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比明代更好的裝飾藝術是哪個朝代

比明代更好的裝飾藝術是哪個朝代

發布時間:2023-02-02 05:14:52

① 中國古代傢具最鼎盛的時期的時期是哪個時期

中國古代傢具的最鼎盛時期是明清兩代。

明清傢具的藝術風格和裝飾特點;
一,明式傢具:
1,明式傢具是指製作於明至清代前期材美工精、典雅簡朴具有特定造型風格的傢具。明式傢具以結構上的合理化與造型上的藝術化,充分地展示出簡潔、明快、質朴的藝術風貌。並善於將雅俗熔於一爐,雅而致用,俗不傷雅,達到美學、力學、功用三者的完美統一。
2, 明式傢具的整體結構以框架式樣為主要的形式,呈現有束腰和無束腰兩大結構特徵。無束腰傢具以圓腿側足為主,造型簡練穩重。有束腰傢具方腿直足,或三彎腿或鼓腿,形體敦厚而顯得莊重秀麗。這兩種造法,給人以虛實相間、方正穩重的感受,成功地體現出科學性和藝術性融於一體的造型美。
3,明式傢具造型上另一特色是特別講究線條美。它不以繁縟的花飾取勝,而著重於傢具外部輪廓的線條變化,因物而異,各呈其姿,給人以強烈的線條美。如「S」形椅背,既符合人的生理特點,又別具一格。線腳的變化和運用是明式傢具線條造型的另一體現。線腳是指傢具邊框邊緣的造型線條。通過平面、凹面、凸面、陰線、陽線之間不同比例的搭配組合,形成千變萬化的幾何形斷面,達到鮮明的裝飾效果,極富藝術情趣。
4,明式傢具裝飾手法善於提煉,精於取捨,主要通過木紋、雕刻、鑲嵌和附屬構件等來體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選料上,十分注意木材的紋理,凡紋理清晰好看的「美材」,總是放在傢具的顯著部分,格外鈞用雋永耐看。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浮雕與透雕結合及圓雕等多種,其中以浮雕最為常用。雕刻題材十分廣泛,大致有卷草、蓮紋、雲紋、靈芝、龍紋、螭紋、花鳥、走獸、山水、人物、鳳紋、宗教圖案等。刀法線條流暢,生動形象極富生氣。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傢具的背板、牙板、牙子、圍子等處,常做小面積雕刻,以少勝多,工精意巧的裝飾效果格外引人注目。

二,清式傢具:
1,清初傢具沿襲明式傢具的風格,但隨著歷史發展,滿漢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清康熙年間逐漸形成了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華麗氣派的清式傢具風格,到乾隆時達到顛峰。乾隆時期的傢具,尤其是宮廷傢具,材質優良,做工細膩,尤以裝飾見長,多種材料、多種工藝結合運用,是清式傢具的典型代表。

2,在用材上,清代中期以前的傢具,特別是宮中傢具,常用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其中以紫檀木為首選,其次是花梨木和雞翅木。用料講究清一色,各種木料不混用。為了保證外觀色澤紋理的一致和堅固牢靠,有的傢具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清中期以後,上述三種木料逐漸缺少,遂以紅木代替。
3,裝飾方面,為了追求富貴豪華的裝飾效果,充分利用了各種裝飾材料和使用了各種工藝美術手段,可謂集裝飾技法之大成。但有些清式傢具為裝飾而裝飾,雕飾過繁過濫,也成了清式傢具的一大缺點。
4,清式傢具採用最多的裝飾手法是雕刻、鑲嵌和描繪。雕刻刀工細膩入微,以透雕最為常用,突出空靈剔透的效果,有時與浮雕相結合,取得更好的立體效果。鑲嵌在清式傢具更為普遍地運用,有木嵌、竹嵌、骨嵌、牙嵌、石嵌、螺鈿嵌、百寶嵌、琺琅嵌乃至瑪瑙嵌、琥珀嵌等,品種豐富,流光異彩,華美奪目。其中琺琅技法由國外傳入,用於傢具裝飾僅見於清代。描金和彩繪也是清代傢具的常用裝飾手段,吉祥圖案是清式傢具最喜歡的裝飾題材。
5,綜觀清式傢具,以清中期為代表,總的特點是品種豐富,式樣多變,追求奇巧;裝飾上富麗豪華,並能吸收外來文化,融會中西藝術。造型上突出穩定、厚重的雄偉氣度,製作上匯集雕、嵌、描、繪、堆漆、剔犀等高超技藝,品種上不僅具有明代傢具的類型,而且還延伸出諸多形式的新型傢具,使清式傢具形成了有別於明代風格的鮮明特色。

② 簡述各朝代的建築藝術特徵(唐宋明清)

在舊石器時代,如山西垣曲、廣東韶關和湖北長陽都曾發現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山洞;到了新石器時代,中國已經出現了各種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並開始從事農業生產,從而出現了各種房屋和聚落。就穴居建築的發展而言,從剖面看大致的發展過程時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築——有台基的地面建築,生活,居住的平面高度由低向高逐漸升起;平面上看則是圓形——抹角方形、長方形——長方形;房間數目由單一發展為前後兩室至多室並聯。
商朝青銅器手工業非常發達,留下大量紀事甲骨。甲骨文中「宮」「高」「京」「宗」等文字可以看出當時建築有台基式,干欄式等不同形制。板瓦、筒瓦、脊瓦等出現,春秋時期普遍使用,並出現陶制排水管。建築色彩開始有嚴格的等級制度。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禮制,鞏固皇權,成為中國其後兩千餘年的主導思想。儒家「慎終追遠」的思想加強了商以來傳統的厚葬制度,使陵墓建築規模大大提高,建築水平也隨之提高。東漢建築平面、外觀日趨復雜,高台建築漸少,樓閣建築逐步增加,並開始使用大量成組斗栱。磚石結構迅速發展,各種空心磚墓、磚券、石板墓出現。漢朝成為中國建築發展的第一個高潮時期。這一時期的住宅,規模較小的住宅,平面為方形或長方形。房屋構造除少數用承重牆結構外,大多數採用木結構體系。廣州和四川出土過一些干闌式建築明器,一般是上下兩層,下層開敞,樓上住人,有的是倉庫,以適應南方濕熱的天氣。稍大規模住宅,採用院落形式,或曲、或方。有部分二層,三層閣樓。貴族大型宅第,外有正門,屋頂中央高,側邊低,旁設小門,便於進出。院內的前堂為主要建築,有部分貴族富豪修建花園住宅,園內重閣迴廊,構石為山,引水為池。在陵墓方面,春秋戰國時,墓上植樹,而不覆土累墳,秦漢陵墓普遍封土。陝西臨潼驪山的秦始皇陵,是秦漢陵墓中,規模最大的,由三層方形夯土台累疊而成。下層東西寬345米,南北長350米,每層台壁都向內斜收;自底至頂,三層共高43米。陵的周圍有內外兩層牆垣。陵園東垣外,為規模龐大的兵馬俑。
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建築和道教建築的興起。自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後,至兩晉時期,民不聊生,佛教得以蓬勃發展,直至近代,佛教在建築、繪畫、雕塑、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現雲崗石窟。魏晉南北朝逐漸形成了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兵力發展的格局。士人歸隱之心迫切,「隱居而求其志」。園林規模漸小,內容豐富,體察山水於細微之處——以小觀大。
隋唐五代時期是中國木構建築成熟的時期,現有少量當時建築遺存,為不可多得的文物。
唐代建築,氣魄宏偉、嚴整開朗為其特點,規模宏大,規劃嚴整,中國建築群的整體規劃在這一時期日趨成熟。舒展朴實,莊重大方,色調簡潔明快。唐都長安和東都洛陽皆修建了規模巨大的宮殿、苑囿、官署,且建築布局也更加規范合理。其中長安更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規劃也是中國古代都城中最為嚴整的,城內的大明宮更是雄偉。其遺址面積相當於北京紫禁城總面積的3倍左右。唐代的木構建築實現了藝術加工與結構造型的統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建築構件均體現了力與美的完美結合。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築,體現了上述特點。此外,唐代的磚石建築也有進一步的發展,佛塔大多採用磚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廣州懷聖寺光塔和大理千尋塔等。中國現存唐塔均為磚石塔。現今遺存的唐代木構建築僅余佛光寺大殿,南禪寺大殿等四座。但最早的南禪寺大殿建於建中三年,已屬中唐。對於初盛唐的結構,可從敦煌壁畫及同時代日本建築窺得一二。初唐承隋制,斗拱簡單,最多出一至二跳。如出兩跳,多第一跳偷心,第二跳承令拱或替木。補間鋪作多用人字拱,偶有駝峰。檐下正心一線用一拱一枋作一組,出兩跳側用兩組,枋上不隱刻出慢拱。各枋使用單材,枋間置散斗或斗子蜀柱。盛唐經濟發達,生產力大大發展,連帶建築技術也快速提高。斗拱在短時間內演變成成熟的樣式,發展到最多雙抄雙下昂的四跳,復雜度更大增,出現逐跳計心及重拱等樣式。盛唐斗拱最外出跳多承令拱不出耍頭。補間用一朵,櫨斗置於駝峰上,出跳比柱頭斗拱少。中晚唐承盛唐啟五代,斗拱演變較少。中唐出現耍頭出令拱,並削成批竹狀。南禪寺大殿第一層枋上刻出慢拱。
宋朝在經濟、手工業和科學技術方面都有發展,使得宋代的建築師、木匠、技工、工程師、斗栱體系、建築構造與造型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築方式也日漸趨向系統化與模組化,建築物慢慢出現了自由多變的組合,並且綻放出成熟的風格並且擁有更專業的外型。為了增強室內的空間與採光度,採用了減柱法和移柱法,樑柱上的斗拱鋪作層數增多,更出現了不規整形的樑柱鋪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樑柱鋪排的工整模式。雖然宋朝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建築物,但傑出的建築都是佛塔、石橋、木橋、園林、皇陵與宮殿。由於注重意境的園林設計特意追求把自然美與人工美融為一體的意境,所以這一時期的建築,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變得纖巧秀麗,柔弱纖秀,曲線柔和,注重裝飾,華麗而繁細。建築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翹之勢,不像唐代渾厚的風格,給人一種輕柔的感覺。油漆的大量使用,顏色十分突出。在窗欞,樑柱與石座的雕刻與彩繪的變化十分豐富,柱子造型更是變化多端。
明代的建築樣式,上承宋代營造法式的傳統,下啟清代官修的工程作法。無顯著變化,但建築設計規劃以規模宏大、氣象雄偉為主要特點。明初的建築風格,與宋代、元代相近,古樸雄渾,明代中期的建築風格嚴謹,而晚明的建築風格趨向繁瑣。這一時期,建築方面進一步發展了木構架藝術、技術,官式建築形象較為嚴謹穩重,其裝修、彩畫、裝飾日趨定型化;裝修陳設上也留下許多磚石、琉璃、硬木等不同材質的作品,磚已普遍用於民居砌牆。明代的地方建築也空前繁榮,各地的住宅、園林、祠堂、村鎮建築普遍興盛,其中江南經濟發達地區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諸省最為突出,直到今天,這些地區還留有眾多的明代建築。明代中晚期,各地的造園活動出現一個新高潮。江南富裕地區的村鎮多進行了有計劃的建設,出現了許多環境優美、設施良好的優秀村鎮實例。它們一般都有高質量的道路、橋梁、標榜本村傑出人士的牌坊、作為宗族聯系紐帶的祠堂、教育子弟用的書院,以及公共使用的風雨橋、路亭、戲台、廟宇等建築。明朝在建築技術上的進步主要有:第一,磚的生產技術改進,產量增加,各地建築普遍使用磚牆,府縣城牆也普遍用磚貼砌,一改元代以前以土牆為主的狀況。此外,還創造了一種用刨子加工成各種線腳作為建築裝修的工藝,稱之為「磚細」,通常用作門窗框、牆壁貼面等。與之同時,磚雕也有很大發展。第二,琉璃製作技術進一步提高。琉璃塔、琉璃門、琉璃牌坊、琉璃照壁等都在明朝有所發展,琉璃瓦在各地廟宇上普遍使用,色彩品種增多,中國建築色彩斑斕、絢麗多姿的特點已達到成熟階段。第三,木構架技術在強化整體結構性能、簡化施工和斗拱裝飾化三個方面有所發展。例如宋代常用的用一層層木構架相疊而成樓閣的方法,被貫通上下樓層的柱子構成的整體式框架所代替;柱與柱之間增加了聯系構件的穿插枋、隨梁枋,改善了殿閣建築結構;斗拱用料變小而排列越來越叢密,等等。這些都使明代建築的面貌產生了與宋代建築的明顯差異。
清代的都城北京城基本保持了明朝時的原狀,城內共有20座高大、雄偉的城門,氣勢最為磅礴的是內城的正陽門。因沿用了明代的帝王宮殿,清代帝王興建了大規模的皇家園林,這些園林建築是清代建築的精華,其中包括華美的圓明園與頤和園。在清代建築群實例中,群體布置與裝修設計水平已達成熟。尤其是園林建築,在結合地形或空間進行處理、變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風格獨特的藏傳佛教建築在這一時期興盛。這些佛寺造型多樣,打破了原有寺廟建築傳統單一的程式化處理,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建築形式,以北京雍和宮和承德興建的一批藏傳佛教寺院為代表。清代晚期,中國還出現了部分中西合璧的新建築形象。建築技術受木材資源日漸匱乏的影響,對傳統木構架技術進行改造,逐步增加磚石材料的應用范圍,因此在建築外貌上亦有所改變。經濟的發展助長了享樂思想的萌發,藝術風格上的裝飾主義十分盛行,由日用生活品開始向建築上推移,磚雕、木雕、石雕技藝在建築上廣泛應用。若與明代建築狀況相對比,可以說,清代在園林建築、藏傳佛教建築、民居建築三方面有著巨大的成就。同時建築藝術上更注意總體布局及藝術意境的發揮,尤其在建築裝飾藝術方面更具有劃時代表現。所以清代建築在中國建築發展史中佔有重要的繼往開來的地位,有些方面尚帶有歷史總結的性質。有: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攢尖五種形式。在這最基本的建築形式中,廡殿又有單檐廡殿、重檐廡殿;歇山有單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懸山,常見者既有一層,也有兩層樓房;攢尖建築則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圓形、單檐、重檐、多層檐等多種形式。清代建築的藝術風格亦有很大改變。宋元以來,傳統建築造型上所表現出的巨大的出檐、柔和的屋頂曲線、雄大的斗拱、粗壯的柱身、檐柱的生起與側腳等特色逐漸退化,穩重、嚴謹的風格日趨消失,即不再追求建築的結構美和構造美,而更著眼於建築組合、形體變化及細部裝飾等方面的美學形式。例如:北京西郊園林、承德避暑山莊、承德外八廟等建築群的組合,都達到了歷史上最高水平,顯示了建築匠師在不同地形條件下,靈活而妥善地運用各種建築體型進行空間組合的能力,也表現出他們高度敏銳的尺度感。清代單體建築造型已不滿足於傳統的幾間幾架簡單長方塊建築,而盡量在進退凹凸、平座出檐、屋頂形式、廊房門牆等方面追求變化,創造出更富於藝術表現力的形體。如承德普寧寺大乘閣、北京雍和宮萬福閣、拉薩布達拉宮、呼和浩特席力圖召大經堂等優秀實例。清代建築藝術在裝飾藝術方面更為突出,它表現在彩畫、小木作、欄桿、內檐裝修、雕刻、塑壁等各方面。清代建築彩畫突破了明代旋子彩畫的窠臼,官式彩畫發展成為三大類:和璽、旋子和蘇式彩畫。詳細分析尚有金龍和璽、龍鳳和璽、大點金旋子、小點金旋子、石碾玉、雅伍墨、雄黃玉、金琢黑蘇畫、金線蘇畫、黃線蘇畫、海墁蘇畫等的區別,分別畫在不同建築的不同部位上。彩畫工藝中又結合瀝粉、貼金、掃青綠等手法來加強裝飾效果,更使建築外觀顯得輝煌綺麗、多彩多姿。門窗類型在清代明顯加多,而且門窗欞格圖案更為繁雜,與明代簡單的井字格、柳條格、枕花格、錦紋格不可同日而語。在清代,許多門窗欞格圖案已發展為套疊式,即兩種圖案相疊加,如十字海棠式、八方套六方式、套龜背錦式等。江南地區還喜歡用夔紋式,並由此演化為亂紋式,更進一步變異為粗紋亂紋結合式樣。浙江東陽、雲南劍川等木雕技藝發達地區,有些民居門隔扇心全為透雕的木刻製品,花鳥樹石躍於門上,完全成為一組畫屏。內檐隔斷也是裝飾的重點,除隔扇門、板壁以外,大量應用罩類以分隔室內空間。僅常見的就有欄桿罩、幾腿罩、飛罩、炕罩、圓光罩、八方罩、盤藤罩、花罩等式,此外尚有博古架、太師壁等亦為室內隔斷形式。豐富的內檐隔斷創造出似隔非隔、空間穿插的內部空間環境。內檐裝修中還引用了大量工藝美術品的製造工藝技術,如硬木貼絡、景泰藍、玉石雕刻、貝雕、金銀鑲嵌、竹篾、絲綢紗絹裝裱、金花牆紙等,使室內觀賞環境更加美輪美奐。磚、木、石雕在清代建築中應用亦十分廣泛,幾乎成為富裕人家表現財力的一種標志。其他裝飾手段,如塑壁、灰塑、大理石鑲嵌、石膏花飾等亦得到重視。清代建築裝飾藝術充分表現出工匠的巧思異想與中國傳統建築的形式美感。

③ 你認為中國美術史中的哪個朝代最重要為什麼

宋代!
一、宋代繪畫為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高峰,其巨大價值在於豐富藝術表現的手法,運用提煉精粹而純熟的描繪技術,直接並間接地反映了現實生活。在歷史上宋代的繪畫(和明清的版畫)在內容的現實性表現的藝術性方面比較最接近人民群眾的愛好與要求。

宋元時期的雕塑作品中,唐代那樣的理想成分減少了,生活的氣息加強了。寫實能力有顯著的提高,但保持了造型的洗煉。

宋元時期的工藝美術是明清工藝的前驅。宋瓷的造型、裝飾及其統一的效果成為工藝史上的獨特的典型。

二、在繪畫藝術的范圍內:

宗教畫的發展已經停頓。特點是藉世俗性的熱鬧場面以提高吸引觀眾的力量(如開封大相國寺壁畫鬥法的場面和其他壁畫的炫耀隊伍行列的場面),追求外表上的豐富變化和畫面上的熱鬧(如《朝元仙仗圖卷》中繁復稠密的衣褶和人物動作與位置方向的多樣,代替了人物形象的個性化的深入描寫等)。

但有些宗教畫和宗教雕塑宗教意識不強,而轉向生活中的形象描寫,可以算作世俗藝術的一部分了。

描寫貴族生活的繪畫比較流行,注重真實的具體的描寫,能夠通過瞬間的景象,具體地表現人與人之間的一定關系和在生活中的神情動態。肖像畫仍是專門的技藝。

也有突破貴族生活的題材范圍,而表現了農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如《清明上河圖》,可以作為此一時代現實主義藝術的標志,它與當時流行的市民文學的精神是一致的。

當時漢族與外族間的關系在繪畫中也得到了反映。直接反映的如《中興瑞應圖》(蕭照作)和《中興四將》畫像(劉松年作),間接反映的多寄寓於歷史故事,如《伯夷叔齊採薇》、《昭君出塞》、《文姬歸漢》、《便橋見虜》、《郭子儀見回紇》等。外族的生活也成為重要的繪畫題材。

表現自然景物的山水畫和花鳥畫在宋代充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繪畫藝術中有特別重要地位的體裁。

山水畫表現祖國山河的壯偉和優美,山川大地樹木等因季節氣候不同而呈現的豐富動人的變化,花鳥畫中表現花卉禽獸的新鮮活潑的生命景象。這兩種繪畫體裁,雖是以自然界的事物為描寫對象,但在宋代優秀畫家的筆下不是單純的自然事物的再現,其中體現著強烈的情感和有力的理想,對於觀眾能產生鼓舞的力量和提高精神生活的作用。

三、宋代繪畫藝術技巧上有重要的創造,著重人物的精神狀態及思想情緒的表現,著重山水花鳥的動人的美的意趣,圍繞著闡明及突出主題的要求自由地而且靈活地組織畫面,不受任何機械法則的支配,善於抓住對象外形特徵進行提煉形象等等。宋代繪畫藝術技巧的創造使中國繪畫的樣式特點逐漸形成,並日益增強了其從思想上及情感上影響人的力量。

作為表現手段的筆墨諸因素的藝術效果被宋代和元代的畫家們真正體會到了。繪畫藝術的魅力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被強調起來,這是中國繪畫藝術成熟的現象之一。

宋代和元代的雕塑藝術的洗煉的造型是寫實手法的理想的運用。

四、宋代一些士大夫和統治階級中人直接從事繪畫活動,對於繪畫藝術的繁榮和提高在某一階段上也有促進的作用。但是其重視經典中的歷史題材和文學內容就有避開直接表現現實生活和來自現實生活的情感的傾向。並開始一種「游戲筆墨」的風尚。

宋代和元代士大夫畫家在某一方面具有的特殊的藝術敏感,例如他們對於筆墨諸因素的藝術效果的重視與有意識的追求,也使繪畫藝術有了新的表現,並為繪畫技術積累了新的經驗。

五、宋代美術(繪畫、雕塑)、工藝所達到的高度水平是以當時社會中新的經濟因素的發展為條件的。但附庸於士大夫階級的生活正是這一時期各種藝術共同受到的封建社會的束縛。宋代和元代的美術,特別是元代的繪畫說明,如果不能進一步突破這種束縛,美術的現實主義的發展的餘地是很小的。

柴周的禁軍統帥趙匡胤(宋太祖)在公元九六○年奪取政權,建立了宋朝。

北宋的工商業很發達。政府掌握了金、銀、銅、鐵等礦業的開采。造船技術很進步,能制十桅十帆,可搭乘四五百人,載重三十萬斤,有隔水倉的大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印刷術已非常普遍,開始有了活字版印刷。政府和民間的絲織及陶瓷每年都有巨額的產量,並開拓了海內外的廣大市場。商業繁盛的結果,大城市更興盛起來,並且數目也增多了。特別是南宋到元朝,海外貿易的商港,如廣州、泉州。商稅是北宋和南宋政府的最大一種收入,宋神宗時全國商稅每年一千萬貫,光開封一處就可收入五十五萬貫。貨幣流通需要量很大,金銀普遍被當作了貨幣,並已開始發行紙幣。宋代是封建商業發展的重要時期。

在對外關繫上,北宋和南宋都是經常軟弱無力的。北宋初年失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遼國保持了長期威脅宋朝統治的優勢地位。而且在陝甘一帶這時又新興起了夏國。北宋政府對於遼和西夏只是屈膝求和。

北宋中期,內外交困的局面使一部分比較開明的統治者要求變法改革。宋神宗趙頊和當時傑出的政治家王安石的新政策在公元一○六九年以後陸續實行,新法客觀上符合農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相對地壓制了大官僚地主富商。但是這一斗爭最後是失敗了。而且後來演變成官僚集團爭奪權利的斗爭,完全失掉改革的意義。新舊黨人的紛爭一直延續到北宋滅亡。

公元十二世紀初,在契丹背後新興起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金兵在公元一一二五年滅遼後,開始南下,北宋朝廷無意抵抗,公元一一二七年金兵攻破了開封,擄走徽宗欽宗,開封被搶掠一空,這一中古時期作為政治、文化與經濟中心的第一大城市遭到徹底的破壞。

康王趙構逃到南方,以杭州為都城建立南宋政權,他和秦檜反對抗金,對金屈膝求和,華北各地人民自己組織的義軍和驍勇善戰的愛國的軍隊共同進行的堅強抵抗遏止了金兵的攻勢,岳飛就是抗金中的傑出的愛國將領代表。公元一一六一年金兵在採石之敗是南北對峙穩定局面的開始。

江南地區在南宋時期得到進一步的開發。興修水利,進行大規模的築堤,並盛行圩田,大大擴大了耕地面積。但是這些改進的同時,土地兼並也在急速進行。

公元十三世紀初蒙古族的騎兵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勃然興起成為一個震驚世界的力量。在幾十年裡,成吉思汗象暴風一般席捲歐亞兩洲,公元一二七六年,南宋都城臨安也陷落。

北方淪陷後,在遼金統治下,人民生活極為痛苦。農業和工商業顯著的倒退,許多手工業工人淪於工奴的地位。歐亞之間,陸上和海上的交通大為暢通。許多西方人來到中國,其中有很多技藝人材,他們都起了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統治下,人民的反抗始終未停止過。初期反元的暴動和起義,雖廣泛然而分散,地區多在江南。但經過長期斗爭,起義日漸擴大,並日益向北方發展。到公元一三五一年便匯合而形成以紅巾軍為主導的大起義,而導致元朝統治的被推翻。

宋代統治的三百年之間,科學技術有巨大的進步,並出現系統的科學著作,例如建築學的《營造法式》,葯物學的《本草》,兵器製造學的《武經總要》等。

道教在宋代得到發展,並最後形成其詭異的龐雜的體系。北宋時期,從宋太宗趙匡義到徽宗趙佶,不斷興修道觀,大事靡費。在南宋時期,道教流行於北方,並出現各種教派。這些新教派當時是反抗金人統治的一種組織;然而演變到元朝,則已變成統治者的工具。佛教自唐代開始的禪宗,成為最大的教派。禪宗特別著重內心的修善,提倡恬靜樸素的生活和神秘的直覺。禪宗思想影響儒家哲學的結果產生了宋代的理學。理學是儒家思想進一步的玄學化。理學的大師,如北宋的程頤和南宋的朱熹,及其流派彼此之間因看法的分歧而相互懷有極深的成見,但其唯心論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是一致的。理學的發展順應了統治階級鞏固封建宗法的思想制度的需要。

在宋朝,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反映當時由商人要求的比較進步的功利主義思想(南宋的葉適、陳亮)和反映農民的樸素的平等思想的農村公社思想(北宋康與之,南宋鄧牧)。

宋代文學中以「詞」最為發達。有很多著名的詞人和為人傳誦的篇章,其中有纏綿悱惻的抒情小令,也有慷慨雄壯的或情致委婉的慢調,表現情感的范圍比五代的詞曲又有了擴大,宋元時代是戲曲小說發展的重要階級。北宋時期開始在金朝中都(今北京)發展起來的「諸宮調」和「雜劇」、「散套小令」,在南宋的臨安發展起來的「話本」、「小說」,在永嘉一帶興起的「南戲」都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這些文學作品已不只是為皇帝官僚和士大夫階級服務,並且也開拓為平民(商人、差吏、兵士、城市手工業者等)服務。

宋代美術中,宗教美術仍佔一定的數量。文獻記載依照帝王的要求幾次大規模的修建道觀,如:上清太平宮、玉清昭應宮、景靈宮、五嶽觀、寶籙宮等,這些宮觀中皆有當時名手從事繪畫、雕塑的工作。現存的宋、遼、金、元的建築實例較前代豐富,其中有些尚保存得相當完整,可以具體說明中國古代建築在技術和藝術上的成就。這些建築物中也多有壁畫和塑像,其中一部分還是未經重修的原狀。遼、金地區及元代寺廟中的雕塑(泥塑或木雕)遺存對於了解古代雕塑有重大的價值。

宋代美術,由於繼續了唐五代的風氣,世俗的美術脫離了宗教的羈絆,而得到獨立的發展。繪畫的卷軸形式在宋代大大盛行起來。這些卷軸畫中有一部分是由屏風及紈扇的裝飾演變而來。宋代繪畫活動的中心是皇家的畫院,由於繪畫已經成為一種手工業行業,市場的需要也刺激了繪畫藝術的繁榮。

宋元時期的繪畫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①北宋初約一百年中,保持著五代的傳統,花鳥畫遵守黃筌的程式,山水畫是傳李成、范寬的衣缽。②熙寧元豐年間(公元一○六八—一一○○年)由於花鳥畫家崔白和山水畫家郭熙的出現而有了顯著的新變化,由於擴大了表現范圍,宋代的繪畫在現實主義的道路上大大前進了一步。這時的畫論著作(《林泉高致》和《圖畫見聞志》)中提出的主張,反映了創作實踐上的新要求。③徽宗趙佶到南宋高宗趙構和孝宗趙昚(公元一一○一—一一八九年)是宮廷畫院最活躍的時候,畫家眾多,在表現技巧上力求精能。④南宋的大部分是李唐、劉松年和馬遠、夏圭畫風起支配作用的時期。⑤元朝的統治時期的繪畫,最引人注目的是水墨山水的發展,特別是在筆墨技法上注重表現效果和繪畫思想上輕視生活內容的傾向,元代的這一部分繪畫造成了中國繪畫史上的大轉變。

宋代的工藝美術,正如當時各種手工業一樣,在技術上和藝術上普遍的有所提高。而特別有突出的成就的是陶瓷工藝。宋元陶瓷的產地遍布各地,宋元陶瓷的優雅風格是世界工藝史上傑出的典型。

宋朝初年開始建立的「翰林圖畫院」,是繪畫藝術繼續繁榮的表現。宋代畫院對於宋代繪畫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重要的繪畫活動都是圍繞著畫院進行的。

在社會中,如晚唐五代的情況一樣,繪畫成為一種有了固定地位的行業,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有所發展。汴梁(今開封)的相國寺廟會,大殿後,資聖門前就有與書籍並列的圖畫買賣;後廊有專門畫像的生意。很多記載透露出繪畫進入手工業、商業行列的事實,汴梁有一個畫家劉宗道擅長畫「照盆孩兒」,畫得很巧妙,小孩用手指水盆中自己的影子,影子也指人。為了防止旁人模仿競爭,每一次創了新稿都是畫成幾百本以後,一次出售。汴梁也有的畫家由於他們長於畫小兒,就叫作「杜孩兒」;由於長於畫宮室建築,就叫「趙樓台」。汴梁有一個出名的美麗女子秦妙觀,畫家們畫了她的像到各地去賣。汴梁是一個文化中心,圖畫和雕版書都被販往各地;而也有從外地販到汴梁來的。山西絳州的畫家楊威,專畫農村生活供應商販,如果他知道來販的商人是販往汴梁,他就告訴他們到畫院門前去賣,可以得到高價。北宋有名的山水畫家燕文貴原來是軍人,來到汴梁時候,在街道上出售自己的作品,從而引起注意。繪畫作品的商品化是了解中古繪畫藝術發展的一個關鍵,有待於深入的研究。

繪畫進入手工業商業的行列,繪畫作品的商品化(不是當作珍貴的雅玩或古董),比寺廟壁畫更進一步與社會群眾建立聯系。直接以廣泛的社會群眾(包括勞動人民工商業者和統治階級的下層,如士兵、胥吏等)為供應對象,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群眾的心理和情緒。

封建統治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文化財富的掠奪者。繪畫就象人民創造的一切藝術品一樣,也成為他們奢侈生活的點綴,除了適應他們生活上的需要以外,也相應反映他們的心理和情緒。在這樣的動機下,北宋初沿襲了五代的舊制,並加以擴大,成立了畫院。畫院作品不可避免的反映了貴族生活的趣味,而進一步發展了貴族的美術。

畫院的制度與一般工匠不同,繪畫的工匠屬於「八作司」(例如彩畫建築裝飾畫的工匠和一般的壁畫工匠)。工匠們的報酬叫「食錢」,畫院畫家的報酬叫「俸值」。然而和一般士大夫也還不同。一般士大夫可以去作地方官,畫院畫家就沒有資格。升級也有一定的限制。在服飾上(成為宋代一個多次討論的問題),也有一定的限制。例如雖能象文官一樣,穿緋色(四品)和紫色(五品)的官服,但不能象同等級的文官一樣「佩魚」(金質和銀的魚形裝飾)。宋代畫院畫家地位是逐漸提高的,宋徽宗趙佶時期,畫院制度又有新改變,成為科舉制的一部分。

北宋初年,參加畫院的畫家來自西蜀和南唐的畫家很多。西蜀畫家在乾德三年(公元九六五年)隨了孟昶來汴梁的有黃筌(不久即去世)、黃居采、黃惟亮、趙元長、夏侯延佑、袁仁厚、高文進、高懷節、高懷寶等人。南唐畫家在開寶八年(公元九七五年)隨李煜來汴梁的有王齊翰、周文矩、顧德謙、厲昭慶、徐崇嗣等。

中原一帶有若干有名畫家也被吸收入畫院。王靄、高益、王道真等,都是人物畫家,並擅長宗教壁畫。

北宋初年的畫院中,西蜀畫家占重要地位,黃居采和高文進是中心人物。花鳥畫方面,來自南唐的徐崇嗣,按照自己祖父徐熙的方法作畫就受排擠,不得不改學黃家的畫法。黃家的畫風支配畫院近百年之久。人物畫方面,高文進也很專斷。史載王士元畫一張《武王誓師獨夫崇飲圖》,很受觀眾稱贊,汴梁很多人每天到掛畫的孫四皓家去看。孫四皓是汴梁一個有名的好畫、好客的人,也是趙匡胤的親戚,孫家也聚集了很多畫家。孫四皓把王士元的這幅畫獻到皇家,高文進故意定為下品,把王士元氣走。

宋太宗趙匡義也進行搜訪古今名畫。在太平興國年間(公元九七六——九八二年)下令天下郡縣進行搜集,由黃居采和高文進負責鑒定工作。端拱元年(公元九八八年)在崇文院的中堂設立「秘閣」作為貯藏的地方。

趙匡義對於繪畫很有興致。除了設立畫院和秘閣兩事以外,他還撰了一部《名畫斷》,是按照唐朝一部同名的書的體例編撰的,而成為它的續編,包括畫家一百零三人的姓名,此書現已佚。

二、人物畫的創作活動

在北宋時代有多次大規模繪制宗教壁畫的活動,這些活動都是以畫院為中心,而且是畫院畫家的主要任務的一部分。現在只舉畫大相國寺和畫玉清昭應宮為例。

大相國寺是汴梁最大的一個廟,有六十餘院,是個社會活動的中心。廟會每月開放五次,進行各種日用雜物的交易,異常熱鬧。

自唐代以來,大相國寺就保存了很多藝術名跡,如吳道子畫的文殊和維摩、車道政畫的毗沙門天王、名匠王溫裝鑾的彌勒像、名匠李秀刻的大殿障日板等,共稱「相藍十絕」。北宋初年名畫家高益在重修廟宇的時候進行了壁畫。大相國寺後來再重修的時候藏在皇家的高益的舊底本就成重繪的根據。一次重修是高文進、王道真、李用及和李象坤等名畫手參加的。又一次重修是在治平二年(公元一○六五年)大水之後,治平二年因為多雨,汴河漲水造成水災,大相國寺牆壁浸坍了很多,水退後只保存下高、王、二李等人所作的四幅。進行重繪時,崔白和李元濟參加了工作。——從高益、高文進到崔白、李元濟,屢次參加大相國寺繪制壁畫工作的都是當時第一流的名手。

從這些壁畫名稱上可以看出一部分壁畫的內容。

高益畫「阿育王變相」「熾盛光佛降九曜」就是有小幅底本收藏下來的。大水未毀的四堵是:王道真畫「給孤獨長者買只陀太子園因緣」、「志公變」、「十二面觀音像」,李用及和李象坤合畫「牢度差斗聖變相」和高文進畫「大降魔變」。相國寺大殿的壁畫,左壁是「熾盛光佛降九曜鬼百戲」,右壁是「佛降鬼子母建立殿庭樂部馬隊之類」。

這些變相大多是園林、鬥法、降魔、樂部馬隊、百戲,十一面觀音,總之,是炫示一些熱鬧場面。

這些壁畫中明顯的有真實的生活素材。宋太宗趙匡義很嘉許高益畫「阿育王變相」中的戰爭場面,以為高益了解軍事。高益畫的樂隊,其中彈琵琶的撥下弦,但另外管樂器都在奏四字,琵琶四字在上弦,懂音樂的人解釋琵琶是撥過才有聲,撥下弦表示發聲的正是四字所在的弦。

玉清昭應宮是宋真宗趙恆為掩飾自己對外戰爭的失敗而修建的。

修建「玉清昭應宮」以貯藏「天書」,並供奉玉皇、聖祖(捏造的趙氏祖先——趙玄朗)、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匡義),規模宏偉,原計劃要十五年修成。但修築時,晝夜不停,夜間則燃燭施工,所以只用了七年。

為了修築玉清昭應宮,召募各地有名的畫家就超過了三千人,經過考試入選的是武宗元、王拙二人為首的百餘人,高文進、王道真、燕文貴也都參加。

關於玉清昭應宮壁畫的具體內容和表現,由於材料缺乏,所知甚少。但傳說張昉畫三清殿天女奏音樂像、丈餘人物,不用起稿,奮筆立就。王拙曾畫五百靈官、眾天女朝元等圖,這些場面宏大、人物形象眾多的壁畫,反映了當時繪畫所達到的水平。

玉清昭應宮在天聖七年(公元一○二九年)遭雷擊起火,除二殿外全部焚毀。

自玉清昭應宮的修築開始,北宋有一系列的道教宮觀的修築。大中祥符五年又修景靈宮,供奉所謂趙氏先祖,成為神仙的「聖祖」。到宋徽宗趙佶時期築五嶽觀、寶籙宮等都是崇尚道教所致。

隨著統治階級的提倡和道教壁畫的題材的多樣化,道教壁畫創作也活躍起來。北宋初年有名的人物畫家,主要的都是道教壁畫家和畫院畫家。如高益(世稱大高待詔)、高文進(世稱小高待詔)、王靄、武宗元、王拙等。畫院外畫家,如王拙、孫夢卿(世稱孫吳生、孫脫壁)等。他們的作品大多是壁畫,故不為當時評論家和收藏家所重視,因此他們在繪畫史上不為人所注重。

當時的人物畫家也多擅長肖像畫。武宗元曾把趙匡義的像畫在洛陽上清宮的三十六天帝的行列中間,引起趙恆的驚訝,這是把現實的人加以神化的突出例子之一。王靄曾奉命去江南偷畫李煜的謀臣肖像,並且在定力院(趙匡胤未作皇帝以前住家的地方)畫趙匡胤父母像作為紀念。牟谷、元靄和尚也都是趙匡胤左右,有水平的肖像畫家。治平元年(公元一○六四年)在景靈宮孝嚴殿繪的壁畫,可以作為北宋人物畫方面的一件大事。孝嚴殿中一方面畫了宋代開國的一些重要事件以表示歌頌;一方面畫了宋仁宗趙禎朝的七十二名大臣的像,都是派人到每家繪寫的。

北宋初年人物畫的其他表現所知很少。有關風俗畫的片段材料特別有重要的意義。

高元亨曾畫《從駕兩軍角抵戲場圖》,據說高元亨具體地描寫了在觀看這一緊張的運動比賽,群眾的各種不同的神態:象牆壁一樣四周圍著,有坐有立,有翹腳探頭,有互相攀扶、俯仰各種姿態,也有男女、老幼、貴賤、技藝、外族,及性別、年齡、階級、身份和種族的不同。

燕文貴曾畫《七夕夜市圖》,描寫汴梁城最繁華的街道的一部分——潘樓附近(金銀彩帛交易的集中地,潘樓是汴梁最大的酒樓之一)七夕夜晚的世俗的熱鬧場景。

這兩幅畫從選擇的題材方面看,描繪的是世俗生活,並作了詳盡、復雜、認真、具體的描寫。這兩幅作品是宋代現實主義繪畫的重要標志。

宋代宗教畫保存下來的很少,以卷軸畫形式保存下來的壁畫稿本。最有名的是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卷》。此圖卷另一稿本,稱為宋人《八十七神仙圖卷》(圖236、237)

《朝元仙仗圖卷》描繪五方帝君中的三個帝君,前往朝謁天上的最高統治者時的隊仗行列。這個行列應該是由八十八個神仙組成(《朝元仙仗圖卷》缺最後一名神仙,《八十七神仙圖卷》則缺最前一名神將)。八十八個神仙,共四種類型:三個帝君(頭上有圓光),八名武裝神將,十名男神仙,六十七名女仙(這些女仙中有玉女,也有金童,但都作女裝)。四種類型人物形象都是按照一定的理想的特點描繪的,所以大多數都缺乏具體性。但十名男神仙的形象,卻可以看出在追求個性的特點。對全部人物行列勾繪了稠密重疊的衣褶,並且盡量變化著頭飾、儀仗和六十七個仙女的姿態。這些變化產生了形式上的豐富和華麗的效果,努力避免單調的感覺。全卷人物神態和在風中飄動的旙旗、裙裾、飄帶、花枝,一面行進一面飄動的感覺得到完整和統一的效果。

武宗元(公元?——一○五○年)是北宋時代重要的宗教畫家,被認為可以和吳道子相比。他的畫跡除了上面已經涉及的以外,洛陽南宮三聖宮東壁十尊丈余高的太一神,以及龍興寺(許昌)、嵩岳廟、中嶽天封觀等處壁畫都負盛譽。

道教畫以現實生活的描寫代替超人間的神仙世界的描寫。稱為《護法天王圖卷》的稿本和稱為《西嶽降靈圖卷》的稿本,描繪了各種形形色色人物,包括貴族及其眷屬隨從,甚至市井中的商人、乞丐、漁父、玩把戲的等等。在不同的程度上表現了各種人的特點。——道教畫放手描寫市井人物,因為道教相信神仙會隱跡在普通人群中間,可以具有普通人的外表。因而這樣的道教畫又具有了風俗畫的特點。

三、李成、范寬及其他山水畫家

李成和范寬的山水畫在北宋初年,山水畫藝術獲得鞏固的時期。

李成、范寬和關仝曾被北宋人認為是三個最有貢獻的山水畫的大畫家。

李成(公元?—九六七年),字咸熙,營丘人。是唐朝宗室後裔,他家世為士大夫,生於五代時,沒有入仕的機會。他對於詩歌有修養,而又擅長山水畫,好飲酒,晚年好游歷,他和汴梁相國寺東宋家葯鋪主相處甚好,鋪門兩壁畫滿了李成的山水畫。

他的山水畫,據《宣和畫譜》的記述:「所畫山林藪澤、平遠險易,縈帶曲折。飛流、危棧、絕澗、水石——風雨晦明、煙雲雪霧之狀,一皆吐其胸中,而寫之筆下。」這里所強調的是他的山水畫描寫了山川地勢和季節氣候的豐富變化,富有感情的力量。畫中展示的是一鬱勃深沉的精神世界。

李成的作品《讀碑窠石圖》(其中人物是王曉畫)畫著一個驢背上的旅行者停在一座前代的石碑前面,正在仰頭看碑,石碑附近圍聚著幾株枯勁的老樹。著力地描繪的老樹,表現出荒漠和嚴寒的季節的特徵,這幅畫的強烈的情感內容決定了它的藝術價值(圖239)。

宋人無名的《小寒林圖》,枯梢老槎,森聳郁深,得李成筆下的景與情,可以作為李成藝術成就的參考。

李成《寒林平野圖軸》表現曠盪平原上,兩樹巨松挺立於面前,枝莖虯盤,針葉如網。兩松之間作一轉扭多節的古槎,枯枝如龍爪抓拏之勢,樹根拔於土外,枝幹交錯,盤屈縱橫。古代藝術家畫下了喬松古木含霜凌雪、挺立不拘的昂然英姿(圖238)。

范寬,字中立,華原(今陝西耀縣)人。一說他性情緩和,人稱之為「范寬」。他的時代較李成略遲,仁宗天聖年間(公元一○二三—一○三一年)尚在。他的為人寬厚,好酒,不拘世俗。他的山水畫藝術是在季成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曾師法荊、關;但最後得助於終南山、太華山的真實的大自然。他曾說:「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諸物者,未若師諸心。」他在創作之前,對景凝想,致力於情景合一的構思醞釀。當時人稱他「為山傳神」。

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是古代全景構圖的水墨山水畫的一件傑出作品。迎面矗立的雄渾的大山頭,強烈的表現出大自然的雄偉氣象。山澗,飛瀑如練,直落千仞。山下空濛一片,襯托出小山崗上生滿樹木,樹巔露出了樓閣。山腳下正有馱馬從右方進入畫面中來,如傳來了得得的蹄聲和潺潺的溪水的聲音。這幅畫表達對於祖國壯麗山河的贊美,非常有力。在構圖技巧上,山下一片白霧,迷濛莫測,以見山之遠,而涌現於霄漢之外突兀的巨峰,山巔的茂林密葉和崖石皺紋歷歷清晰,又如近迫眉睫。這一既遠又近的透視效果造成令人驚愕的景象(圖240)。

范寬的《臨流獨坐圖》是又一表現層巒疊嶂、千岩萬壑的巨制。深郁的山坳間騰起彌漫浮動的雲霧,吐吞變滅,更加強了忘身於萬山之中的感覺。

北宋前期著名的山水畫家還有燕文貴、高克明、許道寧、翟院深等人。

燕文貴創造了為人所稱許的「燕家景緻」。燕文貴(據《聖朝名畫評》、《圖畫見聞志》作燕貴,《畫繼》作燕文季)吳興人,原隸軍籍。他有多方面的繪畫才能,長於山水,並兼擅人物。太宗時期在街頭上賣畫時為高益所發現,邀他參加大相國寺的壁畫工作,從事壁畫間的山水樹石。真宗時期,他也曾參加繪制玉清昭應宮的壁畫。前面已經提到,他的《七夕夜市圖》和《舶船渡海圖》當時很受推重。他的山水畫作品現存有《溪山樓觀圖》,也是大山大水的形式,峰巒聳峙,而在山下,半山及山上都有精工描繪的宏偉的樓閣宮室建築(圖241)。他的山勢崢嶸的《煙嵐水殿圖卷》有以宏偉建築物為山水點綴的特點。在他山水畫中出現的似是仙府金闕的景象。他的主要活動年代是太宗端拱(公元九八八一九八九年)到真宗時期(公元九九八——一○二二年)正當道教和道教藝術趨於高潮的時期,燕文貴山水畫中布置的神仙府闕也是很自然的。

高克明是和燕文貴同時而

④ 中國哪個朝代的服裝最漂亮

唐代尤其是盛唐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高度發展時期,尤其在盛唐時,整個社會呈現出一派興旺的景象。當時的首都長安,不僅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中心。唐朝政府對外來文化採取了兼收並蓄的態度,使這個時期的服飾大放異彩。
這個時期的男子服飾主要有襆頭、紗帽和圓領袍衫。婦女服飾,在隋代及初唐時,一般上穿小袖短襦,下穿緊身長裙,裙腰束在腋下,並以綢帶系扎。至開元年間,胡服盛行,受胡服影響,婦女都穿著窄袖服裝,腰間系有革帶,下著條紋長褲,足穿透空錦靴。盛唐以後,婦女衣裝日趨寬大。此外,還流行過一種袒領服裝,裡面不穿內衣,僅以輕紗蔽體。這種服裝一直延用到五代。
貴婦人的禮服多以袒胸、低領、大袖為主,同時又有襦裙、半臂(短袖)肩披帛巾。唐代女子注重化妝,修飾容顏。例如畫眉,當時最流行的是闊眉、八字眉等眉形。額眉間的妝飾,如「花鈿」(用金箔片等材料剪成小花貼在面部),便很有特色。發髻形式也多種多樣。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唐代織錦,無論在織造技術或花樣圖案上,都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近年在新疆吐魯番、巴楚及甘肅敦煌等地發現了大量絲織品實物,品種花式極為豐富,染織技術精湛。在新疆出土的彩繪木俑服飾中,還出現了緙絲,比文獻記載早幾百年。唐代紋樣不僅繼承了傳統,而且吸收了西方藝術形式,別具一格。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承隋制,天子用黃袍及衫,黃袍被視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飾。這種規定一直延續到清朝。唐高祖以赭黃袍巾代作常服,以後因天子用赤黃袍衫,於是逐漸禁止臣民服赤黃之色,並以品級定袍衫的顏色,即所謂「品色服」。
唐高宗以後,以紫色為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為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色,黃色為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裝的長處。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⑤ 簡陽概括唐宋 元明清各朝代藝術特徵 一百字到四百字 急急急啊 唐宋 和元明清各一類

唐-----受到佛教文化和北方鮮卑文化的影響(李唐皇室具有鮮卑血統) 對漢文化的繼承不再拘泥於傳統 唐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自信 華麗和豪放 無論是文學 美術 還是音樂 都在極大限度地追求其鮮艷和壯美 對於自然之美的追求 還體現在對人體的審美 自然健美才是當時的主流
宋-----經過長期戰亂 到了宋代 中原文化的影響力大不如前 而過去曾受到唐代文化滋養的周邊各少數名族則開始壯大 並頻繁襲擾中原 宋朝的統治者為了討好外邦 大量輸出中土資源 而為了壓制內部的不滿 則開始推行以「克己」的程朱理學為中心的新一代儒家學說 這一學說對藝術的影響表現在返璞歸真 對任何藝術的表現形式都極力簡化 崇尚清新自然 在文學 美術方面 求真 求實 從簡 樸素 對於人的情感則以自然景物來表現 對於大眾現實生活則很少涉及 在人體審美方面則以瘦削婉約為美
元-----元代統治者作為外來的殖民者 對中原文化和經濟政治體制並不尊重 相反 蒙古人熱衷於接受中亞的伊斯蘭文化和吐蕃的喇嘛教文化 在藝術上並無太多建樹 雖然民族融合的過程中 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但相比之下與宋代的藝術相差無幾 由於統治者對文化的監管鬆弛 使得漢族民間文學得以發展 這一時期以描寫市井生活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大量涌現 推動了漢族文字語言的進化
明-----明代在元帝國的基礎上再次創立了輝煌的政治軍事基業 在早期的文化藝術還是承襲了宋元的風格(明代開國元老們大多沒什麼文化) 到了遷都北京之後 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在藝術上(主要是繪畫)流行寫意 就是將景物的外形抽象化 突出景物的特點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 而在裝飾藝術上 則受到了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從服飾 建築上都可以得到體現(紫禁城的設計師是回族人 就連明長城上的瞭望孔上都有伊斯蘭風格的刻文) 而在文學方面 則比元代更加開放 語言和文字已經不再受傳統的經典的束縛 市井文化空前繁榮 但對於女性的束縛更加嚴重(明代盛行小腳)
清------藝術上承襲明代 無甚創新 在文學方面 由於大興文字獄 文人的創作力被打壓 但由於中央集權的便利條件 皇家的工匠們製作出大量精美絕倫的手工藝品 這一時期 金銀器 瓷器 還有紡織品的製作工藝達到頂峰 曾有一種綉工在做完綉品之後 綉品的光澤會把眼睛刺瞎 可以想像那是多麼艷麗的藝術品

⑥ 我國哪個朝代的建築最有特色 中國哪個朝代的建築最有特色

1、中國明清時期的建築最有特色。

2、我國古建裝各個朝代的建築風格:唐朝.屋頂坡度平緩,出檐較深,支撐的斗拱比例較大,紅漆的柱子較粗壯,木構架構件的比例趨向定型化.建築材料已廣泛使用琉璃瓦.室內多用根窗,整體建築顯得莊重、朴實、宏偉。

3、宋朝,建築規模一般比唐朝小,屋面開始彎曲,並具有微微翹角,建築物的門窗多採用菱花槅窗,出現了各種形式的殿台樓閣,增加了精緻的雕刻花紋及彩畫藝術,建築風格逐步趨向華麗柔和。

4、元朝.在建築上處於轉折時期,各種裝飾增加了,瓦頂各種脊部出現脊筒,屋脊鴟吻尾部逐漸向外捲曲。

5、明清.成就很大,成為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最後一個高峰.明代建築大量使用磚瓦.琉璃磚瓦色彩和紋理更加豐富細致.殿頂高陡,屋面彎曲大,兩翼角上翹.外型清朝與明朝變化不大,但翼角翹得更高了,斗拱更小了,朵數增多了,官式建築的高度趨於定型化.同時,清代中葉出現了鏤雕,追求細致多彩的裝飾,匾額和對聯也盛行一時。

⑦ 中國歷史上藝術(尤其服飾藝術)最發達的朝代是哪個朝代 同樣西方...

唐朝,1服飾樣式開始受外來文化的影響2封建主義經濟發展達到頂峰3自唐朝始人們認識到棉花作為紡織原料的優越性,紡織材料豐富4唐朝民風開放。
西方十三世紀末開始,文藝復興解放人性,思想開放。

⑧ 中國哪個朝代的建築最好看

先秦的和漢朝的比較古樸典雅。
隨唐的比較壯麗,而且結構也比較合理。
宋朝的比較隨意,相對自由。
明朝的裝飾上更下工夫了,尤其是園林。
我是學建築的,感覺漢朝和唐朝的檔次比較高一些。明朝的園林很好。
滿清時期的建築和明朝的沒什麼區別,只是把西藏的喇嘛廟搬進了統治者的園林里了。

閱讀全文

與比明代更好的裝飾藝術是哪個朝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