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大名有什麼表演藝術

大名有什麼表演藝術

發布時間:2023-01-23 04:25:50

Ⅰ 中國十大熒屏經典形象都有什麼

TOP1.孫悟空—六小齡童
88版《西遊記》可謂深入人心,足矣影響了幾代人。雖然近年來戲說劇、惡搞劇層出不窮,但這一版的經典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直到今天,但凡到節假日,仍然是各大電視台必播的劇集。尤其是六小齡童所塑造的孫悟空形象,已經成為無法超越的經典之首。

TOP2.林黛玉—陳曉旭
林黛玉從小聰明清秀,絕麗無雙,氣質脫俗,淡雅若仙。87版《紅樓夢》中,陳曉旭對林黛玉這個角色的詮釋,可以說是達到了一種境界;陳曉旭遠走天國,世間再無林妹妹。李少紅版紅樓的播出,更讓我們深深發的感受到什麼是經典。

TOP3.諸葛亮—唐國強
諸葛亮,三國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說實話,95版《三國演義》成功塑造了一大批的經典形象,曹操,張飛,關羽等;高希希版較之而言,無論從拍攝質量還是規模,都是一大進步,尤其是新版趙雲(聶遠)和劉備(於和偉)都是相當可圈可點。但相比而言,由於唐國強無論是形體的把握,還是語言的運用,都達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高度。

TOP4.和珅—王剛
從《宰相劉羅鍋》,到《夢斷紫禁城》,到《布衣天子》,再到《鐵齒銅牙紀曉嵐》,共演了320集的和珅,簡直成了和珅專業戶,將一代貪官刻畫的入木三分,試問,誰能超越這個經典的形象?

TOP5.白娘子—趙雅芝
一部《新白娘子傳奇》締造的超高的收視率,風靡全球。白娘子的扮演者趙雅芝更是迷倒了數以萬計的觀眾,白娘子這一經典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TOP6.劉羅鍋—李保田
《宰相劉羅鍋》開創了內地電視劇戲說的先河,也成就了大名鼎鼎的表演藝術家李保田。後來陳小春等人也層嘗試扮演此角色,而招來的是一片罵聲。

TOP7.濟公—游本昌
二十年前,電視系列劇《濟公》紅遍大江南北,一曲「鞋兒破、帽兒破……哪裡不平哪有我」的主題歌被人們廣為傳唱。當然,最令人難忘的,還是手搖一把破扇、好事做遍天下的「濟公」,由游本昌扮演的「濟公」深入人心,時至今日仍被尋常百姓津津樂道。

TOP8.許文強—周潤發
上個世紀80年代,香港電視劇在內地興起,其中的兩部可以作為其代表性的關鍵詞,一是《射鵰英雄傳》,另一部就是《上海灘》,而在《上海灘》中飾演許文強的周潤發就是從那個時候成為迷倒萬千少女的「硬漢+柔情」派偶像。在成為大眾崇拜對象的同時,周潤發本身也從而有了演藝生涯上的轉折。借這部重頭戲的機會,周潤發從此奠定了他「無線頭號小生」的地位。

TOP9.黃飛鴻—李連傑
1991年與徐克合作的《黃飛鴻》一經上映就取得了3000萬港幣的票房成績,轟動一時,同時也開創了新派武俠電影的新浪潮。成為90年代在香港影壇唯一能與成龍並駕齊驅的功夫巨星,也是第一位成功打入香港電影市場的內地演員。從影30年來已拍攝40餘部經典功夫作品。但黃飛鴻這一經典形象,至今無人能夠超越。

TOP10.小燕子—趙薇
《還珠格格》成就了趙薇,令她一夜之間與章子怡、徐靜蕾和周迅一起躋身內地四小花旦,成為影視圈紅人;也成就了香港亞洲電視台,在一直被對台無線台打壓的形勢下,一部《還珠格格》的播出,立刻扭轉乾坤,收視飆升到20多點,打得無線台措手不及。《還珠格格Ⅰ》1998年在內地播出時的收視率最高達到42%。當年小朋友的書包上貼的是「小燕子」的大頭貼,文具盒上印著「小燕子」的圖案,床頭掛的是「格格」們的畫像,嘴裡哼的是「格格」小曲。

Ⅱ 有哪些讓你驚艷的傳統民間工藝

有哪些讓你驚艷的傳統民間工藝?

Ⅲ 京劇(大名府)是誰的代表作

應該是民粹,民間藝術吧,創始人可能已經無從考證。
ps:連城「老福星」班名藝人徐傳華在《大名府》中的雜耍表演,創造的很多技巧,已被定為保留技藝。

Ⅳ 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走出過哪些明星

鄧麗君的祖籍是大名

Ⅳ 河北民間藝術有哪些

衡水內畫 衡水市
蔚縣剪紙 張家口蔚縣
豐寧滿族剪紙 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
曲陽石雕 保定曲陽縣
內丘神碼 邢台內丘縣
玉田泥塑 唐山玉田縣
辛集農民畫 石家莊辛集市
無極剪紙 石家莊無極縣
白溝泥塑 保定高碑店市
冀中笙管 樂保定淶水縣
(高洛音樂會)
霸州笙管樂 廊坊霸州市
(高橋音樂會、
勝芳音樂會、
張庄音樂會)
河北鼓吹樂(永年)邯鄲永年縣
河北鼓吹樂(撫寧)秦皇島撫寧縣

固安笙管樂 廊坊固安縣
(屈家營音樂會、
小馮村音樂會)
承德清音會 承德市
廣宗太平道樂 邢台廣宗縣
常山戰鼓 石家莊正定縣
藁城戰鼓 石家莊藁城市
子位吹歌 保定定州市
安次區笙管樂 廊坊安次區
(軍盧村音樂會、
南響口梵唄音樂會、
後屯音樂會)
雄縣古樂 保定雄縣
竹林寺寺廟音樂 張家口陽原縣
涉縣寺廟音樂 邯鄲涉縣
里東庄音樂老會 廊坊文安縣
任丘大鼓 滄州任丘市
河間大鼓 滄州河間市
磁縣迓鼓 邯鄲磁縣
唐山花吹 唐山唐海縣

昌黎地秧歌 秦皇島昌黎縣
37 4-2 井陘拉花 石家莊井陘縣
38 4-3 徐水獅舞 保定徐水縣
39 4-4 滄州落子 滄州南皮縣
40 4-5 易縣擺字龍燈 保定易縣
41 4-6 隆堯招子鼓 邢台隆堯縣
42 4-7 抬花杠 石家莊欒城縣
43 4-8 簍子燈 唐山豐南區
44 4-9 青龍猴打棒 秦皇島青龍滿族
45 4-10 葛漁城重閣會 廊坊安次區
46 4-11 晉州官傘 石家莊晉州市
47 4-12 贊皇鐵龍燈 石家莊贊皇縣
48 4-13 黃驊麒麟舞 滄州黃驊市
49 4-14 豐寧蝴蝶舞 承德豐寧滿族
50 4-15 曲周龍燈 邯鄲曲周縣
51 4-16 撫寧太平鼓 秦皇島撫寧縣
52 4-17 二貴摔跤 承德隆化縣
53 4-18 東儲雙龍會 廊坊安次區
54 4-19 滄縣獅舞 滄州滄縣
55 4-20 攆花 邯鄲臨漳縣

五、戲曲 (26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56 5-1 河北梆子 河北省文化廳
57 5-2 評劇 唐山灤南縣
58 5-3 唐山皮影戲 唐山市
59 5-4 石家莊絲弦 石家莊市
60 5-5 哈哈腔(清苑) 保定市
61 5-6 哈哈腔(青縣) 滄州青縣
62 5-7 武安平調落子 邯鄲武安市
63 5-8 定州秧歌戲 保定定州市
64 5-9 冀南皮影戲 邯鄲市
65 5-10 武安儺戲 邯鄲武安市
66 5-11 隆堯秧歌戲 邢台隆堯縣
67 5-12 二人台 張家口康保縣
68 5-13 保定老調 保定市
69 5-14 威縣亂彈 邢台威縣
70 5-15 邯鄲東填池賽戲 邯鄲市
71 5-16 四股弦 邢台巨鹿縣
72 5-17 蔚縣秧歌 張家口蔚縣
73 5-18 軟秧歌 張家口懷安縣
74 5-19 官莊詩賦弦 廊坊固安縣
75 5-20 橫岐調 保定涿州市
76 5-21 永年西調 邯鄲永年縣
77 5-22 磁縣懷調 邯鄲磁縣
78 5-23 賢寓調 保定定興縣
79 5-24 肅寧武術戲 滄州肅寧縣
80 5-25 河間皮影戲 滄州河間市
81 5-26 口梆子 張家口市

六、曲藝 (8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82 6-1 木板大鼓 滄州滄縣
83 6-2 樂亭大鼓 唐山樂亭縣
84 6-3 西河大鼓 滄州河間市
85 6-4 京東大鼓 廊坊市
86 6-5 戳古董 張家口張北縣
87 6-6 黃驊漁鼓 滄州黃驊市
88 6-7 鹽山竹板書 滄州鹽山縣
89 6-8 涿州十不閑 保定涿州市

七、民間雜技 (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90 7-1 吳橋雜技 滄州吳橋縣

八、民間手工技藝 (17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91 8-1 磁州窯燒制技藝 邯鄲峰峰礦區
92 8-2 魏縣土紡土織技藝 邯鄲魏縣
93 8-3 邢窯燒制技藝 邢台市
94 8-4 定瓷傳統燒制技藝 保定曲陽縣
95 8-5 高陽民間染織技藝 保定高陽縣
96 8-6 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廊坊大廠回族自治縣
97 8-7 秸稈扎刻技藝 廊坊永清縣
98 8-8 衡水法帖拓印技藝 衡水桃城區
99 8-9 泊頭傳統鑄造技藝 滄州泊頭市
100 8-10 大名草編傳統手工技藝 邯鄲大名縣
101 8-11 易縣絞胎陶瓷製作技藝 保定易縣
102 8-12 沙河豆面印花技藝 邢台沙河市
103 8-13 高橋尚家笙製作技藝 廊坊霸州市
104 8-14 龍鳳貢面手工製作技藝 衡水故城縣
105 8-15 易水硯製作技藝 保定易縣
106 8-16 蔚縣古民居建築技藝 張家口蔚縣
107 8-17 館陶黑陶製作技藝 邯鄲館陶縣

挨個貼過來太麻煩了,看我早先的答案吧,

Ⅵ 大名縣景點

大名縣景點有大名縣石刻博物館、五禮記碑、大名興化寺、大名天主教堂、大名府故城等。
1、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大名縣石刻博物館佔地15畝,AA級景點。現有石刻200多件,有中國最大的古碑「五禮記碑」,大名石刻藝術源遠流長,早在8000年前,磁山先民就創造了石磨盤、石磨棒等原始石刻藝術形態。
2、五禮記碑:位於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因碑文所刻系宋徽宗(趙佶)於大觀二年(1108年)所作《五禮新議》,故又稱「御制大觀五禮之記」碑。該碑刻立於唐開成五年(840年),原為唐魏博節度使何進滔碑,由柳公權撰並書丹。
3、大名興化寺:位於大名府城西門外,鐵窗口村南,現在寺廟正在修復和完善中,院子中間坐落著一尊三面觀音,大寂光殿坐東朝西全部是木結構,大殿的北、東、南三面的外牆上畫滿了佛教故事,殿內東面供奉著三尊菩薩。
4、大名天主教堂:大名天主教堂也叫大名縣天主教寵愛之母大堂。位於河北大名縣城內東街,始建於1918年-1921年12月竣工,是中國第二大天主教堂,河北省現存最雄偉壯麗的聖堂之一。
5、大名府故城:位於大名縣城東北6公里處的大街鄉一帶。城址面積36平方公里。大名府故城始件建於前燕建熙元年(360年),明建文三年(1401年),因漳、衛河同時泛濫,府城被淹沒。

Ⅶ 邯鄲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詳細介紹

邯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

一、民間文學(3項)

1、邯鄲成語典故文化 邯鄲市直

2、邯鄲古城傳說與民俗 叢台區、邯山區

復興區、邯鄲縣

3、大名古城傳說與民俗 大名縣

二、民間美術(3項)

1、木 版 畫(三合村) 永年縣

(袁庄村) 邯鄲縣

2、冀南民居建築工藝(伯延鎮) 武安市

(老鴉峪王家大院) 峰峰礦區

3、民間剪紙(磁 縣) 磁 縣

(復興區) 復興區

三、民間音樂(6項)

1、涉縣寺廟音樂 涉 縣

2、西戌道教音樂 涉 縣

3、河北鼓吹樂 永年縣

4、冀南吹歌(魏 縣) 魏 縣

(大名縣) 大名縣

(臨漳縣) 臨漳縣

5、民間小曲(永年正里村) 永年縣

(成安姜營村) 成安縣

(涉縣唱家庭) 涉 縣

6、冀南鼓樂(磁縣迓鼓) 磁 縣

(臨漳得勝鼓) 臨漳縣

四、民間舞蹈(9項)

1、曲周龍燈 曲周縣

2、攆 花 臨漳縣

3、冀南扇鼓舞(河東村) 叢台區

4、聚英叉會 曲周縣

5、抬花桌 永年縣

6、慶和峪背閣 磁 縣

7、二人扳 館陶縣

8、南大峪彩帷 峰峰礦區

9、李家村高蹺皇杠 臨漳縣

五、戲曲(14項)

1、冀南皮影戲(磁 縣) 邯鄲市直

(成安縣)

(肥鄉縣)

(魏 縣)

(館陶縣)

(大名縣)

(曲周縣)

(永年縣)

2、武安平調落子劇 武安市

3、永年西調 永年縣

4、磁縣懷調 磁 縣

5、墜子(郭小屯墜子戲曲曲藝村) 臨漳縣

(有閣劉墜子戲) 臨漳縣

6、落子(西狄邱落子戲曲村) 臨漳縣

(魏縣落腔) 魏 縣

(駙馬寨落子) 雞澤縣

7、四股弦(北坡頭四股弦戲曲村) 魏 縣

(南營村四股弦戲) 肥鄉縣

(館陶縣四股弦戲) 館陶縣

(宿鳳村四股弦戲) 峰峰礦區

8、柳子腔 曲周縣

9、木偶戲 館陶縣

10、武安儺戲 武安市

11、邯鄲賽戲(東填池) 高新區

(涉縣排賽) 涉 縣

(東通樂) 武 安

12、韓固營弦子腔 雞澤縣

13、豫劇桑派藝術 東風劇團

14、大靳村羅戲 肥鄉縣

六、民間曲藝(5項)

1、張家墜書 館陶縣

2、拉洋片 廣平縣

3、曲藝墜子 成安縣

4、梨花大鼓 雞澤縣

5、英歌溜 臨漳縣

七、民間雜技(1項)

1、台村上刀山 涉 縣

八、民間手工技藝(10項)

1、磁州窯燒制技藝 峰峰礦區

2、土紡土織(土紡土織技藝) 魏 縣

(民間彩印花布技藝) 魏 縣

(藍印花布技藝) 魏 縣

(土布織字技藝) 雞澤縣

(土布織字技藝) 肥鄉縣

3、大名草編傳統手工技藝 大名縣

4、館陶黑陶製作技藝 館陶縣

5、太和堂葯業 永年縣

6、書畫手工裝裱技藝 成安縣

7、扎紙手工技藝 磁 縣

8、南小留木旋工藝 廣平縣

9、磁州陶器製作技藝 磁 縣

10、東屯風箏製作技藝 大名縣

九、生產商貿習俗(5項)

1、貞元增酒釀造工藝 叢台酒業公司

2、二毛燒雞製作技藝 大名縣

3、五百居香腸製作技藝 大名縣

4、郭八火燒製作技藝 大名縣

5、醬包瓜腌制技藝 館陶縣

十、人生禮俗(2項)

1、送羊節 磁 縣

2、井店喪葬習俗(哭街) 涉 縣

十一、民間信仰(1項)

1、女媧祭典 涉 縣

十二、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6項)

1、楊式太極拳 永年縣

2、武式太極拳 永年縣

3、盧氏太極拳 廣平縣

4、大架佛漢錘拳 大名縣

5、陳村查拳 邱 縣

6、長洪拳 成安縣

十三、文化空間(8項)

1、滏陽河燈(馬頭鎮) 馬頭工業園區

(張庄橋村) 邯山區

2、葦子燈陣 峰峰礦區

3、彩布擰台 邯山區

4、黃粱夢文化 黃粱夢文保所

5、黃粱夢廟會 邯鄲縣

6、冀南元宵花會(臨漳縣) 臨漳縣

(涉縣更樂鎮) 涉 縣

(磁縣光錄村) 磁 縣

(叢中花會) 邯鄲縣

(王看煙火燈地) 峰峰礦區

7、土山誠會 武安市

8、虎守杏林 邱 縣

詳細資料:

]1、磁縣迓鼓

磁縣迓鼓歷史源遠流長,據史書記載,迓鼓是產生於宋代,流傳於元、明、清代的一種民間舞蹈,然而根據磁縣在南北朝的東魏、南北朝古墓群中挖掘出的出土文物「擊鼓俑」證實,磁縣的迓鼓產生於南北朝的東魏。清末中後期至19世紀40年代,在冀南豫北一代流傳,特別是磁縣迓鼓流傳興盛。

磁縣迓鼓直徑48公分,厚度約20公分,表演時鼓吊於胸前雙槌擊之,演員穿米黃色和蘭色服裝(80年代白底紅條色),演奏時較為自由,可一人獨奏,也可二人對敲,還可以眾人齊擂,鼓點雄渾激烈,如萬馬奔騰,如雷鳴電閃,令人鼓舞,催人振奮,它的曲目共有72套,現保留下來有20餘套。

2、磁縣懷調

懷調是個古老闆腔體劇種,目前,磁縣懷調劇團共有3個:一是西小屋懷調劇團,現任團長王利民,該團共有演員38人;二是慶和峪懷調劇團,現任團長白永伏,共有演員45人;三是黃鼠懷調劇團,現任團長俎本新,共有演員50餘人。他們主要上演懷調傳統劇目和現代小戲,重點活躍於河北、山西、山東、河南一帶。

懷調上承隋唐時期的《踏謠娘》藝術成就,下接明代弦索調的藝術規范,形成於明萬曆年間至清初。據《磁州文史資料》記載:懷調起源於磁州,早年,漳河北岸喜歡戲曲的藝人在農閑時就三、五個聚在一起唱上幾段。當時的樂器只有自製的大弦,因唱者大都站在板凳之上,所以,最初稱為「板唱」。板唱時期沒有什麼手勢,舞蹈,僅是唱者順口喊唱,但符合一定的曲調。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劇情內容的需要,人們對唱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他們能表現出劇中人物的喜怒悲樂,於是就逐漸有了符合劇情的唱腔和動作,並由此形成了早期的懷調劇種。

3、魏縣土紡土織技藝

魏縣土紡土織歷史悠久,自7世紀棉花從印度傳入中國後,由麻紡織轉入了棉紡織業。到了元代,在黃道婆紡織機具和技術改革影響下,促進了魏縣土紡土織業的發展,舊時,魏縣農村家家戶戶都會織布。老輩人身上穿的衣服,床上用的床單、被褥、包袱皮、閨女嫁妝等,都是自家的紡織布。在明、清和建國初期,由於魏縣氣候和地理環境特別適宜棉花種植,所以,在農村種植棉花十分普遍,民間土紡土織技術十分發達,家家都有木製的紡車和織布機,成年婦女都會搖車紡線、登機織布。

魏縣土紡土織工藝程序是:搓花節、紡線、打線、染線、漿線、絡線、印布、掏繒、倒緯、綁機、織布等工序。決定土紡土織條、格、花紋圖案的關鍵是:經、緯色線排列和繒的多少。繒,分二頁繒和四頁繒。二頁繒,用單梭可織白布、條紋布;經、緯色線的有序排列,用多個梭,可織出多種多樣的方格布;四頁繒能織出紋理美觀、層次豐富的花紋布;魏縣土紡土織經過廣大婦女長時間生產實驗,創造出了條格、花紋布花色圖案多達200餘種。條紋布有:菜瓜道、七彩虹、半個臉等;方格布有:席子紋、篩子底兒、石榴子兒、蘇聯大開花等;四頁繒布有:水紋、斜紋、斗紋、胡椒花紋等;有些藝人還可織出多種裝飾圖案和書法作品。

4、草編傳統手工技藝

大名草編手工藝是衛河以東地區傳統家庭手工藝製品,婦孺皆能,多以麥稈製作草帽提籃等物品。在此基礎上,經過民間藝人的研究,又增加了提袋、茶墊、坐墊、地席、門簾、果盒、紙簍、拖鞋以及用麥草製作的貼畫、貼盒等,麥草貼畫集油畫、工筆畫等藝術於一身,多表現花鳥蟲魚,虎嘯深山,鹿鳴翠谷,懸流飛瀑等題材,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

草編工藝,據說已有1500年的歷史,清朝雍正年間(約1730年左右),從山東掖縣傳入大名縣境內,起始,源於西付集鄉朱家村,後傳至大名縣衛河以東地區,掐編手工藝遂至千家萬戶。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草編手工藝品在大名縣及周邊有一定的影響,由於經濟落後等原因,所制產品大部分自家使用,部分產品如手工草帽在市場上銷售,在大名縣建草編廠後,大名縣開始從事草編手工藝深加工,所開發的草編產品約有千種,產品至歐亞等國家,為大名縣的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曾經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近年來,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草編手工藝品製作費時、費力,沒有可觀的經濟價值,銷路渠道少,一些從事此行業的人員逐步改行從事其它行業。從事此項手工藝的人員越來越少。

5、滏陽河燈(馬頭鎮、張庄橋)

馬頭河燈文化源遠流長,是華北沿滏陽河一帶河燈文化的源頭和縮影。

河燈從唐代一家一戶單一放河燈經宋、元兩代孕育傳承和發展,逐步演變成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民俗文化。明、清兩代,因航運的發達,商賈雲集,以河燈為寄託,各種形式的祈福和祭祀活動隨之風行,河燈文化達到鼎盛時期。解放後,因建東武仕水庫引水,致使滏陽河航運衰落。河燈文化在政府和民間組織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傳承和發展。

馬頭河燈以其特定的地域性、宗教性、娛樂性和獨創性,成為中原河燈文化的代表之一。

張庄橋元宵河燈來自古老的民間祭祀活動,求得民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河燈也叫「荷花燈」,傳統河燈一般是在紙質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每年正月十五元宵夜,沿河的老百姓都要把自製的形式各異的河燈放在滏陽河裡任其漂流,以求平安吉祥。放河燈一般為自發行為,通常與小孩兒打花燈、放焰火、社戲等等及其它慶祝活動相伴,在河畔構成一道景觀。

6、曲周龍燈

「曲周龍燈」是曲周縣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蹈,分布區域為曲周縣曲周鎮。「曲周龍燈」起源於宋代。據傳,宋朝時期的曲周縣十年九澇,莊稼無所收成,農民貧困交加。民間有敬奉龍王,可保平安的傳說。於是,為了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就製作了一條龍,龍內燃燈,起名「龍燈」。每年元宵節,揮舞龍燈,敬仰龍王,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曲周龍燈」製作、造型別具一格,表演、舞法奇特多變,儀仗、規模氣勢恢弘。經北京民族文化宮專家鑒定,被確認為漢民族龍燈的典型代表。「曲周龍燈」填補了我國圓身龍燈的空白,引領了龍燈發展的潮流。

7、彩布擰台

大隱豹彩布擰台,是一種歷史悠久具有獨特藝術性的民間技藝。明代永樂年間,從山西遷民時帶來此工藝,故最遲始於明朝。最早是冀南一帶的豪門望族所搭的靈棚,後被大隱豹村創造性地用彩布移植到戲台、樓閣上,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至清末已趨完善。凡遇太平盛世或豐年慶典,該村舉辦此項活動但其形成的初期卻在元代,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彩布擰台是一種有較長歷史的民間技藝,是在木搭戲台骨架的基礎上,採用各色花布擰紮成一個有很高藝術欣賞價值的玲瓏多姿的仿古戲樓。從台脊、瓦楞、飛禽、走獸,到圓柱、方欞、斗拱、匾額無不是用布擰扎而成。或翎毛,或花卉,或人物,或花紋,處處形象生動,以假亂真。

彩布擰台擰扎時間多在二月初八大隱豹廟會上,擰台一般在正月中旬動工,直到農歷二月初八廟會前竣工,展開時間一月左右。大隱豹彩布擰台,在河北省乃至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8、邯鄲賽戲

賽戲是戲劇界認為已經失傳的古老劇種,邯鄲賽戲主要包括東填池賽戲、東通樂賽戲和涉縣排賽。

東填池村賽戲歷史淵源較久。據村民傳說起自元朝至順年間(公元1330—1332年)以前。現存劇本中最早的是清朝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抄本,距今已有178年。

東通樂賽戲流傳於武安市北部的大同鎮東通樂村。據東通樂村現存的手抄賽戲都本封面上「道光八年」、「光緒二十四年」、「同治十年」、「同治十三年」、「光緒十六年」、「光緒十七年」的字樣可知「東通樂賽戲」至少已從清道光年間流傳至今。最早的形成起因和時間,現已無從查考。

涉縣「排賽」賽戲為古老的原始戲劇,它與民間的原始宗教、道教祭祀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山神與女媧是供奉的主要對象。在活動上倡導全民參與,在時間上主要限於元宵節,在表演上為白話式,在內容上主要為軍國征伐戲類。它是我國先民創建戲劇的活化石。涉縣流傳至民國時尚有八九個村能演,後又經戰爭或政治運動,至20世紀80年代只有上清涼、彈音村勉強演出。

9、永年西調

永年西調是由山西上黨梆子傳入永年後而形成的一個獨立劇種。清咸豐年間傳入永年後,不斷吸引永年當地人加入班社參與演出。在演出過程中,永年一帶的方言語音逐漸滲透其中,唱腔和念白雜講冀南音調,同時,大量地受到了京劇及河北梆子、平調、亂彈、絲弦等地方劇種和永年民間音樂的影響,經過較長時間的磨合,終於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間戲曲劇種。

永年西調屬板腔體,唱腔旋律結構完整,富於變化,多用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貫以大幅度的下行階進,運用真、假聲相結合的演唱方法,板式繁復多樣,成本成套,長於表現高亢、激昂、奔放的感情和活潑歡快的情緒。永年西調擅演朝代大戲,場面宏大,常演的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出,好多劇目為西調所獨有,且行當齊全,表演粗獷、豪邁、簡練、朴實,鄉土氣息濃厚。

永年西調的伴奏樂器十分獨特,特別是頭弦鋸琴,為地道的自製民族樂器,琴竽較短,琴筒粗長,用楸木或桐木掏成,傳統用皮做弦,採用五度定弦,內6外3。二把弦為土製京胡,內3外6,相輔相成,高亢激越。

10、葦子燈陣

民間舞蹈「葦子燈」為東王看村所獨有。王看葦子燈是我國古代北方花會的民間舞蹈。每年元宵節期間東王看的葦子燈一直是西王看迎煙火活動的花會隊伍的領頭節目。其地位十分重要。每年在製作燈時,家家參與,壯勞力全部參加,是一項全村參與的民間活動,群眾基礎十分雄厚。表演形式和內容不斷創新和發展。

相傳,戰國時期的趙國名相藺相如出生在太行山區賈壁村,離趙都邯鄲城百十餘里,策馬即到。逢年過節,藺相如總忘不了回村看望父老鄉親,與民同樂。元宵之夜,准會把自家的宮燈掛在莊子里最熱鬧的地方,供更多的人觀賞。一來二去,宮燈便流傳在民間。當時,這一代鄉野盛產蘆葦,百姓便就地取材,仿照宮燈做成葦子燈。到了明朝,與賈壁村一山之隔的王看村人,在山坡上砍柴,就能瞧見山下賈壁村表演的葦子燈。他們就暗暗記會了葦子燈的鼓點。有趣的是從那以後,賈壁村的葦子燈息鼓了,王看村的葦子燈卻紅火了,並一直延續到今天,成為古磁州花會中的瑰寶。

11、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起源於清道光年間,為河北永年廣府東街人武禹襄所創,傳至今天已有160多年的歷史了。

一百多年來,武式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瑰寶,越來越受到全國及全世界人們的喜愛。武式太極拳不但在拳術本身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而且在武術理論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它的一系列著作成為研究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經典。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習練武式太極拳時,對武式太極拳一些深邃的理論和拳理缺乏研究、領略,較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我們對這一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永年縣委、縣政府對武式太極拳這一優秀的文化樣式十分重視,重修了武氏故居,成立了研究會和專門的保護組織,對優秀的傳人實施獎勵,在全縣大力推廣,制定了保護計劃,從各方面進行大力的支持。

12、涉縣寺廟音樂

涉縣寺廟音樂屬佛教音樂,據專家鑒定為宋代工尺譜。現存270首曲譜,演奏樂器為三種氣鳴樂器(笛、管、笙),七種體鳴樂器(雲鑼、木魚、鐃、鈸、釵、鐺、罄),一種膜鳴樂器(鼓),管子為錫材自製,稱為錫管,是樂班中主樂器。樂班最少10人,以偶數遞增,最多24人,按法事大小定人數。

涉縣寺廟音樂自古至今主要活動在河北省的涉縣、武安、磁縣、山西省的左權縣、黎城縣、平順縣、河南省的安陽、林州市等鄰近縣域。

涉縣寺廟音樂屬南音南曲,為宋時佛教音樂,並且是原滋原味地保持到了今天,因為佛教的傳承形式非常特殊,據傳承人侯俊堂同志說,佛教中一切內容一是秘不外傳,只傳內不傳外,一是原有內容只能學,不能改,由此可見,它是宋代時期佛教音樂經千餘年傳承保存至今的活化石。涉縣寺廟音樂在當地為獨家所有,且曲譜數量多,歷史較悠久,在晉冀豫三省交界地區影響較大,實為中華音樂寶庫中的一枝奇葩。

13、攆花

臨漳縣西街攆花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相傳當時有開封人氏劉子東在臨漳西街以賣水餃為生,每逢過年,十五元宵節之際,為和老百姓一起湊熱鬧、鬧高興,就把自己懂的這些攆花中的小故事教於當時的西街村人王孟華,這八個故事有:1、三教門;2、趙匡胤送京娘;3、打漁殺家;4、拾玉鐲;5、唐僧取經;6、錯斷閻羅教;7、抱盔;8、琉璃鬼頂燈。然後由王孟華在西街村組織起一個小型的攆花隊伍,一起熱鬧的演繹這內容豐富的八個故事和老百姓一起鬧元宵。從此,這個每逢元宵佳節攆花的風俗習慣就在西街村傳沿下來,從未間斷,每逢此時,不管老人還是小孩都興高采烈、有滋有味的爭相觀看,甚是喜慶和熱鬧,提升了不少的節日氣氛。

若干年後由王孟華傳給第二代傳人喬老大,喬老大又傳給了第三代吳延年,在流傳的同時,攆花的隊伍也在不斷的壯大,演員的技巧也越來越成熟,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彩,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指示下進行了改進(又叫摔腳舞),曾參加市級演出並獲獎,受到領導好評,到了90年代,又傳給了崔桂生、楊秀等人。

14、黃粱夢文化

邯鄲黃粱夢文化是以呂仙祠為依託,同道教文化、民俗文化融合存在的綜合文化現象,是罕見的有實物載體的中國夢文化代表。呂仙祠是黃粱美夢典故的發生地,它的興建源於當地民間傳說和唐代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

盧生祠最初只是文人感嘆時世命運,百姓尋求祛病消災的場所;後隨著道教的興盛和八仙人物的定型,人們將點化盧生的呂翁附會到呂洞賓身上,逐漸從獨神供奉發展成為北方全真教的道觀,民間百姓對盧生以及呂洞賓的信仰由當地百姓世代相傳,祭祀活動延續至今,每年夏歷四月十一的廟會最為隆重。邯鄲黃粱夢文化具有極高學術價值、歷史價值和實用價值。黃粱美夢是夢幻文學的一朵奇葩,由它影響而產生的小說戲劇歷朝歷代都有續寫改編,與邯鄲夢相關的詩文多達二百餘首,碑刻現存三十餘通。近年來,陸續出版有《黃粱夢傳說》、《黃粱夢詩詞精選》、《邯鄲之夢》等書籍,並新建有中國名夢館。

閱讀全文

與大名有什麼表演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