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山東地區有哪些比較知名的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民眾創造並享受的文化,是民眾智慧的結晶。山東作為齊魯故地,民間藝術資源積淀深厚,內容豐富,現存傳統民間藝術薈萃了戲曲、皮影、雜技、曲藝、舞蹈、剪紙、刺綉、年畫、泥塑、風箏、雕刻、燈彩、布藝、服飾、漆器、瓷器、陶藝、神像、蠟染、編織、民繪、木藝、石藝、書畫、酒品、飲食、傢具等上百個民間藝術種類,其中,雜技、呂劇、刺綉、年畫、剪紙、泥塑、黑陶等更是散發著濃郁馥香的民族藝術奇葩,許多民間藝術傑作成為「華夏一絕」被傳承和保留下來,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山東民間藝術作為傳統文化藝術的創造者、繼承者和傳播者,在歷史的長河中用雙手創造了數不盡的藝術珍品,他們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⑵ 山東地區還有哪些比較知名的民間藝術
濰坊地區有木板年畫,風箏,過門錢,和一些小手工藝品。手工藝品,俗稱「民間手工藝品」,是指民間的勞動人民為適應生活需要和審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產為主的一種工藝美術品。
手工藝品的品種非常繁多,如皮具、宋錦、竹編、草編、手工刺綉、藍印花布、蠟染、手工木雕、油紙傘、泥塑、剪紙、服飾、民間玩具等。
主要優勢:
在追求個性化的今天,手工製作工藝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裝飾和實用的性能、手工隨心所欲的樂趣,已經不可抗拒的在我們身邊流行起來,她像風一樣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巨大的市場前景。
⑶ 在兗州有哪些歷史名人,歷史古跡,流傳著哪些歷史故事
兗州也就是山東,歷史地圖可以證明。
歷史上名人輩出,不勝枚舉。
春秋時期有:齊國大夫晏嬰;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孔子;他的學生曾子;兵家孫武;
戰國時期有:名醫扁鵲;哲學家子思;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墨翟;建築工匠魯班;圍棋名手弈秋;軍事家孫臏;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學孟子;思想家_梁赤;
漢代有:醫學家淳於意,其女兒使廢肉刑的緹縈;水利家_寬;西漢今文《尚書》的最早傳授者伏生;文學家東方朔;經學家匡衡;文學家韋玄成;農學家汜勝之;文學家孔融;經學家鄭玄;哲學家仲長統;文學家王粲;文學家劉楨;天文學家劉洪;;
三國時期有: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經學家、訓詁學家、鄭玄****孫炎;
晉代有:數學家張邱建;文學家羊祜;玄學家王弼;文學家左思;書法家王羲之;
南北朝有:無神論思想家、天文學家何承天;詩人顏延之;文學家鮑照;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文學家溫子升;文學家王籍;思想家、教育家顏之推;名醫徐叔向;醫學家王叔和;史學有崔鴻;農學家賈思勰;
隋朝有:畫家展子虔;
唐朝有:天文歷算學家崔善為;詩人儲光羲;文學家段成式;
宋朝有:學者胡旦;文學家王禹_;學者、文學家石介;醫學家錢乙;文學家晁補之;醫學家成無己;女詞人李清照;抗金英雄、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
金代有:歷算學家張行簡;水利家王居卿;圍棋名手劉仲甫;古代建橋工程專家王辟之;畫家張擇端;金石學家趙明誠;畫家梁楷;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丘處機;金末史學家孔元措;金代史學家、書法家黨懷英;詞人、學者周密;
元代有:著名詩人和散曲家杜仁傑;史學家、文學家王惲;水利家賈魯;文字學家楊桓;散曲作家、文學家張養浩;散曲家楊朝英;戲曲作家高文秀;農學家及活版印刷術的改進者王禎;戲曲作家康進之;歷史地理學家、文學家於欽;四書五經注釋者董養性;
明朝有:機械家王詔;民間水利家白英;文學家謝榛;戲曲家李開先;散曲家馮惟敏;著名詩人、文學家李攀龍;抗倭名將、軍事家戚繼光;書畫家邢侗;學者焦_;文學家、詩人於慎行;散曲作家劉效祖;名醫畢藎臣;
清朝有:文學家、葯學家王象晉;戲曲作家、文學家丁耀亢;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薛鳳祚;歷史學家傅以漸;經濟學家張爾岐;詩人宋琬;史學家馬馬肅;文學家田雯;詩人曹貞吉;史學家張昭潛;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戲曲作家孔尚任;書法、繪畫家潘伍雲;詩人趙執信;書畫篆刻藝術家高鳳翰;醫學家黃元御;書法家劉墉;地方誌學家李文藻;學者孔繼汾;儒醫孔繼_;學者孔繼涵;經濟學家、訓詁學家郝懿行;民間名中醫綦灃;文字學家王_友;著名金石學家、校勘學家和書法家許瀚;文學鑒藏家、古錢幣學家李佐賢;金石學家陳介祺;醫學家蔡玉珂;教育學家武訓;著名金石文學家,甲骨文的發現者王懿榮;藝術家孫中新;藏書家楊以增;著名學者和古籍編纂家馬國瀚;金石學家吳式芬;針灸名醫楊作質;兵器製造專家丁守存;名醫臧應詹;史學家、書法家吳潯源。
徐圓朗(?-623) 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隋魯郡(治今山東兗州)人。大業十三年(617)起兵反隋,攻佔東平(今山東鄂城東),分兵略地,有眾二萬餘人。後附李密。密敗,降王世充。充敗,降唐。武德四年(621)竇建德犧牲後,他與建德舊部共推劉黑闥再起。旋據地自稱魯王。六年,與黑闥先後敗死。......
陳湯,字子公,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西漢名將。 陳湯少年時喜歡讀書,作文思路開闊,但因家庭貧困,有時靠乞討度日,所以陳湯不為鄉里看重。後來他流浪到長安,認識了富平侯張勃,張勃覺得他很有才能。初元二年(前47年),漢元帝下詔,要求公侯大臣推薦年輕的人才,張勃便向朝廷推薦了陳湯。在等待分配期間,他的父親去世,陳湯聽到了死訊,沒有奔喪回家。那個時代對奔喪、守孝十分看重。陳湯就因為這......
石介(1005~1045) 宋代散文家。字守道。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人。曾居徂徠山(泰安城東南)下,時人尊稱徂徠先生。26歲時,舉進士,歷任鄆州觀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等職,後為國子監直講、太子中允、直集賢院。為國子直講時,正值呂夷簡罷相,仁宗進用韓琦、范仲淹、富弼、杜衍等人,他喜而作《慶歷聖德頌》,歌頌朝廷退□進賢,不指名地斥權臣夏竦為大□。因懼禍而求出,為濮州通判,未赴而去世。但夏竦仍借事....
⑷ 兗州春節都有什麼習俗
兗州春節習俗有: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⑸ 山東的民間藝術是什麼
山東的民間藝術如下:
1、魯綉。山東有魯菜自然也就有魯綉,魯綉是山東地區的傳統刺綉,位於我國的八大名綉之一,也是歷史文獻之中記載的使用最早的綉種,魯綉的綉品中,不僅有服飾用品,也有一些書畫作品。
2、麵塑。麵塑這種手藝在我國古代就已經產生了,山東的省會濟南被稱為「麵塑之都」,這種手藝是非常有講究的,首先要手指靈活,捻、揉、搓一氣呵成,然後便是佐以刀、篦、針等器具。
3、濰坊風箏。山東濰坊是著名的「世界風箏之都」,這里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國際風箏會,濰坊製作風箏的歷史異常悠久,古人用竹子扎制骨架,用絲絹蒙面,而上面的圖案都是用手繪制的。
4、民間草編。山東的民間草編是非常有名氣的,手工藝人們可以編制出提包,坐墊,筐,簍,以及一些室內的裝飾品,草編的材料一般都是用玉米皮也有用蒲草和麥秸草等原料的。
5、山東剪紙。剪紙也是山東的一種傳統藝術,山東的剪紙種類多種多樣,而且用途極廣,一般來說,剪紙大部分都在春節時以及元宵節等節日使用,為的就是增加節日氣氛。
⑹ 山東民俗特色。
山東素稱「齊魯之邦,禮儀之鄉」,魯中平原以農耕文化為特色,濰坊風箏、楊家埠年畫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膠東沿海漁家風情濃郁,粗獷奔放;魯西地區傳統深重,是孔孟之鄉。在特有的地域文化熏陶下,山東的民俗風情風格多樣,生生不息。在這片土地上,山東民俗藝術叫響全國。
齊魯兩俗並存,山東民俗自成系列。古時山東分為齊、魯兩國,兩個不同的地區形成不同風格的民俗並且一直相對存在,互相影響卻又自成風格。山東東部是齊國,西部是魯國。由於兩個古國對後人影響至深,至今山東還是被稱為「齊魯」。齊、魯的不同民俗,形成後來山東民俗的地區差異。齊俗繼承東夷文化傳統,較少受宗周禮制的束縛,帶有商品經濟的色彩。魯俗則試圖用周禮來替代原有的文化傳統,更帶有自然經濟的色彩。
山東兩大民俗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山東濰坊的楊家埠年畫和山東高密的撲灰年畫入選全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密撲灰年畫全國獨此一家,年畫藝人用柳木炭條起線稿,再用畫紙在線稿上撲抹復印,一稿可撲數張,因有這一招,便有「撲灰」之名。撲灰起稿之後,再加手繪一整套工序,才能畫出一張漂亮的畫來。撲灰年畫起源於明初,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撲灰年畫的人漸多。到清末,發展成兩個主要的流派:「老抹畫」和「紅貨」。如今,撲灰年畫的作品日漸其少,當年兩派藝人的作品,存留下來的都特別珍貴。
楊家埠木版年畫始於明洪武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清朝乾隆年間,楊家埠年畫已行銷省內外。楊家埠年畫題材多樣,吉祥活潑,色彩鮮明,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根據張貼方位的不同,通常可分為門畫、炕頭畫等品種。楊家埠年畫的功夫在版上。木版製作是個細致活,需要精雕細刻,有的木版能夠保存多年。在一些民間藝人的手中,至今保存有明清傳下來的木版。刻好版,還要層層上彩,印在紙上,一幅年畫通常要上6-8道彩才能完成,都是純手工製作,大多是現場印製。
八大民俗叫響全國
山東濟南被稱為「麵塑之都」,在濟南工藝美術中,麵塑成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個種類。濟南的麵塑色彩鮮明,手法細膩,應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針的搓、切、點製成的人物形象,衣飾容貌逼真傳神,特別是對中國古裝戲劇人物的塑造尤為專業。濟南市民俗藝術館劉學斌館長介紹,現代麵塑的發祥地就是山東,代表人物是董風歧,尤其擅長人物像。「麵塑的最高極限就是微塑,董風歧的人物微塑最小的只有一厘米高。」
說起叫響全國的山東民俗,不得不提到剪紙藝術。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任意剪出各種造型,其中的想像力讓人驚訝。據了解,山東剪紙以范祚信和欒月英較為有名。山東的剪紙風格簡練明快,地域文化性強,技巧性和想像力在全國都是很高的。「剪紙最初是用來當作窗花,後來才演變成一種藝術形式。」劉館長說,「山東的剪紙歷史悠久,從發明造紙之後就逐漸出現了。」
山東濰坊是中國著名的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後來,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濰坊風箏主要有3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現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現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的固定舉辦地。濟南市民俗藝術館劉學斌館長介紹,山東民俗中,泥塑、皮影、烙畫、微雕和臉譜等山東民俗即使在全國也是叫得響的。
移民民俗對山東的影響
山東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謀職等原因,不斷發生地域之間的交流,表現於民俗演變,形成了吸收與開放兼有的態勢。
因移民而帶來的民俗文化對山東民俗產生了深刻影響。明初推行"移民寬鄉"的民墾政策,從明洪武二年到永樂年間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山東、德州、濱州、聊城、泰安、菏澤、濟寧一帶,其中一部分又先後由濱州一帶東遷。這樣,山西移民幾乎遍布山東各地。山西民俗影響山東,如寒食節不生火做飯。魯西北數縣居民(今聊城一帶),許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隸(今河北省)棗強縣移民而來,他們居住的地方,年畫、泥玩具等民間藝術品,至今與棗強風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東的多集中在萊州,因此,萊州風俗多有與東鄰不相同,還有許多市地有移民至山東各地,民俗也各異。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時的京杭大運河沿岸的碼頭城鎮,如山東地段的德州、臨清、聊城(東昌)、濟寧等,受南北漕運影響,風俗與山東其它地區多有不同。這些城鎮中大多都有一個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見的竹編店鋪,街面上開設的茶館,其鋪面格局,賣茶、飲茶大致相同。濟寧的玉堂醬園由蘇州沿運河遷入,其產品至今保持著江南風格,並且仍用"姑蘇老店"的招牌。
外出謀職帶來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當數歷史上的山東人下關東,或稱"闖關東"。山東人下關東大致有兩種不同類型:一種是攜家移住東北家村和山區,帶有逃荒性質,俗謂"被逼無奈闖關東";一種是家在山東,但大半生在東北做生意,俗稱"住地場"。他們將山東的風俗帶去東北,又將東北的習俗攜回山東。長期的交流使兩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一些內容相同的民間故事,如禿尾巴老李和人參的故事等,在山東與東北同樣廣泛流傳。山東風俗受東北影響以膠東最為突出。
希望我能幫到您!
祝您一生平安,財源滾滾!
望採納!
⑺ 山東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山東素來有著「齊魯之邦,禮儀之鄉」的美稱, 山東文化 源遠流長,代代傳承。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山東的民俗風情多種多樣,經久不息。在這片土地上,山東民俗文化得以傳承。那麼,你知道山東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嗎?接下來,跟著小編來看看吧!
山東濟南被稱為「麵塑之都」,在濟南工藝美術中,麵塑成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個種類。濟南的麵塑色彩鮮明,手法細膩,應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針的搓、切、點製成的人物形象,衣飾容貌逼真傳神,特別是對中國古裝戲劇人物的塑造尤為專業。濟南市民俗藝術館劉學斌館長介紹,現代麵塑的發祥地就是山東,代表人物是董風歧,尤其擅長人物像。「麵塑的最高極限就是微塑,董風歧的人物微塑最小的只有一厘米高。」
說起叫響全國的山東民俗,不得不提到剪紙藝術。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任意剪出各種造型,其中的想像力讓人驚訝。據了解,山東剪紙以范祚信和欒月英較為有名。山東的剪紙風格簡練明快,地域文化性強,技巧性和想像力在全國都是很高的。「剪紙最初是用來當作窗花,後來才演變成一種藝術形式。」劉館長說,「山東的剪紙歷史悠久,從發明造紙之後就逐漸出現了。」
山東濰坊是中國著名的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後來,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濰坊風箏主要有3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現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現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的固定舉辦地。濟南市民俗藝術館劉學斌館長介紹,山東民俗中,泥塑、皮影、烙畫、微雕和臉譜等山東民俗即使在全國也是叫得響的。
「膠州秧歌」發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在山東即墨、黃島、膠南、高密等地區。膠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彎」、「扭斷腰」等名,建國後為了與其他地區的秧歌相區別,因主要活躍在膠州市郊范圍內而統稱為「膠州大秧歌」。膠州秧歌的演員基本編制為24人,如增加人數必須是雙數遞增,秧歌隊需有一至二人的組織領導者,負責全隊的事務,俗稱「秧歌爺」。還有一人由秧歌隊的教練或老演員來充任,叫「傘頭」。傘頭必須具有眼明手快、頭腦靈活、口齒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順口溜或說些吉祥話,語言必須風趣幽默。
您可能也喜歡:
江西客家文化,你是否了解?
江西的古代文化名人都有哪些?
青海蒙古族文化的歷史發展與變遷
歷史悠久的青海酒文化
⑻ 山東的民間藝術
楊家埠木版年畫,高密撲灰年畫,高密剪紙。
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家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
除滿足當地民間需要外,還遠銷江蘇、安徽、山西、河南、河北、東北三省和內蒙等地。進入秋季,各路畫商雲集,大街兩旁張燈結綵,年畫掛滿街頭,每年前來選購畫作的商人達5000多人。
撲灰年畫是民間年畫中一個古老畫種,亦稱「民間寫意畫」。始見於明代,盛行於清代,距今已有500年歷史。從現有資料看,全國只有高密一地保存有這種年畫,主要產地在高密市姜庄、夏庄一帶30多個村莊。1993年高密被評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1997年「牛年」全國生肖郵票圖案即從高密民間剪紙中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