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戲曲藝術如何守正創新閱讀題

戲曲藝術如何守正創新閱讀題

發布時間:2022-04-23 11:19:39

A. 戲曲藝術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的矛盾

傳承和創新是藝術永恆的兩大主題,它們之間存在著多重而繁復的內涵和意義。藝術的發展總離不開創新,繼承與創新並不矛盾,而應該是統一的。

戲曲不能拘泥於所謂的原汁原味,不能只滿足老觀眾而失去青年觀眾,因為失掉了青年就是失掉了京劇的未來。創新並非意味只演現代題材,古典也並非不時尚,關鍵要看賦予何種精神內涵。戲曲最能代表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目前正面臨後繼無人、劇目瀕臨失傳等困境。

在觀眾心目中,這類戲劇與出土文物如同一色,很難引人共鳴。而許多新編的現代戲劇,沒有寫出新的時代梢神,多是羅列事實,用一些離奇古怪的故事來耗費觀眾的時間,自然受到觀眾的抵制。戲劇的孤芳自賞,戲劇的低頭向暗壁,都應該從戲劇精神這一角度來作些反思。

時代的變遷,不斷地為劇作家提供著新的題材。尋找題材並非難事,駕馭題材才是真正的難事。只有從紛雜的事件中提煉出鮮明的時代精神的旋律,讓它隨情節的展開而展開,隨人物性格的發展而發展,才能創造出傑出的戲劇作品。

(1)戲曲藝術如何守正創新閱讀題擴展閱讀

戲劇之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顯現,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政府應當對其進行保護。但這種保護不是為其建立特殊的「溫室」,而是為其創造更好的文化環境和市場環境,促進其健康、持續發展。

讓優秀的戲曲文化在當代繼續保持生命力,最直接的途徑是持續上演經典劇目。經典改編,是戲曲對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不同的文藝樣式有不一樣的表現手法,戲曲改編必須充分發揮劇種自身優勢,才能真正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能否成功化用傳統,以豐富現代戲的舞台表現手段進行藝術創造,是現代戲創作成敗的關鍵。守正創新,才會有當代戲曲文化繁花似錦的景象。

B. 下面是丁聰先生的一幅漫畫《兩代人的反應》,請根據漫畫展現的內容,結合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聯系現實,寫


例文傳統要與現代接軌
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形式之一,高中課文中也有一些篇目,記得閱讀的時候覺得寫得很好,但真到劇場聽戲,隨著台上演員「啊哦咿」的演唱,恐怕大多數年輕人也會像丁聰先生漫畫中的這位少年一般,腦袋低垂,雙眼緊閉,呼呼大睡吧。
為什麼傳統戲曲吸引不了青少年呢?我覺得主要是因為戲曲展現的生活遠離我們吧。你看台上的這位演員,穿的是演出用的古代服裝,一唱就是半天的「啊哦咿」,唱的多為地方音,叫人很難聽得清楚;而且一句唱詞往往拖上半天,能把人急死!完全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的特點,也不符合現代青少年的欣賞習慣。想要吸引青少年而得到傳承,只怕難了。
因此我認為,戲曲要與現代生活接軌。其中最重要的是從內容改造起,不要老是一些傳統曲目,內容上要創新,要表現現實生活。古代的戲曲作品,不也是表現那個時代的故事嗎?為什麼到了現代社會,戲曲還要唱著那些老掉牙的歌子呢?我認為,只有表現現代人熟悉的生活,才能擁有更多的觀眾。
要表現現代生活,裝扮上也得有所改變,不能還是傳統的那一套,讓人分不清時代。另外,唱腔也應該改變。地方戲特別應該像京劇一樣,將普通話作為標准唱腔,便於聽懂內容。當然了,一拖半天的「啊哦咿」恐怕也得跟上時代的節奏,不然誰耗得起啊!
有人會說,這樣一改變,還能叫中國戲曲嗎?我想還是可以的。我們牢牢保留了中國戲曲為中國觀眾服務、為現代生活服務的核心,摒棄一些不合理的舊形式,有什麼不行呢?如果死抱住傳統不放,那將既沒有新的作品問世,又沒有新的藝術方法補充,那麼,這樣的戲曲,隨著能欣賞的老觀眾越來越少,最終恐怕只能進歷史博物館了。
其實,與現代生活接軌的豈止是戲曲,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很多已經開始和現代生活接軌了。如畫家們用毛筆創作國畫作品,就不再僅僅局限於描繪古代的人物和山水,而是展現現代生活,齊白石、張大千、范曾、黃永玉等等國畫大師,誰不是用古代的筆墨、藉助現代的手段展現現代生活的呢?而書法作品的與時俱進,不僅表現為在臨摹古人墨寶中展現書法家的個性,同時也創造出了新風格的字體。其他傳統藝術能與現代接軌,為什麼戲曲就不可以呢?
只有接軌,傳統藝術才能煥發生命的活力,才能吸引青少年,才能在繼承中傳承下去。
例文點評
例文作者認真研讀了漫畫,抓住漫畫中少年對戲曲毫無興趣而沉沉睡去的現象,反思為什麼戲曲不能吸引青少年,進而提出了戲曲需要創新的觀點,並重點說明了該如何創新以及創新的價值意義。為使自己的說法更加合理,作者列舉了其他傳統藝術形式創新而得以發展的實例加以證明,終能自圓其說,較好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全文思路清晰,緊扣主旨,有理有據,是一篇較好的習作。

C. (24分)觀看電影和欣賞戲曲是人們閑暇時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電影產業


(1)①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電影業的發展有利於發展我國文化產業,豐富人們文化消費,促進文化生產力發展;(4分)②有利於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增強我國綜合國力;(2分)③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分)
(2)①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戲曲對展現文化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2分)②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和民族性,保護中國傳統戲曲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增強民族認同感具有重要作用;(4分)③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戲曲可以呈現中華文化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厚重的文化底蘊。(2分)(3)①立足社會實踐,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對傳統戲曲批判繼承,保留合理成分,同時要體現時代精神,符合當前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4分)②博採眾長,通過交流、借鑒和融合,吸收其他藝術表演的有益成分;(2分)③堅持正確方向,克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也要反對「民族虛無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2分) (考生如果第三點答案只答到克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也得2分。)

D. 【梅蘭芳,國粹之魂】閱讀答案

梅蘭芳(1894~1961),京劇大師。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代表戲京劇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崑曲有《思凡》、《游園驚夢》等。所著論文編為《梅蘭芳文集》,演出劇目編為《梅蘭芳演出劇本選集》。梅派藝術傳人有李世芳、張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另有同名電影《梅蘭芳》。簡介 梅蘭芳(1894~1961),名瀾,字畹華。漢族,江蘇泰州人,長期寓居北京。出身於梨園世家,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1歲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馬旦。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他刻苦學習崑曲、練武功、練功,廣泛觀摩旦角本工戲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經過長期的舞台實踐,對京劇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方面都有所創造發展,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 梅蘭芳在藝術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國外人士的重視,曾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摩那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梅先生還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抗戰期間蓄須明志,拒絕演出,靠寫字賣畫為生。解放後歷任中國京劇院院長、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以65歲高齡,排演了最後一出新戲《穆桂英掛帥》。1961年8月8日因心臟病發作,在北京病逝。終年67歲。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梅蘭芳(1894-1961),1894年生於北京,他出生於京劇世家,10歲登台在北京廣和樓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連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舉行京劇演員評選活動,張貼菊榜,梅蘭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綵樓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戲,初來上海就風靡了整個江南,當時里巷間有句俗話:「討老婆要像梅蘭芳,生兒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戲、新式舞台、燈光、化妝、服裝設計等改良成分,返京後創演時裝新戲《孽海波瀾》,第二年再次來滬,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蓮》、《貴妃醉酒》等拿手好戲,一連唱了34天。 回京後,梅蘭芳繼續排演新戲《嫦娥奔月》、《春香鬧學》、《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來滬,連唱45天,1918年後,移居上海,這是他戲劇藝術爐火純青的頂峰時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綜合了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創造了醇厚流麗的唱腔,形成獨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蘭芳大量排演新劇目,在京劇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上均進行了獨樹一幟的藝術創新,被稱為梅派大師。 藝名由來 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出生於京劇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員,伯父梅雨田是京劇胡琴演奏家。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為楊隆壽之長女長玉。他8歲學藝,師從名小生朱素雲的哥哥朱小霞,11歲登台,他刻苦鑽研不斷實踐,繼承並發展了京劇傳統藝術,形成風格獨具的「梅派」,成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藝術很早就蜚聲海內外,但他到16歲才起了「梅蘭芳」這個藝名。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連成班主葉春善帶領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葉春善偕籌資組建喜連成的開明紳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倆邊爬山,邊閑談,忽然發現有一人在小樹林里練劍,但見他體態輕盈,動作敏捷,那劍被他舞得寒光閃閃,風聲嗖嗖,把自己圍在水潑不進的弧光圈裡,牛子厚簡直看呆了。他生平酷愛京劇,也觀賞過不少武術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見到這樣的絕倫劍技,還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連連拍手叫好。那舞劍人聽到有人喝彩,連忙把劍收住,兩頰緋紅,用手帕揩拭額頭沁出的細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禮:「牛老闆,喜群獻丑了。」 牛子厚這時近前定睛細看,只見面前這個年輕人儀表堂堂,氣度瀟灑,舉止端莊,真是一個挑大樑的料子,便問道:「你可曾有藝名?」葉春善接答道:「我給他起了個藝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說:「這孩子相貌舉止不俗,久後必成大器,給他更名『梅蘭芳』如何?」葉春善師徒二人欣然同意。從此,就用了「梅蘭芳」這一享譽國內外的藝名。 日偽訛詐憤然毀畫 梅蘭芳有一筆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時,曾帶往香港存入銀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統治下的香港將這筆高額存款全部凍結,無法取出。一直靠利息過日子的梅蘭芳,家庭生活頓時舉步維艱,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蘭芳日夜思考的難題。他問夫人怎麼辦?夫人說:「最近報紙登出了何香凝女士賣畫謀生的消息,我們不妨也來學她。發揮你的繪畫才能,賣畫度日如何?」 其實梅蘭芳早有這種念頭,只是沒有說出,怕夫人不同意。現在夫人主動說出來了,他自然點頭稱好。兩人著手構思,夫人磨墨,丈夫繪畫。不到八天,畫了20多幅魚、蝦、梅、松。當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蘭芳先生近日畫作,歡迎光臨」的廣告時,爭相購買。不到兩天,20多幅畫就全部賣完了。 這件事傳出後,上海文藝界、新聞界、企業界反響十分強烈,許多知名人士提出要為梅蘭芳辦畫展,梅蘭芳得知後特別興奮,為不負眾望,他苦戰了半個月,畫了幾十幅作品,面交主辦者安排。主辦人員選定重陽節在上海展覽館展出,請梅蘭芳夫婦屆時光臨剪綵儀式。 然而此消息不脛而走,日偽漢奸獲知後互相勾結,肆意搗亂,他們派來一群便衣警察,提前進入展覽大廳大做手腳,前來參觀的許多群眾見狀紛紛離開。梅蘭芳看見門口冷冷清清,覺得奇怪。當他走進展廳後,發現每幅畫上都用大頭針別著紙條,分別寫有「汪主席訂購」、「周副主席訂購」、「岡村寧次長官訂購」……還有一些寫著「送東京展覽」。梅蘭芳夫婦目睹此景,氣得兩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紙刀,刺向一幅幅圖畫。「嘩!嘩!嘩!」幾分鍾內國畫化為碎紙。 梅蘭芳義憤填膺的毀畫舉動,很快傳遍整個上海,也很快傳向大江南北。上海當局的報紙搶先發布頭號新聞,言稱:「褚部長目瞪口呆,一場畫展一場虛驚!」宋慶齡、郭沫若、何香凝、歐陽予倩發表聲援講話,稱贊梅蘭芳民族氣節凜然,為世人所敬仰。廣大群眾也紛紛寄來書信,支持梅蘭芳的愛國行動。梅蘭芳看到全國人民對他如此贊賞和支援,感動得熱淚盈眶,興奮地對夫人說:「我梅蘭芳再也不是一隻孤燕了!」 舉債度日艱難求生梅蘭芳斷了經濟來源,生活自然拮據,他只好揮淚出賣北京的房子,接著又出賣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盡管這樣,後來還是舉債度日,向親友借了一筆錢。有的好友得知他家生活陷入絕境,便解囊相助。老畫家葉譽虎提議與他合作,辦一個國畫展覽,突出梅、竹的主題,以擴大社會的影響。 淪陷區的上海,一片混亂恐慌,不是停水停電,就是空襲警報,市民生活得擔心吊膽。梅蘭芳在這種艱苦環境里作畫,克服一系列難以想像的困難,畫技大有長進。經過八個月的苦戰,他一個人就畫了170多件,題材十分廣泛,包括仕女、佛像、花卉、松樹、梅花等,同葉譽虎的作品一起,於1945年春天,在上海成都路中國銀行的一所洋房裡展出,受到廣大參觀者的好評。 展覽結束後,梅蘭芳為了生活,被迫將其中大部分作品賣掉,所得收入一是還債,二是安排家庭生計,三是資助劇團里生活更困難者。梅蘭芳苦澀地回憶著這幾年的滄桑歷程,心境憂悶地對朋友說:「一個演員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際,因為抵抗惡劣的社會環境,而蓄須謝絕舞台演出,連嗓子都不敢吊,這種痛苦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之所以繪畫,一半是為了維持生活,一半是藉此消遣。否則,我真是要憋死了。」 梅蘭芳在抗戰期間斷然蓄須明志,不為民族敵人演出,表現了一代藝豪不屈不撓的剛強骨氣。這一事件成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話,在中華兒女中廣為傳頌,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奮勇抗戰的決心。梅蘭芳先生在促進我國與國際間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我國向海外傳播京劇藝術的先驅。他曾於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訪問日本,1930年訪問美國,1935年和1952年兩次訪問蘇聯進行演出,獲得盛譽,並結識了眾多國際著名的藝術家、戲劇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畫家,同他們建立了誠摯的友誼。他的這些活動不僅增進了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國京劇藝術躋入了世界戲劇之林。梅蘭芳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並稱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梅蘭芳先後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文學 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先後任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戲曲學院、中國京劇院院長,195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 梅蘭芳先生是中國表演藝術的象徵,是我國人民的驕傲光榮。 【擅長角色】 京劇行當中梅蘭芳最擅演的是「旦」.京劇中把女性統稱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齡、性格又可細分為許多行當,飾演大家閨秀和有身份的婦女稱為「正旦」,正旦在京劇中俗稱「青衣」,這就是因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長衫而得名。京劇《竇娥冤》中的女主角竇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莊重嫻靜,秀雅柔婉,以唱功為主,一般說來,青衣的唱腔旋律優美,細膩婉轉。

E. 有關戲曲的資料

戲曲網路名片
戲曲指的是中國傳統的戲劇。戲曲的內涵包括唱念做打,綜合了對白、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等多種表演方式,不同於西方將歌劇、舞劇、話劇。
目錄[隱藏]

釋義
戲曲的起源
戲曲的特點京劇
評劇
越劇
黃梅戲
淮劇
崑曲
豫劇
秦腔
戲曲的三大藝術特色戲曲音樂
報紙《戲曲》 釋義
戲曲的起源
戲曲的特點 京劇
評劇
越劇
黃梅戲
淮劇
崑曲
豫劇
秦腔
戲曲的三大藝術特色 戲曲音樂
報紙《戲曲》

戲曲(traditional opera)
戲曲中國六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秦腔
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崑曲、粵劇、川劇、淮劇、晉劇、漢劇、湘劇、潮劇、閩劇、祁劇、莆仙戲、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呂劇、花鼓戲、徽劇、滬劇等五十多個劇種。
[編輯本段]釋義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各種表演藝術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更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編輯本段]戲曲的起源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編輯本段]戲曲的特點

京劇

京劇女老生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發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都城北京,並於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其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楚調(漢調、西皮調),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崑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雲、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 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經典劇目:
霸王別姬(梅派)、白蛇傳、定軍山、貴妃醉酒(旦角摺子戲)、群英會、借東風(須生)、玉堂春(程派)、九件衣、文昭關、望江亭、徐策跑城、轅門斬子、四郎探母、紅鬃烈馬(全部)鎖麟囊、探陰山、楊門女將、 文姬歸漢、羅成叫關、孟麗君、游上林(摺子戲)、趙氏孤兒、謝瑤環......

評劇

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形成於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國十二年(1923),創建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納名宿呂海寰建議,改稱「評劇」;民國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紅》,新聞界將評劇之稱謂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 評劇源於冀東民間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間農歷新正花會活動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雙人彩扮,對歌對舞,群體伴唱伴舞,鑼鼓擊節,嗩吶或絲竹配樂伴秦,以歌唱民間生活故事、歷史人物、四季風光為主要內容。
明、清兩代多有以唱秧歌為業者,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樂亭皮影、鼓書等,遂演變成為具有冀東地方特色的「蹦蹦戲」。 蹦蹦戲初期為兩小戲(一旦一丑),有唱有白,載歌載舞;所演劇目有百種以上,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和首尾貫穿的人物,以敘事體第三人稱為其主要特點。音樂上也是向板腔體過渡的形態。因蹦蹦藝人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並以竹板(節子板)擊節,故有蹦蹦戲與蓮花落之混稱。演出形式是先以群體合唱「四喜歌」開場,再引出正戲。 道光二十年(1840)後,農民以習蹦蹦戲謀生者日益增多,湧出了大批唱蹦蹦戲的藝人。由於藝人們各自所操的鄉土方言和活動地域的不同,遂形成了東、西、北三路蹦蹦戲。光緒六年至二十六年(1880-1990)間,出現了許多半職業和職業性的班社。班社中優秀的蹦蹦藝人在互相競爭中,又彼此交流,互相汲取,從而推動了蹦蹦戲不斷向前發展,將對口彩唱兩小戲推進到三小戲(即拆出戲)階段。 折出戲扮演者由三人稱轉化為第一人稱,劇本由說唱體演變為代言體,出現了分場式的小型劇目,表演上也開始有了簡單的腳色行當劃分,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傳統秧歌舞蹈動作外,在一些劇目中開始引進模擬現實生活的寫實動作,同時也開始仿效大劇種的程式動作。但又不受嚴格的程式規范束縛,動作較為自由。
念白以唐山地方語言為基礎稍加韻化而成。音樂唱腔,初具板腔體樣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調、鎖板等;伴秦,以板胡為主,兼用嗩吶、笛子;擊節樂器甩掉了竹子板,改用棗木梆子並借用河北梆子鑼經,啟秦時以拉板胡者跺腳為令來指揮樂隊伴秦。舞台設施只置一桌二椅和"守舊",別無他物。 折出戲劇目計有百餘種,大部分來源於兩小戲,或影卷、梆子劇本。另一部分則是依據民間現實生活、時事傳聞、古今傳奇、歷史小說、子弟書鼓詞等編寫而成。在折出戲時期,清光緒三十四年,由於光緒、慈禧的相繼逝世,清政府下令百日內禁止娛樂活動,致使蹦蹦戲各班社處於癱瘓狀態,多有解體。同年秋,一些藝人成立了慶春社。為防止當局禁演,遂仿照大戲模式對折出戲進行全面改造,大量汲取了梆子板式和鑼鼓,使蹦蹦戲具有了大型劇種的雛型。改革後的蹦蹦戲,定名為「平腔梆子戲」。 宣統元年,唐山興盛了永盛茶園,邀請慶春社做開業演出,深受廣大工人及觀眾的熱烈歡迎,從此慶春社在唐山站住了腳跟。為鞏固蹦蹦戲在城市中的陣地,班社藝人奮力趕寫趕排新戲,至民國元年,創作、改編、移植的大型劇目已達三十餘部,與此同時,也健全了表演行當,完善了唱腔板式和伴秦體制,從而使蹦蹦戲具有了嶄新的藝術風貌。至此,孕育在秧歌母體中的民間小戲,終於在民國初年以新的姿態脫穎而出,時人稱其為唐山落子,後定名為評劇。 《楊三姐告狀》、《安重根刺伊騰博文》等現代戲面對社會現實生活,以時事新聞為題材,在當時很有影響。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評劇呈現了一派繁榮景象;有許多省、市、自治區組建了評劇藝術團體,至此,評劇一躍而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 《楊三姐告狀》又名《槍斃高佔英》。根據真人真事編劇。寫民國七年,富紳富貴章之子高佔英娶貧女楊二姐為妻,高流氓成性,與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姦。二姐勸夫改邪歸正,高便懷恨在心。姦夫淫婦合謀,害死二姐。三姐楊玉娥在弔孝中發現疑點,乃赴灤縣告狀,縣官受賄,致使三姐敗訴。三姐不服,上告直隸總廳(天津),斗爭終於勝利。高佔英伏法遭槍決。 此劇民國八年(1919)首演於哈爾濱慶豐劇院。劇本首載1929年誠文信書局出版的《評戲大觀》;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的《成兆才劇本選集》亦收此劇。 《花為媒》故事見《聊齋志異-寄生》。寫王俊卿與表姐李月娥互相愛慕,但月娥父堅不允婚,俊卿相思成病。媒婆阮媽另選張五可,並定計花園相親。張、王一見鍾情。迎娶之日,月娥母趁丈夫外出,亦將月娥送至王家,俊卿遂娶二妻。 此劇民國三年(1914)由慶春平腔梆子班首演於唐山盛茶園。後收入《評劇大全》第2集。 越劇名劇玉蜻蜓評劇表演藝術家有新鳳霞、趙麗蓉等。

越劇

它的前身是流行於浙江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至三十年代逐步發展成為「女子紹興文戲」。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劇在上海蓬勃發展,在藝術上吸取了昆劇、話劇的營養,逐漸成熟。以尹桂芳、徐玉蘭、王文娟、袁雪芬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較早地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關懷,在體制和藝術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新編越劇《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這批老藝術家的勇於改革、積極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博採眾長,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逐漸形成了各具藝術特色的越劇流派。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越劇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黃金時期,創作出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西廂記》,在國內外都獲得巨大聲譽,《情探》《追魚》《春香傳》《孟麗君》《孔雀東南飛》《何文秀》《沙漠王子》《九件衣》《玉蜻蜓》等成為優秀保留劇目,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情探》《追魚》《碧玉簪》《紅樓夢》還被攝成電影等打批優秀劇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杭州成立,隨之,浙江出現了令人矚目的「小百花」現象。一大批優秀「小百花」如雨後春筍脫穎而出。如梅花大獎獲得者茅威濤,梅花獎得主周雲鵑、吳鳳花等,他們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劇藝人,在百花園里競相綻放,預示著越劇事業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
主要劇院劇團有上越、浙百、紹百、芳華、南越等

黃梅戲

黃梅戲《紅樓夢》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半把剪刀》、《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九件衣》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楊俊、韓再芬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劇團主要有安徽省黃梅劇團、安慶黃梅劇團、湖北省黃梅劇團

淮劇

淮劇《牙痕記》淮劇,又名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淮劇是距今已在二百餘年的老劇種,早在清代中葉,江蘇鹽阜(鹽城和阜寧)、清淮寶(淮安和寶應)一帶流行著一種由家民號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僅以竹板擊節。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稱為江北小戲。之後,又受徽劇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淮劇。淮劇語言是以今建湖縣的方言為基調,經過戲曲化而形成的一種舞台語言。淮劇語言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20個韻部。淮劇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以[淮調]、[拉調]、[自由調]為三大主調。[淮調]高亢激越,訴說性強,大多用於敘事。拉調委婉細膩,線條清新,適用於抒情性的場景;[自由調]旋律流暢,可塑性大,具有綜合性的表現性能。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出來的一些曲調,如一字腔、葉字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大悲調等。淮劇《一江春水向東流》
淮劇的伴奏樂器、管弦樂有二胡、三弦、揚琴、笛、嗩吶等,打擊樂器有扁鼓、蘇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在香火戲鑼鼓基礎上吸收麒麟鑼、鹽阜花鼓鑼等民間鑼鼓演變而成。
淮劇的經典劇目:早期有生活小戲和大戲「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顧鳳英》(牙痕記)《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淮劇傳統經典劇目有《孟麗君》、《牙痕記》(又名《安壽保賣身》)、《玉杯緣》、《嫁衣血案》(又名《九件衣》)、《打碗記》、《啞女告狀》、《恩仇記》、《櫃中緣》、《白蛇傳》、《岳飛》、《千里送京娘》、《狀元袍》、《官禁民燈》以及清宮戲《藍齊格格》等頗有影響。
上海淮劇團為以《金龍與蜉蝣》為標志,都市新淮劇的旗號在戲劇界引起很大凡響。當今 江蘇省淮劇團創作的精品工程淮劇現代戲《太陽花》、《一江春水向東流》、《孟麗君》也深受觀眾喜愛;《金色的教鞭》、《小豆庄風情》 被拍成電影。

崑曲

崑曲牡丹亭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約在元末明初形成於江蘇崑山一帶,又稱「崑山腔」。明代嘉靖時期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諸種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間小曲等多種藝術成分,創造出一種輕柔委婉的「水磨腔」。與選氏同時的劇作家梁辰魚專為崑山腔編寫了《浣紗記》一劇,演出後轟動江南,並迅速流行全國。明末清初,崑曲一度繁榮,在藝術上更加精緻完美,成為一個具有全國影的劇種。至乾隆時期,崑曲藝術被統治階級所掠奪,內容趨向宮廷化,以致脫離人民群眾而漸衰落,到解放前夕,已瀕臨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後,崑曲在劇本.唱詞。唱腔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蘇劇團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貫》,轟動全國。1957年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崑曲劇院。崑曲這個古老的劇種,又煥發出藝術的青春。
崑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的聲腔系統。它的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文學性較高。發音,吐字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崑曲曲調是曲牌體,每出戲由成套曲牌構成。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表演細膩,身段動作和歌唱緊密結合,舞蹈性很強。伴奏樂器主要是笛子,有時也用三弦、笙、嗩吶等。
明代中葉,崑曲向北方流傳,經許多藝人的努力,將崑曲和北方地區語言相結合,形成了「北昆」;原來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崑曲,則被稱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戲較多,表現風棚U健豪放;南昆則注重音韻吐字和細膩做工,比較清婉纏綿。崑曲在中國戲曲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對京劇和湘劇、川劇等地方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 豫劇

豫劇

陝西省咸陽豫劇團成立於一九五二年,迄今已逾五十年歷史,是陝西省具有較高影響的地市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國有全民...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傳統劇目有六百多出。著名演員有常香玉、牛得草等,代表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七品芝麻官》《花木蘭》《朝陽溝》等。

秦腔

又稱亂彈,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如今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其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得名,陝西話發音尤為妙),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秦腔創造了中國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是最早的板腔體聲腔,也是梆子腔(亂彈)系統的母體。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編輯本段]戲曲的三大藝術特色
綜合性、虛擬性、程序性——
(點擊看動畫↓)《櫃中緣》女紅
(一)綜合性 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唱,指唱腔技法,講求「字正腔圓」;念,即念白,是朗誦技法,要求嚴格,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動作,是在中國傳統武術基礎上形成的舞蹈化武術技巧組合。這四種表演技法有時相互銜接,有時相互交叉,構成方式視劇情需要而定,但都統一為綜合整體,體現出和諧之美,充滿著音樂精神(節奏感)。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二)虛擬性 虛擬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員的表演,用一種變形的方式來比擬現實環境或對象,鷂子翻身-《太陽花》報警藉以表現生活。中國戲曲的虛擬性首先表現為對舞台時間和空間處理的靈活性方面,所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頃刻間千秋事業,方丈地萬里江山」,「眨眼間數年光陰,寸柱香千秋萬代」這就突破了西方戲劇的「三一律」與「第四堵牆」的局限。其次是在具體的舞台氣氛調度和演員對某些生活動作的模擬方面,諸如刮風下雨,船行馬步,穿針引線,等等,更集中、更鮮明地體現出戲曲虛擬性特色。戲曲臉譜也是一種虛擬方式。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既是戲曲舞台簡陋、舞美技術落後的局限性帶來的結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寫神的民族傳統美學思想積淀的產物。這時一種美的創造。它極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藝術家的創造力和觀眾的藝術想像力,從而使戲曲的審美價值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三)程序性 程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它是指對生活動作的規范化、舞蹈化表演並被重復使用。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於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規范對生活經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著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一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造的起點,因而戲曲表演藝術才得以代代相傳。戲曲表演中的關門、推窗、上馬、登舟、上樓,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戲曲從劇本形式、角色行當、音樂唱腔、化妝服裝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優秀的藝術家能夠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創造出自己具有個性化的規范藝術。程式是一種美的典範。

戲曲音樂

是中國戲曲中的音樂部分,包括聲樂部分的唱腔、韻白和器樂部分的伴奏、開場及過場音樂。其中以唱腔為主,有獨唱、對唱、齊唱和幫腔等演唱形式,是發展劇情、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現手段。唱腔的伴奏、過門和行弦起托腔保調、襯托表演的作用。開場、過場和武場所用的打擊樂等則是喧染氣氛、調節舞台節奏與戲曲結構的重要因素。
戲曲音樂是中國戲曲這種綜合了戲劇、音樂、表演、雜技、舞美等多種藝術手段為一體的綜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集中地表現戲劇的內容,也是區分不同劇種的主要標志。
戲曲音樂的發展歷史悠久,漢代的民歌、百戲音樂,唐代的歌舞音樂和宋代說唱藝術音樂是其發展的基礎。
戲曲音樂的結構主要有兩種形式:
1、曲牌體(又稱聯曲體)。即各種曲牌根據唱腔設計的需要進行聯綴的套曲形式。其中包括散-慢-快-散的板式變化;
2、板腔體(也稱板式變化體),包括基本板式、附屬板式和各種腔調等。
[編輯本段]報紙《戲曲》
《戲曲》, 戲曲史論期刊。民國二十一年(1942)1月1日創刊,上海曲學叢刊社出版,趙景深、庄一拂編輯,沈衡逸、唐秉熙發行。月刊,三十二開本。該刊是曲學叢刊之一種,系戲曲理論刊物之一,主要發表研究宋元明清戲劇,包括南戲、雜劇、散曲、傳奇、亂彈等方面的學術論文。創刊號的編後語說道:「純粹談崑曲和戲曲史的學術性戲劇刊物,可說是從來不曾有過。過去劇學月刊水準較高,但也花部與雅部並重。現在我們的戲曲月刊,專談崑曲和戲曲史,可說是一種創舉。」內容包括:一、崑曲譜曲和演唱藝術研究。有朱堯文的《譜曲法》、《崑曲聲調之今昔》,管際安的《崑曲工譜四聲陰陽賂說》、《度曲雜說》,以及周貽白的《崑曲聲調之今昔》,比較《游園》各譜,更有趣味。曲譜有《販馬記》和《綉儒記》,前者是內廷供奉的秘本,後者是向各藏曲家匯集的藏本,計有二十八出之多,不易見到。二、古典戲曲史料輯佚,有譚正壁的《宋元戲劇與宋元話本》、宋瑞捕的《元明雜劇穿關考》、馮沉君的《南戲拾遺補》、葉德均的《地方誌與戲曲家傳記》等。三、古典戲曲劇目考釋。有庄一拂的《古今雜劇東同韻存目》、《古今雜劇傳奇江陽韻存目》,錢南揚的《西廂記雜劇校釋序》,趙景深的《散曲集叢七種》,彭子儀的《介紹孤本之明雜劇》,譚正壁的《宋金雜劇院本與元明雜劇》等。此外還有管際安的《度曲歌訣》和吳柏用的《對於度曲之趣興》,均是談曲佳文。趙景深還就此書為他自己的《元人雜劇輯逸》補正,宋瑞槐就此書研究元明雜劇的穿關。錢南揚根據《南詞所譜》輯出《墨憨齋詞》譜,兼校《九宮正始》,葉德均《談元曲選》後寫下了重要的64L記》。該刊第三輯是吳梅逝世三周年的紀念特輯。刊載了他的遺像、手跡、年譜、著述考略、別傳等。徐益藩、梁理、徐調字、鄭逸梅、浦江清、李一平等撰文悼念。此外還有《一年來上海曲社的動態》,並發表內廷演出秘本如《販馬記》、《綉懦記》等。主要撰稿人有:趙景深、朱堯文、庄一拂、譚正壁、吳梅、鄭逸梅、管際安、邵蘿士、徐調字、魏如晦、胡山源、鄭振擇、周貽白、傅東華、葉德均、錢南揚、浦江清、俞平伯等。另設有《戲曲信箱》,專答各地讀者提出的問題。民國三十一年5月停刊。共出五期。[1]

F. 京劇大師梅蘭芳二三事的閱讀答案

《京劇大師梅蘭芳》 的教案 榮獲浙江省教學設計一等獎 【總體設計思路及理論依據】 京劇藝術是中國的「國粹」,梅蘭芳不只是京劇流派藝術的傑出代表,而更是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偉大象徵一樣,將梅大師搬上音樂課堂,也是中國人應然的藝術使命。作為中國京劇史上接觸的有代表性的人物,梅蘭芳一生的坎坷經歷和藝術實踐早已突破了個人生活的瑣屑性而進入公共話語層面。但京劇離我們的學生不近,尤其是在流行音樂充斥市場的今天,我們的學生幾乎不會去接觸。本教學設計遵循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凸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為依據,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實施中的主體性。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結合梅蘭芳經典作品,以梅蘭芳大師「一個藝術家的抗戰」的心史歷程和動魄抗爭為貫穿,勾勒出梅先生一代人傑的高風亮節。本教學設計著眼於「開放」、「創新」,合理安排課的內容,每個環節用梅派劇目的名稱來命名,將梅蘭芳的真實人物與他創造的藝術形象有機的統一在同一空間,將真實的現實情境與梅蘭芳的心理空間巧妙地結合,使學生熟悉音樂作品、了解了大師,進一步走近京劇藝術。 【教材分析】 本課是《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第四單元《國之瑰寶》第一節。本課選用《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與《海島冰輪初轉騰》兩個作品,通過作品的賞析,感受京劇中南梆子和四平調的唱腔特徵。京劇離學生不近,京劇的唱腔更甚。課中要求感受、體驗南梆子和四平調的特點,沒有好的引導學生可能無從下手,從而給京劇音樂的賞析帶來困難。 課中還設置模唱唱段、念鑼鼓經的聯系,如能很好地解決這點,定能使學生很好地直接感受、體驗、表現京劇音樂。課中還提供了京劇的視頻,通過觀看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了解梅蘭芳藝術生涯及梅派唱腔的風格特點。 【學情分析】 經過初中對京劇的行當,伴奏樂器等知識的學習,學生已經逐步了解了京劇. 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電影、電視、廣播、雜志、互聯網等積累起來的京劇知識也為本課作好了必要的知識准備。 對於兩百多年歷史的國粹,學生只知其名而不原聞其聲,彷彿離學生的距離太遙遠,由於節奏緩慢等特點不能很快被學生所接受,部分學生對京劇依舊存在著偏見,,必須正確引導並結合生活培養對京劇的愛好,實進一步健全學生的審美觀。 【教學目標】 1、 初步認識京劇產生、發展的簡單歷史,知道京劇藝術在世界戲劇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認識了解京劇大師梅蘭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2、 聆聽《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及《海島冰輪初轉騰》,感受、體驗兩個唱段的音樂特點及情感內涵。(過程與方法目標) 3、 初步認識和辨別細膩歡躍的南梆子和委婉纏綿的四平調的唱腔特點。(知識技能目標) 【重點難點】 重點:感受、體驗兩個唱段的音樂特點及情感內涵;了解梅蘭芳大師。 難點:念、奏鑼鼓經 【教學策略與手段】 1、本教學設計以人文主題為明線,知識技能為暗線,採用發現探究、開放生成式教學模式,即「創設情景、互動探究、開放生成」。 2、本教學設計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實施中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多渠道的參與體驗。 3、著眼於「開放」、「創新」,啟發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討論、歸納等方法獲取新知識。 【課前准備】 學生准備:分四組上網查詢並收集組織梅蘭芳有關資料,課上交流。 收集資料包括:梅蘭芳生平(1組) 梅蘭芳代表曲目「(2組) 抗戰時期的梅蘭芳(1組) 教師准備:對照新課標,明確教學理念與教學目標,設計合適的教學形式, 上網查詢各類有關網站,為學生提供網址 上網查詢並篩選京劇有關視頻 精心製作課件 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室,最好以四組半圓形擺放桌椅,方便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用具:鋼琴,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課間播放影片《漢劉邦》片段,感受垓下大戰,十面埋伏、霸王別姬的電影場面。 1、用通俗歌曲表達霸王項羽的感受,演唱(跟唱)屠洪剛《霸王別姬》片段 2、師表演《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 (1)何種表演形式?——京劇 (2)對比歌曲《霸王別姬》思考京劇唱段表現虞姬怎樣情緒?——愁苦、憂悶 3、閱讀課本P59了解四大徽班等有關京劇知識 京劇發展史上有一人物舉足輕重,他就是梅蘭芳(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跟唱通俗歌曲感受項羽「力撥山兮氣蓋世」的悲壯,京劇唱段的出現順理成章,加上教師的表演,大大拉近了京劇與學生的距離,學生欣然接受,更易體會「虞姬虞姬奈若何」時離恨的悲苦,為第二部分《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的體驗做情感鋪墊。 二、互動探究——作品賞析 (一) 散花 情景:出示梅蘭芳《天女散花》劇照,學生回答(簡要匯報成果)——梅蘭芳:名讕,字畹華,浣華,藝名蘭芳,江蘇泰州人。梅蘭芳是「行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的堂堂須眉,1894年出生於北京的京劇世家。 1、《天女散花》中梅蘭芳飾演的是哪一行當(旦角)? 2、模仿《天女散花》手勢 學生討論回答,並模仿 3、梅蘭芳有唱旦角的祖父、父親和一個戲曲音樂才子伯父,所以當他呱呱墜地時,命運就已經為他鋪就了一條艱辛卻光輝的藝術之路,梅蘭芳被喻為四大名旦之首,其他還有哪三位? 生答師補充: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設計意圖:從《天女散花》作為了解梅蘭芳的第一步,嘗試簡單模仿表演,使學生對大師的京劇表演有初步印象。 (二) 別姬 情景:學生代表簡要匯報梅蘭芳京劇代表作品,教師配合出示劇照,重點強調《霸王別姬》。 設計意圖:了解梅蘭芳創造的藝術形象:赤膽忠心的巾幗英雄、反抗壓迫的漁家姑娘、被封建禮教所不容的弱女子……初步理解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的贊譽:梅蘭芳是「偉大的演員、美的化身」。 賞析: 1、結合曲譜思考唱段從哪些方面表現虞姬的憂悶愁苦情緒? 學生欣賞討論:唱腔旋律慢速 2、用念白的形式念唱詞一二兩句,「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唱詞有何特點? 唱詞均為十字句 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和實踐,引出南梆子特點:結構為七、十字句三個片語首字為標志、抑揚格,只用於旦角與小生,擅長於表現細膩、歡悅耳的情緒。 3、跟唱片段,感受愁苦、憂悶的情緒。 4、嘗試展開想像配上手勢、眼神等表演,情緒 5、播放視頻(李勝素),思考唱段如何結合表演表達情感的。記憶並模仿唱段中表演。 設計意圖: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通過欣賞、實踐,感受南梆子唱腔的特點。培養對京劇藝術的愛好,能積極參與藝術時間的表演,張揚個性,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並在體驗中感受京劇的藝術表現力。 6、拓展 欣賞結合《看大王在長中和衣睡穩》唱段改編的舞蹈《江山美人》。 設計意圖:經典唱腔與舞蹈相結合,極富感染力,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得以升華。且通過音樂作品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聯系。 (三)祭江 師:從梅蘭芳自身而言,文化素養的提高早已使他的眼光放得更遠而不再只局限於「走紅」、「成名角兒」,他的理想也從做一個好演員、開拓京劇劇目、豐富京劇舞台而擴展為做一個文化使者、提升中國戲曲演員的地位、讓中國京劇成為世界戲劇之一種,也將世界戲劇精華注入中國京劇。 1、出示梅蘭芳與世界各名人交流圖片 2、播放大型京劇交響詩劇《梅蘭芳》《祭江》樂章視頻片段 討論:對於劇中的梅蘭芳你有何看法? 學生結合作品回答:梅先生扮演的天女,在身著艷麗和服的日本女人的贊嘆聲包圍中出現,而當舞台刻畫梅蘭芳驚聞南京大屠殺,我幾十萬同胞慘遭不幸,悲憤交加獨自來到長江邊祭奠冤魂。…表現出梅蘭芳的愛國主義情懷。…… 師補充:日寇揮起的屠刀不僅是對中國人民的蹂躪,更是對人類良知的荼毒,而梅蘭芳的「祭江」,抒發出梅大師「一個藝術家的抗戰」的動魄情懷。 設計意圖:結合大型京劇交響劇詩《梅蘭芳》,把交響樂的氣勢磅礴與京劇樂隊的細膩婉轉結合起來,最終通過舞台呈現達到一種詩的意境。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梅蘭芳大師崇高的民族氣節。 3、練習鑼鼓經(課後第3題)分組練習,學生代表合奏 設計意圖: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通過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四)蓄須 1、猜猜梅蘭芳的學歷——成為美國洛杉磯市波摩拿學院文學博士 設計意圖:從「猜學歷」感受梅蘭芳先生對藝術不懈的追求,使之產生敬佩之情,課堂氣氛輕松活躍。 2、觀看梅蘭芳蓄須照片,梅蘭芳飾演的是旦角,但是這時的他為什麼會蓄須? 學生回答(匯報成果)——抗日戰爭爆發後,梅蘭芳身居淪陷區,嚴辭拒絕了褚民誼的威逼利誘和日本軍閥的高壓脅迫,並以自我打預防針發起高燒做至死抗爭,依然蓄須明志,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設計意圖:蓄須圖片使學生產生疑問和繼續學習的強烈慾望,學生的成果匯報使之對梅先生的民族氣節有深切的體會。 (五)醉酒 師:1945年8月8日,抗戰勝利的消息一傳出,梅蘭芳高興地當天就剃掉了胡須。沒出兩個月,他就在上海美琪大戲院重登舞台了,那時,他已經52歲了。 《海島冰輪初轉騰》賞析 1、出示劇照,了解劇情(學生匯報) 2、對比《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欣賞 唱段的情緒如何?楊玉環自怨自哀的惆悵心情 師:簡介四平調有關知識。 3、播放四段京劇片段,辨別屬於南梆子還是四平調? 設計意圖:比較欣賞法,引導學生利用其直接審美經驗和已有知識水平,聆聽比較音樂的不同風格,引導他們探究音樂作品中的不同音樂風格主要通過音樂的基本要素(如音色、調式、旋律、節奏)表現出來,也是學習效果的及時反饋和鞏固。 三、開放生成——梅花雖落 芳猶在 出示日本漫畫《武神戲曲》。 師:日本漫畫作家上田宏《武神戲曲》中,梅蘭芳成為書中的靈魂人物。日本作家用讀圖時代最流行的方式,詮釋了地道中國韻味的文化——國粹京劇,你有何感想? 思考討論:以開火車形式每人用一句話概括。 設計意圖:音樂教學內容向真實生活情境轉化,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增加與現代社會生活關系密切的聯系,極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且一反總歸納式的課堂常規,代之以采訪式的交流心得體會,突顯了學生主題,強調了自主學習,順應了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在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中,一節課的教學內容被內化了,教學效果被拓展了,情感態度被延伸了,教學的潛效應被體現了。從學生的發言中,教學自然獲得了教學反饋 。 結語:這世界上有這樣一個梅蘭芳,是因為這世界上有這樣一個戲曲劇種——京劇。京劇成就了梅蘭芳,梅蘭芳光大了京劇。他這個人屬於中國,而「梅蘭芳」這個名字卻屬於全世界。 【知識結構或板書設計】 《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教學設計 【作業設計】 你認為梅蘭芳對京劇藝術的主要貢獻在於 (1)創新性 (2)繼承性 (3)研究性 (4)其他 附上梅蘭芳有關資料網址,同學們下課去找找,並以《我們與大師的距離有多遠》寫一篇心得體會。寫一篇心得體會 【問題研討】 1、 音樂鑒賞以音樂審美為核心,而本課課題《京劇大師梅蘭芳》,僅讓學生欣賞課本中兩個作品,很難感受到「大師」兩字的真正含義,故人文知識和欣賞的比例控制感到很困惑。 2、 從引入主題,到各個環節進行,由於學生的水平不一,課前准備也不同,常常無法在四十五分鍾內完成以上全過程的教學任務,教學不夠完整,影響教學目標達成。 【參考資料】 1、 普通高中音樂新課程實驗學科教學指導意見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2、 教材處理與教學設計 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溫州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學科課前培訓資料 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G. 年輕人想了解戲曲文化應該怎麼入門

戲曲文化既與文學掛鉤,又與戲曲戲劇藝術掛鉤,可以說是一種多少有跨學科意味的藝術,因為它也是文學、舞蹈與音樂的綜合。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全球化帶來的潮流文化與其他大眾文化的興起,傳統的戲曲文化在當代的活力卻的確是相形見絀的。因此,如何讓年輕人熱愛戲曲文化,並且去傳承與創新戲曲文化,是一件嚴肅且必要的事情。但是,入門戲曲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對於很多對戲曲文化不太熟悉的人來說,就更是這樣了。另外,戲曲文化一般說的是中國的戲曲,因為西方的這種藝術一般被稱為戲劇。那麼,年輕人想了解戲曲文化,應該如何入門?


因此,年輕人想要了解戲曲文化,可以藉助較為系統的戲曲史書籍進行戲曲入門,也可以去劇場里親自欣賞。戲曲文化是很有魅力的,相信如果有所接觸,很多人都會喜歡。

H. 運用辯證否定的有關知識,分析戲曲行業發展堅持守正創新的正確性

1.辯證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其實質是揚棄。
2.辯證否定是既否定又肯定,既保留又克服。
3.傳統戲曲行業發展需要對傳統戲曲文化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辯證分析,堅持守正創新。對於落後的,需要改造,進行創造性轉化。
對於原有合理內涵,需要補充完善,進行創新性發展。

I. 天凈沙 秋 的閱讀答案 不要天凈沙 秋思的

詞,完成第7—8題(4分)
天凈沙•秋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7.下列與本曲描述的季節相同的一項是___(2分)
A.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B.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C.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D.亂花漸彼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8.本曲前後兩組景物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它們分別是___,___。(2分)
太陽漸漸西沉,已銜著西山了,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只殘留有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著遠處安靜的村莊,是多麼的孤寂,拖出那長長的影子。炊煙淡淡飄起,幾只烏黑的烏鴉棲息在佝僂的老樹上,時不時還發出幾聲令人心酸的啼叫。忽然,遠處的一隻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順著它遠遠望去,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花朵,在風中一齊搖曳著,顏色幾盡妖艷。贊同2| 評論

7. B (詩歌描寫的是秋天的景色)
8.遲暮蕭瑟,明朗絢麗

J.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豫劇作為我國傳統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先後涌現出常香玉等名

(1)①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滿足群眾的多樣化需求。②在實踐基礎上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為傳統戲曲注入時代精神。③把傳統藝術與現代傳媒的有機結合,拓展了生存空間。④走出了以文化創新促進產業經營,以產業經營推動文化發展的新路子,在經濟與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實現了良性循環。(每點2分)。
(2)①充分發揮教育在豫劇藝術傳承中的作用功能,如推動豫劇進校園,提高廣大青少年的興趣。②推動現代科技在豫劇創新中的應用,推出符合廣大青少年特點,受廣大青少年喜愛的豫劇作品。③舉辦各種關於豫劇的文化活動,促進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傳承。④營造濃厚的豫劇文化環境,讓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⑤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普及豫劇器材,為青少年欣賞豫劇文化提供物質條件等。(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得4分)

與戲曲藝術如何守正創新閱讀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
© Arrange www.lianjie114.net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