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標題 2、戲曲的虛擬性、綜合性、程式性,你是怎麼理解的
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是中國戲曲的主要藝術特徵。這些特徵,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閃耀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
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它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的綜合性,使中國戲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它把曲詞、音樂、美術、表演的美熔鑄為一,用節奏統馭在一個戲里,達到和諧的統一,充分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國獨有的節奏鮮明的表演藝術。
中國戲曲中最重要的一點特徵是虛擬性,舞台藝術不是單純模仿生活,而是對生活原形進行選擇、提煉、誇張和美化,把觀眾直接帶入藝術的殿堂。
中國戲曲另一個藝術特徵,是它的程式性,如關門、上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戲曲中既有規范性又有靈活性,所以戲曲藝術被恰當地稱為有規則的自由動作。
其表現
在中國,戲劇家不依靠舞台技術創造現實生活的幻覺,不問舞台空間的使用是否合乎生活的尺度,也不要求情節時間和演出時間的大體一致。中國戲曲舞台是一個基本不用布景裝置的舞台。舞台環境的確立,是以人物的活動為依歸。
即有人物的活動,才有一定的環境;沒有人物的活動,舞台不過是一個抽象的空間。中國戲曲舞台上的時間形態,也不是相對固定。它極超脫、流動,或者說是很「彈性」的。要長就長,要短就短。長與短,完全由內容的需要來決定。
中國戲曲這種極其超脫靈動的時空形態,是依靠表演藝術創造出舞台上所需的一切。劇本中提示的空間和時間,是隨著演員的表演所創造的特定戲劇情景而產生,並取得觀眾的認可。
㈡ 概述戲曲表演特徵的綜合性
中國戲曲表演最顯著的特徵是一種綜合性,海納百川,汲取各種精華並不斷創新,是諸多藝術因素綜合而成的一種特別的戲劇表現形式。
中國的戲曲是綜合的藝術形式,它融合眾多藝術形式於一身,並且賦予了新的藝術生命,中國戲曲富於個性,在中國的藝術形式中獨樹一幟。戲曲藝術主要包括舞蹈、音樂、詩歌,而且還包括化妝、造型、服裝、美術等方面。中國戲曲的這些藝術因素綜合起來都遵循著一個規律就是藝術美。首先是需要一個完美的劇本為基礎,這樣,才有可能表演出絕倫絕美的戲曲,獲得更多觀看者的贊賞。在這其中,音樂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為故事情節配樂,為其增添色彩,使其變得更加形象生動。讓表演出來的戲曲更加深入人心。戲曲表演是離不開音樂的,它以音樂為核心來組織自己的藝術語言。因此,音樂是中國戲曲表演藝術體系不可或缺的。
清末學者王國維說過:「謂以歌舞演故事也」,一言道破了戲曲的特點。中國戲曲與中國的話劇都是戲劇形式的一種,但是中國戲曲的藝術形式更加豐富,戲曲是運用音樂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人物的特點和故事的情節。各種表現形式都離不開舞蹈 ,所以說,舞蹈是中國戲曲表演藝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戲曲有著簡單但又不平凡的舞檯布置,整個舞檯布置只是簡單的「一桌二椅」,給表演者留下更多的施展空間和表演空間,使其充分發揮表演才能。而西方的舞台結構復雜繁多,中國與之截然不同。相反,中國的戲曲表演更注重表演時所用的道具,如:有著藝術氣息的服飾和惟妙惟肖的臉譜等,讓起舞台效果更加鮮明。而簡化了舞檯布置。
其次, 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唱,指唱腔技法,講求「字正腔圓」,主要用來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點以及對故事情節推波助瀾;念,即念白,是朗誦技法,要求嚴格,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動作,是在中國傳統武術基礎上形成的舞蹈化武術技巧組合。這四種表演技法有時相互銜接,有時相互交叉,構成方式視劇情需要而定,但都統一為綜合整體,體現出和諧之美,充滿著音樂精神(節奏感)。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再次, 由於各地方言不一,各個劇種又有不同的藝術風格。無論是典雅如幽蘭的崑曲,還是被譽為南國紅豆的粵劇,以及田園牧歌式的花鼓戲,高亢激越的梆子,低回委婉的越劇,在風格上均各不相同,綽約多姿。例如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藝術,它包含有文學、音樂、表演、美術等各種成分,這每一種成分都有各自的藝術特性,但當它們進入戲曲以後,就又都或直接或間接地與融合在了一起。又例如,中國戲曲劇本的文學類型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如小說、散文、詩、詞、大賦、小賦等等。中國戲曲有著不同的藝術形式 。中國戲曲這種汲取精華於一體、海納百川的綜合性表現手段,與中國「和」是萬物的根本的美學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古代美學講究萬物和諧,就像一滴水最總要流入大海一樣。在待人接物上,「和」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戲曲,各種藝術形式和表演形式的綜合,正更加鮮明地印證了「和」這種美學思想,與之是密切相關的。
另外, 詩、歌、舞相結合的形式是戲曲的一個重要的藝術特徵。而影響戲曲藝術綜合性特徵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應該是我國古代文人作詩中所表現出來的詩、歌、舞相結合的特點。我們知道,詩是最富樂感的,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起,都能入樂、歌唱。中國常把詩與歌連稱,曰「詩歌」,也時常伴有舞蹈,「樂以詩為本,詩以樂為用。」《通志.樂略》,中國戲曲是詩的戲劇,一般稱「劇詩」,它發源於詩,是詩的世子,始終帶著它母體的特點,不但語言是詩,手段、構思、形象、意境也都是詩。連《楚辭》,都是伴有音樂和舞蹈的。
㈢ 為什麼說戲劇是綜合性藝術他的五大要素是什麼
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的一種綜合藝術。在古代希臘
,藝術被劃分為音樂、繪畫、雕塑
、建築與詩,戲劇被劃歸詩的范疇。但是,真正的戲劇藝術應該包容詩(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建築以及舞蹈等多種藝術成分,因而被稱為綜合藝術。
戲劇的要素
戲劇是一種綜合藝術,涉及的要素有四點:
1)文學要素:即劇本。尤其是戲劇中的矛盾沖突和戲劇語言。
2)音樂要素:包括戲曲、歌劇中的唱腔、曲子;還包括音樂伴奏和音響效果3)美術要素:包括舞台美術設計、布景、燈光。
4)舞蹈要素:包括演員的形體動作和舞蹈設計。
㈣ 為什麼說戲曲是一門綜合性藝術1000字左右
戲曲表演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就演員而言,都要必須具備戲曲的四功、五法,所謂的四功:就是「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以表演的程式把故事演給觀眾,為了把故事演好,演員就必須要經過嚴格的基本功訓練,有了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勝任劇中各種不同類型角色的需要。所謂的五法:就是「手」、「眼」、「身」、「法」、「步」。手指手勢,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法指以上幾種技術的規格和方法。對此,前輩藝術家曾說過,「手為勢,眼為靈,身為主,法為源,步為根。」其中「法」是指戲曲表演所不能背離的規矩和法度,否則就不是戲曲了。它是演員在舞台上展現戲曲表演意境和神韻的技法。把子功課,是戲曲演員的一門必修課,在中專戲曲教學中,把子功課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教材與相對成熟的教學法。但是在實際中,還要對把子功的教學體系予以重視, 要根據戲曲把子的特點,科學合理安排訓練,要口傳心授,強化劇目綜合訓練,以培養全面發展的戲曲藝術表演人才。
㈤ 為什麼說戲劇影視是綜合性的藝術
您好,我本科時所學課程講它的綜合性主要是說兩個方面,一是說它可以表現很多藝術門類的內容(比如電視舞蹈就是用電視表現舞蹈),二是說它綜合了很多藝術門類的特點,這些藝術門類的表現手法都可以為他所用,也就是說一是內容二是形式,我這樣說不知道您理解了嗎?我特意搜索了一些相關內容粘貼如下,因為我個人說的比較口語化,呵呵
綜合論是相對於本體論的一種電影理論,最早是由義大利前衛藝術家卡努在1911年提出,「電影是三種時間藝術和三種空間藝術的綜合,這三種時間藝術是:詩歌、音樂、舞蹈;三種空間藝術是:建築、繪畫、雕刻。因此,電影是第七藝術。」
如在C·威廉主編的《現實主義與電影》一書的序言中所指出的:「(有人認為,)電影的素材接近造型的、空間的藝術,也就是說,接近於繪畫;而它的展開的方式又接近於文學和音樂的『時間』藝術。……L·德呂克認為『電影是運動的繪畫』;……A·岡斯認為『電影是光的音樂』」,電影藝術綜合論者認為電影不能作為一種獨立藝術存在,而是多種藝術的綜合。
影視藝術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復合體,它既象時間藝術那樣,在延續時間中展示畫 面,構成完整的銀幕形象,又象空間藝術那樣,在畫面空間上展開形象,使作品獲得多手段、多方式的表現力。但是,在以往的影視創作中,比較強調影視藝術作為時間藝術的觀點一 直影響著我們的創作方法。法國電影理論家馬塞爾•馬爾丹曾說:「在作為電影世界支架的空間——時間復合體(或空間——時間連續)中,只有時間才是電影故事的根本的、起決定作用的構件,空間始終是一種次要的、附屬的參考范圍。」在這種觀點的指導下,長期以來我 國的故事片大多數都是以敘述故事情節的發展來結構影視,它是一種線性的思維方式,是按故事情節開展的環境背景來考慮空間的,但影視故事與一般的故事是不同的,它必須以造型 ——空間的形式呈現出來,通過造型表現手段——光影、色彩和線條所組成的構圖、色調和影調來敘述故事,抒發情感,闡述哲理。因此,更確切地說,影視藝術應是一種時空綜合藝術。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寫道:「任何存在的基本形式就是空間和時間,時間之外的存 在和空間之外的存在,同樣是極大荒唐」。因此,影視空間和時間並存就如天秤中的砝碼,應使兩者配重同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今後的藝術創作中發揮出強大的震撼力。
由於電影的樣式和片種繁多,有注重完整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故事片,有報道某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或歷史事件活動的記錄片,也有運用各種美術手段和材料製作的美術片,還有記錄舞台藝術表演的戲曲片等等。在這些種類中又包含若乾片種。如故事片中有喜劇片、西部片、愛情片、科幻片等;美術片中有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記錄片中有傳記記錄片、文獻記錄片、新聞記錄片等。它包括文學、戲劇、繪畫、建築、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成分,所以被稱為綜合藝術。
所謂綜合藝術,指綜合幾種藝術成分而構成的藝術樣式。其特徵是:
集體創作。包括編劇、導演、演員、美術、攝影、錄音多個創作部門藝術創造的有機配合;
利用現有的一切藝術表現手法。電影有含文學成分的描寫和結構,有含戲劇成分的對話、內心獨白、形體動作、面部表情,有含音樂成分的歌曲和與畫面融合的視覺形象;
廣泛的群眾性文化。電影的構成是用活動著的畫面和各種音響表達、表現世界各國的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且通俗易懂、明白曉暢。
但是,電影的綜合性並不是指各種藝術成分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將各種藝術形式包含的藝術成分融匯貫通變成新的東西加以表現。它除具有一般文學藝術的共性特徵外,還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徵。這在於電影藝術的表現工具與別的藝術表現工具不同。電影是用攝影機來反映的。攝影機具有真實記錄反映對象及其運動的時空轉換這一特點,由此形成特殊的電影表現手法和電影敘述語言,將各種藝術成分有機統一組合成新的藝術表現形象。
正因為如此,作為藝術的電影,雖然是誕生於眾多古老傳統藝術如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攝影……之後的最新最年輕的藝術,但也是迄今為止唯一可以讓我們知道它的誕生日期的藝術。自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正式公映自己製作的世界最早的影片獲得成功至今僅百年的歷史。而古老傳統的藝術,其中有的已經歷了上千或數千年的滄桑,它們問世的時日,就連專門研究藝術史的專家學者們也無從稽考。電影和古老傳統的藝術相比,它只能算個小弟弟。但是它後來居上,後生可畏,最年輕的藝術——電影,以其無可比擬的藝術魁力,闖進了世界藝術之林,一躍而成為最富群眾性最具影響力的與世紀同齡的藝術巨人。其所以能如此,恰恰是由於它年輕,有它自己的優勢。因為電影不僅是誕生於古老傳統的藝術之後,而且它是吸取和消化了這些藝術的所長而又揚棄了它們的所短,有機綜合了多種藝術因素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因此,多種藝術門類的有機綜合,是電影藝術最突出的美學特性,綜合性是電影美的本質所在。
早期的電影研究家們從電影像誰這一命題出發,探討電影藝術的基本持性和電影美的奧秘。他們所持的觀點和所得的結論各不相同,大相徑庭。有人認為電影像文學,有人認為電影像戲劇,也有的認為電影像繪畫,還有的說像音樂等等。不一而足。於是便有「可見的文學」、「電影詩」、「視覺交響樂」、「沉默的旋律」諸如此類的說法,試圖從電影美學的層次上對電影美的本質作出界說。這些見解雖知其相對的合理性依據,但在今天看來,其各執一端的片面性,則是顯而易見的。電影既像誰也不像誰,電影就是電影,因為電影是吸取、包容了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攝影……多種藝術的因素、集它們於一身的綜合藝術。
電影中包容了文學的因素,因為它從文學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關系的方法,從文學的各種體裁中廣泛吸取營養,如從詩中汲取抒情性,從散文中汲取紀實性,從小說中汲取敘事性。在敘事手法上又借鑒了文學中的主觀敘述和客觀敘述,外部描繪和內心剖析以及多種形式的結構原則等。總之,無論從人物塑造、情節結構的安排、細節的描寫、敘事的方式,電影都借鑒了文學的經驗而具有文學的因素。電影中存在的戲劇因素,表現在演員表演、場面調度、矛盾沖突和懸念等一系列藝術方法和手段的運用。電影中的音樂因素,表現在通過旋律配合畫面,以營造環境氛圍、渲染情感和節奏變化。至於電影中的繪畫、雕塑、攝影等因素,不僅表現在造型性和視覺再現性上,對構圖、色彩和光影的處理上,借鑒了這些藝術的經驗,而且電影中的許多專用術語如畫面、色調、影調、鏡頭、焦距等等,也都是從這些藝術中借用過來的。
電影從文學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關系的方法,從人物塑造、情節結構的安排、細節的描寫到敘事形式等各個方面都借鑒了文學的經驗、方法和技巧,因而具有文學的因素。但文學進入電影』,由於受電影的制約,經過消化、融合,已發生了質的變化,而非電影加文學。電影中的文學因素和作為語言的藝術的文學有質的區別。因為盡管電影廣泛借鑒文學塑造藝術形象的經驗、方法和技巧,但文學是通過語言文學這一唯一的媒介塑造文學形象,而電影則是通過畫面和音響以及電影所獨具的特殊表現手段——蒙太奇來塑造銀幕形象。作家用語言來寫故事、寫人、寫人的靈魂。文學形象是通過抽象的語言符號給讀者以聯想,銀幕形象則是通過可見的畫面和可聞的聲音具體地直接地訴諸觀眾的視聽感官。可見電影中的文學因素決不是電影加文學。
電影從繪畫中吸取營養,包括構圖、光影、色彩、線條的運用和處理,具有繪畫的因素,但繪畫進入電影並非電影加繪畫,電影中的繪畫因素受電影制約,與繪畫藝術有質的區別。繪畫再現生活的手段是線條和色彩,電影的手段是畫面,並且有聲音與之相配合。繪畫中的造型形象只能是化動為靜,靜中見動,不能表現對象的連續運動,銀幕中的造型形象則始終是不斷變化著的連續運動的造型形象。
電影從戲劇吸取營養包容了戲劇藝術的因素,但戲劇進入電影,因受電影的制約被消化融匯也產生了質的變化,並非電影加戲劇。電影的時空觀念和處理同戲劇的時空觀念和處理有著質的區別。舞台空間是固定的,銀幕空間是不斷變化的。舞台時間是現實的物理時間,銀幕時間則可以自由延長、壓縮、停滯的非物理時間。因此戲劇的時空表現受到限制,而銀幕的時空表現則有很大自由。不僅如此,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也存在著質的區別。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賞者的欣賞共時共地,同時完成,這是戲劇表演的特點;而電影表演則是另外一種情形:表演者在場表演,欣賞者缺席;欣賞者在場欣賞,表演者缺席,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賞者的欣賞不可能共時共地,也不是同時完成。因此,這就決定了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各有自身的特殊規律而非一致。
其他各門藝術進入電影,同樣要產生質的變化,凡此種種,說明電影吸取了多種藝術門類,並不是各門藝術簡單地相加拼湊在一起,而是經過了化合的有機的綜合整體。電影吸取了多種藝術門類而形成綜合性的審美特性,就其實質來說,乃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有機綜合。正因為如此,作為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相結合的新型藝術——電影,它克服了傳統的純時間藝術難以充分表現空間和傳統的純空間藝術難以表現時間的局限與不足,既可以充分表現時間又可以充分表現空間,因而具有巨大的表現潛力和藝術可能性。由此也不難看出,包容了多種藝術門類的電影的綜合性實質,還在於它是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的綜合,它克服了純視覺藝術難以滿足人們對聽覺形象的審美需求和純聽覺藝術難以滿足人們對視覺形象的審美需求的局限,而具有可以融合視聽兩者之長的優勢,成為一門最富群眾性的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