送給她一塊金磚,但少女對誰都不鍾情,她只好向花神求助。
花神深感愛情不能勉強,就把皇冠變成鮮花,寶劍變成綠葉,金磚變成球根,這朵由皇冠、寶劍、金磚演變的鮮花就是象徵愛情的鬱金香。
2009年7月25日,記者從西寧市人民公園綠化部門了解到,其實,鬱金香本就生長在青藏高原,這種名貴的花卉是在1554年從土耳其引入歐洲後成為了許多國家的寵兒。
鬱金香重返故鄉
西寧引種鬱金香是十幾年前的事。
1989年西寧市人民公園引種鬱金香獲得成功。
1994年,西寧市人民公園在園內舉辦了第一屆鬱金香花展。
此後,觀賞鬱金香就成為了西寧人每年春夏之交不可或缺的一項生活內容。
隨著鬱金香種植的成功,有關部門看到了它潛在的經濟價值,青海鬱金香花節在高原古城應運而生。
西寧市花卉協會高級工程師王清萍介紹,鬱金香屬冷涼性花卉,在全國來說,只有青海最為適宜種植。上世紀末,我省意欲打造鬱金香種球基地,挖掘鬱金香的潛在價值,因此有關部門開始在成功舉辦了數屆鬱金香展的基礎上,籌劃舉辦大型鬱金香節。
2002年5月,首屆中國青海鬱金香節在西寧舉辦,就是在這一次花節上, 「中國夏都」這個全新的概念第一次出現在了人們的腦海中,也就是從那時起,「以花為媒,推動夏都品牌,展示高原獨特的旅遊資源」,成為了西寧各族人民的共識。
2009年8月3日,記者從青海省旅遊局獲得了這樣一組數據:
2002年,鬱金香節期間我省接待遊客122.2萬人次,旅遊收入48100萬元;
2004年,鬱金香節期間我省接待遊客132萬人次,旅遊收入52140萬元;
2005年,鬱金香節期間我省接待遊客146.5萬人次,旅遊收入56300萬元;
2006年,鬱金香節期間我省接待遊客164萬人次,旅遊收入61370萬元;
2007年,鬱金香節期間我省接待遊客180.6萬人次,旅遊收入68734萬元。
2009年,鬱金香節和中國青海投資貿易洽談會成功聯姻,為期4天的青海投資貿易洽談會暨鬱金香節上,共有29個省區市代表團、3930多名國內外嘉賓及客商參會參展,簽訂各類合作項目136項,項目總簽約額398.74億元。
這些逐年遞增的數字,足以說明鬱金香花節已經成為了促進西寧旅遊業發展的強勁動力。
西寧贏得「夏都」美譽
考古研究表明,古時的西寧是一個草木蔥蘢、氣候溫潤,極其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在時光的變遷中,西寧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氣候惡化、植被退化等諸多的生態變化,並最終形成了今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氣候特徵。
青海師范大學的張忠孝教授,是一位對青海的氣候變化和地質演變有著深入研究的專家。他說:「西寧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屬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大氣較為乾爽。每年6月、7月、8月份,正當全國許多城市酷熱難熬時,西寧卻涼風習習,涼爽宜人。」「西寧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夏天,氣候特點是春秋相連,夏天平均氣溫在10℃—25℃之間,無炎熱相逼,無蚊蟲叮咬,是個難得的避暑勝地。」
也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西寧在前不久剛剛揭曉的第六屆(2009)中國避暑旅遊城市排行榜中,榮列「中國十佳避暑旅遊城市」第五位。
2009年7月24日,北京客人趙宏臣漫步在水井巷內的藏飾店前。他說,自己雖然是第一次來西寧,可是對西寧並不陌生,因為這幾年,青海先後多次在北京舉辦了以「中國夏都」為品牌的旅遊宣傳活動,有關部門甚至還把廣告做到了北京地鐵站,西寧已經成為了許多外地人最嚮往的避暑勝地。
西寧的夏天是清涼的,「中國夏都」的文化品牌孕育著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來西寧旅遊避暑的外地遊客與日俱增,從今年6月份,西寧的大小賓館就出現了「一鋪難求」的局面。
省內一旅行社的經理這樣說,入夏以來,他們每天都要以250名至300名的遊客量往青海湖景區發送客人。
據鐵路部門反饋,從2005年開始,每年夏天,北京、上海、鄭州等地發往西寧的火車基本滿員。
航空部門介紹,目前南航、深航等航空公司在西寧增加了航班數量和航線。
無怪乎一位在西寧從事旅遊業的人士這樣感慨:從2002年的首次推出到今天,「中國夏都」城市旅遊品牌作為西寧旅遊的代名詞,許多外地人正是通過這個品牌走進西寧、了解西寧的。
生態西寧吸引世界的目光
古人認為一座城市最合理的布局,歷來有背山面水、背陰朝陽的講究。西寧海拔2275米,它背靠青藏高原,面朝中原大地,形成了仰觀高原、俯察東南之勢。這樣的布局完全符合古人對城市山水的要求。
西寧不僅地處兩山夾峙的峽谷地帶,而且西寧還是三水匯聚之地,這樣的地貌使得西寧形成了集高山平湖與田園風光、江南水色與遼闊莽原、金色海洋與丹霞赤壁為一體的自然風光。
站在西寧城中,遠望南北二山,但見南山山巒綿延,柔曼起伏,擁城而來;北山丹霞聳立,壁立堅勁,彰顯陽剛之氣。這樣剛柔並濟,兩山夾峙的地理地貌在全國都很少見。
俯身觀水,只見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三條巨川繞城而去,河灘濕地上草木葳蕤,植被豐茂。這樣的景色,在都市人倡導回歸自然的今天,無疑極具吸引力。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自有記載以來,西寧的大氣、山水、田園、農作物都沒有受到有害元素的污染。加之西寧市民大多熱衷於美化環境植花種草,這就形成了西寧綠陰匝地、遍地鮮花的生態環境。「處處湧泉,戶戶垂柳」曾是西寧多泉的真實寫照,這幾年,西寧加大了城市綠地建設和城市綠化樹種的改造,麒麟灣公園、北門泉等綠化工程的完工,為西寧增添了無限的魅力。
良好的自然環境賦予了人們健康的生活態度,如今每逢周末,南川河畔的小游園遊人如織。人們在這里泡上蓋碗茶,盡情享受著難得的清閑時光。興之所至,他們還會加入到唱「花兒」的行列,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藝。更有那興致極高結伴而來的人,帶齊了樂器行頭,拉開場子自娛自樂,引得路人駐足旁觀。於是有人這樣評價西寧:「如此悠閑的生活方式,只有成都可以媲美。」
著名驢友、作家游永波也這樣贊譽西寧:「在旅遊業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生態毫無疑問就是一種城市文化,西寧良好的生態環境,完全可以和許多歐洲城市媲美。」
如今「生態西寧」已經成為了繼「中國夏都」之後,青海呈現給世界的另一張標志性名片。
多元文化在此交融
西寧雖然地處偏遠,可發達的交通網路將它和祖國內地連在了一起。
據了解,西寧距首都北京的鐵路里程為2090公里,距上海的鐵路總里程為3401公里,距廣州的鐵路總里程為3215公里,在交通工具日益先進的今天,這樣的距離簡直就是須臾可至,便捷的交通條件成為了西寧發展旅遊的可能,而發達的航空網路,更是讓西寧當仁不讓地成為了青藏高原上的交通樞紐。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者梁紅在考察了西寧的交通情況後說:「通過擴大城市規模建設,讓未來的西寧市成為了青海省區域性交通樞紐中心,並有可能發展為青藏高原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青藏高原旅遊服務基地。」
交通的便捷帶給西寧的是文化溝通的便利。走在西寧的街頭,你幾乎可以聽到全國任何一種方言,吃到很多外地的小吃,有專家指出,當代西寧文化輻射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了。
打破西寧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
西寧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提升了西寧的文化品位,拉動了西寧的經濟發展,而且還樹立了西寧對外宣傳的良好形象。但不能否認的是,西寧也面臨著經濟基礎薄弱、觀念落後等發展困境。
文化產業何去何從?7月30日,本報記者采訪了省內相關專家,並期待著他們的觀點能給我們帶來啟迪。
「總體上看,西寧文化產業近幾年有了長足發展,但受多種因素的制約,西寧目前文化產業仍處在較低發展層次,與所擁有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不相稱。」談起西寧文化產業建設,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馬進虎這樣說。
馬進虎認為,西寧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後表現在認識和發展觀念落後、產業規模偏小、結構不合理、文化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文化經營市場活力不足五個方面。
馬進虎說,目前西寧文化產業發展呈現散、弱、小的狀況。同時,基本上是以傳統文化經營為主,以信息化、數字化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如軟體業、影視業、會展業、音像業等發展緩慢。此外,不少地區的文化產業結構雷同,各自為政,產品項目大多一窩蜂,要麼均是鄉村旅遊,要麼都搞節慶活動,質量沒有保證,沒有著力發展地區獨特的文化產品項目,難以形成互通有無的文化產業鏈。同時,西寧文化經營部門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缺乏龍頭企業;經營運行機制僵化,經營活力不足,目前還沒有在全國叫得響的企業和品牌。此外,市場法制體系建設起步較晚,消費市場經營不規范,沒有形成規范有序的文化市場環境。而這一切無不制約了西寧文化產業的發展。
馬進虎的觀點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西寧市太陽部落經理崗毅先生說,很長時間,西寧的文化產業尤其是演藝業呈現出了一擁而上的局面,嚴重製約了演藝業的發展。崗毅希望能有更好的途徑打破這個瓶頸。
馬進虎針對這一情況說:「西寧文化產業類企業在逐漸增多,可企業內部能勝任文化策劃、工藝美術研發、設計的人才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文化產業向廣闊的新興領域發展。更重要的是,西寧對文化資源的內涵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創新,無法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和品牌企業,發展後勁不足,使得文化資源和高新技術結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報的品牌文化產品難以批量涌現。」
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文史專家崔永紅對於馬進虎的觀點十分贊同,他對解決這樣的難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他認為,文化資源不等於文化產品,只有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並通過產品的打造,才能培育出高品位的文化品牌,進而更好地發展文化產業。
崔永紅認為,西寧發展文化產業當務之急是要設立專門機構來管理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明確文化產業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
崔永紅還說:「資金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礎,西寧經濟欠發達,資金相對困難,單純依靠政府有限的投入不可能將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因此,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就顯得非常重要。西寧財政應繼續加大對文化事業與產業的投入與扶持力度,增加引導性資金投入,鼓勵和帶動社會力量興辦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時積極開辟形式多樣、安全有效的融資渠道。出台鼓勵政策,吸引非文化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和境外資金進入文化產業。」
針對西寧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 崔永紅給我們提出了如下建議:
西寧有關部門應結合本省實際出台一些地方性法規,從市場准入、運營、競爭等方面規范青海省的文化市場秩序,保證文化產品的開發與經營符合市場運行規則,積極引導大眾的文化消費觀念。同時文化產業自身也要運用高新科技手段加強文化產品的創作與開發,加大文化製作、包裝、傳播等環節的科技含量;運用現代技術更新傳統文化產品與服務,提升文化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人才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關鍵,崔永紅認為,有關部門要有計劃地培養一批兼備文藝專業素質和市場經濟素質的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特別要注意培養或引進一批既具有開放的文化創新思維,又具備現代科技素質與經營才能的人才,並通過各種途徑的培訓和學習,提高現有文化生產經營管理人員的素質,造就和凝聚一批懂生產、懂經營、善管理和德才兼備的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為青海省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積蓄人才資本。
依託文化西寧旅遊前景無限——訪西寧市旅遊局副局長孔佑鵬
持續多年的夏都旅遊熱在今年達到了新的高峰。進入6月以來,西寧市大小賓館均出現了「一鋪難求」的情形,旅遊車輛也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8月3日,西寧市旅遊局副局長孔佑鵬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青海省對「大美青海」的宣傳力度加大,環湖賽、攀岩賽、黃河搶渡賽等一系列賽事的舉辦,以及西寧市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西寧旅遊業的進步。
記者:您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今年來西寧旅遊人數出現井噴的現象?
孔佑鵬:首先西寧是青海唯一的中心城市,首位度比較高,它是我們青海旅遊的一個集散中心,大部分來青海旅遊的人,都要經過西寧,這就使西寧的旅遊設施佔全省的70%以上,這是西寧最大的優勢。
這幾年省上提出了建立旅遊名省的戰略目標,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我們也確定了西寧旅遊業發展的方向,就是要把西寧建設成高原旅遊的目的地和集散地,並根據這個目標,做了很大的投入,這些工作極大地促進了西寧旅遊業的發展。
西寧是青海旅遊的富礦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獨特的自然景觀吸引著越來越多遊客的關注。
再有,「清涼夏都」和「生態西寧」是我們對西寧旅遊推薦的兩大品牌,我們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比如配合青海省的有關部門在中央媒體上對西寧旅遊產品做了大量的宣傳,還有我們在北京地鐵站上也做了主題宣傳等等。
今年國家旅遊局為了擴大內需,要求我們將發展旅遊客源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國內,按照這個指示,我們在西寧旅遊的客源地——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做了大量的宣傳和產品推薦的工作,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西寧。
在西寧市,我們還給所有星級賓館都配備了西寧旅遊指南和旅遊折頁,希望能給遊客在西寧的旅遊帶來幫助。
記者:您怎麼看待文化和旅遊的關系?
孔佑鵬: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離開文化,旅遊業將談不上發展。
西寧除了依靠清涼的氣候和原生態的景觀吸引遊客外,更重要的就是依靠多元的文化來吸引遊客。
西寧的建成史有2100多年,各民族文化在這片土地交相輝映,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和包容誠信的文化品質。
來異地旅遊就是因為有文化的需求,是想了解一個地方文化的特色。一個具有旅遊潛質的地方文化,應該滿足遊客求新、求知、求異的心理需求,我認為西寧的文化特色完全能夠滿足外地人對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的心理需求。
記者:目前西寧市針對旅遊產業的開發做了哪些工作?
孔佑鵬:我們知道,文化產業的開發和旅遊產品的開發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這幾年,西寧在針對旅遊業的文化開發上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在旅遊線路設置上,我們有宗教旅遊線、體現民俗的旅遊線、體現生態環境的旅遊線,這些旅遊線路的設置,就體現了西寧特有的文化。
D. 西寧的文化
西寧地處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結合部,是一個多民族城市,其文化藝術的發展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的酥油花、堆綉、壁畫被譽為藝術三絕,黃南州的熱貢藝術和湟中農民畫也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截至2012年,西寧現有專業文藝團體5個,演職人員585人,其中省級劇團5個,演職人員362人;市級劇團3個,演職人員223人。全市共有圖書館6個,博物館7個。全市有廣播電台2座,電視台2座,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8.86%和99.5%,有線電視用戶35萬戶。出版各類報紙15種,10345萬份;雜志49種,417萬冊;圖書788種,1114萬冊。 戲劇主要有眉戶劇、平弦劇、藏戲、燈影戲、豫劇、秦腔。
曲藝主要有平弦、越弦、下弦、道情、賢孝。
歌舞音樂主要有漢族的社火、土族的安昭、回族的宴席舞、撒拉族的婚禮舞、藏族的鍋庄舞以及藏傳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禮、法會時演奏的寺廟音樂。 民歌主要有漢、回、土、撒拉族喜愛的花兒和藏族的伊等。
青海是「花兒」的故鄉,河湟花兒是西北花兒的精魂,最美的「花兒」是用三江最純凈的源頭之水澆灌的聖潔之花。居住在這里的漢、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眾,無論在田間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趕車,只要有閑暇時間,都要漫上幾句悠揚的「花兒」。可以說,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兒」、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農民唱起「花兒」,村裡的張秀花、王富貴們就會淚水漣漣。花兒對青海人來說象每天的飲食一樣普通。
「花兒」是產生於青海,並流行於青、甘、寧、新等地區的一種山歌,唱詞浩繁,文學藝術價值較高,被人們稱為西北之魂。「花兒」發源於臨夏,由於流行的地區不同,加之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響,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 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並存,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影響尤為深遠,塔爾寺是中國六大藏傳佛教寺院之一,東關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回族聚居地方,多建有清真寺。每年舉行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三大節日。
E. 青海西寧到底是個什麼地方,有什麼習俗 經濟狀況以及氣候。越具體越好
西寧是青海省省會。 西寧市簡稱寧,因取「西陲安寧」之意而得名。地處青海省東部,黃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環山,三川會聚,扼青藏高原東方之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鎖鑰」之稱。西寧市是青海省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交通中心,主要工業基地。西寧有淵源流長的歷史文化,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是青藏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
西寧市位於青藏高原東部,平均海拔2261米,地理坐標東經101°77′、北緯36°62′。地勢自北向 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東西狹長,形似一葉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匯合於市區,向東流經全市。西寧屬大陸性高原半乾旱氣候。 氣壓低、日照長,雨水少,蒸發量大,太陽輻射強,日夜溫差大,無霜期短,冰凍期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天然的避暑勝地。
西寧市現轄城東區、城中區(含城南新區)、城西區、城北區、海湖新區、國家經濟開發區及大通、湟中、湟源三個縣,總面積7649平方千米,其中市轄區面積380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11月1日,西寧市總人口達220.87萬人, 佔全省39.25%,城鎮化率達到63.7%。
西寧市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高原古城。是我國黃河流域文化組成部分。據城北區朱家寨遺址、沈那遺址和西杏園遺址等考古發現,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產、生活,繁衍生息。商周秦漢時期,河湟地區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帶。 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將軍在此設西平亭。東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設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為青藏高原與中原的交通中轉站。五代北宋時稱青唐城,是吐蕃唃廝啰的國都,成為東西商貿交通的都會,興盛一時。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宋軍進入青唐城,改稱西寧州(取名西方安寧之意),建隴右都護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寧府。1914年裁西寧府,設西寧道。1926年,撤銷道,改為西寧行政區,設西寧行政長官。1946年西寧改縣為市,成為青海省省會。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仍作省會。
西寧市文化藝術的發展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從文藝的表達方式看,有戲劇、曲藝、歌舞、音樂、民歌等。戲劇主要有眉戶劇、平弦劇、藏戲、燈影戲、豫劇、秦腔。曲藝主要有平弦、越弦、下弦、道情、賢孝。歌舞音樂主要有漢族的社火、土族的安昭、回族的宴席舞、撒拉族的婚禮舞、藏族的鍋庄舞以及藏傳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禮、法會時演奏的寺廟音樂。民歌主要有漢、回、土、撒拉族喜愛的「花兒」 和藏族的「拉伊」等。其中2010年西寧市的「漢族民間小調」,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音樂項目類別(序號7)。此外,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的酥油花、堆綉、壁畫被譽為"藝術三絕",黃南州的熱貢藝術和湟中農民畫也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西寧市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並存。西寧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農業區與牧業區結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過百萬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達100萬之多,有漢、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5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7.34萬人,占總人口25.96%。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宗教並存,其中,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影響尤為深遠,塔爾寺是我國六大藏傳佛教寺院之一,東關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各民族團結奮斗,相濡以沫,賦予了豐富的人文精神,譜寫了燦爛的發展史,創造了輝煌的成就,使西寧顯現出包容、友好、開放、創新的城市文化特點。
西寧市是古「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軍事重鎮,素有「海藏咽喉」之稱。隨著西部大開發和現代交通建設步伐的加快,以西寧為中心輻射全省的交通網路已初步形成,315、109國道貫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四通八達,鐵路向四周延伸,總鋪軌里程1300餘公里。青藏鐵路建成通車使西寧成為青藏高原鐵路中心樞紐。 西寧機場每年客運吞吐量以45%的速度遞增,現已實現和全國各主要城市的通航。2011年伊始,西寧機場二期工程核心建設項目,航站樓現已開工建設。1997年6月開通的「蘭—西—拉」(蘭州—西寧—拉薩)通訊光纜工程,是青海、西藏聯接全國各地及世界數十個國家的重要途徑。
西寧市把旅遊業作為最具潛力、最具競爭力的生態產業,依託青藏高原獨特的旅遊資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賓客。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後,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要把青海建設成旅遊名省的戰略規劃。西寧市委、市政府以此為契機,積極響應,不斷挖掘和開發旅遊資源,積極打造「天路起點,中國夏都,健康之旅」旅遊品牌,形成了環西寧200公里「中國夏都」旅遊圈。利用已開辟或正在開辟的環青海湖旅遊線、黃河源旅遊線、唐蕃古道旅遊線、宗教朝聖旅遊線、世界屋脊旅遊線、青藏鐵路旅遊線等十多條精品旅遊線路,充分展示青海湖、日月山、塔爾寺、原子城等著名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富有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風俗文化。西寧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十大避暑城市,中國十大安靜城市(社會噪音),中國十大最美麗城市及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十大最嚮往的旅遊目的地等。目前西寧正在創建國家文明城市及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西寧市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現已形成了群眾體育、傳統民族民間體育、競技體育齊頭並進,協調發展的格局。晨練的人數不斷增多,市民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傳統的賽馬、拉巴牛、摔跤、武術等體育活動有聲有色;競技體育成果顯著,西寧市湟中縣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王麗萍、王軍霞、孫英傑等體育名將均在此進行過賽前集訓。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中國青海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青海高原世界盃攀岩賽等大型賽事的舉辦極大地提高了西寧的知名度。特別是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為亞洲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國際性公路自行車賽。
西寧市依託全省豐富的自然資源,作為青海重要的工業基地,在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水能、動植物、礦產、石油、天然氣、鹽湖等資源已成為拉動青海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全省迄今為止已發現各類礦產123種,其中煤、鋰、芒硝、石膏、鈉鹽、鎂鹽、鐵、銅、鍶、冶金用石英岩等均居全國前列。風能、電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憑借優越的地理環境也得到了大力發展。
隨著一年一度的「鬱金香節」、「青洽會」、「藏毯博覽會」、「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青海民族文化旅遊節」等重大活動的舉辦,極大地提高了西寧的知名度,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賓客走進高原,走進西寧,旅遊觀光、投資置業。
四海的賓朋,我們尊貴的客人,來吧,雪域古城歡迎您,高原夏都歡迎您,喝一碗甘洌醇香的青稞美酒,溫暖你我熾熱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