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華夏中國九大石窟藝術技術的源頭及路徑在哪
石窟是在岩石、山崖上開鑿的洞穴,它是一種佛教的建築形式,以便僧侶修行之用,其起源於佛教的發祥地-印度。
石窟藝術則是石窟當中的精品之作,內有佛、菩薩等造像以及佛本生、佛本行等故事畫像。它是佛教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取材源於有「佛祖」之稱的印度人釋迦摩尼。
但佛教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光有石窟藝術還並不完備。余秋雨的另一篇散文作品《文字外的文明》中就提到了如果脫離文字而單靠美術形式,難以理解其內涵;同樣的道理,想要參透佛法真諦還需要研習佛經。
所以,唐朝時期的玄奘法師會不遠萬里、跋山涉水,前往天竺,即印度取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佛學,共帶回中國經論657部,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 唐朝出現大規模精美石窟藝術的原因有哪些
石窟藝術與佛教是十分密切的。
首先是統治階級出於統治的需要,或者自身信奉。所以投入了大量財力人力修建佛教石窟藝術昌盛。傳播文化,統治階層向外國展示國力。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統治者為了宣傳佛教,令人在許多地方劈山削崖,開鑿石窟,雕造佛像。可以說石窟藝術是隨著佛教的傳播而發展起來的。
隋唐時期的佛教,繼承了南北朝後期所發展起來的寺院經濟。為了保護寺院的財產,他們建立了與地主階級同樣的封建宗法制和世代相傳的僧侶世襲制,於是就形成了宗派。這些宗派,在南北朝大乘學的影響下,有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規范制度和傳法世襲。
二是隋朝初期和唐朝前期國力雄厚,人民富裕,佛教廣為傳播。信徒很多,信眾為了寄託思想,通過修建大型石窟來實現。石窟藝術是為當時信佛的人們服務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階級、各階層人物不同,他們所屬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樣,因而在造像與壁畫的題材上,也要根據自己那一宗派的經典造像。
3. 中國石窟的起源
中國石窟的起源於印度的石窟寺。
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嶺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間方廳為核心,周圍是一圈柱子,三面鑿幾間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禪室,窟外為柱廊。
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龍門石窟、莫高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後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而龍門石窟數量之多不僅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3)石窟藝術如何形成擴展閱讀:
石窟藝術與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藝術是為當時信佛的人們服務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階級、各階層人物不同,他們所屬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樣,因而在造像與壁畫的題材上,也要根據自己那一宗派的經典造像。所以石窟藝術的發展,因時間、地點的不同,發展情況也不一樣。
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後漢人所開的窟畫出一些大乘經變以外,其餘早期開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經中的故事造像。
這些石窟群中,遺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釋迦和菩薩等單獨的形象,其次則多是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尋求解脫)等故事畫像。
4. 石窟藝術的歷史起源
石窟藝術是佛教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開始是由古印度傳來的。從今天遺存的窟群來看,新疆拜城克孜爾的窟群、庫車的庫木土拉、森木塞姆、克子喀拉罕等窟群,是把佛本生故事變相,畫在窟頂的菱形方格內,四周則畫出所供養的佛、菩薩等像。敦煌的莫高窟,根據現存最早的窟,如第二百七十五窟的窟形,是在漢民族形式居室建築的基礎上,創造了縱長盉頂式,與新疆早期石窟的形制大致相同。兩壁橫幅畫出漢畫像石式的本生故事畫;在題材上,與新疆石窟的壁畫大致相同。這種早期作品,還保存在新疆地方(古代西域)。
石窟藝術與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藝術是為當時信佛的人們服務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階級、各階層人物不同,他們所屬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樣,因而在造像與壁畫的題材上,也要根據自己那一宗派的經典造像。所以石窟藝術的發展,因時間、地點的不同,發展情況也不一樣。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後漢人所開的窟畫出一些大乘經變以外,其餘早期開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經中的故事造像。這些石窟群中,遺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釋迦和菩薩等單獨的形象,其次則多是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尋求解脫)等故事畫像。這些畫像多數是根據《聲聞藏》各經創造出的,與外國商人竺婆勒子竺法度學小乘教唯禮釋迦的記載相同,與法顯、玄奘等人所記天山南簏各國信仰小乘教的記錄也完全吻合。
隋唐時期的佛教,繼承了南北朝後期所發展起來的寺院經濟。為了保護寺院的財產,他們建立了與地主階級同樣的封建宗法制和世代相傳的僧侶世襲制,於是就形成了宗派。這些宗派,在南北朝大乘學的影響下,有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規范制度和傳法世襲。反映到石窟藝術上,是創造了更多的大乘經變,而這些經變出現的早晚,則體現了唐代各宗派形成的先後。
玉門關以東,在玄學的「貴無派」、「玄冥」、「獨化」學說的影響下,玄學化的大乘「般若」學,也發展了起來。反映到石窟藝術上,早期的多是根據《法華經》、《維摩詰經》、《彌勒下生經》、《佛說阿彌陀經》進行創造的。這些經,一種是不承認客觀世界的存在,其最高境界是「空」。一切以精神本體為最真實,因此在他們看來,現實社會中人與人爭勝負,就沒有必要。一種是在現實社會中,既然沒有辦法,也得不到什麼,那麼在這個社會中去爭什麼也就沒有必要了。在此類教義的指導下創造出了《法華經》中《寶塔品》的「釋迦」、「多寶」佛說法像,《維摩詰經》中《問疾品》的「維摩」、「文殊」論道像,西方極樂世界中的「阿彌陀佛」像,以及兩大菩薩——「觀世音」、「大勢至」像,等等。
石窟藝術是佛教藝術,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它所創造的像、菩薩、羅漢、護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種故事形象,都是通過具體人的生活形象而創造出來的。因而它不能割斷與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聯系,它不像其他藝術那樣直接地反映社會生活,但它卻曲折地反映了各歷史時期、各階層人物的生活景象。這應該是石窟藝術的一個特點。
在我國石窟中的各樣佛本生、佛本行和大乘經變,以及各石窟的供養人像等,都是依據現實中人的生活而創造的,舍此,無法憑空虛構。例如,龍門賓陽洞美國人盜去的《帝後禮佛圖》浮雕,莫高窟第一百五十六窟的《張議潮出行圖》,第一百窟的《曹儀金出行圖》,第六十一窟的於闐國王像和曹氏家族的人像,都是反映了當時最高封建統治者的豪華生活和剝削人民的生活畫面。鞏縣第五窟大幅的供養人群中較小型的供養人像,都勾勒出了官僚地主階級人物的真實面貌。大足寶頂大佛灣中的「父母恩重經變相」,它逼真的反映了地主階級的生活景象。而克孜爾、庫木土拉、柏孜克里克等窟內的供養人像,所反映的又是新疆古代少數民族的貴族、武士的形象。莫高窟中各時期「彌勒變」中的《一種七收圖》,第二百三十二窟內「三寶感通變相「中的《纖夫圖》,第六十窟內《五台山圖》中的行旅與旅店中的人物各種勞作圖,則又描繪了當時勞動人民的勞動形象。通過這些造像,我們完全可以看出中世紀中國各階級人物的生活面貌,為研究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提供了很好的佐證。
根據對石窟的調查,釋、道、儒三教的結合,大約在北宋時期。這種情況也反映到石窟藝術上,重慶大足石門山,除佛教造像外,還創造了釋、道、儒聯合造像和單獨的道教造像。密宗在四川地區的繼續宣傳促進了造像藝術的發展,這一事實,文獻中雖很少見,但卻充分地反映在大足龍崗山與寶頂的造像中,這又給佛教史提供了新資料。由於元代中原地區流行著喇嘛教,因而杭州西湖沿岸也開鑿了很多喇嘛教的造像。
5. 石窟藝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石窟是營建在岩石、山崖上的寺院。石窟藝術是卓越的藝術珍品,它凝聚了深厚的宗教感情,體現了鮮明的時代風尚,展示了一段完整的歷史畫卷。
石窟藝術是佛教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開始是由古印度傳來的。早期印度虔誠的佛教徒在僻靜的山間,用竹、木為筋修築並外塗草泥的小屋,用作對佛頂禮膜拜之所,後來逐漸發展成石窟寺。現發現最早的石窟寺,是公元前1~2世紀阿旃陀石窟,
大約3世紀左右,沿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從今天遺存的窟群來看,我國新疆拜城克孜爾的窟群、庫車的庫木土拉、森木塞姆、克子喀拉罕等窟群,是把佛本生故事變相,畫在窟頂的菱形方格內,四周則畫出所供養的佛、菩薩等像。敦煌的莫高窟,根據現存最早的窟,如第二百七十五窟的窟形,是在漢民族形式居室建築的基礎上,創造了縱長盉頂式,與新疆早期石窟的形制大致相同。兩壁橫幅畫出漢畫像石式的本生故事畫;在題材上,與新疆石窟的壁畫大致相同。這種早期作品,還保存在新疆地方(古代西域)。
6. 石窟和摩崖石雕是如何形成的分別的介紹是什麼樣的
依山岩鑿成的石室。亦泛指石洞。一種就著山勢開鑿的寺廟建築,裡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畫。著名的有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嶺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間方廳為核心,周圍是一圈柱子,三面鑿幾間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禪室,窟外為柱廊。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386—534)至隋(581—618)唐(618—907),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這個時期,黃河流域是中國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甘肅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被稱為【中國的四大石窟】。石窟藝術是一種宗教文化,取材於佛教故事,興於魏晉,盛於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羅藝術精華,融匯了中國繪畫和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漢化過程,是研究中國社會史、佛教史、藝術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我國現存的主要石窟群均為魏唐之間或宋前期作品,其中以石刻負盛名的是大同雲岡、洛陽龍門、天水麥積山和重慶大足四大石窟。石窟藝術與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藝術是為當時信佛的人們服務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階級、各階層人物不同,他們所屬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樣,因而在造像與壁畫的題材上,也要根據自己那一宗派的經典造像。所以石窟藝術的發展,因時間、地點的不同,發展情況也不一樣。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後漢人所開的窟畫出一些大乘經變以外,其餘早期開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經中的故事造像。這些石窟群中,遺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釋迦和菩薩等單獨的形象,其次則多是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尋求解脫)等故事畫像。這些畫像多數是根據《聲聞藏》各經創造出的,與外國商人竺婆勒子竺法度學小乘教唯禮釋迦的記載相同,與法顯、玄奘等人所記天山南簏各國信仰小乘教的記錄也完全吻合。
7. 敦煌石窟是如何形成的
歷史背景:敦煌石窟營建的一千年歷程,時值中國歷中上兩漢以後長期分裂割據,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統一,臻於大唐之鼎盛,又由顛峰而式微的重要發展時期。
在此期間,正是中國藝術的程序、流派、門類、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也是佛教與佛教藝術傳入後,建立和發展了中國的佛教理論與佛教宗派,佛教美術藝術成為中國美術藝術的重要門類,最終完成了中國化的時期。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
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8. 敦煌莫高窟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敦煌莫高窟特點:風格多樣,風格各異,前後保存了許多繪畫和雕塑,均出自歷代能工巧匠之手。
敦煌莫高窟形成原因:敦煌莫高窟雖經歷千年,但地處沙漠乾旱氣候區,年蒸發量是降雨量的千陪,尤其建在遠離人口密集的沙漠腹地,這樣自然和人為的損毀條件少了許多。
敦煌石窟的建築尤以莫高窟保存的五座唐宋木構窟檐為稀世之珍和一些宋元土木古塔,壁畫中也出現不少代表時代的古建築圖樣,可說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不可缺的第一手資料。
(8)石窟藝術如何形成擴展閱讀:
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攝制的大型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首映。紀錄片以亞洲文明對話為題材,向人們展現了不同文明之間命運相通、文化相通、藝術相通的奇妙關聯。
2008年12月29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了莫高窟總投資2億6100萬元的保護和利用項目,是莫高窟文物保護史上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的綜合保護工程,整個項目已經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