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書匠怎麼玩藝術

書匠怎麼玩藝術

發布時間:2023-01-14 06:11:49

⑴ 書匠情懷抒情散文

大多數80年代以前出生的陝北人,都喜愛聽書。這里的書並不是印刷的書,而是靠說書人口表手彈,通俗易懂的地方方言通過說唱的形式敘述故事,這種人當地都稱「書匠」。在過去的舊社會其實就是彈著三弦走村串戶賣藝的盲藝人,也就是當今社會趕場的陝北說書人。陝北說書這門古老而傳統的藝術於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陝北說書一般分正本和小段。正書與小段既可以有關聯,也可以完全不沾邊。小段主要是在正書開始之前,為穩定已入場的觀眾和等待遲到者而先說的開場白。這樣,即使來晚一點,也能聽全一本正書。說書樂器的主旋律主要是靠三弦,節奏的快慢靠腿上的甩板來掌握。過去的老書匠基本就是一個全盲或半盲的盲藝人,手持三弦或琵琶。因為無需電源設備,可以在田間地頭,也可以在窯洞院落,隨時可以即興發揮幾個小段或者說一本幾個小時的正本。一般都是腿綁甩板,左手握三弦,右手彈三弦。錚錚粗曠的三弦音過門之後,書匠會面向一院子聽眾一大嗓子喊了出來,悲蒼渾厚余韻高遠。身後的窯洞似音箱,對面山的迴音像伴唱。隨著故事情節,高昂時群情激越,悲涼時鬼神哽咽。

在80年代末,由於交通、通訊及娛樂條件落後,農村人的消費和農忙過後的消遣基本上就是依靠廟會和集會。記得小時候的一個春天,村裡辦廟會,柳梢吐綠蕊、青天浮白雲。會場上有剃頭的、賣羊的、算命的,還有求神販賣香表的。三個一群,兩個一夥,有圍著看大戲磕瓜子的老年人,有劃拳喝酒的年輕人,還有翻看床單被罩的.年輕婆姨們。中午時分,秦腔大戲剛完,報幕員說下面有請陝北說書張俊功先生上台表演。 一時間,所有人都往戲台跟前涌,都要看看這個陝北說書名人張俊功。

張俊功先生從後台走出,戴著一幅紅茶鏡,偏頭看著路,左腿綁著甩板,右手握著三弦,慢慢走上了舞台,早有人擺好一張桌子一條凳子。他從容地掃了一眼台下前擁後擠的觀眾,滿意地一笑,順手捋了一把絲弦,撓了一撓稀稀拉拉的花白頭發。這時台下響起了一片掌聲,待掌聲快落下的時候,他手中的三弦隨著腿上甩板的節奏,獨特的眉花調吸引著台下所有的觀眾。三弦音一落,張口鋼音就唱了起來。

「天上雲多月不明,地上山多路不平。河裡魚多水不清,世上人多心不同」。四句詩句道罷,脆生生的驚堂木一拍,原本吵吵鬧鬧的會場一下子變的鴉雀無聲。只有幾個披些長發,戴著鴨嘴帽、奇裝異服的年輕後生在人群里穿來穿去,說是省上采風的記者,端著長鏡頭照像機喀嚓、喀嚓的照著。

眾人正聽的起勁,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雨,一時間台下亂成一窩蜂,都爭著往戲台里鑽。張俊功老先生仍然沉浸在書中的兩口子落病問卦治癒的境界里,直到戲台上擠滿了人,他才停了傢伙。有人給他遞過來一缸子老磚濃茶,他吸溜吸溜的喝了幾口,同幾個老漢們攀談起自己的經歷。

「我二十四歲拜甘泉縣洛河川書匠張金福為師,四個月時間就學會兩本半書,兩本是《吳蠻子販人》《對鞋記》,半本是《劈山救母》。舊社會說書都是我們殘疾人謀生的出路,好胳膊好腿明眼的人說書就是參了我們盲人的行。現在的社會好啦,健康人也能學書行藝。我帶出的徒弟目前有幾十人,還有幾個女徒弟,說的都是現編的新書。這幾十年來,我常在陝、甘、寧、晉、蒙等地說書,一到地方,閑下來就學習當地的方言、道情、雞叫狗咬、男聲女調,你們愛聽我說書,那是我自己下功夫硬揣出來的」。比如說 「窮人家的狗見生人來了就咬,但因為狗吃不飽,又不敢往人身上咬,所以蹄蹄直往後蹬,口裡也沒勁,叫聲就弱——哇嗚——哇嗚!富人家的狗吃的好,也吃的飽,勁大,膽量也大,見生人一撲就上,叫聲也威風,汪嗚——汪嗚」!

老漢們正聽的忘記了吸煙和喝水。這時,雲散雨止,彩虹升空,地上積了許多亮晶晶的水窩窩。張俊功老先生又要接著開始說書了,「日出東方還轉東,勸人行善莫行凶。行善自有天家護,行凶定然天不容」。張老先生隨說隨向遠方的南山脈望去,彷彿看到了甘泉老家洛川河畔上瘦弱的妻子正在玉米地里勞作的身影。眾人經過一場大雨後,聽書的情緒和各種小本買賣生意慢慢又開始恢復。

我出生在陝北農村偏遠山區,從記事起,農村人的娛樂和消遣基本上就是在磁帶上聽陝北說書和當地民歌。記得六、七歲時,家裡還沒有通電,到了晚上點著一盞煤油燈,一家人圍著一台安電池的錄音機,基本上聽的內容都是張俊功老先生的陝北說書。當時那種婉轉悅耳的伴奏和鏗鏘有力的唱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回憶,至今記憶猶新。後來偶遇了張老先生之子張和平先生,得知張老先生已過世,臨終時還念念不忘一定要把這門古老而傳統的藝術傳承下去,從中可以感受到張老先生對陝北說書有一種深深的眷戀和執著的追求,並且時時刻刻都希望能將這門民間藝術流傳下來並發揚廣大,期望能給後人留下一筆寶貴的藝術財富。

在過去的年代裡,蒼茫而厚重的陝北高原,是貧瘠和苦難的。人們的物質和精神追求是非常局限的,在與生存做斗爭朴實的陝北人,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於是孕育了獨特的陝北地方藝術文化,產生了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這種簡單的地方方言說唱形式既豐富了窮苦人們的農閑暇間,同時還能通過故事情節教育眾人,做好人,走正路。書匠們將這門藝術融入到陝北人的生活中,構成了陝北人的生命絕唱。作為陝北說書里程碑級的人物,張老先生是一位創新改革者,他把坐場改為走場,同時摻加進去了二胡、板胡、笛子、電子琴、揚琴等樂器,自成一派,簡稱張派。目前的陝北說書曲調和形式基本上都是張派的形式。張俊功老先生對陝北說書的改革創新,使這項民間藝術不但流傳了下來,而且還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近幾年來在各大酒店、廟會等婚、喪、嫁、娶場面上隨處可見,流傳於世,教育後人。

⑵ 軟筆書法簡介

又稱:中國書法

[編輯本段]
書法,是一門有法度的高級藝術。重在「法度」!有「法」無「法」,就是書匠和書法家的區別。傳統藝術之一。指用毛筆書寫篆、隸、正、行、草各體漢字的藝術。技法上講究執筆、用筆、點畫、結構、章法等,與中國傳統繪畫、篆刻藝術關系密切。有三千多年歷史,以商周的金文為萌芽;其後秦篆、漢隸、晉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勝。
(1) 古代史官修史,對材料處理、史事評論、人物褒貶,各有原則、體例,謂之「書法。」
(2) 文字的書寫藝術。亦指書法作品。
(3) 指漢字形體。
(4) 措辭方式。
calligraphy, penmanship[法]chirography
書道.書法家書家.
[명사](1) 서도(書道). 서예의 필법.(2) 사가(史家)의 기록 필법.(3) 한자(漢字)의 형체.(4) (시가·문장 또는 말에 있어서) 문자의 용법과 사구(辭句)의 배치.
[n.] calligraphie
[Kunst] Chinesische Kalligrafie[S] Kalligraphie
[名] calligrafia; serittura
belskribado,kaligrano
caligrafía;escritura
[f] caligrafia
خط ، علم الخط ، خط اليد
خەتتاتلىق،خۇش خەت، ھۆسن خەت، خەتتاتلىق
почеркподрисованныйписчийསུག་བྲིས། ལག་བྲིས།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書寫規律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於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後),這里重點介紹毛筆書寫漢字的規律。只要我們對書法有了「狹義」的理解,那麼對領會「廣義的書法」也會大有裨益。
從狹義講,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內容。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布錯綜復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書法己不僅僅限於使用毛筆和書寫漢字,其內涵己大大增加。例如,從使用工具上講,僅筆這一項就五花八門,毛筆、硬筆、電腦儀器、噴槍烙具等種類繁多。顏料也不單是使用黑墨塊,墨汁、粘合劑、化學劑、噴漆釉彩等五彩繽紛,無奇不有。過去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其涵義也大有擴展,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從執筆方式上看,有的用手執筆,有的用腳執筆,就是用其他器官執筆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寫字根本就不用筆,如「指書」「擠漏書」等;從書寫文種上說,並非漢字一種,有的少數民族文字也登上了書法藝壇,蒙文就是一例;從書體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傳統書派以外,在我國又出現了曲直(線)相同、動靜結合的「意向」派,即所謂現代書法。它是在傳統書法基礎上,加以創新,突出"變"字,融詩書畫為一體,力求形式和內容統一,使作品成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書家摒棄文字的語言性,樹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現了「墨象」派,以用筆的輕重和徐疾、筆鋒的開合及落筆位置的變化等,寫出各種形象的文字。這一書派,雖突出「意象」,其字賞之也新穎,但漢字並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艱難,發展受到限制。所有這些(當然不僅是這些),可以看出書法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著。這一點必須引起書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視。
書法的起源】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近代經過考證,關於中國文字起源,一般認為在距今約5000-6000年左右中國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而得名的。近40餘年,又陸續有許多發現。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來有三大類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實物畫出來。不過畫圖更趨於簡單化、抽象化,成為突出實物特點的一種符號,代表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讀音…… 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
1:甲骨文 (契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辭(殷代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占卜後把占卜時期、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 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是對未來事情結果的占卜,盛於殷商。甲骨文發現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時的記錄,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一帶,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塊瑰寶,其筆法已有粗細、輕重、疾徐的變化,下筆輕而疾,行筆粗而重,收筆快而捷,具有一定的節奏感。筆畫轉折處方圓皆有,方者動峭,圓者柔潤。其線條比陶文更為和諧流暢,為中國書法特有的線的藝術奠定了基調和韻律。甲骨文結體長方,奠定漢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結體隨體異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圓多異,長扁隨形,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一。後人所謂參差錯落、穿插避讓、朝揖呼應、天覆地載等漢字書寫原則,在甲骨文上已經大體具備。
2:金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興盛於周代。 金文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又一豐碑。依附於青銅器,鑄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種宗教祭祀的禮器。金文也被稱為鍾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銅器一起鑄成的銘文線條較之於甲骨文更為粗壯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為濃重,最早的金文見於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銅器上, 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黃金時代,出土銘文最多。
此時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牆盤》《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盤》《毛公鼎》最為著名,藝術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產生於周代,興盛於秦代。東周時期秦國刻石文字。在10塊花崗岩質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詩一首,內容歌詠秦國君狩獵情況,故又稱獵碣。傳說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時的《嶁碑》,刻詩文體格調與《詩經》大小雅相近。字體近於《說文解字》所載籀文,歷來對其書法評價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等。
4:簡帛墨跡
書法藝術最重真跡,但秦漢以前的書法中的真跡,一般只有在簡帛盟書中才能見到。古代的簡冊,以竹質為主,編簡的繩用牛筋、絲線、麻繩。考古發現最早的簡帛墨跡,有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山西侯馬出土的戰國盟書(盟書即寫於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中國書法經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因此殷商以來的文字,在諸侯各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書法的形態和技巧亦呈現了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面。如北方的晉國的"蝌蚪文",吳、越、楚、蔡等國的"鳥書",筆畫多加曲折和拖長尾。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種濃厚的形態,替之以修長的體態,顯示出一種圓潤秀美,如《攻吳 王夫差鑒 》。這時期留存的大量墨跡,為簡、帛、盟書等。
非漢字書法】
「阿拉伯書法」,梵文字母書寫的書法,越南國語字書法,都屬於「非漢字書法」的范疇,其中,越南國語字書法是越南特有的一門藝術,近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越南各地都有越南國語字書法俱樂部,其中有不少書法家國語字都寫得很好,作品很有收藏價值。越南國語字,就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越南國語字書法的特點就經常是在畫中題詞。左圖為錢文忠的梵文書法,梵文書法有點象中國的行書,雖然是手寫體,卻字跡容易辨認。
我就在學7級

⑶ 論述,為什麼說書法藝術是一門學問

隨著書法藝術的發展,相應的理論也伴隨著相輔相成的發展起來了。

本來,一種事物的發生、發展必然有一種與之相應的理論也隨之發生、發展,這是個必然的規律,書法藝術當然也不例外。盡管在歷史上有關書法藝術的理論還處於一種疏散不整的局面,但有關書法藝術的各個方面的理論,都已露出了端倪。比如:應該怎樣執筆,怎樣運腕,怎樣運臂,坐怎樣,立怎樣,怎樣發筆、研磨、添筆;如何「摹」,如何「臨」,先學哪個,在學哪個,最後收歸到哪個;「字帖」中都有些什麽講究,碑是怎樣的,帖是怎樣的,墨跡是怎樣的,原來是誰的,在哪裡,後來又怎樣幾經輾轉,最後又到了哪裡,怎樣是真的,怎樣是假的;書法家們是怎樣寫出作品的,是怎樣寫成功的,他們都有些什麽經驗,以及如何欣賞,如何收藏,如何裝裱;甚至書寫所用的各種工具,如筆、墨、紙、硯等等,都大有學問。

有關書法藝術的各方面研究,都已經積累成了一些頗有深度的學問。盡管他們在歷史上是疏散不整,還沒有梳理成一個科學的系統,但凡與此有關的各個方面,倒也都有所涉及,只有深淺之別,卻無遺漏。我們應該這樣認為:我們的前人時賢已經作了大量的工作,我們繼承了一大批寶貴的遺產,我們應該以當今的科學理論去整理它們,使它們成為了一個結構嚴謹、體系完善的一門「書法藝術之學」,簡言之即「書學」。

「匠」和「家」是大有區別的。匠,本來是專門家的意思,並非貶詞,但在習慣上和「工匠」的意思連在了一起,「書匠」便成了只會或只管寫字,而不懂或不管文義的寫字工。「文義」的要求當然更深,不易達到,而把寫字上升到書法藝術的高度,以及與書法藝術有關的一些知識,如果真的不懂、不會,那麽也寫「家」的距離相去太遠了。為此,我們要求有志於書法藝術研究之士,不但能「書」,還得對「書」有關的一些理論,作一些必要的探討研究,以求得徑進門,登堂入室,洞知其奧,而立命安「家」。

⑷ 為什麼說書法是最難的

什麼是美:就是好看,耐看,就是能吸引人看,就是能回味。
書法本身最基本的就是一種漢字的組合,要好看,要耐看,要能吸引人,務必就要最基本的讓人能看懂,能看明白。隨之才能去體會書法藝術的字外功夫和意境。否則,掛在牆上的書法,內行人看得不舒服,外行人看的不明白。那就失去書法本身的藝術性。
書法能稱之為藝術的,絕不是單單漢字的組合。書法家也不是單單的會把漢字組合起來書寫內容。其中包含著書法家們的修養,基本功,以及對書法藝術內涵的積淀和藝術美感的把握。否則光是把漢字組合起來書寫,即使是模仿別人的字體,能做到形似,最多也不過是個「書匠」。不能稱之為書法藝術。
書法之所以能稱之為藝術,除了字體,除了結構,除了章法,除了內容的體現,除了用筆中的輕,淡,濃,重,枯,飛白,疏,密;用筆的中鋒,側峰;這都是屬技巧的范疇,更重要的是一個書家的字外功夫如何?包括:藝術修養如何?漢字功夫如何?古詩詞功底如何?美學知識掌握的如何?形象思維的把握如何?形體表現力如何?等等,等等。沒有這一些的功夫所在,就沒有資格稱之為書法家。
現在書法家多如牛毛。稍微寫點字的就稱之「大家」,或者稱之為「書家」。我可以告訴大家:書法其實是一門用筆表現力最難的一門藝術。因為:
第一:所有的漢字人人都識,對字體的結體,只要認識字的人,都知道筆畫怎麼擺放,筆畫應該在什麼位子才好看。所以只要書寫者沒有把握這個最基本的,大家都不會去認可它。就會認為字體不好看。它不像花鳥畫,山水畫,少一棵樹,少一朵花,枝幹少一筆,花瓣少一葉,還能混過去,中國字完全就不可以這樣去做。
第二:書法沒有色彩。書法完全靠基本元素的「字」來表現。完全是靠大家都認知的「字」來表現。結構也好,字體也好,筆畫也好,都是有一個字本來的基本規定。如果要有所突破,就要有一定的規范,就要有一定的法度。即使是草書,如果不當心筆畫收一點,筆畫長一點,字義就完全變了,就是另外的一個字了。所以要在整體篇幅中表現沒有色彩的書法,讓人看到了應該是一種美的享受,應該感到的是一個書家特有的氣質,內涵,情感,創意。要做到這一些,書法是何等的難啊。
第三:書法藝術是中國文化的象徵。傳承幾千年,從甲骨,中鼎,石鼓,大篆,小篆,漢簡,魏碑,楷書,行書,草書,都是在前進,都是在演變。但不管怎麼的演變,中國字的字體,結構,結體,始終貫穿著一根主線。象形文字的演變,形象思維的進化,字形的美的再創造,但就是「字」的本身永遠還是存在。凡是認識中國字的人都知道字形的筆畫,一個十幾億人都會看的字,都會認識的字,我們的書家要去表現出一個字的美感,一個字的內涵,一個字的情感,一個字的意趣,是多麼的不容易啊。到了現在,有人把我們的中國字用畫的形式去表現,用字義的內容形象的去表現,結果畫是看懂了,字不存在了。字本來的結體原意沒有了。你能說這是一種書法的創造嗎?結論是:否定的。
第四:書法的表現力,是所有平面藝術中最難表現的一門藝術。因為它表現的手法單一,要在單一的表現手法中去豐富,去尋求內涵,去追求美,去表現自己的情感,實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沒有長時間的磨練,沒有豐富的藝術修養,沒有很好的基本功,沒有平面藝術的表現力,沒有形象思維藝術的功底,是完全沒有辦法來表現書法這一門獨特的藝術魅力的。
第五:書法的美,字體要美,書寫的字體的結構要美,書寫的章法要美,書寫的內容融合在整體的章法中體現出來的美,書寫出來的整幅作品能體現書寫者的性格,心情,念想,意志,情感的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書法完美的表現了,才能稱之為書法藝術。書寫者才能稱之為書法家。否則哪來那麼多的書法家啊。
第六:古代固然有好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書法大家。但不是每一個古代的書法大家都是我們統一模式的都可以去學習和模仿練習的。那時的朝代所體現的藝術作品,在我們當今看,有好多的書法藝術作品的內涵已經是不能再重復體現了。那時的書家所書寫的作品和那時書家所處的地位,處境和心情,情感已經和現在截然不同了。所以現在不管什麼書法大家,絕不可能寫出顏真卿的「祭侄稿」那樣悲憤的心情以及憤慨的筆意。也永遠寫不出王羲之那樣悠閑自得的,群賢畢至的「蘭亭序」。之所以然,就是我們現在的書法也要與時俱進。要體現時代的風貌。絕不能一味的追求古意,追求「偶像」,一定要有新時代的自己的風貌。
第七:書法藝術沒有捷徑可走,現在有一些「書家」在走捷徑,認為寫清朝書家的東西,可以出效果。因為原來大家過去都沒有注意的東西,他們拿起來去表現,就認為可以成功。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有好多的「書家」根本不從基本功學起,楷書都不會寫,就拿起筆來寫行書,寫草書。總認為,只要大家看不明白的就是書法藝術了。現在還有好多的「書家」,就像歌星那樣,只會唱一首歌,而且老是在任何地方就唱這一首「成名曲」,在任何場合就寫這一幅字。別的什麼都不會。這難道是一個能稱之為「書家」嗎?

⑸ 陝北民俗的民間藝術

鬧秧歌具有民族和地域性的一種傳統民間娛樂藝術活動,它起源於北宋時期,在北方屬於一種祭祀活動,又名「陽歌」。秧歌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產物,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陝北秧歌經過陝北人民千百年來的不斷地創造作與加工,從內容到形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黃土地上一種特殊的藝術品種,是陝北人民的一份寶貴財富,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的一朵美麗奪目的奇葩。
按陝北舊俗,秧歌一般鬧到正月十五日之後就應該結束了,但現在有部分農村越鬧越上勁,總要鬧到正月二三十日之後才收場,此時的家什舊時由「糾首」(輪流差事,每年一次,每次一至二名,負責一年村內的公共事業),現在由專人來保管,俗稱「壓家什」。從此一年內除了有特殊情況外,誰也不能隨便尋出來亂敲打,這樣一年一度紅火熱鬧的新春秧歌就此落下帷幕。 陝北民歌流傳悠久,影響深厚,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大多產生於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風俗性活動中,它的語言朴實,節奏自由,粗礦激昂,奔放豪邁,悠揚動聽,旋律簡單,生動形象,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心裡活動中的詩歌式創作,一般是口頭創作,口頭流傳,並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地通過加工、整理的一種民間藝術。
陝北民歌是陝北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因受人文、歷史、地理、環境等條件的影響,它反映了陝北人民各個時期心裡活動和思想面貌的藝術表現,是黃土高原這個特定地域內民族文化長期積淀的記錄,是陝北民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較高的藝術價值,它以其獨特的旨趣、風格和魅力,直通整個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道山深處。讓我們品嚼生活所賜予的辛酸、甘甜和醇美,喚起人們靈魂深處古老的沉澱,而又有永恆的的感情。
陝北民歌的種類較多,曲調甚廣,從形式上講,有優美抒情的的山歌,深厚寬廣的信天游,節奏強烈的勞動歌,流利暢達的小調,流傳民間的風俗歌、秧歌、酒麴、榆林小調、二人台及革命歌等;從內容上講有訴苦的,有愛情的,有歌頌的,是人們中間土生土長的民歌,是生活的見證,歷史的迴音。各個時期的民歌都是各個時代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陝北民歌人們又稱為是「黃土之歌」
陝北——民歌的海洋『民歌的世界。這一曲曲,一聲聲悠揚動聽的的陝北民歌像奔騰的黃河之水源遠流長,它不僅經久不衰地在陝北這塊神奇的田園中游盪,更會響徹中華大地、整個全球。 陝北道情是一種古老的地方民間戲曲之一,它以清澗道情為主體,溶合了部分三邊道情和神府道情之精,滲透了部分草原文化之夜,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是黃土文化寶庫中的珍品,在陝北廣為流傳,農民尤為喜愛,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平時吟唱隨時可見,每逢春節之時彌甚遍地。
經過歷史的演變和發展,加之受當地民歌小調的影響,陝北道情通過藝人們不斷地加工提煉,形成了民間清唱形式的道情,被搬上了舞台。
陝北道情音樂優美,節奏明快,高亢雄渾,委婉清秀,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真正地體現了黃土文化的本質。特別是清澗的道情在全國有著較高的聲譽,因而清澗被人們稱為是道情的「窩子」,在這「窩子」里的男女老少都有幾刷刷(有本事)哩。很多評論家評論「清澗道情樂悠悠,男女老少都會吼,隨口流唱不斷頭,盡情歡樂不知愁」。 大場子也叫「大秧歌」,古時也稱轉大套,它規模宏大,人員較多,是在過街及大廣場等場合下進行的集體性歌舞表演活動,也是秧歌表演中最壯觀,最熱鬧、最豐富、最有吸引力場面之一。
大秧歌無論新舊都要突出一個「美」字,則技巧精湛,舞姿優美;發揮一個「活」字,則要動作流利,身子靈活;強調一個「快」字,精神飽滿、情緒歡快;做到一個「齊」字,則步調一致,動作整齊。這樣會使整個場面生動活潑,狂歡矯健,情緒快樂,熱鬧非凡,給人民腦海里爍於一個美好的印象。 小場子是在大秧歌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是在大秧歌的精華,具有一定的地方性、獨立性,在技巧上顯得更加精湛;在情緒上顯得更加飽滿,在民間舞蹈藝術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低位,是廣大人民群眾最寵愛的,最喜歡的民間歌舞之一。
小場子有倆種:一種是「踢場子」,也稱「掏場子」,另外一種是「打輕家什」,表演的時間一般都是在晚上大場子(大秧歌)扭完之後由演員圍成一個「太陽圈」。然後再鑼鼓家什及嗩吶的伴奏下進行表演。整個場面文武結合,歌舞相配,這一招一式的獻藝露技,深受人們的歡迎。
小場子也唱秧歌,踢場子叫場子秧歌,打輕家什叫回回秧歌,有多少讓人大家都一起唱,有時外場的演員也幫助唱,新舊時代小場子秧歌有所不同。
腰鼓,鼓框用木質成長圓形,兩端小腰部教粗,雙面蒙皮,是一種打擊樂器,用於民間腰鼓舞之用。
腰鼓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表演時動作輕松活潑,愉快瀟灑,幅度較小;武腰鼓表演時動作雄猛激烈,威狀狂歡,幅度較大。
提起腰鼓人們自然想到安塞。安塞縣素有「腰鼓之鄉」的稱謂,它於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形成了著名的「延安三鼓」。
安塞腰鼓它不僅打紅了陝北的角角落落,曾多次上省城,京都甚至漂洋過海到外國訪問演出。深受國內外人們的普遍歡迎和贊揚,榮盛全國,震驚全球。
咚咚的戰鼓聲,嗚嗚的嗩吶音。彷彿我們每個人又好像聽到那剛勁豪放,地動山搖,耳中不息,催人振奮的腰鼓之聲,它講世世代代地回盪在陝北這塊黃土高原和世界的天涯海角。 蹩鼓也是陝北流傳在民間中的一種鼓舞之一,它歷史悠久,源創始於古代先民們隊祖先和神靈的崇拜與祭祀,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與地方民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的原始功能日漸淡化,而其大眾化、娛樂化、參與化更加明顯,最終成為百姓們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之一。
蹩(方言是跳蹦之意)鼓主要流傳於延安地區的洛川境內,鼓框同樣用木質製成,並用紅漆染面,鼓面用牛、驢、豬皮而蒙。,直徑約2尺左右、高約1尺左右。
洛川是中國民間藝術「舞鼓之鄉」。洛川蹩鼓打響了國內、打紅了世界,它先後接待了法國、西德、澳大利亞等國外來賓和港澳同胞,還參加了世界旅遊節、國家和省藝術節、亞運會開幕儀式和建國55周年慶典等重大慶祝活動的表演,受到了國內外人們的普遍歡迎。 胸鼓也稱「花鼓」,源於山西晉南一帶,宋代後傳於宜川,在表演的過程中並得到進一步的創新和發展,目前在宜川一帶廣為流傳,鼓手遍及全縣,隊伍十分龐大,在全國名氣還不小。
宜川胸鼓曾多次獲獎,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和廣大觀眾的好評。 跑毛驢,民俗又稱「趕毛驢」。因為毛驢和農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久而久之人們自然把它引進群眾文化生活領域之中,並一代傳一代延續下來。
跑毛驢不僅「跑」紅了黃土高原,它「跑」到了省城西安,「跑」到了首都北京,「跑」出了國門,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 耍龍舞也稱「耍龍燈」,歷史悠久。據《陝北文化概述》中介紹:它源於皇帝時期,傳說當時有種《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由人扮演龍的形象,耍舞龍的習俗,通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終於形成了今天人們喜歡的民間舞蹈。
一般是新春正月、大型慶祝活動中在街頭或廣場上進行表演,耍舞龍開始由一名有一定武術的人手舉紅色圓珠球指揮「龍」,使它在鑼鼓家什的伴奏下一會兒騰空躍起,一會兒盤旋歡貫,一會兒猛沖直插,靈活奇巧,善於變幻,好似波翻浪涌,整個場面氣勢雄偉,熱鬧非凡,深受人們的喜歡 「耍獅子」民間也稱「抖獅子」、「獅子舞」。
耍獅子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的南北朝,至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因獅子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被人們稱「百獸之尊」,古人認為它能驅邪鎮妖,所以人們在舉行一些節目的活動中將舉上畫好的的獅子進行慶賀,在演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耍獅子。 嗩吶,民俗也稱「喇叭」,是一種民族樂器,它由桿子、碗子、篌子及哨子等部件組成,桿子由柏木或松木經油長期浸泡後製作,長1.2市尺左右,桿上並有八個眼;碗子由黃銅鑄成,長0.6市尺,篌子長0.2市尺,哨子是由嫩竿子桿製成。
陝北嗩吶經過多少年的演變和發展成為陝北的一種不可斷裂的傳統習俗,在人民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低位,它反映在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當地特有的地方文化,喜喜樂樂的嗩吶聲在黃土高原上留下悠悠思緒,久旋不散……
吹嗩吶著,民間也叫「吹鼓手」或「吹手」,是陝北人民生活中一種常見的民間藝術形式,無論城鎮還是鄉下,凡遇婚喪嫁娶、開張慶典、喬遷新居、鬧秧歌、合龍口、鬧滿月、過周年、辦廟會及各種慶祝活動都需要雇上一兩班吹手來吹奏助興。
陝北嗩吶不僅吹紅了陝北的山山窪窪,村村鎮鎮,還吹出了省界,吹出了國門。陝北嗩吶名揚西歐,震驚中外,先後還為十幾部影片和電視劇作了嗩吶配音。可見吹嗩吶這古老流傳下來的民間以後之花不盡在黃土高原上格外嬌艷,源遠流長,將會吹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吹紅世界的天涯海角。
真是:黃河後浪推前浪,陝北嗩吶顯威壯,一代更比一代強,吹紅祖國把世界闖。 陝北說書是古老流傳下來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它歷史有機。傳說在三皇時代就留下盲人說書,現在人們稱三皇為說書人的祖師爺。
說書,屬曲藝一種形式,說書人,民間又稱「書匠」。
民間說書一般有安樂書和還原書兩大類。安樂書其意大約是求人們在漫長的歲月中人口興旺,四季發財,消災免難,吉祥如意;還原書是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什麼不幸的之事,但沒發生特大禍災,其意是神靈保佑的結果,所以給某神靈許下一兩場(一場大約四至五萬星,三爐香為一萬星)書文給予回報。
陝北說書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較高的藝術價值,也是廣大人民群眾極為喜歡的一種文化活動,毛主席也很喜歡陝北說書,在延安期間曾聽過著名說書人韓啟祥的說書。同時它還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和激發感,民間有「說書唱戲勸人哩!」之說,就充分證明這一點。
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不斷發展,國家有關部門通過對書匠的整頓、培訓,有組織地進行下鄉輪流宣傳,不少地區還組織了專門的曲藝團,他們走鄉入城,甚至出國演出。確實書匠藝人們隊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活躍城鄉文化生活等方面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而那些迷信活動逐漸被破除。 剪紙是中國民間裝飾工藝品之一,也是我國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藝術,是在漢唐時期民間婦女即有使用金銀箔剪成方勝,花鳥貼在鬢角為首飾,後來逐步發展在節日中用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者故事人物,貼在窗戶或者門楣上作為裝飾,也有的作為禮品裝飾或者刺綉花樣之用。
陝北剪紙有著獨特的傳統風味,又是現實生活的寫照。新中國成立以後,陝北有不少的美術家對民間的剪紙進行了搜集、整理、研究和介紹,使之有了更進一步新的發展。陝北剪紙在全國都很有名氣,有不少作品在國內外獲了大獎。安塞剪紙並集成大型畫冊,深受外賓的歡迎,1993年該縣被國家文化部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

⑹ 書法家應具備怎樣的素質條件

中國書法是書寫漢字的藝術,書法家應該具備怎樣的素養在過去的說法一直很寬泛。最近有關施政明先生倡導形式美和內容美相統一報道對書法家素養說得很有深度。
施政明先生認為,書法藝術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有意義的精神外化藝術創作工程,遠不是信手寫來或把字寫好那麼簡單。形式美與內容美相統一是藝術審美特徵的基本要求,書法要成為藝術也必須遵循這一要求。書法形式(美)與內容(美)相統一是寫字上升到藝術的蛻變和節點,也是寫字上升到書法藝術的根本手段,是書法神韻、氣韻和意境形成的決定因素。他認為,書法家在具備基本的書寫規范、技巧之外,還要具備書法知識和創新精神,需要學一點詩文,懂一點繪畫,聽一點音樂,看一點舞蹈,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得書法藝術家應用的素養,攫取書法藝術創作所需要的睿智、敏銳和靈感,豐富書法形象,營造書法意境,表現書法神韻,提升書法藝術創作能力,創作出形式(美)與內容(美)相統一的優秀作品來,避免淪落為「書奴」、「書匠」。

⑺ 書匠中竹起子作用

推動小說故事發展,增加人物形象的烘托。
竹起子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經常會使用到,由於普通的起子要麼是十字型的,要麼是一字型的,有時在安裝拆卸的時候,有的是十字螺絲,有時是一字螺絲,使用起來有些不便。
在陝北,說書盲藝人被尊稱為書匠。懷抱琵琶的書匠傳說是古代王子的化身,即使祭祀神靈也無需下跪。然而這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巨變,陝北說書市場逐漸被明眼藝人佔領,盲人書匠們逐漸被邊緣化甚至淘汰。文化學者曹伯植深感盲人書匠的說唱蘊含了說書藝術的精華,為了這門古老的藝術不至於失傳,他走遍陝北開始了尋找盲人書匠之旅。在長達一年多的奔波之後,曹伯植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陝北書匠已經成為一個遠去的記憶。

⑻ 「書家」和「書匠」有什麼不同

書法家與書匠有本質上的不同,不同在哪裡?最重要的便是作品的情趣、韻味、層次、境界有明顯的差別。

⑼ 內省|書法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前一段時間聽賀老師和於老師的書法講座《書法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給了我一些感觸。

賀老師言:滋養書法這朵花,需要很多種養料,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書法只是一個點,這個點的呈現需要很多東西作為支撐。她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綜合素養、方方面面。

古人的書法技藝水平之高,我們今人遠不能及。這現象除了與時代家境有關以外,還和書寫量有關。

古代書法家大多是文人,文人需要長年累月的習書消日。

他們閱讀大量的書法佳作、閱讀大量的經典詩詞歌賦,美在眼中在心中。文人喜歡琴棋書畫,常參加雅集聽琴寫詩,書法需要的「文氣」、「高雅」和「韻」的氣象自然也培養了出來。

所以書法家不僅會寫書法,更有林泉之心高古之境。

在古代,書法家一般是高官貴族,才會有閑情逸致學書法,玩雅。古代平民老百姓大多是用粗布粗筆去書寫,沒有文化底蘊做支撐,關注的也大多是生活問題。他們寫出來的也只是字,不是具有藝術美感的書法。這類人,被稱為「書匠」。

梁實秋在《書法的前途》中說:「寫中國字,需要若干年功夫,方得橫平豎直,再加若干年的臨摹體會,方能希望有一點風格,至於寫到不俗,那就要看個人的資質如何了。由學校出身的人,哪裡有那麼多閑工夫練習寫字?社會生活如此忙迫,哪裡有興致欣賞書法?」

其實點出的就是我們的現狀,我們現在是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手機才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古人閑暇是練字,我們閑暇之餘一般都是看手機。古人的聚會是雅集作詩,我們的聚會是喝酒唱歌。古人寒窗苦讀才能考取功名,我們有技傍身便可。在科技離我們越來越親的時候,書法離我們越來越遠。即使有人想學,能夠沉下心來學習的人也是極少的。

於老師尤其贊同「書法生活化」的觀點,這可以有多種解讀,僅就「將書法納入生活體系,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研習書法,快樂書寫 」 而言,已有足夠的魅力。孫過庭說:「余志學之年,留心翰墨,味鍾、張之餘烈,挹羲、獻之前規,極慮專精……。」可謂至理名言。正常的學習之餘,「留心」翰墨,品味經典;考慮到時間的有限性,縮小書法學習的范圍,「極慮專精」,如此則可能「深入堂奧」、「登堂入室」。

我發現書法寫得好的人大多肯花很多時間去書寫,比如於老師就是有空就練字,一練就是幾個小時,而且很快樂,時而蒼茫大字時而精緻小字,時而厚拙篆隸時而飄逸行草。

還有許多其他書法家,都有個共同點——書法生活化。

不僅是書寫生活化,還有學習生活化。

即在書寫之外也能觸類旁通的學習書法。 藝術來源於生活,也離不開生活。

書法具有多種大千世界自然物象之美,很多藝術的創造其實都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產物。

  書法生活化,按孫過庭的書法: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豪芒。

如倉頡仰觀俯察天地萬物造出文字、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書法、蔡邕見工匠刷石灰石創飛白書等都是偶然間得出,來源於生活而用於書法,致廣大而盡精微。

活學活用,踏實用功,是學書者需要具備基本的品質。

反觀自己,被手機迷了心智,耽誤了許多書寫時間。

記得舒文有一年幾乎上課是打醬油,回家沒空練字,沒有時間也不太擠時間出來寫,所以那一年不進反退。面對老師拿不出習作,教小孩的時候要他們勤學勤練。現在想來,真是時光飛逝傻不自知。

慶而現在工作時間減少了許多,遇到很好的學習環境,可以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書法。以前寫完一幅作品感覺自己完成一件大工程,其實這樣的書寫量只是真正書學者的日常。也難怪當初自己進步那麼慢,稍微努力就感動了自己,這可不行。

學習進步慢,說到底就是練得不夠多不夠勤。沒有將書法用於平常生活,是我們因為沒有將書法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我感覺自己就是練得太少了,心還未定筆還未沉,怎能得其深?

寫字進步慢,其實可以多花時間去學去練,寫一遍沒寫好可以多寫幾遍,書論一遍沒讀懂可以多讀多咀嚼。

周圍有許多榜樣以書法為日常,他們不管有多忙,總會抽時間去練練字,用筆墨紙硯和古人對話,這是我們需要學習和執行的地方。

書法是一種生活方式,將書寫作為日常,因為用就是最好的復習。

與書法為伴,與古為徒,其樂無窮。

⑽ 書法講究的是什麼

書法講究什麼

(1)書為心畫。書法是一種心靈的藝術,是人的精神美的表現。作為書法藝術的最高要求仍在於它的精神內涵,即書法所表達的意蘊、情趣。

(2)書肇於自然,書法是自然的節奏化。唐張懷瓘論述書法與自然的關系是:「囊括萬殊,裁成一相。」書法的這種高度概括性,為欣賞者提供了想像的廣闊的天地。

(3)鮮明地體現了形式美的基本法則多樣統一。傑出的書法作品都是一個有生命的整體。美在於整體的和諧。書法藝術是在點畫的運動變化中達到統一,是一種造型運動的美。

書法注重書法三要素是指:筆法、筆勢、筆意

各自不同的書體均有各自的法度,傳歐陽詢撰寫的結體三十六法,清黃自元的九十二法,永字八法等等都是楷書的法度。草書、行書看似隨意,也有它自己的法度,須在創作實踐中靈活運用,並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對書法須從用筆、結構、布白諸方面去賞析,這樣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書法家的創造,從最能表現情思、意蘊的地方去發現美。更能深刻地領會書法的美在於整體的和諧美,局部的審美價值也須從整體去觀照、去衡量。歷史上有唐人尚法之說,即唐朝從上到下對書法的重視,尤其對書法法度的要求,就是對書法法度的最佳闡釋。

筆勢、筆意是書者的意圖。比如: 草書選以下哪種類型:一、樸素、嚴整、莊重型;二、險絕、激越、豪邁型;三、清新、平淡、歸真型;四、擬畫、標新、浪漫型。

大家熟知的偉人毛澤東的書法就是從東漢的張芝到唐朝的張旭、懷素和孫過庭等狂草書法中一脈相承發展而來的。周恩來總理年輕時也用顏體寫過一些書法作品,激勵自己。法為我用,在有法之後再追求新的法,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不斷往復螺旋提升,就是指書法法度學習方面。

一、常用的落款方法

款,又稱落款,就是在書寫本文外所寫作者姓名、年月、軒號等。唐以前作家多不題款,所以古代作品考究起來非常麻煩,也成了許多假作品,就以書聖王右軍之許多作品都使人懷疑。

款,除了字體、字形之變化外,可分「單款」與「雙款」兩類,茲分述如下:

落款的分類

(一)單 款

亦稱(下款),是作者自題款。一幅作品完成之後必須題款,一示禮貌,一示對作品負責。

1.短款即簡單簽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過十字。

2.一字款書法落款中有用一個字者稱一字款。

3.二字款只簽作者名字,若一字名則書姓名。

4.叄字款大多書己之姓名,若一字名者多加一「書」字。

5.四字款多為姓名叄字再加「書」字或用二字姓名上加年,年則多用干支。

6.五字款五字多叄字姓名上加年或二字姓名上加年,下加「書」。

7.六字款六字中多以叄字姓名上加某年或兩字姓名上加某年某月;月之用法甚多。

8.七字款七字中以年月四字加上姓名叄字,或姓名二字下加一「書」字。

9.長款即在落款中除年月姓名外另加入許多文字,一求變化,二求作品均衡,叄可補空位,四可寫出作者感情。

10.加作者齋軒號者

11.加作者地名者地名有用今名,如清,吳昌碩,浙江安吉人氏,落款中常用「安吉吳倉石」。

12.加作者字或別號者加字者如:清,吳昌碩,原名俊卿,原字倉石,常用「倉石吳俊卿」。別號眾多。

13.加作者官名者古人在題款時亦會加上官銜,以唐人寫碑最為常見,如:歐陽詢書九成宮醴泉銘之署名「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臣歐陽詢奉敕書」。

(二)雙 款

亦就是單款之外再加上這幅作品之受者名號稱謂,官銜,敬詞等文字。

1.受者名號對別人以稱字,號較為尊敬,如無字型大小者可稱名,但最好不要連名帶姓

2.受者官銜古人常用「大人」,如「觀察大人」、「閣老」等,今人對教師稱「老師」、「校長」、「教授」等。

3.受者稱謂如受者與書者有親戚關系;長輩多用「姻伯」、「姻丈」。

4.敬詞如雅屬、雅賞、雅正、雅評、雅鑒、雅教等。

書法作品中常用落款用詞

長輩: 吾師,道長,學長,先生,女士(小姐)

平輩(或小一輩):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賢兄(弟),學兄(弟),道兄,道友,
學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對書畫或某一方面有專長之稱)

關系較親密:學(仁)弟,吾兄(弟)

老師對學生:學(仁)弟,學(仁)棣,賢契,賢弟

同學:學長,學兄,同窗,同硯,同席

上款客套語或敬詞
------------------------------------------------------------------------------
雅屬,雅賞,雅正,雅評,雅鑒,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鑒,清覽,清品,清屬,清賞,清正,清及,清教,清玩,可,鑒正,敲正,惠正,賜正,斧正,法正,法鑒,博鑒,尊鑒,腸鑒,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補壁,糊壁,是正,教正,講正,察正,請正,兩正,就正,即正,指正,指,鑒之,正之,哂正,笑正,教之,正腕,正舉,存念,屬粲,一粲,粲正,一笑,笑笑,笑存,笑鑒,屬,鑒,玩

下款客套語或敬詞
------------------------------------------------------------------------------
書法題款用:

敬書,拜書,謹書,頓首,囑書,醉書,醉筆,漫筆,戲書,節臨,書,錄,題,筆,寫,臨,篆

繪畫題款用:

敬,敬贈,特贈,畫祝,寫祝,寫奉,頓首,題,,並題,戲題,題識,題句,敬識,記,題記,謹記,並題,跋,題跋,拜觀,錄,並錄,贊,自贊,題贊,自嘲,手筆,隨筆,戲墨,漫塗,率題,畫,寫,謹寫,敬寫,仿

篆刻邊款用:

刻作,記,制,治石,篆刻

書法作品的布局

一幅書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題款和印章三個方面的內容。

正文是要寫的主要內容,是作品的主體。文章詩詞,格言警句等等健康向上,吉利祥和的文字都可作為書法作品的內容。

題款是正文之外的說明性文字。包括象正文題目,出外,書寫的時間、地點,書寫者的姓名、字型大小、齋號,所贈對象的稱呼、姓名等等。這些內容並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全寫上。題款內容的多少要視作品的具體需要而定。題款的內容有的寫在正文前面,叫上款;有的寫在正文後面,叫下款。象所贈對象的姓名,稱呼這樣的內容應該寫在正文的前面,以表尊敬。

書法作品中所蓋的印章,從內容來分,有名號章和閑章。從所蓋的位置來看,有迎首章和押腳章。蓋在作品上首的叫迎首章,蓋在正文和下款之後的叫押腳章。印章在書法作品中主要起點綴作用,所以一幅作品的印章也不能過多,一般是一至三方為宜。也有分窮款和長款的,應書法作品情況而定,窮款只落書者的名號,長款用於作品結尾空白較多的位置,以天乾地支法記年,然後接節氣,可簡略用孟、仲、季分別搭配春、夏、秋、冬記之,也可用雅稱,如秋季用桂月,冬季用冬月等等,最下接名號,若還有空餘可注地點雅號。

正文、題款、印章是一幅作品的三大有機構成部分。在創作時,必須統籌安排,使三者構成一個完美和諧的整體。

還有給老人祝壽的書法作品有什麼講究?可考慮紙色,大紅宣;內容多為篆書壽;裝裱杏黃或紫紅外框;尺寸以75乘以120大小。有的畫一副「千壽桃」

現在通用硬筆,除了以上知識外,了解一些硬筆書法知識也是有必要的。

1.硬筆書法是書法藝術百花園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的書寫工具包括鋼筆、圓珠筆、蘸筆、鉛筆、塑頭筆、竹筆、木筆、鐵筆等,以墨水為主要載體,來表現漢字書寫技巧。具有攜帶方便、書寫快捷、使用價值廣等特點。它與毛筆的區別在於變軟筆的粗壯點畫為纖細的點畫,去其肉筋存其骨質。
關於硬筆書法的起源,很多人覺得可以上溯到上古時期人們用石片、刀子刻畫龜甲獸骨,並以此證明硬筆書法是產生於毛筆書法之前的藝術形式。但是刀子、石片畢竟跟我們現在所用的硬筆書寫工具相去甚遠,刻畫和書寫還是有一定差別的,這也是書法和篆刻雖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卻始終是兩種藝術的原因。相比而言,我更願意把篆刻的歷史追溯到甲骨時代。
2.硬筆書法有什麼特點?
學習硬筆書法不僅要追求高層次的藝術水平,還要注重其實用價值。而要體現其實用價值,就必須做到書寫上的正確化、規范化、勻稱化。
硬筆書寫的漢字仍然是那個用軟筆創制的漢字字型,這是不可以違背的,否則將不能被認識。因此,硬筆書寫的漢字仍然能夠或多或少地表現出漢字傳統的風格來。軟筆、硬筆有其特性,硬筆寫出來的漢字有什麼特點哪?當我們用「模糊」的思維方式,把軟筆書寫的筆畫看作是「面」時,我們也可以把硬筆書寫的筆畫看作是 「線」。我們把硬筆的書寫筆畫看作是「線」還因為它基本已經不能表現軟筆筆畫在線條粗細變化反差上的表現力了(異型硬筆除外)。硬筆筆畫僅是線條,傳統的 「使轉」技法也就失去了它的運用意義了。如此說來,硬筆書寫的漢字就只是線條的組合,很有點清代創制的「鋼絲篆」的味道。
3.怎樣才能寫好硬筆字?
1)要有正確的坐姿及握筆姿勢;
2)要學會看字帖;
3)要學會正確的運筆方法,並寫出自己的個性。
4.正確的坐姿是怎樣的?
身體坐正,兩腿自然平放,頭和上身稍向前傾,胸部離桌子一拳,兩臂平放在桌面。右手執筆寫字,左手按紙,紙要放正。要配備高矮合適的桌椅。寫字時,首先注意姿勢,糾正錯誤姿勢。只要持之以恆,就一定能掌握正確的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
5.你會正確握筆書寫嗎?
正確的執筆方法是:拇指、食指、中指分別用第一節從三個方向合力捏住筆桿下端,即拇指、食指從筆桿的前部左右夾住筆桿,食指稍前伸,而中指以指甲的上後側抵住筆桿的後下方。距離筆尖約一寸左右,筆尖低於拇指、食指。無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向手心彎曲,緊靠中指下方,對中指起運筆協調作用,不能接觸紙面。筆桿上端斜靠在食指第三節的最高骨處,向右後方傾斜,和紙面呈50度左右的角度。執筆要做到「指實掌虛」,就是下指握筆要實,掌心要空,空若蛋形。這樣,書寫時才能靈活運筆,提高書寫效果
6.練習的方法
字帖和書體的問題解決以後,面臨的問題就是摹寫和臨寫。
摹,就是描,即可以在印好的紅模字上描,也可用透明度好的薄紙蒙在帖上描。也有人用平滑的膠片、塑料薄膜代替紙來摹,這樣做,既不會使墨漬透過紙污染字帖,也可以洗滌反復使用。摹寫的過程主要是讓初學者通過比較准確地描劃,熟悉字的結構形態和筆畫變化,從而進一步向臨寫過渡。摹寫速成的好辦法。
臨,可以說是每個學寫字的人都必須經過的歷程。有些功成名就的老書法家,雖然造詣卓深,但每日仍臨池不輟,沒有天生不臨帖就會寫好字的人。臨習是練字和從事書法創作的不二法門,誰也不可能另闢蹊徑。
7.字帖的選擇
字帖是學書者的無聲之師。初學者應當特別注意字帖的選擇,因為字帖的好壞將對初學者的練習及以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我們認為練習鋼筆字還是選鋼筆字帖為宜,特別對於初學者,使用毛筆字帖進行鋼筆字的學習,那是事倍功半的。
選擇鋼筆字帖主要有兩項原則:(1)要選自己喜歡的範本。自己喜歡,才會有熱情去練習它,這將給初學者帶來順利的進步;(2)要選擇行家公認的優秀範本。目前社會上確有一些質最低劣的字帖流行,這是商品社會內的必然現象。如果初學者隨便亂選,則將誤入歧途不僅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還可能沾染一些不良的習氣。選擇字帖一定要慎重。筆者推薦過去的龐中華、吳玉生的字帖,還有比如公務員硬筆字帖也不錯。

最後,書法講究書者的人品,研習書法者應以養浩然正氣為主旨,練書法,樹人品。鄭板橋書法如亂石鋪街,其人心存天下故書法品自高,宋徽宗雖堪稱書畫行家,創「瘦金書」,但作為國君偏執書畫,屬玩物喪志喪國之流,其書法雖精不能大家。王羲之以匯聚文人雅事題記《蘭亭序》著稱;顏真卿以剛正剛正不阿著稱,其《祭侄稿》忠烈之氣溢於言表。

書法是中國國學的一部分。書法直接引發者學者對本國文字的研究興趣,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書法講究「法度」

各自不同的書體均有各自的法度,傳歐陽詢撰寫的結體三十六法,清黃自元的九十二法,永字八法等等都是楷書的法度。草書、行書看似隨意,也有它自己的法度,須在創作實踐中靈活運用,並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對書法須從用筆、結構、布白諸方面去賞析,這樣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書法家的創造,從最能表現情思、意蘊的地方去發現美。更能深刻地領會書法的美在於整體的和諧美,局部的審美價值也須從整體去觀照、去衡量。歷史上有唐人尚法之說,即唐朝從上到下對書法的重視,尤其對書法法度的要求,就是對書法法度的最佳闡釋。大家熟知的偉人毛澤東的書法就是從東漢的張芝到唐朝的張旭、懷素和孫過庭等狂草書法中一脈相承發展而來的。周恩來總理年輕時也用顏體寫過一些書法作品,激勵自己。法為我用,在有法之後再追求新的法,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不斷往復螺旋提升,就是指書法法度學習方面。

閱讀全文

與書匠怎麼玩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