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古詩是中國哪裡的民間藝術

古詩是中國哪裡的民間藝術

發布時間:2023-01-30 12:45:26

⑴ 關於詩歌的知識...........急用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盡管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為我們所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的無數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般。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宋詞是繼唐詩之後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後主李煜、宋代詞人:李清照、柳永、秦觀、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棄疾、蘇軾、岳飛、陳亮等。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鑽,在古代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妍,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又為後來的明清對劇小說輸送了有機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詞的初期極盡艷麗浮華,流行於市井酒肆之間,是一種通俗的藝術形式,五代時期的《花間集》就很明顯地展露了詞美麗絢爛的文采,但是這期間的詞題材還僅限於描寫閨情花柳、笙歌飲宴等方面,可以說還顯得很「小氣」。雖然藝術成就上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但是在思想內涵上層次還不夠。宋代初期的詞一開始也是沿襲這種詞風,追求華麗詞藻和對細膩情感的描寫。像曾因寫過「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鬱郁不得志,一生就流連於歌坊青樓之間,給歌妓們寫寫詞。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當時的詞被認為是一種粗俗的民間藝術,不登大雅之堂,以至於宋朝的晏殊在當上宰相之後,對於他以前所做的詞都不承認是自己寫的。宋朝的艷妓之多,水平之高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們和宋朝的才子們一起共同推動了詞這一新興藝術形式在民間的廣泛流傳。
但是,隨著詞在宋代的文學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詞的內涵也在不斷地充實和提高。「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奠定了邊塞詞在宋詞中的地位,使只聞歌筵酒席、宮廷豪門、都市風情、脂粉相思之類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蘇詞首開豪放詞風,宋詞已經不僅限於文人士大夫寄情娛樂和表達兒女之情的玩物,更寄託了當時的士大夫對時代、對人生乃至對社會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詞徹底跳出了歌舞艷情的巢窠,升華為一種代表了時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詞還可以分為小令(58字以下)、中調(59~90)、長調(90以上)。
[編輯本段]元曲定義
一般來說,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元曲
[編輯本段]曲源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於元朝產生大變化,把詩詞之美融入樂聲中而風行之,據考證,論曲起源可上溯至遠古生民之始「鈞天九奏」、「葛天八闋」,孔子亦詩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則以《楚辭九歌》為祀歌,降至漢樂府《延年協律》、唐詩《旗亭畫壁》、宋詞酒宴歌席,均以譜入管弦而歌之。曲為何能獨得樂曲之名?也因其與音樂關系比樂府、詩詞更加的密切。是韻文學發展極致,故能占魁。就中國的韻文文學,與音樂關系密不可分。以詞來說,其源於唐曲子,唐曲子則出於隋唐燕樂,宋詞是倚聲而作,就是先有調,再按其所奏樂曲配詞吟唱。又《宋元戲曲考》載: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調其淵源,出於宋代大麴十一、唐宋詞七十五、諸宮調二十八。當時,文人便作另一種文學發展而擬之。宋末,民間出現更多新樂曲;如元人楊朝英編集之《太平樂府》與《陽春白雪》中之令、散套、加上少數民族樂曲。宋詞漸無法滿足當時需要,以致「詞」在聲樂上的地位就逐漸被「曲」取代之。散曲之文學形式,約產生於宋金。在元明時期發展,乃是集少數民族之樂曲,南北各地小調。因是元朝盛行,故稱為元曲。《南詞敘錄》載:永嘉雜劇興,則又即村坊小曲而為之,本無宮調,亦罕節奏,徒取畸農,市女順口可歌而已,諺所謂《隨心令》者,與入樂律宋詞之大成如《秦月樓》《點絳唇》《太常引》《念奴嬌》又如曲調之《柳外樓》即詞調之《憶王孫》,及唐宋的《大麴》、《鼓子詞》《傳踏》《諸宮調》《賺詞》等見於《樂府詩集》,北宋宣和年間,汴京風行《蕃曲》即是少數民族之音樂,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國》《四國朝》《六國朝》《蠻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時士大夫亦皆歌之,金朝女真樂曲亦傳入,如北曲《雙調》中《風流體》等,《太和正音譜曲論》:元人周德清亦雲:女真《風流體》等樂章,皆以女真音聲歌之,雖字有差誤,不傷於音律者,不為害也,在《中原音韻》北曲黃鍾宮之《者刺古》雙調之《阿納忽》《古都白》《唐兀歹》《阿忽令》,越調之《拙魯速》,商調之《浪來里》皆非北方漢族的曲調,應屬於女真或蒙古樂曲。在明人王世貞《曲藻序》:曲者,詞之變,自金,元入主中國,所用胡樂,嘈雜凄緊,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為新聲以媚之。
[編輯本段]曲律
曲因是配合音樂的長短調,不論散曲或戲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標明宮調和曲牌名,且每種曲牌都屬於一定的宮調,但亦有(借宮)。
宮調
古代的音樂把調稱為宮調,只要是樂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組成,五音或七音,歸納其音列就叫調式,在古代樂律總共有十二律呂,樂音有五音二變,律呂的名稱於周朝就有了,而十二律呂均為半音階,六個單數半音稱為律,六個雙數半音稱為呂,合稱六律、六呂,統稱律呂,亦稱十二律。而這十二律呂是古時候定音律時所用吹管的名稱,也因為其短不一,故產生的音也就高低不同了,依唐〔杜佑通典〕第一百四十三卷樂部三載,比例是以黃鍾的長九寸為准,用〔三分損一,三分益一〕和〔隔八相生〕計算。十二律呂以〔黃鍾〕聲最低,黃鍾以上遞高半音階。至應鍾止這相當於西洋音樂的十二調。對照如下:
黃鍾=C
大呂=#C或降C
太簇=D
夾鍾=#D或降E
姑洗(顯音)=E
中呂=F
蕤賓=#F或D
林鍾=G
夷則=#G或降A
南呂=A
無射=#A或降B
應鍾=B
以上十二律管再配合七音階:
宮=(簡譜1)(古名.上)
商=2(尺)
角=3(工)
變徵=#4(凡)
徵=5(六)
羽=6(五)
變(閏)宮=7(乙)
互相〔旋宮〕亦是以某一律管為宮聲依次而推,共可得八十四調。但這已超出人類耳朵的極限。故到了唐代只剩蘇歧婆的二十八調。又到至今的南北曲其通行的只剩下六宮十二調如下:
六宮:仙呂、南呂、黃鍾、中呂、正宮、道宮。
十二調:羽調、大石、小石、般涉、商角、高平、揭指、商調、
角調、越調、雙調、宮調。
在六宮十二調中揭指、宮調、角調皆有目無詞。道宮、羽調、小石、般涉、商角、高平則曲牌甚少。常用的宮調僅仙呂、南呂、黃鍾、中呂、正宮、大石、商調、越調、雙調。即是所謂的「九宮」。這九宮亦是宋時的俗名,經過旋宮後名字又不一樣了。俗名跟古名還有現代樂調及笛色如下:
正宮(黃鍾宮)=A
小工調或尺調、大石調(黃鍾商)=B
小工調或尺調 、中呂宮(夾鍾宮)=C
小工調或尺調、雙調(夾鍾商)=D
乙調或正工調、南呂宮(林鍾宮)=E
凡調、仙呂宮(夷則宮)=F
小工調或尺調、商調(夷則商)=G
六調或凡調或小工調、黃鍾宮(無射調)G六調或凡調、越調(無射商)=A 。

⑵ 詩仙李白卻是「百代詞曲之祖」,有這兩首太白妙詞為證

唐詩宋詞,中國文學藝術史上兩座並行的高峰,唐朝以詩為興,宋朝以詞為榮。不少人會絕對地以為唐朝只有詩,宋朝只有詞。其實不然,詞開始是一種民間藝術,始於唐,盛於兩宋。有不少唐代著名詩人就填過詞,其中就包括我們的詩仙李白。

南宋黃升編的《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開篇就收入李白的兩首詞《菩薩蠻》《憶秦娥》,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下面我們就來詩仙李白的這兩首詞。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短評: 雖然是詞,卻依然能看到詩的影子。大導演李白巧妙的運用長鏡頭,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法把平林含煙、寒山凝碧、暮色蒼茫、憑欄遊子、飛鳥歸林、古道長亭等一幕幕畫面展現在你眼前。雖在寫景,其在抒情,尤其是最後兩句,以「長亭更短亭」的畫面回答「何處是歸程」的提問,由情及景,甚是巧妙。到此大導演李白已經很清晰的表達他內心的情感:漂泊遊子的思歸之情。 清末俞陛雲《唐詞選釋》評:蒼茫高古,一氣迴旋。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短評: 上片簫聲如咽,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秦樓月、楊柳色年年依舊,卻難忘灞橋一別,思念的人何時是歸期。下片大導演李白用寫實微鏡頭記錄清秋節(重陽節)、咸陽古道、西風陵闕,思念愁思湧上心頭。全 篇無一句直接抒情,卻處處是情,情景交融,妙哉!

詩言志,詞言情,寫出「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萬丈豪情的李太白,寫起詞立馬婉約抒情,一點不輸宋詞大家的。

黃升點評說:凡看唐人詞曲,當看其命意造語工緻處,蓋語簡而意深,所以為奇作也。

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詞,你們怎麼看?

⑶ 中國民俗文化有那些

1、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中,「以趕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春節,漢族過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漢人至少提前一天過年,所以叫「趕年」,土家族過「小年」,也要比漢人提前一天。還有土牛毛大王節。

2、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

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

赫哲族烏日貢節是赫哲族人一個新生的節日,誕生於1985年。「烏日貢」意思為娛樂或文體大會, 每兩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歷五六月間舉行,歷時三天。

3、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

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凈身 ,室內焚香,齋戒半日。

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

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4、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桿

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

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5、僳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桿,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桿。

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僳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桿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桿。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桿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

⑷ 古詩起源於哪個地方

「詩」在中國文字出現之時就有了,但「古詩」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古詩十九首》中,即南北朝時代。而如今,凡是1840年以前的詩歌都可以稱為「古詩」。
起源顯然在中國,具體地點很難考究。

⑸ 我國有哪些民間藝術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種類都有哪些?

中國民間工藝品
中國民間藝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這些工藝品大都與民間傳說有關,材質有陶瓷、泥塑、布藝、木頭、燈彩、吊飾、
麗江木刻 、樺皮工藝、漆器工藝、 獸皮工藝、 硯石工藝、竹編工藝、漆器陶具、玉器工藝、大理石工藝、
土家族黃楊木雕、瓷器、風箏、剪紙、麥桿畫、年畫、鉛筆屑畫、唐卡、拓真畫、銀
飾、紙編畫、蘇綉、魚皮衣等。內容大都是精神活潑向上、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餘、兒孫滿堂等,用於民間傳統節日、傳統宗教和民族飾品用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日常活動。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精品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民間繪畫藝術已逐步發展為既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又富有生活韻味的民間性的現代民間繪畫。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民俗
我國是—個多民族、多宗教地區,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縣志》記載說:「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見天日,又性忍,刺膚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明代隆慶《岳州府志》也載:「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清代《甄氏族譜》對武陵源一帶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記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儺願為要務,敬巫師,賽神願,吹牛角,跳仗鼓……」這便是我國民族宗教信仰的特點。歷史上,中國家族先民曾經歷過「萬物有靈」和「圖騰」信仰歷史階段。由於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傳入,逐步演變為多種崇拜。以至今天所說的民間民俗。

中國民間藝人
一天,我慕名來到廣西藤縣博物館參觀。博物館的前身是1979年建成的李鎮亞會議廳,1986年改建為共和國民族藝術博物館並對外開放。館內共存有中國最有名的藝術家以及著名詩人創作過的民族藝術專注,以及所收藏的數多種中國民間藝人作品。被譽為中國著名藝術博物館之一。現在我中國民間藝術網站主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燦爛的民間藝術遺產,保護中國民間藝術文化可持續性發展,進一步挖掘、整理、傳承、研究中國民間藝術,尤其是瀕臨失傳的民族古歌、古舞、古樂藝術等。

中國民間影視藝術
在迄今為止的人類藝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燦爛的篇章,大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誕生並逐步成熟的電影藝術和隨之產生的電視藝術。作為新的藝術門類的影視藝術,藉助於光電的魔力,把逼近於現實生活真實的影像和聲音再現於銀幕和屏幕上,這不僅實現了信息傳遞的大眾化,而且也使蘊含最廣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經驗的藝術內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過程。使人們的精神世界表現和娛樂生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

中國民間舞蹈藝術
民間舞蹈藝術源遠流長,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產生,經歷代發展,傳承至今,其種類因地域而別,內容十分豐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陣舞》是由古代戰爭中的陳兵布陣演變而來。《打獨角獸》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與獸的搏鬥。《龍舞》、《獅舞》、《麒麟舞》、《趕犟驢》、《竹馬舞》和《貓蝶舞》是典型的模擬舞蹈。《打春牛》和《打鐵舞》是模仿人們生產勞動時的情景。《八美圖》、《荷花燈》、《菊花燈》、《旱船舞》、《高蹺舞》等表現了勞動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大型群眾舞蹈《秧歌舞》和《腰鼓舞》是解放戰爭時期產生的革命舞蹈。《抬閣》、《肘閣》是典型的道具性舞蹈。震撼人心的《鼓舞》和《大銅器舞》場面壯觀,熱情奔放。運用道具進行表演,歌舞結合和採用虛擬、象徵的表現手法是中原民間舞蹈的明顯特徵。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戲曲藝術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民間T台
「T」型台上身著古裝的靚麗時裝秀模特,激情四溢的流行歌手組合成了一幅古樸、神秘、生動的新場景。一個前衛現代的時尚風標,一道獨特別致的風景線,呈現在了現代人民面前。每一次演出都會重新詮釋了中國古典服飾之華美與古裝藝術文化內涵。

中國民間建築園林
中國園林建築藝術是世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門類一起發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經歷了一個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學、美學內涵。其發展大致可分成三個時期即:先秦及秦漢時期的「自然時期」,此時期是從「囿」到「苑」的發展時期,其特點是佔地寬廣、工程浩大、人工設施增加;唐宋時期古典園林的形成時期,由漢代開端了中國園林發展進程,經過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到隋代統一中國的過渡,園林發展出現了兩個特點,一是在苑囿的營建中注意了游樂和賞景的作用;二是繪畫技術發展與造園藝術的發展互相促進。形成時期突出的成就就是造園和文學、繪畫的結合。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全盛時期,至此中國園林建築藝術已具備了功能全,形式多及藝術化三個特點。

中國民間傢俱
中國民間傢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部「木頭構創的絢麗詩篇」,其歷史悠久,自成體系,具有強烈的民族特點風格和中國特點。中國古代傢俱發展到唐代時,隨著垂足坐生話方式的流行、椅、凳傢俱發展起來到宋代高型傢俱定型,室內陳設束、椅、幾、案,工藝技術日臻成熟。明清兩代是中國傳統傢俱的黃金時期;不僅千紋萬華的漆飾傢俱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峰,而且產生了中國古代傢俱史上成熟顯赫的明式傢俱和豐富卓越的清式傢俱。明清傢具都以高級硬木為主要用材,拋棄了幾千年來中國傳統傢俱一貫採用漆飾加工的製作方法,以木材自身的高雅材質,天然紋理和光潤色澤,使傢俱產生了--種嶄新的意韻,品質和獨特的審美價值,並運用精湛無比的工藝,使傢俱的構造實現了科學與世術的完美結合,從而在世界傢俱史上樹起了一座光熠爍目的豐碑。

中國民間服飾
中國民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民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民族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民族服飾集中體現著民族文化,是區別一個民族的重要外部特徵之一。

中國民間飾品
在我國這片大土地上,生活著千古流傳的古老民族。這些古老的民族,勤勞智慧,創作了許多民間民族飾品。至今保存著世界上最古老民間飾品。我中國民間藝術網展示了民間藝術飾品精品。許多人看了以後,都對中國民族民間藝術表示由衷的贊佩。————請看我中國民間藝術網!

⑹ 詩與詞有什麼區別

一、題材內容的差異

1、詩詞的題材內容也有很大差異。詩在題材上比較偏重政治主題,以國家興亡、民生疾苦、胸懷抱負、宦海浮沉等為主要內容,抒發的主要是社會性的群體所共有的情感。

2、而詞在題材內容上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以描寫男歡女愛、相思離別為主,抒發的大多是作者個人的自我情感。

二、語言特色的差異

1、詩是一種典型的語言藝術,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2、而詞卻是一種典型的精美語言藝術。繆越先生曾經形象地把詩詞語言特色比喻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園亭。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詞因為題材多關乎女性,故而詞的語言也帶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輕靈細巧、纖柔香艷。

三、起源不同

1、詩源於宗教。還有一種形式,起源於勞動。原始人一面勞動,一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

2、詞是一種抒情詩體,是配合音樂可以歌唱的樂府詩,是唐宋時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唐宋詞是中國文學發展的新階段,是唐宋文學的一個光輝成就。

⑺ 蘇州市都有哪些民間文化

  1. 傳統藝術:有緙絲、刺綉、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紙、泥塑、草編、燈彩、九連環、民俗掛件等上千個品種。

  2. 傳統節目:蘇州彈詞(蘇州彈詞的表演通常以說為主,說中夾唱。唱時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說時也有採用醒木作為道具擊節攏神的情形)。

  3. 民間工藝:蘇綉、制扇、玉雕、緙絲、木刻年畫、紅木小件、劇裝戲具、民族樂器等等。

  4. 園林文化:蘇州園林

  5. 建築文化:古代建築的布局規劃、風格獨特和工藝精湛的建築構件,也括木雕、磚雕、石雕和聞名遐邇的「金磚」等。

  6. 民俗文化:其在時令、節氣、觀光、禁忌、祭祀、服飾、曲藝、方言、民謠、器具等方面,更表現出濃郁的地方風情。

  7. 美食文化。

⑻ 中國詩歌按時間分類

作為新手,且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所以私下按理解分為三部分回答您的問題:詩歌發展概述,詩歌基本概念,具體歷史流程~
不知能否令您滿意,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中國詩歌發展概述:

1 先秦: 韻文——詩經;楚辭
非韻文——散文

2 兩漢: 韻文——漢賦(古賦、大賦);古體詩(文人);樂府(民間)
非韻文——散文

3 魏晉南北朝: 韻文——駢賦(小賦)
非韻文——駢文

4 隋唐: 韻文——近體詩

5 宋: 韻文——詞
非韻文——古文

6 元: 韻文——曲

7 明清: 非韻文——八股文

8 近代: 韻文——新詩;現代歌詞
非韻文——白話文

二、中國詩歌基本概念:

1 詩經與楚辭

《詩經》與《楚辭》是中國最早的兩部詩歌集,創作時期都在先秦,之後成集,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故也有詩經體與楚辭體(騷體)的說法。
相比之下,詩經相對遵守形體規范,而楚辭則較少拘束,從手法上來說,詩經偏於情景交映、婉轉表達、比喻描寫等,而楚辭的想像力相對更加豐富,思想自由,常常直接抒發強烈的感情。《詩經》的作者基本都已不可考,按照配樂的內容被分為風、雅、頌三種類型,其常見的創作手法又有賦、比、興三種。《楚辭》中的著名作者則有屈原和宋玉。
《詩經》的代表作是國風一類,而《楚辭》的代表作則是《離騷》,所以後世常用「風騷」指代所有的詩歌。

2 樂府詩

樂府詩盛行於漢朝,歷經三國兩晉,到南北朝時仍然有相當大的發展。

樂府的特點是配樂,所以現在留存下來樂府詩其實都是原來的歌詞,其體例更多是根據樂曲的需要。較著名的樂府詩有《木蘭辭》、《孔雀東南飛》、《陌上桑》、《上邪》等。直到唐朝以後,仍然有相當多的詩人以樂府曲名創作,如李白的《關山月》、王昌齡的《塞上曲》等。
但是隨著樂曲古譜的逐漸散失,古樂府逐漸失去了影響力,不過以歌配詞的做法仍然廣泛流傳,成為了之後的詞。由於樂府的影響力,後代也有將詞稱為樂府的情況,比如蘇軾的著名詞集就稱為《東坡樂府》。

3 詞

詞的出現與樂府息息相關,隨著後者樂曲的逐漸散失,詞逐漸成為配樂的詩體的主流,取代了樂府。
兩者間的區別首先是樂府遠早於詞;其次是樂府曲名、詞牌名的不同;再次則是早期很多詞牌的出現是為了配合原有的詩作,與樂府先有曲後有文字相反。
兩者的共同點在於都是為了配樂而作,所以必須符合選定樂曲的格式、特點,作者並不能隨意更改、創作新的樂府或詞牌。

4 賦

賦上承《楚辭》,最盛行於漢朝。
它與詩、詞最大的區別是不講究簡練,也沒有字數、長短等的限制。賦詞藻華麗,描寫奢華,對於作者和讀者的文學修養要求極高,而且賦仍然非常講究用韻的細節,到唐朝甚至短暫出現過所謂的律賦。正是由於其強調格式形式,與駢文一樣,到了唐宋時期被古文運動所反對,逐漸失去了影響力。也有一部分賦吸取了散文的特點,被稱為文賦,雖然仍然有用韻、對仗等古賦、俳賦的手法,但是格式相對寬松,對於作者的限制較少。

5 古體詩

古體詩原指唐朝以前不配樂的詩,與近體詩相對,加上樂府詩三者成為狹義上的中國古詩中的三大類別。

近體詩成形以後,仍然有相當多的詩人喜歡使用古體創作,這些詩作也被稱為古體詩或古風,與遵守格律的近體詩相區別。

6 近體詩

近體詩是南北朝時期出現、至唐朝而成熟的詩體。

其特點是講究格律,即規范詩作包括字數、平仄、用韻、對仗的四方面因素。近體詩只允許五種類型,即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和排律。

近體詩發展,由南朝發端,劉宋時鮑照、顏延之、謝靈運等人嘗試調節平仄,彰顯韻律,是為「元嘉體」。蕭齊時,格律逐漸嚴格,沈約、謝朓、任昉等「竟陵八友」為其代表,稱為「永明體」,至初唐時,近體詩形式方才大致告成。
據現今流傳「詩格」等作品,初唐格律與後代認知尚有差距,有許多不同音律調節的嘗試,也未定型。到沈佺期、宋之問二人,律詩格律才算完成。沈佺期擅長七律,宋之問則長於五律,而後對押韻、平仄及對仗樣式討論,已漸趨一致。初唐文風華靡唯美,仍有六朝遺風。陳子昂、張九齡力轉流行,逐漸建立唐人詩風。
初唐時期,格律與風格皆逐漸形成新體,進入盛唐時期,遂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期。所謂黃金時期,乃專就形式美感與抒情風格而言,這也是許多論者所以為唐詩的特色。盛唐時期,邊塞、田園等風格、題材極盛,王維、孟浩然為田園自然詩風代表;岑參、高適、王之渙等人則長於邊塞題材。
盛唐極致,則屬詩仙李白、詩聖杜甫。

7 駢文

駢文是另一種韻文的體裁,初期主要強調對偶,到了南北朝吸收了漢賦的特點,更開始注重用韻,體例越來越拘束,常常成為只有表面錦綉而無實質內容的作品。到了古文運動之後,逐漸失去影響力。

8 曲

元曲是古代詩歌中最晚出現的形態。

雖然其中仍然有用韻等成分,並且配樂,但是其中元雜劇的成就更加遠遠超過了散曲,實際上已經向敘述獨立的故事等實際作用發展,逐漸脫離了韻文的范疇。元曲對明清的小說和各流派的民間藝術、戲曲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中國詩歌歷史流程:

早期的詩:人類許多民族在語言的發展中產生了適合本民族語言的詩歌形式。

1 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其中最早的詩作於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

2 到了戰國時期,在南方的楚國華夏族和百越族語言逐漸融合,其詩歌集《楚辭》突破了《詩經》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體現南方語言的特點。

3 漢代的古體詩
漢代時樂府詩形成。樂府詩是為了配音樂演唱的,相當於現在的歌詞。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三國時期以建安文學為代表的詩歌作品吸收了樂府詩的營養,為後來的格律更嚴謹的近體詩奠定了基礎。

4 唐宋的近體詩
到了唐代,中國詩歌出現了四句的絕句和八句的律詩。律詩押平聲韻,每句的平仄、對仗都有規定。絕句的規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達到頂峰的詞也是詩歌的一種重要形式。詞的格式要依從一些固定的詞牌,以便於配以樂曲演唱。

5 後期發展
自元代開始,中國詩歌的黃金時期逐漸過去,文學創作逐漸轉移到戲曲、小說等其他形式。

6 現代部分(1917-1949)

【20世紀初至20世紀20年代】
20世紀20年代代表詩人:徐志摩 聞一多 李金發 穆木天 馮至
1917年2月 《新青年》刊出胡適的《白話詩八首》,現代詩歌誕生,次年再次刊出胡適劉半農沈尹默的白話詩
1920年3月 胡適的《嘗試集》出版,中國文學史上首次出現個人新詩集,此後更多的詩人開始白話詩的創作
1921年7月 文學研究會:新文學運動中最早的文學社團成立,代表詩人有魯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1921年7月 創造社/早期浪漫主義:郭沫若等人成立創造社,前期的創造社具有唯美抒情傾向,後有馮乃超等參加
1922年3月 湖畔詩人:應修人汪靜之潘漠華馮雪峰四人在杭州結成詩社,形成了歷史上的湖畔詩派
1923年 新格律詩派/新月派: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等成立新月社,提倡現代格律詩
1925年 中國早期象徵詩派:受法國象徵主義的影響,以李金發為代表的中國早期象徵詩派出現

【20世紀30年代】
20世紀30年代代表詩人:林徽因 戴望舒 李廣田 艾青 卞之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 覃子豪 紀弦
1932年 《現代》:《現代》雜志在上海創刊,成為詩人發表詩作的重要刊物,施蟄存任主編
1935年 中國現代派:由新月派和中國早期象徵派演變而來,孫作雲首次提出現代派概念,代表詩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
1936年 漢園三詩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三人出版合集《漢園集》,因此被稱為「漢園三詩人」
1937年9月 七月派:《七月》(主編胡風)《希望》等雜志及叢書上出現詩人群,代表詩人有艾青等

【20世紀40年代】
20世紀40年代代表詩人:王佐良 陳敬容 杜運燮 穆旦 羅寄一 鄭敏 唐祈 袁可嘉 牛漢 屠岸
1940年代中後期 中國新詩流派:在《詩創造》《中國新詩》等刊物上發表作品的詩人,代表詩人有穆旦杜運燮等
1940年代 九葉詩派:由穆旦鄭敏杜運燮袁可嘉辛笛陳敬容杭約赫唐祈唐湜所構成的詩派,作品有《九葉集》

7 當代部分(1950-)

【20世紀50年代】
20世紀50年代代表詩人 周夢蝶 羊令野 方思 餘光中 洛夫 羅門 蓉子 瘂弦 昌耀 林泠1950年代 中國現實主義:50年代開始全國報刊雜志上出版了大量的現實主義詩歌,代表詩人有李瑛郭小川公劉等
1953年2月 《現代詩》季刊:紀弦創辦《現代詩》,參加該詩刊的還有楊喚林泠方思羊令野鄭愁予等
1954年 藍星詩社:餘光中等成立藍星詩社,代表詩人有覃子豪鍾鼎文餘光中羅門蓉子等
1954年10月 創世紀詩社:洛夫張默瘂弦等發起創世紀詩社,出版《創世紀》詩刊
1956年 現代派詩群/新現代主義:紀弦號召詩壇同仁組成現代派提倡新現代主義,掀起自由詩運動及現代詩運動
1957年1月 《詩刊》:臧克家等詩人成立的專業性文學刊物《詩刊》
1957年1月 《星星》:《星星》詩刊在成都創刊,成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詩刊之一

【20世紀60年代 】
20世紀60年代代表詩人 鄭愁予 任洪淵 楊牧 葉維廉 食指

【20世紀70年代 】
20世紀70年代代表詩人 江河 北島 芒克 多多 舒婷 劉自立 嚴力 楊煉 梁小斌 顧城
1970年代 朦朧詩:70年代末期中國出現大批的優秀詩人發表新風格的現代意象詩,形成所謂的朦朧派
1978年12月 《今天》:北島芒克等創辦《今天》,推出北島楊煉顧城江河舒婷芒克江河嚴力等朦朧詩人的作品
1970年代 白洋淀詩群:屬於朦朧詩人群,白洋淀是聚集高官子弟的河北知青點,代表詩人有芒克多多根子等
1970年代末 中國新現實主義:在《詩刊》《星星》上發表的新現實主義詩歌,代表詩人有葉延濱流沙河傅天琳等

【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80年代代表詩人:周倫佑 於堅 翟永明 王小妮 歐陽江河 廖亦武 孫文波 呂德安 韓東 駱一禾 孟浪 陸憶敏 陳東東 萬夏 楊黎 張棗 李亞偉 西川 海子 小海
1980年代 新邊塞詩派詩歌:昌耀等以《綠風》詩刊為平台形成「新邊塞」詩派,以詠唱西部為主
1980年代 大學生詩派:80年代在中國各大學興起了前所未有的詩潮,共有4個梯隊的大學生詩歌創作隊伍
1982年至1986年 第三代/新生代/新世代/後新詩潮:前朦朧詩人之後,中國出現一大批更具有現代意識的新生代詩人
1984年 莽漢主義:李亞偉等創立非理性式的反文化的莽漢主義詩歌流派,代表人物有李亞偉萬夏胡冬馬松等
1984年 整體主義:石光華宋渠宋煒和楊遠宏等人創立整體主義詩歌流派,主要活動時間在1985-1989年間
1984年4月 海上詩派:「海上」(該詞源自「上海」倒置)詩派在上海成立,成員有王寅孟浪劉漫流陳東東等
1984年7月 圓明園詩派:北京詩人成立圓明園詩社,並自辦詩刊《圓明園》,成員有黑大春雪迪大仙刑天等
1985年2月 撒嬌派:京不特和默默在上海成立撒嬌詩社,創辦詩刊《撒嬌》,胡同和孟浪加盟
1985年春 他們詩群:《他們》創刊並成為第三代詩群崛起的重要標志,於堅韓東成為第三代的代表詩人
1985年5月 丑石詩群:《丑石》在福建霞浦誕生,後發展為全國性的民間詩歌報刊
1986年5月 非非主義:周倫佑藍馬楊黎等人發起的非非主義詩歌流派,90年代以後進入「後非非寫作」時期
1987年 一行詩社:嚴力在紐約創立一行詩社, 並出版詩刊《一行》,任主編
1980年代 神性寫作:以絕對精神為創作原則所形成的一類詩歌,其代表詩人有海子駱一禾戈麥等
1987年 新鄉土詩派:湖南詩人江堤彭國梁陳惠芳發起新鄉土詩派運動,並出編了《世紀末的田園》等刊物

【20世紀90年代 】
20世紀90年代代表詩人:詩陽 李元勝 馬永波 臧棣 樹才 伊沙 余怒 吳晨駿 戈麥 藍藍 桑克 西渡 楊鍵 徐江 安琪 孫磊 木朵 康城 朵漁 胡續冬 巫昂 范想 廖偉棠 沈浩波 呂葉 馬蘭 龐培 宋非 楊小濱 章平

【21世紀初】
2000年2月 《詩生活》:詩生活漢語詩歌網站成立,創辦人有萊耳桑克等
2000年3月 《詩江湖》:詩江湖網站成立,創辦人為南人等
2000年 《詩選刊》:《詩選刊》雜志創刊,前身是創刊於1985年的《詩神》月刊
2001年4月 《或者》詩刊:《或者》詩刊電子刊物創刊,創辦人為小引朵朵等
2001年5月 《詩歌報》:詩歌報網站成立,創辦人為於懷玉等
2000年7月 下半身寫作:沈浩波等創辦《下半身》詩刊,從此下半身寫作成為詩歌流派,並不斷引起爭議
2001年底 荒誕主義:祈國飛沙遠村牧野張小雲等成立荒誕主義詩歌實驗小組,荒誕主義詩派誕生
2001年底 靈性詩歌:北京《詩刊》藍色老虎詩歌沙龍等提出以靈性為詩歌理論核心詩歌的理論(參見哭與空)
2002年 新江西詩派:以譚五昌滕雲主編《新江西詩派》等新江西詩人出版刊物為主,形成了新江西詩派
2002年9月 詩先鋒:陳肖海夢等成立詩先鋒網站
2002年9月 《第三條道路》:林童譙達摩創立《第三條道路》詩報
2003年3月 垃圾派:皮旦(老頭子)等創立垃圾派,出版有《北京評論》網刊
2003年5月 新詩代:新詩代綜合中文詩歌網站成立,主編是海嘯
2003年11月 丑石詩歌網:福建謝宜興劉偉雄創辦丑石詩歌網,「丑石」從此走向網路
2003年 80後:出生於80年代的詩人在詩壇出現,2003年《詩選刊》及《海峽》等正式推出80後詩人專號專刊

搜集自維基網路、中國詩歌庫
整理自 湛瀘昭雪

⑼ 中國民間美術的主要種類代表作品及其特點

民間美術品種極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賞玩的造型藝術,亦有以實用為主的工藝品。總的來說,可分為:

①繪畫。其中包括版畫、年畫、建築彩畫、壁畫、燈籠畫、扇面畫等。

② 雕塑。有彩塑( 奇觀彩塑 、 小型泥人)、建築石雕、金屬鑄雕、木雕、磚刻、麵塑、琉璃建築飾件等。

③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製玩具、鐵制玩具、紙玩具、蠟玩具、活動玩具等。

④刺綉染織。包括蠟染、印花布、土布、織錦、刺綉、挑花、補花等。

⑤服飾。包括民族服裝、兒童服裝、嫁衣、綉花荷包、鞋墊、首飾、絨花絹花等。

⑥傢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 、竹器 、漆器、銅器及革製品、車馬具等帶有裝飾及藝術價值者等。

⑦戲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會造型等。

⑧ 剪紙。包括窗花、禮花、刺綉、刺綉花樣、掛箋等。

⑨紙扎燈紙。包括各種花燈、各種紙扎。

⑩ 編織。包括草編 、竹編 、柳條編、秫秸編、麥稈編、棕編 、紙編等。食品。糕點模、面花面點造型、糖果造型等。

(9)古詩是中國哪裡的民間藝術擴展閱讀:

民間美術與民俗活動關系極為密切,如民間的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生子祝壽、迎神賽會等活動中的年畫、剪紙、春聯、戲具、花燈 、扎紙 、符道神像 、服裝飾件 、龍舟綵船、月餅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數民族民俗節日中的服飾、布置等。

民間美術分布於各地,因地域、風俗、感情、氣質的差異又形成豐富的品類和風格。但它們都具有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統一的特點。另外 ,它們的製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紙、竹、泥土,但製作技巧高超、構思巧妙,擅長大膽想像、誇張,且常用人們熟悉的寓意諧音手法。

積極樂觀、清新剛健、淳樸活潑,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理想,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讓人有更多的喜慶感覺。

染織綉類的民間藝術實際上包括了印染、手工紡織、刺綉、織錦、緙絲等幾大類別。

印染是民間服飾和日常居室裝飾密切相關的工藝品,主要有蠟染、扎染、藍印花布、彩印畫布等,主要用在服裝、帽子、被褥、床飾、門簾、包袱布等方面,是用途非常廣泛的布藝。

刺綉則包括了四大名綉、各地民間刺綉、少數民族刺綉等。四大名綉有湘綉、蘇綉、蜀綉、粵綉,各地民族民間刺綉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苗綉、土族刺綉、滿族枕頂綉(綉於枕頭兩端)、湖北挑花和陝西、山西、河南民間手綉。

中國的傳統刺綉,根據使用者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工藝精緻程度的差別,分為民間刺綉和四大名綉。

民間刺綉是相對於具有宮廷文化風格和文人畫風格的「四大名綉」而言的、普遍存在於中國各地的民間刺綉工藝。中國傳統刺綉歷史悠久,隨著絲綢的產生和發展而存在。早在四五千年前,刺綉就已經成為「章服制度」中重要的裝飾手段。

兩千多年前的長沙馬王堆墓出土的刺綉已經有了豐富的不同針法。可見當時刺綉工藝已經出現了不同針法的程式化的固定工藝。1982年從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中,出土了戰國時期的綉衾(被)和禪(單)衣,上面綉著龍、鳳、虎和花卉等圖案,形神兼備,絢麗多彩。

漢代的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有「妾有綉腰襦,葳蕤自生光」的詩句。漢末、六朝時期,剌綉題材中出現了人物形象,為後來的人物綉品開了先河。唐、宋時期,文人們開始參與刺綉畫稿的設計,文人畫所表現的詩詞境界、書法和繪畫的雅緻,影響到民間刺綉的創作,刺綉開始向精緻化和文人化的方向發展。

到了宋代,刺綉幾乎成為婦女的女紅手藝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項,不少有文化的富家女子的刺綉創作,更使刺綉工藝臻於精細絕妙。明、清時期,全國城鄉出現了眾多的刺綉商業作坊。

尤其是明代,首先在上海出現了「露香園綉」這樣綉工精細,用針巧妙的以個人風格著稱的「顧綉」,並專門刺綉花鳥走獸畫幅、畫頁、手卷等陳設品,表明中國傳統刺綉從附屬在服飾上的裝飾手段,成為獨立欣賞的藝術品。

清代開始出現了幾個重要的刺綉藝術流派,如北京的京綉、開封的汴綉、山東的魯綉等,以及後人稱譽的四大名綉。清代後期,各地都出現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技藝特色的民間刺綉工藝。但是長期以來,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對各地出現的民間刺綉工藝極少關注,更談不上記錄和評介。

民間刺綉基本上處於與日常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普通「手藝」的地位,但是正是這種生活的藝術,才使得民間刺綉一代代自發地保留了下來,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傳統藝術中最精彩、最形象、最富有文化內涵的非物質文化品類。

閱讀全文

與古詩是中國哪裡的民間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