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根據所學知識分析,音樂藝術的源頭在哪裡,
尼采說音樂是酒神的藝術,而酒神藝術是接受一切地態度對待世界,並風風火火地追求物質,源頭的話,個人理解,就是對物質地追求吧。。。音樂與其他一切藝術有著不同的性質和起源,因為其他一切藝術是現象的摹本,而音樂確是意志本身的直接寫照,所以他體現的不是世界的任何物理性質,而是其形而上性質,不是任何現象而是自在之物。
㈡ 最初音樂來源於什麼
音樂源於勞動說。
一種說法是得到大多數人肯定和認可的,那就是音樂產生於勞動之中。眾所周知,勞動使我們的人猿祖先完成了從猿到人的轉變,而語言也是在勞動的過程中產生出來的。勞動的進行和語言的產生促進了腦髓的發展,而這一切都為音樂的出現創造了必要條件。
最初的音樂可能並不是用來娛樂的,而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勞動實踐在勞動的過程中,人們需要相互配合協作,有時也需要為自己加加油、鼓鼓勁兒,這就是勞動中的呼聲。
早在2000年前,中國就有人注意到了有的音樂來自於勞動中的呼聲,比如西漢時期的淮南王劉安就曾在《淮南子》中說道:「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動力之歌也。」前面的人喊「邪許」,後面的人也跟著喊,這更像是勞動時的口號,但因為有了節奏和音調,所以就成了音樂的早期形式。
音樂和語言雖然都是在勞動的過程中產生的,且語言的產生對於音樂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音樂卻未必產生於語言之後,也許早在沒有語言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音樂。
事實上,人體本身就是有具節奏感的,左右腳行走的頻率以及心臟的跳動就是最簡單的節奏。古人在慶祝豐收時,往往會有節奏地敲打木器或石器,以表達內心的興奮和喜悅,這就是最古樸的音樂形式,是不需要語言的。
(2)音樂藝術起源於哪裡擴展閱讀:
音樂源於自然說。有些人認為音樂起源於自然,是自然界的各種聲音給了人類靈感,人類通過對這些聲音的模仿,創造了音樂。
《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有這樣的記載:「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聽鳳凰之鳴,以制十二律。」傳說伶倫是黃帝時代的樂官,是發明律呂據以制樂的始祖,他就是模仿自然界的鳳鳥鳴聲,用竹管製作了十二律。所謂十二律即是指六個陽律和六個陰呂,雄鳴為陽,雌鳴為陰。
㈢ 音樂藝術起源的幾種學說
有勞動說、性慾說、社會組織說、語言說、模仿說、游戲說、巫術說、情感或娛樂說、節奏說、多遠說等。具體如下:
1、勞動說
藝術的勞動起源說,在我國文藝理論界是占據主導地位的理論,這一學說認為藝術起源於生產勞動。十九世紀末葉以來,在歐洲大陸許多民族學家與藝術史家中,就廣為流傳藝術起源於「勞動」的理論。
希爾恩在《藝術的起源》中就曾經列出專章來論述藝術與勞動的關系;俄國普列漢諾夫在《沒有地位的信》中,通過對原始音樂、原始歌舞、原始繪畫的分析,以大量人種學、民族學、人類學和民俗學的文獻證明,系統地論述了藝術的起源及其發展問題,並且得出了藝術發生於勞動的觀點。
2、性慾說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R.Darwin﹐1809──1882年)認為音樂源於史前動物,特別是鳥兒吸引異性的鳴叫聲,音樂越優美越能吸引異性。此為音樂起源之「性慾說」的肇始。我國《呂氏春秋.仲夏記.古樂篇》也記載:「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侖之陰,取竹之榭谷……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
3、社會組織說
此說的重要人物是德國心理學家斯冬普(Carl Stumpf,1848-1936)。他在其著作《音樂的起源》中提到原始人類為了與遠方的聯絡,通過相互喊叫所發出的聲音若保持一定的時間,就變成了音樂。幾個人同時叫喊則會發出八度音程,在同一時間更多人叫喊即產生協和音程和不協和音程,從而產生識別音高的觀念。
4、游戲說
這種學說的代表人是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席勒和十九世紀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稱為「席勒一斯賓塞理論」。這種說法認為,藝術活動或審美活動起源於人類所具有的游戲本能,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於人類具有過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將這種過剩的精力運用到沒有實際效用、沒有功利目的的活動中,體現為一種自由的「游戲」。
5、語言說
有人認為音樂起源於語言音調的抑揚頓挫﹐如﹕法國哲學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n,1712─1788年)﹑英國哲學家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年)認為人類在感情興奮﹑激動時所產生的聲調的誇張放大﹐是產生音樂的重要因素﹐由此得出音樂與語言有極為密切的關系。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音樂具有進化的意義,有些語言學家僅僅認為音樂是語言的派生物。
6、宗教(巫術)說
法國音樂學家孔百流(Jules Leon jean Conbariou,1859-1916)執此說。我國學者王國維說﹕「歌舞之興﹐其其於古之巫術乎﹖」認為音樂起源於遠古的巫術。這一學說顯然源自斯賓塞關於藝術的巫術起源理論。
7、模仿說
「藝術起源於模仿」是最古老的一種說法。主要代表人是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和亞里士多德,他們認為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所有藝術的出現都是來源於人類對自然的「模仿」。
繼古希臘哲學家之後,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學說。這種理論直到十九世紀末仍然具有極大的影響。
8、情感或娛樂說
此觀點又稱「表現說」。自十九世紀後期以來,藝術起源於「表現」的說法,在西方文藝界具有較大的影響,流行於現代西方各種美學思潮。西方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主要理論基礎,就是強調藝術應當「表現自我」,顯示出這種說法的巨大影響力。
9、 節奏說
此說的代表人物瓦拉雪科(Wallaschek,1860-1917)認為,音樂的起源在於人對節奏的沖動,節奏存在於音樂,也存在於運動,乃至視覺的形象。
(3)音樂藝術起源於哪裡擴展閱讀:
中國音樂的起源:
中國傳統音樂是在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音樂和四域音樂以及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因此,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外國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三大來源。
中原音樂指的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音樂,這是一種以漢族為主體的音樂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時期的音樂文化具有代表意義。
四域音樂指的是除中原華夏族為主所創造的黃河流域音樂文化以外的中華大地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其中,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與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祥地。
中國音樂與外國音樂的交流由來已久。在漢代,伴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教音樂和天竺樂開始傳入中國;隋唐時期,大量外國音樂的輸入,不僅帶來外國樂曲,而且也引進了樂器、樂律和音階。
參考資料:網路——音樂史
㈣ 音樂藝術起源於什麼時候
考古發現表明,音樂在米索不達米亞人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各種休閑活動的早期實物證據幾乎全部是樂器,巴比倫堪稱是大批樂器類型的發祥地。1922年,考古學家伍利在烏爾國王墓葬群發掘出土了一批公元前3千年的樂器,堪稱精美絕倫。其中最有名的是從舒伯·亞德女王墓中出土的一架豎琴。琴架用天青石和金箔烏爾王陵出土的文物:帶有鑲嵌物的黃金公牛頭(公元前2600年前後,豎琴上部的裝飾)。公元前2450年左右蘇美爾人的樂器做成的牛頭作為裝飾,琴身用黃楊木製成,正面在瀝青上用貝殼鑲嵌出人和動物,表現古代神話中的英雄吉爾伽美什與雙頭公牛以及一些神化動物活動的情景。除此之外,還有里拉琴、對擊板和吹奏樂器。這些樂器構造豪華,製作精良。
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早期,音樂服務的對象主要是神廟和宮廷,而且最主要是用於神廟的祭祀儀式。隨著都市文明的興起,音樂也進入了普通市民的生活。
公元前1800年的樂師自公元前4000年以來,巴比倫的各個歷史時期都保存下了音樂表演的圖像。公元前3000年初期的祭獻板,刻畫的是宴飲場面,表現了祭司或為奴僕和樂師所圍繞的一對統治者夫婦在舉行祭祀宴會。在石柱和高大的石板上也經常刻畫音樂表演場面。在楔形文字中,有許多直接或間接與音樂有關的人名和事件,還有許多樂器的名稱。
在早王朝時期蘇美爾城邦的神廟,音樂是祭神活動的基本組成部分。樂器被看成是神聖的祭器,人們以樂器獻祭。到古巴比倫時期,樂器種類增多了,除上述幾種外,還有風笛、七弦琴、鼓、角、喇叭、手鼓等。巴比倫王室、神廟以及富貴人家,每逢祭典與婚喪喜慶,均備有樂隊歌舞表演。
蘇美爾時期的一份泥板文書描繪了拉伽什城邦的寧吉爾蘇神廟的落成情況:國王古德阿(約前2100)在奠基儀式上伴有sim和ala兩種在神廟的前庭中演奏的樂器。在神廟落成後,供奉給寧吉爾蘇的祭品中包括有許多樂器,如「tigii,algar,miritum,sim,ala和balag。
隨著音樂日漸深入人們的生活,在巴比倫,職業樂師也隨之出現。在烏爾王的陵墓中,就有大批的樂師陪葬,這說明在5000年前,蘇美爾就可能有了交響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