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中國古代四大刺客中只有荊軻失敗了,但是卻只有荊軻最出名
因為其他三個刺客刺殺的人物都沒有荊軻有名。還記得我們以前背誦過的一篇課文《唐雎不辱使命》嗎?這裡面有一段話,就提到了除荊軻外的三個刺客:「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
畢竟太子丹知道,殺死秦王一個人並不能阻止秦國滅燕的野心。他的本意可能是劫持秦王然後逼迫秦王和他簽訂條約。這可能也是荊軻當時追不上秦王,卻沒有用手中的刺刀射殺秦王的原因吧。因為他還想留著活的秦王,簽條約呢。結果最後因為猶豫不定,喪失良機。
2. 「壯士一去不復返」上一句是什麼這句是什麼意思出自於哪首詩是誰寫的
「壯士一去不復返」的上一句是:風蕭蕭兮易水寒。
整句意思:風蕭蕭地響把易水岸邊吹得很冷,壯士去了就再也不回來了。
荊軻為知已而死,義無反顧,便和著蒼涼悲壯的築(一種古弦樂器)的伴奏,隨口唱也了上述的那首悲歌。
這句詩句出自戰國時期 荊軻 《易水歌》,作品出處《古詩源》
【原文】
《易水歌》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譯文】
太子和他的賓客中知道這件事的人,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給他送行。到易水上,祭過路神,就要上路。高漸離敲著築,荊軻和著節拍唱歌,發出變徵的聲音,眾賓客都流著眼淚小聲地哭。荊軻又上前作歌唱道:「風聲蕭蕭悲鳴啊易水徹骨寒冷,壯士這一離去啊就永遠不再回還!」又發出悲壯激昂的羽聲。眾賓客都睜大了眼睛,頭發都向上豎起頂住了帽子。於是荊軻就上車離去,始終不曾回頭看一眼。
【注釋】
既祖,取道:祭過路神,就要上路。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踐行和送別。
高漸離:荊軻的朋友。
為變徵之聲:發出變徵的聲音。古時音樂分為宮,商,角,徵,羽,變徵,變宮七音,變徵是徵音的變調,聲調悲涼。
慷慨羽聲:聲調激憤的羽聲。
瞋目:形容發怒時瞪大眼睛的樣子。
終已不顧:始終不曾回頭。形容意志堅決。
【作品賞析】
這首辭乍一看,淺近易懂,直白如話;細細品味,卻意蘊深長,正氣凜凜,而且頗具藝術功力。
首句交待了出征的時間、地點。蕭蕭秋風,寒冽易水,皆自然景物,本無情感可言,而荊軻在此寄心中之情志於眼前之景物,情滿於風,意溢於水,使其帶上濃郁的感情色彩。象聲詞「蕭蕭」和形容詞「寒」的選用,十分獨到精彩。前者訴諸聽覺,後者訴諸觸覺,營造出一片肅殺、愁慘、悲壯的自然氛圍和社會氛圍,為下句主旨的出現作好了藝術鋪墊。
荊軻深知,以自身微薄之力,去與執掌千軍萬馬,自幼熟習劍術的秦王對陣,無異乎以卵擊石,生還的希望幾乎為零。大敵當前,國運未卜,悲哉;以弱敵強,勝負難測,愁哉;知難生還,慷慨赴死,壯哉!荊軻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之舉,倘若沒有非凡的勇氣和膽魄,怎能做到。因此,雖然他「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一句唱出便嘎然而止,無復他言,卻仍使送行者「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作者簡介】
荊軻(?-前227),戰國時衛國(今屬河南省)人。好讀書,擅劍術,有膽識。游歷燕國時被燕太子丹拜為上卿,受命謀刺秦王嬴政(即秦始皇),未遂被殺。
3. 高一上冊《荊軻刺秦王》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文基本語法現象,疏通課文內容,理清敘事脈絡,對先秦古文簡朴的敘事風格有初步體會。
2、感受荊軻勇於反抗暴秦、慷慨悲壯的人物形象;體會其一諾千金、蹈死不顧、義薄雲天的性格,學會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
3、感受文學作品中崇高的悲劇美,使學生產生深沉而巨大的心靈震撼,引發較深層次的審美感受。
【教學重點】
1、梳理字詞,積累文言知識。
2、理清敘事脈絡,並從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方法】
1、誦讀感知法
2、講解法
3、自主合作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斬首行動」是現代戰爭中常用的一種軍事手段,其核心是斬殺最高軍事指揮首腦。在2003年對伊拉克的戰爭中美國就使用了這一手段。殊不知,在9000多年前的中國,早就有人使用過這一「現代化戰爭手段」了,只不過它完全靠個人的力量。這就是發生在我國歷史上戰國末期著名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力孤勢單的燕國刺客荊軻,一方是勢力強大的秦國皇帝秦始皇。大家想知道這場實力懸殊的斗爭是如何展開的嗎?想知道這個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故事的結局嗎?想去親歷這一驚雷乍起、劍拔弩張的扣人心弦的歷史場面嗎?那就讓我們隨著漢代劉向的筆觸,走進兩千年前的秦國吧!
二、文學常識
1、關於《戰國策》:《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年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作者不詳。後經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總共33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游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2、劉向其人:約-77年至-6年,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漢初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治《春秋穀梁傳》。曾校閱皇家藏書,撰成《別錄》,為我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所著另有《洪範五行傳》、《新序》、《說苑》、《列女傳》等。
3、《戰國策》的文學成就:(1)、人物形象的塑造。全書對當時社會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鮮明生動的描繪,尤其描繪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戰國策》以波瀾起伏的情節、個性化的語言、傳神的形態和細節來描寫人物,有時還運用虛構的手法。
(2)、語言藝術上舉得空前成就。《戰國策》的文章風格辯麗橫肆、鋪張揚厲,氣勢縱橫,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軼聞掌故來增強辯詞的說服力;大量運用對偶排比,增強文章的氣勢;長於鋪張渲染。
4、戰國四大刺客
(1)、吳國專諸
春秋時期吳國人,家住陽山之野,靠為人屠豬維持生計。當時伍子胥隱居於此,與其交好。後來,吳國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吳王僚,來見伍子胥,請其薦一勇士,伍子胥薦了專諸。為了刺殺吳王僚,專諸隱居太湖學治魚三月,藏魚腸劍於魚腹,成功地刺殺了吳王僚。當時,吳王僚之子公子慶忌與其手握兵權的母弟掩余均被派出使楚國,因此,公子光謀成王位,即吳王闔閭。
(2)、吳國要離
春秋時期吳國人,因其折辱壯士丘迮,被推為天下勇士。自吳王僚死後,闔閭立國,公子慶忌逃往艾城,招納死士,接連鄰國,欲待時乘隙,伐吳報仇。公子慶忌冒騰肉飛,走愈奔馬,手能接飛鳥,步能格猛獸,矯捷如神,萬夫莫敵,因此闔閭日夜憂慮。時伍子胥又薦羸弱體細的勇士要離刺殺慶忌。要離獻計殘身滅家,取得慶忌信任,終於成功刺殺了慶忌。(典故「壯士斷臂」即來源於此)專諸和要離成就了一代霸王闔閭。
(3)、魏國聶政
戰國時期魏國人,原居軹地深井,因得罪鄉里,帶母及其姐宵避居齊國都城臨淄,乃吳起好友。後吳起將其薦給富豪嚴遂,聶政到達韓國都城平陽後,成功地刺殺了忘恩負義的韓相國俠累。
(4)、燕國荊軻
戰國末期燕國人,受燕太子丹之託刺殺秦王嬴政,功敗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戶曉。其友高漸離被後世尊為「樂聖」,後高漸離以灌滿鉛的築刺殺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三、走進文本
「荊軻刺秦王」是一個著名的歷史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第六年。秦已於-230年滅韓,秦王又於-228年派秦將王翦破趙,引兵北上,兵臨易水,直逼燕境,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為了向秦國示好,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做人質。而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時,秦王嬴政沒有禮遇他(「遇之不善」),太子丹十分憤恨於-232年逃回燕國。於是,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企圖達到既報前仇又解國難的目的。本文記敘的就是這件事情的始末。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後遷居衛國。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築的高漸離,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為了刺秦王,先找智能雙全的燕國處士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託,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萬分高興,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後,就是課文中記敘的情況。
四、初步感知
1、請同學朗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2、正音。
3、同學自由朗讀課文(5分鍾以內)。
4、學生結合注釋梳理文字,積累重點字詞、句式。
【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喜歡,高興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反」通「返」,回來
(3)、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4)、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露出
(5)、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走 「還」通「環」,環繞
(6)、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卒」通「猝」,倉猝,突然
【古今異義詞】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窮困:古義,走投無路,陷入困境;今義,生活貧窮,經濟困難。
長者:古義,德高望重的人;今義,年長的人。
(2)、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深:古義,刻毒;今義,有深度,與「淺」相對。
(3)、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可以:古義,兩個詞,可以用來;今義,能夠,可能。
(5)、將軍豈有意乎?
有意:古義,有心意,此處引申為同意、願意;今義,故意。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
偏袒:古義,袒露一隻臂膀;今義,袒護雙方中的某一方。
(7)、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
於是:古義,在這時;今義,連詞,表示順承關系或另提一事。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所以:古義,表示原因的虛詞,「……的原因」;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
(9)、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以不顧
不顧:古義,不回頭看;今義,不照顧,不考慮,不顧忌。
(10)、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
幣:古義,禮品;今義,貨幣。
(11)、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
郎中:古義,宮廷的侍衛;今義,指中醫醫生。
(12)、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13)、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葯囊提柯
提:古義,擲擊,投擊;今義,拿著。
(14)、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
左右:古義,皇帝身邊的侍衛;今義,①表示兩種方向,②大約,③控制。
(15)、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
股:古義,大腿;今義,屁股。
(16)、今行而無信
無信:古義,沒有信物;今義,不講信用。
(17)、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賓客:古義,門客、食客;今義,客人。
(18)、願大王稍微假借之
假借:古義,寬容、原諒;今義,利用某種名義、力量等來達到目的。
【詞類活用】
(1)、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 北:名詞作狀語,向北
(2)、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前為謝曰 前:名詞作動詞,走上前
(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於庭 函:名詞作狀語,用匣子
(4)、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5)、頃之未發,太子遲之∕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 遲:意動用法,認為……遲緩
(6)、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詞作動詞,穿白衣戴白帽
(7)、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上:名詞作狀語,向上
(8)、使使以聞大王 聞:使動用法,使……知道
(9)乃朝服,設九賓 朝服:名詞作動詞,穿上朝服
(10)、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 怪:意動用法,認為……奇怪
(11)、倚柱而笑,箕距以罵曰 名詞作狀語,像簸箕一樣
【文言特殊句式】
A、介詞結構後置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金,邑萬家
(2)、嘉為先言於秦王曰
(3)、燕王拜送於庭
(4)、使畢使於前
B、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金,邑萬家
(2)、今聞(秦)購將軍之首,金千金,邑萬家
(3)、太子聞之,馳往,伏(於)屍而哭
(4)、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5)、以(之)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
(6)、欲與(之)俱(往),其人居遠未來,而為(之)留待
(7)、嘉為(之)先言於秦王曰
(8)、願舉國為內臣,比(於)諸侯之列
(9)、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於)咸陽宮
(10)、使(之)畢使於前
(11)、而(按)秦法,群臣侍(於)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2)、吾每念(之),常痛於骨髓
(13)、頃之(荊軻)未發
C、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定語後置句
(1)、秦王購之金千金,邑萬家
(2)、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3)、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E、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F、固定句式
(1)、為之奈何? 「為……何?」譯為「對……怎麼辦呢?」
五、能力提升
1、請同學講述本文的故事。
2、分小組討論:根據故事發展文章可分為幾部分?各部分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開端(1---2):行刺緣起
發展(3---9):行刺准備
高潮(10-17):廷刺秦王
結局(18): 荊軻被斬
六、分析鑒賞
1、師生齊讀第一段,找出六個動詞,提問:文章一開始就連用六個動詞,有什麼作用?
明確:開端寫行刺的緣起,文章一開始就連用「破」「虜」「收」「進」「略」「至」六個動詞,寫出秦軍所向披靡,燕國危如累卵的形勢,使得故事一開始就籠罩著緊張的氣氛,為後面故事的展開定下了悲劇的基調。
2、提問:荊軻在太子心急如焚時提出刺秦王的計劃,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寫太子丹「不忍」,有什麼作用?
明確:荊軻在燕國危難之際,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體現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俠義精神。然而,「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荊軻的謀劃抓住了如何見秦王這個關鍵問題。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則非獻「樊將軍首」和「燕督亢之地圖」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現出他的勇而多謀及具有超人的膽識和氣魄。而他是在太子心急如焚時才提出這個計劃,可見城府根深。太子的「不忍」,反襯了荊軻的智謀非凡。
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生默讀課文後分小組討論:刺秦之前,荊軻和太子分別作了哪些准備?
明確:荊 軻-----頭圖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葯淬匕首、武陽為副
4、賞析「取頭為信」段落,概括兩個人物的精神風貌。
准備信物的關鍵是激樊於期獻頭。荊軻體諒太子「不忍」,果斷地決定「私見樊於期」。一席對話,先動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對秦的不共戴天之仇;然後曉之以理,說明此舉一可報仇二可解燕國之患;最後告之以謀,讓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動計劃。荊軻推心置腹,以誠感人,三言兩語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繼而「偏袒扼腕而進」,甘心自刎獻頭。這一段對話和動作描寫,展示了兩個異中有同的人物的精彩風貌。
荊 軻:俠肝義膽、果敢勇決、擅長辭令、老於心計
燕趙慷慨之士
樊於期:義勇剛烈、熱肚直腸、武將形象
5、賞析「怒斥太子」段落。
這一場面表現了荊軻性格的另一個側面。古來俠士,一諾千金,而太子卻懷疑荊軻「有改悔」而開口「先遣秦武陽」,荊軻一反平日之謙和,「怒斥太子」,正是他耿直剛烈、不畏權勢性格的表現。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復請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壓境之時的驚恐、焦急,同時也說明他浮躁多疑、謀事不周,恰好形成對荊軻的鮮明反襯。
6、分角色朗讀:太子丹、看、荊軻、樊於期和旁白。
提示:(1)、注意誦讀技巧,可適當加上肢體語言。
(2)、為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可設計文言版本、白話文版本、方言版本。
7、賞析「易水決別」段落。
(1)、首先,抓住特點。「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乃這句話的文眼,簡單的三個字,「未成曲調先有情」,是何情?穿著送葬死人的喪服來送別活人荊軻,品味起來,隱隱散發著一股秋水寒潭般冷水浸骨的悲傷。
第二,突出重點。在眾多人物中,重點寫荊軻;「既祖,取道」略寫,重點寫慷慨悲歌。生離死別之際,「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高漸離變徵擊築,荊軻低吟悲歌,此情此景,任是鐵石心腸之人,也會心有所動潸然淚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易水悲歌,是一部悲而壯、哀而不傷的慷慨史詩!「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音調陡變,悲去壯來!士皆瞋目,胸中慷慨之火熊熊燃燒!熱血沸騰,怒發沖冠,仰天長嘯!「大丈夫,生而何歡,死而何苦?」壯膽豪氣胸中起,贏得生前身後名。
第三,顧及全面。太子、賓客、高漸離、士等在場人物都有顧及,而且通過寫「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渲染了凄涼悲愴的氛圍和同仇敵愾的氣勢。
第四,結合寫景。「風蕭蕭兮易水寒」,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2)請同學深情朗誦本段。
學生誦讀時可能只追求音量宏大,而忽視拿捏感情,可以指導他們學會留白停頓的誦讀技巧。如讀到「風蕭蕭子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時停頓,給人一種慷慨悲涼,餘音不絕的聽覺感受和進一步思考感悟的空間。
8、賞析第三部分「廷刺秦王」,人物的性格得到了怎樣的體現。
這一部分描繪荊軻與秦王正面交鋒,可謂波瀾迭起,荊軻的性格也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一部分情節可概括為:厚遺蒙嘉----顧笑武陽----圖窮匕見----倚柱笑罵四個場面。
「厚遺蒙嘉」而得以引見,可見其行事周密。
獻圖時,年十二就殺人的秦武陽竟「色變振恐」,眼看事情就要敗露。而在這猝然生變的節骨眼兒上,荊軻面不改色心不跳,幾句話,既遮掩了秦武陽失常的表情,又頌揚了秦王的威風,語意圓轉,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竇冰釋。再加上一「笑」一「顧」一「前」,沉著機智,鎮定自若,表明他的確具有超人的膽略和非凡的氣質,可謂神勇之人。而與秦武陽的「色變振恐」對照,孰勇孰怯,判然分明,與上文太子丹的.疑荊軻信武陽的情節相照應。
「圖窮而匕見」,矛盾沖突達到白刃相見的地步。毫無精神准備的秦王「驚----起----絕----拔----操----急」,慌得連劍也「不可立拔」。與此同時,荊軻「取----奉----發----把----持----揕」,雙方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搏鬥。霎時間,庄嚴的秦廷上,荊軻「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盡失其度」,最後竟然出現「乃以手共博之」的戲劇性場面。眼看著秦王要成為劍下之鬼,由於侍醫夏無且以葯囊投擊荊軻,荊軻反被「斷其左股」,轉瞬之間由優勢轉為劣勢,最後反「被八創」,完全失去戰鬥力。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語,突出地渲染了千鈞一發的緊張形勢。在這驚心動魄的搏鬥中,作者以群臣的驚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驚呼,襯託了荊軻的英雄虎膽。
「倚柱而笑」,繪形傳神,突出了荊軻的視死如歸。「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陶淵明語),今天讀來,誰不為之感慨唏噓呢?
厚遺蒙嘉 行事周密
顧笑武陽 武陽:色變振恐
反襯 沉著機智、鎮定自若
荊軻:「笑」「顧」「前」 超人的膽識和非凡的氣質
神勇
圖窮匕見 秦王:驚---起---絕---拔---操---急 「走」 盡失其度
秦群臣:愕 以手共博之 英雄虎膽
荊軻:取---奉---發---把---持---揕 「逐」
倚柱而笑 荊軻:笑 箕踞 罵 視死如歸
七、藝術手法賞析
1、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
秦軍所向披靡,燕國危在旦夕。荊軻「奉命於危難之際」,此其一。行刺秦王,須以樊將軍首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荊軻為等助手,「頃之未發」,太子丹因而「遲之」,荊軻憤然出發,此其三。「朝見」秦王時,秦武陽怯陣,以致秦群臣「怪之」,氣氛驟緊,此其四。而最後的「廷刺秦王」,矛盾沖突達到白刃相見的地步。就在這一系列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荊軻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寫得波瀾起伏,扣人心弦。
2、精煉傳神的人物語言
太子丹婉責荊軻時,荊軻曰:「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快人快語,表現出他勇而多謀、慮事周密的性格特點。「激樊獻首」時,荊軻推心置腹,以誠感人,先動之以情,後曉之以理,再告知以謀,使得梵於期甘心自刎獻頭。太子疑其改悔時,荊軻怒斥太子的幾句話,則表現了他不畏權勢、耿直剛烈的性格。在秦廷上,當秦武陽「色變振恐」時,荊軻的幾句「謝曰」,使秦廷上下疑竇冰釋,使劍拔弩張的氣氛得到緩解,真正時化腐朽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絕!「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是荊軻的最後一句話,也是他自明心跡的一句話。盡管太子丹對他產生過懷疑,但荊軻還是堅守信義,對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誠之心,蒼天可鑒!
3、悲壯感人的場面描寫
一是「易水訣別」。秋風蕭瑟,築聲悲涼。在這悲壯而又凄愴的氣氛之中,荊軻先是以歌聲抒懷,最後則毅然「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大義凜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聽到荊軻的歌聲後,起初「皆垂淚涕泣」,繼而「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三個「皆」字,寫出了全體送行者的強烈反應,烘託了送行場面的壯烈氣氛。整個送行場面的描寫,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應。不足百字,卻寫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二是「廷刺秦王」。一個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攪得上下驚惶,亂成一團。作者即從正面描寫了荊軻的語言、行動和神態,也從側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現;既描繪了人物,也渲染了環境,從而突現了荊軻履險不驚、臨難不懼的氣度和品格。
八、拓展延伸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荊軻的形象。對荊軻其人,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認為荊軻是怎樣的一個人?請根據課文談談自己的看法。
4. 陶淵明 詠荊軻·燕丹善養士
《詠荊軻燕丹善養士》
作者:陶淵明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發指危冠,猛氣沖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築,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注釋:
1、荊軻:戰國時衛國人,為燕太子丹報仇,以送地圖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殺。
2、燕丹:戰國時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3、強嬴:秦國。
4、荊卿:指荊軻。
5、漸離:高漸離,戰國時燕國人,與荊軻友善,善擊築(古時的一種樂器)。
6、宋意:燕國的勇士。
7、商音、羽奏:商聲和羽聲。商聲凄涼,羽聲較激昂。
翻譯:
燕國太子喜歡收養門客,
目的是對秦國報仇雪恨。
他到處招集有本領的人,
這一年年底募得了荊卿。
君子重義氣為知己而死,
荊軻仗劍就要辭別燕京。
白色駿馬在大路上鳴叫,
眾人意氣激昂為他送行。
個個同仇敵愾怒發沖冠,
勇猛之氣似要沖斷帽纓。
易水邊擺下盛大的別宴,
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漸離擊築築聲慷慨悲壯,
宋意唱歌歌聲響遏行雲。
座席中吹過蕭蕭的哀風,
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紋。
唱到商音聽者無不流淚,
奏到羽音荊軻格外驚心。
他明知這一去不再回返,
留下的姓名將萬古長存。
登車而去何曾有所眷顧,
飛車直馳那秦國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過萬里,
曲折行進所經何止千城。
翻完地圖忽地現出匕首,
秦王一見不由膽顫心驚。
可惜呀!只可惜劍術欠佳,
奇功偉績終於未能完成。
荊軻其人雖然早已死去,
他的精神永遠激勵後人。
賞析:
此篇大約作於晉宋易代之後。詩人以極大的熱情歌詠荊軻刺秦王的壯舉,在對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將自己對黑暗政治的憤慨之情,赫然托出。寫得筆墨淋漓,慷慨悲壯,在以平淡著稱的陶詩中另具特色。
這首詩還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來烘托荊軻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飲餞的場景。在蕭殺的秋風中、滔滔的易水上,回盪著激越悲壯的樂聲,悲築、高聲、哀風、寒波相互激發,極其強烈地表達出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英雄主題。朱熹說: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這是頗具眼力的。
史達祖 雙雙燕·詠燕
《雙雙燕詠燕》
史達祖
過春社了,
度簾幕中間,
去年塵冷。
差池欲住,
試入舊巢相並。
還相雕梁藻井,
又軟語商量不定。
飄然快拂花梢,
翠尾分開紅影。
芳徑,
芹泥雨潤。
愛貼地爭飛,
競誇輕俊。
紅樓歸晚,
看足柳昏花暝。
應自棲香正穩,
便忘了天涯芳信。
愁損翠黛雙蛾,
日日畫闌獨憑。
賞析:
這是一篇詠雙燕的絕唱。通篇白描,寫得精妙傳神。上片寫燕子陽春飛回舊宅,屋樑上落滿了灰塵,頗感清冷,欲住而猶豫不決,張望雕梁畫棟,竊竊私語商量,之後飄然地快速掠過花梢,穿越花叢,投宿故巢。下片寫留居後生活美滿,雙雙銜泥修巢,貼地飛翔,彷彿競相誇耀著輕俊的身形,觀花賞柳,流連郊原,天晚歸巢雙棲,安穩甜美。雙燕陶醉於幸福中,忘記捎回遠方佳音,害得紅樓佳人愁鎖雙眉,一天天獨倚著畫樓欄桿期盼意中人。這首詠物詞妙處在於將禽鳥人化,賦予雙燕以人的感情靈性,她們如同一對熱戀的情人,雙飛雙棲,甜美溫馨。軟語商量不定,翠尾分開紅影,寫燕語、燕飛,傳神入妙,巧奪天工。篇末以雙雙春燕與孤棲愁損佳人對照,透露人間幽恨。人生愁恨多,何如燕自由。意蘊何等深長。本詞句句寫燕,通篇不出燕字,處處使人看到燕的動作、形態、情韻,手法之工妙,令人叫絕。
荊軻 易水歌
《易水歌》
作者:荊軻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
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注釋:
1、蕭蕭:指風聲。
2、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縣,是當時燕國的南界。
譯文:
風蕭蕭地響把易水岸邊吹得很冷,
壯士去了就再也不回來了。
刺殺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龍宮一樣危險啊,
但是我們的英雄英勇的氣概,
連仰天吐氣都能形成白虹。
賞析:
史書上說,高漸離擊築,荊軻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唱得太悲壯了,以至於聽者嗔目,發盡上指。一段唱畢,只聽見荊軻仰頭長嘆一聲,天空中居然出現一道七彩虹。高漸離趁勢變了一個調,樂音顯得更為激昂,荊軻繼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後被徹底地感動了,跪在地上向荊軻敬了一杯酒。
這是一個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還的壯士的慷慨悲歌。
全詩僅兩句。第一句寫臨別時的環境,蕭瑟的秋風,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壯蒼涼的氣氛。景物描寫中滲透著歌者的感情。第二句表現了英雄赴難義無反顧的獻身精神。
這首詩語言十分平易、簡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一曲絕唱。
荊軻以此得名,而短短的兩句詩乃永垂於千古。在詩里表現雄壯的情緒之難,在於令人心悅誠服,而不在囂張誇大;在能表現出那暫時感情的後面蘊藏著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時的沖動。大約悲壯之辭往往易於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難於辨別真偽,於是字里行間不但欺騙了別人,而且欺騙了自己。許多一時興高采烈的作品,事後自己讀起來也覺得索然無味,正是那表現欺騙了自己的緣故。《易水歌》以輕輕二句遂為千古絕唱,我們讀到它時,何嘗一定要有荊軻的身世。這正是藝術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時間與空間而訴之於那永久的情操。
對荊軻的行為,自古以來評價不一。有人說荊軻是捨生取義的壯士,有人說他是微不足道的亡命徒,還有人說他是中國古代的恐怖分子。
燕歌行
曹丕 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譯文及注釋】
秋風蕭瑟,天氣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辭歸,天鵝南飛。思念出外遠游的良人啊,我肝腸寸斷。
思慮沖沖,懷念故鄉。君為何故,淹留他方。
賤妾孤零零的空守閨房,憂愁的時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懷。不知不覺中珠淚下落,打濕了我的衣裳。
拿過古琴,撥弄琴弦卻發出絲絲哀怨。短歌輕吟,似續還斷。
那皎潔的月光啊照著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憂心不寐夜漫長。
牽牛織女啊遠遠的互相觀望,你們究竟有什麼罪過,被天河阻擋。
1、本篇屬《相和歌辭平調曲》。燕是北方邊地,征戍不絕,所以《燕歌行》多半寫離別。
2、搖落:凋殘。
3、鵠:天鵝。
4、慊慊:空虛之感。淹留:久留。上句是設想對方必然思歸,本句是因其不歸而生疑問。
5、清商:樂名。清商音節短促,所以下句說短歌微吟不能長。
6、夜未央:夜已深而未盡的時候。古人用觀察星象的方法測定時間,這詩所描寫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間,牛郎星、織女星在銀河兩旁, 初秋傍晚時正見於天頂, 這時銀河應該西南指,現在說星漢西流,就是銀河轉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
7、爾:指牽牛、織女。河梁:河上的橋。傳說牽牛和織女隔著天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見,烏鵲為他們搭橋。
【賞析】
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個樂府題目,屬於《相和歌》中的《平調曲》,它和《齊謳行》、《吳趨行》相類,都是反映各自地區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區音樂特點的曲調。燕(Yān)是西周以至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名,轄地約當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部等一帶地區。這里是漢族和北部少數民族接界的地帶,秦漢以來經常發生戰爭,因此歷年統治者都要派重兵到這里戍守,當然那些與此相應的築城、轉輸等各種搖役也就特別多了。拿最近的事實說,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烏桓的戰爭,就發生在這古燕國的北部今遼寧省興城一帶。反映這個地區戰爭徭役之苦的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骨相撐拄的民歌,到漢代更有了著名的《飲馬長城窟》。曹丕的《燕歌行》從思想內容上說就是對這種文學作品的繼承與發展。郭茂倩《樂府詩集》引《樂府解題》說:魏文帝秋風別日二曲言時序遷換,行役不歸,婦人怨曠無所訴也。又引《樂府廣題》說:燕,地名也。言良人從役於燕,而為此曲。這樣來理解作品的內容是正確的。《燕歌行》不見古辭,這個曲調可能就創始於曹丕。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漢以來四百年間的歷史現象,同時也是他所親處的建安時期的社會現實,表現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疾苦的關心與同情。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開頭三句寫出了一片深秋的肅殺情景,為女主人公的出場作了准備。這里的形象有視覺的,有聽覺的,有感覺的,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寞、衰落的感受。這種景和即將出場的女主人公的內心之情是一致的。這三句雖然還只是寫景,還沒有正面言情,可是我們已經感覺到情滿於紙了。這種借寫秋景以抒離別與懷遠之情的方法,中國是有傳統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高臨水兮送將歸。漢武帝的《秋風辭》說: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從這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燕歌行》與它們思想感情上的連續性,而且還可以看到其中語言詞彙上的直接襲用。但是這些到了曹丕筆下,卻一切又都成為具有他個人獨特思想面貌,獨特藝術風格的東西了。這點我們後面再說。
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經描寫過的那個肅殺的秋風秋夜的場景上,我們的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雲滿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著遠方自言自語,她說:你離家已經這樣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腸寸斷。我也可以想像得出你每天那種傷心失意的思念故鄉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你這樣長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來呢?慊慊(qiānqiān):失意不平的樣子。慊慊思歸戀故鄉是女主人公在想像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鄉的情景。這種寫法是巧妙的,也是具體、細致的。一個人思念另一個人,其思想活動總有具體內容,或者回憶過去在一起的時光,或者憧憬日後見面的歡樂,或者關心牽掛對方目下在外邊的生活,想像著他現在正在做什麼,如此等等。這種借寫被思念人的活動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詩經》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筆下更有所謂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那就更加精采了。這種寫法的好處是翻進一層,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細致、具體。淹留:久留。君何淹留寄他方?這里有期待,有疑慮,同時也包含著無限的懸心。是什麼原因使你至今還不能回來呢?是因為修築繁忙?是因為戰事緊急?是因為你生病了?受傷了?還是那簡直更不能想了。看,女主人公的心思多麼沉重啊!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煢煢(qingqing):孤單,孤獨寂寞的樣子。不敢:謹虛客氣的說法,實指不能、不會。這三句描寫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獨守空房,整天以思夫為事,常常淚落沾衣。這一方面表現了她生活上的孤苦無依和精神上的寂寞無聊;另一方面又表現了女主人公對她丈夫的無限忠誠與熱愛。她的生活盡管這樣凄涼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著他的早日回歸外,別無任何要求。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援:引,拿過來。清商:東漢以來在民間曲調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樂調,以悲惋凄清為其特色。短歌:調類名,漢樂府有長歌行、短歌行,是根據歌聲有長短(《樂府詩集》語)來區分的,大概是長歌多表現慷慨激昂的情懷,短歌多表現低回哀傷的思緒。女主人公在這秋月秋風的夜晚,愁懷難釋,她取過瑤琴想彈一支清商曲,以遙寄自己難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調,總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動聽的長歌。《禮記樂記》雲: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女主人公寂寞憂傷到了極點,即使她想彈別樣的曲調,又怎麼能彈得成呢?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傷心凄苦地懷念遠人,她時而臨風浩嘆,時而撫琴低吟,旁徨徙倚,不知過了多久。月光透過簾櫳照在她空盪盪的床上,她抬頭仰望碧空,見銀河已經西轉,她這時才知道夜已經很深了。夜未央,在這里有兩層含意,一層是說夜正深沉,我們的女主人公何時才能捱過這凄涼的漫漫長夜啊!另一層是象徵的,是說戰爭和徭役無窮無盡,我們女主人公的這種人生苦難,就如同這漫漫黑夜,還長得很,還看不到個盡頭呢!面對著這沉沉的夜空,仰望著這耿耿的星河,品味著這苦痛的人生,作為一個弱女子,我們的女主人公她又有什麼辦法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呢?這時,她的眼睛忽然落在了銀河兩側的那幾顆亮星上:啊!牛郎織女,我可憐的苦命的夥伴,你們到底有什麼罪過才叫人家把你們這樣地隔斷在銀河兩邊呢?牽牛、織女分別是天鷹和天琴星座的主星,這兩顆星很早以來就被我國古代人民傳說成一對受迫害,不能團聚的夫妻,這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事情。女主人公對牽牛織女所說的這兩句如憤如怨,如惑如痴的話,既是對天上雙星說的,也是對自己說的,同時也是對和自己命運相同的千百萬被迫分離、不能團聚的男男女女們說的。這個聲音是一種強烈的呼籲,是一種悲涼的控訴,是一種憤怒的抗議,它彷彿是響徹了當時的蒼穹,而且在以後近兩千年的封建社會里年年月月、時時刻刻都還可以聽到它的響亮的回聲。這樣語涉雙關,言有盡而餘味無窮,低回而又響亮的結尾,是十分精採的。
作品表現的思想並不復雜,題材也不算特別新鮮,但是曹丕作為一個統治階級的上層人物能關心這樣一種涉及千家萬戶的事情,而在詩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這是很可貴的。在藝術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她雍容矜重,熾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莊。作品把寫景抒情、寫人敘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種自言自語,巧妙地融為一體,構成了一種千回百轉、凄涼哀怨的風格。它的辭藻華美,也襲用了許多前人的東西,但這一切又象是完全出之於無心,而不帶任何雕琢的痕跡。這是《燕歌行》的特點,也是曹丕詩歌區別於建安其他詩人的典型特徵。曹丕是個政治家,但從他的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種慷慨激揚以天下為己任的氣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種積極上進志欲報效國家的思想。在他那裡總象是有一種訴說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而且他的言事抒情又常常愛用婦女的口吻,因此明代鍾惺說他的詩婉孌細秀,有公子氣,有文人氣(《古詩歸》)。清代陳祚明說他的詩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動盻無非可憐之緒(《采菽堂古詩選》)。《燕歌行》可以說是最能代表曹丕這種思想和藝術風格特徵的作品。前人對這兩首詩的評價是很高的,清代吳淇說:風調極其蒼涼,百十二字,首尾一筆不斷,中間卻具千曲百折,真傑構也。(《六朝選詩定論》)王夫之說:傾情傾度,傾色傾聲,古今無兩。(《姜齋詩話》)
《燕歌行》二首在七言詩的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這也是我們應該知道的。《詩經》基本是四言體,偶爾也出個七言句子,但為數甚少。《楚辭》是楚歌體,有七言句,但大多數都帶有兮字,與七言詩句子的格式韻味不同。漢代樂府中有一部分雜言體,如《戰城南》、《東門行》等,其中有一部分七言句,這些對於七言詩的發展顯然是有促進的,但七言句在那些作品中還不是主體。兩漢四百年間,全篇由七言構成的作品今天被人們提到的有兩首,第一首是漢武帝時的君臣聯句,即所謂《柏梁台詩》。這首詩出於後代小說,漏洞甚多,原不可信,而且生編硬湊,堆砌敷衍,也完全沒有什麼詩味。第二首是張衡的《四愁詩》。詩味很濃,但張衡這四首詩每首的第一句還都帶著一個兮字,還拖著一個楚歌的尾巴。因此,真正擺脫了楚歌形式的羈絆,使七言形式宣告獨立的作品就不能不說是曹丕的這兩首《燕歌行》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曹丕學習漢代樂府,學習前人詩歌,在形式上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燕歌行》句句壓韻,而且都是平聲,格調清麗宛轉,這是七言古詩發展的一個階段。晉宋作家模寫七言,還照此繼續走了相當長的一段路。後來又經過南朝鮑照、蕭繹、庾信等人的努力,到唐代盧照鄰、駱賓王那種隔句用韻、平仄相押的鴻篇巨制出現的時候,那時七言古詩就又進入一個更新的發展階段了。可見,曹丕的開創之功是不能掩沒的。
古詩絕句就是這樣經典,凝練,內心頓生無限的情懷。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絕句和古詩嗎,請欣賞 古詩詠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