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陸良的端午節習俗
正月十六鬧元宵,陸良歷來把正月十五叫做過「小年」,正月十六才正式過元宵節。每年正月十六這天,全縣各鄉鎮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大量涌進縣城,吃過晚飯後,一般5、6點鍾大家就扶老攜幼一家老小到大覺寺、石佛寺燒香拜佛,然後到縣城南門外逛南大橋(俗話走百病),一直持續到當晚的12點鍾左右。在整個時段里,陸良城的小廣場、西華公園、盤江街、真理街、南大橋人頭攢動,可謂用人流如潮來形容。
人們從小廣場、南門街、開發區從師古街方向湧向南大橋,相隔百多米的南大橋新舊兩座大橋上人山人海,由於人員眾多,人們只能緩慢從舊橋走到新橋,又從新橋折返,在橋上,都會紛紛向橋下水裡丟幾個預先准備的小石子,老年人則會口中念念有詞祈禱:「石子丟下河,清吉又平安」、「從今以後,百病全消」,有的人還燒香燒紙祈福求清吉平安。
一些年輕人則會不停的點燃爆竹丟進河中,年輕人圖的是個熱鬧是個高興,姑娘小孩則放焰火滿心的歡喜,大點的小孩手提燈籠,一路歡笑,小些的孩子坐在大人肩膀上東瞅瞅西望望滿足好奇。
從南大橋到真理街再到南門街的鼓樓附近,一公多里的街道兩邊小販們擺放無數的糕點小食品、米線涼粉、熒光棒等小玩具攤位,人們一般都會秤個少則一兩斤、多則四五斤數斤路邊攤位上的糕點回家大人小孩一家人享用,有的買了糕點香糖邊走邊吃,儼然成了一道走「食」風景。
回到家中到齊後一家老小就吃涼粉涼米線,慢慢享受那種辣而爽的滋味,有人初略統計,就近30多年來,每年正月十六到南大橋逛的人不下10萬之眾,當晚縣城各鄉鎮用車拉進城賣掉的糕點不下200噸之多。
有時,各鄉鎮民間也自發組織龍燈隊,耍遍四城大街,獅子、高蹺、悍馬、蚌殼配合表演,喧囂嘈雜的喊叫聲、鑼鼓聲、鞭炮聲不絕於耳,直到夜漸漸沉睡。次日又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恢復平靜,這就是陸良稱為正月十六鬧元宵。
然而,元宵節的風俗還未完,接下來,待夜深人靜時,年輕小夥伴們相約到早已「踩點好」的菜地、魚塘、藕池裡「偷菜」、「撈魚」、「挖藕」,如同走進自家的菜園、魚塘和藕池,這個習俗叫「偷青」,偷者心安理得、覺得是應該的,而被偷的人家也毫無怨言,發現了也不能罵人,因為按照風俗說,你家菜地里的菜被偷你罵了,偷菜的人一切都會好、所有的不順利的霉運都會被你罵跑掉,而你自己因為罵人到會不好,所以當晚在菜地里偷菜一般情況下不會被罵,除非你是獅子大開口想偷菜發財。
偷了菜後,小夥伴們集中到哪家煮了吃,或各自湊一點油鹽柴米,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自炊自飲,通宵達旦。
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的便利,陸良周邊的麒麟、師宗、羅平、石林等縣市區,甚至連省城昆明都有人來陸良過元宵節,規模和影響非常之大。
陸良正月十六過元宵之習俗由來以久,究竟從什麼時候形成,又為何偏偏要選擇在正月十六才過元宵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說是明朝軍隊付友德、藍玉、沐英帶領30萬大軍收復雲南,因晚到了一天沒過上正月十五,第二天正月十六補過一說,並從此延續。但據從事歷史民俗研究多年80多歲的李昌華老先生考證,陸良正月十六過元宵習俗大約形成於清中期,經民國一直沿襲到現在。
在閱讀前人文章的基礎上,又查閱大量史書,發現元宵節最早出現於漢代,據史載:漢文帝平諸呂之亂於正月十五日乃將此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修改歷法,制定太初歷時又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並從正月十五延至十六晚上,在京城張燈、放焰火,因此,正月十六過元宵節並非異俗,而是古已有之。
又據,湖南長沙人沈榜在萬曆十八年(1590年)任順天府宛平知縣時編著的《苑署雜記》卷十七之《土俗》中說,元宵游燈市,每年正月初十起至十六日止,結燈者,各持所有,貨於東安門外北大街,名曰燈市。十四日曰試燈、十五日曰正燈、十六日曰罷燈。正月十六日夜,婦女群遊走橋摸釘、祈免災咎,前令人持一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橋之所,三五相率一過,取度厄之意。或雲終歲今無百病,暗中舉手摸城門釘一,摸中者以為吉兆。是夜弛禁夜,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俱不閉,任民往來,廠衛校尉巡守達旦。
從陸良縣地方誌辦公室編撰的《乾隆陸良州志點校朱注》「歲時」篇注釋說,「除夕'打醋碳以祛邪等等,打醋碳就是將小石頭置於火盆燒透,以醋液淬之以祛邪。本人認為這些小石頭當時是要放到正月十六「走百病」時丟棄。正像陸良端午節陸良人脖子、手腕上(小孩腳上)戴的百索子(彩色染成的棉線)一樣,要到六月二十四「火把節」才燒毀一樣。
綜上所述,由於雲南陸良地處邊疆,歷史上有幾次大移民,其中最大規模的移民是明朝初期洪武年間,慢慢的就有了文化大融合、與當地夷民風俗大融合,加之、歷史進程多和平、少戰亂,自然環境優越,民風淳樸、文化傳承有序,數百年來,漢族與當地少數民族大融合,形成了文化、風俗的融合。當今社會,正直太平盛世,所以,陸良正月十六過元宵節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陸良一直延續。
㈡ 無字碑的介紹
無字碑,也稱白碑或通俗的稱沒字碑,指無字的石碑,為碑刻中的一種很獨特的現象。無字碑的出現多由於一些主觀和客觀的歷史原因,比如因為墓主的好與不好無法言說,比如最初帶有預留性質而最終沒有完成,也可能原先有字,因為一些自然和人為的原因變成無字等等。無字碑並非毫無價值,像乾陵的無字碑和有來歷的碑刻,往往給人提供聯想的空間和思考的平台。
最著名的兩塊無字碑為:泰山登封台下無字的石碑。據傳為秦始皇所立,一說為漢武帝所立。「初疑無字碑,瑩潔誰敢文。又怪玉女井,鳥絕何由奫?」(宋·晁補之《謁岱詞即事》詩),以及陝西唐高宗李治、皇後武則天合葬乾陵,陵區有武則天無字碑。
【泰山登封台無字碑】
在玉皇頂的大門下,登封台的北邊。碑高5.2米,碑身上段稍細,頂上有復蓋,碑色黃白,兩面無字。有人說它是無字碑,但也有人說它是石表或石函。「秦始皇泰山立無字碑,解者紛紜不定。或以為碑函,或以為鎮石,或以為欲刻而未成,或以為表望,皆臆說也。」(選自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二》)對於此碑,古代人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秦始皇立的,具體又有兩種說法,一是因秦始皇的功德之大,難以用文字形容,故無字;一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後無人會寫字了,故無字。當然,這些均無據可考。
第二種說法是漢武帝劉徹立的,一直沒有定論。《岱覽》的編者唐仲冕,引用了《考古錄》中顧炎武的一段話。顧炎武在閱讀了《史記·封禪書》和《後漢書》以後,說:「岳頂無字碑,世傳為秦始皇立。按秦碑在玉女池上,李斯篆書,高不過五尺,而銘文並二世詔書咸具,不當又立此大碑也。考之宋以前,亦無此說。因取《史記》反覆讀之,知為漢武帝所立也。」(選自《日知錄·泰山立石》)郭沫若在1961年上旬登泰山時,在他寫的《觀日出未遂》一詩中說「磨撫碑無字,回思漢武年」,也肯定了是漢武帝所立。原詩已刻成碑立於無字碑的一側,與明代張銓的詩碑相對(張銓說「袖攜五色如椽筆,來補秦王無字碑」。他認為是秦始皇的)。
【乾陵武則天無字碑】
◎無字碑的簡介
無字碑位於陝西省咸陽市區向西北方,五十公里處的乾陵。在乾陵司馬道東側,北靠土闕,南依翁仲,西與述聖紀碑相對,奇崛瑰麗,巍峨壯觀。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陵前並立著兩塊巨大的石碑,西側的一塊叫「述聖碑(或稱述聖紀碑)」,東側的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述聖碑」是武則天為高宗歌功頌德而立的碑,她還親自撰寫了5000餘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東側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自秦漢以來,帝王將相無不希望死後能樹碑立傳,中國歷史上惟一一個女皇帝的石碑卻沒有刻一個字。
無字碑是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鑿而成的是中國歷代群碑中的巨制,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量達98.9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碑額未題碑名,只有碑首雕刻了八條螭龍,巧妙地纏繞在一起,鱗甲分明,筋骨裸露,靜中寓動,生氣勃勃。碑的兩側有升龍圖,各有一條騰空飛舞的巨龍,線刻而成,龍騰若翔,栩栩如生。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或稱獅馬相鬥圖),其馬屈蹄俯首,溫順可愛;雄獅則昂首怒目,十分威嚴。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因而這座無字碑歷來聞名遐邇。
據有關史書記載,唐高宗死後,乾陵的選址、設計以及營建,都是在武則天直接指導下進行的。作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無字碑也很有可能是當時樹立的。又從無字碑與述聖紀碑相互對應來看,很可能兩碑是同時樹起的。由此看來,無字碑無疑是武則天樹立的。這塊武則天精心設計並樹立的無字碑在整個乾陵陵園的石雕中,不僅因處於顯著位置而引入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藝術,獨特的豐姿韻味,以及種種富於傳奇色彩的傳說故事而倍受青睞,名播八方。遊客們到乾陵來,幾乎都要在無字碑前駐足,或凝眸注視,或攝影留念,或指點評說。無字碑在無數遊人眼中不僅是乾陵的象徵,更是女皇武則天的象徵。
◎碑上無字原因
無字碑上為何無字,民間出現了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誇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武則天從公元655年做皇後開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後參與和掌握最高權力達五十年之久。如果從唐高宗死時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傑出的女皇帝。她在政治上打擊豪門世族,並通過發展科舉制度,使得大量人才進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門壟斷;她獎勵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並整頓均田制,使社會經濟不斷上升,民戶數不斷增長;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勵各級官吏舉薦人才,並虛心納諫,職是之故,「累朝得多士之用」。她加強封建國家的邊防,改善與邊境各族的關系。總之,武則天是一個富有政治才乾和理想的人,在她統治期間作過許多符合民眾利益的事,穩固和發展了「貞觀之治」,把歷史推進一大步,並對後來「開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第二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第一,武則天以阿諛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從地位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權的皇後,最後竊居皇位。第二,培養黨羽、建立宮廷奸黨集團,並打著李唐「朝廷」的旗號,消滅異己。第三,任用酷吏,實行告密和濫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會經濟發展呈馬鞍形,而武則天當政時處於最低處。第五,在其當政期間,曾失掉了安西四鎮,危害了國家的統一。職是之由,武則天無法為自己立傳,而只能以「無字碑」來為後世定基調。
第三種說法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武則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應該否定的地方。武則天當政期間,貞觀以來經濟發展的趨勢,仍在繼續;在處理唐高宗去世前後的復雜局面中,她表現了不平凡的個人才幹;就「納諫」和「用人」這兩點,連許多具有封建正統思想的人土,為之贊嘆不已。但是,武則天的消極面也十分突出。她為了鞏固個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濫殺無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費。特別是統治後期,朝廷政治日趨腐敗,形成一批為武則天所縱容支持的新的特權貴族。武則天被迫交出權力,還政於唐中宗,她知道對自己的一生,人們會有各種各樣的評價,碑文寫好寫壞都是難事,因此決定立「無字碑」,由後人去評價。
另外,還有幾種說法認為:
一是,繼位的唐中宗李顯對武則天無法稱謂,是稱武則天為先帝呢?還是稱其為太後?二是,唐中宗雖然是武則天的兒子,卻曾被廢而復立,因而心懷嫉妒,在李唐王朝中插進一個21年的「武周」更是奇恥大辱,為了雪恨,故意立碑,讓她難堪、出醜。三是,如何撰寫碑文,評價武則天,一直爭論不休,由於沒完沒了,那碑就始終空著。這三種說法可信之處在於,帝王一般不會死前下詔對如何撰寫碑文評論自己發表意見的。
◎新的發現和推斷
陝西文物研究所在一次考查時,無意間發現在無字碑的陽面,從上到下刻滿了方格子,經考證,這些並不是後人刻上去的。這些方格子每個長4厘米,寬5厘米,排列整齊。只有一種可能,它們就是當初准備在石碑上刻字用的,而且已經准備好了碑文。根據留在碑面上的格子計算,碑文大約有3300多字。那麼,為什麼已經准備好的碑文沒有刻在石碑上呢?
歷史學家做出了這樣的推測:武則天生前已經撰寫好了碑文,並交給了李顯,武則天叱吒風雲幾十年,但「玄武門政變」後,武則天被迫讓位給李顯,將國號「周」恢復為「唐」,李顯雖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卻長期在惶恐中度日,重登皇位後雖然不能發泄憎恨,但也講不出對母親歌功頌德的好話,只好不說不刻,為武則天留下了一塊無字碑。
◎無字碑上的後世題字
宋金(公元960—1234年)以後才有遊人題字於碑,成為有字碑。但是這些人大都沒有正統觀念和尊重歷史的態度,只顧自己宣洩,逮著一塊地方就舞起文來,弄的諾大一通碑成了老和尚的百衲衣,前面的文字漫漶不清,後面的文字又鐫刻上去,疊床架屋,一盆糨糊。有感慨莫名的:「女主前朝事,千年恨未平」;有感慨當地百姓對武氏懷念和尊重的,詩雲:「乾陵松柏遭兵燹,滿野牛羊青草齊。惟有乾人懷舊德,年年麥飯祀昭儀。」郭沫若《詠乾陵》雲:「千秋公案翻雲雨,百頃良田變土田。無字碑頭鐫滿字,誰人能識古坤元。」
由於年代久遠,前人後人無法溝通、協調和照應,搞的雞零狗碎,毫無章法,其中惟有1135年女真文字刻《大金皇帝都統經略記》保存比較完整(旁有漢字譯文)。女真文字現已絕跡,因此,碑上的文字成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巍巍無字碑,歷經宋、金、元、明、清各代,鐫刻了許多文字,不僅在內容上自然形成了評價武則天的『碑文』,而且在書法上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備。說得形象一點,它的確稱得上是一部跨朝代的石質巨書。這可能正符合武則天當初立碑的本意。
【謝安無字碑與秦檜無字碑】
無字碑多指為功業隆重或德行穢敗而難以文字狀述者所立的沒有文字的碑,後亦用以為典,謂豐碑自在人們心中,例如「功高百世何勝記,宇內常留無字碑。」(選自《天津日報》1977.1.16)。其中著名的兩個例子是謝安的無字碑與秦檜的無字碑。「《劉賓客嘉話錄》雲:東晉謝太傅墓碑,但樹貞石,初無文字,蓋重難制述之意也。此說亦通。」(選自明·胡侍《真珠船·無字碑》),又如「謝太傅墓碑無字,偉績豐功不勝記也;秦太師墓碑無字,穢德醜行不屑書也。」(選自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沒字碑》)。
◎謝安的無字碑
位於南京梅崗,為東晉謝安(也稱謝太傅)的墓碑,「有石而無其辭,人呼為『無字碑』」。原因是「以(謝)安之功德,難為稱述,故立白碑」(選自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四)。所謂白碑即言碑上無字。在淝水之戰中,謝安以八千之眾勝前秦符堅的百萬大軍,使東晉又偏安38年,也因此之故,為謝安之墓豎一通無字碑,蓋「偉績豐功不勝記也」。另一說法為謝安臨終之前,問他請誰撰寫碑文,他不語,也有人提到陶潛和王獻之,他搖頭,直到死也未確定誰寫碑文,只好立無字碑了。還有一說是謝安功高蓋世,褒既難,貶又不該,只好空著了。
◎秦檜的無字碑
位於南京牧牛亭,「有其額而無其辭,卧一石草間」(選自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四)。秦檜66歲病死後,其家人請了不少人為其撰寫碑文,由於他「陰險如崖阱,深阻竟叵測」,「晚年殘忍太甚,數興大獄,而又喜諛佞,不避形跡」,「一時忠臣良將,不避形跡」(《宋史·本傳》),所以沒有一人為秦檜撰寫碑文,於是只好立一塊沒有碑文的無字碑。
【其他原因形成的無字碑】
◎帶有預留性質的無字碑
如曹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下令重修孔子舊廟,廟中立有孔子像,以及兩側的弟子像,又「廟立七碑,二碑無字」。又如安徽鳳陽明太祖朱元璋勞老家的皇陵,在二百多長的神道上起點兩側各立兩座高大的石碑,均有碑亭蔽護,一是朱皇帝親撰的《皇陵碑》,一是自刻立之日起就不著一字的無字碑。說起來,明代皇陵的無字碑最多,獻、景、裕、茂、泰、康六陵,直到1536年才建成碑亭立起碑,而嘉靖皇帝只想「成仙」,無心撰寫碑文,直到他死去,六陵之碑仍是空白。嘉靖以後,歷代皇帝只圖享樂,疏於學問,自己不便寫,乾脆就不寫了,因此十三陵中留下那麼多無字碑。
◎自然和人為原因形成的無字碑
前者如酈道元《水經注》中就記錄了不少這樣的古碑,如晉陽城南介子推祠的石碑,九嶷山大舜廟前的石碑等等,他當時就說「今文字剝落,無可尋也」,「文字缺落,無可復識」。後者如蘇州玄妙觀無字碑,出自大名鼎鼎的明建文皇帝的侍讀大學士方孝儒之手,那是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方孝儒寫的一篇記。銀鉤鐵劃,大氣磅礴。可是後來因方孝儒違抗聖命,不肯為篡權奪位的明成祖朱棣草擬登位詔書,因此被株連九族,連立在玄妙觀里石碑上面的手書也未能倖免,被全部鏟除,成為了無字碑。
【無字碑的比喻義】
無字碑在以碑喻人時,為對標格清峻而不為文章或少識文字者的謔稱。例如唐朝有個叫趙崇的人,滿腹經綸,述而不作,只能誇誇其談,卻不會寫文章。「趙崇凝重清介,門無雜賓,慕王蒙、劉真長之風也,標格清峻,不為文章,號曰『無字碑』。」(選自唐·馮贄《記事珠·無字碑》),又如五代時候,後唐明宗要選一位宰相,徵求大臣們的意見,有人推薦崔協,反對者認為其不識字,虛有其表,號為無字碑。「崔協者,少識文字,時人呼為『無字碑』。」(選自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八)
【相關文學作品】
默讀無字——歷史上的三塊無字碑
作者:楊蘭琴
自古道:「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多少人為了留名,費盡心機自己樹碑立傳。那無處不見的墓誌銘,可謂應有盡有。然而在歷史上卻有三塊無字碑。正因其無字,所以特別引人注目。
第一塊無字碑,在陝西。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
武則天是一位褒貶不一、頗具爭議的人物。這位女皇帝在位時,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並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在她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時期,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可謂政績昭昭,有案可稽。
同時,這位「開朗」女皇的另一面,卻又任用酷吏,濫殺無辜,使不少文臣武將遭受不白之冤;她還一意孤行,大肆建造寺院,築明堂,造天樞,鑄九鼎。特別是晚年的女皇,好大喜功,生活奢靡,更加揮金如土。
也許是這位女皇,當初就有一點「自知之明」,所以她為自己立下了這塊無字碑。她想用無字的空白,留給後人一份神秘的答卷,讓歷史去填寫自己的功過是非。
第二塊無字碑在南京。是南宋權臣、賣國賊秦檜的。
秦檜是婦孺皆知的大奸臣,他殘害岳飛,干盡了壞事,老百姓用各種方式方法詛咒和鞭撻他。他的無字碑不會是他自己設計的。當然,應該是在他死後,人們「奉送」給他的。所以無字,當是人們覺得他確實無顏以對世人,更是無字可寫。
第三碑也在南京,是孫中山先生的。
孫中山先生一生為革命奮斗不息,為推翻封建帝制功不可沒,建立中華民國,贏得了世人的廣泛擁戴和贊揚。孫中山先生逝世後,為先生撰寫墓誌銘,本來是順理成章、理所應當的事情。不料卻一波三折,終歸遺憾。
起初,討論立碑撰文時,原計劃由汪精衛、胡漢民等人分別撰寫銘文和墓誌銘。後來遭到不少人的反對。大家考慮再三,認為惟有與孫中山先生友誼密切,且國學功底極深的章太炎先生能勝此大任。章太炎先生也說:「論與中山先生友誼之深、互知之深,其墓誌銘唯我能勝,也只有我有資格寫,我欲為中山先生做墓誌銘。就這樣,章太炎寫下了古樸典雅,凝練審慎的《祭孫公文》。
誰知,章太炎當仁不讓的擬寫墓誌銘,也使得蔣介石喪失了一次撈取政治資本的機會。為此,蔣介石記恨在心,他以中山陵建築總監的身份和黨國代表的名義,拒絕使用章太炎擬寫的墓誌銘。因此,中山陵建成之後,碑亭雖在,卻沒有墓誌銘。後來,不得已而將「天下為公」四字刻於亭中以代之。
後來,人們似乎又覺得,沒有墓誌銘的中山陵,也許是天意。先生的一生豐功偉績,豈能用寥寥文字所能表達詳盡。此陵無字勝有字,先生的功績、恩澤,雕刻在億萬人民心中,珍藏到永遠。爨龍顏碑
開放分類: 古跡、爨龍顏碑、碑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雲南省陸良縣彩色沙林西面約三公里的薛官堡斗閣寺打殿內,聳立著一塊古碑,這就是全國著名的爨龍顏碑。它的全稱為「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
《爨龍顏碑》始建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
與爨寶子碑相比,此碑較大,高3.88米,寬1.46米,字數亦多,除碑陰題名外,僅碑陽即存文900餘字,故稱「大爨」。它是現存晉宋間雲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 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跡。為後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雲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碑文說:爨氏的祖先,最早為顓頊,戰國為郢楚,漢代為班固,至漢末「采邑於爨」,以為姓。雖其先祖先是否為顓頊、郢楚、班固,難以考查,但爨氏是中原流播南人的漢人則較為明顯。
爨龍顏碑,詞采富麗,文筆凝煉,富於感情,反映出南中知識分子爨道慶有相當高的文學修養。就書法而言,筆力雄強,結體茂密,繼承漢碑法度,有隸書遺意,運筆方中帶圓,筆畫沉毅雄拔,興酣趣足,意態奇逸。有人將它與嵩高靈廟碑相比,認為「淳樸之氣則靈廟為勝,雋逸之姿則爨碑為長」,「魏晉以還,此兩碑為書家之鼻祖。」(范壽銘:《爨龍顏碑跋》)康有為說此碑「與靈廟碑同體,渾金璞玉,皆師元常(鍾繇)實承中朗之正統。」他在《碑品》中將爨龍顏列為「神品第一」,贊其「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布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棄,當為隸楷極。」足見書家對它的推崇。由於書法精美,常有千里之外覓拓本學書者,道光年間曾有人為詩紀其事:「吾家小阮好作字,虎卧跳有深嗜。遠來萬里求此碑,桂阮頗詳王未備。千錢買寄汝一觀,朴散風神同北魏。」民國年間,有人偽作「元豐二年(1079年)春社祭祀日十二世孫吉如手拓」的「古本」,以「五百金」高價出售。有人受騙,還自以為得「宋拓最初之本」呢
㈢ 曲靖有哪些風俗
曲靖民間風俗
富源黃泥河畔(古敢鄉)水族姑娘小伙的「趕表」、「走寨」(唯曲靖獨有),以「即興編詞對歌」的方式,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傾訴對意中人的愛慕、謳歌忠貞不渝的愛情;師宗五龍河畔(五龍鄉)壯家兒女的「浪哨」高腔和「三月三」民俗文化節,羅平「三江口」(南盤江、黃泥河、清水江交匯處)、多依河畔(魯布革鄉)布依族男女的「鬧水」習俗與「二月二」歌會,馬龍、宣威、沾益、師宗苗族同胞的笙望舞、「花山節」,會澤、宣威彝族的「立秋節」,沾益回族的「開齋節」與「傳油香」,麒麟區紅土牆彝族的「火把節」、歌舞表演,陸良撒尼人(彝族支系)的大三弦與土風舞以及曲靖各地民間的龍燈(「耍龍」)、獅舞(「耍獅子」)、高蹺(踩高蹺)、綵船(劃旱船)、跑驢(假騎毛驢表演)、染花飯、打水槍、搶花炮、「張公背張婆」、扮鷺鷥、扮蚌殼……,可謂層出不窮、多彩多姿,既原始生態又美妙神奇,讓人流連忘返、記憶猶新。
輯錄部分有代表性的傳統民俗如下:
(一)特色文化
1、師宗縣五龍鄉水寨村的壯族文化
2、富源縣墨紅鎮法土村的彝族文化
3、富源縣古敢鄉下筆沖村的水族文化
4、羅平縣九龍鎮臘昔村的布依族文化
(二)習俗
1、師宗縣高良鄉籠嘎村瑤族「渡戒」習俗
2、師宗縣高良鄉納廈村苗族「踩花山」習俗
3、師宗縣五龍鄉水寨村壯族婚姻習俗
4、師宗縣五龍鄉水寨村壯族「三月三」習俗
5、師宗縣五龍鄉「祭老人房」習俗
6、師宗縣雄壁鎮堵雜村彝族「綁神猴」習俗
7、師宗縣彩雲鎮額則村彝族喪葬習俗
8、富源縣富村鎮新廠村「打老牛」習俗
9、馬龍縣馬過河鎮魯石村苗族婚姻習俗
10、陸良縣小百戶鄉打鼓村撒尼族「祭窯山」習俗
11、陸良縣大莫古鎮摔跤習俗
12、羅平縣魯布革鄉布依族「鬧水」習俗
13、羅平縣長底鄉布依族「二月二」習俗
14、會澤縣馬路鄉大轉彎苗族婚姻習俗
15、會澤縣新街鄉腦包村回族喪葬習俗
16、會澤縣的「耍水龍」習俗
(三)音樂:
1、麒麟區的「爨鄉古樂」(「洞經音樂」等)
2、麒麟區沿江鄉的歌曲《大河漲水滿石崖》
4、會澤縣的「堂琅古樂」(「洞經音樂」等)
5、羅平縣富樂鎮的「富樂洞經音樂」
6、師宗縣龍慶鄉黑爾村的歌曲《小漁籮》
7、師宗縣高良鄉科白村嶺黑寨「雙管竹笛樂曲」
8、師宗縣五龍鄉保太村的花燈音樂
9、馬龍縣山歌《石榴花開》
10、會澤縣民歌《一朵鮮花鮮又鮮》
11、以世居阿著底(撒尼語:曲靖)的撒尼人為背景製作的著名歌曲《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12、富源縣老廠鄉阿給嘎村的彝族民間嗩納
(四)舞蹈:
1、陸良縣小百戶鄉打鼓村的撒尼「大三弦」
2、馬龍縣馬鳴鄉咨卡村的「花燈團場」
3、馬龍縣月望鄉深溝的「蘆笙舞」
4、羅平縣舊屋基鄉的「籮籮舞」
5、羅平縣鍾山鄉的「螞螂舞」
6、羅平縣馬街鎮歹麥村的「跳歹」
7、麒麟區茨營鄉紅土牆的彝族「酒禮舞」
8、沾益縣炎方鄉卡居的「疊腳舞」
9、師宗縣龍慶鄉黑爾大寨的「碗舞」
10、師宗縣高良鄉納平山村「蘆笙舞」
11、富源縣古敢鄉的「獅子燈」
12、富源縣黃泥河鎮小雲腳村的「蘆笙舞」
13、宣威市東山鄉安迪村的彝族「跳腳舞」
14、會澤縣的「板凳龍」、「龍燈」
總之,舞蹈的類型有:慶祝性舞蹈;自娛性舞蹈;祭祀性舞蹈;表演性舞蹈;戲曲類舞蹈;婚慶喪葬類舞蹈;生產或狩獵舞蹈;健身習武舞蹈,等等。舞蹈的形式有:刀叉棍棒舞、鑼鈸舞、月琴舞、霸王鞭舞、器樂舞、獅舞、燈舞、踩高蹺舞、板凳舞、跳腳舞(「確比」)、耍腰舞、肚皮舞、背面舞、碗舞,等等。民族樂器有:雙管笛、姊妹簫、蘆笙、嗩吶、二胡、掌不來、長鼓、銅鈸、口弦、打擊樂以及把烏、拋鑼、銅鼓,等等。
(五)戲劇、曲藝:
三百多年前,徐霞客探訪珠江源頭途中,夜宿沾益縣龔家,「見其門閉」,「叩而知方演劇於內也」。曲靖是滇劇的發源地,戲曲表演可謂源遠流長。曲靖的戲曲活動始於明朝宣德年間(1426年),歷代舊志中均有戲曲活動的記載。
1、會澤縣的戲曲「圍鼓」
2、會澤縣的「小唱燈」,又稱「太平燈」
3、會澤縣的漁鼓演唱,通稱打漁鼓或唱道情
4、師宗縣竹基鄉六丘村的花燈
5、宣威市務德鄉傳統劇種「走老丑」
6、羅平縣九龍鎮臘庄村傳統小戲《破四門》
7、麒麟區的滇劇(「雷四本家」是曲靖滇劇的播種人,被稱為曲靖的「戲王菩薩」)
(六)商品及工藝:
1、會澤斑銅——斑銅工藝是會澤縣傳統手工工藝,歷史悠久,技術精湛,收藏價值高,色彩美倫美煥,被稱為「中華一絕」。1914年斑銅工藝品「斑銅鼎」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銀獎。
2、會澤縣的擀氈工藝和樂業辣椒
3、宣威火腿——又一個「中華一絕」。孫中山先生為其題詞「飲和食德」。
4、宣威市倘塘鎮的銅器、鋁器與黃豆腐製作
5、宣威市西澤鄉的白糖、竹編製作
6、羅平縣魯布格的五彩花米飯(五彩花米飯是布依人獨特工藝,有800多年歷史。五彩花米飯是從山中採集天然的樹葉、樹花、山草、根莖等通過布依傳統秘方,熬出汁液,取出紅、黃、紫、黑等天然色素調入盛有上等糯米的缸中浸泡、洗凈、蒸熟、攪拌、晾乾,染成花米飯,清香可口,屬純天然綠色食品)
7、羅平縣的菜籽油、生薑、野蜂蜜
8、羅平縣老廠鄉的老廠酒、富樂鎮的銅器製作
9、陸良縣的板鴨和麻衣饊子
10、陸良縣的蠶絲製品與芳華鎮的民間草編工藝
11、麒麟區的韭菜花、雞蛋掛面和越州潦滸的土陶工藝
12、沾益縣的辣子雞
13、馬龍縣的蕎絲、醬菜
14、馬龍縣馬鳴鄉咨卡村的火草褂編織工藝
15、師宗縣的少數民族服飾工藝
16、師宗縣高良鄉納平山村的蠟染工藝
17、富源縣墨紅鎮魯木村的彝族民間刺綉
18、富源縣大河鎮白岩村的民間蔑編
19、富源縣後所鎮鐵翅村的踩缸腌菜製作
20、富源縣中安鎮的石材工藝、鐵鍋製作
21、富源縣的魔芋加工與大河烏豬及火腿製作
(七)土話(方言)
不(「毛」);去(「克」);傲(「炮」、「拽」);廁所(「茅斯」);女人(「婆娘」);現在(「這哈」);張揚(「抖草」);叔叔(「耶耶」);愚蠢(「日膿」);驚嘆(「兒啰」、「背時」);實惠(「香暈」);瞌睡(「夢沖」);生氣(「日氣」);叛逆(「二氣」);計較(「渣經」);嚴重(「老火」);悲劇(「造孽」);所有、全部(「一花」);毛巾(「手敷子」);無奈(「抵不住」);吃飯(「腫脖子」、「倒脖子」);沒有(「謬得」);害羞(「臉皮子薄」);詢問與表白(「雜個啦」、「格整得成」);憤怒(「滋得很」、「日氣很」);拒絕(「整球不成」);白痴(「憨眯日眼」);不雅(「渣八列五」);嘴甜(「嘴麻子得」);給力(「攢勁得很」);疑問(「格真個」);無趣(「沒得心腸」);不屑(「懶得跟你說」);忽悠與騙人(「耍麻老子噶」、「哄老子地噶」);認真、肯定(「正二八斤」);警告(「毛挨我上頭是臉」、「毛摻我二理裹氣」); 妥協(「懶得跟你說」);欠揍(「幾包子錘」、「幾窩仙腳」);懷疑(「給真個地」);神氣(「神頭二五」);討厭(「溝逼死遠些」);邋遢(「跟楞半倒」);無趣(「沒得心腸」);脾氣犟(「日鼓」);走霉運(「背時」、「倒邪霉」);一小點(「一小跌」);小心點(「招呼跌」);深綠色(「露陰干瞎」);不恰當(「二不掛五」);天氣冷(「冷迷日眼」);「有沒有」(「你葛有」);不端正(「歪巴斜扯」);不景氣(「冷火秋陽」);速度快或做事麻利(「溜刷得很」);出類拔萃(「板扎很」);難處的人(「攪得很」);看你不爽(「鬼迷日眼」);調皮搗蛋(「神頭二五」);粗心大意(「粗皮撩草」);有一種謾罵叫「曬白牙齒地、小砍頭地」、有一種憤怒叫「逗老滋鬼火綠」……,等等。
(八)特色建築
1、陸良縣庭院式土木結構建築群:雍家古寨
2、富源縣中安鎮民居建築:張氏大院
3、羅平縣干欄式建築:吊角樓
4、會澤縣大海鄉古板房
㈣ 陸良彩色沙林因什麼而著名
陸良是雲貴高原第一大壩子,據傳說是三國時期南方少數民族首領孟獲的故鄉,南北朝時期以爨氏為中心的爨文化就發源於此。這里,有一片形成於3億4千萬年以前,具有較高旅遊價值和地理研究價值,屬世界罕見的自然奇觀。其獨特的地理構造,經過數千年風雨沖刷形成一個五彩斑斕、千姿百態的夢幻世界——彩色沙林。
境內有世界罕見的地理奇觀彩色沙林,景區位於陸良縣城東南15公里,景區佔地面積25平方公里,2000年彩色沙林榮膺為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2003年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形成於3億4千萬年前的海底世界,其獨特的地理構造經過數千年風雨沖刷成了一個五彩斑瀾、千姿百態的夢幻世界。
陸良彩色沙林距陸良縣城18公里的彩色沙林風景區,已命名的108個景點分布在「Y」字型峽谷中,總面積180公頃。
該沙林因風化剝蝕而成,為層巒壘峰狀;又因其以紅、黃、白為主色調,雜以青、藍、黑、灰色,加上季節、氣候、日照及觀賞角度的不同,產生絢麗多彩的色調,故名彩色沙林,是著名的地質旅遊景觀。
沙林採用《易經》原理興建的門庭,以及全國最大的《爨史》浮雕,還有中央電視台拍攝《三國演義》留下的孟獲寨門、王府等,頗具觀賞價值。彩色沙林附近,還有全國著名的爨龍顏碑,以及世界古地地理標志「牛頭山古陸」及「玄帝公」寺,五峰山國家原始森林等景觀。
彩色沙林境內還有全國著名的「爨龍顏碑」、國家級五峰山原始森林公園、道教聖地終南山景區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彩色沙林宏大壯觀的氣魄,景區內曾拍攝過《三國演義》、《西遊記》、《炎黃始祖》、《南中秘史》等20餘部電影、電視劇,近年來逐步成為著名的電影電視拍攝基地。
彩色沙林擁有紅、黃、白、藍等12種顏色各異的沙子,以其獨特的沙群、沙峰、沙柱、沙灘、沙洞構成錯落有致的景點40多處。形象、直觀地層示了豐富多彩的爨文化一一爨氏開疆、沐英屯兵、庄喬入滇、孔明南征、蠻王孟獲及其七十二大鬼主等三國歷史文化和民間習俗。
2001年3月10日,這里舉辦了中國陸良首屆國際彩色沙雕節,吸引了來自俄羅斯、美國、義大利、荷蘭等國的8支國際代表隊和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的6支國內代表隊前來參加。同時也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大批遊客前來觀光,使爨鄉在一夜之間為世人所關注。
面對新世紀,彩色沙林再添奇葩,中國陸良首屆國際彩色沙雕節暨沙雕大賽的舉行,將把沙林旅遊帶入一個嶄新的境界,沙群、人群追逐國際時尚,看沙、玩沙品味流行藝術。南昆鐵路每周末有旅遊專列開通至沙林景區,曲陸(曲靖至陸良)高速公路沿沙林擦身而過,每天有旅遊大巴往返於沙林和陸良縣城,城內星級賓館、美味菜餚和地方名吃能滿足您的不同需要,讓您留連往返、樂不思歸。從歷史的峰叢中穿越到二十一世紀一一彩色沙林已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