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說藝術美是對現實美的集中的典型的概括的反映
藝術源於生活那是因為藝術美源於現實美。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美不能離開具體事物而單獨存在。
黑格爾的《美學》中「藝術美高於現實美,因為藝術是由心靈產生和再生的美。心靈比它的產品比自然和它的現象高多少,藝術美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藝術反映現實是創作性地反映,不是照相似的機械復制。藝術家對現實生活進行提煉、概括使其理想化。因而藝術美是典型性的它比現實生活中的美更高、更集中、更強烈、更典型、更理想、更具有普遍性、更能揭示生活本質。藝術美能更好地彌補現實美的不足。
現實生活是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中的,現實美隨著自然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因此現實美是有局限性的,它只作用於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而藝術美不受時空限制。當把現實美經過藝術創作化平淡為神奇就能具有更長久的魅力。
藝術美源於現實美,藝術美不如現實美豐富但比現實美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藝術美源於現實美又高於現實美。藝術美反映現實美且反作用於現實美的存在和發展。由於藝術美來源於現實生活,所以,理對藝術美認識的同時必然也提高了對現實美的認識。藝術美提高了欣賞者的審美能力給其帶來審美愉悅,同時過程中陶冶情操、樹立理想,使欣賞者區分真善美與假惡丑,提高對生活的認識,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❷ 藝術美與現實美的區別和聯系
聯系:都是人的審美體驗。
區別:審美對象不同,審美方式不同,藝術美是專注於藝術作品,生活美是留意生活中的事物。
❸ 簡述生活美藝術美得藝術關系
生活美與藝術美關系淺論
生活美與藝術美是一對范疇,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我們提供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這一對范疇進行研究和考察,首先我們將會從二者的特點中得出結論:生活美與藝術美分屬於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兩個大范疇中;由此,一切唯物主義者都會承認:藝術美是生活美的反映。如果僅僅到此為止,那還沒有跳出形而上學的窠臼,那將在藝術面前顯示出一種茫然;藝術美不僅僅是對生活美的直觀復寫和反映,更本質的則是一種主體對客體能動的把握。理論具有高於現實的品格,它來於實踐並能反轉過來指導實踐,邏輯的思維具有這種力量,形象的思維(即藝術)在本質上也具有這種力量。因此,我們說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可以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這樣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一
美,按其性質可分為現實美和藝術美。就藝術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來說,現實美即是生活美,這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或范疇,它包括社會美和自然美兩大類。
社會美是指社會生活的美和社會事物的美,這種美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最直接的存在方式,它客觀地存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特別是集中表現在作為一定時代的主體的社會先進力量和先進人物身上,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繫上以及人的思想品質情操等方面,將突出體現出來各種形態的社會美,從而為藝術美的出現提供了先決條件和客觀基礎。
社會美是社會生活本身的固有的一種屬性,它因社會生活的紛紜復雜而顯得形態各異,豐富多彩。在廣闊的社會生活和實踐中,既有波瀾壯闊、慷慨悲歌的戰斗,也有詩情畫意、優美典雅的日常生活。斯巴達克的農民起義,法國的巴黎公社,俄國的十月革命,這些宏偉壯麗的歷史事件,都是社會美的鮮明體現。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勞作,堅貞純潔的愛情,亦是社會美的體現。社會美有廣泛而豐富的內容。
生活美除了社會美之外,還應包括自然美——那些經過人的加工改造和未經加工改造的自然對象的美。
大自然自從出現了人類之後,其自身便進入了一種與社會逐漸交融的階段。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地感覺、認識和改造著自然,不斷地在大自然上打下人的印跡。在人的「物質的」和「意識的」啟悟下,大自然生動起來,透露出了絢麗的千姿百態的美。
荒漠的土地成為萬畝糧田,狼藉的棘叢成為幽雅的園林,歸泛濫之水為一湖,播花草之籽於九州,使漠然的與人對立著的自然轉化為一種熱情的可親的東西。人通過自己的力量改造了自然,創造了美。這種自然對象的美主要是以其社會內容的直接顯露為特點,所以,它們與社會事物的美是十分接近的。
而另一種自然美,如日月星辰,山海江河,草木蟲魚,花鳥雲霧的美,則是未經人加工和改造的。這種美在自然美中佔有廣大的領域和多樣的形式。它們以自身的自然形成而取悅於人,如色彩、聲音、形體、均衡,變化等等。人通過自身的經驗去感覺自然,從而使這些物質力量所不及的自然對象成為精神力量所及的對象,成為審美的對象。因此,這些能被我們的意識所感覺的自然對象的美,亦是生活美的一個組成部分。
由上述可見,生活美是現實存在著的社會與自然的美的統一,是一個廣泛的豐富的范疇;生活美是社會的自然的物質關系和物質對象本身所具有的一種屬性,並不是我們意識的產物,但能被我們的意識所感覺和反映。
現實中的社會美和自然美雖然廣泛、生動和豐富,但是由於許多限制,它們仍然不能充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為了滿足這種特殊的需要,藝術美就歷史地、必然地產生出來。
藝術美作為和生活美相對應的范疇,它是生活美主觀反映的產物,是生活美創造性的反映形態,是第二性的美。盡管藝術作品對欣賞者來說是客觀對象,但就其產生來說,在本質上卻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是屬於社會意識形態范疇的。藝術美作為美的反映形態,它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它把現實的審美方面經過一系列創造加工,使平淡化為神奇,使其具有更為長久的魅力。
現實生活是藝術美的唯一來源,並構成藝術美的基本內容。但藝術美卻能以多種形式和種類顯示出來,從而構成藝術美的新奇世界。如工藝美術、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等等。每一種類都以其獨特的方式反映著生活美,滿足人們多種多樣的審美需要。
藝術美是一個完整的「第二世界」,它是「第一世界」即客觀現實世界能動的、創造性的反映,它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機械的攝影,因而,它比生活美能高出一籌。同時,作為意識形態的力量對現實世界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推動生活美的發展。
二
在生活美和藝術美的關繫上,歷來存在著種種爭論,這是美學的基本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關繫到美學其它問題的方向和性質。
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藝術美來源於生活美,肯定了現實美的生動性及豐富性。他對當時費肖爾責難現實美的種種觀點曾逐一進行了批駁。如費肖爾認為現實中美麗的人太少,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這是因為「他尋求的是最美的女人,而最美的女人,自然,全世界只有一個,與其說美是稀少的,毋寧說大多數人缺少美感的鑒賞力。美貌的人決不比好人或聰明人等等來得少。」費肖爾還提出一個否認現實美的最普通的理由,即「個別事物不可能是美的,原因就在於它不是絕對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我們無法根據經驗來說明絕對的美會給予我們什麼樣的印象。」並指出:「個體性的美是最根本的特徵。」他在批判費肖爾的觀點時,是採用貶低藝術美的方法來肯定現實美。他認為:1、藝術美是現實美的「代用品」。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現實美完全能夠滿足人們的美的渴望,那為什麼需要藝術呢?這是因為現實美並不總是顯現在我們眼前,因此,「當一個人得不到最好的東西的時候,就會以較差的為滿足,得不到原物的時候,就以代替物為滿足……這就是許多(大多數)藝術作品的唯一的目的和作用。」他認為藝術美與現實美的關系,有如印畫與原作的關系,「印畫不能比原畫好,它在藝術方面要比原畫低劣得多。」2、在藝術創造中想像的作用是有限的。他認為想像中的美不如生活中的美,而完成的作品中的美又不及想像中的美,是逐次下降的。3、藝術形式本身帶來的局限。他認為雕塑、繪畫與生活相比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即雕塑、繪畫都是死的、不動的等等。
這就是車爾尼雪夫斯基對藝術美的本質、對藝術美與生活美的關系的基本看法。從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幾點認識:第一、車氏對藝術美的本質的理解是偏頗的、貶低的,認識不到藝術美的普遍性和典型性,看不到藝術是對生活能動的把握與創造。第二、車氏關於藝術美與生活美的關系的認識是唯物主義的,肯定了生活美的客觀現實性,肯定了藝術美是對現實美的反映,但由於他僅僅承認藝術美是生活美的代用品和翻版,想像是有限的,不及生活美本身,而作品又不及想像的逐次降低,使他的觀點停留在機械唯物主義階段,不可避免地帶有形而上學性。因此可以說,車氏並沒有很好地解決生活美和藝術美之間的關系。
讓我們再看看黑格爾的觀點。
1、黑格爾否認藝術美來源於生活。這是從他唯心主義的哲學立場出發必然得出的結論。他認為整個物質世界不過是絕對觀念的外化或反映,是精神的產物。這樣,藝術美只能是神的創造或心靈的創造,而生活美則變成藝術美的產物。2、他抽象地發展了人的能動性,強調想像在藝術創造中的作用。他認為「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像。」「想像是創造性的。」又認為「藝術作品的源泉是想像的自由活動……」3、他反對機械模仿自然。他認為「靠單純的模仿,藝術美不能和自然競爭,它和自然競爭,那就像一隻小蟲爬著去追大象。」
從這里我們可以明顯看到黑格爾的觀點有兩個最大錯誤,一是從根本上顛倒了生活美和藝術美的關系,是一種與其哲學唯心主義相一致的頭足倒立的美學觀念;二是無限誇大了想像的作用,到達了隨心所欲不受自然限制的程度。如果我們將其頭足倒置的哲學顛倒過來,我們就會發現黑格爾對藝術美和生活美的關系的認識,尤其是對藝術美的本質的認識,有很大的合理性,閃爍著辯證法的光彩。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黑格爾從各自的哲學立場出發,分別片面地誇大了生活美和藝術美而否定另一方,從而導致他們在生活美與藝術美關繫上的片面性。一個是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一個是犯了唯心主義的錯誤。但他們對生活美與藝術美關系的探討,給人們留下了有益的啟示,一個是唯物主義的原則,一個是辯證法的思維方式。
三
從車爾尼雪夫斯基和黑格爾的得失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機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都不能正確解決生活美與藝術美的關系,都有很大的偏頗性和片面性。為了克服這一缺陷,我們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為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探討生活美和藝術美的關系,從而給出一個正確的理解。
我們認為: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藝術美是生活美的反映,這是唯物主義的基本路線;同時認為,藝術美是生活美的能動的反映,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結果。雖然生活美較之藝術美是更豐富更生動的,但藝術美較之生活美卻又更集中、更典型、從而更有普遍性的特點。藝術美作為意識形態,能積極反作用於社會生活,為社會實踐及生活服務,推動生活美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這是辯證法的。
從藝術史上看,藝術的發端是來自於勞動的,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在改造大自然的時候,常常藉助於想像來征服大自然,於是出現了神話。人們把勞動的場面描摹下來。在勞動中為了使行動統一而出現的「杭唷杭唷」派等,這些最初的藝術的出現無不是來自於物質世界和勞動本身。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成為獨立的形態,彷彿和物質世界離得越來越遠,其實藝術的創造仍然受著物質生活的制約,只不過這其間的關系更曲折、更間接一些罷了。生活是藝術家進行創造的前提和基礎。
想像,是藝術創造中最重要的因素,沒有想像就沒有藝術創造。藝術家的創造性想像活動必須依靠生活中所積累的大量的感性材料,這些感性材料愈豐富,想像就愈自由。而生活恰恰是提供這些感性材料的土壤,是想像的基礎。黑格爾在論述藝術家的創造時說:「藝術家創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觀念的富裕。在藝術里不像在哲學里,創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現實的外在形象。」他提出藝術家「應該看得多,聽得多,而且記得多。」當然,黑格爾所說的現實生活是絕對觀念外化的生活。但這並不影響他這一思想的正確性。只要我們將現實生活作出唯物主義的解釋。
生活孕育了藝術家的激情。任何創作都不是生活形象的簡單再現,在藝術形象中滲透了藝術家的激情。而這種激情也是來源於生活的。情感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對事物的態度,它是客觀實踐的產物,藝術家脫離生活實踐就無法培養對生活的感情,從而失去想像的動力。
生活還能推動藝術家創作技巧的發展。社會生活是不斷發展的,從而使物質世界的形象豐富起來,引起人們思想情感的變化,這就要求表現生活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藝術技巧相應地變化,在客觀上推動著藝術美的發展。
總之,物質的現實的社會生活是藝術美的源泉,藝術創作無論在形式上顯得和生活離得多麼遠,其間關系多麼曲折和間接,說到底,都是社會生活的主觀反映。一切唯心主義無論怎樣說藝術是心靈的創造,是神的啟示,都是站不住腳的,事實證明藝術是不能憑空捏造的,正如魯迅所說:「天才們無論怎樣說大話,歸根結蒂,還是不能憑空創造。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本可以專靠了神思,所謂『天馬行空』似的揮寫了,然而他們寫出來的,也不過是三隻眼,長頸子,就是在常見的人體上,增加了眼睛一隻,增長了頸子二三尺而已。這算什麼本領,這算什麼創造。」可見,連荒謬的描神畫鬼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影子,真正的藝術創作就必須根植於現實的生活。
然而,僅僅承認生活是藝術的來源,承認生活對藝術的決定作用,這還不夠,這是一般唯物主義都能夠做到的。辯證唯物主義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說明藝術美的本質,指出藝術創作的規律及其意義,這樣,才能正確地揭示出生活美與藝術美的關系。
藝術美雖然來自於生活,但是不等同於生活。正如高爾基所說:「因為人不是照相機,不是給現實拍照。」藝術是對生活能動地、創造性地反映。當人們對於藝術美發出驚嘆的時候,不僅僅是因為藝術品反映了現實生活,更重要的是從中看到了藝術家的創造、智慧和才能。現實美雖然生動豐富,但它卻代替不了藝術美,藝術美從本質上看是藝術家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的產物。從生活到藝術的過程(即典型化的過程),最能體現藝術家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在這個過程中,現實生活作為客觀因素為藝術創造提供了基礎,而藝術家的審美理想、思想感情作為主觀因素,始終起著主導的作用。這種主客觀的結合形成了意象,在頭腦中已出現了藝術形象的藍圖,然後藉助於某種藝術技巧表達出來,從而完成了由生活到藝術的創造過程。鄭板橋曾將畫竹的過程分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這就是生活向藝術的轉化過程,這其間充分體現出了藝術家掌握生活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所謂「眼中之竹」,是指現實中竹的形象作用於畫家的感官引起的印象;「胸中之竹」是指現實中竹的形象和畫家思想感情相結合而形成的意象,即藝術的藍圖,它已經是主、客觀因素的結合體了;「手中之竹」是畫家藉助於筆墨技巧和創造性勞動所表現出來的形象。由此可見,現實向藝術的轉化過程,要經過藝術家頭腦這個加工廠,進行改造、加工和處理,這個過程無疑是一個創造過程。
在藝術美中所包含的客觀因素,已經不同於自然形態的原型了。我們常說「江山如畫」,這是因為傑出的山水畫集中了自然的精神,它比自然山水的審美特徵更加集中和鮮明了。宋代山水畫家郭熙曾說:「千里之山,不能盡奇。萬里之水,豈能盡秀?……一概畫之,版圖何異?」亞里士多德曾說:「美與不美,藝術作品與現實事物,分別就在於美的東西和藝術作品裡,原來零散的因素結合成為統一體。」由於藝術中所反映的美比較集中、精粹,因而,它所包含的客觀內容已經不是自然形態的原型了,而是經過加工改造的藝術形態了。「自然界是黃銅世界,只有詩人才交出黃金世界。」這些說明,藝術美是對生活創造性的、能動的反映。
藝術不僅僅是對生活創造性的、能動的反映,它作為意識形態范疇,對社會生活還有巨大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為,通過藝術的方式把握世界,以形象思維的獨特方式認識世界,通過審美陶冶人們的靈魂,以美的追求推動生活的發展。
馬克思在認識論的基礎上探討了藝術問題,他認為藝術和一切真正自由的創造性的勞動一樣,既不可能是一種「娛樂」「消遣」和無功利的「游戲」,也不可能是什麼理念的顯現,藝術乃是一件「非常嚴肅、極其緊張的事情。」它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方式。」它和科學地掌握世界的方式一樣,也能向我們提供關於客觀世界的本質規律的認識。當然,藝術和科學是有區別的,但只是在認識世界時所採用的方式上的區別,而不是思維與非思維的區別。藝術地掌握世界與科學地掌握世界沒有高低之分,也不能互相取代。馬克思說希臘神話是「已經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這就是說希臘神話已不自覺地反映了當時的自然和社會,人們可以從中了解到古人對自然和社會的觀點。這就肯定了神話的認識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地把握世界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人們可以從藝術家的作品中,認識到不同時代的人們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從中得到認識世界的有益啟示。
人們在藝術中可以認識世界,同時在審美過程中可以引起思想感情上強烈的共鳴,從而增強對美的追求,反轉過來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一種動力。車爾尼雪夫斯基說:「詩人領導人們追求對於生活的崇高的理解和崇高的情操。讀他們的作品,會使我們習慣於對於一切庸俗丑惡的東西感到厭倦,領會一切好的、美的東西的魅力,愛一切高尚的東西;讀他們的作品,會使我們自己變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這是對文藝作品能夠全面、綜合地陶冶人的性格、塑造人的靈魂的一個很好的描述。同時也說明文藝具有一種審美教育作用。審美主體在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下,將增強對美的追求,形成一種精神力量,並依照美的原則去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推動社會生活的發展。這就是藝術美通過主體的實踐對客觀世界的反作用,這是藝術美能動性的充分體現。
總之,生活美是藝術美的根源和基礎,它決定藝術美的性質和方向;藝術美是生活美的能動的、創造性的反映,它對現實生活有巨大的反作用。這就是二者的全部關系。誇大其中任何一個方面而貶低另一方面,都將走到錯誤的路線上去,或者是機械唯物主義,或者是唯心主義。有論者提出:生活美和藝術美究竟誰更美?筆者認為這是一個毫無意義的荒唐的問題。明代四川才子楊升庵小時候被他父親的好友們考問:江山美還是畫美?他答道:有時「江山如畫」,有時「畫如江山」,兩者不能有所軒輊。這話有些道理,不必要偏爭出個誰更美。
❹ 藝術美與生活美的關系是什麼
藝術美與生活美的關系是:
❺ 怎樣理解藝術美和現實美的關系
藝術是理想化的,更多的是想像和線條化,給人已精神和視覺的震撼以及享受。
現實美則需要更多的知識和更為理性的思想來理解,是存在於身邊獨特的感覺,獨特的視野,它也許在別人眼中不是最美的,但若對某人有特殊含義就能抒發出它最獨特的感情了。
❻ 藝術美和現實美的關系是什麼 是美學概論上的,希望各位幫忙··急~~~~!!!
我個人認為,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風景如畫」就是很能表現藝術美和現實美的區別的詞,就是說風景像畫一樣美,只是說像畫那麼美,但藝術比顯示更美。藝術是用來欣賞的,用來表現的,不僅表現某個風景,還能表現作者的心聲,表現社會等等。可以說現實美是單一的,而藝術美是豐富的。
❼ 藝術與美之間的關系
藝術與美的關系:
1、藝術美是美分類中的的一部分——並不是所有美的東西都是藝術。
在美的分類中所說的美涵蓋的范圍很廣,包括了很多內容,具體可以概括分為三部分: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只有人為創造的才叫藝術,大自然的美顯然不能歸為藝術,所以並不是所有美的事物就是藝術。但是人類可以將所有美通過人類的指揮加工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
2、藝術都是具有審美性的。
由於對美的定義很廣泛,所有能夠引起人們愉悅、舒暢、振奮或使人感到和諧、圓滿、輕松、快慰、滿足或讓人產生愛(或類似愛)的情感、欣賞享受感、心曠神怡感或有益於人類、有益於社會的客觀事、物的一種特殊屬性都稱為美。
而且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藝術作品中理解不同,或許每個藝術品都有被認為是美的可能性,都能找到美,所以我們無法否定所有的藝術都是美的,但是所有的藝術都是具有審美性的。
3、藝術美只是藝術的一個特性——研究藝術不能只研究藝術的美。
在欣賞藝術時,人人似乎習以為常的僅僅從藝術美的這一方面來對藝術評價藝術的好壞,僅僅從藝術是否是美的來研究評判。但是這種方式並不是正確的。
自18世紀以來,人們開始用哲學思想探討藝術問題,「美學」一詞一直作為「藝術哲學」的同義詞進行探討。但是理想主義黑格爾提出了有關藝術哲學的問題。對藝術哲學的探討的問題,之處不應該僅僅局限在對美的探討,藝術的本身不僅僅專注於美。
當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時,不應該只從這一點入手。藝術重在於情感的傳達。藝術家創作藝術,最終傳達出的真情實感才是我們欣賞藝術的終極目標,據對不應該停留在美這個淺顯的部分。
由此可見,美與藝術的關系應該屬於一種交集的關系,彼此相關但都有不能完全重疊的地方。
藝術與美的關系問題,是美學史上長期爭論的一個問題。車爾尼雪夫斯基堅持認為,美不能完全包括藝術的內容,藝術除不表現美以外,還表現其他非常廣泛的內容;因此,「歷史上還沒有專門以美的觀念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
普列漢諾夫的觀點是,藝術的確不限於表現美,還廣泛地表現美以外的許多追求,但這些追求必須表現在藝術家的「美的觀念」中,美學就要說明它「怎樣表現」,和它怎樣在社會發展中發生改變。
普列漢諾夫認為,對於有機體的藝術作品來說,並非只一部分表現美的觀念一部分則表現對於真理、道德和改善生活等等的願望,而是「美的概念本身就滲透著這些願望,並且本身表現出這些願望。」這就是肯定藝術作為整體,是「表現」和「滲透著」美的觀念的。
他進一步指出,如果被表現的某些道德的和實際的願望環依賴於美的觀念」,那麼,這樣的藝術和批評,「它就必然具有道德說教的性質。」就是認為游離於「美的觀念」之外,單純地表現道德的和實際的願望,那樣的作品是非藝術的東西。
藝術的內容,包括進入作品的客體世界與主體世界,不都是美的,卻應該都是審美的。具體到藝術創作來說,藝術家總是根據其審美觀、審美理想,從審美角度去認識、反映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
創造藝術美,不僅包括使原本就是美的東西獲得藝術美的品格,而且包括使那些丑和非美非丑的東西獲得藝術美的品格。
(7)現實美與藝術美的關系是什麼擴展閱讀:
美的分類:
美涵蓋的范圍很廣,包括了很多內容,具體可以概括分為三部分:自然美、社會美、自然美與社會美。
自然美:主要是指人所生活的自然環境,即大自然存在的美。自然又包含了有生命的自然和無生命的自然。自然美一直都是人類設計重要的靈感來源。
社會美:包含了人類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例如人體美,行為美、生活美、語言美 和實踐美等等。由此可見,社會美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藝術美:現代人類運用智慧創造的一切可以分為兩大類,實用性的滿足人類的日常生活,精神享樂型的歸位藝術。藝術的受眾者往往可以欣賞藝術的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這種由藝術作品給人帶來的美被稱為藝術美。目前人類欣賞藝術品,大多還停留在欣賞藝術作品,藝術美的層面。
柏拉圖「藝術即模仿」、亞里士多德「藝術即認識」、休謨「藝術即品位的對象」、康德「藝術即可傳遞的快感」、叔本華「藝術即展現」、黑格爾「藝術即理想」等等。對於藝術的定義多種多樣,但是要追溯藝術的本源,試圖給藝術下定義的時候。
藝術重在於情感的傳達,就像書本對知識的傳達一樣,藝術在於創作者和受眾者之間情感的傳達,在這種傳達過程中,並不是單單的傳達了作者自身的情感,受眾者在欣賞藝術時往往在感受創作者的情感的同時也會產生自己的不同的情感。
這應該是藝術的真諦,和人類創造藝術的最終目的。當然在傳遞的情感中也包含了美感,但絕對不是只有美感。對於藝術的界定還有一點是必須強調的,藝術是人類有意識創作的,人類智慧的產物,所有非人為產生或無意識的行為都不應該界定為藝術。
藝術的特性:
藝術的最主要的特性可以總結為三種:人文性、情感性和傳達性。
人文性:所有的藝術都是人類的產物,都是人類有意識的行為加工所創造的。即使是反應大自然的藝術,也都是通過人的眼、人的手來捕捉的,與原始的大自然有別。所以藝術總是建立在人的需要,人的意識,人的思維與人的立場基礎之上,與人息息相關。
情感性:藝術與科學不同,科學需要冷靜,藝術需要激情。藝術家們投入豐富的情感,用各種藝術形式將情感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從而感染到其他人,好的藝術更需要藝術家們投入豐富的情感。
藝術要出自人的真性情,人的性情出自社會和自然。受眾者也會通過藝術,體會藝術家的情感以及產生自己的情感體會。
傳達性:藝術重在於情感的傳達。藝術家創作藝術,傳達自身的情感。藝術作為中間的載體,將情感依附於直觀的形式,即可感知的,具體的作品的形式,最終實現情感的傳達。也不僅僅是對美的傳達。
同樣藝術還具有,可感知性,獨創性等特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美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文藝復興藝術與科學觀念下的丟勒
❽ 為什麼說藝術美源於現實美有高於現實美
由現實美提煉、以現有美得基礎,從而進行提煉、升華,進行完美化的理想的美得事物。
就比如說,一個女生,其實和一般人無異,只是比較美,在現實生活中比較美;但是,她可以通過藝術的美化讓其變得更加具有藝術美感,也可以在印象裡面強化這種藝術美感,從而創作出很美的藝術作品。所以說,藝術美來自於現實,即源於現實,但又高於現實。
❾ 為什麼說藝術美高於現實美
藝術的審美性是真、善、美的結晶。
術美之所以高於現實美,是由於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把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藝術作品中了。
❿ 藝術美與現實美的關系
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美和自然美雖然廣闊、生動和豐富,但是由於許多限制,它們仍然不能充分地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現實生活中社會事物的美在一般情況下,和藝術相比較並不經常表現得那樣集中、精粹和典型,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更使他們不能比較普遍地為人們所觀賞,也不能以其具體感性存在直接地長久流傳下來。自然景物的美雖然具有更大的時間上的穩定性和空間中的普遍性,但是他們也仍然經常被自然本身許多偶然因素所干擾和破壞,特別是它們不能集中展示出明確的社會內容例如社會思想。可見,現實中的美雖然是美的唯一泉源,是無比生動豐富的,但因上述各種原因,又是比較粗糙、分散、處於自然形態的,不能充分滿足人們審美的需要,從而,藝術美就為滿足這種特殊需要而歷史地、必然地產生出來。 現實美是美的客觀存在形態,藝術美卻只是這種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的產物,是美的創造性的反映形態。現實美是藝術美的唯一的源泉,屬於社會存在的范疇,即第一性的美;藝術美卻是屬於社會意識的范疇,即第二性的美。盡管藝術美也是能為審美主體所欣賞的客觀對象,藝術創作也是一種實踐性的活動,但其本質卻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是意識形態性的。 藝術美作為美的反映形態,它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和普通實際生活的美相比較,它具有「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點。當把現實的審美方面經過相對的抽象而化平淡為神奇,就可能具有更為長久的魅力。作為第二性的美,藝術美不僅來自現實生活,是現實美的反映,而且也反作用於現實美的存在和發展。它不僅加深和銳敏著人們對現實中的美的感受和領會,而且更能影響人們的思想感情。通過人們的審美意識而反作用於人們的行動,反作用於人們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從而更進一步推動現實美的不斷前進。唯心主義者黑格爾雖然在藝術美的特殊性和優越性方面作過一些深刻的揭示,但是他卻片面強調藝術美高於現實美,從根本上顛倒了藝術美與現實美的關系,認為現實美是藝術美的反映,從而根本否認了藝術美的客觀現實基礎。車爾尼雪夫斯基從唯物主義哲學立場出發,堅決批判了黑格爾在藝術美與現實美關繫上的唯心主義觀點,堅持了現實美是藝術美的現實基礎的唯物主義美學觀點,並且正確地看到了現實美較之於藝術美具有無可比擬的生動豐富的內容。但是車爾尼雪夫斯基仍然沒有擺脫舊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在強調現實美是藝術美的源泉時,卻認為藝術美不過是現實美的簡單的復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