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波普風格是什麼有關波普藝術的一些基礎知識
波普藝術試圖推翻抽象表現藝術並轉向符號,商標等具象的大眾文化主題。波普藝術這個字目前已知的是由1956年英國藝術評論家羅倫斯·艾偉(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 波普藝術同時也是一些諷刺,市儈貪婪本性的沿伸。簡單來說,波普藝術是當今較底層藝術市場的前身。波普藝術家大量復制印刷的藝術品造成了相當多評論。早期某些波普藝術家力爭博物館典藏或贊助的機會。並使用很多廉價顏料創作,作品不久之後就無法保存。這也引起一些爭議。1960年代,波普藝術的影響力量開始在英國和美國流傳,造就了許多當代的藝術家。後期的波普藝術幾乎都在探討美國的大眾文化。 波普藝術特殊的地方在於它對於流行時尚有相當特別而且長久的影響力。不少服裝設計,平面設計師都直接或間接的從波普藝術中取得靈感。波普的歷史 「波普藝術」這個術語最早在1950年代中期的英國出現。最初在一幫知識分子與藝術家之間的談話中使用,他們在倫敦當代藝術學院聚會,希望挑戰當時流行的現代藝術概念。藝術家愛德華多·鮑里奇在1952年的第一次會議上,展示了一系列主要用美國大眾文化現成元素組成的拼貼作品。其中一幅包含了「波普」一詞,寫在一隻左輪手槍噴出的煙霧上,後面畫著一個驚嘆號。這里的「波普」是模仿子彈發射的象聲詞。藝術批評家勞倫斯·阿洛維往往被視作「波普藝術」這一術語的發明人,但他其實並沒有用這一術語指稱某一運動。在其1958年的論著《藝術與大眾媒體》中,他沒有直接論及藝術(fine arts),而是論證了大眾流行藝術的合法性,由此為這一新興藝術開辟了道路。「波普」一詞的由來 波普」(pop)也是「棒棒糖」(lollypop,lolly是舌頭,pop是塗抹)的一個簡化口語詞,可追溯至十八世紀。表示可口可樂之類的「汽水」(soda pop)一詞,大致也是那個時期產生的(這里的pop可能是指瓶子開啟的聲音)。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看到輕松愉快的享樂和渴求慾念的轉化(例如棒棒糖的性暗示)。 一般認為,波普藝術是從1950年代中後期開始,首先在英國由一群自稱「獨立團體」(Independent Group)的藝術家、批評家和建築師引發,他們對於新興的都市大眾文化十分感興趣,以各種大眾消費品進行創作。 1956年,獨立團體舉行了畫展「此即明日」(This is Tomorrow),其中展出了理查德·漢密爾頓的一副拼貼畫《究竟是什麼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
Ⅱ 什麼是波普畫像
波普藝術(Pop Art)最早起源於1950年代的英國,之後因為以Andy Warhol為代表的一批明星級藝術家的影響力而在美國得到巨大發展。讓波普出現在了時裝、AC-DC、香煙、膠紙、搖滾唱片等任何東西上。將身邊的物品,如漫畫、電影海報、明星、高跟鞋、任何消費品圖像通過解構、拼貼、重復的手法進行藝術創作,都可成為波普藝術的創作主題。
波普藝術作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叛逆登上了藝術舞台,這也是美國一種重要和獨特的藝術形式。代表人物勞森伯格受到作曲家凱奇的影響,試圖以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來抹平藝術與生活的區別,藝術家應該自由的反映客觀現實,不受傳統的約束。他甚至把城市的廢棄物作為創作作品的材料,把這些本來不具備審美特性的東西按照藝術構思拼湊起來,使之脫離原來的屬性在形式上開了「結合」藝術的先河。漢密爾頓的作品更直接體現了波普藝術的本質,他們並非對現實的諷刺挖苦或反叛,而只是以一個普通者的姿態觀察我們生活的世界。使我們突然意識到某些東西的存在,而這些習以為常的東西確經常被我們忽略。安迪·沃霍與其他波普藝術家相比顯得更徹底,他完全取消了藝術創作中的手工操作觀念,直接用製版印刷的方法 把照片形象移到畫布上。還應用了古典主義者和現代主義者視為大忌的「重復」,甚至於推向極端,可口可樂瓶無盡無休的排列,以及明星們的照片都成為了最好的創作主題和素材。 這十分貼切的反映出了後工業時代的特徵,現代工業正是這樣每天重復著同一樣東西。以直觀的藝術形式代替了深奧的藝術。隨著後現代藝術的推進,它同我們生活的界限也顯得愈來愈近,可能我們無法意識到,但它作為我們生活和精神的組成部分已無法替代。
Ⅲ 波普藝術
波普」(pop)是「棒棒糖」(lollypop,lolly是舌頭,pop是塗抹)的一個簡化口語詞,可追溯至十八世紀。表示 可口可樂 之類的「汽水」(soda pop)一詞,大致也是那個時期產生的(這里的pop可能是指瓶子開啟的聲音)。
總之,我們可以看到輕松愉快的享樂和渴求慾念的轉化,例如棒棒糖的性暗示。
那麼,棒棒糖是何時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又是怎樣傳達出性暗示意味的?
17世紀,倫敦街頭出現了一種軟糖,買糖小販把小棍放進融化的糖水,現場製成一根根廉價的「棒棒糖」販賣,成為當時一度風靡的街頭小吃。而在內戰爆發前的美國,也出現了一種被固定在鉛筆頂端的硬糖,供當時的孩子寫字時食用。
真正把現代意義上的「棒棒糖」發揚光大的,是一家西班牙糖果公司「珍寶珠」(Chupa Chups)。
「Chupa Chups」來源於西班牙語動詞chupar,意為「舔」或「吮吸」。
於是,Chupa Chups棒棒糖這一品牌正式誕生。
這家公司一開始售賣的糖果只是普通硬糖,在經過其所有者恩里克·博納克(Enric Bernat)的改造後,第一批珍寶珠棒棒糖在1958年被生產出來。圓圓的糖果拖著一根小棍子,口味多樣、色彩炫酷。這種新型糖果立刻廣受歡迎,而「珍寶珠」也成為了「棒棒糖」的專屬品牌。
在恩里克·伯納特看來,珍寶珠品牌要走出西班牙,走向全世界,更重要的是,它不但要走進孩子的世界,也要走進大人的世界。於是,便有了那句非常著名的廣告語——「Life Less Serious。」意思是「無拘無束的生活」。這個閑暇時的零食,定位於讓人們放鬆減壓。
也正是為了走出西班牙,1970年,恩里克·伯納特請自己的加泰羅尼亞老鄉、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為珍寶珠設計品牌標識,於是便有了沿用至今的小花LOGO。
2015年, 德國 攝影師Julius Ise為珍寶珠棒棒糖拍攝一組平面廣告,以「舔我」為名,突出棒棒糖的艷麗和美女的誘惑,以情色暗示吸引成年受眾。
棒棒糖這個廉價但色彩繽紛的消費品,就成為波普藝術時常使用的一個符號,代表著短暫消費的狂歡,與人性和慾望;聯系了起來。
棒棒糖的兩個特性也使得它合理地成為了慾望流露的符號。
首先,是棒棒糖炫目的外形。 色彩絢麗、運用大量圖案和色塊是波普藝術的重要標志。就像《瑪麗蓮·夢露》中安迪·沃霍爾通過各種顏色渲染同一幅肖像一樣,棒棒糖作為波普元素也具有用色大膽絢麗的特點,另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那種螺旋形的棒棒糖,一圈圈的彩色旋渦就好像可以把人捲入其中,散發著誘惑。
其次, 是用舌頭舔棒棒糖。 這個動作本身的意味想必已經不用解釋了——在舔食棒棒糖時堂而皇之地伸出舌頭 暗合波普所倡導的無拘無束流露慾望 。伸出舌頭這個動作後來也逐漸化為一個獨立的符號,比如人們熟知的「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這個標志性圖案,就象徵著自由、誘惑與狂熱。
波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於1952~1955年間,由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一批青年藝術家舉行的獨立者社團討論會上首創,羅倫斯·艾偉(Laurence Alloway)提出。
二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慢慢復甦,消費主義也開始出現。他們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化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社會商業文明的沖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
在實踐中有力地推動這一思潮發展的藝術家是理查德·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1956年,他在首屆「這是明天」的個人展覽會(惠特徹派爾畫廊)上陳列出《究竟是什麼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這幅作品成了波普藝術的一面旗幟。
美國波普藝術的出現略晚於英國,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作拼帖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
畫中內容都是從海報、廣告以及畫報上的圖片剪裁拼貼而成的。左邊的這個猛男就是從一本1954年的雜志中獲取的,樓梯與電視機的圖片則分別來自於當時的兩個廣告,而看著像天花板其實是地球底部的這張圖片其實則是從1955年9月的《自然》雜志剪下來的。
這幅畫以戲謔荒誕的形式打響了波普的第一炮,實踐了生產波普藝術的策略——那就是直接借用產生於商業社會的文化符號,對現存圖像進行復制、挪用和拼接,而不是像以往的藝術家那般追求畫功精巧的創作。
1957年,漢密爾頓為「波普」這個詞下了定義,即:流行的(面向大眾而設計的),轉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隨意消耗的(易忘的),廉價的,批量生產的,年輕人的(以青年為目標),詼諧風趣的,性感的,惡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業。按照漢密爾頓本人對波普藝術的定義, 波普藝術家試圖消解和反抗的,其實就是所謂的「權威文化」和「架上藝術」。 他們的作品元素直接取材於極其常見的日用消費品,以此模糊「藝術」與「日用品」的界限,把藝術從神壇上「請」了下來。
作品裡猛男手中握著的巨型棒棒糖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上面還用亮色寫了一個單詞:「POP」——無疑,棒棒糖作為一個常見的廉價消費品,已經成為波普的一個重要符號,承載著波普藝術的核心精神。
那麼波普藝術的內核是什麼?漢密爾頓的作品和定義也許給出了一個解答。波普為流行和廉價樹碑立傳,而這實際上是一種藝術上的自由,一種解構的自由。
換句話說, 波普認為一切消費品皆可為藝術,而一切藝術皆可被廉價消費。 與自由相伴相生的,就是慾望的表達。漢密爾頓這個作品中的裸體男女也印證了這一點, 在波普的世界中,情慾被釋放,廉價短暫被頌揚,消費成了一場狂歡。
Ⅳ 波普藝術到底是什麼可以簡單說下嗎
波普藝術
波普藝術 50年代中期以後的十年中,在美國和英國發展出一個新的藝術流派,稱為"波普藝術"。被冠以"波普藝術家"的這些人在這段時期的創作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他們以流行的商業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為題材,採用的創作手法也往往反映出工業化和商業化的時代特徵。造成波普藝術的元素並非到處都有,戰後英美的城市文化是其生長的特殊土壤。只有與這種城市文化接觸密切的藝術家才能抓住波普藝術特有的格調和表現手法。
人們認為狹義的波普藝術發源於英國,而不是美國。1952年末,一群年輕的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評論家在倫敦當代藝術學院召開會議。這個自稱為"獨立派"的團體,著重圍繞大眾文化和它的含義加以討論,如西方電影、空間小說、廣告牌、機器之美等等,這些現象都是當時被認為是反美學的種種狀況。這個團體迷戀新型的城市通俗文化,特別為美國的表現形式所吸引。一方面,當時的美國在英國人眼裡,是一個從尼龍製品到新的摩托車什麼都好的理想國。另一方面,40年代的英國藝術界籠罩著嚴肅的浪漫主義努力奮斗的氣氛,而英國波普藝術就是對它的反動。
1956年,"獨立派"舉辦了題為"這就是明天"的展覽。展覽上最有感染力、對藝術史最有影響的作品是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在入口部分放置的一幅招貼畫,名為‖到底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圖1)。畫中是一間現代公寓,裡面有從畫報上剪下的一個肌肉豐滿的男子和一個傲慢的裸體女人。公寓里有大量的文化產品:電視、帶式錄音機、放大的連環畫書封面、一個福特徽章和一個真空吸塵器的廣告。透過畫里的窗戶可以看到一個電影屏幕,正在放映電影《爵士歌手》中艾爾·喬爾森的特寫鏡頭。男子手上還拿著一支其大無比的棒糖,糖上有三個很大的字母POP。波普藝術(Pop Art)一詞就由此而來,POP既是英文棒糖lollipop一詞的詞尾,又可以看作是"流行的、時髦的"一詞(popular)的縮寫。
在美國,波普藝術又是對50年代占統治地位的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一方面,抽象表現主義的作品被看作是藝術家個人獨特個性的展現,它是完全個人的、主觀的和精神上的,它強調藝術的純潔性,成為一種精神貴族的藝術。另一方面,由於這種精神性是寓於即興的揮灑之中,而且是完全個人的,許多後來者們紛紛模仿,於是這"高雅"的藝術又似乎人人都做得來。可惜大多數這類的作品都只有令人眼花繚亂的畫面,而難顯現精神。可說是"眼看多,實在少"。波普藝術則針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問題,大膽地嘗試新的材料、新的主題、新的形式。60年代,波普藝術轟轟烈烈地把"生活"、把現代的都市生活帶進了博物館和畫廊。使"波普"這一稱號得以流行世界的第一次集體展覽是1962年在悉尼·賈尼斯畫廊舉辦的"新現實主義藝術家"展,它將這一潮流的藝術家匯集在一起(也包括了歐洲藝術家)。緊接著是1963年舉辦的兩個展覽:"六畫家展覽"和"流行形象展"。
某種程度上講,美國的確影響了世界上所有的波普藝術。由於美國商業文化的強大勢力,幾乎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看到好萊塢電影,吃到麥當勞的漢堡包,它滲透到許多文化當中而成為可以消費的流行文化。從另一個角度講,波普藝術又是"工業"藝術。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曾說道:"由於美國受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化的沖擊更重更快,其價值觀念似乎更為扭曲……我想我創作的意義在於說明它是工業性的,這也是整個世界的方向。歐洲不久也將如此,因此,波普藝術將不是美國的,它將是全球性的。"
波普藝術抵制了一位著名批評家的格言:偉大的藝術必須是艱深的藝術。波普藝術家常常採用拼貼或者批量復制的手法,看起來比較容易。"波普藝術是速溶咖啡,是近代電影中的寬銀幕,它不是僧侶統治之下的拉丁文,它是通俗藝術。"波普藝術的感染力和它的范圍一樣廣闊,它接納一切,接納生活中一切更為普通的方面。它仍然是藝術,但絕不是為藝術而藝術。
提到英美的波普藝術,首先要提到的是美國人勞申伯格(Rauschenberg)和約翰斯(Jasper Johns),以及英國人里查德·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勞申伯格1925年出生於德克薩斯州,40年代末在巴黎儒萊因學院學習。他早期曾受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在50年代初期畫過一系列全白的畫,上面唯一的圖像就是觀賞者的影子。後來他又畫了一系列全黑的畫,但這些畫法並不是他的首創。後來他朝著"組合繪畫"的方向發展,採用生活中的尋常之物構成畫面--啤酒瓶、廢紙盒、舊輪胎、報紙、照片、繩子、麻袋、枕頭等等。畫布和固定在畫布上的物品組成作品,‖床‖(圖2)即是這類的典型作品。作者乾脆把睡袋和枕頭掛在畫布上,然後再在上面甩些顏料。他這樣在作品中使用現成品的目的,是要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正如他所說:"繪畫是藝術也是生活,兩者都不是做出來的東西。我要做的正處在兩者之間。"同時,他的作品都留有抽象表現主義的痕跡,常常就有恢弘的氣魄。
勞申伯格的這種藝術哲學是受到在黑山學院工作時結識的實驗藝術家約翰·凱奇(John Cage)的影響。他1951年認識凱奇,兩人交往甚密。凱奇從禪宗的角度影響勞申伯格:"判斷是無意義的,因為不存在此物比他物更好的事實,藝術也不應該和生活不同,而是生活中的一種行為。"
在勞申伯格的創作生涯中,一直保持著與周圍的都市和技術社會的聯系,他的這種"集成"式的手段極能反映出關於一個時代的豐富圖像,比如在‖符號‖(圖3)中,我們可以看到所有具有美國60年代特徵的信息,明星總統肯尼迪、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越戰士兵、登月宇航員,以及追求性解放的嬉皮士等等。
約翰斯的生涯與勞申伯格有許多相同之處,在他們發展的關鍵時刻兩人曾合用一間畫室。約翰斯以採用單獨而平凡的形象出名,一排數字(圖4-1)、靶子(圖4-2)、美國國旗(圖5)、美國地圖等等,這些成了波普藝術的經典之作。他之所以選擇這類形象,就是因為他認為它們不會再產生任何能量了。他所要強調的是"繪畫就是它本身,而不是任何其他物體的再現"。
約翰斯無意於通過作品表達對藝術或者社會的批評。在他看來,藝術家想做什麼是他個人絕對的自由,不該受到因顧及評價而產生的限制。他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中,作品會被誤解和錯用,藝術家不能控制形勢和他的作品被評價的方式,對於這種有趣的情況他毫不介意。他的一件著名的雕塑就是用鐵復制了兩個啤酒罐(圖6),人們常常理解為這是對社會某種現狀的批判。但實際上這次創作純屬偶然。"當時我正在用小物件製作雕塑--手電筒和電燈泡。然後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威廉·德庫寧不知怎麼被我的經紀人弄得很惱火,他說:'那個狗小子,你給他兩個啤酒罐,他也能賣出去。'我聽了這句話就想:'多好的雕塑--兩個啤酒罐。'這似乎完全適合我當時的口味,因此我就幹了--然後我的經紀人就賣了它們。"
在英國的波普藝術運動中,與美國的勞申伯格和約翰斯地位相當的藝術家是里#查德·漢密爾頓。三個人在對達達主義的濃厚興趣上更為近似。漢密爾頓的個人成長過程對他的藝術作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與其他多數藝術家相比,他實際上是一位自學成才者。他14歲小學畢業後就開始從事廣告工作,同時在多所藝術學校讀夜校。他的教師經歷成為對他的繪畫生涯的又一有力影響,他長期教授設計課,這使他格外注重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使他常常是一個實用主義者。1957年他曾說過他所追求的品質是通俗、短暫、消費得起、風趣、性感、噱頭、迷人,還必須是廉價的,能大批量生產的。
雖然漢密爾頓廣泛使用美國題材,但他並不是一個美國式的藝術家。他總是願意對自己的作品做解釋,有時解釋得十分詳盡。例如作品‖她‖是許多廣告畫面的匯集:"羊角"牌電冰箱的照片、吸塵器和其他電器的廣告,還有釘在牆上的《紳士》雜志的圖片。對於這件作品漢密爾頓附有一段很長的說明:"50年代藝術中的女性是不合時宜的--她讓我們想到陰溝里的氣味,病態的發胖、粉紅色的叉腿、模樣愚蠢而又淫盪,一點也不像美術作品外冷峻女人的形象。那種女人確實是淫盪的,在表現起性慾時尤其機智巧妙。盡管配上最貴重的首飾,人們仍不過是把她看成時髦的附屬品。從廣告的角度來說,一個女子最糟糕的莫過於她不能姿態高雅地與所處的環境達成和諧--女人與環境的協調正如她本人與她所著的衣著和諧一樣,能決定我們對她的評價。到處充斥著性,在成批生產的富有魅力的奢侈品中可找到它的象徵--肉一般的塑料和光滑而更具肉感的金屬。"
稍後創作的‖我夢想白色的聖誕節‖把一個電影鏡頭做了一系列的精心轉換。特別之處是,漢密爾頓用彩色負片代替了彩色正片,將影片中的白人歌手換成了黑人歌手,諷刺性地暗示了這位歌手所唱的歌名。不過,這種諷刺成分並沒有排除懷舊情緒。漢密爾頓的作品和其他英國波普藝術家的作品一樣,帶有淡淡的傷感色彩,這使他的作品與美國波普藝術家的作品相比,顯得嫵媚有餘而侵犯性不足。
http://www.arch-world.cn/article/article.asp?lanmuid=0809&childid=080908&lid=08090806&sn=3411-20040329-0018
Ⅳ 什麼叫波普藝術
是流行藝術(popular art)的簡稱,又稱新寫實主義,因為波普藝術(Pop Art)的POP通常被視為"流行的、時髦的"一詞(popular)的縮寫。它代表著一種流行文化。 在美國現代文明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一種國際性藝術運動,多以社會上流的形象或戲劇中的偶然事件作為表現內容。它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求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 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波普為Popular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波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於1952~1955年間,由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一批青年藝術家舉行的獨立者社團討論會上首創,批評家L.阿洛維酌定。他們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化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社會商業文明的沖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實踐中有力地推動這一思潮發展的藝術家是R.漢密爾頓。1956年,他在首屆「這是明天」的個人展覽會(惠特徹派爾畫廊)上陳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網球運動員的拼集作品。這幅作品成了波普藝術的一面旗幟。英國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還有:E.保羅齊、J.蒂爾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瓊斯。 美國波普藝術的出現略晚於英國,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作拼帖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 美國波普藝術家聲稱他們所從事的大眾化藝術與美洲的原始藝術和印第安人的藝術類似,是美國文化傳統的延續和發展,1965年在密爾沃基藝術中心舉辦的一次波普藝術展覽即以「波普藝術與美國傳統」為題。美國波普藝術的開創者是:J.約翰斯和R.勞申伯格,影響最大的藝術家是A.沃霍爾、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奧爾登伯格、T.韋塞爾曼、J.羅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爾。 集合藝術和偶發藝術一般也認為是波普藝術的兩個支系。 在波普藝術中,最有影響和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7—1986)。他是美國波普藝術運動的發起人和主要倡導者。1962年他因展出湯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繪畫圖式幾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眾傳媒的圖像,如坎貝爾湯罐、可口可樂瓶子、美元鈔票、蒙娜麗莎像以及瑪麗蓮·夢露頭像等,作為基本元素在畫上重復排立。他試圖完全取消藝術創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絲網印刷技術製作,形象可以無數次地重復,給畫面帶來一種特有的呆板效果。對於他的作品,哈羅德·羅森伯格曾經戲謔地說:「麻木重復著的坎貝爾湯罐組成的柱子,就像一個說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話。」他偏愛重復和復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釋說:「我想這也是反復做同一件事吧。」對於他來說,沒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復製品,他就是要用無數的復製品來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畫中消除個性與感情的色彩,不動聲色地把再平凡不過的形象羅列出來。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為一台機器」,恰與傑克遜·波洛克所宣稱的他「想成為自然」形成鮮明對比。他的畫,幾乎不可解釋,「因而它能引起無限的好奇心——是一種略微有點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閑聊和空談來填滿它。」實際上,安迪·沃霍爾畫中特有的那種單調、無聊和重復,所傳達的是某種冷漠、空虛、疏離的感覺,表現了當代高度發達的商業文明社會中人們內在的感情。 瑪麗蓮·夢露的頭像,是沃霍爾作品中一個最令人關注母題。在1967年所作的《瑪麗蓮·夢露》一畫中,畫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萊塢性感影星的頭像,作為畫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復排立。那色彩簡單、整齊單調的一個個夢露頭像,反映出現代商業化社會中人們無可奈何的空虛與迷惘。 波普藝術,亦稱為「流行藝術」,發端於20世紀60年代左右,以英國倫敦和美國的紐約為中心出現的一個藝術運動。 英國畫家理查德·漢戴爾頓曾把波普藝術的特點歸納為:普及的(為大眾設計的)、短暫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產的、年輕的(對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騙人的玩意兒,有魅力和大企業式的。 波普藝術又稱普普藝術,是一個探討通俗文化與藝術之間關連的藝術運動。波普藝術試圖推翻抽象藝術並轉向符號,商標等具象的大眾文化主題。波普藝術這個字目前已知的是1956年英國的藝術評論家羅倫斯·艾偉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的。 波普藝術同時也是一些諷刺,市儈貪婪本性的沿伸。簡單來說,波普藝術是當今較底層藝術市場的前身。波普藝術家大量復制印刷的藝術品造成了相當多評論。早期某些波普藝術家力爭博物館典藏或贊助的機會。並使用很多廉價顏料創作,作品不久之後就無法保存。這也引起一些爭議。1960年代,波普藝術的影響力量開始在英國和美國流傳,造就了許多當代的藝術家。後期的波普藝術幾乎都在探討美國的大眾文化。 波普藝術特殊的地方在於它對於流行時尚有相當特別而且長久的影響力。不少服裝設計,平面設計師都直接或間接的從波普藝術中取得或剽竊靈感。
Ⅵ 什麼是「波普藝術」
波普藝術,又譯為「通俗藝術」或「流行藝術」。是20世紀後現代主義藝術(Post modemism)中勢力最大、最為風行、傳播最廣、最有影響的確良種藝術形式。
所謂波普藝術,是指藝術家把任何額外負擔觀存在物作為創作載體,並賦予的價值和蘊意,以傳導給觀者最為大眾化和最普及化的精神享用的藝術形式。
附件:
波普藝術(Populor Art)是英國評論家勞倫斯·阿洛韋(Laurence All owey)創名的。1959年阿洛韋說:「大量生產的技術,能夠准確無誤地復制文字、圖畫和音樂,已引出大量可供消費的符號和象徵品。再想讓文藝復興為基礎的藝術獨一無二的這個思想來對待這個正在爆炸的劃瘸拐行路的。大眾傳播工具被群眾所接受,我們必須轉變文化這個概念。文化這個詞語不再是高級人工製品和歷史名人的思想專用品了,人們需要更廣泛地用經來描述社會在干什麼。」由此可見,波普藝術的思想與行為主張與後現代主義藝術的要旨之一——打破或沖淡藝術與生活的界線,即盡可能地介入眾多普通民眾的生活中去——是一脈相承的。****波普藝術,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初的英國倫敦,60年代中期滸於美國、並以紐約為中心。漸次在歐洲、亞洲等地廣為流傳。20世紀的60年代是一個動盪的年代。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歐洲1968年5月風暴革命以及搖滾樂、太空人、柏林牆等都給人們的心靈以巨大的震盪。所以,波普藝術家在人類諸多的日常生活中尋覓到了自己創作的內容題材,並努力地去表現展示它們,因此,波普藝術總是以人預想不到的新鮮花樣在民眾中炫耀自我的新奇、離導師行為,藉以引起公眾注意的轟動疚。如,中國美術界在1989年以後,不斷出現的、被大眾傳播稱為「政治波普」的架上繪畫創作行為和藝術現象,就曾轟動一時,頗為各方面予以關注和評說。盡管存在著「說了也白說」、 「白說了也要說」的界說尷尬局面。但,被已叫為「政治波普」的藝術行為,確實風光了一時。如圖3之類的題材作品,被俗稱為「政治波普」藝術作品。****在藝術發展史中,第一件波普藝術作品,是曾在1993年6月13日開幕的第45屆威尼斯國際雙年展上獲得「繪畫金獅獎」的、英國藝術家——里傑德·漢彌爾頓(Richard Hamilton)於1956年創作的題為《是什麼使今天的家庭如此別致,如此有魅力》。這幅小拼貼畫(Collage)展示的是一間極為流行時髦的現代家庭居室,電視機、音響設備、吸塵器、柔軟舒適的席夢思床、新式沙發等現代化的傢具樣樣有。牆壁上掛著題為《青春羅曼斯》系另一波普藝術家利西滕斯坦(R·Richtenstein)的作品,窗外景物為大都市中的電影院。畫面突出位置上為一位身強體健、只穿一條褲衩的青年男子,右手緊握一把有「Pop」字樣的網球拍似的大型棒棒糖。除胸罩之外幾乎全裸的女主人公呈飽含青春風流狀地斜坐在沙發上。整幅畫一看便懂,用不著深刻地詮釋和啟發便可欣賞。
Ⅶ 什麼是波普藝術
問題一:什麼是波普藝術 波普藝術就是流行藝術、通俗藝術
簡單來說,波普藝術是當今較底層藝術的前身。波普藝術家用大量復制印刷的藝術品造成了相當多評論。早期某些波普藝術家力爭博物館收藏或贊助的機會。使用很多廉價顏料創作,作品不久之後就無法保存。
上世紀60年代,波普藝術的影響力量開始在英國和美國流傳,造就了許多當代的藝術家。因此也稱之為流行藝術、時髦藝術
問題二:波普藝術到底有什麼特點 波普藝術是「大眾藝術」(PopularArt)的簡稱,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波普」一詞1956年由英國的藝術評論家LaurenceAlloway提出。波普藝術試圖推翻抽象藝術並轉向符號、商標等具象的大眾文化主題。
波普藝術創始人AndyWarhol
1928年,生於美國匹茲堡。
創作領域涉及繪畫、電影、電視及唱片製作、雕刻等,以可口可樂、速食罐頭等題材的作品而聞名,之後又將電影明星和名流、要人作為創作對象,其中1962年創作的《瑪麗蓮・夢露》最為引人注目。
1967年,AndyWarhol被女劇作家維米莉・蘇蓮娜槍殺,遇刺後一直沒有康復,1987年死於外科手術。該槍擊事件在1996年被拍成電影,而女劇作家的《泡沫聲明》成為女權主義經典作品。
Tips
黑MM大面積亮色圖案提神
大面積的亮色圖案比較適合皮膚較黑的MM,鮮艷的色彩正好與健康的膚色所散發的熱情貼合,素色碎花會讓膚色更為暗淡。
圍巾搭配法則
如果圖案已經夠炫目,就要避免選擇太花哨的圍巾,應該從圖案中挑一種顏色作為圍巾的色系。金色細長圍巾搭配白底黑灰色的人物圖案,頗具時代感的搖滾氣息。
時裝波普的頭像派Balmain
Balmain主要將人物頭像用猶如照相轉印風格的單色描繪,搭配上艷麗的色彩,將冷熱兩種感覺交織,帶領POP風格頭像大回潮。
問題三:什麼是波普藝術風格? 是流行藝術(popular art)的簡稱,又稱新寫實主義,因為波普藝術(Pop Art)的POP通常被視為」流行的、時髦的「一詞(popular)的縮寫。它代表著一種流行文化。\r\n在美國現代文明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一種國際性藝術運動,多以社會上流的形象或戲劇中的偶然事件作為表現內容。它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求表現自,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r\n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波普為Popular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波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於1952~1955年間,由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一批青年藝術家舉行的獨立者社團討論會上首創,批評家L.阿洛維酌定。他們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化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社會商業文明的沖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實踐中有力地推動這一思潮發展的藝術家是R.漢密爾頓。1956年,他在首屆」這是明天「的個人展覽會(惠特徹派爾畫廊)上陳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網球運動員的拼集作品。這幅作品成了波普藝術的一面旗幟。英國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還有:E.保羅齊、J.蒂爾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瓊斯。\r\n美國波普藝術的出現略晚於英國,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作拼帖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r\n美國波普藝術家聲稱他們所從事的大眾化藝術與美洲的原始藝術和印第安人的藝術類似,是美國文化傳統的延續和發展,1965年在密爾沃基藝術中心舉辦的一次波普藝術展覽即以」波普藝術與美國傳統「為題。美國波普藝術的開創者是:J.約翰斯和R.勞申伯格,影響最大的藝術家是A.沃霍爾、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奧爾登伯格、T.韋塞爾曼、J.羅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爾。\r\n *** 藝術和偶發藝術一般也認為是波普藝術的兩個支系。\r\n在波普藝術中,最有影響和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7―1986)。他是美國波普藝術運動的發起人和主要倡導者。1962年他因展出湯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繪畫圖式幾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眾傳媒的圖像,如坎貝爾湯罐、可口可樂瓶子、美元鈔票、蒙娜麗莎像以及瑪麗蓮・夢露頭像等,作為基本元素在畫上重復排立。他試圖完全取消藝術創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絲網印刷技術製作,形象可以無數次地重復,給畫面帶來一種特有的呆板效果。對於他的作品,羅德・羅森伯格曾經戲謔地說:」麻木重復著的坎貝爾湯罐組成的柱子,就像一個說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話。「他偏愛重復和復制。」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釋說:」想這也是反復做同一件事。「對於他來說,沒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復製品,他就是要用無數的復製品來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畫中消除個性與感情的色彩,不動聲色地把再平凡不過的形象羅列出來。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想成為一台機器「,恰與傑克遜・波洛克所宣稱的他」想成為自然「形成鮮明對比。他的畫,幾乎不可解釋,」因而它能引起無限的好奇心――是一種略微有點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閑聊和空談來填滿它。「實際上,安迪・沃霍爾畫中特有的那種單調、無聊和重復,所傳達的是某種冷漠、空虛、疏離的感覺,表現了當代高度發達的商業文明社會中人們內在的感情。\r\n瑪麗蓮・夢露的頭像,是沃霍爾作品中一個最令人關......>>
問題四:中國波普藝術和美國波普藝術有什麼異同呢? 說白了中國波普就是從美國波普照抄過來的,有些作品不事先說明是中國人的手筆,甚至就會被當成美國貨。要說特色,當然就是中國波普里常見的中國元素,最常見的就是毛和文-革的形象(也包括紅牆、馬褂這類不常見的),往深處說,就是中國波普更強調政治性和中國歷史文化符號。實際上毛的形象在沃霍爾的作品裡照樣找得到。
問題五:波普藝術到底有什麼特點 波普藝術的興起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圖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二戰以後出生的新一代對於當時冷漠缺乏人情味/風格單調的現代主義/國際主義設計十分反感,他們希望有自己的設計風格,代表心得消費觀念,新的文化認同立場,新的自我表現中心。
他們喜愛的是明快突出的色彩,強烈的對比。
從波普藝術的時代背景中就可以看出,在藝術形式上,波普藝術的表現方式會很豐富,並不會拘泥於某種單一的表現方式,並且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
波普藝術是首個與商業藝術接軌的藝術類型,這就造就了波普藝術的功利性,會有意識的向著大眾最受歡迎的方面靠攏,贏得更多人的關注和喜愛。
從波普藝術對現代廣告招貼,服裝設計有很深的影響,這是波普藝術流行性的體現。
波普藝術的發展深受現代大眾文化的影響,這使得波普藝術更親民。但同時他也具有大眾文化的某些特點,節奏快,可復制性強,大眾化 ,低成本。
之前因為作業關注過一些波普藝術的東西,我理解的暫時就這些,希望可以幫到你。
流行的(面向大眾而設計的),年輕人的(以青年為目標),廉價的,批量生產的,魅惑人的,大商業,性感的,惡搞的,詼諧風趣的,轉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隨意消耗的(易忘的)。
這是我查到的關於波普藝術的開創者理查德漢密爾頓總結的波普藝術。
問題六:除了波普藝術還有什麼藝術 你這個問題太大了,幾乎關於整個美術史。波普只是其中一個藝術流派。
20世紀國外各種藝術流派和風格為: 現代藝術、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抽象表現派、抽象藝術、新藝術家同盟、藍騎士、 橋派 、 達達主義、野獸派、 新野獸派、 新藝術運動、包豪斯 、荷蘭風格派運動、裝飾藝術運動、波普藝術 、未來主義、至上主義、 超現實主義 、色面派、極簡主義、裝置藝術、Lyrical Abstraction、後現代主義、 概念藝術、地景藝術、行為藝術、錄影藝術、新表現主義、域外藝術、低眉藝術、新媒體藝術 、年輕英國藝術家派 、反概念主義……
問題七:波普藝術的介紹?以及代表作 ? 波普藝術(Pop Art)最早起源於1950年代的英國,之後因為以Andy Warhol為代表的一批明星級藝術家的影響力而在美國得到巨大發展。讓波普出現在了時裝、AC-DC、香煙、膠紙、搖滾唱片等任何東西上。將身邊的物品,如漫畫、電影海報、明星、高跟鞋、任何消費品圖像通過解構、拼貼、重復的手法進行藝術創作,都可成為波普藝術的創作主題。
波普藝術作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叛逆登上了藝術舞台,這也是美國一種重要和獨特的藝術形式。代表人物勞森伯格受到作曲家凱奇的影響,試圖以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來抹平藝術與生活的區別,藝術家應該自由的反映客觀現實,不受傳統的約束。他甚至把城市的廢棄物作為創作作品的材料,把這些本來不具備審美特性的東西按照藝術構思拼湊起來,使之脫離原來的屬性在形式上開了「結合」藝術的先河。漢密爾頓的作品更直接體現了波普藝術的本質,他們並非對現實的諷刺挖苦或反叛,而只是以一個普通者的姿態觀察我們生活的世界。使我們突然意識到某些東西的存在,而這些習以為常的東西確經常被我們忽略。安迪・沃霍與其他波普藝術家相比顯得更徹底,他完全取消了藝術創作中的手工操作觀念,直接用製版印刷的方法 把照片形象移到畫布上。還應用了古典主義者和現代主義者視為大忌的「重復」,甚至於推向極端,可口可樂瓶無盡無休的排列,以及明星們的照片都成為了最好的創作主題和素材。 這十分貼切的反映出了後工業時代的特徵,現代工業正是這樣每天重復著同一樣東西。以直觀的藝術形式代替了深奧的藝術。隨著後現代藝術的推進,它同我們生活的界限也顯得愈來愈近,可能我們無法意識到,但它作為我們生活和精神的組成部分已無法替代。
是流行藝術(popular art)的簡稱,又稱新寫實主義,因為波普藝術(Pop Art)的POP通常被視為「流行的、時髦的」一詞(popular)的縮寫。它代表著一種流行文化。
在美國現代文明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一種國際性藝術運動,多以社會上流的形象或戲劇中的偶然事件作為表現內容。它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求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
問題八:什麼是波普藝術 波普藝術就是流行藝術、通俗藝術
簡單來說,波普藝術是當今較底層藝術的前身。波普藝術家用大量復制印刷的藝術品造成了相當多評論。早期某些波普藝術家力爭博物館收藏或贊助的機會。使用很多廉價顏料創作,作品不久之後就無法保存。
上世紀60年代,波普藝術的影響力量開始在英國和美國流傳,造就了許多當代的藝術家。因此也稱之為流行藝術、時髦藝術
問題九:除了波普藝術還有什麼藝術 你這個問題太大了,幾乎關於整個美術史。波普只是其中一個藝術流派。
20世紀國外各種藝術流派和風格為: 現代藝術、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抽象表現派、抽象藝術、新藝術家同盟、藍騎士、 橋派 、 達達主義、野獸派、 新野獸派、 新藝術運動、包豪斯 、荷蘭風格派運動、裝飾藝術運動、波普藝術 、未來主義、至上主義、 超現實主義 、色面派、極簡主義、裝置藝術、Lyrical Abstraction、後現代主義、 概念藝術、地景藝術、行為藝術、錄影藝術、新表現主義、域外藝術、低眉藝術、新媒體藝術 、年輕英國藝術家派 、反概念主義……
問題十:什麼是波普藝術風格? 是流行藝術(popular art)的簡稱,又稱新寫實主義,因為波普藝術(Pop Art)的POP通常被視為」流行的、時髦的「一詞(popular)的縮寫。它代表著一種流行文化。\r\n在美國現代文明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一種國際性藝術運動,多以社會上流的形象或戲劇中的偶然事件作為表現內容。它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求表現自,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r\n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波普為Popular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波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於1952~1955年間,由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一批青年藝術家舉行的獨立者社團討論會上首創,批評家L.阿洛維酌定。他們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化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社會商業文明的沖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實踐中有力地推動這一思潮發展的藝術家是R.漢密爾頓。1956年,他在首屆」這是明天「的個人展覽會(惠特徹派爾畫廊)上陳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網球運動員的拼集作品。這幅作品成了波普藝術的一面旗幟。英國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還有:E.保羅齊、J.蒂爾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瓊斯。\r\n美國波普藝術的出現略晚於英國,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作拼帖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r\n美國波普藝術家聲稱他們所從事的大眾化藝術與美洲的原始藝術和印第安人的藝術類似,是美國文化傳統的延續和發展,1965年在密爾沃基藝術中心舉辦的一次波普藝術展覽即以」波普藝術與美國傳統「為題。美國波普藝術的開創者是:J.約翰斯和R.勞申伯格,影響最大的藝術家是A.沃霍爾、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奧爾登伯格、T.韋塞爾曼、J.羅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爾。\r\n *** 藝術和偶發藝術一般也認為是波普藝術的兩個支系。\r\n在波普藝術中,最有影響和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7―1986)。他是美國波普藝術運動的發起人和主要倡導者。1962年他因展出湯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繪畫圖式幾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眾傳媒的圖像,如坎貝爾湯罐、可口可樂瓶子、美元鈔票、蒙娜麗莎像以及瑪麗蓮・夢露頭像等,作為基本元素在畫上重復排立。他試圖完全取消藝術創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絲網印刷技術製作,形象可以無數次地重復,給畫面帶來一種特有的呆板效果。對於他的作品,羅德・羅森伯格曾經戲謔地說:」麻木重復著的坎貝爾湯罐組成的柱子,就像一個說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話。「他偏愛重復和復制。」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釋說:」想這也是反復做同一件事。「對於他來說,沒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復製品,他就是要用無數的復製品來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畫中消除個性與感情的色彩,不動聲色地把再平凡不過的形象羅列出來。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想成為一台機器「,恰與傑克遜・波洛克所宣稱的他」想成為自然「形成鮮明對比。他的畫,幾乎不可解釋,」因而它能引起無限的好奇心――是一種略微有點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閑聊和空談來填滿它。「實際上,安迪・沃霍爾畫中特有的那種單調、無聊和重復,所傳達的是某種冷漠、空虛、疏離的感覺,表現了當代高度發達的商業文明社會中人們內在的感情。\r\n瑪麗蓮・夢露的頭像,是沃霍爾作品中一個最令人關......>>
Ⅷ 怎麼用PS來創作波普藝術品
波普藝術是20世紀50年代開始於英國的藝術文化現象,60年代風靡美國並成為20世紀最主要的藝術運動之一。安迪·沃霍爾、羅伊·利希滕斯坦、克拉斯·奧爾登堡和大衛·霍克尼是著名的波普藝術家。波普藝術家們關注大眾傳媒的圖像:廣告、漫畫書以及諸如湯罐頭、路標和唱片封面之類的消費品。如果你是個擅長擺弄PS的波普迷的話,那麼用這款流行圖像編輯軟體創作自己的波普藝術品可是件有意思的事兒。 難度:中等說明你需要用到的東西:Adobe Photoshop軟體。 用PS創作波普藝術品 1、用PS打開你的圖像。 2、按住Alt/Opt鍵,把原始圖層拖到「新建圖層」的按鈕上。把新圖層命名為「圖像」。 3、點擊背景圖層的眼睛按鈕,把背景圖層關掉。在新圖層上用魔術棒、色彩范圍之類的選擇工具大略地選出背景像素,刪除。在這一個圖層上加入一個新的色彩圖層。 4、創建一個高對比度的圖像。確保「圖像」圖層是激活的(眼睛按鈕是可見的),並選擇「圖像」、「調整」、「臨界值」。調整數值直到圖像只剩下基本形狀。 5、選擇圖像里你想要塗畫的部分,用Alt/Opt+Ctrl/Cmd + J復制選擇部分,建成一個圖層。 6、給每個新圖層命名,設置成混合模式(在圖層效果里邊)中的正片疊底。 7、在圖層效果中點擊每個部分的圖層。每次都用Ctrl/Cmd + 左鍵查看縮略圖,保證只選中非透明像素。在編輯菜單下方,選擇「填充」。即使填充對話框下拉菜單顯示「顏色」,也再次選擇。這樣可以用拾色器。 8、選擇一種顏色「波普藝術中的基本顏色原則」,雙擊兩次確定。 9、更改混合模式中的顏色疊加,給圖層樣式對話框上色 。選擇一種顏色,單擊確定。 10、每個部分都選擇你想要的顏色,重復第4步和第5步,最後你會得到一副完整的波普圖像。 建議和警示你可以用PS將幾乎所有的照片創作成一張波普藝術圖像,不過,邊緣對比強烈的照片做起來效果最好。 如果你想要去列印店把你自己的PS圖像專業地列印出來的話,要保證解析度是300dpi,顏色模式是CMKY。
Ⅸ 特殊藝術風格(1)波普藝術
波普藝術
1-什麼是波普?
波普風格混合了多種風格,它追求大眾化的、通俗的趣味,反對現代主義自命不凡的清高。在設計中強調新奇,並大膽採用艷俗的色彩,總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波普風格起源於英國,是經由美國大眾文化發揚光大的另類藝術風格,一經推出就吸引了眾多年輕追隨者的注意,把已存在的意象復制拼貼重新組合,新式混搭玩出新潮流。令人眼前一亮的美式「混搭stle」一下就能吸引你的目光!
2-波普的代表人物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8.6-1987.2.22,港台地區譯為安迪·沃荷)被譽為20世紀藝術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也是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他大膽嘗試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術、照片投影等各種復制技法。
3-波普的特點
用通俗的表達形式,來詮釋一種特立獨行的流行文化。從設計上來講,波普風格是多種風格的混合,對色彩的大膽渲染,以及新奇獨特、富有趣味的畫面是它最鮮明的特徵。
波普藝術是一種主要源於商業美術形式的藝術風格,其特點是將大眾文化的一些細節,如連環畫、快餐及印有商標的包裝進行放大復制,波普是Popular的縮寫,最早出現於1952-1955年間,波普藝術混合了很多風格,在設計中強調新奇和奇特並大膽採用艷俗的色彩給人眼前一亮個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