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如何保護蒙古藝術

如何保護蒙古藝術

發布時間:2023-01-19 08:26:33

『壹』 呼麥的傳承意義

呼麥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更多地保留了原始歌唱的某些因素,是一種來自民族記憶深處的久遠迴音,與蒙古族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對於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均有重要的價值。
正因如此,為當代蒙古民族繼承並傳播開來的呼麥藝術,不僅轟動國際樂壇也引起世界各國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文化藝術學等專家學者的極大興趣和普遍關注,更為民族音樂學家、聲樂界專家學者高度重視。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音樂理論界泰斗呂驥先生指出:蒙古族就有一種一個人同時唱兩個聲部的歌曲,外人是想像不出來的,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研究。內蒙古音協名譽主席莫爾吉胡最近撰文雲:浩林潮爾音樂是人類最為古老的具有古代文物價值的音樂遺產,是活的音樂化石,是至今發掘發現的一切人種、民族的音樂遺產中最具有科學探索與認識價值的音樂遺產。在繼承和發展呼麥這一蒙古族精美絕倫的文化遺產方面,內蒙古草原遠遠落後於阿爾泰山麓等其他蒙古族地區,如蒙古國已早把呼麥藝術列為國寶;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則視呼麥為民族魂;兩國均已把呼麥藝術發掘、研究列入國家藝術重點學科,並引入蒙古族聲樂教學體系之中。中國中央音樂學院也把呼麥藝術列為國家藝術學科重點課題--《世界民族民間音樂》中的重要部分,並由原院黨委書記、世界民族音樂學專家陳自明教授親自牽頭主持研究。
呼麥在內蒙古草原已絕跡了100多年,在新疆阿爾泰地區蒙古民族中,也瀕臨失傳。所以,挽救和發掘並發展這一原本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是當務之急,具有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影響。
九十年代以來,內蒙古藝術界有志之士,已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各種途徑學習呼麥藝術,並提高較快。其中,斯琴比力格、張昭翔、吉日木圖、寶力道、寶力達是佼佼者。他們從九十年代開始,活躍於國內外音樂舞台上(先後出訪日本、澳大利亞),其中斯琴比力格曾被聘請到中央音樂講學並做示範表演,他們的錄音錄像,多次在國內外各種形式的學術研討會上播放。而早在80年代,我區有識學者莫爾吉胡、達·布賀朝魯就開始了關於呼麥的考察研究和介紹;內蒙古歌舞團、內蒙古廣播電視藝術團、蒙古族青年合唱團先後以不同聲樂形式(如民間藝術演唱無伴奏合唱)引向舞台;2000年東方電影電視學院建立才真正把呼麥藝術引入民族藝術教學之中心。
搶救和保護呼麥這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使它免遭滅絕之災,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貳』 蒙古族長調的傳承與發展

蒙古族長調魅力

從靜靜流淌的額爾古納河畔,到遼闊的錫林郭勒草原,從巍巍的大青山脈,到廣袤的巴丹吉林沙漠,無處不飄盪著悠揚動聽的蒙古長調歌曲,那委婉的旋律,寬厚的唱腔,高亢的音域不知征服了多少人,也不知陶醉了多少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錫林郭勒盟蒙古族長調歌曲,更是情有獨鍾,別具一格,從遠古到今天,世代相傳,人才輩出,發揚光大,如果說額爾古納河畔是蒙古族先民的發祥地,那麼,錫林郭勒草原這塊風水寶地,就是蒙古族長調民歌孕育形成發展的搖藍。

錫盟長調民歌唱腔悠揚高亢,音域寬廣,節奏自由,多裝飾音,歌詞語言明晰,結構嚴謹,用語生動形象,多用比興,富於抒情,歌詞中比喻往往和蒙古族人民生活和環境密切相關,多以日、月、風、雨、山、水、草、木、花、鳥、五畜(牛、羊、山羊、馬、駱駝)做比,尤用馬匹作比喻見多,如「走馬」、「黃驃馬」、「小黃馬」等。歌詞中既有思念故鄉,崇敬父母的歌曲,也有久唱不衰的愛情歌曲。

如「黃驃馬「歌詞中唱到:

胸寬脊豐的黃驃馬喲!

從你的嘶鳴中我就認出你呀!

苗條美麗的姑娘喲!

從你的笑聲里我就認出你呀!

……

長調民歌的歌詞既遵循蒙古族詩歌的韻律特點,又在音樂化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個性特徵。每行詩歌的第一個聲母相同,是蒙古語詩歌的特色之一,在長調歌詞中它起著至關重要的「和諧」作用,另外,愛———是錫盟長調歌曲的主題,可以說,也是所有藝術形式的本質性特徵。

漫長的游牧生活,造就了錫盟蒙古族牧民的堅強意志,也抒發了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草原的情感,無論男女老少,只要聽到優美的蒙古族長調歌曲,都會情不自禁地隨唱起來,他們征服了大自然,也給世人帶來了獨特的音樂享受。特別是長調中的「朝日」比較古老,為錫盟地區所獨有的一種無伴奏合唱形式,一般由多人以簡單的低音部和聲的方式為獨唱者伴唱,伴唱的歌詞全部用感嘆詞。

民間藝術也像其它領域一樣,需承前啟後,後繼有人,解放前,錫盟地區一些王公的府邸中,曾有過不少彈唱技藝高超的樂手和歌手。如特木丁、旺代、巴拉根、阿布干希日布、扎木蘇、瑪西巴圖、薩仁格日勒、那仁欽等,20世紀30年代,特木丁、瑪西巴圖等9人曾以蘇尼特右旗德王的蒙古藝術團名義東渡日本進行演出。解放後,錫盟地區又涌現出不少深受草原人民喜愛的蒙古族長調歌手,如哈扎布、寶音德力格爾、莫德格、朝魯等。特別是哈扎布,1989年獲得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的「歌王」稱號。他演唱的合聲長調有14首,長調歌曲34首,創作歌曲11首。他一生鑽研和實踐蒙古族長調唱法,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極大地豐富了蒙古族長調演唱藝術。1964年,在北京參加大型歌舞《東方紅》演唱了著名歌曲《贊歌》。演出期間,他把《贊歌》的演唱技法教給了胡松華,使這首歌在全國家喻戶曉。胡松華曾說「草原文化,尤其是蒙古族長調那種古典的唱法技藝和特殊的感染力,如果沒有哈老教我,我就沒有這么豐厚的營養」。

著名歌唱家德德瑪也說「哈扎布老師是我們蒙古族長調的大師。經過幾十年的實踐,現在總結出一個公論,就是要唱蒙古族長調,就以哈扎布為典範。唱長調的人很多,但如果唱法不適,就會把學生誤導,並且也唱不出長調的韻味。」

如今世界已經進入日新月異的高科技和信息化時代,長調這一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奇特形式也應該走其自身新時代的發展道路,我們要繼承自己的民族音樂文化傳統,但絕不應該拒絕科學、拒絕進步。蒙古族長調歌唱藝術也需緊隨時代步伐。

古老的民族,古老的歌,古老的傳統贊美多。錫林郭勒盟蒙古族長調歌曲,在祖國大家庭的藝術花園里,一定會奇花獨放,異香飄盪。

蒙古族長調:傳承保護步履維艱
傳承人逝世有可能導致長調唱法千年鏈條斷裂

芒萊說,長調民歌具有「口傳身授」的特性,而哈扎布老人的離開對長調的傳承無疑是雪上加霜,「現在找一個像樣的長調老師實在是太難了」,他說,很多長調演唱藝人有的年事已高,有的相繼離世,一旦師承關系得不到延續,獨特的演唱方式、方法不及時傳承,必然危及長調的保護與發展。

更令人惋惜的是,哈扎布老人生前精心編寫的上百首長調曲譜早已被毀掉了,在歌王退休後多年來極少有人請他出來辦班,或者從他身上對長調進行搶救性的保護,做一些資料整理、錄制等工作,哈扎布也沒有出一張專輯。

現在的長調傳承人可以分三類:第一類是以哈扎布為代表的老一代長調藝人,他們大部分年事已高,其中有的已經去世。第二類是現在50歲左右,仍生活在牧區的民間藝人,這部分人是傳承人的主體,是原生文化的主導力量。他們在草原出生成長,接觸原生態文化形態。第三類包括現在藝術類高校、藝術研究所等院校培育的新一代具有現代保護觀念與意識的長調人才。

劉新和認為,長調保護的核心和主體是對傳承人的保護,涉及文化形態、傳承環境、理論研究等,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絕非一朝一夕可以辦到。

「同物質文化遺產相比較,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活態傳承,特別是以口頭傳承的長調,只能通過人來完成,中間一但因為傳承人去世,而又沒有傳承下來,造成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或許某種長調唱法千年的鏈條就此斷裂。」劉新和說。

著名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瑪在最近舉行的內蒙古長調藝術交流研究會成立大會新聞發布會上呼籲,保護蒙古族長調藝術不光是藝術家們的事情,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做更多細致、持續的工作。

德德瑪說,從長遠來看,沒有政府部門大力支持的蒙古族長調藝術保護工作是不可持續的。她呼籲,政府有關部門應成立專門機構,將蒙古族長調藝術保護納入政府日常工作中,在規劃、政策、財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內蒙古一些政協委員建議,內蒙古應該加大對長調傳承與保護的投入。對於傳承人的保護不是一句空話,應當幫助解決起碼的生活環境、生活條件,至少要予以部分資助,但現在這方面在內蒙古幾乎還是空白。

冷德熙也認為,傳承人保護機制的形成需要經費投入,這是非常迫切的,應該給他們一定力度的保護,才能讓他們有能力擔負一定的傳承責任,這是關鍵的第一步。 目前內蒙古有關部門想做一下長調傳承人的摸底工作也迫於經費緊張無法開展,研究人員想搜集一些基本資料,甚至連車輛、汽油問題都解決不了。

此外,傳承人的認定、保護、繼承,系統認定和規則的制定,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長調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和蒙古國合作申報的,目前兩國還需要進行更為密切的合作與交流,逐步上升到理論層面進行系統研究。

內蒙古在長調的傳承與保護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政府和文化部門也舉辦了多次長調比賽和長調研討會,一些藝術院校相繼開展了長調民族教材編寫和教學實踐。經內蒙古自治區有關部門批准,由寶音德力格爾、拉蘇榮等著名蒙古族藝術家聯合發起成立的內蒙古長調藝術交流研究會已於9月9日正式掛牌運作。

但是,蒙古族長調民歌的搶救和保護工作仍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蒙古族長調民歌整體衰微的趨勢並沒有得到根本的遏制。

「採取有力措施搶救和保護蒙古族長調藝術,仍然是刻不容緩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劉新和說。

『叄』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蒙古族文化工作條例

第一條為保障和促進自治縣蒙古族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遼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自治縣)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蒙古族文化是指具有蒙古族特點的歷史文化、民間文化和現代文化等。第三條自治縣的蒙古族文化工作,應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繼承和發揚蒙古族優良文化傳統,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繁榮和發展蒙古族文化事業,為自治縣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第四條自治縣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條例,其他相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相應的蒙古族文化工作。第五條在自治縣核定的編制內,文化行政部門應設立專門機構負責蒙古族文化工作。在蒙古族聚居的鄉(鎮、場)應選配具有專業特長的蒙古族幹部負責文化站工作。第六條自治縣自治機關應當把發展蒙古族文化事業列入全縣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每年從自治縣機動金和使用兩種語言行使職權經費中安排不少於百分之五作為蒙古族文化事業專項經費,並隨財政增長逐步增加。第七條自治縣加快蒙古族聚居地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並保證有效運轉。第八條自治縣鼓勵一切社會組織和個人依法興辦各類蒙古族文化產業,有關部門應當給予優惠政策,予以積極扶持。第九條自治縣保護和發展蒙古族語言文字,加強蒙古族語言文字的學習、使用和研究工作。第十條自治縣依法加強對境內蒙古族歷史遺跡、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物的保護,增加徵集經費,改善館藏條件,提升管理、研究和展示服務水平。第十一條自治縣加強對蒙古族檔案資料和古籍的搶救、搜集、保管、整理、翻譯、出版和研究工作,逐步實現科學管理和有效保護。第十二條自治縣加強蒙古語文圖書室的建設,增加蒙文圖書、蒙古族圖書和蒙古族文化音像製品的收藏數量。第十三條自治縣應辦好蒙古族歌舞團(文工團),突出蒙古族特色,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演藝水平,改善演職員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第十四條自治縣應辦好縣報蒙文版,保證辦報經費。第十五條自治縣應辦好蒙古語廣播電視節目,定期播放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廣播電視節目,更好地滿足各民族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第十六條自治縣鼓勵開展對本地區蒙古族歷史、宗教、風俗等文化的研究工作。
對有突出貢獻者,有關部門應當獎勵。第十七條自治縣加強蒙古族少兒藝術培訓。鼓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民族文化活動。第十八條自治縣積極發揮蒙古族文化優勢,充分利用具有蒙古族文化特點的旅遊資源,促進文化旅遊的發展。第十九條自治縣大力開展群眾性蒙古族文化活動。五年舉辦一次蒙古族文藝調演、舉辦一次那達慕大會。第二十條自治縣加強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掘和保護工作,積極扶持蒙古族優秀民間藝術和瀕危文化項目,對相關藝人和傳承人給予必要的資助。第二十一條自治縣尊重、保護和傳承蒙古族的飲食習慣、衣著服飾、建築風格、技術技藝、文學藝術、節日風俗等。
鼓勵蒙古族幹部、群眾在民族重大節慶日及重要場合穿著本民族服飾。第二十二條自治縣營造尊重和弘揚蒙古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氛圍,在縣城內及蒙古族聚居的鄉(鎮、場)、村,逐步完善蒙古族標志性設施。第二十三條自治縣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有計劃地培養和引進蒙古族文學、藝術和新聞人才。第二十四條自治縣加強縣內外的文化交流與協作,學習並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第二十五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每五年對為蒙古族文化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進行一次表彰和獎勵。第二十六條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為自治縣蒙古族文化節。第二十七條本條例自2011年4月8日起施行。

『肆』 蒙古族的藝術

蒙古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蒙古人自古以來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藝術天才創造了豐富而寶貴的音樂財富。蒙古民歌具有民族聲樂的獨有風格,蒙古族音樂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風格,又有各個地區的獨特風格 。
蒙古族的舞蹈節奏歡快,動作剛勁有力,以抖肩、揉臂、馬步最具特色。經典的蒙古族傳統舞蹈大致有「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傳統樂器主要有馬頭琴、「雅托噶」(「蒙古箏」)、蒙古琵琶、蒙古四弦琴和蒙古戰鼓等 。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柵撐桿、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
蒙古包在《史記》、《漢書》等漢語典籍中,被稱作「氈帳」或「穹廬」。在蒙文典籍里被稱為「斡魯格台格兒」,意為無窗的房子,現代蒙古語則稱「奔布格格日」或「蒙古勒格日」,意為圓形或蒙古人房子。「包」字,出自滿語。滿語稱蒙古人住的這種房子為「蒙古博」,「博」意是「家」的意思,「博」與「包」音近,因此,蒙古包則作為一種譯音流傳下來。 主詞條:蒙古音樂
長調民歌
蒙古牧民在長期游牧勞動中創造了長調民歌形式,用以抒發情感,表現游牧生活。長期流傳過程中,長調民歌已形成完整的體系,包括草原牧歌、贊歌、思鄉曲、婚禮歌、情歌等不同歌曲種類。
長調民歌音域寬廣,曲調優美流暢,旋律線多作波浪式進行,起伏跌宕,表現出天高地闊的草原自然環境。節奏悠長,腔多詞少。陳述性的語言節奏、抒情性的悠長節奏、裝飾性的「諾古拉」節奏巧妙組合,構成長調民歌的節奏律動。
好來寶
好來寶,又作「好力寶」。是一種由一個人或者多人以四胡等樂器自行伴奏,坐著用蒙古族語言進行「說唱」表演的曲藝形式。大約形成於公元十二世紀前後。
「好來寶」的蒙古族語意為「連起來唱」或「串起來唱」。唱詞為四句一節,押頭韻。或四句一押韻,或兩句一押韻,也有幾十句唱詞一韻到底的情形。表演的節目,篇幅可長可短,藝人們往往即興現場編詞演唱。節目內容既可敘事、又可抒情,有贊頌,也有諷刺。修辭手法包括比喻、誇張、排比、反復等的運用十分普遍。從而使其表演具有風趣幽默,節奏明快,又酣暢淋漓的特點。
20世紀初葉以來,好來寶的表演方式出現多樣化,徒口表演的簡單形式稱為「雅布干」;有樂器伴奏表演的形式,依伴奏樂器的不同,又分成胡琴伴奏的「胡仁好來寶」,和多種樂器伴奏的「乃日勒好來寶」。「雅布干」形式,也因表演者人數的不同而有一個人的單口表演,和兩個人的對口表演兩種形式。在節目內容上,也形成了敘事、嘲諷和贊頌三種類型。除表現本民族生活的節目如《燕丹公主》、《富饒的查干湖》、《還是當藝人好》等等之外,漢族的歷史故事如《王昭君的故事》、《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等內容也被好來寶藝人進行編演。
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漢語意思為「說書」,因採用蒙古語說唱,故又被稱作蒙古說書,是蒙古族的一種曲藝形式。蒙古族民間,稱只講故事而無樂器伴奏的烏力格爾為「雅巴干烏力格爾」,又稱「呼瑞烏力格爾」;用朝爾伴奏的烏力格爾,被稱為「朝仁烏力格爾」;用四胡伴奏說唱的烏力格爾,則為「胡仁烏力格爾」。朝仁烏力格爾在中國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等蒙古族聚居地和蒙古國廣泛流傳;胡仁烏力格爾在我國遼寧省蒙古貞、吉林省郭爾羅斯和內蒙古科爾沁等地區的農村牧區群眾中廣泛流傳。
馬頭琴
在眾多樂器中,馬頭琴最受蒙古人推崇。馬頭琴是蒙古人獨有的傳統樂器,具有十分獨特的風格。傳統馬頭琴是個長約四尺,以木為桿,頂端雕刻一個馬頭,下端有一鏟形皮鼓,用馬尾系成兩條弦,再用馬尾做成一個弓弦,演奏時它能發出悠揚深沉的聲調。馬頭琴的演奏與其它拉弦樂器有所不同,它的弓弦不是夾在琴弦之間,而是琴弦外拉奏。
四胡
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樂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類。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於獨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渾厚、圓潤,擅長演奏抒情性樂曲,並主要為科爾沁民族說唱藝術烏力格爾和好來寶伴奏。它們在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蒙古族四胡代表性曲目有《趕路》、《八音》、《阿斯爾》(以上為大四胡)、《莫德列馬》、《彎彎曲曲的葡萄藤》、《荷英花》(以上為小四胡)等。蒙古族四胡文化積淀豐厚,表現力豐富,技藝自成一體,旋律悠揚、古樸,是從事半農半牧生產方式的蒙古族人民傑出的音樂創造,在蒙古族歷史學、文化學、民俗學、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元朝以後,四胡藝術廣泛流傳,曾一度風靡於內蒙古自治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和華北等漢族聚居地區,對漢族民間說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位於科爾沁草原腹地的通遼市是目前四胡藝術最為繁盛的地區。 最早的古代蒙古繪畫藝術,是游牧人的岩畫,大多是民間畫家所為。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產、勞動的形象。 元代蒙古族出現了一批知名畫家。如,宮廷畫家禮霍孫,曾畫過成吉思汗和窩闊台等祖宗的肖像。玉出汗擅長墨竹畫,《風煙翠圖》是畫中佳作。泰定皇帝之三子小恭太子善書畫,曾創作《畫鹿圖》、《蛺蝶圖》等作品。也先帖木兒有《山水壁畫》;元惠宗時進士伯顏守仁,能詩善畫,繪有《竹石圖》等。郝忠怒有《無逸圖》等。元代後期的蒙古族畫家張彥輔,有《江南秋思圖》、《雲林圖》、《雲山圖》、《疏竹幽禽圖》等。
明代時畫家有陳喜。清代畫家旺欽巴勒,名畫有《青山》、《白雲》等。著名的山水畫家布顏圖,畫有《瀟湘圖》,所撰《畫學心法回答》,對有關繪畫的一些重要問題均作精闢論述。
蒙古族的繪畫藝術還表現在壁畫上。元代墓中,布滿彩繪壁畫。壁繪有男女主人對坐圖,其身後有一男一女侍童,人物形體和裝束明顯有蒙古族特點;墓壁兩側繪有墓主人的生活圖,背景中表現的是塞北自然風光。在蒙古的佛教寺廟中,也有很多壁畫。如美岱召、大召、五當召、烏素圖召等處,都有大型的壁畫。
近代的蒙古畫家松年(1837—1906),曾於清同治八年(1869年)拜名畫家如山為師,經名師指授,頗有造詣。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撰有《頤園論畫》一書。 蒙古族文學歷史悠久,神話傳說、英雄史詩和歌謠祝贊等,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氏族社會和奴隸制初期部落民的漁獵畜牧業生產,原始部落之間激烈頻繁的征戰,以及古代勞動者渴求征服自然力和社會邪惡勢力的理想和願望。像《勇士古那干》、《江格爾》這些古老的英雄史詩,以巨大的藝術概括力反映了一個歷史時代的面貌,對後代蒙古族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到元朝建立前後,蒙古族的政治經濟得以空前發展,同中原的漢族、國內各少數民族以至歐亞各國加強了經濟文化聯系,因此,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傳統大大發揚,形成了民族文藝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史傳文學名著《蒙古秘史》(舊譯《元朝秘史》),優秀民間敘事詩《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孤兒傳》,抒情歌謠《母子歌》(即《金宮樺皮書》)、《阿萊欽柏之歌》等的出現,標志著作家文學的興起和各類民間文學的持續繁榮。
從元末以至整個明代,蒙古封建主從歐亞和中原廣大地區相繼退回大漠南北。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聯系大為削弱,從此蒙古族文學進入了一個所謂「風雪期」。雖然整個文學的發展過程並未因此而中斷,但在蒙古各部和各個聚居區,文學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曠日持久的封建割據激起了社會各方面的普遍不滿和反抗。傳記式長篇英雄史詩《格斯爾傳》是經過長期口頭流傳而形成書面作品,這部優秀作品脫胎於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但在蒙古地區世代流傳,已充分地蒙古化了,成為一部富有蒙古民族特色的獨立之作。清朝統一中國,蒙古族的混戰割據局面逐步結束,社會趨於穩定。隨著各民族經濟文化聯系的恢復,漢族古典文學(主要是詩詞和明清小說)和藏族民間文學(如民間故事、格言諺語)對蒙古族文學影響日深。許多漢、藏文學作品如《水滸傳》、《三國志演義》、《說唐》和《格薩爾王傳》等被改編或再創作,以蒙古說書和故事的形式廣為傳播,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
蒙古族現代文學是在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的烈火中產生和壯大起來的。直接同民族的存亡、人民的命運相聯系,富於強烈的時代精神。歌頌起義英雄的民間敘事詩《嘎達梅林》,以及內蒙東部淪陷區流行的抗日反滿民歌《國兵歌》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詩人納·賽音朝克圖、巴·布林貝赫,小說家瑪拉沁夫、阿·敖德斯爾、安柯欽夫(漠南)、扎拉嘎胡,劇作家朝克圖納仁、雲照光等都寫出了不少有影響的作品。繼他們之後,新時期涌現出來的一批文學新人在題材、風格和文學觀念上銳意創新,已經在文學的各個領域展現出令人矚目的可喜成績。此外,蒙古族民間文學、古典文學的搜集、整理與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績。史詩《格斯爾》、《江格爾》陸續發現了許多新版本或新篇章,著名民間藝人琶傑演唱的長詩《英雄格斯爾可汗》得到了記錄整理。古典名著《蒙古秘史》、《青史演義》、《一層樓》、《泣紅亭》等經過校勘考訂,先後出版。這些作品被譯成漢文以後,在中國各民族中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以及吉林、黑龍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區的民間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與他們的狩獵、游牧生活有密切聯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態,在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鑿刻的陰山崖畫、烏蘭察布崖畫中,有著生動真實的表現。在古代,蒙古族還有很多模仿兇猛動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鷹)舞、熊舞、獅子舞、鹿舞等。這些舞蹈作為獨立的形式,大都失傳,但在薩滿舞中仍有反映。
蒙古族從事畜牧狩獵生產。由於長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自古以來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鷹圖騰,牧民們在生活中創造了大量的音樂舞蹈,比如「擠奶舞」、「筷子舞」、「盅碗舞」,其中最著名的是「安代舞」。

『伍』 對蒙古族民俗的保護和傳承

對蒙古族民俗的保護和傳承
歷史蒙古族體育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在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中進一步發展和壯大。它隨著蒙古族人民長時間的生活、生產和社會經驗積累,不斷地增加新的內容,形成獨特的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蒙古族體育項目形式多樣、種類繁多、豐富有趣,不僅能強身健體,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還有利於蒙古族人民安定團結和和諧的生活。同時,也促進了民族體育文化的交流和邊疆的穩定,更好地推進蒙古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因此,更好地保護和傳承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弘揚和傳播蒙古族體育文化精神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作,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1 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現狀

1.1 體育文化項目與蒙古人民生活緊密相連

自改革開放以來,蒙古族地區體育政府部門為了更好地促進和鼓勵民俗體育文化事業傳承和發展,制訂了一系列民俗傳統體育方針,並取得了優異成績。由於蒙古族地區的特殊性,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文化的發展,蒙古族社會已經由封閉型轉變到開放型;生活方式也已經由自由的游牧方式向有組織、有紀律的定居生活方向發展;科研上,已由單一學科向多學科研究轉變。蒙古族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體育文化中獨一無二的寶藏,它擁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和多個民族體育項目,在民族體育活動中,人們可以豐富生活、強健體魄、陶冶情操、傳承體育文化,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視。

1.2 具有較強競技性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蒙古族傳統的三大體育運動:博克(摔跤)、賽馬、射箭,均是力量素質、耐力素質與技巧相結合的體育運動。目前,博克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不僅受到國內各民族人民的喜歡,還得到了許多外國朋友的熱愛。早在2002年,博克這項運動就已經走出國門,去義大利、日本、波蘭等國參加巡演,也有很多外國友人專程來中國學習博克技術、參加比賽、交流技術動作等。通過不斷的國際交流、創新和推廣,它也得到了穩定的發展和進步。

2 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發展現狀分析

2.1 得到廣泛傳播

蒙古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事業的支撐,為了進一步傳播和發揚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事業,需要全面的認識蒙古族體育文化的現狀,需要制定一系列適合蒙古族體育文化的發展方針。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蒙古族體育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主要表現為:思想上逐步外開放;管理上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發展;科研上由單科研究向多學科綜合研究轉變;總體內容上已經進一步走向規范化、科學化、社會化。例如博克,不管是祭敖包,還是那達慕,都是不可缺少的項目。博克不僅深受蒙古人民的喜愛,同時也是我國其他民族以及世界各國人民熱愛的運動項目。早在1990年呼和浩特舉辦的首屆那達慕大會,博克就被廣大人民群眾關注,隨後又成為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它獨具特色的運動特點和永不言敗的拼搏精神被世界人民認可、傳播,美國、日本、俄羅斯、義大利等國家運動員或代表隊專程到我國學習博克這項技術[1]。如今,博克已經走向全國,面向世界,是我國唯一一項少數民俗傳統體育項目走出國門,面向世界。

『陸』 蒙古族多彩的文化習俗流傳至今,有什麼特殊的文化背景

一提到蒙古族,我們就想到那一望無際的草原和草原上的牛羊馬,還有蒙古族人的能歌善舞。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古族自成立到現在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蒙古族從歷史中緩緩走來。蒙古族是一個充滿著民族氣息和濃厚文化的民族。蒙古族多彩繽紛的習俗文化一直流傳到今天,那麼蒙古有什麼與其他民族不一樣的特殊背景嘛?主要有以下幾點。

三、蒙古族的藝術。

我們都只蒙古族人能歌善舞,其中比較出名的草原歌曲,反應的都是蒙古族人勤勞勇敢的寶貴精神,只要草原上響起馬頭琴的聲音時,無論是年輕小伙還是年過花甲的老人,還是咿呀學語的小孩。都會打起精神,跟隨著馬頭琴的聲音一起唱歌跳舞。而其他的人,也會從蒙古族人的神態表情中知道這首歌所展現的:悲或喜的情感。蒙古族這樣獨特的文化藝術,為我國甚至是全世界的藝術發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蒙古族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

『柒』 蒙古族長調民歌的傳承意義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新巴爾虎左旗為「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之鄉」、「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文化保護基地」。新左旗巴爾虎長調民歌特色鮮明,是民族文化藝術的一支奇葩。幾十年來,塔布亥、雲吉德、巴達瑪、寶音德力格爾等眾多文化名人從這里走向全國,獲得過諸多獎項,為家鄉贏得了榮譽。新左旗長調民歌群眾基礎深厚,牧民幾乎人人都會演唱蒙古長調,該旗原創巴爾虎民歌現已突破300首大關。
新左旗委、旗政府全力打造巴爾虎民族文化品牌。自2006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全區「寶音德力格爾杯」蒙古族長調民歌大賽。向國家文化部申報著名歌唱家寶音德力格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長調傳承人。該旗還通過開辦長調班,培養新一代傳承人;通過舉辦賽事、召開研討會,拓展和深化長調研究領域,積極營造有利於長調藝術傳承發展的氛圍。該旗還自主策劃並將編輯出版《蒙古族長調民歌之鄉———巴爾虎長調實錄》,並成立了新左旗長調協會。在長調藝術史上,長調藝術大師可謂代代輩出。一代歌王哈扎布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以「草原抒情男高音」而蜚聲於國內外,其《小黃馬》高音區的演唱令人拍案叫絕。1955年,「長調歌王」寶音德力格爾以一曲《遼闊的草原》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奪得金牌,傾倒世界級音樂大師與各國青年。評委之一、著名前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稱其是「罕見稀有的民音女高音」。20世紀70年代末,年近古稀的鄂爾多斯長調民間歌手扎木蘇震驚了北京舞台,在音樂理論界、聲樂界、教育界引起轟動和驚嘆。許多專家高興地稱贊為「草原美聲唱法」,他被請到中國最高音樂學府--中央音樂學院講學,著名聲樂大師沈湘親臨現場聆聽他的演唱。20世紀90年代初,80多歲的扎木蘇歌喉依舊,充分顯示出堅實而科學的歌唱功底。這充分說明,長調演唱藝術不僅有它獨特美學本質及其風格,而且具有獨特而科學的歌唱技術。蒙古長調通過演唱者的歌喉得以傳承,同樣的作品不同人演唱可以風格迥異,所以長調常「附著」在傳承人身上。現著名長調演唱藝人、流派代表人物有的年事已高,有的相繼離世,一旦師承關系得不到延續,獨特的演唱方式、方法不及時傳承,必然危及長調保護與發展。伴著中蒙兩國申報蒙古長調為世界口頭文化遺產的成功,長調藝術將逐步地得到進一步的關注和保護,今後兩 國將 在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田野調查、研究、保護方法、保護措施等方面,進行密切和有效的聯合行動。這對於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特別是對於蒙古族長調民歌進行更好的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長調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捌』 蒙古族服飾的保護傳承

2004年,蒙古族服飾被列入國家民族民家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8年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9年4月,內蒙古當地政府牽頭,開展蒙古族服飾的搶救保護工程。調查工作遍布內蒙古地區的50多個旗縣,600餘名鄉土專家和牧民群眾接受采訪。經過4年多時間的調查,最終確定了蒙古族28個部落的傳統服飾的基本樣式,共搶救性製作了內蒙古現存28個蒙古族部落的108套服飾和34組頭飾,並已全部移交內蒙古博物院,作為永久性藏品,供展示研究之用。
內蒙古自治區標准化院院長蘭英介紹,我國首部民族傳統服飾地方標准《蒙古族服飾》已於2012年8月1日正式實施。這部包含了28個部落的服飾(包括頭飾、帽子、長袍、坎肩、佩飾、靴子等)特點、分類的《蒙古族服飾》系列地方標准,將標准化技術應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過程中,將傳統的蒙古族服飾的基本元素進行准確、真實的保存,提煉出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基本元素,並使之與現代的審美需求、生產生活需求和工藝技術有機地結合,形成技術規范,成為蒙古族服飾組織生產、流通使用等方面的准則和依據。標准中收錄的56套蒙古族服飾實物標准樣品均有彩色效果圖、款式圖、裁剪圖,並以蒙、漢兩種版本發行。 這28個蒙古族部落為:巴爾虎、布里亞特、額魯特、扎賚特、科爾沁、扎魯特、奈曼、阿魯科爾沁、敖漢、巴林、翁牛特、喀喇沁、克什克騰、烏珠穆沁、浩齊特、阿巴嘎、察哈爾、蘇尼特、四子、土默特、達爾罕、茂明安、鄂爾多斯、烏拉特、和碩特、阿拉善伊斯蘭蒙古族、喀爾喀、土爾扈特。
蒙古族服飾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精湛的製作工藝,立於我國乃至世界服飾之林而經久不衰。斯慶巴拉木先後手工縫制了上千套鄂爾多斯服裝及40多幅鄂爾多斯婦女頭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受到群眾和各級「非遺」研究部門的一致肯定,已成為旗、市、自治區、國家四級代表性傳承人。

『玖』 蒙古有什麼文化遺產啊

蒙古國文化遺產之一——博格達汗宮博物館
博格達汗宮位於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市南郊的博格達汗山下,是蒙古國最高宗教領袖八世博格達·哲布尊丹巴居住和進行政教活動的場所。博格達汗宮始建於 1893年,採用蒙藏文化風格與中國古代建築相結合的方式建成,代表了當時建築科學技術的水平,在蒙古國的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和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是蒙古國最重要的歷史古跡之一。1924年,博格達汗宮改建成國家博物館,收藏博格達汗使用過的生活物品、宗教法器和17至20世紀部分蒙古國的傳統繪畫等珍貴文物。
蒙古族文化遺產——呼麥
「呼麥」,又名「浩林·潮爾」,是蒙古族復音唱法潮爾(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種「喉音」藝術。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沖擊聲帶,發出粗壯的氣泡音,形成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巧妙調節口腔共鳴,強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因聲部,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

有關呼麥的產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說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動,見河汊分流,瀑布飛瀉,山鳴谷應,動人心魄,聲聞數十里,便加以模仿,遂產生了呼麥。新疆阿爾泰山區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麥流傳。呼麥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別豐富。大體說來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詠唱美麗的自然風光,諸如《阿爾泰山頌》、《額布河流水》之類;二是表現和模擬野生動物的可愛形象,如《布穀鳥》、《黑走熊》之類,保留著山林狩豬文化時期的音樂遺存;三是贊美駿馬和草原,如《四歲的海騮馬》等。從其音樂風格來說,呼麥以短調音樂為主,但也能演唱些簡短的長調歌曲,此類曲目並不多。從呼麥產生的傳說,以及曲目的題材內容來看,「喉音」這一演唱形式,當是蒙古山林狩獵文化時期的優秀文化遺產。
蒙古族優秀文化遺產--蒙醫葯
自古以來,蒙古族人民過著逐水草而游牧、狩獵的生活,在常年與寒冷、潮濕、風雪等自然災害和疾病的斗爭中,不斷積累了醫療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吸收了藏醫及印度醫學部分基礎理論,並結合當地民間療法和西醫知識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醫學。蒙葯業是內蒙古自治區制葯工業的優勢產業,蒙葯是我國傳統醫葯中具有民族特色、深受民族地區人民群眾歡迎、療效獨特的天然葯品。
蒙醫用葯范圍很廣,包括植物、動物、礦物及化學製品,但絕大部分還是取自野生植物。近40年來,自治區組織過對蒙葯植物的物種及分類、地理分布、生態環境、蘊藏量、傳統用葯經驗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深入調查,對採集的大量蒙葯植物標本整理鑒定,確定蒙葯植物品種945種,其中中蒙醫兼用葯材732種,蒙醫專用葯材87種,動物葯與礦物葯250種,總共達1195種。這些植物大多生存在對生物來說是極端的環境(如高寒、乾旱)中,而在極端環境下的植物通常會以代謝途徑產生一些特殊的物質,增強自身對惡劣環境的抵抗力,保持物種的延續。據統計分析,這些生存在極端環境中的葯用植物多具有滋補強壯、活血通絡、增強機體耐缺氧、抗疲勞、抗衰老能力,由於游牧民族的特點和極端環境中植物的獨特功能,蒙葯在悠久的歷史中形成了一些與其他民族植物葯不同的特點,具有蒙古高原的氣息和特色。例如:中醫葯理論認為紅花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破血的功效。而蒙醫葯理論認為紅花有清熱解毒、涼血清心的作用。特別是蒙古高原生長的獨特蒙葯材,在治療乙型肝炎、呼吸系統及老年病、癌症等疑難病方面療效顯著,毒副作用小,費用低。中醫用葯材與蒙醫用葯材之間有交叉,但由於葯物理論體系的不同,同一種葯材在不同理論的指導下產生了不同的功效。數百年來,蒙醫葯作為蒙古族和北方少數民族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對保障民族健康和繁衍起著重要作用。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蒙古族長調民歌
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申報的「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榮列榜中。「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中國第一次與外國聯合,就同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的項目。

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草原、與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一種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

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它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游牧文化特徵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11月28日,文化部長孫家正表示:中國和蒙古國共同將「蒙古族長調民歌」成功申報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在未來的10年裡,兩國將在蒙古族長調民歌保護方面進行合作,共同協調採取保護措施,把保護工作做得更好。孫家正指出,盡管中國和蒙古國根據本國實際,對其進行了力所能及的保護,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長調民歌整體衰微的趨勢並沒有得到根本的遏制。對長調民歌所採取的局部、分割或零散的保護方式遠遠不能應對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與沖擊。中國方面提出了與蒙古國聯合,共同將蒙古族長調民歌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蒙古國政府積極回應了中國方面的建議。中蒙兩國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就聯合申報事宜,進行了多次不同層次的溝通、協商、考察以及聯合文本的製作等一系列工作,終於在聯合國規定的時間里,完成了繁重而緊張的申報工作。孫家正表示,今後兩國將在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田野調查、研究、保護方法、保護措施等方面,進行密切和有效的聯合行動。2006年5月,蒙古族長調入選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閱讀全文

與如何保護蒙古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8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