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外的勝利廣場上有什麼藝術品
一段段殘破的磚牆,一片片銹跡斑斑的鋼板,將我們帶回到1937年,歷史的滄桑、戰爭的血雨腥風、對和平的渴望在這里碰撞,盪漾開的漣漪,重重疊疊,流淌在爭取和平的征程,歷史的皺褶,匯聚在這片曾經烈士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土地上,這不僅僅是歷史的沉澱,而是淞滬人民、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也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所擁有的堅定信念——和平。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公園公共藝術是淞滬抗戰紀念館的延伸和擴展,將公共藝術融入整個抗戰紀念公園,營造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神聖、庄嚴、肅穆的紀念性景觀,補充了抗戰文物和原始紀念物視覺形象的不足,以藝術造型和創意及其張揚的精神力量,充分表達了抗戰從情節性敘事向紀念性場景的拓展,其採用高度概括的抽象符號構成,以豐富構築物的紀念性氛圍,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展現「淞滬抗戰」同仇敵愾的氣魄與不畏犧牲、為和平而戰的精神。
淞滬抗戰紀念公園的部分公共藝術品簡介
1、《匯聚》:為火炬裝置,在淞滬抗戰紀念館塔的正南面,大草坪和硬地坪交界處,由四組同心黑色大理石和褐色琉璃構成,象徵中華民族以及全世界正義力量為和平事業匯聚於此,並作出巨大犧牲和貢獻,最終迸發出熊熊的抗戰勝利之火。 2、《歷史漣漪》:圍繞《匯聚》盪漾出一圈圈漣漪,按時間順序鐫刻著中國抗日戰爭中22次最重要的戰役,並與此相對應的同時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大事記;在漣漪的局部還鑲嵌有浮雕等裝置藝術,以相關歷史事件的圖案,再現當年的戰斗畫面。
3、《淞滬戰歌》:這首歌曲是由羅家倫作詞,黃覺非作曲,反映「八·一三」淞滬會戰期間,中國軍民不畏強暴、英勇奮戰、視死如歸、可歌可泣的壯舉,體現了中國軍民投身抗日保家衛國矢志不渝的決心,進一步激勵了各地民眾的鬥志,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的高潮。
4、《抗戰遺跡》浮雕牆:用藝術的手法,再現當年寶山作為抗戰主戰場所遭受創傷的歷史原貌。
5、雕塑《結1937》:位於紀念館前,兩個用銅管纏繞而成的巨大的繩結,千股繩、一顆民族心,象徵了全國各方抗戰力量擰成一股繩的巨大能量,同仇敵愾,一致抗戰。巨大的繩結從大地磅礴而出,營造悲壯、激昂的英雄主義精神。
6、雕塑《歷史之門》、《上海淞滬抗戰紀念碑》、《淞滬軍民抵抗日軍》組成的藝術裝置:整組雕塑運用藝術手段營造出戰爭的真實場景,銹紅色耐候鋼板的門形構築物、青銅鑄就的人物雕塑、質朴的花崗岩基座,既用傳統寫實的手法,又用現代藝術語匯,營造出庄嚴肅穆、凝重悲壯的歷史氛圍,警示人們銘記那段悲壯的歷史。耐候鋼板構成的紀念碑默默聳立雲霄,紀念為民族復興而前赴後繼的英雄。這些門形構築物似戰後廢墟中的殘垣斷壁,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巍然聳立在歷史的長河中,與著名雕塑家葉毓山的雕塑相結合,表達當年抗戰的激烈,以及全國軍民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奮勇殺敵,保衛家園的英雄氣概。
7、《警世鍾》:位於紀念塔和《匯聚》縱軸線上的正南面,2005年為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而建造,警世鍾高1945毫米,象徵抗日戰爭1945年結束。警世鍾外形擬「眾」,象徵著萬眾一心,上口徑1280毫米,象徵著1、28淞滬抗戰,下口徑8130毫米,象徵著8、13淞滬抗戰,鍾體上書有「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8、《淞滬魂》主題牆:位於紀念塔基,長29.8米、高3.15米,作為主題牆的石刻畫卷全卷用蒙古黑大理石刻劃,用傳統的大理石線描手法再現了上海兩次淞滬抗戰悲壯恢弘的場面。畫卷內容共分四章。第一章,民族災難,表現上海民眾面對日軍暴行的不屈精神;第二章,淞滬怒火,表現了上海民眾一致抗日的怒吼;第三章,血肉戰魂,表現中國軍隊英勇殺敵的氣概;第四章,烽火大地,表現淞滬抗戰激起的全民族抗日運動。作品將上海淞滬抗戰與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緊密聯系在起來,突出了「淞滬精神」對全民抗戰興起及最後勝利的歷史作用。
9、《文化藝術牆》:主要展示當代著名書法家書寫的抗戰內容的書法作品和知名人士的題字。牆面裝飾採用素混凝土碑體,耐候鋼板與不銹鋼文字相結合,質朴滄桑,警醒世人。
10、《義勇軍進行曲》曲譜牆 《義勇軍進行曲》曲譜牆位於淞滬抗戰紀念館一層展廳西側、紀念館外牆內側的牆面上。牆面長26米、高6.4米,干掛花崗石做壁面,褐黃色銅條做五線,黑色青銅作音符和歌詞,鐫刻出雄偉的《義勇軍進行曲》的五線曲歌譜。曲譜牆與一層展廳之間是一個長方形的水庭,面積244.6平方米,在水庭西北側的水面上,豎有兩塊象徵山丘的紀念石塊。站在展廳過道上向西望去,曲譜牆倒映在水中,構成了壯麗雄偉的的景觀,象徵著《義勇軍進行曲》響徹在祖國的山山水水之間。
11、《文化藝術展示區》 無數塊立方體錯落有致的排列,拼合成一副歷史長卷,鏡面不銹鋼映射著大千世界,變幻著、跳動著,折射出歷史與現在的聯系,篆刻的名言警句時刻警醒著人們切莫遺忘那段悲壯的歷史。它是歷史的升華,告訴觀眾們不僅要銘記歷史,更要把握現在,開創未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正是建設上海淞滬抗戰紀念公園的重要意義。
在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公園落成的《上海淞滬抗戰紀念碑》《歷史之門》《結1937》《匯聚》《歷史漣漪》《無名英雄紀念碑》《文化藝術展示區》等公共藝術和原有的《警世鍾》、《淞滬魂》主題牆、《義勇軍進行曲》曲譜牆,通過藝術創作提升英雄情結,讓世人牢記這場血與火的歷史事件,緬懷為捍衛和平慘烈奮戰的士兵,告慰在那場戰爭中不幸遇難的苦難同胞。
⑵ 重慶市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主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優化旅遊發展空間格局,推動旅遊產品轉型升級,加強旅遊市場宣傳營銷,完善旅遊產業體系,提升旅遊企業競爭力,促進旅遊人才隊伍建設,推進旅遊資源與環境保護。
(一)優化旅遊發展空間格局。
突出主城區都市旅遊以及精品景區打造,推進區域旅遊縱深發展,實現旅遊產業發展在空間上的拓展和相對均衡,把「一小時經濟圈」建設成為「山水都市旅遊區」,把「兩翼」分別打造成為「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和「渝東南民俗生態旅遊帶」,構建「一區兩帶」旅遊業發展空間格局。
1.以城帶郊,加快打造「山水都市旅遊區」。
進一步明確主城區在全市旅遊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增強其休閑娛樂、旅遊集散和公共服務功能,大力發展都市旅遊,建設成為融山城、江城、不夜城於一體的國際特色旅遊都市。依託有利的客源市場基礎和強大的旅遊集散能力,強化主城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帶動「一小時經濟圈」多層次、多級別、多類型的旅遊地共同發展。打造以南山、縉雲山、歌樂山、中梁山等為代表的中心城區遊憩帶,以九龍坡、大渡口、沙坪壩、巴南、涪陵、南岸、渝北、北碚、長壽、璧山、江津等地的溫泉、湖泊、島嶼、森林為代表的環主城休閑度假帶,以潼南大佛寺、江津四面山、綦江古劍山、南川金佛山、萬盛黑山谷、永川茶山竹海、涪陵武陵山等為代表的遠郊旅遊觀光度假帶,促進合川釣魚城建設和大足石刻延伸發展,推動「山水都市旅遊區」成為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全國重要旅遊集散地和西部旅遊高地的主要載體。
2.以線帶面,積極構建「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
積極發展郵輪遊艇旅遊,深化發展地質地貌觀光、生態休閑和歷史文化旅遊,突出小三峽、白帝城、天坑地縫、白鶴梁、名山、張飛廟、龍缸、石寶寨、柑橘城、紅池壩、西沱等亮點,加強三峽旅遊資源整合利用,提升長江三峽旅遊品牌。深入挖掘三峽文化資源,加緊建設長江沿線延伸景區,提升萬州旅遊集散功能,打造巫山、奉節、巫溪旅遊「金三角」,推進庫區腹地旅遊目的地發展,將「渝東北翼」構建為品牌突出、產品豐富的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
3.以點帶片,加快建設「渝東南民俗生態旅遊帶」。
依託武隆世界自然遺產,做好資源和環境保護工作,加大市場宣傳營銷力度,加快天生三硚、大仙女山、芙蓉江、南天湖、武陵山等精品景區建設,配套完善大仙女山休閑娛樂項目,形成功能齊全的國內一流旅遊目的地,帶動周邊地區旅遊發展。依託烏江畫廊品牌,加強彭水、黔江、酉陽、秀山、石柱等區縣(自治縣)旅遊業的統籌規劃,推動旅遊資源整合開發,加快烏江幹流、阿依河、阿蓬江、酉水河等水域風光帶開發,推進黔江濯水、酉陽龔灘古鎮等一批古鎮建設,積極發展彭水摩圍山、鞍子苗寨、秀山洪安邊城等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民俗旅遊,建設酉陽大桃花源、石柱黃水等精品景區,打造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的大旅遊區。全面提升渝東南地區旅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將「渝東南翼」打造成為「渝東南民俗生態旅遊帶」,成為重慶旅遊業的重要增長極。
4.構建多層次、多功能、全覆蓋的旅遊集散地體系。
確立主城區為第一層次的旅遊集散地,承擔「山水都市旅遊區」和全市旅遊集散中心功能,同時擴大在中國西部地區的輻射范圍,打造西部旅遊門戶。確立萬州區、涪陵區、黔江區為第二層次的旅遊集散地,將萬州區建成三峽庫區對外旅遊樞紐城市和渝東北地區的主要旅遊集散地,將涪陵區建成連接「一區兩帶」的重要樞紐,將黔江區建成渝東南主要旅遊集散地以及大武陵山區的門戶型樞紐。確立依託區域性中心城市和旅遊熱點城鎮建立第三層次的旅遊集散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服務,發揮對相關區域的旅遊集散功能。
5.加強市內外區域旅遊合作。
結合各區縣(自治縣)旅遊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推動區縣(自治縣)旅遊錯位發展,發展一批旅遊強區強縣。加強區縣(自治縣)旅遊開放合作,打破地區封鎖、市場分割局面,促進相鄰景點整體打包開發經營,建立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共同市場,實現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鼓勵實行旅遊連線聯票制。加強「一小時經濟圈」內部以及各地區和「一小時經濟圈」之間交通聯系,加強渝東北與渝東南地區的跨區域旅遊發展協作,構建一批新旅遊環線。充分發揮重慶作為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和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的作用,全面深化跨省(區、市)合作,構建一批跨區域旅遊精品。聯手湖北,實現長江三峽旅遊發展統一規劃、統一營銷、統一執法,共同爭取國家出台支持長江三峽旅遊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西三角、渝川黔金三角、成渝經濟區、武陵山經濟協作區等重點區域合作,共同塑造區域旅遊特色品牌。
(二)推動旅遊產品轉型升級。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全面提升觀光旅遊產品,加快發展休閑度假旅遊產品,積極發展郵輪遊艇等專項旅遊產品,推動旅遊產品多樣化和復合化發展,促進旅遊產品的轉型升級。
1.全面提升觀光旅遊。
以山水都市景觀為基礎,依託「五個重慶」、「十大民生工程」建設,圍繞兩江新區、公租房、廉政教育基地、唱讀講傳、國防教育基地、山城夜景等創新舉措和發展亮點,加強主城區風貌改造,燈飾提升工程等的動態文化意蘊,實行整體包裝,突出地方性、時代性,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觀光旅遊。
以長江大小三峽(白帝城、小三峽)、大足石刻、天生三硚、釣魚城、天坑地縫、白鶴梁等為重點,進一步優化旅遊環境,健全配套設施,提高服務質量,豐富文化內涵,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然和人文觀光旅遊精品。
充分發揮全市旅遊資源豐富、旅遊發展潛力巨大的優勢,突出景區特色,加速三峽庫區濕地、神女峰、神女溪、大昌古鎮、金刀峽、黑山谷、桃花源、阿依河、千野草場、雪寶山等觀光旅遊精品建設。
2.加快發展休閑度假旅遊。
完善「五方十泉」,加快建設「一圈百泉」,推動「兩翼多泉」開發,豐富溫泉文化內涵,推進溫泉資源多樣化利用,提高重慶「中國溫泉之都」的品牌號召力,著力打造「世界溫泉之都」。「十二五」時期,「五方十泉」應普遍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其中至少兩家溫泉要建立與療養院合二為一的正規療養溫泉。
結合「宜居重慶」、「森林重慶」等建設,發揮重慶美食之都、購物之都優勢,大力發展都市休閑度假。建設一批符合普通老百姓需要的休閑娛樂場所,基本形成覆蓋全市的公園綠地體系,大力發展集購物、美食、娛樂等於一體的旅遊休閑綜合體,推動旅遊和城鄉居民休閑的融合發展。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地區人居環境,促進鄉村休閑度假蓬勃發展。
以山地、湖泊、河流、草甸、森林等資源為依託,結合「健康重慶」建設,大力發展康體養生旅遊和生態休閑度假。推進金佛山、摩圍山、四面山、長壽湖、漢豐湖、黃安壩、石柱黃水等一批以休閑度假為主要功能的目的地高水平建設。
適應旅遊活動休閑化的趨勢,豐富長江三峽、大足石刻、武隆大仙女山等傳統觀光旅遊景區的休閑度假功能。
3.積極發展專項旅遊。
加快發展郵輪遊艇旅遊。加快主城區及沿江旅遊碼頭建設,鼓勵提升郵輪旅遊檔次,加快老舊普通遊船更新換代步伐,支持高端遊艇發展,推進長江三峽沿線一批遊艇基地建設,形成頂級郵輪集群,使長江三峽成為國內內河郵輪遊艇旅遊龍頭。鼓勵烏江、阿蓬江游輪遊艇旅遊發展,加快重要節點遊艇基地建設。
積極發展紅色旅遊、歷史文化旅遊、民俗文化旅遊和鄉村體驗旅遊。加強紅色旅遊資源開發,豐富展示手段和體驗內容,將紅色旅遊和青少年修學、黨員學習、干群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打造一批國家級和市級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加強各類歷史文化遺址、名人故居、名人蹤跡的開發,加大博物館等現代文化場所開發利用力度,形成良好人文氛圍。充分利用民俗文化優勢,挖掘傳統商業、傳統舞蹈、傳統音樂等文化資源,加大整合開發力度,以民俗旅遊發展促進民俗文化保護。積極發展融生態旅遊、民俗旅遊於一體的鄉村旅遊,打造特色化和多元化旅遊產品,推動鄉村旅遊收入從以餐飲住宿收入為主向以旅遊綜合收入為主轉變,實現鄉村旅遊轉型升級,促進「兩翼」農戶萬元增收。
大力發展商務旅遊。建設和完善商務設施,打造一批功能完備、服務專業的商務酒店。加強旅遊企業與各類企事業單位的銜接和合作,建立商務旅遊服務網路,促進商務旅遊專業化經營。抓住主城改造以及悅來國際會展城建設等機會,完善會展場所及設施,提升會展業發展水平。制定商務會展旅遊發展規劃,針對商務旅遊特點推出個性化訂制產品,提高舒適性、安全性和靈活性,打造現代化的商務旅遊產業體系,創立國家商務旅遊示範區。
規范發展高爾夫旅遊和主題公園項目。打造以山地高爾夫為特色,具有世界影響、國內一流、西部領先的生態休閑旅遊目的地。順應現代消費需求新趨勢,按照精品化、差異化要求適度發展大型主題公園項目。
4.強化精品旅遊線路建設。
針對本地市場,重點開發一日游、兩日游旅遊線路,做好交通銜接規劃,加強市場秩序管理,促進「重慶人游重慶」。針對中遠程市場,加強不同旅遊目的地之間的合作,加強旅遊景區和旅行社、飯店等不同類型旅遊企業之間的合作,推動旅遊線路產品開發。爭取將溫泉之都、大足石刻、武隆大仙女山、烏江畫廊、合川釣魚城、天坑地縫、四面山、金佛山等納入國家旅遊線路。
(三)加強旅遊市場宣傳營銷。
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整合資源、創新發展的思路,加大旅遊市場宣傳營銷經費投入和工作力度,全面提升重慶旅遊形象。
1.整合宣傳營銷資源。
樹立大旅遊理念和集團軍概念,整合各行業、各區縣(自治縣)、各主體宣傳營銷資源,共同促進旅遊宣傳營銷工作。充分發揮市級宣傳營銷資金帶動作用,根據各區縣(自治縣)從宣傳營銷資金專戶中實際支出的旅遊宣傳營銷費用,給予一定比例補助,放大市級宣傳營銷資金使用效果,力爭每年整合全市旅遊宣傳營銷資金達到10億元以上。按照公司化運作模式,做大做強重慶旅遊產業發展公司。加強與其他地區的合作,推進共同營銷。
2.構建立體化、全方位的旅遊宣傳營銷體系。
圍繞全市旅遊主題口號,構建旅遊形象體系。加大投入,集中對全市主題旅遊形象和長江三峽(大小三峽、白帝城)、大足石刻、天生三硚、天坑地縫、白鶴梁、釣魚城等旅遊精品進行宣傳營銷,打響重慶旅遊品牌。完善旅遊宣傳的「十個一」(一個標識、一句口號、一幅地圖、一本畫冊、一首歌曲、一張光碟、一台演出、一份報刊、一套叢書和一家網站)工程,加快打造「三名平台」(名媒宣傳營銷平台、名人宣傳營銷平台、名節宣傳營銷平台),綜合運用電視、報刊、廣播、戶外廣告、網路、手機簡訊等手段,深度推介重慶旅遊。進一步深化與中央、境外及市級主流媒體的戰略合作,集中時段強力宣傳重慶旅遊。重視宣傳效果,對於市場反響較差的演出項目等要重新打造,提升品質。開設重慶衛視旅遊欄目,重點打造重慶旅遊頻道、重慶旅遊廣播頻率宣傳品牌。在中央電視台黃金強檔播出重慶旅遊整體形象廣告,每年集中推介1―2個重點景區。各大型活動應把旅遊宣傳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戶外公益廣告欄按一定比例切塊用於旅遊宣傳。鼓勵著名製片人來渝拍攝影視劇作品,獎勵推介重慶風土人情和景區的優秀影視和文學作品。
3.加大旅遊市場營銷力度。
實施旅遊消費激勵措施,穩步開發本地旅遊市場。利用高速交通發展的機遇,加強成都、貴陽、西安、武漢等周邊大城市以及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地區旅遊市場的開發。圍繞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努力提升旅遊接待設施和服務的國際化程度,吸引更多國際遊客。實施旅遊目的地全球營銷計劃,構築國際化的旅遊營銷網路體系。在市外主要客源地設立辦事處。每年開展專題旅遊推介、組織海內外重要客源地旅遊推介各10次以上。創新旅遊營銷方式,建立旅遊門戶網站,適時發布旅遊信息。
4.豐富旅遊節會活動。
繼續辦好中國西部旅遊產業博覽會、中國長江三峽國際旅遊節、重慶山水都市旅遊節等重點節會活動,策劃推出溫泉之都旅遊節,打造成全國知名旅遊節會品牌。提升大足石刻國際旅遊文化節等節會影響力,支持「一區縣(自治縣)一節會」活動。積極申辦國際國內重要會議。深入開展旅遊主題年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旅遊宣傳營銷工作。
(四)完善旅遊產業體系。
圍繞旅遊產品開發和目的地建設,完善旅遊要素,推動旅遊產業集群形成,強化旅遊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構建合理的旅遊產業體系。
1.加快建設旅遊精品景區。
夯實基礎設施,完善旅遊服務設施,加強策劃規劃,重點打造長江大小三峽(白帝城、小三峽)、天坑地縫、天生三硚、釣魚城、白鶴梁、大足石刻等「六大精品景區」。結合「一區兩帶」空間布局,在各區縣(自治縣)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的景區。強力推進合川釣魚城、涪陵白鶴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支持一批景區創建5A級景區。建設10個以上旅遊人數超100萬的精品景區。
2.優化飯店業結構和品質。
規劃建設一批五星級酒店和一批有品位、有特色的旅遊酒店,積極引進國際頂級酒店管理品牌,支持開發青年旅舍、經濟型連鎖式酒店、自駕車營地和房車營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包含星級飯店、經濟型飯店、度假村、休閑公寓、鄉村旅館、青年旅舍、汽車旅館、農家樂等多種類型的旅遊住宿接待體系。到2015年,全市五星級酒店要達到100家以上。
3.加強旅行社規范管理。
加強對旅行社的監督,加快實施星級旅行社標准,規范旅行社管理運作方式,提高服務水平。重點培育骨幹企業,鼓勵發展專業化與特色化旅行社,支持導游服務公司以及旅遊電子中間商等新業態發展,加強對旅遊中間服務業態研究和分類管理,推動形成比較合理的分工體系。「十二五」時期,全市力爭實現全國十強旅行社集團1家、全國百強旅行社4家的目標。
4.實施「暢通旅遊」工程。
把發展旅遊景區交通作為「暢通重慶」的重要內容。大力促進旅遊公路與高速公路網路的連接,力爭在3年內5A級景區一級路或高速公路直達,3A級以上景區公路建成三級以上油路。建設旅遊交通網路,形成旅遊交通環線,加強各種交通工具的銜接。旅遊客運服務要延伸到主要景區和主要鄉村旅遊目的地,交通標識、公路服務區要增添旅遊服務功能。改善旅遊包車條件,在中心城市和旅遊重點區縣(自治縣)設立旅遊車公司。完善重點景區停車場設施。加快高速鐵路建設,優化運行調度,加強時刻銜接,開行旅遊專列。開通到北美、歐洲、日韓等主要大城市直航航線,加密台灣等主要客源地航班,2011年直航台灣航班每周確保達12班以上,力爭達20班以上。鼓勵開辟旅遊包機航線。支持萬州、黔江機場向旅遊機場轉型,推進巫山、武隆等支線機場建設。規劃並建設朝天門等郵輪母港和旅遊碼頭,完善配套設施。對碼頭收費實行政府指導價,降低各類郵輪遊船停靠費用。
5.大力發展旅遊餐飲娛樂。
充分挖掘餐飲文化,繼承發揚傳統名品,積極發展創新產品,支持各區縣(自治縣)打造地方特色餐飲品牌,強化重慶「美食之都」形象。規范餐飲場所管理,規劃建設旅遊餐飲集聚區,提升餐飲管理水平。組織廚藝大賽和餐飲服務技能大賽,提升菜餚質量和餐飲服務水平。鼓勵發展主題餐飲,鼓勵連鎖化、品牌化經營,支持重慶餐飲「走出去」。深入挖掘巴文化、抗戰文化、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等資源,加強傳統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開發推出一批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項目。支持旅遊景區開發娛樂項目,支持科技含量高、文化內涵豐富、市場前景好的大型主題公園建設,鼓勵社會娛樂業和旅遊業結合發展,適度發展大型旅遊演藝項目。
6.加強旅遊商品開發。
依託本地名優特新產品,打造全市及各區縣(自治縣)標志性旅遊購物產品,積極發揮旅遊業對工農業產品的營銷功能。做大做強傳統民間工藝品牌,加大地方特色工藝品、紀念品、宣傳品等研發力度,構建差異化旅遊商品體系,努力實現「一個區縣(自治縣)一個品牌」。積極建設旅遊商品產業園區、交易中心和研發中心,大力發展旅遊商品特色街或特色集貿市場,推動旅遊商品研發、生產、營銷一體化。在主城區及有條件的區縣(自治縣)打造一批不同特色的旅遊商品生產和銷售基地。進一步規范旅遊購物市場秩序,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需求的產銷體系。
7.推動旅遊產業融合與集群發展。
強化旅遊業關聯帶動作用,推動旅遊和農業、工業、文化、體育、金融、物流等相關產業和行業的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旅遊裝備製造業。圍繞精品景區和旅遊目的地建設,延伸旅遊產業鏈,增強綜合配套功能,積極發展旅遊綜合體和旅遊產業園區,利用3―5年時間,形成3―5個產值規模超100億元的旅遊產業集群以及20個產值規模超10億元的旅遊產業集群。
(五)提升旅遊企業競爭力。
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具有國內競爭力的骨幹企業,發展一批具有市場活力的旅遊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旅遊經營主體。
1.加快培育旅遊龍頭企業。
深化改革創新,以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加快重慶旅遊投資集團、重慶旅遊產業發展公司等龍頭企業發展,提升市場競爭力。鼓勵國際國內品牌酒店管理公司入駐重慶,鼓勵非旅遊大型企業集團進入旅遊業經營,鼓勵國內大型旅遊企業集團進入重慶發展。支持各類旅遊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合資合作、並購等方式,實現集團化、專業化、網路化發展,重點培育從事資源經營、旅行接待、景區開發和主題公園打造等的大型旅遊集團。扶持旅遊裝備、酒店設施、休閑用品等生產、營銷龍頭企業發展。
2.提升中小旅遊企業活力。
積極支持中小旅遊企業發展,引導中小旅遊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自身市場開拓能力。落實國家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積極組織中小旅遊企業爭取融資、財政、稅收、人力資源培訓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探索更有效的獎勵、稅收減免和補貼措施。推動旅遊業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旅遊電子商務,鼓勵旅遊商業模式創新和新業態發展。制定實施針對「農家樂」、民俗戶等特殊經營主體的優惠政策,支持鄉村旅遊發展。
3.鼓勵各種資本進入旅遊業經營。
放寬准入門檻,除法律明令禁止的領域,旅遊業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鼓勵各種類型的資本共同參與旅遊業發展,鼓勵各種所有制企業依法投資旅遊產業,鼓勵利用外資發展旅遊業。簡化旅遊項目審批程序,除國家有明確規定外,旅遊產業項目一律改為備案制。鼓勵旅遊創業,特別是對農民、城鎮失業人員、大學生等群體給予更大力度的支持。鼓勵民營博物館等旅遊資源開發,支持旅行社將其納入旅遊線路。
4.加強面向旅遊企業的公共服務。
積極打造旅遊投融資公共平台,加快行業協會改革,加強對旅遊企業發展的信息咨詢服務、創業輔導和教育、培訓、科研支持,協助組織集體采購、聯合營銷、對外交流等各項工作。
(六)促進旅遊人才隊伍建設。
面向市場需求,緊緊抓住培養、吸引、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實施旅遊人才體制機制創新、旅遊人才交流、旅遊人才星火、旅遊人才繁星等「四大工程」,加強旅遊學歷教育,大力發展旅遊職業教育和在職培訓,加大旅遊人才開發工作力度,推進旅遊人才市場建設。
1.加強旅遊學歷教育。
整合存量旅遊教育資源,籌建重慶旅遊學院。加強旅遊院系和學科專業建設,爭創旅遊博士點。科學合理設置旅遊專業和教學內容,創新旅遊教學模式。加強旅遊實習基地建設,編制實訓教材,培育「教師+技師」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中高級旅遊經營管理人才和服務一線技能型人才。
2.大力發展旅遊職業教育和在職培訓。
積極爭取國家旅遊局將重慶確定為中國西部旅遊教育培訓基地。在主城區、黔江區建立重慶旅遊教育培訓基地,在雲陽縣建立庫區旅遊培訓中心,加強庫區旅遊職業教育發展,探索以旅遊職業教育發展培養農村人才的新機制,大力發展農村中等旅遊職業教育。到2015年,實現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全部持證上崗,學歷水平大幅提升。
3.推進旅遊人才市場建設。
鼓勵農村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以就業或創業等方式轉移到旅遊產業。利用西部地區引進人才的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旅遊人才參與全市的旅遊開發建設和經營管理,鼓勵大專院校畢業生到重慶從事旅遊工作,積極引進旅遊業界高層次人才。建立與發達地區的人才互動交流機制,定期選派黨政幹部、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到發達地區學習考察旅遊工作。建立全市旅遊人才信息庫,推動人力資源合理配置。到2015年,全市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達到50萬人,就業總量達到250萬人。
4.改善旅遊人才發展環境。
將旅遊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全市人才發展規劃予以支持。在地方率先建立完善旅遊職業資格和職稱制度。抓緊改革完善導游等級制度,實行導遊人員聘任薪酬與職業資格掛鉤制度,提高導遊人員專業素質和能力。積極開展旅遊服務技能大賽,提升旅遊從業人員思想、業務素質。建立和完善旅遊激勵制度,對旅遊產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表彰。
(七)推進旅遊資源環境保護。
強化旅遊發展中的資源環境保護,推進旅遊業的節能環保,優化城鄉風貌,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1.加強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
旅遊項目經營權出讓一律實行招投標等公開競爭方式,對資源閑置或造成破壞的項目要立即整改或限期退出。進一步提高旅遊規劃的法律效力,對不符合旅遊規劃的新建、改建、擴建旅遊項目和設施,有關部門不予批准立項和開工,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的要求,加強旅遊資源的整合利用,靈活運用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等方式,積極探索將相關旅遊資源納入統一經營主體,推進旅遊資源的一體化管理。加強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切實保障博物館、紀念館、文物保護單位等建設經費。
2.加強旅遊景區生態環境保護。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把景區綠化納入「森林重慶」建設范疇。關閉影響景區生態環境的小水電、小礦山,修復景區生態。嚴格執行旅遊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自然保護區等生物多樣性富集區域開展旅遊活動,必須按規定編制項目對保護區域的生態影響報告。對長江三峽、武陵山區等生態環境敏感地區以及溫泉、高爾夫、大型主題公園等生態影響較大的旅遊項目開發建設,要制定全市開發利用調控規劃。完善景區污染防治設施,污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要達到100%。制定旅遊景區生態環保評價指標體系,並率先在5A、4A級景區實施生態環保評估。加強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治理消落帶,推進「綠化長江 重慶行動」。積極發展環境友好型生態旅遊,提升生態脆弱區居民生態保護意識,減少旅遊開發和旅遊者活動對環境的破壞。
3.推進旅遊業節能環保。
制訂實施旅遊業節能減排計劃,積極推進低碳旅遊發展,鼓勵賓館飯店、景區景點、鄉村旅遊經營戶和其他旅遊經營單位使用節能減排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十二五」時期,全市力爭將星級飯店、A級及以上景區每萬元旅遊收入的用水用電量降低20%。推動綠色旅遊飯店創建,推行賓館、餐飲行業一次性用品收費制度。
4.優化城鄉風貌。
加強城區衛生日常保潔工作,做到「無縫隙」覆蓋,徹底消滅衛生死角。對影響景觀的建築物、構築物進行改造或拆除。加強交通管理,積極疏導影響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各類違規行為。加強城市治安、文化綜合整治及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素質,著力解決車輛亂停、攤位亂擺、牌子亂掛、垃圾亂扔等問題。加強旅遊景區風貌整治,對景區標徽、字體、色調、員工服裝、紀念品包裝等進行創新設計,充分體現地方性、民族性、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