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梵高作品鑒賞
鑒賞:《星空》一一梵高作品
主題:文學作品能反映作者的內心世界,可反映作者對所處時代和當時事件的認識。
梵高創作這篇畫的背景是1889年5月8日,梵高精神第二次崩潰之後,來到離阿爾25公里的聖雷米自願接受精神病治療。那時,醫生允許他白天外出寫生,他住院一個月後,畫了這幅畫,畫中的村莊就是聖雷米。
梵高通過這幅畫作是想傳達出一種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天空中飛卷的星雲在旋轉著,那柔韌的枝條雖然力量微薄,卻義無反顧地抽向天空。傳達出作者內心的苦悶和憂郁。也表現出人們的掙扎與奮斗。反應了梵高對當時社會的負面描述,寫實了社會的扭曲和黑暗,當然,這個是隱藏的。正如我們所見的星夜,帶這梵高自己對宇宙世界的嚮往,但是已處於精神崩潰的他,覺得星空不是人們看見的那麼的美妙,而是極度扭曲的,正如畫面的色調,暗調一樣。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梵高前期是被強迫去工作,他的上司又對他不好,在辭職後,又找不到自己的信仰,加上自己後期合作失敗,還有自己如山的壓力,讓自己對人生產生了悲觀,最終開槍自殺,在旅館中掙扎,痛苦了兩天,安然去世。
這幅畫構圖非常好,正如梵·高自己曾描寫的那樣:「那些柏樹總是占據著我的思緒—從來沒有人把它們畫得像我看到它們的樣子,這使我驚訝。柏樹的線條和比例正如埃及金字塔及尖碑那麼美麗——在晴朗的風景中的黑色飛濺。」梵高用了前印象派的一些特點,用點來表現物體的光影,有著傳統的畫無法達到的效果。教堂的尖頂與地平線的對比,黑乎乎的柏樹的頂端恰好攔腰穿過旋轉橫飛的星雲,深藍色的基調,給人以沉重的感覺,加強了夜色的黑暗,柏樹用了黑色,表示著黑夜的籠罩。同時也有星星發光的黃色,明亮的白色和黃色來畫星星及周圍的光暈,又給人一種溫暖光明的感覺。畫中旋渦狀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整個畫面著色搭配協調很好搭配了黑夜。所以這幅畫十分出名。
『貳』 梵高的畫,有哪些特點
文森特·凡·高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畫畫特點如下:
1.
他採用點彩畫法。畫面色彩強烈,色調明亮。
2.
後來受到革新文藝思潮的推動和日本繪畫的啟發,大膽的探索、自由地抒發內心感情的風格,追求線條和色彩自身的表現力,追求畫面的平面感、裝飾性和寓意性。
3.
梵高的作品中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強烈的個性和形式上的獨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躍和扭動。他認為:「顏色不是要達到局部的真實,而是要啟示某種激情。」在他畫中,濃重響亮的色彩對比往往達到極限。
4.
而他那富於激情的旋轉、躍動的筆觸,則使他的麥田、柏樹、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騰、顫動,震撼觀者的心靈。在他的畫上,強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與筆觸的交響樂中。
拓展資料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有烏鴉的麥田》等,現已躋身於全球最具名、廣為人知的藝術作品的行列。他在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當中,排名第十,次於第九偉大的17世紀畫家林布蘭。
1861年梵高開始接受教育,在學習語言包括法語、德語及英語表現不錯,但在1868年3月中斷學業,並在1869年7月在國際藝術品交易商公司見習。經歷了短暫的工作生涯後,他成為傳教士,向貧困的采礦工人傳教。
直到大約27歲時,梵高才開始了他的畫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後十年間,卻創作了超過兩千幅畫,包括約900幅油畫與1100幅素描。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梵高融入了他們的鮮艷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尤其在梵高待在法國阿爾勒的那段時間,發展已臻成熟。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後兩年創作的,期間梵高深陷於精神疾病中,最後在他37歲那年將他導向自殺一途。
『叄』 梵高《兩棵絲柏樹》用本體論分析
梵高《兩棵絲柏樹》用本體論分析,兩棵絲柏樹是梵高的畫作,現藏地點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兩棵絲柏樹》,幾乎梵高在亞耳經歷了幾次戲劇性事件﹝與高更鬧翻、割耳﹞之後,他自願住進離家不遠的聖雷米精神病院,趁著幻覺和精神錯亂發作的間歇期拚命工作。
這個時期,絲柏樹似乎取代了他心愛的主題 — 向日葵,頻頻出現在他於聖雷米的作品中。這些巨柱似的絲柏樹,枝芽擁鑽,在正午的炎炎烈日之下彷彿是沖騰的黑色火焰。這些絲柏樹擺脫了天生的剛直,好似團團巨大的黑色火舌,拔地而起,翻卷纏繞,直上雲端,讓我們再一次窺見畫家的內心世界。
『肆』 《麥田和柏樹》賞析
《麥田和柏樹》是梵高創作於1889年7月的一幅風景油畫。73厘米X93.5厘米。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梵高是這樣描述他從六月份開始的這個絲柏樹相關系列繪畫的最新進展: 「我開始在畫布上畫絲柏,上面還有一些麥穗和一些罌粟花。藍天就像一塊蘇格蘭花呢。所有這些都用厚顏料畫成……。那麥田沐浴在陽光下,顯得特別熱忱與厚實。」 梵高覺得這幅灑滿了陽光的風景畫是他所有描繪夏季的作品中最優秀的。
畫中那隨風搖晃的柏樹猶如擅動的靈魂,在大地和天空之間飛舞,那是靈魂深處的呼喊,那是對生活的渴望,那是對現實的無奈和悲痛欲絕。梵高一直想要表達的主題,就是生命與力量。梵高曾這樣寫道:「腦子里始終浮現著柏樹,很想把它畫成像向日葵那樣的作品。但是很奇怪,何以沒有人畫得像我所看到的一般。柏樹的線條與比例確實很美,宛如埃及的宮女。」這幅作品同聖雷米時期的許多風景畫一樣,完全沒有直線的筆觸。所有的物體都捲曲著,泉涌著,柏樹像一團黑色的火焰,不停地向天空噴吐著。雖然一切都在起伏搖動,但整個畫面看來,卻有一種古典式的明朗與均衡感。暖色與冷色的微妙對比,輕重與形狀的比例,這些不但形成結實的構圖,而且統一著整個畫面。
『伍』 梵高的《柏樹》1889年 表達了什麼情緒和心理
梵高1889年的《柏樹》 表達了(柏樹在風中擺動的一些姿態)情緒和心理。
梵高的作品,特別是1889年畫的《柏樹》和《麥田和柏樹》這兩幅畫,我走到花園盡頭,仔細研究那兩棵柏樹在北風中特別的姿態。…
供參考。
『陸』 梵高作品的兩個特徵是什麼
梵高作品的兩個特徵是:
1、畫風清奇鮮明、感情色彩濃郁,充滿激情
2、通過對色彩的單純感與表現力的追求,其藝術獲得了一種粗狂情感宣洩的特徵。自由隨意,大膽張狂,根據自己的主要情感來安排畫面中的色彩
『柒』 油畫作品《金黃色的莊稼和柏樹》美術家梵谷是應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去表現生命與關注
1889年11月,凡·高在給他的弟弟提奧的信中寫道,他要嚴格遵循現實,遵循所見的事物,也不再嚮往如高更和貝爾納的畫上那種幻想。為了使他弟弟相信他這番話,他以自己描繪的那些橄欖樹和柏樹為例,作為正在精心研究自然的實例。這一幅《金黃色的莊稼和柏樹》,就是他想證明自己確是在研究自然的一個畫例,描繪的是夏日郊外的田野,正如我們所見到的那樣,畫上的田野上莊稼和畫面右側那棵柏樹,確切地表達了凡·高的悲劇性狂熱。麥田象一片燃燒的火焰。柏樹雖塗上墨綠色,可是彎曲顫抖的線條,給人以激動感。好象樹身被大地燒炙得捲曲起來,想竭力拔出土地讓樹枝伸向天上。
沒有比這幅畫上更好地反映出凡·高的精神狀態了。畫家藉助麥田和柏樹在發作,在呼喚著自己的生命。
《金黃色的莊稼和柏樹》一畫的視線已投向遙遠,所有那些旋轉不安的線條,到了遠處就立刻平靜了。柏樹叢被安排在黃色田野的後面,淺藍色山脈和白色與淺紫色相間的天空作背景,這塊綠色處理得是很成功的。極目遠眺,觀者會感到在山脈和地平線處,才是畫家所渴望的寂靜。
應該承認,凡·高畫下了他所見的,但也畫下了他的幻覺。如果這樣理解,我們對凡·高的藝術就深入其堂奧了。
《金黃色的莊稼和柏樹》作於1889年10月,地點也是聖雷米,有72.5×91.5厘米大,現藏倫敦泰特畫廊。
1889年5月,凡·高的弟弟提奧為改善凡·高的養病環境,把他送到巴黎附近的聖雷米瘋人院。讓他住一個單人房間,還可在30多間空房的任何一間中選作畫室。到達聖雷米不幾天,他又發了一次病,因喉頭不能控制,四天不能吃飯。當他在田野作畫時發病後,預感到可能再一次猛烈的發病會奪去他的生命。他說,他如今象處在即將崩塌的礦井裡的一個礦工,只有盡快地幹活,利用一切可能有的時機作畫。他畫病房,畫院子,畫田間收獲,畫風景,畫肖像和自畫像。他依然感到孤獨。一次他問提奧,老畫家畢沙羅是否能收留他一起生活;他還想與高更言歸於好。從1889年的冬天到1890年的1~2月間,他的病發作了三次。上面這幅畫是在這三次發病以前,即他剛到聖雷米以後完成的。
『捌』 梵高的藝術作品特點
這位易激動而富於神經質的藝術家,在其短暫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傑作。他的藝術,是心靈的表現。他曾說:「作畫我並不謀求准確,我要更有力地表現我自己」,他並不關注於客觀物象的再現,而注重表現對事物的感受。亨利·福西隆在論述梵谷時說道:「他是他時代中最熱情和最抒情的畫家。……對他來說,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種驚人的詩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種神秘的升華,他希望將它捕捉。這一切對他意味著是一個充滿狂熱和甜蜜的謎,他希望他的藝術能將其吞沒一切的熱情傳達給人類」 (奧夫沙羅夫編《梵谷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第95頁)。
為了能更充分地表現內在的情感,梵高探索出一種所謂表現主義的繪畫語言。他認為:「顏色不是要達到局部的真實,而是要啟示某種激情。」在他畫中,濃重響亮的色彩對比往往達到極限。而他那富於激情的旋轉、躍動的筆觸,則使他的麥田、柏樹、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騰、顫動,震撼觀者的心靈。在他的畫上,強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與筆觸的交響樂中。王逸竹的《夢中夢》里有一段話評價梵高:「我能理解你,梵高先生,你的表現方式和我們中國寫意畫有本質上的一致性,在似與不似之間,充分表達自己靈魂的感受與藝術審美取向。你的色彩和意象完全獨立於主流之外,是當時人們難以接受的,你不但不妥協,反而更加強烈得突出自己的特點,您甘願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貧苦,描會著真實的自我情感,我為你的執著而感動,為你的品德而折服。」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畫派影響,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納河濱》等。曾兩次在咖啡館和飯館等地向勞工階層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厭倦巴黎生活,來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勒,開始追求更有表現力的技巧;同時受革新文藝思潮的推動和日本繪畫的啟發,以達到線和色彩的自身表現力和畫面的裝飾性、寓意性。台灣譯名梵谷。
梵高的作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被世人所接受,直到十九世紀末的時候世界正進行著一次全面的革新,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變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大大的提高。而過去相對於印象派較為超前的梵高,此時正適應了人們的審美需求。
藝術特色
油畫技法使用點彩畫法。早年因學習傳統繪畫技法,畫面色彩並不明快,後來受新藝術流派影響以及個人氣質使然,畫面變得色彩強烈,色調明亮。後來受到革新文藝思潮的推動和日本繪畫的啟發,大膽的探索、自由地抒發內心感情的風格,追求線條和色彩自身的表現力,追求畫面的平面感、裝飾性和寓意性。梵高的作品中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強烈的個性和形式上的獨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躍和扭動。
當時他的作品雖很難被人接受,卻對西方20世紀的繪畫藝術有深遠的影響。同時對現代人也有著積極的影響。
畫面色彩強烈,色調明亮。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及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主義等,都從他的主體在創作過程中的作用、自由抒發內心感情、意識和把握形式的相對獨立價值、在油畫創作中吸收和擷取東方繪畫因素等方面,得到啟發,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繪畫流派。
梵高摒棄了一切後天習得的知識,漠視學院派珍視的教條,甚至忘記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他陶醉於其中,物我兩忘。他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用全部身心,擁抱一切。梵高很晚才作為一位極具個性化的畫家而嶄露頭角,距他去世時只有八年。
藝術使命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藝術家,梵高在談到他的創作時,對這種感情是這樣總結的:「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於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不過這都沒關系……」.
梵高從來沒有放棄他的信念:藝術應當關心現實的問題,探索如何喚醒良知,改造世界。
創作理念
印象主義:
梵高著意於真實情感的再現,也就是說,他要表現的是他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視覺形象。
梵高在巴黎結識了印象主義畫家之後,他的調色板就變亮了。他發現,他唯一深愛的東西就是色彩,輝煌的、未經調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徵,與印象主義者們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運用印象主義者的技法,但由於他對於人和自然特有的觀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結論也具有非凡的個性。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為同一般印象主義畫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類,他說:「為了更有力地表現自我,我在色彩的運用上更為隨心所欲。」其實,不僅是色彩,連透視、形體和比例也都變了形,以此來表現與世界之間的一種極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實的關系。而這一鮮明特徵在後來成了印象派區別於其他畫派而獨立存在的根本。
表現主義:
梵高死後不出幾年,一些畫家就開始模仿他的畫法,為了表現強烈的感情,可以不對現實作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作表現主義,並且證明是現代繪畫中一種歷久不衰的傾向。即為了主觀意識而對物體進行再塑造。
盡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雙雙成為現代表現主義的先鋒,成為極端個性化的藝術家的典型,但他們的個人性格特點又有某些不同。高更是個攻擊傳統觀念的人,語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無情,有時蠻橫無禮。而梵高對於共事的藝術家,則充滿了一種天真的熱情的深沉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