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如何理解繪畫藝術里的真實

如何理解繪畫藝術里的真實

發布時間:2023-02-08 01:23:21

『壹』 寫實繪畫只是表現外部真實嗎寫實繪畫內涵如何體現

寫實繪畫離不開真實地再現客觀對象,真實地再現往往難與那種被動地、機械地描摹相區分。許多強調寫實的畫作往往流於僅僅追求對象的外部真實,至多做到「形神兼備」,始終停留在物象本身,缺乏藝術家自已感情的傳達,因此引起一些年輕美術家的反感,認為寫實繪畫「不是藝術」、「至多是藝術的初級階段」。其實在西方古典繪畫理論中早就有關於「逼真不是真實」的論說。丹納曾經說過,任何一種寫實都是因藝術家的不同個性,對於客觀事物不同特徵的選擇和改造。

畫家只有通過繪畫工具材料和技法的巧妙運用,才能使藝術形象既具有客觀真實的特徵,又具有藝術家鮮明個性,從而使客觀再現和主觀表現相互融合,描繪對象具有藝術家個性化和人格化的意義,達到了一種新的、升華了的境界。此時的外部真實已經轉化為內在真實,不但是客觀對象所具備的各種因素的結合,而且與藝術家的主觀個性真誠的交融,這才是寫實繪畫的真正追求。

『貳』 怎麼理解藝術創作中的「真實」

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中國電視界開始流行一個最具生命力的新詞語——電視紀實。然而電視紀實的內涵是什麼?迄今為止,紀實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但是不同的專家、學者、教授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又都從不同的角度栓釋和推動了這一概念內涵的完善。但是筆者認為,在闡述什麼是紀實,什麼是紀實的真實,什麼是藝術的真實,什麼是「感覺的真實」(真實感)前,應該先明確三點立場和了解三點內涵。

三點立場:
第一,紀實不是生活真實。因為生活真實是客觀存在的,是第一性;紀實真實歸屬藝術真實,紀實是一種主觀的藝術追求,是觀眾對影視藝術情景真實的判斷和認同。
第二,紀實不等於紀錄。紀錄是排斥主體的技術行為,而紀實是需要主體參與並反映主體思想的創作方式、方法、風格等。
第三,紀實藝術內涵的界定是建立在電視現實紀實基礎上的。紀實本身就是一種美學風格,就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但隨著媒介技術的迅猛發展,今天的電視紀實藝術逐漸走向風格的多元化,為此對其內涵精確而全面的界定愈發困難。

三點內涵:
從創作者角度上看:紀實藝術既能夠關注、呈現生活本身的具象狀態,也能夠充分表現創作者的藝術觀念和創作手段,進而利用影像語言形成為受眾構建主客體關系的意義系統,實現紀實藝術的現實與審美意義。
從作品角度上看:採用紀實與藝術的創作風格與方法,兼具紀實藝術與媒介屬性的內在統一,包容紀實與藝術作品的所有種類(如:紀錄片類、真人秀類、素材增值類等使用紀實與藝術手法的影視作品),要求現實生活的存在方式和本質意義通過創作者的創作活動體現在作品中,使作品主體不虛,形式不拘。
從受眾角度上看:通過媒介語言給觀眾以接近或還原生活形態的可視性和真實性,讓觀眾獲得真實的生活體驗(生活真實感),完成了真實感的信息反饋與審美接受。

(一)關於真實性
真實性是紀實藝術的首要特徵。真實性是通過「紀錄真實」來實現的,但是紀錄本身又是一種「最主觀的客觀紀錄」,所以紀實本身就是一種審美追求,體現在作品上就是一種美學風格,體現在創作上就是一種有別於「虛構類」的藝術表現手法。因此每個人不同的「主觀創作」和技術的發展運用,都會使紀實藝術的風格不同,並且逐漸走向多元化。為此,筆者認為,紀實與真實的關系已經討論幾十年了,不應該再糾纏於「紀實是不是真實」裡面了,而是應該在全球化語境下,著重研究探討和商榷紀實藝術的真實性特徵以及真實性(真實感)在紀實藝術中的含有量。
紀實藝術的真實性源於科技的迅猛發展。中國傳媒大學高鑫教授說:「紀實作為一種美學風格,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或者是達到客觀真實,或者給人真實感、真實性。」 可見此處的真實性與真實感意義是相同的。那麼這種真實性或真實感是如何形成的呢?朱羽君教授一語中的:「過去和現在,人們對真實性的理解,及審美要求是不能超越當時的技術手段的。60年代,我們用16毫米攝影機拍片時沒有同期聲,就是畫面配上音樂,沒有人提出不真實的問題,因為當時根本不具備運用同期聲、長鏡頭的技術設備,我們那麼拍就符合當時的審美要求,但現在還這么拍,人們就不能接受了……」 因此,隨著技術的發展,真實性具有不同的理解。
紀實藝術的真實性與創作實踐密不可分。真實性是一個歷史范疇,隨著電視實踐的不斷發展,真實性這一「多重假定的真實」有著不同的意義。從生活原生態的現實真實出發,到達電視編導的思維中,經過選擇、提取完成了第一重「假定」,這其中的「選擇」與紀實藝術創作者的觀念密不可分。此外,第一重「假定」之外,還有攝影師、剪輯師、音樂音響師的加工處理的「假定」,播放過程中的傳播效果,以及最後到達觀眾頭腦中,因不同的時代、地域、經歷、背景、教養等還要經過「假定」。因此,紀實藝術的真實性會在不同人中產生了不同的理解和認識。
紀實藝術的真實性與接受審美關系密切。紀實是一種美學風格、一種審美態度,與紀實密不可分的真實感、真實性自然成為審美的重要標准之一。曾任哈佛大學藝術心理學教授的魯道夫�6�1愛因漢姆(Rudolf Arnheim)從心理學角度研究電影,出版了《電影作為藝術》一書,他在這本書里說:「我們所掌握的直接經驗的工具越完備,我們就越容易陷入一種危險的錯覺,即意味看到就等於知道和理解。」 這句話的意思是提醒我們,對於影像藝術的理解,如果我們只停留在現象真實性的層面則失去了由審美所帶來的更豐富的內涵與意義。因此,對於紀實藝術的真實性特徵,我們更需要在歷史與實踐的動態中、在「多重假定」與接受審美等不同維度中認知與把握。同時也需要我們從本質真實、審美真實的角度去觀察,去理解。

(二)關於藝術性
紀實藝術是一種創作風格與藝術追求,從其產生與發展的實踐來考察,它具有影視與藝術的雙重屬性。因此,藝術性是紀實藝術的重要特徵。
朱羽君教授在《現代電視紀實》中闡述:「紀實除了遵循素材必須來自正在進行的現實生活外,其他的許多創作思維與藝術創作規律是相同的。」
19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之集大成者黑格爾在《美學》中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20世紀美國符號論美學家蘇珊�6�1朗格(Susanne K.Langer)在《情感與形式》中說:「藝術是情感的形式」,雖然他們的角度不同,但是我們認為,他們共同道出了藝術的重要構成元素——情感與理念。
藝術不能缺少情感與理念,紀實藝術同樣需要情感與理念的融入。
首先,紀實藝術從創作者角度看,它既要關注呈現生活本身的具體狀態,也要表現創作者主體性的藝術手段和藝術觀念,進而利用影像語言形成為受眾構建主客體關系的意義系統,實現紀實藝術的現實與審美意義。
筆者在一次編導培訓班講課時,一位編導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既然紀實的主要手段是現場跟拍、抓拍,那麼編導在現場是不是就無事可做了?」我的回答是: 「不,編導在現場大有可為,主要是善於發現、捕捉,甚至是設計營造紀實藝術(審美)情境,實現更多更強烈的真實感(感覺的真實)。」
例如,《女子特警隊》這部作品,女特警李雪梅經過艱苦訓練取得了好成績,在回營地的汽車里不由得哭起來。若按純紀實的手法攝像機悄悄的記錄,編輯時加上解說詞,也是不錯的紀實作品。然而此時創作人員融入情感與理念的思維採用了鏡前訪談的方式大大增強了真實感的藝術變現力。此時,創作人員採用了未出鏡的提問,問她怎麼了?李雪梅說她想家了。創作人員並未停止,而是採用情境論的理念敏銳的發現了李雪梅身旁的排長,便反過來問排長於是引出了排長動情地一段話。當排長把充滿理解與安慰的手掌伸過來時,李雪梅將自己的手重重的拍在上面,無聲的語言感謝排長的理解,這種默契的交流,無聲勝有聲的感人效果,離開情感與理念的紀實藝術情境是無法完成的。
因此,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從創作者的角度難以離開對人的關注與表達,人的真情實感激發了創作者的情緒與理念,並且這種情感與理念又在指導著創作者提高作品的藝術性,進而激發觀眾內心的感情,實現了藝術性的審美與升華。
其次,紀實藝術從作品角度採用紀實與藝術的創作風格與方法,兼具紀實藝術與媒介屬性的內在統一,包容紀實與藝術作品的所有種類,要求現實生活的存在方式和本質意義,並通過創作活動體現在作品中,使作品主體不虛,形式不拘。這種紀實藝術作品通過塑造鮮明的紀實藝術形象,可以達到以情感人的目的,實現其藝術真實的價值。
最後,紀實藝術從受眾角度通過媒介語言給觀眾以接近或還原生活形態的可視性和真實性,讓觀眾獲得真實的生活體驗(生活真實感),並且觀眾通過媒介語言完成真實感的信息反饋與審美接受。此處的藝術性的領悟更多的需要受眾的認識能力、人生閱歷、審美修養以及對藝術的感悟等因素得以實現。因為紀實藝術作品完成以後並不等於藝術的終結,從接受美學與傳播學受眾的角度來說,還需要觀眾對其進行新的審美與意義解讀,完成藝術真實的再創作。正如我們常言,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因此,紀實藝術雖然源於生活,但是由於它是「主觀的表達」,所以紀實藝術真實感的挖掘,還需要作品的藝術表達和觀眾的審美素養(追求),而這一切的支撐點,都源於創作者與受眾者情感與理念的碰撞和共同表達。

(三)關於融合性
紀實藝術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態,從其產生與發展的實踐來看,它具有影視與藝術的雙重屬性,這種雙重屬性使其成為融合性的天然條件。紀實藝術既隸屬於影視學又隸屬於藝術學,在影視學中,紀實藝術與電影美學、電視藝術學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藝術學領域中,紀實藝術又與綜合藝術、視聽藝術等聯系緊密。在這種多元共生的土壤中使其本身的融合性基因得以充分的生長。
紀實藝術的融合性特徵,在創作技術上表現得較為明顯,因為紀實藝術是伴隨著新技術的產生、運用而迅猛發展的,其中自然與媒介技術相融前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聲畫同步技術的應用,紀實藝術開始了同期聲的融合實踐,如1990年的《大學第一課》,1991年的《押運兵》,1992年的《望長城》,1993年的《潛伏行動》等。這些作品的特點就是:比較完整自覺地運用了現場同期聲,被攝者開始面對鏡頭講述,以及較為完整的生活狀態紀錄。令觀者耳目一新。
第二,3D數字動畫技術、高清設備等新技術在紀實藝術中被廣泛運用。在技巧方面,動畫與實景相結合、紀實和數字技術相融合,從而使畫面結構更形象、生動。尤其是考古等探索發現類的紀錄片用這種形式去重構歷史,獲得了較好的收視效果。如《故宮》、《圓明園》、《百年宜禧》等作品,均獲得了巨大成功。
紀實藝術在創作理念上也頗具融合性特徵。每一次紀實藝術的發展進步,除了技術改進之外,意識形態也逐步解嚴,人們更加註意借鑒西方紀實類節目的創作經驗......。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體現在紀實藝術創作理念的創新中;這種創新又具體表現為融合性特徵,尤其是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這種特徵表現得越來越顯著:
1、搬演重現開始大量使用,雖不乏反對之聲,但總體上學界與業界基本認可了這種創作形態。紀實藝術本是一種依靠視覺產生「真實感」的藝術形態,當紀實藝術缺少原始影像素材的時候,搬演重現是突破時空障礙、還原歷史風貌的主要表現手段,因此「紀實」與「搬演」看似完全對立的創作形態便順理成章的融合了。
2、用事實說話,以故事為核心,貫穿懸念,也是一種多元融合的形態。貫穿懸念,人為設置興奮點,刻畫主人公等等,這些創作手段本屬於「虛構類」領域,但是被紀錄片所用,也創作出了不少膾將人口的好節目。如2007卡達國際電影節首映式作品《油菜花開》,四綜懸念的巧妙設置,擬音的大膽使用,引人入勝的「電視劇」情節,使該紀錄片被學界稱為「試驗紀錄片」,被業界稱為「真實電影」,並成為多所大學的教材。
其實,在英國美國以及西方一些國家裡,早已經有了「紀實電視劇」和「劇情紀錄片」兩種形態的節目,這種融合後的模糊劇種很難分類,也很難分清那個是真實的,那個是不真實的。筆者認為,不管什麼「片種」,只要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只要觀眾以為是真實的,這種藝術嘗試便是有益的融合。
3、中西融合,用西方的語言風格講述中國的故事。近幾年使用「真人秀」式的全景式紀錄儀式化事件的節目時常出現,並受到好評。2007年獲得中國廣播電視大獎的紀錄片《躁動》,就是將攝像機擺放在10處不同的場地上,多方位、全視角的紀錄下了遼南地區漁民捕撈海蜇的整個過程。觀眾不但看到了萬船競發的宏大場面,還窺視到了十萬漁民中的個體肖像。中西融合的優秀作品還有,運用了大量「畫面表意」的《唐山地震三十年祭》、《東陵》和「聲音表意」的《工地》、《幼兒園》等等,這些紀錄片的創作成功,都反映了中西融合已經逐漸成為一種趨勢。
紀實藝術中的紀錄片創作,從單一的格里爾遜式到原生態的紀實主義,我們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隨著技術的進步,傳播環境的改良,思維上的變化,後現代主義思潮的沖擊,中國紀錄片的創作形態將進入一個多元融合的繁榮時代,我們對真實性的認識也將有一個全新的突破!

作者:冷冶夫中廣協會紀錄片委員會副會長
中央電視台高級編輯

『叄』 什麼是藝術真實性

有人將中國藝術謂之「哲學的藝術」,這表明哲學對藝術本質和美學品格的形成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老莊的哲學觀念,啟發了中國畫家進行美的關照和自由想像,成為中國畫意境和意象造型的哲學依據;儒家對於「道」的倫理,道德意義的強調,又影響著中國藝術「成教化,助人倫」的部分功能,同時使中國藝術沒有走向單純感到愉悅的極端,而著意於追求善的境界和美的境界的一致;禪宗對於直覺,妙悟的強調,又與中國藝術家一再強調的自由抒發與讀書、修養、文思、人品構成了直覺與認識的統一觀。正是這種道、儒、釋等哲學思想的影響,使作為「哲學的藝術」的中國畫,成為人的一種精神的境界,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神秘的經驗,一種靈感的啟示,一種體驗的心境。誠如宗白華先生所說:「中國哲學就是生命本身體悟『道』的節奏,『道』具象於生活,禮樂制度。『道』又表現於『藝』。燦爛的『藝』賦予『道』具象於生活,禮樂制度。『道』給予『藝』以深度和靈魂。」 古人說「畫為心跡」,表明畫家的創作是一種心靈歷程。是畫家內心對自然與社會的真實體驗,在藝術的真實性上,庫爾貝說他的表現是最真實的,到印象派他們說我們最真實,馬蒂斯也說自己最真實,事實上他們都是真實的,因為他們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悟即藝術的真實性。當代人們屢屢談論有關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等問題,更多地把眼光投向繪畫樣態或筆墨形式上,而疏於藝術製作的基本內核,即體驗的認識。當繪畫不是為表達藝術家內心情感,而是委於名利目的,求一時虛榮,就很難有真實、純粹的內心體驗,流露或表現思想感情,在形式上往往也是過於造作。這種功利強勢而審美弱勢的過程,遠離了自然的精神狀態,很難有創作上的那種自然的原生態、本真態。而體驗之心不誠,創作之情感勢必虛假、矯飾,心靈境界不高,畫自然品位難高,這也是當下繪畫迅速走向「俗化」的原因。沒有真誠之心,沒有生命的投入,如何能進行精神產品的創造,產生真正的藝術品。鑒於此,用心體驗,至真至誠這一古代繪畫創作的精神內核,無疑也就是時下繪畫藝術創作的根本之「道」。

『肆』 在繪畫藝術中,藝術家是怎樣表現畫面的虛幻與真實的

任何藝術作品都是用來塑造靈魂的。都是從現實生活升華到現實藝術,從古代生活升華到古代藝術,沒有多少人能真正欣賞古希臘的裸體之美。這些有決心的人,真的是脫離了藝術境界,超越了庸俗的慾望。超越了藝術領域更大的生活范圍。走進返璞歸真、善德歸真的境界。這應該是藝術作品的召喚力,是心靈對理性感知的升華。包含更多創作空間的虛幻和真實的天賦節省。它融入了一個更大、更敏感的人類智慧和知識領域。

霍獨特的幻影空間在精神表達上的轉換是清晰的,就像我們可以很快識別出歌聲來自誰,以及聲音所傳達的各種信息,轉換更多的感性因素等等。,這里的性質就會發生根本的轉變。因為純視覺空間的營造會引起類似的視覺轉化,所以無論是物理再現還是場景再現,都是以一種富有表情的姿態和意味深長的形式展現出來。基礎錯覺代表了藝術家的一種特殊體驗,會融入更多的主觀因素,具有獨特性。每個基本錯覺都會成為不同的藝術門類,所以也是藝術分類的主要依據。

『伍』 什麼是藝術真實

藝術真實是文藝創作的真實。這是經過作家篩選後寫進作品的、符合生活內在邏輯、能顯示社會生活本質的、具有審美價值的真實。藝術真實是客體(描寫的對象)和主體的辯證統一。生活真實,是社會生活的自然形態,是文學創作的源泉。衡量藝術真實,要對照社會生活。但又不能過分拘泥於生活真實,更不能到社會生活中去逐人逐事地核對。

藝術真實是對生活真實的凈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實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顯示出社會生活的本質。它是藝術家主觀思想和客觀生活真實辯證統一的結晶。它源於生活真實,又高於生活真實。

(5)如何理解繪畫藝術里的真實擴展閱讀:

與生活真實不同,藝術真實以假定性情境表現對社會生活內蘊的認識和感悟。從這個側面來說,藝術真實是一種內蘊的真實,是假定的真實。

藝術真實是對生活真實的超越與飛升,作家只有在廣泛觀察與深刻體驗社會生活的基礎上,認識和感悟其內蘊——主要是本質性的東西,並予以提煉與集中,才能創造出藝術的真實。

如果說表現社會生活中某些本質性的東西,是藝術真實的內在要求,那麼藝術情境的假定性則是藝術真實的外在特徵。

『陸』 什麼是繪畫的真實

通俗簡單概括就是:
繪畫注重真實地表現自然
復雜說就是:繪畫的真實只是繪畫流派之一
在美術史上以「塞尚」為界。
塞尚之前的繪畫是以描繪客觀對象為主,,因此重視繪畫的真實性與客觀性,重視比例 透視 解剖結構等,我們統稱為傳統繪畫。傳統繪畫中有很多流派,如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古典主義等。歷史上幾次掀起復興古希臘的藝術,因而有了古典藝術,新古典藝術等,其特點是:構圖穩重,重視素描關系。
塞尚之後的繪畫重點在於畫家自身精神思想的表達。主要的藝術流派有:野獸派 立體派 超現實主義 波普藝術等等。
印象派是因為當時物理學上光譜的發現,使得藝術家的表現方式從色彩調和發展到了視覺調和——不用原色作畫,注重光與色的表達。雖然印象派與傳統繪畫有點不一樣,但畫家還是注重物體的真實性,所以印象派還是歸類於傳統繪畫。塞尚是後印象主義畫家中第一個用繪畫表現情感與精神的畫家。

『柒』 如何理解藝術的真善真,請結合繪畫作品談談你的看法,要求不少於500字

要了解美術作品,就應該了解什麼是美術,美術就是利用一定的物質材料,通過造型手段,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和審美價值的直觀形象的藝術。所以,大自然中美的東西不能稱之為美術作品
美術作品的形式是美術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它包括兩種基本的構成因素:一是內部形式,即「構圖」;二是外部形式,即「藝術語言」。對作品形式的欣賞,即是對由這兩者構成的作品「形式美」的欣賞把握。

構圖就是畫面中諸形象、形式因素的組織安排,即把個別和局部的形象組織成藝術整體的方法。構圖涉及多種形式法則和表現手法,對各種構圖類型的欣賞可以從相關的構圖形式法則知識入手加以把握和分析,但更重要的是要體會構圖的整體形式與所表現的題材內容是否相得益彰構。

美術語言就是畫面中藝術形象的存在形式,即作品的外在形態。美術語言由不同層次的語匯構成,即「媒材語匯」、「手法語匯」和「形象語匯」等。這些語匯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欣賞美術語言時,一方面可以分別欣賞不同層次語匯自身的美感意味(如對中國寫意畫水墨筆法技巧的欣賞),更重要是要把握作為作品整體創作風格的審美特性。

在一般意義上,所謂形式美在美術創作和美術作品中,主要是指色彩、線條、形體、明暗、空間等美術語言既和諧(符合一般規范)又具有創造性(顯示個性色彩)的組合。在美術的發展歷史中已總結出了許多關於形式美的一般規律(如圓形、球體、三角形、黃金分割律、蛇形線等等)和形式美法則(如對稱、平衡、秩序、和諧、節奏、韻律、變化統一等等)。這些形式美的規律和法則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普遍性,是與人的生理結構、心理感受等方面相吻合、相聯結的,同時也是人類審美文化積淀的產物。正如康德在談到審美欣賞時所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時,也由於形式美是人類審美歷史不同文化積淀的產物,它必然具有不同時代、民族、地域,甚至不同個體的經驗、文化意義。從這個意義上看,對於形式美的欣賞,就不能僅僅停留在直觀的「形式美」表面,而應進一步深入到意義的層面。

另一方面,形式美在美術作品中還指與不同美術種類或不同媒體材料相適應的具有自身特徵的美術語言和語言表達方式,諸如油畫的色彩感、塑造感、筆觸肌理感等,中國畫的水墨趣味、描法、皴法等,以及所謂油畫味、國畫味、版畫味、雕塑感等等。這些作為由歷史中的經典作品和藝術創作、欣賞實踐積累的產物,也具有特定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內涵,也是美術形式欣賞的重要內容。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繪畫藝術里的真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