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怎麼樣
北京天橋曾是北京民間文化藝術的搖籃。曲藝、雜技中有些曲種和節目,如相聲、雙簧、快板、車技等,就是在天橋發展起來的。天橋培育了一大批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和著名的藝術家。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位於西城區南中軸路西側,佔地1.65公頃,建築面積7.5萬平方米,是一個現代化的劇場群,包括一個1600座的綜合性大劇場,一個1000座的中劇場,一個400座的小劇場和一個300座的多功能劇場。中心是以音樂劇、戲劇、家庭秀為主的「國際化演藝舞台」, 也是國際藝術文化的交流與創新平台。通過多元化的運營策略,開創全新的演藝產業模式,匯聚世界級經典劇目,打造國內舞台精品,促進首都演藝的國際化發展。
元朝時這一帶是元大都的南郊。明嘉靖年間增築外城,此地才成為外城內的中心。當時天壇、先農壇的北牆外,有東西走向的一條河,是皇帝從皇宮到兩壇祭祀必經之地。明朝在此建起頗為壯觀的漢白玉單孔高拱橋,以通「御路」。皇帝又稱為天子,天子所走之橋,故叫天橋。
天橋平時有木柵欄封擋,官民只能通行於兩側的木橋。清光緒卅二年(1906年)修建馬路,把它改為低拱石橋。1927年因鋪設電車路軌,又將其改為平橋。1934年展寬馬路時才把橋欄拆除,至此已無橋的蹤跡,空留了天橋的地名。外地遊客對此有句俏皮話:「天橋有天無橋。」
元、明兩代之際,天橋這一帶是河溝縱橫、港汊交錯的水鄉澤國。河溝兩旁,楊柳夾岸,水池相連,頗有江南水鄉的風韻。加之會館、旅店、商業大都在前三門以外,距離這一帶風景區最近,所以這里就成了最方便的游覽區。隨著遊人的增加,這里逐漸出現了為遊人服務的茶肆、酒樓、飯館等飲食攤點,為遊人助興的打拳、賣藝、說書、唱曲的娛樂場子。這就是天橋市場的雛形。
清宣統二年(1910年)為新即位的皇帝溥儀到天壇祭天,下令拆除天橋以南路旁的攤商棚戶。他們被驅趕到東龍須溝北岸金魚池一帶。但這里地勢偏僻,遊人稀少,營業簫條。1912年已改為共和,經商戶代表與官府議妥,又遷回天橋以南的大路兩側。後因修和平門外馬路,春節的廠甸廟會,暫時移到天橋的香廠一帶,與天橋市場連成一片,於是這個地區興旺了起來。1917年,位於香廠路西口的「新世界」游藝場建成開業,在四層的大樓里仿照上海「大世界」的做法,設有戲劇、曲藝、雜耍等游藝和酒館、茶館及小吃。
天壇演藝區北起兩廣路、南至南護城河、東至東護城河、西至天壇東側路,總用地面積約58.86萬平方米。區域包括一街(幸福大街)、二園(龍潭公園、北京游樂園)、三湖(龍潭東湖、中湖、西湖)、一廣場(幸福廣場),建有34座劇院,寫字樓、酒店、購物餐飲場所等,主要設施有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天橋印象博物館、幸福大劇院等,演出內容以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引進突出東方色彩和現代元素的國際劇目,同時為世界提供優秀的中國原創作品。
更多關於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0b58c11615731350.html?zd查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