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各國音樂美術課怎麼上
倫敦,一名兒童在名為「坐下:孩子就座」的話劇演出現場。 人民圖片 國外的藝術教育理念強調的不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藝術家,而是培養他們對藝術的關注、認識和體驗,看重藝術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感悟和發展狀態。 <b>英國 審美教育由來已久</b> 早在19世紀下半葉,英國人莫里斯就發起了著名的「工藝美術運動」,看重工藝品在審美教育中的作用。加強公立學校的圖畫課教學,使國民普遍擁有審美能力,成為一種國策。 如今,有關藝術領域的規劃上,美術與音樂為獨立學科;戲劇置於英語課程,並和其他課程結合。實施與推動方面,以國家課程,整體課程,校外之社會資源與支援來進行。例如,參觀藝術館和博物館就被列入英國學校課程。 <b>德國 不唯培養「藝術家」是瞻</b> 德國的藝術教育專家認為,一個民族需要培養自己的畫家、歌唱家,更需要培養大批有藝術修養的觀眾和聽眾。德國的學校藝術教育鼓勵由學生自己創造,很多學校的藝術教育課堂類似手工作坊的工場。 學生的藝術活動成果並不要求有多高的水平。學生都是十分愉快地參與活動,不需要擔心考試成績,而是當成體驗審美、宣洩情感、彰顯個性、發揮才華的平台。 <b>匈牙利 音樂教育的模範生</b> 以該國著名音樂教育家佐爾丹·柯達伊命名的「柯達伊教學法」是當代世界影響深遠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一。 從幼兒園到高中,音樂訓練就一直是基礎課程的一部分。在常規學校里,孩子們每周都有兩次音樂課;音樂學校里,每天都有音樂課。匈牙利的教育工作者們堅信,音樂與數學、自然科學有著直接的內在的聯系,學習音樂能夠發展完整的人格。 <b>日本 音樂美術相互借力</b> 日本藝術教育的方法十分多樣。例如日本某中學的藝術欣賞課上,老師先讓學生畫一幅畫,描繪的是一條小溪,小溪對面是一座教堂,陽光透過霧靄照在溪水上,波光粼粼。接著學生分組討論,總結出可以用小提琴在高音區的顫音來表現霧靄和波光,聖詠的合唱來表現教堂。學生根據這些感悟和提示隨機嘗試著進行演奏。教師在互動式的誘導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趙靜 劉思思整理)
② 國內外的美術教育有什麼差別,你更喜歡哪個
深諳國內外美術教育,以油畫《西藏組畫》蜚聲海內外的中國油畫界巔峰人物陳丹青,多次以“憤青”的形象表達過對國內藝術教育的絕望。
而美術不單單是繪畫,其核心在於人文和美學,是一門具有思辨性的哲學,人們所看到的任何心裡覺得美的一切都是美術。
③ 《他鄉的童年——芬蘭篇》談一談芬蘭的藝術教育是如何滲透兒童生活中的
躺一躺瘋狂的藝術教育是如何滲透而懂生活中的,他是利用了兒童的心理活動和日常的生活規律論斤鮮擁入進去的。
④ 《國外美術教育》簡析
大學接觸的第一本外國的教育書籍《德國美術教育》,書中介紹了在德國文化大背景中,德國的藝術教育既保留了本民族思辯性、有序性的特點,又吸收了寬容性、多元性等優點,形成了具有相當伸縮力的教學模式。從我們的美術教育的角度看德國的藝術教育,它具有很強的個性,深受啟發:隨後幾年又看了幾個國家的美術書籍,其中《日本美術教育》在新時代美術教育中尤為的突出,他的主旨在培養學生具有個性和創造性。而我國的美術教育新課程標准中也闡明了這一觀點,但由於這一標准現在在教學實踐中還處於摸索和改進狀態,所以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存在部分老師、家長為了畫畫而畫畫,千篇一律的簡筆畫,沒有創新,純屬臨摹,這樣不僅限制了孩子的創新能力,還抹殺了孩子的個性。
結合外國的美術教育可取之處結合美術教育實際情況,談幾點不成熟的想法。
一、多樣的教學方法,豐富多彩的教學素材,以啟迪孩子的智慧。
在小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面對剛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孩子,學校對一、二年級實行包班,教師明確所教學科的教學大綱和內容,不設日課表,教師所教內容可隨機應變,如:課堂內突然出現了美麗的蝴蝶,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隨蝴蝶而轉,這時教師的教學內容隨蝴蝶而變,讓學生觀察蝴蝶飛的動態、形狀,介紹有關蝴蝶的種類、習性等常識,然後要用語言來描繪蝴蝶;用彩色筆畫蝴蝶。把常識、語文、美術等課結合起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這兒我體會到學科的橫向聯系,教學的靈活性,頗像我們的綜合實踐課,但在國內似乎缺少一個過渡的階段,讓教師從一個循規蹈矩的狀態突然轉變到一個隨心所欲的狀態,結果必然是混亂失敗的。
二、培養造就學生個性。
國外美術教育的目標是「擴展表現及鑒賞能力,在體驗到造型創作活動喜悅的基礎上,培養愛好美術的心理,培養高尚情操。」美術教育的重要意義在於幫助每一個孩子形成深刻獨立的自我。因此,美術教育必須考慮在美術指導中創設良好的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孩子們的興趣愛好,發展審美趣味。美術教育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體驗自然、人類和社會之美,感受美術表現和欣賞的喜悅,並使孩子們的心靈不斷豐富與充實起來。同時又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完善的性格。美術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為基本出發點,在探索發現中不斷創造。在實際的生活環境中感受生機勃勃的事物。激動自己的心靈,張揚自我。因此,各種各樣的製作經驗和技巧,都是在這一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表現手段,其本身並不是目的。隨著技巧的提高,表現過程中更加入了形象思考,僅僅訓練技術並不能擴展表現力。在這方面,生活閱歷和知識素養就起著積極作用。
三、重視美術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給孩子以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孩子獨立地用不同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
在美術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應首先注意創造性思維,而創造性思維是以發散性思維為特徵的。關於發散性思維,美國心理學家基爾福特認為:「創造性思維指的是重新組織觀念,而產生新的結果,並且在面對一個對象時,做出各種選擇的假設。」在教學大綱中從小學到中學始終強調創造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著重研究創造的行為過程。與自己的教學相比,我似乎更注重學生的作業效果,在以後的課堂上應該找到更好方法,既能發散學生的思維,又能有好的作品出現。
當下談及我們的教育,普遍存在的教育現象制約著我們的美術教育。
一、首先兒童在讀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家長就教他臨摹簡筆畫,不用作任何思考,畫的好壞都以簡筆畫書作參考,要求他們畫的象,畫的整齊,顏色塗的勻,在以後繪畫班中還是學較復雜的簡筆畫,他不管畫什麼畫,都會是簡筆畫這種模式,不會有自己的特點。老師、家長、學生都認為「畫的整齊、畫的象,顏色塗的勻」這就是好的兒童畫。試想一下,當所有的兒童畫都是一種簡筆畫的風格時,這種畫還有什麼看頭。真正的 「兒童畫」很早就吸引過先知先覺的學者和現代名家,有人戲稱兒童是「天才」的「藝術家」,他們給予幼稚的、天真的、抽象的、浪漫的兒童畫極高的評價,稱為「兒童繪畫藝術」。簡筆畫是經過成人思維概括是成人思維的「兒童畫」,100個兒童學這種畫就會出現一百種風格一樣的畫,極大的限制了個性的發展。
二、不做任何思考,沒有創新,沒有個性的臨摹教學,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低齡兒童處在一個易受暗示階段,絕大部分兒童容易被人左右,特別是父母,父母「好心」的指點其實是害了他們,因為大部分父母心目中的「好畫」標准就是畫得像,經常會毫不客氣的對孩子的畫進行「講評」,如:「這里的線畫歪了,那裡畫得不像,這里應該怎麼畫,哪裡把它擦掉,甚至有一半的家長會親自動筆幫孩子畫。」經這一折騰,本來畫得好的,喜歡畫畫的、很有自信的孩子就會變得很不自信,畫面形象越來越小,修改次數越來越多,這樣出現惡性循環。
三、當學生臨摹時就不必進行構圖的審美選擇,認識不到真實的空間和形體,沒有直接觀察和直接驗證的經驗,更沒有以自然為師模仿表現繪畫語言的藝術實踐,思維活動受到很大的局限。心理學告訴我們,「思維活動越積極,觀察的收獲就越大」。長期臨摹教學,封鎖了學生的視覺感官,限制了學生的手和腦的發展。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依照著范畫樣本摹仿描畫,一旦寫生實物和進行憶、想、創作就束手無策,有眼睛不會看,有腦子不會想,有手不會畫,更不能會創作。對感覺器官的教育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們的目的不是造就畫家、雕刻家和圖案設計師,而是在這個學知識的黃金時期使學生提高審美情趣與美術水平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像能力,發展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方面。作為老師要首先明確繪畫課的教學目標,安排富有情趣的教學內容,通過讓學生看看、想想、講講、畫畫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現能力,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使學生全面提高並且主動發展,使課堂教學素質化得到真正體現。
在外國的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一個美好的環境,啟發學生如何感受和發現,使學生認識到事物本身美的潛在性,尊重學生對人和物的不同感受及表現。從小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根據不同對象具有多樣選擇的可能性。這一點與我們的教學觀念不謀而合,淡化教師的權威性,與學生做朋友,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發現美,表現美。
在我們的教育中要引導學生放開思維充分想像;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將自己想畫的說出來,相互補充,完善各人的構思;觀看各種圖片和影像,學會觀察實物;資料欣賞優秀的兒童畫,說出它那裡好,並說出其作品哪裡與眾不同;布置學生課外去觀察、發現,教會學生運用發散思維的方式大膽創新,將課本內容拓寬畫活。在作業評價上,要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能營造寬松的發展條件,不給他們任何壓力,不管學生畫的怎麼樣都應該講鼓勵的話,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具有個性的表達方式。注意保護和發展每個人的獨特性和興趣愛好,培養學生一絲不苟、不怕困難的精神。
通過我國美術教育與外國教育融合中,發揚可取之處,我們有理由認為美術教學選擇順應「兒童」的發展規律,把促進「兒童畫」的發展作為啟蒙教學階段,在「兒童畫」進入視覺寫實表現階段以後,選擇沿著具有科學性的寫生模仿教學和突出藝術性的憶想創作教學互相配合的教學發展途徑,不但能夠擺脫了臨摹和模仿對創造才能的束縛,保護兒童創造才能的啟蒙和連續順利的發展,而且是一條能夠讓寫實能力和創造才能並行不悖同時發展的最佳教學途徑。
⑤ 國內外對美術教育的觀點
國內外的研究觀點於研究現狀
(一)國外
匈牙利:他們「注重製定一些互相配合的學校計劃,加強同一門類各門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整合知識。
蘇格蘭:斯.豪斯在《蘇格蘭的綜合科學》一文中介紹了這個方案,內容有課程革新、課程評價等。
西班牙:主要在教育內容的重建。
法國:在小學里提出了一種「綜合課」的教學;在初中里建立一種綜合實踐活動分類學,目的有二:(1)使學生懂得各學科並非是相互隔絕的一個孤島;(2)人的活動是以動機為基礎的,均有方法論可循的,都源於許多科學領域的相關知識。
羅馬尼亞:喬治.維迪努在1962——1965年間,進行了藝術學習領域的綜合課程研究,當時他把它稱之為「混合式教學」,他們使用帶美學性質的跨學科論點或概念解釋不同門類的藝術,作者指出了其中的優點:「揭示了各門藝術的統一性和特殊性,以及在各種人類活動和產品中把美互相結合起來的原則。」(《唯迪努1967》)
美國:最有影響、最有代表性的是蓋蒂藝術中心推行的DBAE。它主張讓學生接觸和體驗美術學科中不同領域的知識並掌握知識內容,這些領域被概括為美術創作、美術評論、美術史、美學。
德國:教育家齊勒爾提出了「中心統一法」的課程,注重以一定的教育目的為中心,不斷地將多種學科內容相互關聯和統一起來。(大教育:21世紀教育新走向)
以上說明兩點,一是各國都十分重視綜合學習研究和實踐。二是綜合學習方法和途徑並未形成系統和經驗,仍在嘗試階段。
國內
我國對綜合教育研究是近些年的事,就美術而言,也缺少研究和實踐,雖然台灣1987年頒布的《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其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意通整能力的培養;廣州戴立德老師的「開放式多元化角色活動」教學模式中對綜合性教學有一定的解述:「從我國目前規范性的繪畫、工藝、欣賞三種美術課業的交叉組合中進行再創造」(這是美術本位的小綜合)、北京李露老師在《美術的綜合性與人的完整性的對應》(從理論上闡述了美術與其他學科的相互作用關系)一文中等都有所涉足,但都未形成系統理論,更缺少實踐。可喜的是,新頒布的《國家美術課程標准》融入了綜合教育理念,這為美術教育利用自身形式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和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特點,進行綜合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探索性依據和實驗目標。
相關思考
(一)促進作用:
1、向各種教育內容如平等與民主、環境和發展等為教育目的的教育敞開了大門。
2、減輕專業學習過程的負荷。
3、力求學生成功和教育民主化。
4、推行「帶著問題學的方法」以加強學習者對科學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有用的信念。
(二)協調相關問題
1、即要把各學科的教學因素整合起來,又要避免把各學科並列在一起,形成一個大雜燴。
2、既要考慮使學生掌握學科的方法和基本概念,同時也要向學生提出足夠多的例證和准確的知識。
3、既要考慮到本學科的知識邏輯,同時也要落實其他教學因素。
(三)涉及的具體問題
教材和目標
教學形式和方法
師資潛能的發揮
教師進修與培訓
這些方面構築了美術綜合教育的價值和目標,是實踐操作中不可迴避的重大課題。
⑥ 美育可以借鑒國外哪些理論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自身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美育要通過各種藝術以及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來進行。它如同德育、智育一樣,主要主要涉及人的精神生活。對美育,不同時代的人們有過很多論述。十八世紀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美學家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指出:「從美的事物中找到美,這就是審美教育的任務。」在我國近代教育史上首創美育的蔡元培,則對美育作了這樣的解釋:「人人都有感情,而並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由於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為強,轉薄為厚,有待於陶養。陶養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的作用,叫作美育。」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得更明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的源泉。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務是:教給兒童通過周圍世界的美、人的關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誠摯,並在此基礎上確立自己的美的品質。」
美育的內容:
藝術美:音樂和舞蹈,繪畫,影劇欣賞,文學;
自然美,以大自然為審美對象所感受和體驗到的美;
社會美,以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為對象而感受和體驗到的美;
科學美,以科學的內容和形式為對象所感受到的美。
中小學美育的內容包括:藝術教育,如文學、音樂、圖畫、戲劇、電影、舞蹈等;組織學生觀察和欣賞自然美;引導學生體驗社會生活美和勞動美。
⑦ 國外的教育方式是什麼有哪些優點
引言:國外教育形式有它的優點的,它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很多不一樣的知識,也可以了解一些高科技的知識。而且國外教育也重視,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興趣,從而進行更好的培養。所以國外的教育還是有它的優點在的,可以讓孩子學習變得非常輕松,也緩解了很多壓力。
在我們國家大學畢業是相對簡單的事情,而在歐美國家以及外國的一些發達國家,他們上大學很輕松,但大學畢業並沒有那麼輕松。因為他們的課程都很生動,而且比較有探索性,教授課的時候也注重實踐能力。所以他們上學相當於畢業更容易。
⑧ 中外在藝術教育上的不同點是什麼,原因是什麼
中外藝術,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兩者差異非常明顯。從音樂、建築,再到繪畫舞蹈以及其他藝術表現形式,中國傳統文化都十分突出地表現出自身獨特的藝術特質。但它們卻也相融在一起 ,在區別中,它們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我認為其中的中西文化,特別是中西倫理道德觀的因素比較突出,直接影響到各自審美意境及角度的選擇。從中西文明的發展軌跡可知,中外文化因其產生的地域、時代、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特點各異。
它是一種固定的文化和歷史的解釋聯系在一起的藝術樣式分類.
西方藝術,特別是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創作的基點越發注重以人為本,比如各種人像雕塑,人像繪畫以及其他以人為尺度的建築造型風格,並以人體美作為大部分藝術作品的根本依據。而中國的古代藝術,更加註重自我修養以及對淡雅意境的不懈追求。以其自由多樣的線的運動和構造,表現出書寫者的自我情感,並加以與周圍事物環境加以結合,提升出新的更高的意境。
因此,中外藝術的差異體現了中西倫理道德觀上的差異。西方文化講究天賦人權,強調個體本位,追求獨立人格,個性解放;而中國古代藝術則反映出中國人自律自省,從集體本位出發的文化觀,進而形成獨特於西方世界的民族文化傳統。
我就以雕塑的藝術來對中外藝術進行簡單的探討。中國古代較少純粹的雕塑藝術品,這是一般人不重視中國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發源於古代希臘,古希臘人重視人體,將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中國古代社會的制度、文化、哲學與宗教,並且同樣也形成傳統,影響深遠。例如一般欣賞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順陵石獅。實用性除反映在裝飾雕刻上以外,還反映在明器藝術與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隨葬用品,其中雕塑品佔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動物雕塑。 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動物雕塑也用來代替活體陪葬,它們的實用性很強,並非純粹的雕塑藝術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們是供信徒頂禮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中國有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藝術的特殊性。
因此,中外藝術都有著自己的歷史積淀,因為歷史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中國古代雕塑語言精練,但中國古代雕塑始終沒有發明西方雕塑的造型術來精確地塑造物象,中國畫一般運用經濟的語言,簡練、明快的語言的運用,給人藝術享受。誇張乃至變形來強調人與動物的神韻,是普遍運用的手法,例如漢代四川說唱俑和霍去病墓石獸最有代表性。西方近現代雕塑一反傳統的寫實為變形,追求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不被客觀物象所役,使藝術創造更純粹.
中國人是直觀的藝術,注重的原模原樣的照著做出來,是一種刻意的模仿。雖然也帶有部分誇張的色彩,但更注重的尊重事實,尊重事務的本來面目。中國人的藝術,是一種沒有創意的藝術,美觀華麗的外表下,掩蓋不住其內涵及主題的蒼白和無力。也許它作為記錄歷史的一種文檔更為合適。
但是,外國人表達的是自己的理解,要反映的是自己的思想,是一種自主自立的意識狀態,也說明他們更加註重的創新和獨立的思考。
中外雕塑是兩種不同的藝術流派。寫實的現實主義與寫意的理想主義是中外藝術家的最大不同。中國作品帶給你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外國人的作品帶給你的深邃的思考和心靈的觸動。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但對我們來說,華麗的作品需要的時間和耐心。簡約的作品講究的效率,給人精神上的觸動。
西方文明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是傳統獲得新的生機的前提;中國傳統雕塑也是如此。感謝這種新的撞擊,它讓我們在中國傳統雕塑看到了新的希望。中外藝術相互汲取是一中聯系的發展。
中國與外國,都有著博大精深的藝術積淀,它們都屬於人類的寶貴財富。它們給了我們震撼與欣悅。藝術世界的絢爛多彩和美不勝收,我們獲得了更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