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論述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比如音樂、繪畫、電影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20180111個人小思:
論述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比如音樂、繪畫、電影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個人見解:
筆者認為文學和其他藝術文類之間的關系是緊密聯系有相互獨立的。
緊密聯系在於:
其一,從古至今,中華文化就有文史哲不分家之說。從文學作品、文學思潮來看,文史哲合一的現象都是非常突出。當代文史哲分別獨立,但內在仍是血脈相連,治學仍須分科不分家,融會貫通。
其二,文學作品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不論是音樂還是電影,都是有一定的文字,即使是會話,也是傳遞一種語言,我們在理解的時候,也是理解其文化文學含義,最早開始的文字活動是有音樂起源的,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歌。另外,音樂和文學之間同屬於藝術范疇的音樂與文學,表面上似乎是殊不相關的兩種文藝類型。然而,從藝術的本質上看,它們都是指藝術家基於自身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體驗,運用特定的藝術語言和方式,所進行的從審美意象到藝術形象、情境或意境的創造性活動。
其三,一門學科在學到比較深刻的時候,總是會與一些其他學科有交叉之處,具體可見一些論述這方面觀點的書,以及眾多關於學科交叉的參考文獻中。再說說電影,電影是一門可以容納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的 綜合藝術 ,但它又具有獨自的藝術特徵。電影藝術是20世紀誕生的一種藝術類別,以現代科技為手段,以畫面與聲音為媒介,在運動著的時間和空間里創造銀幕形象,反映和表現現實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所以由此也能看出,藝術綜合來說是包含多個學科知識的,很多知識分科不分家。
其四,從文學本身來說,文學最初和文化是可以互用的。文學廣義來說也是一種藝術。
相互獨立體現在:
其一,文學和其他藝術之間如果在狹義上來講,肯定是有區別的,區別之一顯而易見,表現形式不同,文學作品大多以文字的形式出現,音樂是動用人的感官系統來領悟文化,繪畫是無聲語言,通過視覺感受到美,而電影是有一定載體的,通過試聽共同的形式來領悟文化。
其二,文學表達的內容是特定不,不是其他藝術可以替代的,文學能夠表達出來很多內容。尤其是文學在一定程度上是獨立的,根據艾布拉姆斯文學的三要素理論來說,作品,作家和讀者之間存在一定關系。在文學理論上,作品脫離作者之後就會獨立存在,而且會因讀者期待視野和讀者視角而產生出更多意蘊豐富的內容。
以上內容純屬個人見解,那對於這個問題你有什麼見解呢,期待您精彩的留言。
Ⅱ 文學與藝術的關系
文學是屬於藝術的多種表現形式之一。
文學是把語言當成一種手段來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
文學與藝術屬於從屬關系。文學是一門藝術,但藝術絕不僅僅是文學。文學屬於藝術的一部分。
根據文學的角度,文學屬於語言文化的藝術,在藝術生活里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藝術的產生往往就需要堅實的文學做基礎。
根據他們產生的方式,藝術和文學都是來源於生活。
根據表現方式來看,文學通常用文字和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2)文學與藝術如何重塑擴展閱讀:
文學與藝術的區別:
文學是屬於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並駕於社會建築上層。它起源於人類的思維活動。最先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
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藝術可以是宏觀概念也可以是個體現象,是通過捕捉與挖掘、感受與分析、整合與運用(形體的組合過程、生物的生命過程、故事的發展過程)等方式對客觀或主觀對象進行感知、意識、思維、操作、表達等活動的過程,或是通過感受(看、聽、嗅、觸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來的階段性結果。
Ⅲ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如何提高藝術欣賞水平之升華篇
莊子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藝術知識無窮無盡,即便是專家學者傾其一生也難以窺其全貌,更何況是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前兩期無眠向大家推薦了不少書籍,但並不是讓大家「為讀書而讀書、為知識而知識」。
學習文藝知識,提高藝術修養究竟是為了什麼呢?當你在書山學海苦苦求索時,驀然回首,你會發現,你所追尋的其實就在內心。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這才是藝術對於個人而言真正的價值。
「見自己」是一個認識自己、重塑自己的過程。
通過藝術知識的學習,你的藝術欣賞水平得到提高,正如王陽明所謂的「知行合一」,若想錘煉藝術修養,還需身體力行。久而久之,藝術修養會帶給你明顯的改變。
你會越來越注意自己舉止言行
注重穿衣品味
喜歡有設計感的東西
追求生活品質
這時,如果再學習一些藝術理論,定能讓你的內心與外在都煥然一新。藝術是一種審美活動,哲學體系中的「美學」正是研究這種人類感性的精神活動的。然而美學著作大多艱深枯燥,非專業人士讀起來有如天書。
所以無眠推薦一本老少咸宜的經典美學著作,這就是我國美學一代宗師——宗白華先生的名著《美學散步》。
宗白華著述不多,而這部《美學散步》則幾乎匯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學篇章,是先生的一生研究的代表作。
宗先生學貫東西、通古博今而又極具文化情懷。《美學散步》文辭典雅,極富詩情畫意,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娓娓道來,又絲毫不受傳統思想束縛,熱情洋溢的介紹西方藝術瑰寶,講解美學知識。書如其名,帶領每一位讀者在散步於美學園地,感受人間的詩意和藝術的絢爛。
如果大家對我國傳統文化感興趣,還可以閱讀宗先生的晚輩,我國著名美學家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和《華夏美學•美學四講》,這里無眠就不多說了。(《美學散步》正是由李澤厚作序)
無眠還想說,如果你真的喜愛藝術(美術),何不拿起畫筆,親自嘗試繪畫呢。陶冶情操也好,發掘天分也罷,總之——「見自己」。
齊白石8歲放牛,14歲當木匠,33歲才正式作畫。
保羅 • 高更35歲時才辭去了銀行的職務致力於繪畫。
亨利 • 盧梭開始創作已經年過四十。
摩西奶奶,77歲才開始繪畫,80歲便在紐約開個人畫展。
所以繪畫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好了,說完了「見自己」,再來談談「見天地」。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一味埋頭讀書,是無法真正體會藝術的真諦。
走進生活,走向世界,「見天地」後,你的「藝術人生」才更加完美。
徜徉在博物館、美術館,感受人類藝術瑰寶。
游歷於名勝古跡,欣賞中外燦爛文化。
飽覽全球大美山川,忘卻都市生活煩憂。
如果實在沒有條件或是沒有時間,也不要緊,多看看與藝術有關的電影、紀錄片,通過銀幕了解世界。
另外,聆聽音樂、欣賞經典,也能夠陶冶情操、滌盪心靈。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寫道,「仰觀宇宙之大, 俯察品類之盛, 所以游目騁懷, 足以極視聽之娛, 信可樂也」, 說的正是「見天地」之理吧。
「見眾生」就是通過欣賞藝術、研究藝術了解社會、感悟生活、洞悉人性。
上一期無眠說過,藝術不是也不可能獨立於人類社會發展之外,作為人類文明的核心代表,它始終與各領域的發展息息相關。
其實就藝術本身而言也包含了眾多的門類,除了前兩期無眠偏重介紹的繪畫外,它還包括了文學、音樂、舞蹈、雕塑、建築、戲劇、電影。
各個藝術門類看似界限分明,其實它們都是藝術這棵參天大樹上不同的枝幹,同根所生、相輔相成。
藝術所包含的內容遠不止這八大門類,工業設計、服裝設計、室內設計、廣告、影視劇、影視欄目、游戲等等行業,無不萌受藝術巨樹的蔭蔽。
人們常說藝術是相通的,大家不要局限於個別藝術門類,而應該廣泛的接觸藝術,發現藝術,最終你會發現,生活有了藝術更美好,藝術在生活中更有價值。
俯瞰人類社會,藝術的發展始終左右於社會的演進。藝術除了本身異彩紛呈的門類外,還與哲學、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宗教、經濟學、心理學、語言學、符號學乃至自然科學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當你把目光轉向全人類,你會發現人類創造的藝術是何其偉大,試想若將藝術剔出歷史進程,這個人類文明會是多麼的枯燥乏味。
這里無眠再推薦一本書:《藝術:讓人成為人》
這本書旨在打通人文學科諸多門類,讓讀者充分感受到藝術為我們帶來的喜悅。最重要的是,它將讀者的對於人文的認識水平提升到哲學的高度,進而以一種理智審慎而又不失浪漫情懷的思維方式觀照藝術。
正如本書的書名——藝術:讓人成為人,作為萬物靈長之人類,是什麼使得他如此不同,藝術,也許是答案之一。
說的遠一些,以色列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其名著《人類簡史》中指出,人類「這種也沒什麼特別的動物」想要進行大規模的合作,必需建立「由想像所構建的秩序」,通俗的說,就是「編故事」。
藝術,可以說為「故事」提供了最好的載體和助力。
在赫拉利最新也是最為尖銳的《未來簡史》中,他「反烏托邦」式的預言人類進化的下一環節也許就是人工智慧。現實是目前越來越多的行業和領域可以由人工智慧取代。
遺憾的是,人工智慧現已可以進行作畫、作曲、作詩,甚至是小說創作。當然,這都是基於各種「演算法」。
盡管目前人工智慧可以進行藝術「創作」,但只是「摹仿」的摹仿,自身未必知道其創作的意義,更不能將藝術本身納入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中進行品鑒與思考。
大家若想在藝術之路上有所突破,就不能囿於藝術本身,而要盡可能多的接觸各領域知識,站在生命演進的高度上認識藝術,省視藝術,並回首反觀社會,這也就是「見眾生」之理。
當然,這個一個很高的要求,需要終身不斷的努力。
這里再推薦兩本大師名著,美國文化學者房龍《人類的藝術》和《人類的故事》。
《人類的藝術》和《人類的故事》其實是歷史人文類普及型著作,但房龍的偉大之外,在於其將優美、大氣、通俗、幽默、深刻等諸多特點完美的結合在高山仰止的敘事中。歷史的厚重和引人入勝、文化的傳承和交相輝映、藝術的繁盛與星光璀璨,都在滄海桑田的過往雲煙中向我們娓娓道來。
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最重要的就在於其高遠的境界、廣博的學識。
對於興趣廣泛的朋友,建議大家還可以閱讀一些自然科學普及書籍,相信會對提升自己的藝術境界有新的啟發。
理性、客觀、實證的科學精神未必與藝術世界格格不入,且不說很多科學家同時也是藝術愛好者,藝術往往成為他們的科研生涯中靈魂的休憩之所和靈感的來源之地。而如數學、物理學等領域頂尖理論中往往體現出的統一性、對稱性、簡單性,更使鑽研其中的科學家們如痴如醉。
最後無眠要說的是這本科技史研究上劃時代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
《科學革命的結構》是20世紀學術史上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它引導了科學哲學界的一場認識論的大變革,其影響不僅在於自然科學相關領域,而且延伸到社會學、藝術史、政治史、宗教史等等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甚至在社會公眾領域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書中劃時代的提出了「範式」這一經典概念,簡單來說,研究「常規科學」的「科學共同體」在其公認的某一個「範式」內進行研究,當已有「範式」無法解決新問題時,富有創新性的科學家會提出新的「範式」,從而引發「科學革命」。
「範式」作為團體的承諾,對於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為研究提供了「基質」。但科學家往往會禁錮於自己信奉的「範式」中(其實這也是深入研究的必需),而各範式間又常常缺乏相互理解的「語義」導致無法溝通和互判。
科學研究中,大部分科學工作者所進行的都是常規研究,「革命者」鳳毛麟角,而藝術領域中每個藝術家都可能成為「革命者」,所以藝術中的「範式」龐雜豐富。與科學相似的是,藝術「範式」間同樣缺乏(甚至更缺乏)統一的「語義」,20世紀以來,構建新舊藝術「範式」中的巴別塔更是無從談起。
▲2006年,波洛克的抽象畫《1948年作品第五號》,以1.4億美元完成交易
這些天來各媒體關於現代藝術的爭論,其實也反映了各「藝術共同體」對自身「範式」的執著,而不同「範式」可能對「藝術」的定義和理解不盡相同,導致其無法溝通。
當然,這里無眠也負責任的說,現代藝術中也不乏渾水摸魚、濫竽充數之流,相互炒作、吹捧更是屢見不鮮。但也不能否認很多作品的藝術價值,因為在現代藝術這一「範式」中,形式往往成為內容,觀念往往作為目的。
這里無眠還是建議大家盡可能多學習欣賞古典藝術,也不要因看不懂受人追捧的現代藝術而氣餒,相信隨著大家審美水平和藝術境界的提升,會有自己的判斷。
《如何提高藝術欣賞水平》的專題就到這里了,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提高藝術欣賞水平的方法和途徑很多,無眠所推薦的著作也不過是滄海一粟,餘下的漫漫長路還需大家自己努力。當然求索於藝術欣賞之路,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熱愛藝術的心,通過欣賞藝術,「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Ⅳ 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為什麼首推文學和藝術
文學是人的精神面貌的體現。從文學作品裡可以了解一些社會現象。文學就是社會的縮影和概括,體驗著當代人的價值觀。
現代文學很少有精品問世,受經濟收入影響,文學傾向於金錢了。什麼爭錢就寫什麼。
總之,文學與藝術都是精神層面的東西。是人們思想的精神食糧。應把好純度和精品關。才能更好發揮其社會影響作用。
Ⅳ 文藝不分家,文學和藝術有怎樣的關系
日子越過越好,如果人的精神水平不隨著好日子而逐步提升,那麼他的生活就沒有質量。一個不懂得文學藝術的人,那麼他的生活是乾燥的,一天到晚都會被生活中的瑣事困擾。俗話說文藝不分家,其實文藝還是有區別,它們求同存異相互聯系在一起。主要來說藝術是文學的一種表達形式,而文學從藝術中尋找發展。它們共同的組成了中國文化。
在文學中也可以看到藝術的存在,它們優美的表達詮釋了藝術的美感。一份具體抽象的東西,可以用文字表達出來,更加形象具體,使得受眾更加的廣泛,普及到更多的地方。文學與藝術相互交錯,但它們又相互補充,彼此承擔對方不能承擔的責任,文學與藝術均來自於生活,它們又讓生活更加多彩。
Ⅵ 中文學科論文
中文學科是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應當首先立足於綜合素質的提高,只要是高素質的中文學科學生,相信不但適應面廣,而且發展後勁也足。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中文學科論文,供大家參考。
【內容摘要】文學經典是一種特殊的文學文本,在專業藝術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藝術生獲取知識、認識生活、培育情感表現力、提高審美能力、拓展精神空間、塑建審美境界、健全心理與人格、提升道德水準的重要媒介。
【關鍵詞】專業藝術;文學經典;教育
高等藝術教育包括普及性藝術教育和專業性藝術教育。專業性藝術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美術、設計、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等各門類藝術人才。文學是藝術之母,是一切藝術創作的源泉。在眾多文學文本中,文學經典猶如文學深海里的寶庫,在專業藝術人才培養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文學經典是藝術生獲取知識的寶庫、認識生活的教科書。當今的藝術專業與其他學科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相互遷移、融會貫通,使藝術生獲取通識知識,依然是專業藝術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同時,生活是藝術的創作源泉,積累生活閱歷是加強藝術修養的必備功課。
中國電影戲劇理論家洪深認為,演員最好自己去閱歷人生,次之直接觀察人生①,即對生活的直接體驗與間接體驗都有助於藝術才能的發揮。文學經典是知識的寶庫,是生活的教科書。《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內容豐富。讀《衛風•伯兮》《小雅•採薇》,可窺見古代徭役戰爭帶給人們的痛苦;讀《鄭風•子衿》《邶風•靜女》《鄭風•將仲子》《邶風•谷風》《衛風•氓》,可了解古人對待愛情婚姻的態度;讀《豳風•七月》,可明了奴隸在一年中的勞動與生活。孔子說讀《詩經》可以“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即能夠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紅樓夢》里,生活圖景洋洋大觀,園林建築、酒水菜餚、衣著服飾、方劑葯單歷歷在目。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里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人們從中所學到的東西,甚至“比當時所有職業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裡學到的東西還要多”②。文學經典能夠潛移默化地培育藝術生的情感表現力。情感是藝術的法則與靈魂,直接影響藝術的表現。《樂記》肯定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認為“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斯坦尼在他的表演體系中表示“第一個和最重要的統帥,創作的推動者和動力”就是“情感”③。
當今時代,人與人之間有疏遠、淡漠的傾向,培養學生健康豐富的感情世界是重要的教育內容。一個人情感豐富不豐富,善不善於體驗、表達、處理情感,表明了一個人的情感表現力。情感表現力是人的情感發生、感受、表達、提升、創造、處理等的綜合能力。比如演員在創造角色形象時,情感的創造非常重要。而創造角色情感首先要有相關的情緒和情感體驗。缺乏情感表現力,就無法創造人物的情緒體驗,反之,就比較容易把握角色的情緒與情感,從而塑造出鮮活的人物形象。情感表現力既是先天質素,也是後天能力。可通過日常生活實踐培養,也可以在文學藝術活動中培育。情感是文學的本質。經過審美的提升,文學情感比日常生活情感更具美質。文學經典以恰當精妙的語詞,以描寫、敘述、比喻、暗示、象徵等手法,細膩地展現人的復雜的內心活動。通過系列練習,讀者可增強情感感受能力。文學經典可提高藝術生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是人們認識美、評價美的能力。文學經典作為藝術,首先是審美的。“沒有審美價值,文學經典就失去了靈魂,失去了立命之本。”④通過美的藝術形式,文學經典把現實中的自然之美和社會之美,典型地表現出來,形成美的藝術形象。審美感知能力是最基本的審美能力,對作品欣賞品評時,欣賞者憑借感知能力捕捉形象畫面,對審美對象形式的把握能力會得以培養和強化。審美想像能力是最突出的審美能力,想像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是帶有創造性的能力。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想像可以使人才思敏捷,一個情節的敘述、一個場景的描繪、一個比喻的運用、一個詞語的取捨,無不與作者的想像力相關。藝術對想像力的要求是豐富而活躍的,對藝術來說,想像力是極為可貴的品質。黑格爾曾說:“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像。”⑤想像是文學經典飛翔的翅膀,“在文學的建築工藝學上,想像力成為最重要的建築師”⑥。
馬克思推崇古希臘神話、荷馬史詩,因為它們有豐富的想像力。藝術想像貫穿在文學意象創造和文學欣賞再創造的整個過程中,通過文學創作訓練和文學欣賞操作可以培養受教者的審美想像能力。此外,描寫藝術的佳作讓受教者體驗各種口味的美感。“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林嗣環《口技》),讓人體驗民間仿聲藝術的魔力;“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魏學洢《核舟記》),讓人體驗微雕工藝的精巧絕倫;“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白居易《琵琶行》),讓人體驗琵琶女演技的高超;“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讓人體驗公孫大娘剛柔相濟、吞吐自如的舞蹈風神。在此,文學與藝術水乳交融,引人無限遐思。文學經典能夠拓展藝術生的精神空間,塑建其審美境界。藝術是精神活動的產物,人的精神活動越豐富,藝術創造力就越強。“藝術教育的目的,就在於使人們在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活動中產生一種身心的喜悅,一種美感的喜悅,從而進入一種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人生境界。”⑦文學最本質的功能就是讓人的精神活動越來越豐富,精神空間越來越寬廣。學者錢理群曾指出,要用“科學的眼睛”和“文學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才會豐富多彩⑧。
文學經典構築了獨特的心靈空間,“在超感性的體悟中,人們擺脫了感性物態和現實生活的種種羈絆,使精神獲得升華,從現實境界進入到理想的境界”⑨。通過對文學的審美形式意味的感受、領悟,使情感、心靈受到滌盪、凈化,從而塑建審美的人生境界。文學經典能夠健全藝術生的心理與人格,提升其道德水準。藝術之路漫漫,既有快樂幸福,也有辛苦、痛楚甚至折磨。培養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是專業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作為心靈活動的具有代表意義的載體,文學經典是心靈的棲息地。“在什麼地方人才能找到自己夢牽魂繞的心靈家園呢?回答當然只能在文學與其他藝術里,因為除此之外,並沒有什麼東西能使人既置身於一個個十分具體的境界又可以對它們來開審美的距離,獲得心靈的滿足。”⑩文學經典讓人宣洩內在情感,心靈得到解放。“藝術在我們身上引起的溫和的麻醉,可以暫時抵消加在生活需要上的壓抑。”文學可以療傷,“藝術本質上是肯定,是幸福,是生存的神話,是人們的自我救治、自我保健。”
文學經典使人心胸開闊、心靈純潔、人格完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游於藝”,孔子認為,君子人格的養成從始至終都離不開文藝經典的熏陶與啟迪。“文學的目的……就是在人們的靈魂中間喚起羞恥、憤怒和英勇,並想盡辦法使人變得高尚有力,使他們能夠以神聖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文學經典的精神道德力量巨大。屈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杜詩的悲天憫人、憂國憂民的聖潔情懷,保爾相信自己、不怕困難,牛虻信念堅定、敢於犧牲,令眾多讀者受到鼓舞、獲得力量。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說:“文學不是一門職業,但是,它對於人們認識自身的感情世界的豐富性,洞察人性的復雜性,以及學習美,感受美,傳播美,進而提高人的整體性修養,有著根本性的意義。”要之,以文化人的重要功能使文學經典與其他藝術門類具有共通性質,能使接受藝術教育的人觸類旁通,對藝術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一、閱讀中外經典文學名著:拓寬文學視野,積淀文學素養
無論是莎士比亞還是塞林格,無論是儒家還是佛家,無論是孔老夫子還是老莊,《道德經》也好,《論語》也罷,無論是原著還是集注,無論是《本草綱目》、《黃帝內經》,還是西方哲學史、藝術史、音樂史,或者是《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再或者是《伊索寓言》、《格林童話》、《湯姆索亞歷險記》、《阿拉伯神話》等等;不管它歸為哪一類:中國的、世界的;文學的、哲學的、藝術的、宗教的;古代的、近代的、現代的;小說、戲劇、詩歌、散文;只要是經典的,我們就拿來讀就好了。當我們閱讀時,伴隨我們的是思考。思考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把原來不完善的知識結構加以完善使它更科學更完整,也可能把原先認為對的推翻建立新的知識或認識結構,還可能把原來沒意識到或者根本就不知道的內容識別出來,存在腦子里等等。思考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認識過程,一個學習過程。通過閱讀提高理解能力是閱讀的偉大意義所在。古語雲:“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閱讀得多了,自然就知道得多。“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是這個道理:讀得多了也就會寫了。人們常說:學藝之道無他,唯手熟耳。
二、閱讀的方法也很重要:方法得當,事半功倍
我們在一開始閱讀的時候,主要是積累,看見單詞背單詞,看見句子分析句子,看見語法查語法。可是到了後來,有了一定的積累,閱讀量也上來了,這時我們就要講究學習方法了。首先,精讀和泛讀應用於不同的閱讀。有時候一些經典段落,或經典文章我們當然要精讀,反復讀,反復推敲,甚至要背下來或者准備一個本子抄下來進行收集整理。有時候文章的內容很吸引人或是因為很有名,針對這樣的情況,不妨採用泛讀,先一睹為快。精讀的例子不勝枚舉: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拿破崙大將軍竟然讀了六遍。馬克思的《資本論》,毛主席也一定讀了不止一遍。然而對於報紙雜志,很多時候我們都只是泛讀而已。其次,閱讀的來源不同,閱讀方法自然也不相同。隨著網路的普及,各種資料庫的完善,我們可以容易地找到我們想閱讀的內容,這時我們常常跳讀,速讀或者泛讀即可。以一名英語專業畢業生為例:萬方資料庫,知網,SC(I國際)發表等都可以利用借鑒。看看別人是怎麼寫的?看看寫這些文章的規范是什麼?關鍵看看別人是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的?自己應從哪些方面著手?眾所周知,各種資料庫里的文章都是我們的閱讀素材,因為他們代表著前沿及方向,也告訴我們在這個領域別人是怎麼做的。這樣可以指導我們進一步學習英語的方法。最後,閱讀時做筆記是必須的。學到的知識終歸會有忘記的時候。偉人讀書、寫書都要做筆記,何況我們呢?這樣做不但方便我們日後查用,而且抄寫可以加深印象,知識掌握得更牢固。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通過整理和思考,得出自己的觀點。這才是學習的意義。另外,看原聲電影,看網路視頻,瀏覽國外網站都可以好有效的輔助英語學習。書讀得多了,就有寫的沖動。“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不僅提高了理解力,還提高了寫作能力。即,閱讀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
三、教授的指導
英語專業的研究生學習,教授的知道是不可或缺、彌足珍貴的。教授是在多年的積累和不斷的努力後經過孜孜不倦的科研,逐步成長起來的,所以他們作為我們的前輩,我們可以分享到非常重要的學習經驗和學習心得。另外,教授的指導對於我們的深入學習,具有明確的指導意義。如果在教授的帶領下,就能受到啟發,受到監督,受到指正。這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完成學習或研究任務。閱讀的方法,閱讀的素材,思考的方式,自己觀點的得出等都需要專業的指導。雖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但“火車跑得快,還得車頭帶。”
四、結語
Ⅶ 文學理論教程:如何理解藝術真實
1.與生活真實不同,藝術真實以假定性情景表現對社會生活內蘊的認識和感悟。藝術的真實是內蘊的真實,假定的真實。
①內蘊的真實:藝術真實不是生活真實的自然模本,而是對它的反映,反映具有主觀能動性,也就是說藝術真實是作家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感悟的產物。
②假定的真實:藝術情景的假定性是藝術真實的外部特徵;作家必然會從自己的認識和感悟出發,對生活真實進行選擇,發掘,提煉補充,概括,通過想像和虛構予以重組,變形及重塑;
2.與科學真實不同,藝術真實丟對客體世界的反應具有主觀性和詩藝性
①主觀的真實:科學真實是把自己的研究對象(自然界,人類社會等)當做獨立於主體意識之外的純客體來把握,它的方向和目標卻是致力於認知的客觀性;藝術創作顯然更加突出了主觀性,即使說,它在把握事物的必然性與或然性的基礎上,更加自由地把客體世界變成主體的認識和感悟,情感與意志的對象物。
②詩藝性:「詩藝」即藝術手段和藝術技巧。運用藝術手段和藝術技巧創造的藝術真實,能夠使其價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現,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與研究實證性,精確性的科學真實是完全不同的真實。
Ⅷ 當代作家的藝術想像和文學創作如何受中國文化傳統和創作成規的影響
第一,什麼樣的文化傳統影響和制約了當代作家的藝術想像和文學創作?
答:影響和制約當代作家的藝術想像和文學創作的文化傳統有以下幾個特徵:1.現代文化與中國千年的傳統文化出現斷層,不能銜接;2.分不清糟粕與精華;3.中西兩種文化取向的共存。其中,第一項的影響尤其大,它衍生了後面兩項,而後面兩項又加強了第一項。因為文化的傳承發生斷裂,使得國民失去了立足地,對文化的判斷失去了標准,以致在晚清乃至新文化運動中一味強調西化,提倡白話文而擯棄古漢語。現代文學就是孕育於白話文之上的,所以說,文學傳統在傳承上出現斷裂。這是深刻影響和制約了當代作家的藝術想像和文學創作的原因:文化傳統存在著與傳統分離,向多元化發展,乃至文化傳統底子薄,根基不深,這樣的大環境下,作家缺乏獨立的人格,沒有牢固的立腳點,容易受多元化及其他諸多元素的影響,因故在文學創作中不能保持自己的連貫性。反觀新文化時期的作家,如魯迅、周作人等,雖然是反對舊文化的主將,但都與傳統的文化緊緊聯系,有著很深厚的古文功底,因而能夠保持著對不同文化的清醒認識,他們的文化信念和堅守的人格使其能有自己的獨立思維。
第二,創作成規的影響?
答:其實,創作成規的影響是基於文化傳統的影響之上的。文學創作受傳統、慣例等成規影響是一個普遍現象。影響文學創作的成規,既有來自本土文化和文學歷史的因素,也有外來的文學和文化因素。文學傳統給當下創作賦予「歷史的意識」,當下創作只有在傳統的映照下才能獲得意義,文學成規則為當下創作提供了範例。所以創作成規歸根究底還是文化傳統的問題。只有在文化傳統上突破了局限性,才能根本的改正創作成規的影響。
第三.如何做?
答:由上面的簡單分析可知,文化傳統是從環境上影響了作家本身,從而影響到作家的藝術想像和文學創作的;同時文化傳統也通過對創作成規的影響作用於作家的創作過程。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對文化傳統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並且能夠改善。這包括三點:1、現代與傳統的連結,即重塑傳統文化的認識,加以吸收改進,使之成為我們可以立足的文化精神本位;2、注意吸收西方(外來)文化,這是在前文的基礎上確立的,因為只有這樣方可對西方文化有良好的認識,不至於迷失自己;3、要能創新,唯有創新才能進步,光吸收傳統和外來文化而不創新只會使自己陷入作繭自縛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