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介紹"說書"這一民間藝術形式
陝北說書是陝北民間的一種說唱藝術,深受陝北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喜愛。陝北說書最適宜在田間地頭、庭院炕頭上演出,聽眾可以是幾百或幾十人,也可以是幾個人。說書藝人一般為一個人,懷抱三弦或琵琶,腳綁木板,手彈三弦腳打板,邊說邊唱,邊唱邊說,一些短故事,也可以一唱到底,不說一句:或一說到底,不唱一句。
關於陝北說書的起源,筆者未作過詳細考證。推算起來,當和宋元話本及民間的蓮花落有關。宋元話本歷史已很悠久,故事性、趣味性很強,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但「說話的」只是干說,不用任何樂器伴奏;在陝北農村,是叫做說古朝或說《西遊》的。說古朝的人也不以講故事謀生,只是在業余時間的一種自我娛樂。蓮花落,從古代典籍或戲曲可查到,歷史也很悠久了。開始,只是乞丐行乞時才敲打的一種極簡易的打擊樂,邊敲邊打邊信口唱上幾句,以引起好心人的同情,以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求得善良人的施捨。打蓮花落,為的就是乞討謀生。陝北說書在舊社會是盲人的一種謀生的手段,盲人以說書掙幾個糊口錢,行似乞討,和打蓮花落也差不了多少。但不再是乾唱,而有樂器伴奏;不再是隨便唱,而是有了故事,要細說故事情節。不作定論的定義是,陝北說書借用了宋元話本以及其它演義小說的故事,採用了蓮花落唱的形式,再添了一件樂器(三弦或琵琶),從而便發展成了一種特有的民間藝術。
具體介紹請看參考資料。
㈡ 你還知道哪些陝北的民間藝術,請列舉兩種並簡要說出其特點
陝北民間藝術
一、剪紙
剪紙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民間工藝,它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陝北那些質朴、生動有趣的剪紙藝術造型,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其特點主要表現在空間觀念的二維性,刀味紙感,線條與裝飾,寫意與寓意等許多方面。
二、音樂類(嗩吶、陝北說書 、陝北道情、榆林小曲 、神府二人台 、陝北民歌、信天游)
1、嗩吶
吹嗩吶是陝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無論城鎮鄉下,凡遇婚喪嫁娶、開張慶典、喬遷新居、鬧秧歌、合龍口、鬧滿月、過周年、辦廟會及各種慶祝活動都需要雇一、兩班吹手來吹奏助興。嗩吶曲牌是有講究的。紅事白事都有專門的套曲。紅事以大擺隊(亦稱得勝令)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為主旋律。
2、陝北說書
陝北說書是流傳於陝北的一種說唱藝術形式,說唱者多為盲人。說書藝人中流傳有說書是三皇流傳的故事。
3、道情
道情是陝北的地方劇種之一,是以清澗道情為主體,溶合了部分三邊道情和神府道情之精。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也是曲藝的一個類別。
4、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流行於陝北榆林縣城內的一種帶樂器伴奏的清曲坐唱。又叫榆林清唱曲,民間也有叫耍絲弦的。
三、布堆花、耀州陶瓷等等
㈢ 陝北說書的代表藝人
韓起祥(1915~1989)
中國陝北說書演員。男,漢族,陝西橫山人。3歲失明,13歲學藝,30歲能說唱幾十部書,會彈50多種民歌小調,是陝甘寧邊區的盲演員。他自編自演了500多個新段子,熱情謳歌新人新事新風尚。他的作品生活氣息濃厚,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民間藝術特點。他還改革了說書的音樂伴奏,增加了梆子、耍板等樂器,並創造性地把陝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道情、碗碗腔、秦腔、眉戶等劇種的曲調融於說書中,使這一藝術形式更加豐滿。幾十年中,他克服困難,堅持深入農村 ,為廣大農民演出 ,為曲藝界樹立了榜樣。代表作有《劉巧團圓》、《翻身記》、《宜川大勝利》、《我給毛主席去說書》等。
張俊功(1932年—2008年)
中國陝北說書演員。男,漢族, 陝北橫山縣人,陝北說書的一位改革者,一生致力於民間說書,是陝北說書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早在上個世紀在70年代,張俊功揚起了改革說書的大旗,把坐場改為走場,把一人改為多人,自成一派。改革後的陝北說書,人物角色分工更加明確,互相酬唱應答,有了身段及表情表演,並且講究舞台風度、手、眼、法、步等規范。張俊功對陝北說書的改革,使這項民間藝術得以大力發展。主要作品有《說唐全傳》、《金鐲玉環記》、《對鞋記》、《觀燈記》、《楊家將》等。
解明生
延安市安塞縣人,是張俊功年齡最長的徒弟,半盲人,53歲。1964年,隨師傅張俊公學藝,是安塞曲藝隊隊長曾於1995年榮獲全國第二屆曲藝節牡丹獎。
曹伯炎
陝北說書表演藝術家,男,陝北延川縣人,1962年出生。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陝西省優秀青年藝術家。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在延安曲藝館任職。他表演的陝北說書,多次參加國家、省市大型文藝演出、比賽並獲獎,十七次上中央電視台表演節目。
還有田治枝等眾多的陝北說書表演藝術家,為陝北的說書藝術的傳承和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㈣ 陝北說書的主要特點
很長時間以來,陝北說書是盲人的專利權。老盲人教小盲人,師傅收徒,全由口授。師傅耐心地傳授,徒弟認真地記憶,一代又一代,就是這樣延續的。在舊社會,明眼人是不學說書的。一是因為不道德,不能奪了可憐的盲人的生意;二是恥於操這種行業,認為是下賤的,不高尚的營生。沒有有知識的明眼人的指導,全由既是目盲又是文盲的盲藝人在極其狹小的圈子裡創新發展,遂使得這種民間藝術雖然是群眾極喜歡的一種民間藝術,可終歸得不到大力發展。
在舊社會,從事說書的盲藝人為了糊口,還差不多都兼搞算命、扣娃娃、送鬼等封建迷信活動。算命又多為「瞎子滾流星」,即須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及由天乾地支組成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個干支序列背得滾瓜爛熟,記住其中的某一個干支是哪一年,然後測生辰八字;按照生辰八字,推斷一個人一生的命運。瞎子滾流星因系盲人所為,少了察言觀色,又兼有一成不變的定論,因此很能迷惑愚昧的人們,危害當然也很大。
㈤ 陝北說書有怎樣的傳統表演形式
陝北說書源於周代瞽人的「百戲」與「散樂」,加上民間音樂的沃土而形成的;吸收了隋唐俗稱與轉變的精華,繼承了話本、陶真與各種技藝的格體;在元明清時期發展成熟。
陝北說書的傳統表演形式是藝人採用陝北方言,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地敘述故事。根據伴奏樂器的不同,或稱之為「三弦書」,或稱之為「琵琶書」。
後來,陝北說書發展成一人同時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擊節木片和小鑼或鈸5種樂器進行伴奏的曲藝說書形式。
說書塑像
㈥ 陝北說書的藝術傳承
「彈起我的三弦定起個音,眾位明公仔細聽……」,陝北說書是說唱藝術,唱佔了很大的比重,藝人們說:「說是骨頭唱是肉」。在書場里除了聽遠古神話、歷史傳奇、百姓故事,還可以學歷史、聽新聞,說書人走州過縣、見多識廣,朝政大事、奇聞趣談、張長李短等等,他都能說的活靈活現,並對那些邪、惡、丑,予以嘲笑和鞭達,對真、善、美大加贊美與頌揚。陝北說書中的每一部書很少有悲劇的結局,這在其它姊妹藝術中是很少見的。陝北說書,這一民間大眾喜聞樂見的說唱藝術,早在三十年代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那時陝甘寧邊區就開展了改造舊說書活動,對一些宣揚宗教、封建迷信的書目進行改造,高敏夫、韓起祥等人創作了新書《劉巧團圓》、《宜川大勝利》、《翻身記》、《血淚仇》等幾十部新書,當時深受邊區群眾歡迎。一九四六年八月,韓起祥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為毛主席和朱老總說了新編書《張玉蘭參加選舉會》,聽完書後,毛主席稱贊道:「你的新書說得好……」。全國解放後,韓起祥的陝北說書曾風靡一時,他一人就可以說五六百部新舊書,是陝北說書的一代宗師。提起陝北說書,人們就會想起這些人來:韓起祥(1915-1989)、張俊功、田治枝、解明生、曹伯炎……陝北說書有聽頭亦有看頭。且看有看的講究,聽有聽的決竅。 唐代是中國文學藝術的黃金時代,百藝繁盛。說書在民間成熟而普及。1966年西安西郊出土的一組彩繪陶俑——說唱俑,說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長安已經有了說書這種說唱形式。此時有了琵琶的伴奏,唐元稹長集《連昌宮調》有:「夜半月高弦索鳴,賀老琵琶定場屋」,足見唐說書的昌盛,而平民都喜歡聽書,書聽到夜半還不足興。尤為可喜的是說書曲本「變文」出現以及當時寺院中和尚「講俗」的興盛,「轉變」已經成為唐時的主要的說唱藝術。「變文」唱詞的韻式格體基本是七字句式,這種韻體格式至今還被陝北說書所保留。
陝北說書與變文格外相似,往往是以散文敘述事實,作為引起,以詩文敷衍一番。這種夾敘夾唱的形式無論是陝北說書還是變文都有。如變文《目連救母》與陝北說書《金箸記》就是其例。「變文」的講唱形式是講前唱歌,稱為「押座文」,它是「變文」的「引端」或「入話」,是沿於宋代的每篇「話本」前面的「入話」或「笑耍頭回」或「得勝頭回」的形式。或用詩詞,或說另外小故事,或發點議論,可與正文略有關系,也可沒有關系,所加的唱詞起定場作用。其「評話」稱之為「開詞」。「大鼓、快書」稱之為「書帽」,這些只是稱謂不同,其實質是相同的。而陝北說書的定場詞,在正文說起之前,總會先敘述概括歷代帝王改朝換代之功業興衰之事,以引起「變文」稱之為「押座文」,陝北說書的開頭也有敘說,或是歷代帝王改朝換代之事,或是請神之類的開場詞。此後又唱經文,做題解時用白文,叫「開題」,開題後背唱經文。經文後又白文,此後又相間進行,到完為止。散席後,又唱歌,叫「解座文」。今天陝北說書,演唱方式中起板、開場白、間奏、書帽、間奏、正文、結尾。「開場白」相當於「變文」的「引端」或「入話」,「書帽」相當於變文的「開題」,「正文」相當於經文部分,結尾相當於「解座文」。這足以說明陝北說書與變文關系相當密切。
陝北說書初始是琵琶書,三弦書在琵琶之後廣而用之。
陝北說書的曲目中所保留的傳統節目不僅內容題材因襲宋元活本和鼓詞中的歷史人物故事,而且有的書目連曲本多也一樣,如《金鐲玉環記》《綉鞋記》《汗衫記》《金箸記》《七俠五義》《包公案》等均是宋代故事的篇目,這一時期陝北說書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腳本程式話。由於說書藝術全部地域化,因此說書腳本形成一定的套路,無論哪位小姐走路,無論何種人待客,無論描述哪個媒婆,都應用一個書套,同時語言也開始蛻變為地方語言了,自然陝北說書也有了陝北方言的特色。陝北說書有琵琶和三弦兩種形式。琵琶書早於三弦書,是陝北說書最古老的書種。至今琵琶、三弦的彈奏仍沿用骨質拔子的古老遺風。漢劉熙《積名》中也有記載。遠在漢張騫出使西域,自然會引進一些胡樂,琵琶自然會引進。武帝時嫁江都劉建之女細君到烏孫國,為安慰它對鄉土的思念之旅的寂寞,曾使工匠創作了一種馬上彈奏的樂器,這便是「漢琵琶」。實則這種漢琵琶是我國秦代的直徑圓體「弦鞀」的變體。這種「秦漢琵琶」幾經改革演變,便是後世的月琴,秦琴,三弦等幾種樂器。這只能說明琵琶比三弦早,至於陝北現存較老式的琵琶來源,可能是承漢唐時引進的胡樂——「曲徑琵琶」。陝北自古是邊陲地帶,形成胡漢雜居的局面,胡漢文化交融,自然胡樂在這里被接受並且使用,這是歷史的結果。
到清代,陝北說書只能繼續發展。《榆林府志》對說書有這樣的記載:「清康熙年間這里便有……劉弟說傳奇頗靡靡可聽……,韶音飛暢,殊有風情,不即江南之柳敬亭乎!」這再次說明在二百年前陝北說書藝術已達到較高藝術水平,大概和現代說書相差無幾。從唐到清是說書的發展時期,這一過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從清到民國的三十年代,據傳,在此期間陝北盲人曾有一次大的聚會,目的是與明眼說書人宣戰,爭取飯碗不被搶奪。在這一時期盲人們只是為了求生存。到了中華民國,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萌芽,陝北說書也為自己的轉變創造了條件和提供了思想保證。
㈦ 陝北說書的民間傳說
民間傳說從三皇治世時就有陝北說書。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個老漢生了三個兒子,長大後給人家當奴隸,趕牲靈,大兒子叫大黃,讓奴隸主把一隻手剁了,二兒子二黃的一隻腿被打壞了,三兒子三黃讓主人把眼睛扎瞎了,弟兄三人流落到陝北的青化縣乞討為生。一天大黃拾到兩片爛木板,敲打著木板沿門乞討,說上一些吉利話,主人便賜給他們一些殘湯剩飯,有一次人家吃羊,他們撿來羊腸子,曬干綳在木板上,就彈出聲音來,後來他們弟兄三人自製了琵琶,從此相互配合,邊打、邊彈、邊唱。二黃心想大哥去世後誰來敲梆子,他靈機一動乾脆把兩塊木板綁在腿上自打、自彈、自唱。後來老大、老二去了山西臨縣一帶,三黃卻留在了陝北,婚後生了五個兒子,並將彈琵琶的技藝傳授給兒子們。老大成家後收了三十六個徒弟,將三弦傳給了十八個徒弟,在榆林一帶安了家,把蓮花落、琵琶、三弦的技藝傳授給了後人。這一民間傳說足以見證陝北說書的歷史久遠。陝北說書是陝北民間的一種說唱藝術,深受陝北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喜愛。陝北說書最適宜在田間地頭、庭院炕頭上演出,聽眾可以是幾百或幾十人,也可以是幾個人。說書藝人一般為一個人,懷抱三弦或琵琶,腳綁木板,手彈三弦腳打板,邊說邊唱,邊唱邊說,一些短故事,也可以一唱到底,不說一句:或一說到底,不唱一句。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㈧ 別具一格的陝北說書的藝術特色
我們都知道,「說書」文化歷史非常悠久,它起源已經可以追溯到至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時代,在宮廷,已經有了管理說書的奴婢。其實這種說書文化是黃帝專門設立來搜集民間的「街談巷語」的。那麼,大家對於陝北地區的說書文化了解嗎?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 城市文化 的角度一起來看看吧!
藝術特色與表演特徵
陝北方音——陝北說書的傳統表演形式是藝人採用陝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地敘述故事。根據伴奏樂器的不同,或稱之為「三弦書」,或稱之為「琵琶書」。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陝北說書在著名藝人韓起祥等的改造下,發展成一人同時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擊節木片和小鑼(或鈸)五種樂器進行伴奏的曲藝說書形式。
激揚粗獷——陝北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曲調比較豐富,風格激揚粗獷,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其中常用的有【單音調】、【雙音調】、【西涼調】、【山東腔】、【平調】、【哭調】、【對對調】、【武調】等。
腳本程式化——陝北說書的曲目中所保留的傳統節目不僅內容題材因襲宋元活本和鼓詞中的歷史人物故事,而且有的書目連曲本多也一樣,如《金鐲玉環記》《綉鞋記》《汗衫記》《金箸記》《七俠五義》《包公案》等均是宋代故事的篇目,這一時期陝北說書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腳本程式化。
別具一格——陝北說書書詞的曲調很多。除了藝人們特有的開場白或特定的唱詞外,幾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藝人任意發揮。好的民間藝人在唱詞中大量引用陝北民歌、陝北道情、陝北秧歌劇、陝北碗碗腔,甚至秦腔、眉戶、蒲劇、晉劇、京劇的曲調,說得上是集各種唱腔於一爐,加以冶煉,然後形成一種別具一格的唱詞。
說唱藝術——陝北說書是說唱藝術,唱佔了很大的比重,藝人們說:「說是骨頭唱是肉」。在書場里除了聽遠古神話、歷史傳奇、百姓故事,還可以學歷史、聽新聞,說書人走州過縣、見多識廣,朝政大事、奇聞趣談、張長李短等等,他都能說得活靈活現,並對那些邪、惡、丑予以嘲笑和鞭達,對真、善、美大加贊美與頌揚。
被稱為陝北民間藝術中最耀眼的技藝之一的「陝北說書」,雖然在厚重的陝西文化積淀和滋養下,具有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但隨著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有了更新的要求,「陝北說書」藝術的繼承與發展便成了亟待思考、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㈨ 陝北說書的藝術特色
陝北說書書詞的曲調很多。除了藝人們特有的開場白或特定的唱詞外,幾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藝人任意發揮。好的民間藝人,在唱詞中大量引用陝北民歌、陝北道情、陝北秧歌劇、陝北碗碗腔,甚至秦腔、眉戶、蒲劇、晉劇、京劇的曲調,說得上是集各種唱腔於一爐,加以冶煉,然後形成一種別具一格的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