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藝術家汪曾祺表達了什麼

藝術家汪曾祺表達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17 04:05:21

⑴ 你認為汪曾祺是一個什麼樣的作家呢

沈從文:“有個汪曾祺,將來必有大成就”

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蘇高郵人,曾就讀於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等。沈從文當時就看好汪曾祺的,一九四一年二月,沈從文致信在福建長汀廈門大學的施蟄存,特別提到:“新作家聯大方面出了不少,很有幾個好的。有個汪曾祺,將來必有大成就。蕭乾太太王樹藏,寫小說或者也有前途。刊物少,不夠運用,否則一面學,一面寫,兩年內必有一批生力軍露面。”

汪曾祺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影響,在創作上主張回到現實主義、表現民族傳統、表達純真、自然的情感。他的小說大都取材民情風俗、日常生活,語言自然、活潑;文風清新、質朴;意境優雅、唯美。他的散文刻畫民俗、民風,形象、生動,蘊涵著對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切情感。他說,“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他的作品對鄉土文學、尋根文學有很大影響。他的代表作,《受戒》和《大淖記事》,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所以人們喜歡說他是,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⑵ 汪曾祺對我們人生的啟示

汪曾祺竭力表達的就是這種對美好人性的追求。面對紛繁復雜且具有諸多誘惑的社會,我們身處貧困或遭遇變故時要忍而不怨,沒有一技之長時要勤而不貪,才華橫溢時要淡而不冷。這樣,我們就能追求到平靜、和諧、超然的精神境界,成為享受身心幸福的人。

⑶ 讀汪曾祺《受戒》,感受極致詩性世界

汪曾祺是新時期最受文學批評界關注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受戒》被公認為新時期文學創作中的「另類」。

一直以來,對汪曾祺作品的評析過多聚焦於文本意義,主要集中在就作品談作品,思路不免狹窄。

十年特殊時期剛剛結束, 大多數作家都自覺以文學為堅守社會良知的武器,積極地投入到維護和宣傳改革開放的政治路線的社會實踐中,以倡導和發揚知識分子現實斗爭精神的傳統為己任,傷痕文學崛起。

同時中國哲學界重新評價莊子思想,並對魏晉時代的哲學、玄學、佛學產生了深厚的研究興趣。這些對民族生命意識的追尋也正體現了民族潛在的意願。

十年特殊時期的專制殘暴地破壞了正常的社會價值觀念和文化秩序,整個民族的生存方式遇到了極大的危機,作為民族社會代言人的作家及知識精英們開始尋求個性意識和個性風骨。

汪曾祺正是在這一特定的歷史語境中創作了小說《受戒》,如果說藝術是藝術家個體生命體驗的轉換狀態,那麼我們也可以說《受戒》反映的正是作家汪曾祺對個體對生命的體驗,表達了他對人的生命、生活意義的叩問。

汪曾祺在《受戒》的末尾寫道: 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看似對夢境的回憶,實質是作家的藝術體驗的再現。

汪曾祺在《受戒》中表現出一種恬淡和諧的生活,表達對生命歡樂的追求。

在他所營造的審美王國中,人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滿了人間的煙火氣,同時又有一種超功利的超道德規范的明凈美。

可以說,《受戒》中自然純朴的民俗世界實際上是汪曾祺自然、通脫、仁愛的生活理想的一種審美表達,體現了作家的文化走向。

作家的這種文化走向同時又作為一種藝術創造的內驅力。正是這種內驅力的作用使得汪曾祺在新時期的文學創作迥然不同於其他作家。

汪曾祺出身江蘇高郵的一個書香門第,祖父功名在身,父親身上散漫著文人雅士之風和家鄉純朴的風俗人情,這些都深深積淀在他的心靈深處。對童年的生活的記憶是那麼根深蒂固。

汪曾祺在《受戒》末尾寫道:寫於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

如果真是如此,我們不能忽略,那年已是汪曾祺在家鄉生活的第十八年了。童年記憶往往包孕著最深厚最豐富的人生真味。在作家本身看來,它是一種體驗。進入藝術創作的童年經驗作為個體的一種本真的生命體驗超越了現實世俗的干擾,是對經歷本身所作的天然、純真、直觀的把握,因而這種體驗最接近於人的本性,是最真實天然的,也是最具有普遍人生意義的。

於汪曾祺成年之後經歷的坎坷,使得 作家一方面以成熟深刻的眼光看待生活,能夠洞穿生活的底蘊和生命的本質,一方面又使得作家以兒童般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充分把生活的詩性光輝放射出來。

可以說,汪曾祺是以一個滄桑老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所處的世界,他對人生感受到的焦慮、恐懼並不像傷痕文學作家那樣在作品中凸現出來,而是轉而採用一種和諧平淡的面目呈現。他越是在作品中呈現出這種平淡和諧、桃花源式的人生社會,就越表現出他內心騷動的悲劇意識和對現實的憂患感。

成人之後的坎坷經歷,使作者早年儲存於記憶中的田園牧歌式的和諧溫馨、明亮凈美受到了極大的壓抑。但是作家本人又不願看到現實生活的殘酷和悲劇性,這就使得作家產生了一種缺失性體驗。

這種缺失性體驗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是個體在人生經歷中形成的體驗。人體為了克服這種缺失感而主觀上又想求得滿足,就會調動各種心智力量去滿足自己。作為藝術創作的寫作,正是作家彌補缺失、消解缺失的最佳途徑。

汪曾祺有很重的缺失感。他經歷十年文革使得他對所經歷的現實有沉重的悲涼感。他的作品《復仇》《落魄》等等都沉重地表達著一種濃郁的人生痛苦。

正是因為這種現實生活的失意,使得作家強烈的慾望無法滿足,處於嚴重的缺失狀態之中,使得作家往往會將心中欲求所形成的意象幻化到某一現實對象上去,只不過這一現實對象在汪曾祺筆下變成了對童年經驗的一種藝術體驗生成。

童年經驗作為一種原欲,得不到滿足,受壓抑,作家形成自我的焦慮。為了逃避焦慮的煎熬,就得尋找替代性或補償性的滿足,作家只有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去升華。弗洛伊德說:

汪曾祺《受戒》所營造出的 詩性世界,是他在現實生活中失落感的極致美的生活,是他在現實生活中失落感的幻化。 《受戒》中的明海、小英子,包括其他和尚、當地百姓不受清規的約束,人性質朴。雖為凡夫俗子卻也沒有世故圓滑,惡意虛偽,人與人之間洋溢著樸素自然的愛意。

我們可以說,汪曾祺對現實的痛苦和失意在其童年的經驗中得到一種解脫。他覺得人性應回歸到自由和諧,社會應回歸到理想美的狀態。正如汪曾祺曾說: 「我的感懷寄託是和當前的社會政治背景息息相關。」

作家的缺失性體驗除了首先是對自身缺失狀態的體驗外,另一方面,他們自身的缺失性體驗往往又進而變為對更為普遍的缺失的體驗。他們因自身的缺失性使其進而感到社會的缺失,人類的缺失。換句話說,作家要超越自身的缺失進而能夠且應該感悟到整個社會、民族和一種普遍性的缺失。

總是對時代社會的發展走向,保持著一份常人缺少的清醒和洞察。他們對自己所處的時代有敏銳的感受和呼應,他們通過自己的反省來思考整個時代、整個民族的命運。席勒將藝術生成歸結為「審美王國」的生成。

作家通過自己的藝術實踐最終是要建立「審美王國」。

在「審美王國」中,人們卸下了身上一切社會關系的枷鎖,擺脫了一切無論是身體的還是道德權力的強制力量;而在世俗的「倫理王國」中,人與人以法律權力、道德權力相對峙,人的意志受到壓制,人性受到摧殘。

《受戒》中的生活是一種人既不需要對他人負責任盡義務,也不需要逃避社會,而是向生活敞開生命之門的世界。

在汪曾祺的創作中,童年記憶成為他創作這部小說完成藝術體驗的內驅力。這種豐富體驗也極大地激活了汪曾祺的創作能量,顯然汪曾祺要藉助這些作品來表達自己對社會對生活的看法,從藝術美學來看,這實際是在強調藝術的社會功能。

因為藝術不能改變世界,但卻有助於改變能夠改變世界的男男女女的意識和內驅力。

小說中明海和小英子之間的原始情愛並不具有驚世駭俗令人心情激盪的力度,但卻會使人在心靈深處持久地顫動,《受戒》的藝術實踐,實現了人按照屬人的方式開始人格的最終完成。

它體現了作者因自我的缺失感而尋找一種回歸感,汪曾祺由缺失性體驗進而轉入到歸依體驗。 歸依體驗是作家在尋找精神家園的過程中要達到神聖境界。

一種在結束無意義生活之後,重新獲得生活意義的充實感、安適感與幸福感。

這種歸依體驗,往往是飽經風霜之後才能找到的,從而使作家這一個體的人回歸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汪曾祺的歸依體驗表現為向個體童年時代的歸依。從汪曾祺的創作歷程來看,他的童年歸依是主動的。他也曾說:

這種信念驅使著他在藝術生活中自覺地追求一種理想的社會、理想的人格。從人格角度上說,他的意識定向於內部主觀世界。而這種主觀世界與作家本人的童年經歷、早期經驗保持著有力的聯系。

實際上,任何藝術體驗都有其原初的深層的不可見的原型。就汪曾祺而言,這一原型最深最遠的表現為道家的「太古」,最近的為自己的童年。由此我們可以說,汪曾祺的創作是主動歸依童年。

這也使得汪曾祺的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不僅豐富了當代文學的發展,而且取得了很高的美學意義和社會教育意義。

而對於作家本人而言,他 回歸了個人,人類的精神家園,心靈有了歸屬感,而且實現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現實道德感。

通過這種心理闡釋,我們或許會更清楚地認識到汪曾祺的《受戒》作為另類在當代文學史中的價值。

⑷ 誰知道 小說家汪曾祺的代表作品 及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啊

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蘊著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其效用並不只是自娛一己的性情,他強調自己的作品還應於世道人心有補,於社會人生有益,決不是要把個人與社會隔離開來,對立起來。他的作品間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張的隨緣自適、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斷然有別於魏晉文人的清談和頹廢,在本質上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描繪是樂觀向上的,相信「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現代藝術,太多的誇飾,太多的刺激,太多的藉助聲光電氣。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後。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麼其他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出這樣的吁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啊!

⑸ 汪曾祺老舍先生的表達方式是什麼

汪曾祺老舍先生的表達方式是絢爛至極歸於平淡。
老舍(原名舒慶春,1899年2月3日_1966年8月24日),畢業於北京師范學院,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老舍總是忘我地工作,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終生對滿清一代的腐朽統治持批判態度。

⑹ 汪曾祺散文特點是什麼

曾祺散文特點是:汪曾祺受的散文優美、淡雅、朴實、精煉。

第一個特點,汪曾祺的語言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話。有人評價汪曾祺的語言說是「把白話白到了家」。然而,讀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顯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帶有的那種文人雅氣。二者得到了某種平衡和協調之後,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第二個特點,則是汪曾祺的散文中,善於從小處寫起,以小見大。他似乎特別擅長於從生活中的瑣碎小事中取材,寓巧於拙,表達真摯的感情。

汪曾祺簡介:

汪曾祺從小受傳統文化精神熏陶。1930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等名家學習寫作。他是跨越幾個時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說、散文、戲劇文學與藝術研究上都有建樹的作家。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詩和散文。

1948年出版第一個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個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發表小說《騎兵列傳》,1980年發表小說《受戒》,受到普遍贊譽,隨後一發不可收。現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汪曾祺自選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幾個作品集。

他的小說被視為詩化小說,其中《大淖記事》獲全國短篇小說獎。他還寫散文、評論和劇本。他與人合作改編、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觀眾的喜愛。

閱讀全文

與藝術家汪曾祺表達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