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小伙保送北大,留美讀博,破解了困惑科學界近30年的數學難題,是誰
靈敏度猜想可以運用在很多例子上,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們減少許多比必要的步驟、過程。列舉一些比較簡單易懂的例子,比如,在診斷患者前,醫生患者的測試可以盡量的減少;在對演算法進行分類之前,機器學家檢查對象的特徵可以盡量的減少等等。
卡萊曾說,黃皓的證明令無數人興奮,他不僅解決了人們的困惑,他也帶來了一種新奇的方法,說不定,這種方法能夠給數學界甚至於其他學術領域都帶來更多、更重大的發現。
一位來自中國海濱城市的小伙,憑借自身的鑽研精神,解決了困惑科學界30年的問題,著實令人感慨、令人欽佩。黃皓的經歷也告訴了我們,在面對難題無法攻破時,不要一直糾結於其中,試著先去解決當下更現實的問題,說不定能從中獲取靈感。
B. 達芬奇的基本資料,急~~~~~~~~~~~~
達·芬奇
中文名稱: 達·芬奇
性別: 男
生卒年: 1452-1519
國別: 義大利
生平文件:
達·芬奇
萊昂納多·達·芬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畫家,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工程師和發明家。他在幾乎每個領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代的學者稱他是「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學者」,是一位「曠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贊譽他都當之無愧。
一、天才少年
萊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誕生在義大利芬奇鎮附近的安基亞諾村,芬奇鎮靠近佛羅倫薩。達·芬奇是非婚生子,他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莊里度過的。孩提時代的達·芬奇聰明伶俐,勤奮好學,興趣廣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學會彈琵琶,他的即興演唱,不論歌詞還是曲調,都讓人驚嘆。他尤其喜愛繪畫,常為鄰里們作畫,有「繪畫神童」的美稱。達·芬奇的家庭是當時佛羅倫薩有名的望族,父親皮埃羅希望達·芬奇象自己一樣當律師,可後來由於發生了一件事情而使皮埃羅改變了想法,決定讓小芬奇學畫。
當時,皮埃羅受一位農民的委託,要畫一幅盾面畫。他聽說兒子會畫畫,想試試兒子的畫藝,便將這任務交給了小芬奇。小芬奇憑借自己豐富的想像力,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畫成了一個駭人的妖怪。這妖怪長著火球般的眼睛,張著血盆大口,鼻孔中噴出火焰和毒氣,樣子十分的恐怖。作品完成後,小芬奇請父親來到他的房間。他把窗遮去一半,將畫架豎在光線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埃羅剛走進房間時,一眼就看到了這個面目猙獰的怪物,嚇得大叫起來。小芬奇則笑著對父親說:「請您拿去吧,這就是它該產生的效果。」皮埃羅從此確信兒子有繪畫天賦,便將小芬奇送往佛羅倫薩,師從著名的藝術家委羅基奧,開始系統地學習造型藝術。此時的達·芬奇只有14歲。
委羅基奧的畫舫是當時佛羅倫薩著名的藝術中心,經常有義大利人文主義者在這里聚會,討論學術問題。達·芬奇在這里結實了一大批知名的人文主義者、藝術家和科學家,開始接受人文主義的熏陶。 達·芬奇在20歲時已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他用畫筆和雕刻刀去表現大自然和現實生活的真、善、美,熱情歌頌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達·芬奇並不滿足他的這些才幹,他要掌握人類思想的各個領域。他眼光獨到,做事干練,具有藝術的靈魂。有一次,他在山裡迷了路,走到了一個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後來回憶這段經歷時說:「我突然產生了兩種情緒——害怕和渴望:對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會有什麼怪異的東西。」他一生都被這兩種情緒所羈束——對生活之不可知或無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這個神秘之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釋其含義,描繪其壯觀。他很早就下定決心,要做一個研究者、一個教師、尤其是一個藝術家。
二.科學巨匠
達·芬奇無論是在藝術領域,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的眼光與科學知識水平超越了他的時代。
在文藝復興早期,人們盲目地接受傳統觀念,崇拜古代權威和古典著作。人們學習科學知識也只是學習象《聖經》一樣的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只相信文字記載。達·芬奇反對經院哲學家們把過去的教義和言論作為知識基礎,他鼓勵人們向大自然學習,到自然界中尋求知識和真理。他認為知識起源於實踐,只有從實踐出發,通過實踐去探索科學的奧秘。他說「理論脫離實踐是最大的不幸」,「實踐應以好的理論為基礎」。達·芬奇提出並掌握了這種先進的科學方法,採用這種科學方法去進行科學研究,在自然科學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提出的這一方法,後來得到了伽利略的發展,並由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的最基本方法。 達·芬奇堅信科學,他對宗教感到厭惡,抨擊天主教為「一個販賣欺騙的店鋪」。他說:「真理只有一個,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達·芬奇的實驗工作方法為後來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等人的發明創造開辟了道路。
在天文學上,達·芬奇對傳統的「地球中心說」持否定的觀點。他認為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顆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太陽本身是不運動的。達·芬奇還認為月亮自身並不發光,他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輝。他的這些觀點的提出早於哥白尼「太陽中心說」。甚至在當時,達·芬奇就幻想利用太陽能了。
在物理學方面, 達·芬奇重新發現了液體壓力的概念,提出了連通器原理。他指出:在連通器內,同一液體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體的液面高度不同,液體的高度與密度成反比。他發現了慣性原理,後來為伽利略的實驗所證明。他認為一個拋射體最初是沿傾斜的直線上升,在引力和沖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線位移,最後沖力耗盡,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運動。他的這一發現使亞里士多德的落體學說產生了動搖。他發展了杠桿原理,除推導出作用力與臂長關系外,還算出了速度與臂長的關系。他指出了「永動機」作為能源的不可能性。達·芬奇還預示了物質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動的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東西將從地底下爆起,……使人在無聲的氣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徹底毀壞,看起來在空中似乎有破壞力。」
達·芬奇在解剖學和生理學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認為是近代生理解剖學的始祖。他掌握了人體解剖知識,從解剖學入手,研究了生理學和醫學。他最先採用蠟來表現人腦的內部結構,也是設想用玻璃和陶瓷製作心臟和眼睛的第一人。他發現了血液的功能,認為血液對人體起著新陳代謝的作用。他說血液不斷的改造全身,把養料帶到身體需要的各個部分,再把體內廢物帶走。達·芬奇研究過心臟,他發現心臟有四個腔,並畫出了心臟瓣膜。他認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動脈硬化,而產生動脈硬化的原因是缺乏運動。後來,英國的威廉.哈維證實和發展了達·芬奇的這些生理學成果。
達·芬奇的研究和發明還涉及到軍事和機械方面,他發明了飛行機械、直升飛機、降落傘、機關槍、手榴彈、坦克車、潛水艇、雙層船殼戰艦、起重機等等。他還在數學領域和水利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可以說,達·芬奇的研究涉及到自然科學的每一部門,他的思想和才能深入到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全面發展的學者。
但是達·芬奇的大多數著作和手稿都沒有發表,直到他逝世後多年才被世人所發現。科學史家丹皮爾這樣評論達·芬奇,「如果他當初發表他的著作的話,科學本來一定會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後的局面。」
三.藝術大師
說到藝術創作,在文藝復興時期當數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成就最高。他們的藝術成就達到了西方造型藝術繼古希臘之後的第二次高峰,僅繪畫而言,則達到了歐洲的第一次高峰。其中尤以達·芬奇最為突出,恩格斯稱他是巨人中的巨人。在藝術創作方面,達·芬奇解決了造型藝術三個領域——建築、雕刻、繪畫中的重大課題:1、解決了紀念性中央圓屋頂建築物設計和理想城市的規劃問題;2、完成了15世紀以來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騎馬紀念碑雕像的課題;3、解決了當時繪畫中兩個重要領域--紀念性壁畫和祭壇畫的問題。達·芬奇的藝術作品不僅象鏡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還以思考指導創作,從自然界中觀察和選擇美的部分加以表現。壁畫《最後的晚餐》、祭壇畫《岩間聖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傑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
四.文藝復興精神的代表
達·芬奇比之文藝復興時期中的任何一人,有更多的、領域更廣的幻想。他思想深邃、博學多才。他懷著永無休止的探索精神去研究自然和人生的一切奧秘,他把藝術和科學、理智和情感、形體和精神熔於一爐,繼承和發揚了前人的人文主義思想和現實主義表現手法,把藝術推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為自然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達·芬奇是當之無愧的「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列奧納多· 達·芬奇 (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全名列奧那多·迪·塞爾·皮耶羅·達·芬奇,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科學家,人類智慧的象徵.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藝術大師。他不但是個大畫家,同樣還是一位未來學家、建築師、數學家、音樂家、發明家、解剖學家、雕塑家、物理學家和機械工程師。他因自己高超的繪畫技巧而聞名於世。他還設計了許多在當時無法實現,但是卻現身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明。總的來說,達芬奇大大超越了當時的建築學,解剖學和天文學的水平,但是卻未能推動其發展。他於1452年出生於佛羅倫薩,雖然他是一個私生子,但是卻很被重視,歷史資料顯示,安東尼奧·達·芬奇(達芬奇的祖父)在譯本筆記本的後頁上寫到:1452年4月15日,星期六,夜間第3個小時,我有了一個孫子,我兒子塞爾·皮耶羅的兒子,名為列奧那多。5歲時能憑記憶在沙灘上畫出母親的肖像,同時還能即席作詞譜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場的人贊嘆不已.《最後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畫,《蒙娜麗莎》則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偉大的肖像畫.這兩件譽滿全球的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達·芬奇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創造平面形象的立體感.他曾說過:"繪畫的最大奇跡,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出凹凸感."
(*達·芬奇是聞一多首創翻譯名,乃按義大利語翻譯。舊譯「達·文西」乃按英語翻譯,誤;義大利語ci讀如「奇」非「西」)
「上天有時將美麗、優雅、才能賦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為無不超群絕倫,顯出他的天才來自上蒼而非人間之力。萊奧納多正是如此。他的優雅與優美無與倫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難題迎刃而解。」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傳記作家瓦薩里對達芬奇的溢美之詞。
萊奧納多1452年4月15日出生於義大利中部據佛羅倫薩不遠的芬奇市(Vinci),並在那兒度過了童年。1469年,他來到佛羅倫薩並在Verrocchio的畫室學徒。 1472年,進入當年畫家協會。
在藝術方面,他是一位雕塑能手但特別注重繪畫藝術,他說:「繪畫是自然的女兒。」
傳說,在他年輕時,有一次幫老師在一副名為《約翰為基督洗禮》的畫中畫了一個小天使,結果其水平超過了老師畫的所有其他人物。這位在當年已有些名氣的老師羞愧難當,從此不再涉獵繪畫,只搞雕塑了。
達芬奇最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他絕高的繪畫藝術,其最著名的作品有:《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岩間聖母》《聖安娜與聖母子》等。
《蒙娜麗莎》的繪制前後歷時四年。據說模特是佛羅倫薩人,剛剛喪嬰,為解除她的痛苦並露出自然的微笑,萊奧納多便請人來為她奏樂。她的微笑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有時似乎是很嚴肅有時又象很溫柔;有時略含憂傷有時又顯譏諷。蒙娜麗莎的右手更被稱為「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隻手」。
《最後的晚餐》繪制在格拉齊教堂聖餐廳的牆壁上。達芬奇一改前人繪制「最後晚餐」圍桌而座的布局,讓所有人物座成一排面向外,而耶穌基督座在最中間。
在科學方面,他觀察天體,曾寫下:「太陽是不動的。」幾乎是與哥白尼同時發現了「太陽中心說」;他研究飛行的科學原理,設計製造了第一個飛行器;他解剖過三十多個屍體,探究人體結構並第一個發現了嬰兒在母體中的生長過程。他曾說過:「你可能會被這天然的臭氣弄得退避三舍......你還可能缺乏耐心且不夠勤奮,在這些方面我不曾被貪欲或懶散所阻礙,阻礙我的只是時間不夠。」
達·芬奇年輕時在佛羅倫薩畫派畫家韋羅基奧的工作室學畫,1481年離開佛羅倫薩去米蘭,其後獲法王法蘭西斯一世(Francis I)邀請,前往法國。達芬奇是當時世界的一位天才,他的主要才能表現在科學發現和想像上,他曾經設計過直升機、飛行器、熱氣球、攻城器,設計過城市防禦體系、排水系統,研究過人體解剖、比例、透視。他是歐洲第一位描畫風景的畫家,他以科學、清晰的頭腦著稱。當然,也有人認為他很少動手實現他的設想,很少做出真正的成績,因次在科學上他只是虛名。在文藝復興「三傑」中(另兩位是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他畫中的人物真實、栩栩如生,構圖嚴謹、穩重。他最著名的畫作是為米蘭聖瑪利亞修道院作的壁畫《最後的晚餐》和肖像畫《蒙娜·麗莎》、《岩間聖母》,著作有《繪畫論》。
晚年達芬奇定居於法國羅瓦河谷的克勞城堡(Chateau De Clos Luce),並在該處完成他的自畫像。晚年的達芬奇卻變得泰然、寧靜,致力研究信仰與自然的關系。他於1519年在克勞城堡去世。
「一日充實,可以安睡;一生充實,可以無憾」是他遺囑中的名句。
1452年4月15日,達·芬奇生於義大利佛羅倫薩城附近的芬奇鎮上。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公證人,家庭富有。達·芬奇從小就表現出了繪畫天賦,他畫的小動物惟妙惟肖,於是父親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畫家和雕刻家佛羅基阿的畫坊當學徒。
達·芬奇來到畫坊以後,老師佛羅基阿就拿來一個雞蛋讓他畫,達·芬奇很快就畫了幾張,可是老師讓他繼續畫,一連幾天都是如此。達·芬奇終於不耐煩了,認為教師小瞧了他,讓他畫這么簡單的雞蛋。教師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長地說:「這個蛋可不簡單,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個蛋,由於觀察角度不同,光線不同,它的形狀也不一樣啊。」
達·芬奇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是為了培養他觀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從此以後,他廢寢忘食地訓練繪畫基本功,學習各類藝術與科學知識,為他以後在繪畫和其它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達·芬奇一生在繪畫上孜孜追求,為我們留下許多名垂千古的傑作。其中最著名的是《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
《最後的晚餐》是達·芬奇為米蘭聖瑪麗亞修道院食堂而作的壁畫,取材於《聖經》中耶穌被他的門徒猶大出賣的故事。
在這幅作品中,達·芬奇精彩地刻畫了當耶穌在晚餐上說出「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這句話後,他的12個門徒瞬間的表情。透過每個人不同的神態表情,你可以洞察到他們每人的性格和復雜心態。畫面布局突出耶穌,門徒左右呼應。坐在中央的耶穌庄嚴肅穆,背景借明亮的窗戶襯托出他的光明磊落。叛徒猶大處於畫面最陰暗處,神色驚慌,喻示他心地齷齪丑惡,與耶穌形成鮮明對照。
在這幅畫里,達·芬奇用現實主義的手法謳歌了真理與正義,鞭撻了叛徒的行為與邪惡勢力。
為創作這幅畫,達·芬奇付出了驚人的勞動。為准確刻畫猶大這個人物,他到各種場合觀察罪犯、流氓和賭徒,反復揣摸他們的心態、神態和形態,並畫了大量的速寫,直到畫出他滿意的形象。這幅畫的巨大成功緻使以後的畫家沒人敢再涉足這個題材。
《蒙娜麗薩》這幅肖像畫的原型是達·芬奇朋友的妻子。為作這幅畫,達·芬奇先研究了她的心理,為保持她歡愉的心情還特別請來豎琴師和歌手為她表演。達·芬奇極其准確地捕捉到了蒙那麗莎一瞬那的迷人微笑,用精湛的筆觸細致入微地描畫了她微妙的心理活動。
現在你看這幅畫時,依然會感受到她的微笑所蘊含的攝人心魄的力量。
達·芬奇不僅是位成績裴然的藝術家,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上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他深入地觀察研究動物、植物、地質乃至人體本身。他還模彷鳥的翅膀,設計了一個類似飛機的飛行機械。他還設計了許多先進的紡車、高效率的機床、沖床,最早提出了地質學的概念,第一次正確、全面地描述了人體骨骼、肌肉和人體比例。他的科學實踐為以後的科學家提供了思想的源泉。
由於達·芬奇的激進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政治觀,使他受到封建宗教勢力的長期迫害。1517年已是65歲高齡的他,拖著病軀仍然被迫離開了祖國,僑居法國。兩年後,這位藝術巨擎溘然長逝。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藝術和科學大師,1928年在他的故鄉成立了「萊奧納多 達芬奇博物館」,之後又成立了「芬奇的萊奧納多博物館」(Museo Leonardiano di Vinci,位於芬齊市Conti Guidi古堡。)在米蘭的科學技術博物館(Museo Nazionale della Scienza e della Tecnica,地址為Via S.Vittore 21)中也有萊奧納多 達芬奇的專題介紹。達·芬奇大事年記:
1452年4月15日 義大利佛羅倫斯共和國的文西村近郊,賽爾·皮耶洛·達芬奇與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進入韋羅基奧的工作室成為入門弟子(13~14歲)
1473年 創作《聖告圖》
1476年 被告密與韋羅基奧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戀之罪,由於他矢口否認,最後被釋放(24歲)
1482年 繪《三賢王的膜拜》,返往米蘭(30歲)
1483年 接受聖佛郎西斯克,格蘭德教會訂作《岩石上的聖母》(31歲)
1495年 開始繪制《最後的晚餐》(43歲)
1502~03年 回到佛羅倫斯,開始繪制《蒙娜麗莎》(50歲)
1516年 應法王之邀,赴法國安伯瓦茲(64歲)
1519年5月2日 去世於安伯瓦茲(67歲)
達·芬奇生前留下大批未經整理的用左手反寫的手稿,難於解讀。只有到十七世紀中葉,才有學者整理小部分達·芬奇手稿。達·芬奇的主要手稿丟失了二百多年,直到1817年才重見天日。 達·芬奇手稿分幾大類:
達·芬奇論繪畫
放大
達·芬奇論繪畫
* 《繪畫論》1817年從烏爾賓諾圖書館發現經達·芬奇弟子梅爾茲整理的繪畫論手稿。
* 論雕刻
* 論建築。包括教堂草圖,拱型結構分析
* 論生理。論人的生死、記憶、智力和慾望
* 論解剖學
* 論動物學
* 論天文。論地球、太陽和行星。
* 論地理。論地下水,地質學,義大利運河,法國的道路,論開礦。
* 論哲學
* 小故事
* 書信
著名作品
《蒙娜麗莎》
《維特魯威人》
《莉妲和天鵝》
《受胎告知》
《最後的晚餐》
《聖母子與聖安娜》
《岩間聖母》
美術成就
達· 芬奇15歲開始在畫家A.del韋羅基奧的作坊學藝。1472年入畫家行會。15世紀70年代中期個人繪畫風格逐漸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國,除為米蘭公爵服務外,還從事其他藝術和科學活動。這期間他的繪畫作品不多,但《岩間聖母》、《最後的晚餐》則是他的代表作。1500年出遊曼圖亞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羅倫薩,創作《聖母子與聖安娜》和《蒙娜麗莎》,還著手為市政廳繪制壁畫。1507年再去米蘭,並服務於法國宮廷。1513 年移居羅馬,1516年又到法國,最後定居昂布瓦斯。晚年極少作畫,潛心科學研究,去世時留下大量筆記手稿,內容從物理、數學到生物解剖,幾乎無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繪畫作品並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並善於將藝術創作和科學探討結合起來,這在世界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學術界一般將其創作活動分為早期和盛期兩個階段。
達·芬奇是人類智慧的象徵,他懷有神靈般的無限理想,試圖重新創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廣大無垠,解釋世界的奧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負是發現一切、研究一切、創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條沒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滿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臨終前心酸地說過:「我一生從未完成一項工作。」列奧納多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小鎮,因此取名叫芬奇,5歲時能憑記憶在沙灘上畫出母親的肖像,同時還能即席作詞譜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場的人贊嘆不已。父親安東尼奧律師認識到兒子的繪畫才能,決定送他進佛羅倫薩藝術家委羅基奧工作室學習。在那裡,他不僅接受繪畫、雕刻、建築藝術的教育,還受到其他科學的影響。芬奇在委羅基奧工作室曾經研究過雞蛋的明暗變化關系,發現了明暗漸進畫法。他在委羅基奧工作室度過了6個年頭,成長為具有現代科學思想和勇於探索的人類智慧的典範。芬奇在佛羅倫薩是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他一心想要把他的藝術和智慧帶進現實世界,光彩照人。他在31歲那年寫信給米蘭大公魯多維柯·斯弗查,在信中列舉了自己的各種才能,最後他還表示可為大公的父親塑造一座騎馬像,成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大師41歲時完成這一巨作的土製塑像,因沒有足夠的銅鑄造而使巨作終未完成,1499年法軍入侵時被毀,否則將成為世界一大奇跡。大公對他的天才和辛勤勞動酬謝不是金幣,而是金言玉語,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為了安慰他,請他為米蘭格雷契寺院食堂畫幅畫,這就是《最後的晚餐》。如果說《最後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畫,那麼芬奇在51歲時自米蘭重返佛羅倫薩而作的《蒙娜麗莎》則無愧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偉大的肖像畫。這兩件譽滿全球的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達·芬奇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創造平面形象的立體感。他曾說過:「繪畫的最大奇跡,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出凹凸感。」他使用圓球體受光變化的原理,首創明暗轉移法(亦稱明暗漸進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過渡是連續的,像煙霧一般,沒有截然的分界,《蒙娜麗莎》是這種畫法的典範之作。瓦薩利認為這種明暗畫法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芬奇的一生始終在探索藝術的高貴氣質,只有在美的創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滿意足。15世紀義大利的科學與理智、美的追求與創造,由於達·芬奇而登峰造極。可是大師的才能到了晚年並沒有受到重視和賞識,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傷心。1515年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佔領米蘭時,邀請大師赴法國定居克魯堡,應聘為宮廷畫家。大師1519年客死異國,終年67歲。他的學生佛朗西斯柯·穆埃基說: 「芬奇的死,對每一個人都是損失,造物主無力再造一個像他這樣的人了。」
「上天有時將美麗、優雅、才能賦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為無不超群絕倫,顯出他的天才來自上蒼而非人間之力。萊奧納多正是如此。他的優雅與優美無與倫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難題迎刃而解。」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傳記作家瓦薩里對達芬奇的溢美之詞
C. 達·芬奇VS米開朗基羅的世紀之戰(嚴伯鈞《西方藝術史》)
世紀之戰是「文藝復興三傑」中的兩位大師,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的一次雙峰對決,是藝術史上絕無僅有的大事件。這場沒有硝煙的對決,讓世人領略了兩位奇才的深厚功力。雖然他們最終都沒有完成創作,連半成品也沒有流傳下來,但依然對藝術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這場世紀之戰發生在1504年佛羅倫薩新落成的市政大廳,這是一個能供500人集會的場所。當時藝術的一大功用就是給建築物做裝飾,所以,佛羅倫薩的執政者首先請到了當時已經名聲大振的達·芬奇,請他在其中一面牆上畫壁畫。也許是存心挑事兒,沒過多久,執政者又請到成名不久的米開朗基羅,在達·芬奇對面的另一堵牆上作畫。能夠把當世最知名的兩位藝術家都請來,對執政者來說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
參加這場世紀對決時,達·芬奇已經年過50,從米蘭公爵處衣錦還鄉。經過多年錘煉,達·芬奇正值自己最巔峰時刻。這時候的米開朗基羅還不到30歲,剛剛完成了自己劃時代的雕塑作品《大衛》,也處於如日中天的階段。兩人授命要畫的壁畫,是兩場佛羅倫薩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對外戰爭,達·芬奇畫的是《安吉里之戰》(Battle of anghiari),米開朗基羅畫的是《卡西納之戰》(Battle of casina)。
世紀對決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全義大利的粉絲都前來觀戰,在兩位偶像休息不畫的時候,粉絲們就各自站隊,展開罵戰,為偶像爭論不休。其他藝術家們也前來圍觀,看過後都極為沮喪,因為他們發現兩位大師把偉大的藝術形式都表現完了,再沒有創作空間留給他們。圍觀者中,唯一開心的就是「文藝復興三傑」中的另一位—— 拉斐爾,這場對決給了他向兩位大師學習的絕佳機會。
達·芬奇在這場對決中,代表著純粹理性的繪畫理念。《安吉里之戰》描繪的是在這場戰爭中,士兵騎在馬上廝殺的場景。畫中有形態各異的馬,它們的關節、肌肉都非常精準正確,體現出達·芬奇在科學、自然、解剖等方面知識的積淀。作為科學家的達·芬奇,著重點在於對自然的理解和刻畫,整個畫面充滿精妙的計算。
如果說這場對決中,達·芬奇是數學家,米開朗基羅就是戲劇大師,代表著純粹感性的表現主義繪畫理念。《卡西納之戰》選擇了非常有戲劇性的一個場面,戰士們正在河中沐浴,突然敵人殺過來,所有人慌忙穿衣應戰。米開朗基羅在這樣一個突發場景中,對細節的抓取和刻畫都非常精湛。他不是要表現對知識的掌握,而是要突顯對整個場面戲劇沖突的把握。
這兩幅偉大的壁畫最終都沒畫完,這是一場沒有分出勝負的世紀之戰。達·芬奇後來沒有遵守承諾,接受了另外一個邀約。米開朗基羅也沒畫完,跑去畫了後來舉世聞名的西斯廷天頂畫。16世紀時,佛羅倫薩新的執政者為了完成裝飾,翻修了兩面牆,未完成的畫作也沒有被保留下來。我們今天能看到的都是當時的草圖,和其他畫家臨摹的版本。
這場世紀之戰的本質是兩個藝術流派理念的大對決。雖然沒有結局,兩幅壁畫也沒能完成,但是這次對決直接導致了新古典主義和巴洛克風格的誕生。新古典主義沿襲自達·芬奇,作畫以精準的計算為特徵;巴洛克風格來自米開朗基羅,最大的特點就是充滿戲劇性。
D. 中外藝術家的成長故事
八歲的高斯發現了數學定理
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長大後他成為當代最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他在物理的電磁學方面有一些貢獻,現在電磁學的一個單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數學家們則稱呼他為「數學王子」。
他八歲時進入鄉村小學讀書。教數學的老師是一個從城裡來的人,覺得在一個窮鄉僻壤教幾個小猢猻讀書,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見:窮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這些蠢笨的孩子念書不必認真,如果有機會還應該處罰他們,使自己在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樂趣。
這一天正是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同學們看到老師那抑鬱的臉孔,心裡畏縮起來,知道老師又會在今天捉這些學生處罰了。
「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老師講了這句話後就一言不發的拿起一本小說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們拿起石板開始計算:「1加2等於3,3加3等於6,6加4等於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個數後就擦掉石板上的結果,再加下去,數越來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臉孔漲紅了,有些手心、額上滲出了汗來。
還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他想不可能這么快就會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齊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因為他自己曾經算過,得到的數也是5050,這個8歲的小鬼怎麼這樣快就得到了這個數值呢?
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他以後也認真教起書來,並且還常從城裡買些數學書自己進修並借給高斯看。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後便在數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小歐拉智改羊圈
歐拉是數學史上著名的數學家,他在數論、幾何學、天文數學、微積分等好幾個數學的分支領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過,這個大數學家在孩提時代卻一點也不討老師的喜歡,他是一個被學校除了名的小學生。
事情是因為星星而引起的。 當時,小歐拉在一個教會學校里讀書。有一次,他向老師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老師是個神學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顆星,聖經上也沒有回答過。其實,天上的星星數不清,是無限的。我們的肉眼可見的星星也有幾千顆。這個老師不懂裝懂,回答歐拉說:"天有有多少顆星星,這無關緊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鑲嵌上去的就夠了。"
歐拉感到很奇怪:"天那麼大,那麼高,地上沒有扶梯,上帝是怎麼把星星一顆一顆鑲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親自把它們一顆一顆地放在天幕,他為什麼忘記了星星的數目呢?上帝會不會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師提出了心中的疑問,老師又一次被問住了,漲紅了臉,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師的心中頓時升起一股怒氣,這不僅是因為一個才上學的孩子向老師問出了這樣的問題,使老師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師把上帝看得高於一切。小歐拉居然責怪上帝為什麼沒有記住星星的數目,言外之意是對萬能的上帝提出了懷疑。在老師的心目中,這可是個嚴重的問題。
在歐拉的年代,對上帝是絕對不能懷疑的,人們只能做思想的奴隸,絕對不允許自由思考。小歐拉沒有與教會、與上帝"保持一致",老師就讓他離開學校回家。但是,在小歐拉心中,上帝神聖的光環消失了。他想,上帝是個窩囊廢,他怎麼連天上的星星也記不住?他又想,上帝是個獨裁者,連提出問題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許是個別人編造出來的傢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後無事,他就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他讀的書中,有不少數學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隻。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佔地6平方米。正打算動工的時候,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不夠用。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若要按原計劃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長的材料;要是縮小面積,每頭羊的面積就會小於6平方米。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也不用擔心每頭羊的領地會小於原來的計劃。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聽了沒有理他。小歐拉急了,大聲說,只有稍稍移動一下羊圈的樁子就行了。
父親聽了直搖頭,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於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准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父親著急了,說:"那怎麼成呢?那怎麼成呢?這個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歐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然後,小歐拉很自信地對爸爸說:"現在,籬笆也夠了,面積也夠了。"
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紮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父親心裡感到非常高興。孩子比自己聰明,真會動腦筋,將來一定大有出息。
父親感到,讓這么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後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報效祖國宏願------ 華羅庚的故事
同學們都知道,華羅庚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數學家。他僅有初中文憑,因一篇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得到數學家熊慶來的賞識,從此華羅庚北上清華園,開始了他的數學生涯。
1936年,經熊慶來教授推薦,華羅庚前往英國,留學劍橋。20世紀聲名顯赫的數學家哈代,早就聽說華羅庚很有才氣,他說:「你可以在兩年之內獲得博士學位。」可是華羅庚卻說:「我不想獲得博士學位,我只要求做一個訪問者。」「我來劍橋是求學問的,不是為了學位。」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壘素數論,並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哥德巴赫問題發表18篇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數學家出眾的智慧與能力。
1946年,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講學,並被伊利諾大學高薪聘為終身教授,他的家屬也隨同到美國定居,有洋房和汽車,生活十分優裕。當時,不少人認為華羅庚是不會回來了。
新中國的誕生,牽動著熱愛祖國的華羅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裕生活,回到了祖國,而且還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大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顆愛中華的赤子之心:「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雖然數學沒有國界,但數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華羅庚從海外歸來,受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回到清華園,被委任為數學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了他數學研究真正的黃金時期。他不但連續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突出成績,同時滿腔熱情地關心、培養了一大批數學人才。為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為應用數學研究、試驗和推廣,他傾注了大量心血。
據不完全統計,數十年間,華羅庚共發表了152篇重要的數學論文,出版了9部數學著作、11本數學科普著作。他還被選為科學院的國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家的院士。
從初中畢業到人民數學家,華羅庚走過了一條曲折而輝煌的人生道路,為祖國爭得了極大的榮譽。
阿基米德(約公元前287~212年)
——希臘物理學家、數學家。
阿基米德的父親是一位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別喜愛數學。有一次,國王請他去測定金匠剛剛為其做好的王冠是純金的還是摻有銀子的混合物,並且告誡他不得毀壞王冠。起初,阿基米德茫然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當自己泡大一滿盆洗 澡水裡時,溢出水量的體積等於他身體浸入水中的那部分體積。那麼,如果把王冠浸入水中 ,根據水面上升的情況算出王冠的體積與等重量金子的體積相等,就說明王冠是純金的;假如摻有銀子的話,王冠的體積就會大一些。他興奮地從浴盆中躍出,全身赤條條地奔向皇宮,大喊著:"我找到了!找到了!"他為此而發明了 浮力原理。除此之外,他還發現了著名的杠桿原理。伴隨著這一發明,還產生了一句眾所周知的名言:"只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
在阿基米德的老年歲月里,他的祖國與羅馬發生戰爭,當他住的城市遭劫掠時,阿基米德還專心地研究他在沙地上畫的幾何圖形,兇殘的羅馬士兵刺倒了這位75歲的老人,偉大的科學家撲倒在鮮血染紅了的幾何圖形上……
阿基米德死後,人們整理出版了《阿基米德遺著全集》,以永遠緬懷這位科學巨匠的偉大業績。
牛頓(1642~1727)
牛頓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曾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
牛頓是舉世公認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幼年充滿了辛酸,在他出生前3個月父親便去世了,之後母親改嫁,他是由外祖母撫養成人的。23畢業於著名的劍橋大學後留校工作。後因逃避倫敦流行的鼠疫來到母親的農場里。在這里,他被一個常人熟視無睹的現象吸引住了。有一次,他看到一個熟透了的蘋果落在地上,便開始思索為什麼蘋果會垂直落在地上,而不是飛到天上去呢?一定是有一種力在拉它,那麼這種將蘋果往下拉的力會不會控制月球?他就是通過這個看起來十分簡單的現象,發現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這個定律的巨大作用,很快就顯示了出來。它解釋了當時所知道的天體的一切運動。同時,牛頓又完成了一項重要的光學實驗,從而證明了白光是由以赤、橙、黃、綠、青、藍、紫的順序排列的合成光。1687年,牛頓出版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這里,他鑽研了伽利略的理論,並歸納出著名的運動三大定律。除此之外,他發現的二項式定理,在數學界也有一席之地。1704年,出版《光學》一書,總結了他對光學研究的成果。
牛頓61歲那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此後年年連任直至逝世。作為舉世公認的、最卓越的科學巨匠,他仍謙遜地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1727年3月20日,84歲的牛頓逝世了。作為有功於國家的偉人,他被葬在了英國國家公墓,受到世人的瞻仰。
歐拉(1707~1783)
歐拉瑞士數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歐拉從小著迷數學,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數學天才。他13歲便成為著名的巴塞爾大學的學生,16歲獲碩士學位,23歲就晉升為教授。1727年,他應邀去俄國聖彼得堡科學院工作。過度的勞累,致使他雙目失明。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他的工作 。歐拉具有驚人的記憶力。氫說,1771年聖彼德堡的一場大火,把他的大量藏書和手稿化為灰燼。他就憑著驚人的記憶,口授發表了論文400多篇、論著多部。歐拉這們18世紀數學巨星,在微積分、微分方程、幾何、數論、變分學等 領域都作出了巨大貢獻,從而確定了他作為變分法的奠基人、復變函數先驅者的地位。同時,他還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他發表的科普讀物,在長達90年內不斷重印。歐拉是古往今來最多產的數學家,據說他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夠當時的聖彼得堡所有的印刷機同時忙上幾年。
歐拉作為歷史上對數學貢獻最大的四位數學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阿基米德、牛頓、高斯),被譽為"數學界的莎士比亞"。
高斯(1777~1855)
高斯是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高斯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幼年時,他在數學方面就顯示出了非凡的才華。3歲能糾正父親計算中的錯誤;10歲便獨立發現了算術級數的求和公式;11歲發現了二項式定理。少年高斯的聰穎早慧,得到了很有名望的布瑞克公爵的垂青與資助,使他得以不斷深造。19歲的高斯在進大學不久,就發明了只用圓規和直尺作出正17邊形的方法,解決了兩千年來懸而未決的幾何難題。1801年,他發表的<<算術研究>>,闡述了數論和高等代數的某些問題。他對超幾何級數、復變函數、統計數學、橢圓函數論都有重大貢獻。作為一個物理學家,他與威廉.韋伯合作研究電磁學,並發明了電極。為了進行實驗,高斯還發明了雙線磁力計,這是他對電磁學問題研究的一個很有實際意義的成果。高斯30歲時擔任了德國著名高等學府天文台台長,並一直在天文台工作到逝世。他平生還喜歡文學和語言學,懂得十幾門外語。他一生共發表323篇(種)著作,提出了404項科學創見,完成了4項重要發明。
高斯去世後,人們在他出生的城市豎起了他的雕像。為了紀念他發現做出17邊形的方法,雕像的底座修成17邊形。世人公認他是一位和牛頓、阿基米德、歐拉齊名的數學家。
祖沖之(429~500)
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數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范陽遒(今河北淶水)人
祖沖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築的長官。祖沖之長在這樣的家庭里,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人家都稱贊他是個博學的青年。他特別愛好研究數學,也喜歡研究天文歷法,經常觀測太陽和星球運行的情況,並且做了詳細記錄。
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派他到一個專門研究學術的官署「華林學省」工作。他對做官並沒有興趣,但是在那裡,可以更加專心研究數學、天文了。
我國歷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並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制定歷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歷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沖之認為還不夠精確。他根據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歷」(「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歷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間)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一周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布新歷,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為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叛道的行為。 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說:「歷法是古人制定的,後代的人不應該改動。」祖沖之一點也不害怕。他嚴肅地說:「你如果有事實根據,就只管拿出來辯論。不要拿空話嚇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幫助戴法興,找了一些懂得歷法的人跟祖沖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沖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布新歷。直到祖沖之死了十年之後,他創制的大明歷才得到推行。
盡管當時社會十分動亂不安,但是祖沖之還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學。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學方面。他曾經對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注釋,又編寫一本《綴術》。他的最傑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祖沖之在科學發明上是個多面手,他造過一種指南車,隨便車子怎樣轉彎,車上的銅人總是指著南方;他又造過「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試航過,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還利用水力轉動石磨,舂米碾穀子,叫做「水碓磨」。
祖沖之晚年的時候,掌握宋朝禁衛軍的蕭道成滅了宋朝。
華羅庚(1910~1985)
中國數學家、數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蘇金壇人。
華羅庚的父親是經營雜貨店的小業主,由於經營慘淡,家境每況愈下,致使上中學不久的華羅庚輟學,當了雜貨店的記賬員。在繁瑣、單調的勞作中,他並沒有放棄最大的嗜好---數學研究。正在他發奮自學時,災難從天而降---他染上了可怕的傷寒症,被醫生判了「死刑」。然而,他竟然奇跡般地活了過來,但左腿卻落下了終生殘疾。他常掛在嘴邊的是這樣一句話:「所謂天才,就是靠堅持不斷的努力。」這位沒有大學文憑的數學家,憑著堅持不懈的努力,刻苦自學,於1930年,以《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論文,而使中國數學界刮目相看。後被熊慶來教授推薦到清華大學數學系任助教 。在這里,他得益於熊慶來、楊武之的指導,學術上得以長足進步,並逐漸樹立起他在世界數學界的地位。1948年應美國一所大學騁請任教。新中國成立後,他毅然放棄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攜妻兒回國,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後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他十分重視和倡導把數學理論應用到生產實踐中,並親自組織和推廣「優選法」、「統籌法」,使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顯示出了巨大的威力。他一生勤奮耕耘,共發表200餘篇學術論文、10部專著。作為數學教育家,他培養出陳景潤、王元、陸啟鏗等一批優秀的數學家,並形成了中國數學學派,有的人已成為世界級的數學家。
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在日本講學時,因突發心肌梗塞而去世,終年75歲。一生以「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自勉的華羅庚,將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陳景潤(1933~1966)
中國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閩候人。
陳景潤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為家裡孩子多,父親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據。因此,陳景潤一出生便似乎成為父母的累贅,一個自認為是不愛歡迎的人。上學後,由於瘦小體弱,常受人欺負。這種特殊的生活境況,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極為內向、不善言談的人,加上對數學的痴戀,更使他養成了獨來獨往、獨自閉門思考的習慣,因此竟被別人認為是一個 「怪人」。陳景潤畢生後選擇研究數學這條異常艱辛的人生道路,與沈元教授有關。在他那裡,陳景潤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從那裡,陳景潤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畢業於廈門大學,留校在圖書館工作,但始終沒有忘記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數學論文寄給華羅庚教授,華羅庚閱後非常賞識他的才華,把他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當實習研究員,從此便有幸在華羅庚的指導下,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1966年5月,一顆耀眼的新星閃爍於全球數學界的上空------陳景潤宣布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外國數學家在證明"1+3"時用了大型高速計算機,而陳景潤卻完全靠紙、筆和頭顱。如果這令人費解的話,那麼他單為簡化"1+2"這一證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紙,則足以說明問題了。1973年,他發表的著名的"陳氏定理",被譽為篩法的光輝頂點。
對於陳景潤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國數學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譽:他移動了群山!
諾伊曼
諾伊曼(1903~1957),美籍匈牙利數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
諾伊曼出生在一個猶太銀行家的家庭,是位罕見的神童。他8歲掌握微積分,12歲讀懂《函數論》。在他成長的道路上,曾有這樣一段有趣的故事:1913年夏天,銀行家馬克斯先生登出一則啟示,願以10倍於一般教師的聘金,為11歲的長子諾伊曼聘請一位家庭教師。盡管這誘人的啟示,曾使許多人怦然心動,但終沒有人敢去教導這樣傾城皆知的神童……他在21歲獲得物理-數學博士之後,開始了多學科的研究,先是數學、力學、物理學,又轉到經濟學、氣象學,而後轉向原子彈工程,最後,又致力於電子計算機的研究。這一切,使他成為不折不扣的科學全才。他的主要成就是數學研究。他在高等數學的許多分支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其最卓越的工作 是開辟了數學的一個新分支------對策論。1944年出版了他的傑出著作 《對策論與經濟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作出重要貢獻。戰後 ,運用他的數學才能指導製造大型電子計算機,被人們譽為電子計算機之父
E. 世界歷史上最成功的藝術家是誰
這個問題有點太廣了,不好限定,成功是說在當時名氣,還是後世的名氣,還是說後來的經濟收入,要說經濟收入,那肯定是沒有現實的藝術家強了,起碼現世的藝術家動的炒作,
名氣,收入之外還有對藝術的貢獻,比如開創什麼新學派,也要考慮,所以兄弟要想問實質的東西,還是細化一下問題,那麼我談下我的看法,我認為比較成功的藝術家應該當屬達芬奇了,從小孩到老人里,你去問知道的藝術家,統計出來一定是達芬奇名列前茅了,關於達芬奇摘抄一下網路
網路http://ke..com/view/2201.html?wtp=tt
【 基本信息 】
英文原名: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中文翻譯: 列奧納多·達·芬奇
港台譯作 達文西
在世時間: 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
注意: 達·芬奇並不是姓,而是表示芬奇鎮出身之意,全名列奧納多·迪·塞爾·皮耶羅·達·芬奇的意思是來自芬奇鎮的迪·塞爾·皮耶羅之子——列奧納多。
國籍: 義大利 。
家庭狀況: 父: 迪·塞爾·皮耶羅·達·芬奇, 母: 卡特里娜。
注意: 達·芬奇的生母卡特里娜因出生卑微不能和其父結婚,從達·芬奇出生後的洗禮記錄來看,她生下達·芬奇後不久就和同村的另一人結婚,達·芬奇從小在祖父的田莊中長大。
婚姻狀況: 終身未婚。
習慣: 左手 。
其他: 素食主義者、習慣從右到左倒著書寫(鏡像書寫)、解剖過不下30具死屍、喜歡穿粉紅色外套、在胡須上毫無顧忌地塗上五顏六色,他厭惡與女性來往。
[編輯本段]【 個人簡介 】
列昂納多·達·芬奇,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寓言家、雕塑家、發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築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於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為了真實感人的藝術形象,他廣泛地研究與繪畫有關的光學、數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多種學科。他的藝術實踐和科學探索精神對後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他是人類智慧的象徵,他逝世之後的500年間,人類對他的研究與探索依然不斷,在歐美各國和日韓、以色列等亞洲國家都有專門的達·芬奇研究機構。而對於他的祖國義大利來說,他更是一個國家文化的象徵,在這個國家,紅酒、傢具、餐廳、酒店、機場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事物數不盡數。義大利著名品牌Leonardo Di Gasun(中譯老人頭)也是以他的自畫像做為Logo的。
[編輯本段]【 個人生平 】
天才少年
1452年4月15日22時30分,在義大利佛羅倫薩附近的海濱小鎮——芬奇鎮的一個名為安奇亞諾的小村莊里,一個叫列昂納多·達·芬奇的小私生子誕生了。他的父親是佛羅倫薩有名的公證人,家庭富有。達·芬奇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莊里度過的。孩提時代的達·芬奇聰明伶俐,勤奮好學,興趣廣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學會彈七弦琴和吹奏長笛。他的即興演唱,不論歌詞還是曲調,都讓人驚嘆。他尤其喜愛繪畫,常為鄰里們作畫,有「繪畫神童」的美稱。
皮耶羅確信兒子有繪畫天賦,便將小芬奇送往佛羅倫薩,師從著名的藝術家韋羅基奧,開始系統地學習造型藝術。此時的達·芬奇只有14歲。 當時,皮耶羅受一位農民的委託,要畫一幅盾面畫。他聽說兒子會畫畫,想試試兒子的畫藝,便將這任務交給了小芬奇。小芬奇憑借自己豐富的想像力,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畫成了一個駭人的妖怪美杜莎。這幅作品完成後,小芬奇請父親來到他的房間。他把窗遮去一半,將畫架豎在光線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耶羅剛走進房間時,一眼就看到了這個面目猙獰的妖怪,嚇得大叫起來。小芬奇則笑著對父親說:「你把畫拿去吧,這就是它該產生的效果。」
韋羅基奧的作坊是當時佛羅倫薩著名的藝術中心,經常有義大利人文主義者在這里聚會,討論學術問題。達·芬奇在這里結識了一大批知名的藝術家、科學家和人文主義者,開始接受人文主義的熏陶。 達·芬奇在20歲時已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他用畫筆和雕刻刀去表現大自然和現實生活的真、善、美,熱情歌頌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達·芬奇並不滿足他的這些才幹,他要掌握人類思想的各個領域。他眼光獨到,做事干練,具有藝術的靈魂。有一次,他在山裡迷了路,走到了一個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後來回憶這段經歷時說:「我突然產生了兩種情緒——害怕和渴望:對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會有什麼怪異的東西。」他一生都被這兩種情緒所羈絆——對生活的不可知性或無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這個神秘的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釋其含義,描繪其壯觀。
科學巨匠
在文藝復興早期,人們盲目地接受傳統觀念,崇拜古代權威和古典著作。人們學習科學知識也只是學習像《聖經》一樣的亞里士多德理論,只相信文字記載。達·芬奇反對經院哲學家們把過去的教義和言論作為知識基礎,他鼓勵人們向大自然學習,到自然界中尋求知識和真理。他認為知識起源於實踐,只有從實踐出發,通過實踐去探索科學的奧秘。他說「理論脫離實踐是最大的不幸」,「實踐應以好的理論為基礎」。達·芬奇提出並掌握了這種先進的科學方法,採用這種科學方法去進行科學研究,在自然科學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提出的這一方法,後來得到了伽利略的發展,並由英國哲學家培根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的最基本方法。 達·芬奇堅信科學,他對宗教感到厭惡,抨擊天主教為「一個販賣欺騙的店鋪」。他說:「真理只有一個,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達·芬奇的實驗工作方法為後來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愛因斯坦、牛頓等人的發明創造開辟了道路。
1、天文
達·芬奇對傳統的「地球中心說」持否定的觀點。他認為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顆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太陽本身是不運動的。達·芬奇還認為月亮自身並不發光,它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輝。他的這些觀點的提出早於哥白尼的「日心說」,甚至在當時,達·芬奇就幻想利用太陽能了。
2、物理
達·芬奇重新發現了液體壓力的概念,提出了連通器原理。他指出:在連通器內,同一液體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體的液面高度不同,液體的高度與密度成反比。他發現了慣性原理,後來為伽利略的實驗所證明。他認為一個拋射體最初是沿傾斜的直線上升,在引力和沖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線位移,最後沖力耗盡,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運動。他的這一發現使亞里士多德的落體學說產生了動搖。他發展了杠桿原理,除推導出作用力與臂長關系外,還算出了速度與臂長的關系。他指出了「永動機」作為能源的不可能性。達·芬奇還預示了物質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動的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東西將從地底下爆起,……使人在無聲的氣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徹底毀壞,看起來在空中似乎有強大的破壞力。」
3、醫學
達·芬奇在生理解剖學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認為是近代生理解剖學的始祖。他掌握了人體解剖知識,從解剖學入手,研究了人體各部分的構造。他最先採用蠟來表現人腦的內部結構,也是設想用玻璃和陶瓷製作心臟和眼睛的第一人。子宮內的胎兒(達芬奇)他發現了血液的功能,認為血液對人體起著新陳代謝的作用,並認為了血液是不斷循環的。他說血液不斷的改造全身,把養料帶到身體需要的各個部分,再把體內廢物帶走。達·芬奇研究過心臟,他發現心臟有四個腔,並畫出了心臟瓣膜。他認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動脈硬化,而產生動脈硬化的原因是缺乏運動。後來,英國科學家哈維證實和發展了達·芬奇這些生理解剖學的成果。
4、建築
理想中的米蘭(達芬奇)在建築方面,達·芬奇也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華。他設計過橋梁、教堂、城市街道和城市建築。在城市街道設計中,他將車馬道和人行道分開。設計城市建築時,具體規定了房屋的高度和街道的寬度。米蘭的護城河就是他設計和建造的。
5、軍事
達·芬奇的研究和發明還涉及到了軍事領域。他發明了簧輪槍、子母彈、三管大炮、坦坦克車(達芬奇)克車、浮動雪鞋、潛水服及潛水艇、雙層船殼戰艦、滑翔機、撲翼飛機和直升機、旋轉浮橋等等。2008年4月26日,在瑞士西部城市帕耶訥,36歲的瑞士人奧利維耶·維耶提-特帕使用由達·芬奇設計的金字塔型降落傘從距地面600米高的直升機上成功跳下。
6、水利
達·芬奇對水利學的研究比義大利的學者克斯鐵列早一個世紀。為了排除泥沙,他作了疏通亞諾河的施工計劃。他設計並親自主持修建了米蘭至帕維亞的運河灌溉工程。由他經手建造的一些水庫、水閘、攔水壩便利了農田灌溉,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有些水利設施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7、地質
達·芬奇根據高山上有海中動物化石的事實推斷出地殼有過變動,指出地球上洪水的痕跡是海陸變遷的證明,這個思想與300年後赫頓在地質學方面的發現頗為近似。並且在麥哲倫環球航行之前,他就計算出地球的直徑為7000餘英里。
8、達·芬奇密碼筒
看過《達·芬奇密碼》的人大概都知道達·芬奇密碼筒。而事實上在當時的社會,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文件的保密工作。達·芬奇設計的這種密碼筒造型古典,內涵著文藝復興特質,設計優雅,符合達·芬奇的睿智風格。按照故事情節,密碼筒里藏匿著關於郇山隱修會乃至整個基督教最大秘密的莎草紙。達·芬奇設計的密碼筒內有一個裝著醋液的容器,如果強行砸爛密碼筒,醋液就會流出溶解莎草紙。要打開密碼筒,必須解開一個5位數的密碼,密碼筒上有5個轉盤,每個轉盤上都有26個字母,可能作為密碼的排列組合多達11881376種。
(註:整個故事只是由丹·布朗自己編造出來的而已,達芬奇密碼筒根本不存在)
9、設計出初級 機器人
最為奇妙的是,達·芬奇還設計了一套方法以做心臟修復手術。
達·芬奇曾稱自己沒有受過書本教育,大自然才是他真正的老師。為了認識自然,認識自己,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不遺餘力地探索著。為了認識人類自身,達·芬奇親自解剖了幾十具屍體,對人體骨骼、肌肉、關節以及內臟器官進行了精確了解和繪制。
令人驚訝的是,當年達·芬奇連人體循環系統工作機理的概念都沒有。更為神奇的是,2005年一名英國外科醫生還利用達·芬奇設計的方法做心臟修復手術。不過,解剖學的研究在當時並沒有給達·芬奇帶來聲譽,而是遭到了無數的誹謗。
不過,就是有了對人體的這種深入了解,達·芬奇才在手稿中繪制了西方文明世界的第一款人形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達芬奇)達·芬奇賦予了這個機器人木頭、皮革和金屬的外殼。而如何讓機器人動起來,才是讓達·芬奇大傷腦筋的。他想到了用下部的齒輪作為驅動裝置,由此通過兩個機械桿的齒輪再與胸部的一個圓盤齒輪咬合,機器人的胳膊就可以揮舞,可以坐或者站立。更絕的是,再通過一個傳動桿與頭部相連,頭部就可以轉動甚至開合下頜。而一旦配備了自動鼓裝置後,這個機器人甚至還可以發出聲音。
原來,5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機器人的雛形。
10、點燃現代汽車發明靈感之火
達·芬奇長達1萬多頁的手稿(現存約6000多頁)至今仍在影響科學研究,他就是一位現代世界的預言家,而他的手稿也被稱為一部15世紀科學技術真正的網路全書。
很早,達·芬奇就對當時的四輪馬車不滿。在他的科學世界中,早就有了汽車的影子。事實上,點燃現代汽車發明靈感之火的正是這輛「達·芬奇汽車」。
既然是汽車就要考慮動力問題,達·芬奇在汽車中部安裝了兩根彈簧以解決這個問題。人力轉動車的後輪使得各個齒輪相互咬合,彈簧綳緊就產生了力,再通過杠桿作用將力傳遞到輪子上。
那麼怎麼控制車速呢?達·芬奇也想到了。他在車身上安裝了一個圓盤裝置,圓盤表面設置了很多方形的木塊,和每個輪子連接的鐵桿的另一端與圓盤相接,這就是用於控制車速的裝置。圓盤上放置的木塊數量越多,與鐵桿之間的摩擦就會越大,阻力也越大,輪子的運轉速度越慢,行駛的距離越長。
當然,達·芬奇也想到了剎車裝置。位於齒輪之間有一個木塊,拉動繩索將木塊卡在齒輪之間,車就可以停止。不過,這輛汽車不能載人,因為僅靠彈簧的動力根本無法行駛很長的距離。
同時,達·芬奇還將彈簧巧妙地運用在了鍾表設計上。後來大型鍾表採用的原理,就是出自達·芬奇的設想。只是在這個設想中,彈簧的彈力被物體的重力所代替,物體向下的重力通過眾多齒輪咬合作用被均勻傳遞,鍾表便得以保持勻速運動。
此外,樂器、鬧鍾、自行車、照相機、溫度計、烤肉機、紡織機、起重機、挖掘機……達·芬奇曾有過無數的發明設計,而這些發明設計在當時如果發表足足可以讓我們的世界科學文明進程提前100年。
11、對機械世界痴迷不已
水下呼吸裝置、拉動裝置、發條傳動裝置、滾珠裝置、反向螺旋、差動螺旋、風速計和陀螺儀……達·芬奇將他無數的奇思妙想呈現在世人面前。故事的開頭不得不說起達·芬奇初到佛羅倫薩學畫的經歷。事實上,這段經歷開啟了藝術家達·芬奇的大門,也開啟了科學家達·芬奇的大門。
機械設計(達芬奇)1460年達·芬奇隨父親來到佛羅倫薩,開始了他的學徒生涯,同時開始學畫。學畫的達·芬奇參與安裝佛羅倫薩聖母瑪麗亞大教堂穹頂燈塔上的巨型銅球,由此接觸並感受到了各式各樣機械繫統的神奇。
佛羅倫薩聖母瑪麗亞大教堂是文藝復興建築的開端。達·芬奇在安裝穹頂燈塔上的巨型銅球時,親眼目睹了三速提升機等機械裝置的效率,深感其中的神奇。
由此,布魯內萊斯基的機械繫統設計理念對達·芬奇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一批錫耶納工程師對達·芬奇的科學世界也產生了重要影響。錫耶納的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外形像船的河道淤泥挖掘機,用來清除淺水口的沙礫和淤泥,還有一種能夠提高裝載量又加快行駛速度的槳葉船。這些錫耶納工程師的發明,讓達·芬奇對機械的魔力產生了巨大的興趣。
從此,達·芬奇對機械世界痴迷不已。
【 藝術巨匠 】
說到藝術創作,在文藝復興時期當數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成就最高。他們的藝術成就達到了西方造型藝術繼古希臘之後的第二次高峰,僅繪畫而言,則達到了歐洲的第一次高峰。其中尤以達·芬奇最為突出,恩格斯稱他是巨人中的巨人。在藝術創作方面,達·芬奇解決了造型藝術三個領域——建築、雕刻、繪畫中的重大問題:
1、解決了紀念性中央圓屋頂建築物設計和理想城市的規劃問題;
2、解決了15世紀以來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騎馬紀念碑雕像的問題;
3、解決了當時繪畫中兩個重要領域——紀念性壁畫和祭壇畫的問題。
達·芬奇的藝術作品不僅能像鏡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還以思考指導創作,從自然界中觀察和選擇美的部分加以表現。壁畫《最後的晚餐》《安吉里之戰》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傑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
《蒙娜麗莎》的原型是威尼斯公爵夫人,當時威尼斯公爵請達·芬奇為其夫人畫一幅肖像,而當這幅畫作完成之後,達·芬奇因為太喜歡這幅畫,不捨得交工,就連夜打包,和僕人一起逃跑了。蒙娜麗莎的右手更被稱為「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隻手」。
《最後的晚餐》繪制在米蘭格雷契修道院飯廳的牆壁上。達·芬奇一改前人繪制「最後晚餐」圍桌而座的布局,讓所有人物坐成一排面向觀眾,而耶穌基督坐在最中間。
溘然長逝
達·芬奇晚年被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邀入法國,弗朗索瓦一世給予了他至高的接待,將其安置於昂布瓦斯城堡中的克魯克斯庄園,並時不時地去請教。1519年5月2日,年事已高的達·芬奇因病逝世了,據說他是在趕來的弗朗索瓦一世懷中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編輯本段]【 創作歷程 】
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達·芬奇形象基本上來自於他那幅著名的自畫像,所以一提起列昂納多,我們總是想到一個哲學家般的睿智長者。其實,達·芬奇年輕時代可是義大利佛羅倫薩聞名遐邇的美男子呢(不過因為他對女人沒興趣,所以當時關於他是同性戀的傳聞滿天飛)!他的老師韋羅基奧雕塑的那俊美非凡的青銅大衛像據說就是以年輕的達·芬奇為模特。達·芬奇藝術生涯發展得最順利的時期是在1482--1499年的米蘭。達·芬奇的七弦琴拉得不錯,他首先是作為一個音樂家而不是畫家或者發明家出現在米蘭出名的。這期間他的繪畫作品不多,但其無與倫比的才能卻極受米蘭大公盧多維科·斯福爾扎的青睞。
1499年為躲避戰亂達·芬奇在曼圖亞和威尼斯等地旅遊並進行一些科學研究。
1500年達·芬奇回到佛羅倫薩並開始創作《蒙娜麗莎》。這之後達·芬奇再去米蘭,並繼續服務於米蘭宮廷。
1513 年移居羅馬,羅馬對於列昂納多來說並不是很討人喜歡的地方。他在那裡做了短暫的停留,見到了米開朗基羅和其他當時在羅馬的藝術家,但並沒有顯露他任何的藝術天才。他在那裡基本上是研究一些類似於魔法的小把戲,以至於羅馬人當他是巫師一類的人物。
1515年達·芬奇移居法國,最後定居昂布瓦斯。
晚年極少作畫,潛心科學研究,去世時留下大量筆記手稿,內容從物理、數學到生物解剖,幾乎無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繪畫作品並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並善於將藝術創作和科學探討結合起來,這在世界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學術界一般將其創作活動分為早期和盛期兩個階段。
早期創作
當他在的作坊學藝時 ,就表現出非凡的繪畫天才。約1470年他在協助韋羅基奧繪制《基督受洗》時,雖然只畫了一位跪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態、表情和柔和的色調,已明顯地超過了韋羅基奧。據傳,韋羅基奧為此不再作畫。現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是達·芬奇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的一件作品。除了有一點自由構思外,這幅畫的場景都是達芬奇遵循一般的透視畫法來構思的。後來位於歐利維特峰的聖巴托羅梅歐修道院還訂購了這幅作品,稍後創作的《吉內薇拉·班琪》,一反15世紀藝術追求線條分明的傳統,以逆光夕照的色調渲染他所倡導的透視效果。1481年創作的《博士來拜》(又譯《三王來拜》)是標志其藝術風格達到成熟期的作品。該畫雖由於他動身去米蘭而沒有完成,但從原稿上可看出其構圖和形象塑造所顯示的藝術創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師和同輩:由聖母嬰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穩定構圖,按精確的透視法畫的建築遺跡和奔騰飛躍的馬群等背景,說明他已不再從敘事的角度簡單地羅列有關人物,而是對傳統的題材進行徹底的改造。他所採用的色調幽暗的畫法,使人物形象從陰影中突出,突破了傳統繪畫明晰透露的特點,預示著文藝復興的到來。
盛期創作
1482年達·芬奇來到米蘭,應聖弗朗切斯教堂的邀請繪制祭壇畫《岩間聖母》。這幅畫現藏於盧浮宮。《最後的晚餐》是他在這一時期的創作中最負盛名之作。這幅表現基督被捕前和門徒最後會餐訣別場面的濕壁畫,繪制在米蘭格雷契修道院飯廳的牆壁上。它巧妙的構圖和獨具匠心的布局,使畫面上的廳堂與生活中的飯廳建築結構緊密聯結在一起,使觀者感覺畫中的情景似乎就發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於飯桌的形式,將基督獨立於畫面中央,其他門徒通過各自不同的表情和手勢,分別表現出驚恐、憤怒、懷疑、剖白和慌張的情緒。這種典型性格的描繪,突出了繪畫的主題,它與構圖的統一效果互為補充,堪稱美術史上最完美的典範之作。1500年達·芬奇回到佛羅倫薩,隨著共和國制度的恢復,文化氣氛一度活躍,畫壇上也先後出現了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傑出人物。達·芬奇開始為蘭則塔大教堂的主祭壇創作《聖母子與聖安娜、聖約翰》,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經過精心構思的《聖母子與聖安娜、聖約翰》素描草圖,立即引起轟動,其構圖原理和畫法對藝術界有極大影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等人也從中得到啟發。1503年他一面著手為市政廳繪制壁畫《安吉里之戰》,一面創作《蒙娜麗莎》和《聖母子與聖安娜、聖約翰》(後成為《聖母子與聖安娜》),這是兩幅畫和《施洗者聖約翰》一起成為他極為珍愛的作品,始終帶在身邊,晚年移居法國也不離左右,最後遺存巴黎。
在達·芬奇的藝術遺產中,大量的素描習作也頗值得重視,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樣,同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被譽為素描藝術的典範。其特點是:觀察入微,線條剛柔相濟,尤善於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線,表現光影的微妙變化, 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以素描作基礎 。其藝術理論散見於他的6000多頁手稿和未完稿的《繪畫論》中,這也是文藝復興時代理論研究的重大成果。
克魯克斯庄園達·芬奇的生命是一條沒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滿了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臨終前痛心地說過:「我一生從未完成一項工作。」他在31歲那年寫信給米蘭大公盧多維科·斯福爾扎,在信中列舉了自己的各種才能,最後他還表示可為大公的父親塑造一座青銅騎馬像,成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達·芬奇41歲時完成這一巨作的土製塑像,因籌到的青銅後來都被軍隊用於戰爭而使巨作終未完成,1499年法軍入侵時被毀,否則將成為世界一大奇跡。大公對他的天才和辛勤勞動酬謝的不是金幣,而是金言玉語,這使達·芬奇十分不安,大公為了安慰他,請他為格雷契修道院飯廳畫一幅濕壁畫,這就是《最後的晚餐》。如果說《最後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畫,那麼達·芬奇在51歲時自米蘭重返佛羅倫薩而作的《蒙娜麗莎》則無愧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偉大的肖像畫。這兩件譽滿全球的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達·芬奇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創造平面形象的立體感。他曾說過:「繪畫的最大奇跡,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出凹凸感。」他使用圓球體受光變化的原理,首創明暗漸進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過渡是連續的,像煙霧一般,沒有截然的分界。《蒙娜麗莎》是這種畫法的典範之作,瓦薩里認為這種明暗畫法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達·芬奇的一生始終在探索藝術的高貴氣質,只有在美的創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滿意足。可是達·芬奇的才能到了晚年並沒有受到重視和賞識,由於他一直致力於解剖學的研究,破壞了天主教的基本教義,觸怒了當時的羅馬教皇。教皇的不理解和對他的冷漠令達·芬奇十分傷心。1515年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佔領米蘭時,邀請達·芬奇赴法國並應聘他為宮廷畫家。達·芬奇1519年客死異國,終年67歲。他的學生弗朗西斯科·梅爾茲(梅爾茲是達·芬奇最鍾愛的學生,他是義大利倫巴第區出生的貴族青年,達·芬奇臨終前將所有繪畫作品和大量手稿都託付給了他)說:「達·芬奇的死,對每一個人都是損失,造物主無力再造出一個像他這樣的天才了。」
「上天有時將美麗、優雅、才能賦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為無不超群絕倫,顯出他的天才來自上蒼而非人間之力。列昂納多正是如此。他的優雅與優美無與倫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難題迎刃而解。」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傳記作家瓦薩里對達·芬奇的溢美之詞。
[編輯本段]【 藝術精品 】
主要作品
油畫
《蒙娜麗莎》
《聖耶若姆》(未完成)
《吉內薇拉·班琪》
《音樂家肖像》(未完成)
《抱白貂的女子》
《額飾女郎》
《戴珍珠頭飾的夫人像》
《拈花聖母》
《哺乳聖母》
《柏諾瓦的聖母》
《加羅法諾的聖母》
《岩間聖母》
《紡車邊的聖母》
《聖母子與聖安娜》
《受胎告知》
《博士來拜》(未完成)
《基督受洗》(合作)
《施洗者聖約翰》
《酒神巴卡斯》
《莉妲和天鵝》(原畫遺失)
壁畫
《最後的晚餐》
《安吉里之戰》(原畫遺失)
F. 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有哪些
1、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築家、地理學家、工程師、科學家、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正因為他是一個全才,所以他也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卒於法國。壁畫《最後的晚餐》、祭壇畫《岩間聖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傑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
拓展資料:
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的概念在14-17世紀時已被義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當時的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後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稱為「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
參考資料:文藝復興 (14到17世紀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_網路
G. 談談文藝復興時期在雕塑藝術上取得的成就
晨曦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和建築 ?
||在東南大學春暉堂演講(摘要)
東南大學客座教授 劍橋大學藝術史系教授 霍華德(Deborah Howard)
第一部分:佛羅倫薩和早期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即法文中的「再生」。雅各布·伯克哈特所著《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文明》(1860年)中,首次用它來描述15至16世紀的義大利文明。「再生」的理念,早在1550年,就由義大利藝術家瓦薩利在其著作《藝術家列傳》的初版中使用。他將那個時代的藝術發展分為三階段:14世紀的幼年期,15世紀的青少年期和16世紀的壯年期。這三個時期的分法使得隱晦的藝術發展進步觀念變得明朗而形象化了。之後的歷史學家從瓦薩利身上繼承了這一有效研究框架。「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這個沿用至今的概念的內涵是:首先,瓦薩利將他的《藝術家列傳》分為三個階段,各自對應一個單獨的世紀。其次,義大利是這次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第三,復興的理念起源於對之前古羅馬偉大藝術的復興。第四,瓦薩利的《傳記》首次聚焦於「藝術家的個性特徵」,並將那些從所有藝術家中脫穎而出的人稱為「天賦迥異的天才」。但瓦薩利也持有一些偏見,比如,他認為只有繪畫、雕刻和建築才是藝術的高級形式,他很少關注其他藝術形式。這種觀念影響了之後的藝術研究。
佛羅倫薩 15世紀初期,佛羅倫薩在繪畫、雕刻和建築方面取得了驚人的同步進展,成為當時的藝術中心。這些成就仰仗於開明的贊助人。佛羅倫薩為藝術提供了優越的環境。這個城市共和國的權利主要集中在由銀行家、貿易商和製造商組成的行會手中。那些富有的家族,尤其是大銀行家美第奇和魯奇拉都熱衷於藝術贊助,樂於學習更多的古羅馬文明,並且喜歡在自己身邊招攬一群專心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學和歷史、被稱為「人文主義者」的學者。
下面讓我們關注三位在15世紀早期引領藝術復興的藝術家。
布魯涅列斯(1377-1446) 布魯涅列斯奇通常被視為第一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家。瓦薩利認為,促使布魯涅列斯奇致力於建築的決定性啟示在於他早年與同道藝術家多納太羅的羅馬之行,而對古羅馬建築的研究正是建築家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步驟。布魯涅列斯奇第一次展示他的新和諧秩序體系的建築是他所屬行會出資建設的孤兒院。除了藝術方面的成就,文藝復興還是技術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重要時期。1420年,布魯涅列斯奇被委託建造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圓頂。他不僅發明了如何在不需要臨時穹頂支架的情況下豎起圓頂,更發明了在建設過程中使用的新機械。圓頂採用了雙層殼面的空心屋頂結構,由鋼鐵拱肋環繞支撐。靠下的一層殼頂由石頭砌成,上層殼頂由人字形磚砌築。這可能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技術進步。同時,布魯涅列斯奇發明了運用一點透視在二維平面表現三維空間的手法,而正是透視技巧,引起了繪畫革命。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與同時代的偉大畫家馬薩喬的作品中看到。
馬薩喬(1401-c.1428) 馬薩喬的作品充分顯示了如何運用透視法,給人體以質量和體積感。他的風格很簡潔,較少裝飾性,顯示出對空間和體積的新的專注。他和馬佐利諾為佛羅倫薩的卡米列聖母堂的布爾卡契禮拜堂製作了一系列濕壁畫,以真人大小的人物,准確的造型,造成畫面內不可思議的空間延伸感。隨後,透視技術很快就被另一位佛羅倫薩派建築家、藝術家和學者阿爾貝蒂在他的著作《繪畫論》(1435)中述及。透視的新技術使觀賞者能夠身臨其境地進入繪畫中的世界。一點透視法大大擴展了寫實主義藝術的可能性。
多納太羅(1386-1466) 多納太羅善於使用各種介質,包括大理石、岩石和青銅。早期的《福音書》作者系列雕塑顯示了宏大的紀念碑式的新造型風格。而他對於古典風格的研究在他那尊傳統尺寸的青銅雕塑《大衛》中表現得很明顯。多納太羅後半生與帕多瓦製作了著名的青銅傭兵統帥騎馬雕像——加塔米拉達像。
結語 15世紀初的這三位先驅的教義影響了之後幾乎所有義大利的藝術家。繪畫革新可以從很多畫家的作品中看到。我們已經回顧了15世紀早期,在建築、繪畫、雕刻上都取得創新的佛羅倫薩的藝術畫面。古羅馬被視為失去的黃金時代,所有的藝術家和贊助人都渴望重建。不可避免的是,我們都只能通過瓦薩利的敘述來了解當時那個時代,很多新近的理念則填補了我們對文藝復興的理解,這是我們必須謹慎對待的。
第二部分:文藝復興盛期的羅馬(1500-1527)
當時的羅馬,在瓦薩利所說的「成熟期」初期,已經成為義大利新的藝術中心。
羅馬教皇 16世紀早期的三位強權派教皇都對藝術充滿熱情。第一位是朱利亞二世,他是藝術的狂熱支持者,主持了西方藝術史上最輝煌的天才綻放期。朱利亞二世死於1513年,繼任的是來自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奧十世,他成為一個熱情過度的藝術贊助人。利奧十世死於1521年,教皇哈德良六世僅統治了短短兩年,便又被美第奇家族的另一位教皇克里門特七世(1523-1534)接替。克里門特的統治在1527年可怕的「羅馬擄掠」中嘎然而止。 「羅馬擄掠」標志著這一光輝四射的藝術贊助時代的終結。
伯拉孟特(1444-1514) 在朱利亞二世的支持下,文藝復興時期的三位大師:伯拉孟特、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創作出他們最完美的作品。伯拉孟特在法國入侵米蘭後來到羅馬,與朱利亞二世一起開始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建造計劃。其中之一是重建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第一張新聖彼得堂草圖是對稱的,在聖彼得墓的上端是一個大的主穹廬,四角有四個小穹隆,並把空隙活用為設計中的積極因素。然而,這個中心對稱的、羅馬十字架式的設計最終被廢棄了,他又增加了一個中殿。
米開朗基羅(1475-1564) 朱利亞二世想在新聖彼得堂建築群中為自己建立一個奢華的巨型陵墓。他委任了著名的雕刻家米開朗基羅主持工程,而後者為此設計了四個獨立的,塑有超過四十個人物的大型紀念碑。最後這個計劃一直沒有完工,只有幾尊雕像保存了下來。陵墓未完工的原因之一是朱利亞又要求米開朗基羅為梵蒂岡的西斯汀禮拜堂裝飾天頂。米開朗基羅單槍匹馬地完成了整個計劃。當時他還只是個30歲的年輕雕塑家,完全沒有繪制濕壁畫的經驗。米開朗基羅於1512年最終完成了整幅天頂壁畫,而這幅作品也被公認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拉斐爾(1483-1520) 朱利亞二世將裝飾梵蒂岡宮的「簽署廳」的任務委託給了拉斐爾。第一個房間(稱為署名室)被設計為教皇的私人圖書館,房間的四壁和天花板布滿了有關人類所有的知識學科的圖畫。天花板上主要刻畫了圖書館四大分類的典型:哲學、法學、神學和文學。人類知識的這四大分支在巨大的濕壁畫上互相呼應,完成了古代哲學、文學與基督教的信條、教義的復雜融合。之後教皇利奧委任拉斐爾設計了一系列大型繪畫,製成精美的壁氈來修飾下層牆壁,並要求他在羅馬近郊的馬利奧山的斜坡上建造一座巨大的「瑪達瑪別墅」,雖然並未完工,但拉斐爾的意圖能從多張草圖和一封將別墅構想的描述得極為出色的信件中想像出來。而那段可以俯視山腰花園的美麗涼廊,則顯示了拉斐爾試圖重現古羅馬時代別墅生活風尚的願望。
結語 在1527年羅馬擄掠的可怕暴行中,很多藝術家被搶劫、襲擊,或被投入監獄。大多數的藝術家盡快離開了羅馬以防受到傷害。「羅馬擄掠」終結了這個輝煌的藝術贊助時代。盡管有人會為藝術品和建築上的巨額花費所震驚,但這恰好給了那些最偉大的藝術家施展其卓越技藝才華的機會。
第三部分:十六世紀的威尼斯
威尼斯 威尼斯城經過幾個世紀的與東方的貿易往來,慢慢繁榮強大起來。與拜占庭伊斯蘭世界和北歐的長期接觸使市民們十分喜愛絢爛的色彩和裝飾雕刻。在城市的中心,坐落著兩所庄嚴肅穆的建築,它們顯示著威尼斯在海外商業中的主導地位。其一是拜占庭風格的聖馬可堂,另一座是融入了伊斯蘭和北歐哥特式建築風格的總督宮。
1500年的聖馬可廣場 十六世紀,作為威尼斯的政治中心的聖馬可廣場要重建,但是,聖馬可宮和總督宮允許保留。藝術家巴爾巴利在一幅木刻鳥瞰圖(1500年)中忠實地描繪了威尼斯城的所有建築。圖中顯示,聖馬可廣場是一個L形的結構,包括聖馬可堂前面的大廣場和總督宮前面的小廣場。露天劇場式的大廣場擔任著舉行各種重要儀式的任務,而那些建築看起來已經岌岌可危,與國家的隆重儀式非常不協調。威尼斯共和國立志改善城市中心的面貌,建築師考得斯於1496年在城市交易區商業中心主要街道——梅徹麗雅街的入口處建造了一個鍾塔。大鍾不僅能為慶典活動和政府集會准確報時,還能預測潮汐。而在此之前,人們只能通過聖馬可鍾樓頂上的鈴聲來判斷時間。每天中午,鍾樓的影子還正好撒在鍾塔上面,彷彿象徵著從中世紀到現代——文藝復興的科學時代的歷史進程。在威尼斯與康布雷同盟的戰爭(1509-1517年)中期,聖馬可廣場的北部發生了損失嚴重的意外火災,管理當局毅然決定重建整個廣場的北部,正是這一壯舉揭開了威尼斯城復興的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還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書籍印刷和出版中心。許多重要的古希臘、羅馬的原文手稿都在這里印刷以便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其中,古羅馬維特魯威的《建築論》,使公眾更加了解古羅馬建築的理論法則。
珊索維諾 正如伯拉孟特和朱利亞二世之間形成的建築師與贊助人之間的重要關系一樣,野心勃勃的威尼斯總督格瑞提(1523-1538在任)和他最欣賞的建築師珊索維諾之間也建立了這樣的關系,而珊索維諾為聖馬可廣場的重建做了巨大貢獻。珊索維諾遭遇了羅馬擄掠而四處流亡。他剛到達威尼斯時,建築方面的經驗極少,僅憑著雕塑天分嶄露頭角。他很快得到了整修搖搖欲墜的聖馬可堂圓頂的機會,並借鑒布魯涅列斯奇的方法加固了圓頂。瓦薩利認為,珊索維諾是得到人稱「天才的密友」的總督格瑞提的大力推薦才有機會大展身手的。格瑞提認識到做藝術家的保護人不僅可以增加個人影響力還能爭取到公眾的支持,便推薦珊索維諾重修聖馬可廣場的建築。當時珊索維諾最急需解決的並不是改善廣場的混亂狀態,而是這些建築需要重修的問題。而重修工程不僅依靠經濟的穩定,更有賴於大眾對文藝復興盛期羅馬建築風格語言的理解。
正是珊索維諾的合作夥伴賽利奧,為羅馬復興提供了理論支持。塞利奧於1528年向威尼斯參議院申請出版一系列雕版圖——建築之「五柱式」的許可權。他計劃寫一套包括幾冊的建築方面的書。首先出版的是介紹古典建築樣式的第四冊。1540年出版的第三冊是關於古羅馬古跡。這兩本書的出版促進了大眾對古典建築理論的了解。這些著作對珊索維諾聖馬可廣場設計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賽利奧自稱建築教授(教育家),在第四冊書中,首次出現了對五種柱式劃分等級的說法。據此他不僅僅以理論影響了廣場新建築的樣式,而且還對不同建築之間的樣式和等級進行了比較。賽利奧離開威尼斯到法國之後,於1545年在巴黎發行了第二冊書,這本書生動清晰地描繪了威尼斯中心的重建(將貴族氣息和古典主義合而為一是格瑞提革新理念的精髓)。
1538年珊索維諾設計了大鍾樓。愛奧尼亞和科林斯被混合成了一種復合柱式,賽利奧認為這樣的組合非常適於表現凱旋的氣勢。珊索維諾使鍾樓不再需要支撐,還將圖書館和鍾樓分開了,這使人們在廣場的任何一個角度都能看到總督宮。
刻意去區分賽利奧和珊索維諾之間的風格差異是沒有意義的。珊索維諾是天才的建築師和雕塑家,賽利奧是偉大的新理論的傳播者。他們個人的成功都得益和依靠於對方的成就。籍此,歐洲公眾也得以了解格瑞提時期威尼斯的新羅馬風格設計中那些柱式的卓越性。
1570年,珊索維諾逝世,著名義大利建築師帕拉第奧在威尼斯發表的論文《建築學四讀》中提到:在著名的建築師和雕塑家珊索維諾先生開始建築設計之後,我們才得以看到優秀的建築,他為聖馬克代理人設計的建築是有史以來裝潢最考究的。帕拉第奧預料到珊索維諾的去世所帶來的空白,向維也納政府呈獻了他自己的委任狀。在他為聖喬治教堂和修道院教堂的正面設計中,可以看到他對珊索維諾聖馬可廣場的設計的肯定。1574年和1577年總督宮遭受了兩次嚴重火災,帕拉第奧被推薦負責以古典樣式重建整個宮殿。但威尼斯政府始終沒有勇氣摧毀這座銘記了這個國家幾個世紀權利與繁榮的中古時期建築。
結語 珊索維諾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中一直簽名為「佛羅倫薩人」。從1527年到1570年,他是怎樣一直成功地領導了建築界的呢?其中原因很復雜,首先應歸功於完善的贊助人制度。其次,新羅馬雕刻樣式契合了這個城市人們的意識形態。此外,珊索維諾的流民經歷也拉近了和威尼斯人的距離。
在已有出版物的幫助下,同時也依賴天賦,珊索維諾創造出了只有天才藝術家才能創造出的理想的視覺效果和古典氣息,其後的帕拉第奧也是如此。瓦薩里說:「珊索維諾確實稱得上是這座城市中最優秀的設計師,他的能力受到了下自平民上至貴族的景仰。」也正是他,策劃了文藝復興義大利最偉大的城市復興。
(翻譯:藝術學系博士生 趙莉 趙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