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卓別林這個人
卓別林是世界電影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家,沒有之一。他具有哲學家的觀察力、詩人的想像力、藝術家的創造力,同時他還是一位無懼強權、充滿憐憫心和博愛精神的戰士。
他善於用喜劇的方式展現現實悲劇的本質。他能夠讓人們在歡笑中體味人間的悲涼。總之,世界上只有一個卓別林。
人物經歷
1923年的電影《巴黎一婦人》中,卓別林客串了一名車站搬運工。
1931年因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別林來到倫敦,轉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時代》。
1952年,他的電影《舞台生涯》上映,同年他移居瑞士。
1957年的《紐約王》被認為是對這段生活的寫照。
1967年他拍攝了最後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
2. 如何評價卓別林
幽默與人性是卓別林藝術創作時始終重視的兩大元素。不論是在演戲、寫作、導演、製作、作曲方面,他都擁有無人可及的才華。
戰時環境特殊,原本流行的大鬍子影響吃飯和衛生,且很難戴上防毒面具,士兵大多把嘴兩邊的鬍子剃掉,只留下中間一撮。希特勒是卓別林的影迷,兩人都留著同樣的「衛生胡」。
簡介
1953年初,卓別林最後一任妻子烏娜代表他回美國出席聯美公司董事會,賣掉了卓別林在美國的全部財產,把他的手稿、影片等珍貴資料運往瑞士,並在那裡生活到最後一刻。
二戰結束,雪尼退休,在法國南部定居。他每個夏天都去瑞士看望卓別林。卓別林76歲生日那天,雪尼去世。
3. 卓別林的作品風格是怎樣的
電影音樂是影片中體現影片藝術構思的音樂,是電影綜合藝術有機組成部分。其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戲劇性和營造氣氛等方面起著特殊作用。
卓別林在為電影譜寫音樂時,是一個有獨立見解、很少迷信,但並不自以為是的人,他對於他人的批評和指點能夠虛心接受,而且從不盲從,並且有勇氣和能力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
卓別林主演、拍攝、譜寫音樂的影片,常從鬧劇穿插過渡到感情劇。他很反對那種為喜劇影片配上嬉鬧音樂的主張,即為了滑稽而滑稽,從頭到尾老是配上一些幽默有趣的音樂旋律,一點幽默、抒情的餘地都沒有。
他說:「我不要音樂喧賓奪主,我要它優美悅耳地配合著表達感情。」於是,在卓別林的作品中,音樂是電影藝術的重要構成元素,它補充畫面內涵,傳達著他獨特的藝術理念、思想境界,為影片增強藝術效果。
卓別林的家庭:
卓別林的父母都是職業歌手。母親漢娜·哈利特·派德林格漢姆·希爾(Hannah Harriet Pedlingham Hill)是當時地位低下的制靴匠的女兒,她在19歲那年以麗麗-哈利Lily Harley為藝名第一次正式登台。
父親查爾斯·卓別林一世(Charles Chaplin Senior)來自薩克福郡的一個屠戶和收稅員家庭,24歲在倫敦開始了他的職業歌手生涯。
卓別林一世和漢娜於1885年6月結婚。當查理一世跟著劇團在美國巡迴演出時,漢娜和戲院的另一位演員里奧·德萊登發生了婚外情並生下了一個兒子惠勒·德萊登(Wheeler Dryden)。
4. 卓別林的作品風格
卓別林的作品風格具體如下:
1、鞭撻不公正、不人道的資本主義社會,反抗剝削和壓迫;
2、反對法西斯獨裁,譴責侵略戰爭;
3、歌頌底層「小人物」的真、善、美;
4、針砭人性的弱點,警示人生的誤區;
5、用對比蒙太奇手法敘事;
6、運用啞劇手法,以誇張的表情和動作營造喜劇氣氛;
7、恰如其分地摻入雜技動作,使其同劇情融為一體。
查理·卓別林的演藝經歷
查理·卓別林的第一部電影是《謀生》。從1915年開始卓別林開始自編自導自演,甚至還擔任製片和剪輯。
稍後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並於1917年出品了《移民》和《安樂街》,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磯開了自己的公司。
並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等人。但直到1923年,卓別林才為這個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一婦人》。之後1925年的《淘金記》和1928年的《馬戲團》為卓別林贏得了學院獎。
1931年因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別林來到倫敦,轉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時代》。四年之後他拍攝了《大獨裁者》。
1952年,他的有聲電影《舞台生涯》上映,同年他移居瑞士。
1967年他拍攝了他的最後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