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陽城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http://www.sxgov.cn/ 黃河新聞網 2009-05-13 16:09:13
民間文學類 (1項)
董永傳說 萬榮縣
民間音樂類 (7項)
左權開花調 左權縣
河曲民歌 河曲縣
晉南威風鑼鼓 臨汾市
絳州鼓樂 新絳縣
上黨八音會 晉城市、長治市
文水鈲子 文水縣
五台山佛樂 五台縣
民間舞蹈類 (3項)
天塔獅舞 襄汾縣
走獸高蹺 稷山縣
翼城花鼓 翼城縣
傳統戲劇類 (13項)
晉劇 山西省
蒲州梆子 臨汾市、運城市
北路梆子 忻州市
上黨梆子 晉城市、長治市
大同市
靈丘羅羅腔 靈丘縣
孝義碗碗腔 孝義市
朔州秧歌戲 朔州市
繁峙秧歌戲 繁峙縣
山西道情戲(晉北道情戲、臨縣道情戲) 右玉縣、臨縣
二人台 河曲縣
鑼鼓雜戲 臨猗縣
孝義皮影戲 孝義市
曲藝類 (1項)
潞安大鼓 長治市
民間美術類 (1項)
中陽剪紙 中陽縣
傳統手工技藝類 (4項)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陽城縣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平遙縣
杏花村汾酒釀制技藝 汾陽市
山西老陳醋釀制技藝 太原市
民俗類 (1項)
民間社火 潞城縣
民間文學類(共計7項)
董永傳說 運城市萬榮縣
民間傳唱史詩《楊家將》 山西大學;忻州市代縣
廣武傳說 朔州市山陰縣
趙氏孤兒傳說 陽泉市盂縣;運城市新絳縣
萬榮笑話 運城市萬榮縣
司馬光傳說 運城市夏縣
牛郎織女傳說 晉中市和順縣
民間音樂類(共計12項)
左權開花調 晉中市左權縣
河曲民歌 忻州市河曲縣
五台山佛樂 忻州市五台縣
晉南威風鑼鼓 臨汾市
絳州鼓樂 運城市新絳縣
上黨八音會 晉城市;長治市長治縣、長子縣
文水鈲子 呂梁市文水縣
太原鑼鼓 太原市
晉北鼓吹 忻州市忻府區、五台縣;大同市陽高縣
恆山道樂 大同市陽高縣
上黨樂戶班社 長治市
臨縣大嗩吶 呂梁市臨縣
民間舞蹈類(共計14項)
獅舞(天塔獅舞) 臨汾市襄汾縣
走獸高蹺 運城市稷山縣
翼城花鼓 臨汾市翼城縣
臨縣傘頭秧歌 呂梁市臨縣
稷山高台花鼓 運城市稷山縣
踢鼓秧歌 朔州市
平定武迓鼓 陽泉市平定縣
壽陽愛社 晉中市壽陽縣
汾陽地秧歌 呂梁市汾陽市
朔州喜樂 朔州市
背鐵棍(抬閣、撓閣) 太原市清徐縣;晉中市祁縣;運城市萬榮縣;忻州市代縣
原平鳳秧歌 忻州市原平市
榆社霸王鞭 晉中市榆社縣
武鄉頂燈 長治市武鄉縣
戲劇類(共計19項)
晉劇 省文化廳
蒲州梆子 臨汾市;運城市
北路梆子 忻州市
上黨梆子 晉城市;長治市
雁北耍孩兒 大同市
靈丘羅羅腔 大同市靈丘縣
秧歌戲(朔州、繁峙、襄武、壺關) 朔州市朔城區;忻州市繁峙縣;長治市襄垣縣、武鄉縣、壺關縣
道情戲 (晉北、臨縣、神池、洪洞) 朔州市右玉縣;呂梁市臨縣;忻州市神池縣;臨汾市洪洞縣
二人台 忻州市河曲縣
鑼鼓雜戲 運城市臨猗縣
皮影戲(孝義、侯馬) 呂梁市孝義市;臨汾市侯馬市
碗碗腔(孝義、曲沃) 呂梁市孝義市;臨汾市曲沃縣
太谷秧歌(祁太秧歌、晉中秧歌) 晉中市太谷縣、祁縣
晉南眉戶 臨汾市;運城市臨猗縣
上黨落子 長治市潞城市
線腔 運城市芮城縣
孝義木偶戲 呂梁市孝義市
碓臼溝秧歌 大同市
賽戲 朔州市
曲藝類(共計7項)
潞安大鼓 長治市
太原蓮花落 太原市
襄垣鼓書 長治市襄垣縣
陽泉評說 陽泉市
晉東南說唱道情 長治市屯留縣;晉城市陽城縣
河東說唱道情 運城市鹽湖區、永濟市
沁州三弦書 長治市沁縣
雜技與競技類(共計2項)
撓羊賽 忻州市
心(形)意拳(戴氏形意拳) 晉中市
民間美術類(共計6項)
中陽剪紙 呂梁市中陽縣
平陽木版畫 臨汾市
麵塑(定襄、聞喜花饃、焙面麵塑、新絳) 忻州市定襄縣;運城市聞喜縣、新絳縣;晉城市陽城縣
山西民居磚雕藝術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山西省民居雕刻藝術研究會
黎侯虎(布藝老虎) 長治市黎城縣
廣靈染色剪紙 大同市廣靈縣
民間手工技藝類(共計16項)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晉城市陽城縣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晉中市平遙縣
杏花村汾酒釀制技藝 呂梁市汾陽市
山西老陳醋傳統釀制技藝 太原市;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山西麵食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山西晉餐文化研究會
雲雕製作技藝 運城市新絳縣
地窨院建築技藝 運城市平陸縣
長子響銅樂器製作技藝 長治市長子縣
交城琉璃咯嘣製作技藝 呂梁市交城縣
平定黑釉刻花陶瓷製作工藝 陽泉市平定縣
新絳縣澄泥硯傳統製作工藝 運城市新絳縣
郭杜林晉式月餅製作技藝 太原市
絳州飛龍製作技藝 運城市絳縣
梨花春酒傳統釀造工藝 朔州市
汾陽王酒傳統釀造工藝 呂梁市汾陽市
上黨堆錦藝術 長治市
傳統醫葯類(共計2項)
傅山養生健身術(八珍湯、傅青主女科) 太原市尖草坪區
龜齡集酒葯傳統製作工藝 晉中市太谷縣
民俗類(共計18項)
民間社火 長治市潞城縣
堯王傳統祭祀文化 運城市;臨汾市
舜王傳統祭祀文化 運城市;晉城市
禹王傳統祭祀文化 運城市
關公文化 運城市
河東鹽池文化 運城市
寒食節 晉中市介休市
洪洞大槐樹根祖文化 臨汾市洪洞縣
後土文化 運城市萬榮縣
騾馱轎 朔州市
晉祠廟會(水母娘娘傳說、晉陽風火流星) 太原市晉源區
走親習俗 臨汾市洪洞縣
河曲河燈會 忻州市河曲縣
背冰 運城市芮城縣、永濟市
任庄扇鼓儺戲 臨汾市曲沃縣
柳林盤子會(含彈唱) 呂梁市柳林縣、離石區
孝義賈家莊婚俗 呂梁市孝義縣
裴氏譜系文化 運城市聞喜縣
㈡ 中國的民間藝術有那些
中國民間工藝之微雕
「皮影」
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
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春節習俗:舞獅子
圍繞著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著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舞獅子
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傳統的舞獅活動就伴隨著送暖的春風和歡樂的鑼鼓,出現在城鎮和農村。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代。
竹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紮起骨架,外面用紙裱糊,再經過彩繪而成。竹馬分為前後兩半,系於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騎馬狀。山西晉城市的陽城縣,則是用中式大襠褲填滿於草,一頭作馬首,一頭作馬尾,白褲腰是表演者的坐騎部位,外加馬頭,人稱之為「褲馬」。
跑竹馬,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鬧「紅火」時活動於廣場或街頭巷尾。山西省各地參加跑竹馬表演的人數不等,活動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㈢ 昆明晉城有那些美景,習俗,小吃
晉城鎮位於滇池南岸,距離省城昆明37千米,距離縣城昆陽20千米,國道213線(昆洛公路)橫穿過境,昆玉高速公路接通城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晉城鎮鎮域面積96.76平方千米,城區面積2.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萬畝,轄17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86個自然村,136個村(居)民小組,戶籍人口42119人,流動人口10092人。晉城鎮曾為「古滇國」都邑,是古滇文化的發祥地,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始建於唐代的盤龍寺,集儒、道、釋三教為一體,名聲遠揚東南亞。
一、晉城美景:
1.古滇文化公園
晉城鎮被譽為古滇歷史名城,是滇文化的發祥地,古滇青銅文化的中心,又有 古滇文化公園
著豐厚的宗教文化底蘊。為充分展示晉城鎮古滇文化風采,同時也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公共場所,為延續歷史文脈,挖掘歷史文化,更好地再現當代歷史,讓人民更深入的了解這片神秘土地的歷史文化,並一代代傳承下去,晉城鎮集全鎮之財力投資貳仟余萬元,選址於古滇文化商貿城興益路與庄蹻路交叉處以北,建設佔地面積103畝的古滇文化公園。 公園的布局分為以廣場為主體的三大功能區。北部為一小型商業區;中部為廣場區,外形構思來源於石寨山出土青銅器中較出名的貯貝器,器頸部位為廣場區入口,器皿中部為中心廣場區,設置舉辦活動的露天舞台,貯貝器底為舞台的背景——一座仿古滇國時期佔地600平方米桿欄式建築(即文化展示中心);南部以綠化為主,設供市民休閑散步的小游園,其間設置休閑茶室、供人們健身、游樂小憩的場地,若干林蔭步行小道。
2.盤龍寺
被譽為雲南三大佛教聖地之一的盤龍寺坐落在晉城鎮東面三公里的盤龍山上,海拔2174米。該寺遠離鬧市、環境清幽、殿宇恢宏、聲名遠揚,寺內佛、儒、道三教文化並存,是國內為數不 盤龍寺 多的三教合一寺院之一。遊人綿綿不斷,特別逢廟會期間,八方香遊客絡繹不絕,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3.晉城街道
晉城城內外有主要街道是:政通、人和、北門、白塔、晉北、晉東、上東、上西、下西、關井、望鶴、南正、士林、百花、龍井廟、東方廟、老縣府、塘子口等十八條街道;有主要巷 晉城街道
道:鳳翥、龍翔、甬道、文廟、金家、扁擔、關岳、維新等八條巷道;有帝釋廟、龔家院、袁家院、張家院、土家院、龍羊村、南門大村等七個村子。在這些街道兩旁,主要建有州衙、學署、文廟、武廟、象山書院,以及天仙宮、財神宮、如意宮、文昌宮、梵王宮、關聖宮、老君廟、李秀廟、大千廟、龍井廟、東方廟、天王廟、帝釋廟、城隍廟、三官廟、觀音寺、清真寺、紫霞殿、觀音殿、白虎殿、忠烈祠、鄉賢祠、名宦祠、唐姓宗祠、徐姓宗祠、羅姓宗祠、萬姓宗祠等。除上述公共古建築外,其餘為眾多的民宅古房。這些民宅古房多為清代所建。 其結構都為上木結構,稱前三間、後三間、四耳房、一天井、一顆印的房子。在街市繁華地段也有建蓋成前三、後三、中三、八耳、兩個天井的房屋。現存比較好的是上東街張學洲診所,是前三、後三、四耳、一個天井的房屋,天井完全用青石鑲嵌,天井與堂屋的攔扳石上有浮雕圖案。門窗、花枋、吊柱、雀替均有雕刻圖案。又如上西街「天寶利」商號,結構形式為土木結構,形式為前三、中三、後三、八耳、兩個天井,其門、窗、橫梁、吊柱、雀替等均有雕刻。兩個天井也用石頭進行鑲嵌,前天井還有一口用石頭鑲嵌的水井。
4.盤龍寺公園
盤龍寺是昆明香火最旺的寺院之一,它位於滇池東岸盤龍山,距離昆明市區約40公里,距離晉寧縣晉城鎮東南3公里,與昆明西山、賓川雞足山共同被稱為雲南三大佛教聖地,1983年公布為昆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盤龍寺建於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是當時的蓮峰和尚所建。傳說建寺的時候,這里是山谷間的龍潭,有蛟龍…
二、晉城習俗
初一五更,男人起床後把新衣裳穿戴整齊,差不多像《祝福》中魯四老爺的樣子。先放一個開門炮。然後洗手,點蠟燭,擺獻供。
家堂老爺的獻供是一個大棗山,三個大雜獻,一盤五個點心,八碗供--四碗油供,四碗水供。水供即菜供。
佛爺,仙家,灶爺,財神爺,五穀神爺,老君爺,魯班,孔夫子,都是一盤五個點心,也有隻供一個點心的,獻供的多少,豐瘠,要看家境而定。
山神爺獻一個面蒸的豬或一隻面蒸的羊,也有獻一隻雞以為犧的。
門神獻一隻刺蝟。龍王爺即水道,白虎神是磨,青龍神是碾,都是獻一個棗花。
祖先不可與神一起受享,等敬罷神,把獻天地爺的供酌回來再獻祖先。
擺齊獻供,點燃正火放三個炮。三聲炮響是一種禮儀。三聲炮響,神便會喜氣洋洋地降臨人間,與人共度新年,受領香煙。
天地爺是滿斗焚香,一炷炷的單香插得如滿天星斗。除了滿斗焚香,還有一個香爐焚「爐香」。所謂「爐香」,就是把大約百十來炷單香為一束,一起點燃,插到香爐里,香煙裊裊,橙紅色的火焰會如新生命般跳動。
家堂爺,佛爺,仙家,灶爺,財神爺,五穀神爺,老君爺,魯班,孔夫子,都是三炷香。其他神位一炷整香。
燒香的同時,要化「香份兒」。把錫箔疊成元寶,用黃表對角捲起來,一卷算一份,故名為「香份兒」。
焚過香份兒,放鞭,讓神熱熱鬧鬧喜喜歡歡過年。放鞭炮也與桃符一樣,是為了驅邪。《荊楚歲時記》說:爆竹「以辟山臊惡鬼也。」《神異經》中說:山臊「在西方深山中,長尺余,犯人則病,畏爆竹聲。」其實,這種說法早已經不復存在了,人們放鞭炮只是為了敬神,當然也有圖熱鬧、紅火、吉祥如意的意思。
要點正火時,叫孩子們都來看正火,看敬神,給神磕頭,提個小小的紅燈籠,到處搶鞭炮。正火點著之後,青煙裊裊,火光沖天,火星直冒,紅光滿院,柏樹枝的香氣格外讓人心清氣爽。孩子們特別喜歡火,會圍著正火拍手,又跑又跳,又喊又笑,小臉一張張映得通紅。朝氣與喜氣充溢在整個院子里。
焚起香,放過鞭,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穿戴齊楚,給神磕頭。
三、晉城小吃:
炒涼粉兒
晉城市一道民間傳統風味小吃,來自於河南,流行於晉城,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口感軟嫩,香辣可口。
陽城燒肝
陽城燒肝為晉城名吃之首,因為豬肝各種滋補效果和陽城人獨到的烹調技術,受到很多人的喜歡,外焦里脆,味美適口,佐酒佳餚,熱食不膩。佐以陽城的醋更是美。
卷白饃
在饃裡面卷上許多種的菜,而且個人喜歡想卷多少就卷多少。這里的饃不是白白的饅頭,而是在油鍋里攤的面餅,有勁道,好味道。
燒三鮮
沁水縣名菜。三鮮為猴頭、木耳、黃花菜,皆是沁水境內特產。經精細加工,配以作料,勾兌成湯,即保留了其特有的營養價值,又使味道更加鮮美。
高平十大碗
「十大碗」是高平特有的一套菜,共分10道:水白肉、核桃肉、水川丸子、小酥肉、腸子湯、豆腐湯、芥末粉皮湯、天鵝蛋、軟米飯、扁豆湯。一碗一個味道,猶如南北大菜系列,但餐具不用盤而用碗,碗中之菜也可稱「湯」,素有「碗湯菜」之說。
燒大蔥
相傳慈禧太後西逃時路經澤州(今晉城),當地官員隆重設宴招待。但在開宴時,廚師發現慌亂之中少做了一道菜。為了免遭殺身之禍,廚師急中生智,馬上把菜案上的巴公大蔥拿來一把,幾刀切碎,燒成一道菜,端了上去,叫做燒大蔥。誰知慈禧品嘗後,認為滿桌菜中數這道菜最有味道。傳說歸傳說,慈禧西逃時並未經過晉城,而燒大蔥作為當地一道名菜,口感香軟不膩。
㈣ 民間藝術
中國民間工藝品
中國民間藝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這些工藝品大都與民間傳說有關,材質有陶瓷、泥塑、布藝、木頭、燈彩、吊飾、
麗江木刻 、樺皮工藝、漆器工藝、 獸皮工藝、 硯石工藝、竹編工藝、漆器陶具、玉器工藝、大理石工藝、
土家族黃楊木雕、瓷器、風箏、剪紙、麥桿畫、年畫、鉛筆屑畫、唐卡、拓真畫、銀
飾、紙編畫、蘇綉、魚皮衣等。內容大都是精神活潑向上、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餘、兒孫滿堂等,用於民間傳統節日、傳統宗教和民族飾品用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日常活動。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精品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民間繪畫藝術已逐步發展為既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又富有生活韻味的民間性的現代民間繪畫。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民俗
我國是—個多民族、多宗教地區,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縣志》記載說:「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見天日,又性忍,刺膚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明代隆慶《岳州府志》也載:「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清代《甄氏族譜》對武陵源一帶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記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儺願為要務,敬巫師,賽神願,吹牛角,跳仗鼓……」這便是我國民族宗教信仰的特點。歷史上,中國家族先民曾經歷過「萬物有靈」和「圖騰」信仰歷史階段。由於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傳入,逐步演變為多種崇拜。以至今天所說的民間民俗。
中國民間藝人
一天,我慕名來到廣西藤縣博物館參觀。博物館的前身是1979年建成的李鎮亞會議廳,1986年改建為共和國民族藝術博物館並對外開放。館內共存有中國最有名的藝術家以及著名詩人創作過的民族藝術專注,以及所收藏的數多種中國民間藝人作品。被譽為中國著名藝術博物館之一。現在我中國民間藝術網站主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燦爛的民間藝術遺產,保護中國民間藝術文化可持續性發展,進一步挖掘、整理、傳承、研究中國民間藝術,尤其是瀕臨失傳的民族古歌、古舞、古樂藝術等。
中國民間影視藝術
在迄今為止的人類藝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燦爛的篇章,大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誕生並逐步成熟的電影藝術和隨之產生的電視藝術。作為新的藝術門類的影視藝術,藉助於光電的魔力,把逼近於現實生活真實的影像和聲音再現於銀幕和屏幕上,這不僅實現了信息傳遞的大眾化,而且也使蘊含最廣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經驗的藝術內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過程。使人們的精神世界表現和娛樂生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
中國民間舞蹈藝術
民間舞蹈藝術源遠流長,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產生,經歷代發展,傳承至今,其種類因地域而別,內容十分豐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陣舞》是由古代戰爭中的陳兵布陣演變而來。《打獨角獸》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與獸的搏鬥。《龍舞》、《獅舞》、《麒麟舞》、《趕犟驢》、《竹馬舞》和《貓蝶舞》是典型的模擬舞蹈。《打春牛》和《打鐵舞》是模仿人們生產勞動時的情景。《八美圖》、《荷花燈》、《菊花燈》、《旱船舞》、《高蹺舞》等表現了勞動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大型群眾舞蹈《秧歌舞》和《腰鼓舞》是解放戰爭時期產生的革命舞蹈。《抬閣》、《肘閣》是典型的道具性舞蹈。震撼人心的《鼓舞》和《大銅器舞》場面壯觀,熱情奔放。運用道具進行表演,歌舞結合和採用虛擬、象徵的表現手法是中原民間舞蹈的明顯特徵。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戲曲藝術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民間T台
「T」型台上身著古裝的靚麗時裝秀模特,激情四溢的流行歌手組合成了一幅古樸、神秘、生動的新場景。一個前衛現代的時尚風標,一道獨特別致的風景線,呈現在了現代人民面前。每一次演出都會重新詮釋了中國古典服飾之華美與古裝藝術文化內涵。
中國民間建築園林
中國園林建築藝術是世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門類一起發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經歷了一個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學、美學內涵。其發展大致可分成三個時期即:先秦及秦漢時期的「自然時期」,此時期是從「囿」到「苑」的發展時期,其特點是佔地寬廣、工程浩大、人工設施增加;唐宋時期古典園林的形成時期,由漢代開端了中國園林發展進程,經過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到隋代統一中國的過渡,園林發展出現了兩個特點,一是在苑囿的營建中注意了游樂和賞景的作用;二是繪畫技術發展與造園藝術的發展互相促進。形成時期突出的成就就是造園和文學、繪畫的結合。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全盛時期,至此中國園林建築藝術已具備了功能全,形式多及藝術化三個特點。
中國民間傢俱
中國民間傢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部「木頭構創的絢麗詩篇」,其歷史悠久,自成體系,具有強烈的民族特點風格和中國特點。中國古代傢俱發展到唐代時,隨著垂足坐生話方式的流行、椅、凳傢俱發展起來到宋代高型傢俱定型,室內陳設束、椅、幾、案,工藝技術日臻成熟。明清兩代是中國傳統傢俱的黃金時期;不僅千紋萬華的漆飾傢俱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峰,而且產生了中國古代傢俱史上成熟顯赫的明式傢俱和豐富卓越的清式傢俱。明清傢具都以高級硬木為主要用材,拋棄了幾千年來中國傳統傢俱一貫採用漆飾加工的製作方法,以木材自身的高雅材質,天然紋理和光潤色澤,使傢俱產生了--種嶄新的意韻,品質和獨特的審美價值,並運用精湛無比的工藝,使傢俱的構造實現了科學與世術的完美結合,從而在世界傢俱史上樹起了一座光熠爍目的豐碑。
中國民間服飾
中國民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民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民族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民族服飾集中體現著民族文化,是區別一個民族的重要外部特徵之一。
中國民間飾品
在我國這片大土地上,生活著千古流傳的古老民族。這些古老的民族,勤勞智慧,創作了許多民間民族飾品。至今保存著世界上最古老民間飾品。我中國民間藝術網展示了民間藝術飾品精品。許多人看了以後,都對中國民族民間藝術表示由衷的贊佩。————請看我中國民間藝術網!
㈤ 晉城的社火是什麼
回答如下:
除重大活動外,每年元宵節是鬧社火的固定時期。每到此時,城鎮鄉村都要在主要街道和廣場掛彩燈、搭綵樓彩台、裝彩車,進行各 種演出和街頭文藝表演。
舞龍、舞獅、拋綉球、抬花轎、民間八音會吹奏、鑼鼓大賽、晉劇、秧歌、小戲演唱等各種傳統民俗藝術活動競相登台,場面是人山人海、燈火輝煌。豐富多彩的節目將把遊客帶入鄉土氣息十足的文化氛圍中。
相關介紹:
社火,在晉城又叫耍故事、鬧紅火。作為文化大市,晉城的文化遺產豐厚,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晉城先民流傳下來許多各式各樣的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活動,其中不少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平九蓮燈、陽城縣跑旱船扛樁,陵川縣的花棍舞和鑼鼓……每一個社火,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個社火,都是一段民俗傳承。
每年正月十七,在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都會舉辦祭祀祖先神靈兼娛人娛己的鬧社火項目,晚上還有散路燈、打鐵花、八音會等娛樂活動,而歷史最悠久、傳承最完好的要數「街道士」巡遊了。
有的社火項目已經在人類文明的進步中被賦予了新的內容,澤州縣大陽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二鬼扳跌」就是其中之一,它已經不僅僅是「送鬼王」習俗,而是演變成了一種內容健康、形式活潑、生動有趣的文化娛樂活動,同時,也成為一種新的年俗。
大陽「二鬼扳跌」的第六代傳承人常國孩今年78歲,學藝其祖父和父親,一演就是60多年,為了不讓這項非遺失傳,老人現在已經教了20多個徒弟。
「二鬼扳跌」由一人表演,通過腿、背、臂的活動,展現出扳、跌、滾、躍等動作,給人以兩鬼打鬥扳跌的喜劇效果,妙趣橫生,實際寓意是「義」「利」紛爭,隱喻從義中取利的觀念和做人的原則。
每年「兩節」期間,前來觀看「二鬼扳跌」表演的遊客絡繹不絕,叫好、鼓掌聲不斷,大家在熱鬧的耍樂中感受著節日的歡樂。
社火耍完了,年才能算過完了,然而過年的氛圍還縈繞在人們腦海中久久不能散去,似乎閉上眼還能聽到咚咚鏘鏘的鑼鼓聲,看到花花綠綠的社火隊伍……
㈥ 晉城特色小吃
晉城是山西省的一個地級市,當地有很多著名的小吃,清朝時候,還有關於晉城美食的一段典故,用大蔥給慈禧太後做菜,而且還受到了好評,可想而知晉城的美食有多麼美味。晉城有名的美食有晉城炒涼粉,燒大蔥,地三鮮等,那麼晉城還有哪些美食呢?
晉城炒涼粉
相傳慈禧太後西逃時路經澤州(今晉城),當地官員隆重設宴招待。但在開宴時,廚師發現慌亂之中少做了一道菜。為了免遭殺身之禍,廚師急中生智,馬上把菜案上的巴公大蔥拿來一把,幾刀切碎,燒成一道菜,端了上去,叫做燒大蔥。誰知慈禧品嘗後,認為滿桌菜中數這道菜最有味道。
晉城市,古稱建興、澤州、澤州府,是山西省轄地級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晉豫兩省接壤處,全境居於晉城盆地,總面積9490平方公里,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河東屏翰、中原咽喉、三晉門戶」的美譽。
燒三鮮
燒三鮮,是沁水縣名菜,三鮮為猴頭、木耳、黃花菜,皆是沁水境內特產。經名廚精細加工,配以佐料,勾兌成湯,即保留了其特有的營養價值,又使味道更加鮮美。
燒大蔥
燒大蔥是山西省晉城市的一道漢族傳統名菜,以大蔥為主料烹制菜餚,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見的。吃來決無蔥的異味,是冬季時令理想的餚饌。
晉城炒涼粉
炒涼粉是晉城民間傳統風味小吃,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先將涼粉切成長寬各3—4厘米、厚約1厘米的方塊,放置待用。鍋內放少量食油,燒熱後將切好的涼粉塊入鍋翻炒。再將醋汁蒜沫澆入,加蓋,待蒜、醋味入里後出鍋。口感軟嫩,香辣可口。
酸菜黑圪條
口味酸香辣俱全,高梁面特有香味勝似精米白面,使人越吃越愛,越吃越香。久之,成為晉城一種地方大眾化名吃。
陽城燒肝
特點是外焦里脆,味美適口,佐酒佳餚,熱食不膩。佐以陽城的醋更是美。
陽城棗糕
因其形狀較一般饅頭高而尖得名,在當地白面製品中最負盛名,相傳已有幾百年歷史。
高平十大碗
「十大碗」是高平特有的一套菜,共分10道:水白肉、核桃肉、水川丸子、小酥肉、腸子湯、豆腐湯、芥末粉皮湯、天鵝蛋、軟米飯、扁豆湯。一碗一個味道,猶如南北大菜系列,但餐具不用盤而用碗,碗中之菜也可稱「湯」,素有「碗湯菜」之說
㈦ 你知道那些民間藝術,簡單的介紹一下
風箏
風箏起源於中國,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早期風箏主要是用在軍事方面的,從晚唐開始逐漸被當成玩具使用,現在中國的風箏一部分還出口日本、朝鮮、歐洲等國家。
舞獅子
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傳統的舞獅活動就伴隨著送暖的春風和歡樂的鑼鼓,出現在城鎮和農村。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代。
木偶
木偶戲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 中國的木偶戲興起於漢代,至唐代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戲。宋代是我國木偶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木偶的製作工藝和操縱技藝進一步成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明代木偶戲已流行全國各地,經濟發達的南方各省區木偶戲更為繁榮,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說。清代以後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流行范圍廣,而且演出的聲腔也日益增多,出現了遼西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邵陽布袋木偶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川北大木偶戲、石阡木偶戲、陽提線木偶戲、泰順葯發木偶戲、臨高人偶戲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葯發木偶五種
㈧ 山西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哪些項目適合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民間文學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董永傳說 運城市萬榮縣
2 Ⅰ-2 民間傳唱史詩《楊家將》山西大學
3 Ⅰ-3廣武傳說朔州市山陰縣
二、民間音樂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8 Ⅱ-1左權開花調﹡ 晉中市左權縣﹡
9 Ⅱ-2河曲民歌﹡ 忻州市河曲縣﹡
10 Ⅱ-3五台山佛樂﹡ 忻州市五台縣﹡
11 Ⅱ-4晉南威風鑼鼓﹡ 臨汾市﹡
三、民間舞蹈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20 Ⅲ-1 獅舞(天塔獅舞)﹡ 臨汾市襄汾縣﹡
21 Ⅲ-2 走獸高蹺﹡ 運城市稷山縣﹡
22 Ⅲ-3翼城花鼓﹡ 臨汾市翼城縣﹡
23 Ⅲ-4 臨縣傘頭秧歌呂梁市臨縣
24 Ⅲ-5稷山高台花鼓運城市稷山縣
25 Ⅲ-6踢鼓秧歌朔州市
26 Ⅲ-7平定武迓鼓陽泉市平定縣
27 Ⅲ-8 壽陽愛社 晉中市壽陽縣
28 Ⅲ-9汾陽地秧歌呂梁市汾陽市
四、雜技與競技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61 Ⅵ-1撓羊賽忻州市
62 Ⅵ-2 心(形)意拳晉中市
山西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1、蒲劇
2、晉劇
3、河曲民歌
4、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5、雁北耍孩兒
6、鑼鼓雜戲
7、民間社火
8、中陽剪紙
9、臨縣道情戲
10、朔州秧歌戲
11、翼城花鼓
12、左權開花調
13、河曲二人台
14、晉北道情戲
15、上黨梆子
16、孝義碗碗腔
17、五台山佛樂
18、晉南威風鑼鼓
19、上黨八音會
20、文水鈲子
21、天塔獅舞
22、高蹺走獸
23、北路梆子
24、靈丘羅羅腔
25、孝義皮影戲
26、潞安犬鼓
27、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28、杏花村汾酒釀制技藝
29、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
30、董永傳說
31、絳州鼓樂
32、繁峙秧歌戲
㈨ 晉城的文化藝術
晉城古稱建興、建州、澤州及澤州府等,是華夏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優美的自然風光,久遠的歷史文化遺存,造就了晉城獨特的太行山水風情。境內自然風光旖旎,文物古跡遍地;同時優越的氣候條件使得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在此生長,賦予晉城「生物資源寶庫」之稱。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晉城現存宋、金以前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結構古建築,如皇城相府、古村郭峪、柳氏民居等。此外,蟒河景區、王莽嶺景區為這座古城增添了一分活力。悠久的文明賦予了晉城豐厚的人文遺產。晉城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6處、省級保護單位3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12處,文物總量6767處。既有古人類遺址、古寺廟、古碑刻、古名人墓葬,又有古戰場、古民居、古書院和革命紀念地等。更讓人引以為榮的是晉城現存宋、金以前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結構古建築,其約佔山西省同時期木結構古建築的2/3,佔中國同時期的1/3,幾乎超過南方同時期古建文物遺存的總和。
澤州鼓書
是由晉城沙石堡馬振盛(1925—1971)、葦匠徐廷榮(1907—1990)在外學習的鐵板鼓書、鋼板鼓書和晉城四弦書結合形成的。它與《四弦書》的坐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表演形式上更加多樣活潑。如走唱、伴舞等。澤州鼓書流傳於晉城市所轄周邊縣(區),經過了上百年的傳承發展,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演唱風格,深受晉城市人民群眾的喜愛。2009年,澤州鼓書被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澤州四弦書
是以四弦(四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形成年代無文獻資料可考。已知最早擅演四弦書的藝人,是清光緒年間犁川盲藝人程天和(約1872-1932)。據此推知,澤州四弦書至遲在清代光緒年間之前即已形成,距今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
晉城剪紙和磚雕木雕
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晉城剪紙以磁性剪紙為代表 ,晉城磚雕工藝精美、多姿多彩,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在晉城古廟宇、古村落當中,人們常可以看到許多造型優美的磚雕,磚雕是由石雕、木雕等手工藝發展而來的,由於它比石雕容易雕刻,又比木雕耐腐蝕,所以被廣泛的運用於中國傳統的建築上。
晉城民間藝術和傳統製作工藝
民間藝術有布老虎、剪紙、刺綉、磚雕、麵塑等。還有古老的傳統製作工藝,如:陽城生鐵冶鑄技藝、陽城焙面娃娃、大陽手工制針業、高平黑陶工藝等等。
晉城打鐵花
打鐵花,是晉城市一項傳統的民間表演藝術,打鐵花需要架起化鐵水的熔爐,倒進煤炭,用鼓風機吹,待通紅的爐火燒起來。2011年4月18日,晉城打鐵花習俗入選山西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
圍棋
晉城是圍棋之鄉,晉城市陵川棋子山是世界圍棋重要發祥地,相傳上古時期,堯帝為教育自己的兒子丹朱,在棋子山發明了圍棋,教丹朱從中學習治國治軍之道。圍棋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智慧的追求。2008年舉辦了第一屆晉城國際圍棋文化節,2009年舉辦了第二屆晉城國際圍棋文化節,2011年舉辦了第三屆晉城國際圍棋文化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