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如何理解再創造的藝術

如何理解再創造的藝術

發布時間:2023-01-14 13:32:44

❶ 為什麼說藝術接受是一個再創造和無限創造

藝術家在創作活動中必然不會也不能將他的所見所想面面俱到地表現出來,他會盡可能地用有限的物質材料和藝術表現手段高度凝練概括地傳達出他對事物的理解與看法,留下一定的空白交由欣賞者來進行完形填空,這就涉及到藝術作品的召喚結構。召喚結構是德國接受美學家伊瑟爾提出的,這種觀點認為藝術作品是一個有待實現的對象,需要欣賞者利用自己獨特的經驗和想像來填補作品,從而進行再創造。
欣賞者是具有主體性的,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成長環境、知識構架、民族階級都是不同的,因此會有「詩無達詁」的情況。而人又是歷史的,歷史是發展的,盡管要盡可能地還原創作藝術作品的那個時代的眼光,但每個欣賞者必定會多少帶有他所處時代、民族的烙印,以他的時代的「偏見」來看待作品。如此,藝術作品在每個時代不同的人眼中都會是一個不同的作品,藝術作品是會被不斷進行再創造的。

❷ 應該怎樣理解藝術欣賞中的再創造

藝術欣賞不只是藝術接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一次再創造的過程。由於欣賞者的個體差異使得這種再創造對藝術欣賞造成深遠影響。
西方有句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反映了一個什麼藝術觀點呢?藝術欣賞不只是藝術接受的過
程,同時也是欣賞者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一次再創造的過程

❸ 《藝術欣賞》分析題20分 如何理解藝術欣賞的「再創造」,請舉例說明並加以分析。

大體跟你說兩句, 藝術欣賞再創造就是根據藝術作品的本質進行個人的加工與改變從而形成另外一個藝術作品的過程 。可以理解為模仿,但是藝術形象是欣賞者發揮想像的客觀基礎,無論欣賞者的「再創造」怎樣發揮想像,「再創造」的對象其本質不會發生變化。舉例真不好弄,我個人認為對小說的改編可能是。比方說外國歌劇圖蘭朵根據中國茉莉花改編,帶有藝術家的個人主觀特點,而不是單純的模仿,就是再創造。

❹ 怎樣理解音樂是再創造的藝術 急!!!!

音樂通常是由作者本人首先創作出來的,但同時也是被作者以及作者以外的其他人所演奏的,尤其是那些不滅的名曲,演奏的大部分都是後人。
「初學者」就是簡單地從技巧等方面盡量模仿和切合作品。
嚴肅的「演奏者」通常首先遵循作者的一切,嚴格按照作者的規定還原作品。
能夠將作者的神韻讀懂讀通,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心境、情感表達,並將其淋漓盡致表現出來的,叫「演奏家」。
不單讀懂作者的一切,而且將作品用自己的理解來詮釋演繹,用的還是那個譜子那些音符,卻完全在表現演奏者自己的情感意圖,就像在演奏全新的作品一樣,那叫「演奏大師」。
至少演奏家、演奏大師乾的,就是藝術的再創作。

❺ 什麼是藝術欣賞的再創造

藝術欣賞是人們以藝術形象為對象的審美活動。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是實現藝術的美育社會功能的必要環節。

這種審美活動既包括對象(藝術形象),也包括主體(欣賞者)。

藝術欣賞是對藝術作品的接受,這種接受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包括了欣賞者的感知、體驗、理解、想像、再創造等心理活動。

藝術欣賞既是對藝術作品中的美的一種發現,又是欣賞者的一種再創造。

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欣賞者所產生的愉悅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① 對藝術家所創造的美的發現

藝術本身的的美不僅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的精粹,而且凝聚著藝術家的心靈美和精湛的技巧;欣賞者面對一件精美藝術品的「拍案叫絕」,既是對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肯定,也是對欣賞者自身審美能力的肯定。

② 欣賞者對藝術形象的「再創造」

盡管藝術形象規定了欣賞者的感覺、想像、體驗、理解等認識活動的基本傾向和范圍,但欣賞者總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去感受藝術形象,理解作品的意蘊;欣賞者在藝術形象的誘導下,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去馳騁想像,深化情感體驗,使藝術形象的生命在欣賞活動中顯得更加活躍和豐富,彷彿欣賞者與藝術家在一起共同創造;由於欣賞者的想像各不相同,因此,在「再創造」的過程中比作品更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甚至可以用藝術的審美眼光去觀察自然、觀察生活和體驗人生。

藝術欣賞中的「再創造」:

藝術欣賞既是對藝術作品中的美的一種發現,又是欣賞者的一種再創造。

① 藝術形象是欣賞者發揮想像的客觀基礎

首先要有藝術形象,要有蘊含在藝術形象中的藝術的美。(大的快樂來自於對美的作品的欣賞)

② 欣賞者的審美活動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接受

藝術形象不僅展現了自然的美和生活的美,而且凝聚著藝術家的感情。

❻ 怎樣理解音樂是再創造的藝術

音樂藝術既生動、鮮明,又飄渺、抽象;既無需藉助詮釋、譯述而能給人以直接的感受,又往往令人覺得深邃高遠、撲朔迷離、難以言狀。因而這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藝術,又常常被人說"聽不懂",尤其是一些器樂作品。音樂何以這樣感人?它怎樣表情達意?繁復的品類樣式有哪些分辨的線索?解決這些問題,既需要感性的積累,也需要理性的把握。正是:感受到的東西不一定能夠很好地認識;只有認識了的東西才能更好地感受它。

音樂--作曲家精心譜寫的作品,經過表演家精心唱、奏而呈現在聽眾面前,並被聽眾感受到的音樂,實際上是一個特定的音響過程,一個多種要素結合一道,涵載著一定生活內容、思想感情的,活躍、流動、組織有序的音響過程,它續續揚揚,作用於人們的聽覺,引發人們種種相應的生活、情感的體驗和聯想,使人隨之步入藝術審美境地,並從中獲得某種精神享受和滿足。由這段概述引申開去,我們從四個方面對音樂的主要藝術特徵,加以簡要剖析。
一、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作為音樂藝術物質材料的聲音,是一個超脫了自然原型的特殊的音響體系

這一點是音樂具有與其它藝術不同的種種特殊性的根源所在,也是音樂諸多藝術特徵生成的根源所在。音樂不同於口技,不同於戲劇、影視中的"音響效果",音樂是一種表現力極強的、獨特的藝術品種。這首先由於它賴以存在的物質材料,不是一般意義的聲音;是人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經過反反復復的選擇而留取下來的,經過多方面加工組織起來的一些特殊的聲音,它們源於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但又超脫了"自然客體"的屬性。譬如,從高低方面講:太高太低的、不易清晰聽辨和不便准確控制的聲音,都被陸續淘汰,留下來在音樂中使用的,大體上就是現在的鋼琴上所能奏出的那88個音。這88個音各有自己固定的音高;由低至高依次排列起來,成為"音列"。音列中的音根據振動頻率的倍數關系,被劃分成若干"組"。每組--即每一個"八度"之中,按高低相等的距離,分設12個半音,其中有7個音被稱為"基本音級"(如鋼琴上的白鍵音),另5個音被稱為"變化音級"(如鋼琴上的黑鍵音,7個基本音級分別命以固定的名稱--C、D、E、F、G、A、B,這就是"音名"。變化音級的名稱,按基本音級加註"升""降"來稱謂。如"升C"(#C)、"降D"(b D),"升D"(#D)、"降E"(bE)等等。

為了歌唱方便,各音還命有"唱名",這便是:"Do、Re、Mi、Fa、Sol、La、Si"。構成"音列"等等還只是音在高低方面的初步組織。音列中各個音間距離相等,每個音都有等同的意義,而這種相互等同、各自孤立的音是不能表達音樂思想、感情的。因此需要進一步組織:以某一個音為穩定音,其它若干音依不同的傾向關系與穩定音聯結成一個體系--調式。
調式種類很多,現在廣泛使用的調式有:西洋大、小調式;中國漢族五聲調式,其它民族調式等。調式體系中的音叫做"調式音級"。

調式音級除了按各自級數稱謂--二級音、三級音、四級音、五級音……--之外,還分別命有專用的名稱,如大小調式各組音分別稱為:"主音、上主音、中音、下屬音、屬音、下中音、導音"。

調式體系中的各個音級之間,已不再僅僅是單純的音高關系,同時還構成了旋律和音程的關系。在調式音級穩定與不穩定的基礎上,進而將旋律、音程在縱向與橫向方面相結合,形成多聲部--和聲、復調……以上是對音在高低方面的一些選擇和加工。同時,在長短方面進行加工,組成節奏、節拍體系;在音質、音色等方面進行選擇加工,形成"樂種"、"聲種"、"聲部"、"樂器組"等等不同意義上的各種分體系。經過這諸多方面的選擇、加工而構成的"音樂音響"總體系,其聲音的優化程度、美化程度、可操作程度;運動中的穩定與不穩定、平衡與不平衡、緊張與舒緩等內在的動力和邏輯、色彩、力度等等--一整套表現性能,不僅具備了,而且完善、強化起來。對它的掌握和運用,愈益能夠體現人的自覺的意願和要求。這樣的聲音,也只有這樣的聲音才成為了音樂藝術的物質材料。
二、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藝術的展現要在一定的過程中完成

音樂藝術特別生動活躍,特別具有"動人也切""入人也深"的感染力量。為什麼?古希臘哲學家、美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這樣思考:為什麼音樂的表現力比色彩大如許之多?結論是--因為它是時間性的。事物在運動中存在,人在運動中生活,人對事物的感受和認識有一個過程,人的思想感情的深化、發展也在過程中實現,因此,通過聲音運動過程來展現的音樂藝術,對反映運動著的事物,表達發展、深化的思想感情,有著特殊的適應性。調轉過來,在欣賞過程中音樂的這種"特殊的適應性",便轉化為特殊的感染力。例如:欣賞一幅攝影或繪畫作品《晨曦》:廣闊的近景、遙遠的天際,金黃與緋紅的光芒塗抹著朝霞、鋪灑向大地。構圖簡潔、明快,形象活潑、爽麗。從建築物的輪廓、路面的凈潔以及道旁的花草、人物的眉宇之間,都可以看到脈脈生機、欣欣向榮。然而,這晨曦中的大地怎樣地在醒來,勃勃生機又怎樣地在涌動……要進一步真切地感受這些,則需欣賞者發揮想像力,將自己身置其境,並使畫面上的一切活躍起來去體味。可是欣賞音樂作品情況便不同了。譬如聽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培爾·金特》第一組曲(作品第46號)中的第一曲《朝景》:長笛在中高音區奏出一個四小節的樂句,柔和的68節拍,明亮的E大調,清瀅流動的旋律線……明徹的音色、委婉的曲調,在木管組長音的襯托之下,顯得格外甘美,令人心曠神怡。接著,這一旋律由雙簧管降低8度在中音區奏出,襯景長音改由弦樂組擔任。隨後,這兩句音樂上移大三度,在#G大調上重復。經過在B大調短暫停留過渡,這一旋律又由整個弦樂組在E大調上奏響。曲調引伸,音區擴展,織體綿延,和聲、調性的轉換等等,這一切融成一體,注入人們的心田。於是,人們感受到的不是一個靜止的"朝霞滿天"的畫面,而是個有變化的過程,"光線"在變,"色彩"在變,"溫度"在變,由太陽"吐露微明"到"噴薄欲出"到"冉冉升起",勃勃生機也由萌動、積蘊到習習涌動……這些感受獲得於一個過程,這一過程也正是音樂展現的過程,二者同步。
音樂藝術有一種引人"介入其中"的力量。這是因為音樂的律動和起伏,會自然誘發人體運動機制產生變化、與之相應。一支隊伍集合起來出發行進,沒有人喊"一二一",眾人的腳步自然走不齊。倘若此時,有一支軍樂曲奏響,它節奏鮮明、雄壯有力:過一會兒請看,人們的腳步隨著這樂曲的進行,已經整齊劃一。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不僅注意力集中於它,而且肌肉、肢體、喉嚨、牙關以至循環系統、呼吸系統都會隨著它而張弛。身體運動機制的活動、變化,又直接作用於情緒使之興奮、波動。所以,沒有任何一種藝術能夠像音樂這樣:可以在一個短暫的時間內,使眾多的人按照同一意向感奮起來,而且可以達到那樣強烈的程度。正因如此,任何一個國家、一個軍隊,都要搞軍樂、軍歌、進行曲和其它能夠統一步調、鼓舞士氣的音樂。近幾年,我國社會音樂生活中突出的問題之一便是品類失衡。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反映人民奮發進取、建設"四化"的內容,明快嘹亮、催人振奮、鼓壯威風的音樂作品和表演。這是群眾的呼喚,人民的呼喚,也是時代的呼喚。

三、音樂是表現的藝術;所謂"音樂形象"是形成於頭腦中的形象,是感情化、性格化的形象

表現藝術是相對於再現藝術而言的。這兩類藝術都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不同的是:再現藝術反映生活要模仿、復現客觀生活的形態,創造"看得見摸得著"的藝術形象,通過具體的形象來達意抒情。表現藝術則是將來源於客觀生活的思想感情,直接地披露出來。音樂是典型的表現藝術。音樂的音響是感情的直接載體。涵載著感情內容的音樂,給人的感受是直接的,或者也可以稱為是"直觀的"。人們在從音樂音響中直接獲得相應感受的同時,會生發種種想像,這想像可能浮現為具體的"畫面"、"圖景"、"情境"……生動、活躍的想像,反過來可以強化自己的音樂感受,但音樂自身卻沒有也不可能提供任何實實在在的可視的形象。例如,欣賞偉大的波蘭作曲家肖邦的鋼琴作品《C小調練習曲》(作品第10號之12)時,你可以聽到:八小節強烈、激憤的引子過後,左手奏出急速上下奔騰、持續不斷的音流,有如狂風咆哮;右手奏出帶有附點節奏、急促有力的旋律,傳遞著激越奔放的情緒,氣勢恢弘。隨著音樂發展,情緒愈加高漲,一瀉千里,強勁的藝術感染力撼動著人們的心弦。如果,聆聽這音樂的聽眾,對作曲家肖邦崇高的愛國主義品格、熾熱的民族情感有所了解,又知道這首樂曲寫於1831年波蘭起義失敗之後,那麼他的欣賞活動會更加主動積極,進而捕捉到更多的東西,碰擊出更多的"火花"。當然,對作品中藝術主人公的英雄性格,痛苦、不安、憤怒、激昂,對其為祖國的悲劇而感發的慷慨的斗爭精神,也會有更加深切的感受。然而,不論聽眾欣賞過程怎樣積極,藝術主人公卻不因此而真的呈現在舞台上。演奏這一樂曲的鋼琴家也不是英雄"角色"的扮演者,他只在演奏,把作者的、作品中的情感,化為自己的情感,直接、傾心地表現給聽眾。

四、音樂是再創造的藝術;音樂的表現有穩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繹性的一面

歌譜、樂譜是記載音樂的符號。把用符號記載的音樂變為實際音響的音樂,需要通過演唱、演奏,這唱、奏表演即被稱之為"二度創作"。二度創作可以無數次地進行,而每次唱、奏,無論對於譜面的原作來講,還是對於前次的表演來說,都不是"復述"或"重播",而是對作品的一種再創造。再創造是積極的,包含著演奏、演唱者對作品的再理解;對作者藝術表現意圖的再領會和技術、藝術上的再處理、再發揮。因此,音樂表演被看作是"對作品的解釋"、"對作品的表現";也因此優秀的演唱、演奏者被稱為"表演藝術家"。

藝術貴在獨創,二度創作同樣貴在有獨到的處理。同是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第61號),海菲茲和大衛·奧依斯特拉赫兩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的演奏,在音色、力度和若干細部的處理上,有很大差別,反映著兩位演奏家對作品表現的不同,演奏風格的不同。不論是更加酣暢明麗(前者),或是更加濃郁深情(後者),都使人獲得很高的藝術享受和滿足。因而,人們絕不緣於他們演奏的各有不同而取此舍彼或厚彼薄此,相反人們會把它們視為同樣珍貴的兩種版本、兩種範例。

樂隊演奏也是這樣,同是德沃夏克的《e小調第九交響曲》("新世界",作品第95號)由托斯卡尼尼指揮演奏的,與卡拉揚指揮演奏的,與小澤征爾或李德倫指揮演奏的,各有藝術表現上的明顯差異,各有獨到的意趣和價值。於是人們可以發現一種現象:美術鑒賞家、收藏家以持有原作、原件為顯貴,而不以握有多種臨摹品為榮;相反,音樂鑒賞家、收藏家則以藏有諸多名樂隊、名指揮、名演奏演唱家的音響品為富有。其原因就在於臨摹是復制;而後者,作品雖是一個,但每人、每次的表演都是一種再創造;各有獨到之處的(音響)版本,都別有自己的藝術價值。從音樂這一特點的角度來看,廣泛流傳下來的音樂作品,大都已不是或者根本就不曾是嚴格意義上的"原件""原版"。

音樂藝術得以在人們不斷進行二度創作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智慧、才華、創造性注入其間,因而具有永不凋謝的生機。音樂藝術之所以特別鮮活,也得益於它流傳在不斷的再創造、再豐富的基礎之上、過程之中

以上所述是音樂藝術的四個基本特徵。沿此線索,深入進去、體味開來,可以領會到音樂與姊妹藝術之間是怎樣相互通聯、又怎樣相互區別的。音樂所特有的表現手段、技法、規則、方式等等,也無不根植於此

❼ 如何理解美術鑒賞活動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的答案

1、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接受美術的同時,傳授載體傳遞的不單是創作過程和工藝方法,還傳遞了傳授主體的思想氣質等主觀因素的再現意象。
2、而接受者又有著與傳授者不同的人生閱歷和體悟,所以,不同的人看到同一作品,想到的就很難相同."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在接受者接受的過程中接受者必然會對接受的東西在思想意象上加以自身的體悟進行再創造,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接受。
3、不同的人接受的意象加工可能相近或相似,達成某種程度上的共識,當然也有可能全然不同.同一個接受的主體,在不同時間,不同次數的接受中也會產生不同的意象體悟。

❽ 中國畫的民族特點什麼是藝術欣賞中的再創造,舉例說明

中國畫的民族特點總結主要有以下五點:
1.意境營造講究空靈,以詩為法。
2.行動申觀察自然,作畫靠目識心記。
3.突破時間制約運用散點透視營造畫面空間。
4.中國繪畫是講情義、重主觀意識轂現的意象性繪畫。
5.藝術語言運用線描造型,講究書法功力。
中國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徵,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畫
必然更新發展,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幾千年形成的民族性。
藝術欣賞中的再創造:
(1)藝術欣賞「再創造」是指欣賞者由於藝術形象的誘導,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發揮想像,豐富或提煉著藝術形象。
(2)藝術形象是欣賞者發揮想像的客觀基礎,無論欣賞者的「再創造」怎樣發揮想像,「再創造」的對象其本質不會發生變化。
(3)欣賞者的審美活動是主動的,不是被動地接受。
舉例:
欣賞者的「想像」是主動的;
欣賞者的生活經歷是各異的;
欣賞者的愛好興趣是多樣的;
豐富或提煉的藝術形象是「這一個」。

❾ 怎麼樣理解藝術欣賞的再創造,與藝術作品的「創造」又怎麼樣的區別與聯系

藝術欣賞在創造,簡單的說就是通過欣賞別人的藝術作品,從而受到啟發來創造自己的藝術,藝術作品的創造是藝術家對客觀事物理解的主管表達,意境的升華,他們直接的聯系是,都是受外物啟發,區別是一個是通過別人的作品的啟發,另一個是受客觀事物的啟發。

❿ 如何理解藝術欣賞的「再創造」

欣賞主體在受欣賞客體的制約的同時,又可以主動積極地突破制約,對藝術形象進行「再創造」和「再評價」。藝術形象因為象生活本身那樣豐富多彩,而且它是立體地、多向地、多層面地反映生活,所以,雖然藝術家只是從自己感受的特定角度來創造形象,但他們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的這種立體性、多向性、多層面性,往往比藝術家主觀上對現實的把握豐富得多,深刻得多,活躍得多。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形象大於思想」,或者「客觀思想大於主觀思想。」藝術家創造藝術形象的過程,就是由「面」到「點」,由「多」到「一」的過程,他要盡量做到以一當十,言有盡而意無窮,寓永恆於一瞬。藝術欣賞要求欣賞者能夠主動積極地體驗和想像,做到由一到十,由點到面,由有盡之言到無窮之意,否則,藝術欣賞就是失敗的。古語:詩無達詁。歌德:「一般說,我們都不應該把畫家的筆墨或詩人的語言看得太死,太狹窄。一件藝術作品是由自由大膽的精神創造出來的,我們也就盡可能地用自由大膽的精神去觀照和欣賞。」這種「自由大膽」的欣賞,這種被動中的主動、制約中的能動,就是藝術欣賞過程中的形象再創造、再評價。它表現在欣賞者不但能夠「復現」,領悟和理解藝術形象(與藝術家「相似」或「」相近),而且能夠對原有藝術形象進行補充、變動、改造、深化和提高(與藝術家「有所不似」、「有所遠」)。曹禺在話劇《雷雨》公演後曾寫過:「這一年來批評《雷雨》的文章確實嚇住了我,它們似乎刺痛了我的自卑意識,令我深切的感觸自己的低能。我突地發現它們的主人了解我的作品比自己要明切得多。……我不由自已地感覺一種局促,一種不自在……」敦煌莫高窟壁畫《割肉貿鴿》,說的是一個宗教故事:一隻被鷹追逐的小鴿子,逃到佛身上求救,佛用自己的血肉喂鷹,來換取鴿子的一息生命。但血肉割盡,直到全力投身到秤盤上,也還抵不上小鴿子的重量,於是大地震動,一切復歸原狀……壁畫中的佛身盤腿而坐,一手舉在胸前,一手托著小鴿,身旁是劊子手,周圍眾多人物,或悲傷或哀嘆或同情或恐懼。空中舞盪著飛天的飄帶,如和聲伴奏,襯托著這悲壯庄嚴的主題。當時宗教信仰的煽動力量(殉道精神),在現代觀賞者眼中早已不復存在,圖景本身的大含量、多義性和模糊性,為欣賞者創造出與壁畫主題相去甚遠的審美心象:或從中體味人間的悲慘世界,或從中參悟人生的苦難,或喚起某種痛苦而崇高的獻身精神,或激起某種懲治邪惡的正義感,或嚮往一種博大仁慈的胸懷……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再創造的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