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博山琉璃文化宮在哪wss13375599829
為弘揚齊文化,在今年第十六屆中國淄博陶博會期間,淄博中國陶瓷館將舉辦淄博古今琉璃藝術精品展,博山琉璃將在展會上大放異彩,展現燦爛多彩的博山琉璃歷史文化。
近日,淄博中國陶瓷館古今琉璃藝術精品展籌備組劉愛科副館長、常海波科長等一行來到博山陶瓷琉璃藝術博物館進行藏品選取和交接,與博山區文化出版局副局長劉蓮靜、博山陶瓷琉璃藝術博物館館長穆琳簽訂了借展協議,並辦理了相關手續。
此次精品展將從博山借展琉璃藝術精品共計140餘件。其中包括博山陶瓷琉璃藝術博物館琉璃藏品96件,包括1982年在大街琉璃遺址出土的琉璃製品帽飾等琉璃作品22件;清代琉璃仿名貴石料、琉璃煙嘴等琉璃作品7件;民國琉璃擺件等琉璃作品4件;博山美術琉璃廠生產的50年代雞油黃碗、套料雕刻等琉璃作品7件;60-70年代套料鼻煙壺瓶、仿名貴石料等琉璃作品35件;80年代磨砂鼻煙壺等琉璃作品6件;現代琉璃擺件7件;內畫鼻煙壺瓶8件。
2. 山東省各個地區有什麼大型活動和當地習俗.
1、青島糖球會:
青島糖球會在青島海雲庵舉辦,舉辦時間基本上從正月十六左右開始,歷時1周。主要舉辦地點海雲庵和海韻廣場、嘉禾路街心花園為中心輻射的周邊道路。
海雲庵在青島市北區,又稱「大士庵」,始建於明朝末年,正殿祀觀音大士,俗稱「老母廟」,青島建市後,廟前街道就叫海運街,曾是四方一處的商業中心。
四方一帶有工人也有漁民,海雲庵供奉的神很多,觀音以外還有關公、龍王、比干、魯班、太上老君等。舊時香火旺盛,往拜者多為漁民,因此定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即新年中第一個大潮日為廟會正日。
每逢廟會,香火更盛,同時廟前廟後多有唱戲、跑驢、踩高蹺、跑旱船等娛樂活動,飲食、玩具攤販也紛紛聚來,其中賣糖球(北京稱為「糖葫蘆」)的尤為眾多,用山楂、軟棗、山葯、桔寧等製成的糖球,紛紛上市,叫賣競爭,各呈特色。年久之後,群眾便稱海雲庵廟會為糖球會。
2、濰坊風箏節:
濰坊風箏節(會)每年4月的第三個周六在濰坊舉行,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賽,是我國最早冠以」國際」並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大型地方節會。從1984年至今,已成功舉辦過三十三屆,其創立的「風箏牽線、文體搭台、經貿唱戲」的模式,被全國各地廣為借鑒。
濰坊,古稱「濰縣」,又名「鳶都」,特產有風箏、年畫等,馳名海內外。濰縣自古為北海名城,文風昌盛,科甲蟬聯,經濟繁榮。
乾隆年間曾有「南蘇州,北濰縣」的說法,濰坊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家墨翟製作第一濰坊國際風箏節只「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
到清朝中葉,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製作的民間藝人。在濰縣白浪河沿岸有很多風箏藝人扎制風箏,新穎好看,起飛高穩,遠近聞名。年年有民間或官辦的風箏賽會、連許多外地的風箏商販和風箏藝人也慕名而來。這便是濰坊風箏比賽起源於濰坊市區白浪河大集的雛形。
3、田橫祭海節:
田橫祭海節主要是漁民過的節日,發源於山東省田橫鎮周戈庄村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具有500多年歷史。
經當地政府的精心策劃、包裝和推介,這個古老的節日已發展成為山東乃至全國知名的民俗節慶品牌,更是現代人心馳神往的狂歡大典,每年都吸引不計其數的中外遊客及中國各地的民俗、經濟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專家慕名前來。
祭海前一天,漁民們將海邊的龍王廟打掃一新,懸掛大紅燈籠,擺香爐、祭案,貼對聯,披紅掛彩。同時在龍王廟前的海灘上扎松柏龍門,在其上懸掛匾額,掛滿彩燈,張貼大紅對聯。
各船船主忙著將彩旗獵獵的漁船開到村前海灣,船頭面向大海,一字排列,將漁具和網具擺放整齊,然後下錨定位,等待第二天正式舉行祭海儀式。
祭海儀式當天,漁民們以船為單位在龍王廟前的海灘上開始擺供。一束束用竹竿綁紮成的幾米高的「站纓」迎風而立,一張張供桌上擺滿了麵塑聖蟲、壽桃、魚、各類糖果、點心等,桌前的紅漆矮桌上,一頭頭黑毛公豬昂首向前,一隻只大紅公雞精神抖擻。
漁民們將要焚燒的黃裱紙整理好,擺好香爐,將上千掛紅彤彤的鞭炮升上高空。
4、泰安東岳會廟會:
泰岳廟會始於唐末,興於宋,鼎盛於明清,經久不衰,集宗教、民俗、民間藝術和商貿活動於一體的中國民俗文化盛會。
泰東岳泰山為五嶽之首,是佛道並存的神山。泰山腳下的岱廟,供奉著泰山神--東岳大帝。
傳說夏歷三月二十八日為泰山神生日,歷代帝王多於這天在岱廟舉行封禪大典。帝王的慶典活動、佛道的宗教活動以及民眾的朝山進香活動,在岱廟一帶形成了以貿易活動和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東岳廟會。
民國年間,每年廟會期,善男信女遠道而來朝山進香者不絕於途,山中居民多出售香蠟紙錁,生意最盛。沿途乞丐甚多。
建國後,廟會轉化為物資交流大會,「文化大革命」中中斷。
1986年泰安市恢復了泰山廟會,地點改在泰山環山路上,以紅門、王母池為中心。新的廟會保留了傳統廟會的一些內容,又充實了新的內容和新的特色,集游、玩、吃、樂、經濟貿易於一體,規模和影響在逐年擴大。
5、菏澤國際牡丹花會:
菏澤國際牡丹花會是山東省菏澤市一項重大旅遊節慶活動,是由菏澤市人民政府主辦,每屆花會都舉辦大批的經貿文化活動。
自1992年起每年4月中旬舉行,為期20天,至2017年4月15日已成功舉辦二十六屆,累計共接待中外遊客3000多萬人次,有570多位中央、國家部委的領導人到菏澤視察。
「菏澤國際牡丹花會」為中國著名牡丹旅遊節慶之一,近年來,曾榮獲「全國花卉類節慶十強活動」、「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品牌展會」等稱號,菏澤市也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優秀節慶城市」等榮譽稱號。
通過舉辦牡丹花會,不僅提高了菏澤牡丹的知名度,使菏澤成為享譽全國的「中國牡丹城」,而且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動了菏澤經濟社會全面發展。2012年3月菏澤正式被中國花卉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牡丹之都」。
花會的宗旨是「以花為媒、廣交朋友、文化搭台、經貿唱戲、開發旅遊、振興經濟」,充分體現菏澤「牡丹之鄉」的特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島糖球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濰坊風箏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田橫祭海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泰安東岳會廟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菏澤國際牡丹花會
3. 丁蜀鎮的陶瓷藝術節
江蘇宜興陶器以丁蜀鎮所產最為著名。改革開放以來,宜興陶器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以日用陶器為大宗,「蘇缸」、酒壇、砂鍋等陶器,質堅耐用,美觀大方,其中紫砂工藝陶的品種有壺、杯、碟、瓶、花盆、雕塑等,質地精密,造型講究,裝飾純朴,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首屆陶藝節 1988年5月7-9日
首屆中國宜興陶瓷藝術節於1988年5月7日上午在宜興陶瓷陳列館廣場舉行開幕式,市長張伯端致歡迎詞,江蘇省副省長李綬章致賀詞,中顧委委員江渭清和副省長李綬章為陶藝節剪綵,中顧委委員杜平、朱穆之、江蘇省委書記韓培信、省長顧秀蓮分別為陶藝節寫來賀詞,中外來賓791人參加開幕式。
7日~9日3天陶藝節期間,舉辦陶藝表演、出口產品展覽和陶瓷學術交流活動。
期間外來客商與宜興企業正式簽訂15項供貨合同,成交額637萬美元。上海電視台專門組織首屆陶藝節「大舞台」文藝晚會。
第二屆陶藝節 1990年4月10日-12日
1990年4月10日至12日,第二屆中國宜興陶瓷藝術節在丁蜀鎮舉行,副市長林德意主持開幕式,代市長錢偉人致歡迎詞,江蘇省副省長吳錫軍致賀詞。全國工商聯副主任張緒武、原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儲江及吳錫軍剪綵。
應邀參加的有來自日本、美國、新加坡、加拿大、馬來西亞和港澳台地區的友人、客商以及有關部門領導、宜興籍知名人士、陶瓷專家、文藝界、新聞界的中外嘉賓1200多人。
期間進行了陶藝和民間藝術奉演。簽訂利用外資項目5個,總投資689萬美元,外貿成交額9429.85萬元。
第三屆陶藝節 1992年5月5日-10日
參加本屆陶瓷藝術節的中外賓客逾6000人,其中有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國朋友、經貿客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近800人。1992年5月5日在新落成的宜興市展覽館舉行了開幕式。
第三屆陶藝節期間共舉辦「陶都行」貿促聯誼會、國際國內友好城市交往活動、港澳台僑宜興籍人士愛家鄉大聯歡、首屆紫砂陶文化國際研討會,92宜興春季商品交易會、大型民間焰火晚會和陶藝之光文藝晚會等18項活動,5日晚上的大型焰火晚會在宜城、丁蜀兩地同時舉行,場面熱烈,氣勢宏大,盛況空前,兩地觀眾達40萬人。
第三屆陶藝節貫徹「以陶為媒,以藝會友,擴大交往,促進發展」的宗旨,節日期間,全市共簽署利用外資意向項目72個,合同利用外資5300多萬美元;達成內資合作項目55個,總投資2.1億元;銀行落實配套資金項目89個,引進資金6億元;商品成交總額17億元,其中外貿成交2.88億元,推銷地方產品7億多元。
第四屆陶藝節 1994年5月5日-10日
第四屆中國宜興陶瓷藝術節於1994年5月5日上午在宜興工業展覽館開幕。本屆陶藝節以藝為媒,突出經濟,融經濟、科技、文化、藝術、外事、旅遊於一體,是一項經濟科技交流、文化藝術交流和國際間友好交往的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的國際性盛會共舉辦節慶、經貿和藝術等活動30項,推出各類展館和展覽19個,其中帶有國際性的活動4項,帶有全國性的活動6項。
本市參與節日活動的工作部門、鄉鎮及單位達500多家全市直接參與者達十幾萬人次。 節日期間,成功地舉辦了』94首屆全國環保技術交易會,全國環保技術(常設)市場同時開業,舉辦了』94中國陶瓷藝術展評會「陶都杯」首屆民間珍藏品評展拍賣會和首屆中國書畫珍品拍賣會、《宜興紫砂陶》郵票首發式、第四屆陶藝節書畫系列展、宜興市首屆個體私營經濟產品展銷會、《陶都之春》大型文藝晚會。
首次舉行了「榮譽市民」證書和金鑰匙頒發儀式,順利地與斯洛維尼亞共和國諾澳市簽訂了締結國際友好城市的協議書。
新簽外資意向項目127隻,總投資3.25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1.95億美元;出口創匯1885.46萬美元,外貿成交11.26億元,工業產品銷售成交21.62億元;內貿流通成交36.28億元;新簽內資項目156隻,總投資13.16億元;金融部門為新簽項目配套引進資金1.02億元,為生產企業引進流動資金8.67億元。
第五屆陶藝節 1996年 5月5日-8日
第五屆中國宜興陶瓷藝術節在宜興舉行。5日上午在宜興體育場舉行開幕式。5日下午,由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第五屆陶藝節組委會、宜興陶瓷公司聯合舉辦的「96中國宜興國際陶瓷藝術展」在宜興陶瓷博物館舉行。有11個國家及國內主要產區著名陶藝家的300多件(套)精品展出。陶藝節期間,全市新簽、推進合資合作項目105個,總投資3.23億美元。完成外貿供貨額15.9億元,自營出口創匯4360萬美元。落實內資項目64個,總投資2.77億元,完成內貿商品銷售總額39.12億元。
第六屆陶藝節 1998年5月5日-8日
第六屆中國宜興陶瓷藝術節於1998年5月6日下午在宜興市人民劇院開幕。本屆陶藝節堅持務實辦節,以促進經濟發展為宗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屆陶藝節共邀請中外來賓1000餘人,其中參加開幕式的外商532人,分別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新客商多,務實客商多,發達國家客商多,客商的層次較高。陶藝節突出外經貿活動的同時,安排陶瓷精品展、宜興書畫名人作品展、春季商品展銷會、民間藝術展演、環保產品展示交易會等。
陶藝節期間,全市共簽外資項目38隻,總投資11750萬美元,合同利用外資7313萬美元。推出的85隻內資項目,洽談成交的41隻,總投資27669萬元。簽訂各種技術成果合作轉讓協義120份,技術和產品成交總額近1億元。
第七屆陶藝節 2013年5月5日-8日
第七屆中國宜興國際陶瓷文化藝術節於2013年5月5日在宜興市丁蜀鎮中國陶都陶瓷藝術博覽中心隆重開幕。開幕式上,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宜興「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稱號,何天雄與市委副書記、市長張立軍為「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揭牌;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與我市合作共建「中國宜興陶瓷出口共建基地」,王忠奇與宜興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周中平共同為基地揭牌;邁克·摩爾、焦胥·格林等6位國際友人獲得由王中蘇頒發的相應榮譽證書;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公布了「十大經典紫砂壺器型」。
此外,活動現場還揭曉了「第二屆陶都宜興十佳優秀青年陶藝家」最終入選名單。 本屆「陶文化節」特點非常明顯,主要體現三大元素。一是國際元素,屆時將有很多國際友城代表、國際友人受邀參加「陶文化節」。二是文化元素,眾多文化名人將雲集宜興。三是旅遊元素,旅遊系列活動將貫穿「陶文化節」全過程,成為「陶文化節」的主角。
4. 淄博花燈的淄博花燈淵源與發展
花燈——是春節、元宵節懸掛和擺設的觀賞性,用各種材質和造型以傳統工藝製作的燈飾,通稱花燈、燈彩或彩燈。花燈的發展與元宵觀燈、賞燈有著直接關系,元宵節又叫「燈節」。
元宵燈節始於漢代,盛行唐宋,傳於明清。當時叫「上元燃燈」,漢代司馬遷建議漢武帝修改立法,在創建《太初歷》時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此後,各地都興「鬧元宵」「賞花燈」,隨之社火、歌舞以慶昇平。
據《隋書音樂志》載:「隋煬帝大業二年,正月十五日,在京都端門外,大放巨火,光燭天地,綿寰八里,列為戲場,全面匏革之聲,聞於十里歪,自是每年為常焉」。
《開元天寶遺事》中說:「韓夫人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目也」京城「燈輪高二十丈,衣以綿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唐明皇令人製作過高達一百五十尺的大燈樓,燈樓上懸掛著珠玉,金銀穗墜,風吹金玉,錚錚作響。
宋代,花燈發展到了新的高峰,樣式變化萬千。《武林舊事》中說:「那是燈品至多,精妙絕倫」有同玻璃球一樣的無骨燈,有灌水轉機,百物齊動的機關燈,有刻鏤金鉑,飾以玳琩的魷魚燈,有以五色珠為網,下垂流蘇的珠子燈,有白玉製作嫦娥奔月.西施采蓮.劉海戲蟾人物故事燈……
明清兩代,花燈越出越奇,各種「扎製作行」極其興旺,秋色賽會盛行,燈彩遠銷外洋。
新中國成立後,花燈藝術得到更大的發展「淄博花燈」「自貢花燈」「江淮花燈」交相爭研,使華夏古老的花燈藝術更加絢麗多彩,展示出新時代的勃勃英姿。
淄博花燈,源於姜太公封齊,魯中地區商周先民植桑養蠶者居多,周村是中國北方絲綢之鄉,相傳養蠶.織絹乃皇帝夫人嫘祖所教,人們稱嫘祖「天後娘娘」。商之於凌城(今周村南古城村)是商代於陵侯國的都城,漢代為於陵縣,隸屬濟南郡,建有天後娘娘廟,正月十六日是天後娘娘的生日,人們要在十六日日出前在泔河裡刷養蠶的簾子等家什,不見紅日刷的蠶簾子成活率高,因為是正月十五上元節晚上有月亮,趁月色,也有的打著火把,後來發展到用紗罩在燈碗上,後來又發明了各式各樣的紗燈掛在河沿上照明(此河後改為淦河從鳳凰山北,古城村西流入現在周村市區內)形成了十五日夜間至十六日拂曉泔河兩岸燈火通明,遠遠望去像一條長長的火龍。
有的富有家庭和善心人則把燈掛在大門口與人照明,也有的提燈到娘娘廟燒香,把燈掛在廟里,祈求大吉大利,連年有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形成了上元節夜晚掛燈習俗。
姜太公則把紗燈各色絹燈用在軍事上為「號燈」,夜間以燈號令三軍,使周軍大勝商紂。
建立周朝後,他又把陣亡的將領封為神聖,大搞祈福.祭祀活動。使齊國燈彩從民間走向軍用、宮廷,廟堂、社火。此習俗一直延續上世紀五十年代,周村正月十六日像初一那樣,包餃子放鞭炮,祭祀神靈,稱謂「過十六日。」
「淄博花燈」始於周齊,興盛於清初,隨著周村絲綢業和博山陶瓷琉璃業的興起,周村、博山元宵掛燈也隨之興起。博山以料燈為主,木製框架、琉璃鑲嵌,因為有對陶瓷、琉璃的繪畫基礎,所以花燈造型樣式繁多,繪燈的內容也很豐富,加以琉璃珠的裝飾和造型華貴、高雅,乃全國一絕。使博山料絲六扇屏、照壁、堂燈、料珠銷遍全國及世界各地。
周村花燈以絲綢為主,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一、 用五綵綢子遮天蔽日,下雨下雪不妨礙觀燈。
二、飛禽走獸、鳥語花蟲、瓜果梨桃、五穀雜糧、魚鱉蝦蟹、牛驢騾馬都能做成燈。體現了一片豐收景象,顯示出扎制藝術的高超。
三、盒子燈,直徑六十,高三十公分的圓形盒子掉在空中,像現在的大蛋糕盒,下邊點燃,發出火光和乒乓響聲,從盒內掉出五顏六色的剪紙造型,例:牛郎織女、麻姑獻壽、嫦娥奔月、十八相送、吉祥如意、連年有餘的吉祥圖案和天官賜福.人壽年豐等字,隨燃燒,隨往下降,連續半個多小時,可稱全國一絕。
四、 空中吊著動物活動燈,例:山羊抵角、鷸蚌相爭、龜兔賽跑、蝴蝶飛舞、蜻蜓戲水都能自身活動和打鬥。
五、牆上掛的戲劇人物活動燈,例:拾玉鐲、小放牛、漁夫恨,在牆上的小戲樓里表演的人物有十幾公分高,裡面播放唱片,還有的孫猴子吹鼔鐺,豬八戒吃西瓜,更引人發笑。
六、 以當地絲綢扎制裱糊的宮燈、花燈都集彩繪、剪紙、書法於一體,內容廣泛例:聊齋,風神演義、四大名著、民間故事、成語故事、二十四孝,山水、花卉等,製作精良、繪畫細膩,剪紙巧妙,體現了文化底蘊深厚的齊魯風采。
七、觀燈與白天看芯子,晚上觀耍龍燈、玩獅子、跑旱船和踩高蹺相結合。
新中國成立後,花燈藝術得到更大的發展,周村元宵觀燈有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一九五零年建國第一個春節,以大街絲市街為主的全街掛燈,各鄉鎮.
街道搭台唱戲,文化館在水膠場搭台匯演比賽,晚上龍燈旱船扮玩隊伍上街,元宵期間整個周村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
晚上扮玩隊伍更顯示了燈的異彩,隊伍以火流星開路,鈴子長鳴,鑼鼓喧天後跟
雙獅起舞、旱船緊隨,秧歌隊、腰鼓隊、二龍戲珠不斷在空中攀懸,雲彩燈時起時落伴隨著龍的起舞,盤龍滾動、戲珠、戲水,真似行雲流水,後跟高蹺隊、竹馬隊,高蹺腳底銅鈴有節奏的響動,有的累了坐在房檐上休息,以示高度,引竹馬的飛腳,劈叉、跟頭接連不斷。最後是小鑼鼓和蹶芯子,在旗羅傘扇對對大紅燈的輝映下,在街兩邊男女老幼人頭攢動下,在花紅柳綠的衣帽襯托下,鼓樂聲喧、燈月交輝、火樹銀花、翻滾跳躍,歡樂的海洋直沖雲天,是東方神韻,東方文化的無比魅力,是中國人民站起來的具體體現。
第二次高潮一九五六年,正月十五晚上從青島開往濟南的客車,在周村火車站有四節車
廂基本下空(筆者親眼所見),周村大街早晨打掃衛生靴鞋撿了一筐。
第三次高潮在改革開放後的八十年代,規模宏大,內容、造型都有所創新,以地面大型活動故事燈為主,精巧華麗,千姿百態,扮玩的隊伍在寬闊的新建路上表演,華貴高雅.絢麗多彩.古老的芯子也抬上街,光彩奪目、人山人海,一擺數里。
九十年代的元宵節,淄博各區縣都掛燈扮玩,規模宏大各有特點,都以大型故事機械燈為主,扮玩的隊伍也多在白天舉行。
一九九零年九月五日——十月五日「首屆中國陶瓷琉璃藝術節」在淄博人民公園舉辦了「首屆淄博金秋燈會」,它集歷年元宵燈會之精華,容三十七座大型機械燈組和近千盞小型民族花燈與一園,統一規劃、巧妙布局,與山、水、湖、樹、路等園林相映成趣,成功的突出了「歡樂的淄博」這一主題。形、色、聲、光、動的有機結合,燈組樂聲飄逸、意境悠遠,令人賞心悅目、樂而忘返,顯示出傳統藝術的極大魅力,據統計,燈會期間接待中外觀眾五十餘萬人。
第二屆「金秋燈會」四十八座大型機械燈組和六百餘盞小型民族花燈,緊緊圍繞著齊國故事、聊齋故事這兩大題材,與園林藝術交相輝映,呈現出一派「流金異彩燈滿園,萬紫千紅鬧金秋」的景象。燈組採用了陶瓷、琉璃、絲綢、塑料等眾多原材料,更給人以特色鮮明、耳目一新的深刻印象。博山陶瓷廠用兩千多隻碗、盤、匙、碟搭成的「孔雀開屏」精巧美艷,琉璃彩門「雙麒麟拱日」晶瑩剔透,臨淄製作的「景公車馬」「太公釣魚」「高陽酒旗風」等燈組和淄川區、山東鋁廠製作的七組「聊齋故事燈組,展示了淄博的古老文明,周村區的八十米燈棚,容二十餘盞故事燈組於巨龍體內,可謂別出心裁,洋洋大觀而於湖面的「彩瀑三掛」「珍珠神女」「哪吒鬧海和」和「牛郎織女」等燈組,燈.水相映更是迷人。據統計本屆燈會觀眾高達六十餘萬人次,門票收入八百萬元以上,共接待來自日.美.意.德.英.法.蘇.南韓及港澳台等二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同時舉辦「國際陶瓷藝術作品展評會」「淄博工業產品展銷會」(燈會共舉辦四屆,此文根據閻水村文寫)
「 淄博花燈歷史悠久,鮮明的藝術風格,精湛的藝術造型,廣泛的古今內容,濃郁的生活氣息,給我們帶來歡樂,帶來祥和。
自改革開放以來,燈火輝映.爭奇斗艷的淄博花燈,不僅銷往全國各地,已到俄羅斯.德國進行燈展,促進了對外文化交流,弘揚了民族文化,展示了中國民間藝術,對增進友誼,淄博花燈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中央電視台,山東電視台,多年來從新聞報道.花燈專題,大大提升了淄博花燈的知名度。「淄博花燈」這一展示齊魯風採的文化遺產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淄博民間文化藝術的芬芳,更好的為社會服務,必須轉變發展機制,成立花燈行業協會,使花燈行業有引領機構,協調政府與花燈企業之間的關系,建立花燈研究設計機構改革創新,提升藝術的科技含量,把白熾燈改為五顏六色LED的低碳節能燈,轉換亮點為特點,才更有賣點。
轉換發展觀念.發展方式.綜合實力.聯合開發,建立「淄博花燈博物館」與旅遊相結合,與各地藝術節.文博會.文藝演出.廟會.民俗扮玩相結合,製造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更強,表現鮮明的時代精神,豐厚的民族精神及社會生活中豐富多彩.激發進取.催人奮進.多元化與科技結合,更具魅力的花燈,把接到訂單做燈,形成看樣訂貨,把短線產品,拉動為長線產品,從小批量加工,做到承接大型燈會,從擴大國內市場到走出國門。
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政府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對文化產業的重視及有關政策的出台,給花燈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機遇。淄博花燈應在黨和政府領導.關懷.支持下團結奮進.開拓創新.匯聚齊魯文化精粹,以王者風范,屹立在世界東方,光照千秋。
李忠俊
5. 山東特色文化有那些
山東特色文化有:山東方言、山東宗教、山東飲食、山東戲曲、地域文化等。
1、山東方言
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的漢語方言分區資料,山東一百多個縣市的方言均屬於官話大區(也叫北方方言)。參考古代清聲母入聲字和次濁聲母入聲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規律,山東各地方言又分別劃歸三個不同的官話小區:冀魯官話、中原官話、膠遼官話。
(1)冀魯官話:指通行於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東省濟南、聊城、德州、濱州、淄博、泰安等40餘縣市在內的方言。
(2)中原官話:指分布在河南省、陝西省、安徽北部、江蘇西北部及山東臨沂、菏澤、棗庄、濟寧、曲阜等30個縣市在內的方言。
(3)膠遼官話:分布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其中山東青島、煙台、威海,大致相當於人們常說的「膠東方言」的范圍。
2、山東宗教
山東省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五種宗教。
佛教和道教在山東有千年以上歷史,伊斯蘭教主要自13世紀隨回族穆斯林徙居山東後發展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在鴉片戰爭後迅速傳播起來的。
3、山東飲食
魯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咸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三大體系。宋代後,成為「北食」的代表之一。
4、山東曲藝
山東是中國較早有戲劇活動的地區之一。隋代齊倡名動全國,到了唐代參軍戲在山東流行。可以說長期流行的歌舞百戲,俳優活動,是戲曲孕育發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過程。
宋雜劇形成後亦波及山東,金末元初產生用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即元雜劇,山東是主要流行地區之一,元人鍾嗣成的《錄鬼簿》和明初賈仲明的《錄鬼簿續篇》中記載的山東籍戲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
5、地域文化
齊魯文化是先秦時期齊魯國地盤對照至今山東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陰陽、縱橫、方術、刑、名、農、醫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據當代作家田茂泉說,進入秦漢以後,齊魯文化逐漸由地域文化演變為一種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6. 打鐵花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到底什麼是打鐵花
打鐵花是流傳於豫晉地區民間傳統的煙火,打鐵花需要把事先准備好的生鐵化成鐵汁待用,打鐵花用的鐵水需要達到1600℃~1700℃,即看到鐵水迸出金花才行。打鐵花時,先把熔好的鐵汁注入事先准備好的花棒,打花者一手拿著盛有鐵汁的花棒,一手拿著未盛鐵汁的花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擊盛有鐵汁的上棒,使棒中鐵汁沖向花棚,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跟一人,鐵汁遇到棚頂的柳枝而迸散開,又點燃棚上的鞭炮、煙花等,五彩繽紛、震天動地。
一般30分鍾左右的打鐵花表演需要150斤的鐵水,需要大量的廢鐵熬制而成,而且打鐵花對於技師們的技術要求非常高,這關於著觀眾和技師自身的安全,所以打鐵花也被稱為「勇敢者的表演」。
(6)陶瓷琉璃藝術節在哪裡舉辦擴展閱讀:
打鐵花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據河南確山打鐵花傳人楊建軍介紹,這項工藝源自北宋時期,最初是煉丹道士與工匠們在春節祭祀太上老君祖師爺的一種祭祀儀式,後來經過流傳和改進,逐漸增加了鞭炮、煙花和耍龍燈等形式,融合成一種氣勢磅礴、絕美震撼的藝術表演。明清時期,打鐵花是最為鼎盛的時候,當時這項表演深受皇家貴族喜愛。
因為打鐵花的要求高,而且特別危險,幾乎每一個專業的技師在訓練中都收到過高溫灼傷,身上或多或少都會帶著傷疤,這也是現在無人傳承打鐵花很重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