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ction art是什麼意思
行為藝術
行為藝術是指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由個人或群體行為構成的一門藝術。行為藝術必須包含以下4項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時間,地點,行為藝術者的身體,以及與觀眾的交流。該藝術不同於繪畫、雕塑等僅由單個事物構成的藝術。
雖說理論上行為藝術可以包含一些相對而言更為主流的活動,比如:雜耍、噴火、體操等雜技,以及戲劇、舞蹈、音樂等,但這些一般歸為表演藝術。行為藝術通常僅指視覺藝術范疇中前衛派或觀念藝術的一種。
現在意義上的行為藝術,最初是在20世紀60年代根據藝術家維托·阿肯錫(Vito Acconci)、赫爾曼·尼特西(Hermann Nitsch)、約瑟夫·畢斯(Joseph Beuys)和艾倫·卡普洛(Allan Kaprow)等人的作品來定義的。上述藝術家創造了「事件」這一概念。西方文化理論家一般認為,行為藝術活動可追溯到20世紀初,比如達達主義——主要藝術家包括特里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和理查德·胡森貝克(Richard Huelsenbeck)——一般被認為是非傳統詩歌藝術的主要起源。然而,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已有藝術家進行公眾表演,這可以說是現代行為藝術的先驅。行為藝術並非僅在歐洲發源,在亞洲、拉丁美洲、第三世界、以及土著部落中都可找到行為藝術家。
行為藝術包含以下流派:身體藝術(Body Art)、激浪藝術(Fluxus)、動作詩(Action Poetry)、以及互動媒體(Intermedia)等。有些藝術家——比如「維也納行動藝術者」(Viennese Actionists)和「新達達主義者」(neo-Dadaists)——更傾向於使用諸如「現場藝術」(Live Art)、「行動藝術」(Action Art)、「介入品」(Intervention)或「演習」(Manoeuvre)等術語來描述他們的活動。
B. 人體行為藝術是什麼意思
人體行為藝術是行為不是人在正常狀態下有的行為藝術概念的界定,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工作,因為它與眾多的藝術傳達方式之間有相互交叉、重疊的錯綜關系。在其發祥地的西方,因流派、觀點的不同而呈現豐富的多樣性。
從一般意義上來說,行為藝術採取很誇張的表現手法,用行為來表達人對世界的看法。這些行為有的是美的,有的是丑的,但不是人在正常狀態下有的。
行為藝術的來源:
行為藝術的鼻祖是一名叫科拉因的法蘭西人,1961年,他張開雙臂從高樓自由落體而下,這稱作人體作筆。
一種藝術家用思維和行為過程來進行創作的藝術形式,現代行為藝術興起於西方,是西方當代社會的一個奇特現象,行為藝術在本質上可以定義為一種自由的生命活動。
C. 你對行為藝術有哪些認識
行為藝術就是一種表現形式,在「二戰」結束以後,世界迎來了難得的和平發展時期,這個時候的歐美藝術家們經歷了戰爭的創傷,開始尋找人生最自由最放鬆的表現形式,「行為藝術」就產生了。「行為藝術」說白了就是一種別樣,另類的展示,越是稀奇古怪的,越是沒有人見過的,都可以稱之為「行為藝術」。如:畫家們五花八門的各種流派,社會走秀,藝術家胡思亂想的作品,人體藝術展示,各種雕塑作品,以及現在流行的「尬舞」等等都是行為藝術的一種形式。
越是社會上沒有的,通過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就是一種行為藝術,這種行為藝術不能違背道德與法治,一旦偏離了軌道,就是犯法了,不能稱之為藝術了。回頭來說說行為藝術,國際上通用的叫法是Performance Art,在國內也被譯為行動藝術、表演藝術,是指藝術家以自己的身體為媒介,進行藝術創作和表達的藝術形式,行為本身是藝術家進行表達的語言,可以理解一種說話的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行為藝術的底線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底線並沒有什麼差別。由於行為藝術這種形式很容易由於一些過激的行為而博得關注,這些作品也往往成為輿論和媒體關注的焦點,也因此容易產生一種行為藝術都是血腥、暴力、沒有底線的錯覺。也正是這個原因,會有一些人利用這一特點故意博人眼球,表現的特別沒有底線,但有些所謂的作品並不能稱之為藝術作品。藝術還是有標準的,能被稱作行為藝術的作品的前提是它是藝術,而不是嘩眾取寵的工具,獲得關注的手段。
D. 行為藝術是什麼啊
行為藝術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於歐洲的現代藝術形態之一。
行為藝術是經藝術家親身加入,精心策劃而推出行為或事件,並通過與人交流,一步步發展,形成結果的過程。我們定義這個事件或過程為行為藝術。
行為藝術是指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由個人或群體行為構成的一門藝術。行為藝術必須包含以下4項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時間、地點、行為藝術者的身體,以及與觀眾的交流。該藝術不同於繪畫、雕塑等由具體事物構成的藝術形態。
形式
所謂行為藝術是一種藝術家用思維和行為過程來進行創作的藝術形式,現代行為藝術興起於西方,是西方當代社會的一個奇特現象,行為藝術在本質上可以定義為一種自由的生命活動。 中國的行為藝術是中國藝術現代化進程中向西方拿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從1985年新潮美術時期(1985—1989)它就已出現。
這一時期宋永平、宋永紅兄弟的「一個場景的體驗」、丁乙等人的「街頭布雕」等具有行為展演傾向的藝術活動,普遍採用包紮或自虐的方式,這與20世紀80年代年輕藝術家企圖通過反文明、反藝術的手段來求得精神自由的價值取向有關,透露出對「文革」、對精神壓抑的反抗,表達了藝術家尋求思想解放的時代願望。
流派
行為藝術包含以下流派:身體藝術(body art)、激浪藝術(Fluxus)、動作詩(action poetry)、以及互動媒體(intermedia)等。
有些藝術家——比如「維也納行動藝術者」(Viennese actionists)和「新達達主義者」(neo-Dadaists)——更傾向於使用諸如「現場藝術」(live art);
「行動藝術」(action art)、「介入品」(intervention)或「演習」(manoeuvre)等術語來描述他們的活動。
特徵
特定的環境和含義為依託而進行藝術創造活動的藝術形態。行為藝術相較於架上繪畫、傳統雕塑等藝術注重藝術行為的結果留存而言,它更是強調、注重藝術家的行為過程意義,是典型的具有表演性特徵的過程藝術形態。作為行為藝術家,大多堅信——藝術家個人的藝術創造自由。
其次,藝術泛化性特徵。行為藝術家以自己特有的藝術創造行為過程展示,把傳統藝術從高不可攀的、精英文化高度的神聖殿堂,擺放到了普通觀眾心目中的「不過如此」的「平淡」狀態。尤其在有的作品中,還請一般觀眾參與,這就更消解了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
增強了觀者對藝術創造行為的認同感,同時,行為藝術強調的是行為過程,這在客觀上,就把藝術注重行為結果的單一視域拓展到了充分認識、注重藝術行為過程的領域。從而有助於人們完整地認識人類藝術整體行為的,合乎藝術規律性和目的性的發展運動。
最後,行為藝術具有平凡中的藝術深刻性特徵。即是說,行為藝術是行為藝術家「有意味的」行為過程展示藝術。我們講行為藝術打破了「藝術與非藝術」、「藝術與生活」的傳統界線,行為藝術家曾邀請觀眾參與到其具體作品中去共同創造藝術作品。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行為藝術
E. 行為主義心理學是什麼流派
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
行為主義是強調運用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對社會政治生活的過程做系統的、經驗的和因果的解釋的西方政治學思潮和流派。
行為主義的發展可以被區分為早期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和新的新行為主義。早期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以華生為首,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則為斯金納等,新的新行為主義則以班杜拉為代表。
(5)行為藝術的流派是什麼擴展閱讀:
行為主義極力要求用行為主義的客觀法去反對和代替內省法,認為客觀方法有四種:
第一、不藉助儀器的自然觀察法和藉助於儀器的實驗觀察法;
第二、口頭報告法;
第三、條件反射法;
第四、測驗法。
斯金納則屬於新行為主義心理學,他只研究可觀察的行為,試圖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函數關系,認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事件不是客觀的東西,應予以排斥。斯金納認為,可以在不放棄行為主義立場的前提下說明意識問題。
F. 什麼是行為藝術家 關於行為藝術的介紹
1、行為藝術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於歐洲的現代藝術形態之一。
2、行為藝術是經藝術家親身加入,精心策劃而推出行為或事件,並通過與人交流,一步步發展,形成結果的過程。我們定義這個事件或過程為行為藝術。
3、行為藝術是指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由個人或群體行為構成的一門藝術。行為藝術必須包含以下4項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時間、地點、行為藝術者的身體,以及與觀眾的交流。該藝術不同於繪畫、雕塑等由具體事物構成的藝術形態。
4、雖說理論上行為藝術可以包含一些相對而言更為主流的活動,比如雜耍、噴火、體操等雜技,以及戲劇、舞蹈、音樂等,但這些一般歸為表演藝術。行為藝術通常僅指視覺藝術范疇中前衛派(avant-garde)或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的一種。
5、行為藝術是指藝術家把現實本身作為藝術創造的媒介,並以一定的時間延續。行為藝術的鼻祖是法國著名藝術家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1928—1962)。其代表作品是1961年他張開雙臂從高樓自由落體而下的《自由墜落》。
G. 20世紀所有藝術流派解釋及代表人物作品
20 世紀所有藝術流派解釋
1 、 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名詞源於希臘文 Symbolon, 它在希臘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塊木板(或一種陶器)分成兩半, 主客雙方各執其一, 再次見面時拼成一塊, 以示友愛」的信物。
幾經演變, 其義變成了「用一種形式作為一種概念的習饋代表」, 即引中為任何觀念或事物的代表, 凡能表達某種觀念及事物的符號或物品就叫做「象徵」。
它與通常人們用的比喻不同, 它涉及事物的實質, 含義遠較比喻深廣。是 1 9 世紀末在法國及西方幾個國家出現的一種藝術思潮。 是當時歐洲一部分知識分子對社會生活和官方沙龍文化不滿的反映。
他們不敢正視現實, 不願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 往往採用象徵和寓意的手法, 在幻想中虛構另外的世界, 抒發自己的願望, 這樣便產生了近代象徵性的藝術。
1 886 年詩人讓·莫雷亞斯發表《象徵主義宣言》 首先提出這個名稱。
象徵派在藝術上受英國拉斐爾前派和象徵派詩人馬拉美、 波特萊爾, 音樂家瓦格納及尼采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
象徵派主張強調主觀、 個性, 以心靈的想像創造某種帶有暗示和象徵性的神奇畫面, 他們不再把一時所見真實的表現出來, 而通過特定形象的綜合來表達自己的觀念和內在的精神世界。 在形式上則追求華麗堆砌和裝飾的效果。
象徵主義是 1 9 世紀末產生於法國的文學藝術運動, 在巴黎的知識界影響很大, 並對 20 世紀美學的發展, 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該運動主要在法國, 歐洲的其他文化中心也有一些追隨者, 如德國, 比利時等。
2、 前後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分為前象徵主義, 和後象徵主義。
前象徵主義∶
1 9世紀後半葉產生於法國的詩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 波德萊爾、 魏爾倫、 蘭波和馬拉美。 波德萊爾的十四行詩《應和》 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徵主義「應和」論。
後象徵主義: 出現於一次大戰後的世界性文學潮流, 20 年代達到高潮, 40年代接近尾, 其創作手法延續到後來的各種寫作中。 它的主要特點是∶ 創造病態的「美」, 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 運用象徵暗示, 在幻覺中構築意象.
3、野獸派(Fauvism)
是 20 世紀最早出現的新藝術象徵主義的畫派。 特點是狂野的色彩使用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常給人不合常理的感覺。
1 905 年一群以亨利·馬蒂斯為首的年輕畫家在巴黎秋季沙龍展出自己的形象簡單, 色彩鮮艷大膽的作品, 震驚了畫壇, 人們驚呼「這簡直是野獸! 」從此畫壇上出現了一個新的野獸派。
法國象徵主義畫家居斯塔夫·莫羅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野獸派的先驅, 他鼓勵他的學生們不要遵循程式化的畫法, 要根據自己的想像力去作畫, 馬蒂斯就是他的得意弟子。
野獸派的領袖馬蒂斯和安德烈·德朗都是莫羅的學生, 他們吸收非洲、 波利尼西亞和中、 南美洲的原始藝術表現手段, 以橫掃千軍的筆力和大膽的構圖模式, 將朱紅、 翠綠、 天藍和嫩黃等驚人的不和諧顏色糅合起來, 使色彩達到一種新的烈度。
野獸派將梵高和高更的畫法更推向極端, 用生硬的線條和大膽的色彩表達自己強烈的感受, 顏色變成畫面的主題, 不再講究透視和明暗關系。
野獸派並不是一個正式的畫家組織派別, 只是一批有同樣試驗的年輕畫家,但野獸派的壽命不長, 其他畫家有許多放棄了這種畫法, 但亨利·馬蒂斯一直堅持, 他活了 85 歲, 將野獸派的畫法延續了下來。
他偏愛用二維平塗的方法作畫,但由於微妙地運用色彩高光, 不管怎樣平塗, 還是表現出三維的效果來。
他的畫受到塞尚很大的影響, 對於他來說, 主題物體是次要的, 線條、 色彩和形狀都游離到主題之外, 這種過度簡化的形式使他將他的感受可以表達為一個寧靜而超然的形式世界。
4、 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 是指藝術中強調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導致對客觀形態的誇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的一種思潮, 用以發泄內心的苦悶,認為主觀是唯一真實, 否定現實世界的客觀性, 反對藝術的目的性。
它是 20 世紀初期繪畫領域中特別流行於北歐諸國的藝術潮流, 是社會文化危機和精神混亂的反映, 在社會動盪的時代表現尤為突出和強烈。
在北歐各國的傳統藝術中早就存在著表現主義的因素: 在早期日耳曼人的蠻族藝術、 中世紀的哥特藝術、 文藝復興中的鮑茨、 勃魯蓋爾等畫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變形誇張的形象、 荒誕的畫面藝術效果, 這些都表露出強烈的表現主義傾向。
1 9 世紀末, 出現了象徵主義的影響和現代風格混在一起的第一個表現主義運動, 先驅代表畫家是荷蘭人凡·高、 法國人勞特累克、 奧地利人克里姆特、 瑞士人霍德勒和挪威人蒙克, 他們通過一些情愛的和悲劇性的題材表現出自己的主觀主義。
20 世紀表現主義的主要基地是德國, 這決定於德國的社會現實, 同時受到尼採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斯泰納的神秘主義的影響。
5、未來派
未來派, 是由義大利詩人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奈締(Filippo Tomasso Marinetti)作為一個運動而提出和組織的。 他在 1 909 年整個一年中, 向全世界發表了一個宣言, 這個宣言以浮誇的文辭宣告過去藝術(過去派) 的終點和未來藝術(未來派) 的誕生。
他聚集了一群詩人和畫家在他周圍, 其中重要人物有烏姆伯托·波丘尼(Umberto Boccioni,1 882-1 91 6)、 卡洛·卡臘(Carlo Cara,1 881 年生) 和吉諾·塞弗里尼(Gino Severini,1 883 年生) 。
波丘尼寫了一篇「未來派畫家的宣言」, 於 1 91 0 年 2 月 1 1 日發表, 並於 3 月 3 日向都靈的查雷拉戲院的廣大觀眾公開宣布。 同年 4 月 1 1 日發表未來派「繪畫技巧宣言」。 隨後又接二連三的出現一些論證和宣言。
1 91 2 年, 這個集團於巴黎舉辦了他們的作品展覽會(隨後移至倫敦和柏林展出) , 1 91 4 年, 波丘尼出版了一本書, 將他們的觀點做最後一次說明——形式上和事實上都是最後一次, 因為同年爆發的世界大戰, 使這個集團解散了。
波丘尼, 這個運動的推動者, 在 1 91 6 年逐漸恢復傷勢時卻意外的被殺害了。 因此這個集團沒有再組織起來。
塞弗里尼有一段時期轉向了立體派, 卡臘受到了契里科(Chirico) 的形而上學的繪畫的影響, 巴拉終於又回到了學院派的現實主義, 魯索洛本來就是未來派音樂的作曲家 (以「騷撈主義」(Bruitism) 的音樂見稱) , 顯然對繪畫沒有興趣。
代表人物有: 巴拉(Giacomo Balla,1 871 -1 958)、 薄邱尼(Umberto Boccioni,1 882-1 91 6)、 塞佛里尼(Gino Severini,1 883-1 966)等。
6、新造型主義
報紙上一格一格的版面,紐約一棟一棟的方形超高大樓,影響這一切風格的就是接下來要介紹的"新造型主義"(Neo-Plasticism)。新造型主義出現在超現實主義及達達派之後的 1 920 年的荷蘭。
當時的蒙德利安(Piet Mondrian)提倡一個進一步的抽象主義,後來就稱為"新造型主義",新造型主義是沿續達達派的抽象藝術。新造型主義的畫家放棄一切有形象的造型,企圖以水平線與垂直線及單純色調的正方形與長方形的配置來構成畫面。
新造型主義的繪畫看起來呆板,,其實那些大大小小的方格及不同顏色長短不同的線條所產生的和諧和韻律,是極具音樂性的。
新造型主義的主要畫家有: 新造型主義的掌門人 蒙德利安(Piet Mondrian)
7、超現實主義畫派
1 924 年產生於法國。 由法國作家 Andre Breton (布列頓)發起。 在巴黎先後發表兩次《超現實主義宣言》 , 形成了超現實主義畫派。認為「下意識的領域」, 如夢境、 幻覺、 本能等是創作的源泉, 主張從潛意識的思想實際中求得「超現實」。
作品主要描寫潛意識領域的矛盾現象, 把生與死、 過去與未來、 真實與幻覺統一起來, 具有恐怖、 離奇、 怪誕的特點。 代表人物有米羅·恩斯特等。
超現實主義繪畫的意義和表現手法
超現實主義繪畫「反常合道」的特點 在超現實主義繪畫中, 畫家們開始探索自己非理性的一面, 以找到新的創作自由。 雖然超現實主義繪畫作品情景奇異怪誕, 與現實格格不入, 體現了「反常」的特徵,給人以靈驗、 虛無的感覺。
超現實主義繪畫顯示出不同於以往的最能體現繪畫本質的語言特徵和藝術技巧。
這種創作方法是對以往以理性、 現實為特徵的現實主義繪畫的反動, 目的在於對真實的深層次探索和表現。
超現實主義繪畫多半依靠具象表現形式與抽象畫面情景的巧妙嵌合, 即有意將抽象意境與具象實體搭配, 構成一種既具體又模糊的虛實相交的境界, 從而給讀者提供了追尋藝術家個體感受的信息。
這與中國古人強調「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的境界吻合, 超現實主義繪畫的藝術效果就在於抽象與具象的適當調配, 在這兩者之間取得恰到妙處的平衡。 在「虛」與「實」的處理中, 「虛」的部分更是藝術家想像力飛翔馳騁之處, 即是繪畫的超現實性。
超現實主義繪畫代表畫家及作品
西班牙畫家達利(1 904—1 989) , 是 20 世紀最負盛名的畫家之一。 他利用反向思維, 自由拼合想像的畫面, 通過對以往經驗的倒置和回放, 構建出一個意象新奇、 陌生化的超現實主義場景。
其代表作《記憶的永恆》 創作於 1 931 年, 典型地體現了他早期的超現實主義畫風。 畫面展現的是一片空曠的海灘, 海灘上躺著一隻似馬非馬的怪物, 它的前部又像是一個只有眼睫毛、 鼻子和舌頭荒誕地組合在一起的人頭殘部。
怪物的一旁有一個平台, 平台上長著一棵枯死的樹; 最令人驚奇的是出現在這幅畫中的幾只鍾表都變成了柔軟的有延展性的物體, 或掛在樹枝上, 或搭在平台上, 或披在怪物的背上。
好像這些用金屬、 玻璃等堅硬物質製成的鍾表在太久的時間中已經疲憊不堪了, 於是都松垮下來。
那種對時間瘋狂流逝的獨特表現手法, 暗示了個人情感在物質世界擠壓之下迸發出的無法迴避的力量。
《記憶的永恆》 是 20 世紀具有典型意義的視覺形象之一。 達利承認自己在《記憶的永恆》 這幅畫中表現了一種「弗洛伊德所揭示的個人夢境與幻覺」, 是自己不加選擇的。 他盡可能精確地記下自己的潛意識, 以及自己夢中每一個意念的結果。
20世紀現代藝術流派
20世紀上半葉主要現代藝術流派(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表現派、達達派、抽象派)
野獸派代表人物:
馬蒂斯代表作:舞蹈,紅色和諧,帶帽女人
立體派代表人物:
畢卡索代表作:亞維農姑娘,格爾尼卡
未來派代表人物:
巴拉,義大利的畫家。代表作:水星在太陽前
面經過,被拴住狗的動態,在陽台奔跑的女孩
表現派代表人物:
蒙克代表作:生命之舞,聖母瑪利亞,吶喊
達達派代表人物:
杜尚,代表作:下樓梯的裸女,泉,L.H.O.O.Q
抽象派代表人物:
康定斯基,代表作:樂曲,即興曲,構圖2號;
蒙德里安,代表作油畫第一號,百老匯爵士樂,灰色的樹
波普藝術代表人物:
安迪.沃霍爾,代表作:瑪麗蓮.夢露,尋找失落的鞋
歐普藝術代表人物:
瓦薩雷里、凱利、雷黎、斯特拉等。
偶發藝術代表:
戴恩、爾登伯格、勞森伯格、利希滕斯坦、R奧
格魯姆斯、惠特曼、喬治
行為藝術代表:
科拉因、約瑟夫·波伊爾
觀念藝術代表:
杜尚、羅伯特.勞申伯格
大地藝術代表:
克里斯托、沃爾特.德瑪利亞,米歇爾.海澤、丹尼斯.奧本海姆、羅伯特·史密遜和理查德·朗
超級寫實藝術代表:
萊斯利、克洛斯(繪畫)、安德烈、漢森(雕塑)
H. 行為藝術屬於西方現代主義藝術么
首先,先更正一下你的誤區。現代藝術是泛指包括印象派 野獸派 立體派 未來派 後印象派 表現主義 抽象主義 抽象表現主義 達達主義 超現實主義 照相現實主義 等等等等一系列流派在內的美術史名詞。
行為藝術也包括在內。 也就是說以上列舉的流派,都屬於現代藝術的范疇。
美術史公認的「現代主義」的劃分是從印象派開始-----美國的波普藝術之前所有大小流派,一律稱為現代主義。
波普藝術之後(包括波普藝術)至今的觀念藝術裝置藝術等等流派,一律稱為後現代藝術。
I. 西方美術史二十世紀流派有哪些代表人物和其作品風格分析
派系有:野獸派,表現派,立體派,抽象派,達達派,未來派,超現實主義,波普藝術,照相寫實主義,新達達派。
保羅·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戴帽的自畫像》《聖維克多山》;
梵谷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自畫像》;《向日葵》;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帶光環的自畫像》;《黃色基督》;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亞維農的少女》;《格爾尼卡》;
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埃斯塔克的房子》;
萊熱(Fernand Leger,1885-1955)《三個女子》;
格里斯(Juan Gris,1887--1927)《吉他與樂譜》;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帶綠色條紋的馬蒂斯夫人像》;《紅色中的和諧》;
弗拉芒克(Maufice de Vlaminck,1876—1958)《塞納河畔的採石場》;
德蘭(Andre Derain,1880—1954)《威斯敏斯特橋》;愛德華·蒙克 (Edvard Munch,1863—1944)《吶喊》;
J. 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三大流派
20世紀上半葉主要現代藝術流派(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表現派、 達達派、)
20世紀下半葉的主要藝術傾向和流派(抽象表現主義、波普藝術、歐普藝術、偶發藝術與行為藝術、觀念藝術、大地藝術、超級寫實藝術)
野獸派代表人物:馬蒂斯 風格奔放隨意而無拘無束;立體派代表人物:畢卡索 代表作品:亞維農姑娘
未來派代表人物:卡拉 有可能譯成 巴拉 ,一個義大利的畫家。代表作:水星在太陽前面經過
表現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孟德爾松、 蒙克 譯名可能有出入。
達達派代表人物:阿爾普、畢卡比亞、曼雷、杜尚、恩斯特等等
抽象表現主義代表人物:康定斯基 、 德庫寧、波洛克、蘇特納 等
波普藝術代表人物:R.漢密爾頓、E.保羅齊、J.蒂爾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瓊斯等
歐普藝術代表人物:瓦薩雷里、凱利、雷黎、斯特拉等。
偶發藝術代表:J.戴恩、C.奧爾登伯格、R.勞森伯格、R.利希滕斯坦、R.格魯姆斯、R.惠特曼、G.喬治
行為藝術代表:科拉因、約瑟夫.波伊爾
觀念藝術代表:杜尚、羅伯特.勞申伯格
大地藝術代表:克里斯托(Christo、讓娜-克勞德(Jeanne-Claude)、沃爾特.德.瑪利亞(Walter de Maria)、米歇爾.海澤(Michael Heizer)、丹尼斯.奧本海姆(Dennis Oppenheim)、羅伯特.史密遜(Robert Smithson)和理查德.朗(Richard Long)
超級寫實藝術代表:萊斯利、克洛斯(繪畫)、安德烈、漢森(雕塑)
http://shi..com/shi/235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