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復墾農田景觀重建規劃設計的步驟
我國復墾農田景觀重建規劃設計是以穩定農田生態系統結構,提高農產品產出效率為目的的,兼顧美學功能、旅遊休閑目的,其規劃設計一般步驟如下[107,108]:
(1)確定復墾農田景觀重建規劃設計范圍。
(2)復墾農田勘測與資料的收集。通過對規劃設計對象的實地勘測,掌握生物種類、習性與分布,土壤、地貌等自然狀況,收集規劃設計區的自然條件(氣候、水文等)、社會經濟條件,了解復墾農田景觀干擾因素作用規律,為復墾農田景觀合理配置奠定基礎。
(3)復墾農田景觀現狀圖的編制。根據勘測資料,結合土地利用現狀圖、地形圖等,編制與規劃設計尺度相適應的農田景觀現狀圖。區域總體規劃以農田景觀生態類型為核心,區片規劃以農田斑塊與廊道的布局為主,細部設計則突出表現農田斑塊與廊道的結構、功能。
(4)復墾農田景觀適宜性分析。以復墾農田景觀生態類型或斑塊為評價單元,根據區域復墾農田景觀資源條件、環境條件、復墾農田景觀特徵與資源利用要求,選擇主導生態因子(如地貌、土壤、水文等),分析復墾農田景觀評價單元內在的資源質量以及與相鄰單元的關系(相斥性或相容性),確定復墾農田景觀評價單元對某一用途的適宜性和限制性,劃分復墾農田景觀單元的適宜性等級,同時進行不同復墾農田景觀利用類型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風險分析。
(5)復墾農田景觀規劃與設計。根據復墾農田景觀現狀和復墾農田景觀適宜性分析結果,遵循復墾農田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合理組織復墾農田景觀結構,確定各復墾農田景觀要素的功能和形態。
(6)制定農田景觀利用規則。按照農田景觀的功能,制定相應的農田景觀利用規則,保證農田生態系統結構的穩定性,提高農田生物多樣性,發揮農田生態系統的整體效應,維護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
(7)復墾農田景觀規劃實施和調整。根據規劃設計的復墾農田景觀空間結構,確定規劃設計實施方案。利用3S技術等,模擬復墾農田景觀,建立復墾農田景觀利用監測體系,反饋復墾農田景觀利用信息,適時調整景觀規劃設計,實現復墾農田持續利用。
Ⅱ 在進行鄉村項目的環境藝術設計時,你認為應如何處理自然因素與人工因素的關系
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中,大量良田被不合理佔用興建廠房、住區開發或做他用。有些隨著工廠衰敗、住區落後閑置而荒廢。隨著開發權的轉換,生態敏感或產量很高的農用地可能要在政府部門與規劃部門協商下,通過交易將原土地侵使用權沒收,野地帶轉化成旅遊休憩地或住宅房地產,很多人都能從中受益。:汽車的到來衣和高遠路網的外擴為人們外遷提供了動力,這給郊區外圍的農用地和森林帶來威肋協
因郊野、鄉村的土地充足,由田野、林地、天空組成的開闊視野具有一種自由感,這是鄉村景觀的基本特徵。盡管項目基地會受產權界限的限制,但視域跨度很大,可涵蓋遠處廣闊的景觀視野。規劃設計考慮的范圍增加許多,籬牆,果園。農田,甚至遠處的山峰,湖泊、 地平線都可成為設計的條件和因素。不恰如其分地應用,便會浪費美好的景觀。
要深入細致地規劃小城鎮,尋求城鄉協調發展的模式。有特色的小城鎮要繼承傳統,使居民分享傳統與地方環境的韻味;城鎮又要快速發展,設計師要把新的觀念溶化到那個地區的文化和環境中去。
鄉村場地的規劃設計意味著期望同自然的和諧一致。讓自然融於設計的目的和主題中,除非是為了改進自然環境,盡可能不要對它進行過分干擾和變動。在多數鄉村,主要的天然景觀特徵已存在。順依它們而建造,重點體現最佳特徵,屏蔽、弱化不太理想的特徵,設計與自然形態最佳結合的景觀形式。順應地形特徵的土地規劃可以很好地指導構築物與建築規劃的組織。
Ⅲ 藝術簽名農田莊怎麼簽字好
這個農田生農田狀況啊,藝術名藝術,人家按藝術的方法去做,要找一個嗯,會寫藝術字的那些大師幫你搞一下。
Ⅳ 《歸園田居》藝術手法有哪些
《歸園田居》藝術手法有比喻、白描、抒情。
《歸園田居》採用了比喻、白描、抒情的藝術手法,第一首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農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
第二首詩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以朴實無華的語言不加雕飾地描繪出一個寧靜純美的天地,表現了鄉村的幽靜和作者心境的恬淡。第三首詩細膩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對農田勞動生活的體驗,風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對歸隱的自豪。
賞析:
陶淵明因無法忍受官場的污濁與世俗的束縛,堅決地辭官歸隱,躬耕田園。脫離仕途的那種輕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種欣悅之情,還有清靜的田園、淳樸的交往、躬耕的體驗,使得這組詩成為傑出的田園詩章。
這組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歸隱後的生活和感受,抒發了作者辭官歸隱後的愉快心情和鄉居樂趣,從而表現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表現出勞動者的喜悅;同時又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感,表現了作者不願同流合污,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
Ⅳ 中捷友誼農場農田景觀特徵與演變
2.6.2.1 建場前農田景觀格局
黃驊縣朱莊子、胡莊子以東,石碑河與黃浪渠兩側地帶,約有鹽荒地133.33 hm2,此帶土壤成土母質為河流三角洲沖積物,從許多剖面表層可看到沖積的痕跡與深淺交錯的層次,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尚未完全風化的淡水生物遺體。在地表以下1~3 m多為重壤土,亦未發現海底沉積物,從而,說明此地的沖積年代是較為久遠的。
區內村莊系450年前明朝永樂年間遷居於此,此時,因距海近,均以曬鹽為生,地面生草約在350年前,群眾的點片墾荒與飼養畜牧等農事活動約在250年前。自1948~1950年開挖了石碑河及黃浪排水渠後,減輕了瀝水對此地區淹沒侵蝕為害的程度,地表植被因而有所好轉,鹽土面積也逐漸縮小,地表野生植物群落主要為草甸型植物和沼澤性植物(圖2-3)。
1955年9月滄縣專區在此成立了「黃驊縣大港墾改指揮部」開始進行荒地勘查工作,於1956年先在邢庄科一帶建成第一分場,此分場的毛面積為6200 hm2,凈耕地面積為4400 hm2。
朱德元帥在訪問捷克斯拉伐克共和國期間,捷克斯拉伐克共產黨和政府贈送我國約可裝備一個(0.47~0.67)×104 hm2國營農場用的全套機械、機具設備,經農業部與河北省研究,擬將該項機械、機具全部撥給黃驊農場。
為了對捷克斯拉伐克共和國的人民和政府這一無私的援助表示感謝與促進中捷兩國友誼,農場擬定名為「國營中捷友誼農場」,並將原計劃建場毛面積擴大至9373.05 hm2,凈耕地面積增至7182.12 hm2,以充分發揮機械、機具效能[88]。
2.6.2.2 1956年建場的農田景觀格局
1956年根據建場要求,開展農田景觀規劃設計,農田景觀格局特徵如下(圖2-4):
(1)溝渠:在滿足土壤改良要求與適當照顧機耕的條件下,採用灌排分離體制,按干、支、斗、農四級標准設置,其中:黃浪渠為灌溉乾渠,石碑河為排水干溝;乾渠(溝)以下,每隔7000 m設南北方向的灌排支渠(溝)各一道;支渠(溝)以下,每隔1200 m設東西方向的灌排斗渠(溝)各一道;斗渠(溝)以下,每隔78 m或156 m設灌排農渠(溝)各一道(第一灌溉支渠(排水支溝)范圍內農渠(溝)間距為78 m;第二三灌溉支渠(排水支溝)范圍內農渠(溝)間距為156 m)。每一農渠(溝)范圍內凈耕地面積一般為6.8~14.7 hm2 左右。
圖2-3 1956年中捷友誼農場建場前農田景觀格局
依據場區地形坡向、地面徑流方向及黃浪渠、石碑河影響,推測地下水流向自西往東流。據此,場內農渠(溝)均布置為南北方向,既有利於地下水排除,且使農作物耕作亦成南北方向,有利於作物增產。
此外,為有效降低地下水位,農溝一般深1.5~1.7 m;斗溝深1.8~2.0 m;支溝深2~2.2 m,以保持地下水位在地表以下1 m左右。
(2)道路:場內各級道路設置,是結合渠系規劃進行的,但為保持路面乾燥與便於生產,各級道路均布設在排水溝靠近田區的一側,根據交通運輸需要,分為三級(圖2-5):
圖2-4 1956年中捷友誼農場農田景觀規劃圖
主幹道路。東西貫穿全場,起著場部與各工作站之間,以及場內、外相互聯系的作用。此路交通量較大,路基寬採用14m,設於第三排水斗渠南側。
拖拉機路。是場內大面積的輪作地上的主要運輸道路,設於排水支溝靠近田區的一側,同時為便於各輪作區中的經營管理,於各支渠之間增設拖拉機道一條,路基寬8 m。
田間道路。此路為施肥、中耕及收獲作物等田間運出運入需用。根據生產運輸需要,分為兩類:一類系設於排斗南側的田間道,路基寬度6 m;另一類系設於排水農溝靠近田區一側的農道(生產路),道路寬4 m。
(3)輪作地的規劃:從全場土壤地形及水利條件分析,全場土地均可辟為大田輪作區,除場區西北部,由於地形較低,土質黏,計劃為以早稻、小麥為主的輪作外,其餘地區均計劃為以棉花、玉米為主的輪作區。全場共規劃為9 個大田輪作區,每區面積為632.47~1155.8 hm2 之間,一般為666.67 hm2 左右。為使機械、機具的有效利用,以及正確的實行農業技術創造有利條件,全場各輪作區的地塊外形均達到了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要求。
圖2-5 各級斷面圖
(4)防護林規劃:為防止風寒,綠化全場與增加農場收入,擬栽植防護林及果樹。但由於全場溝渠堤岸及道路兩旁佔地面積很大,故為充分利用這些土地,林木、果樹種植不再另占土地。
楊樹、柳樹、洋槐等一般喬木,栽於用水渠堤兩側的外堤及道路兩側地帶,為保持路面乾燥,東西方向的樹木應栽於道路北側。葡萄、蘋果、桃等果樹栽於馬道一側。
(5)土地利用格局:從建場農田景觀規劃設計內容看,更加註重農業機械化的作用,這個農田景觀格局完全是為其服務的,特別是在權屬界線上,完全依據農田邊界進行調整,使各類邊界融合,便於組織規模生產[88]。
2.6.2.3 1985年包產到戶前的農田景觀格局
1956年建場後,經三年的水利、交通、居民點等農田設施基本建設,一二三分場形成與規劃基本相同的農田景觀格局。1960年又將新劃入的四五六分場按照建場規劃模式進行建設,形成農場農田景觀基本格局。同時顯現出人類對自然景觀干擾的力度。
1956~1966年農場水資源相對較豐富,艱難地維持了十年「水改」種稻的種植方式,形成以小畦為代表利於水田種植的農田景觀格局。1966年以後,水資源匱乏,種植方式改為「旱改」,利用深溝排鹼,平地打埝增肥,調節水田景觀為旱作農田景觀,消除畦埂,增加農溝和毛溝排鹽瀝鹼。1985年後,雖然在人為干擾下農田基本景觀格局未發生根本變化,但在水資源等自然條件制約下,部分田塊已經返鹽較重,難以正常生產,不得不撂荒,形成農田+鹽鹼復合景觀[89](圖2-6)。
表2-2 1956年中捷友誼農場土地利用結構表
2.6.2.4 2003年包產到戶後的農田景觀格局
從1956年、1985年和2003年三個階段的農田景觀格局看,農場農田景觀格局是穩定的,由於受海水影響和淡水資源制約,雖多年耕作熟化,但仍有一部分農田不能生長農作物,只能生長一些耐鹽鹼性強的野生植物,保持鹽鹼荒地景觀(圖2-7)。同1985年相比,耕地減少3097.03 hm2,林地減少74.65 hm2,鹽鹼地增加3411.12 hm2。同時,隨著耕地數量的減少和經營承包權的破碎,農田內部景觀結構也發生了相應變化,主要是閑置的廊道(溝渠、道路)損毀、減少[90]。總體上農場農田景觀格局大尺度上還是受自然和經濟條件制約,特別是農田承包以後,對農田廊道配套、維護和基質改良力度明顯下降,出現小尺度次生鹽鹼化演變為大尺度現象,農田防護林體系難以健全,農田生態安全和生產穩定性降低。李新通(2000)在對閩東南沿海地區大南坂農場農業景觀變化及其驅動因素研究中,也認為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使戶均土地經營規模小,導致廊道(農村道路)質量較差,廊道功能不暢,防護林、護路林以及河岸林老化,廊道在景觀中功能下降,尤其強調產權因素成為決定農業景觀變化的主導因素[12]。
2.6.2.5 典型區片農田景觀格局
根據農場農田景觀的特點,選取三塊比較典型區域利用景觀分析FRAGSTATS軟體進行景觀格局分析(圖2-8~圖2-10)。第一塊位於農場西部一分場境內,鹽鹼地較多,是鹽鹼反復的典型代表;第二塊位於農場中部三分場境內,耕地較多,是1956年開墾農田的典型代表;第三塊位於農場東部四分場境內,耕地較多,是機械化建設的典型代表[91]。
圖2-6 1985年中捷友誼農場農田景觀格局
圖2-7 2003年中捷友誼農場農田景觀格局
圖2-8 2003年農田景觀格局圖
圖2-9 1963年四分場十一隊農田景觀規劃圖
圖2-10 四分場十一隊農田景觀格局圖
從2003年一分場農田景觀格局本底可以看出,該區域依然留有1956年農田景觀規劃建設的痕跡,在自然條件和產權結構制約下呈退耕趨勢,農田斑塊零散,邊界形狀不規則,斑塊面積減少,已不適宜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和集約經營,只能適合小農經營模式,甚至不得不棄耕,造成大量農田設施廢棄,農田廊道消失和融入其他景觀。
三分場農田景觀格局中,依然殘留著原始自然本底的痕跡,自然殘留斑塊分布零散,邊界不規則。農田斑塊保持著1956年的格局與規模,基本沒有變化,表明該區域自1985年以後在種植方式和農田生產條件上沒有變化,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力度較小,廊道數量較多。
四分場十一隊1963~2003年的農田景觀格局演變過程,反映了農業機械化和集約化利用對農田景觀格局的要求,同時也揭示出農田原始自然本底融化、消化的過程,殘留自然斑塊由23個減至4個。但受技術和資金的約束,殘留自然斑塊不能完全溶解,廊道數量和布局仍然保持為原規劃模式。
中捷友誼農場不同區域農田景觀指數(表2-3)表明:斑塊密度(PD)、最大斑塊指數(LPI)、斑塊面積(AREA)、斑塊周長(PERIM)與農田集約化水平呈負相關,農田集約化程度越高,斑塊密度、面積、周長越小;邊界密度(ED)與農田斑塊規模與數量相關,當面積一定時,PD越高ED越大,PD一定時,斑塊面積越大ED越小,而一定區域內,農田斑塊面積增大時,PD相對降低,ED同時減少(圖2-11);斑塊周長面積比(PARA)隨著斑塊面積的增大而減小,說明斑塊面積越大,單位面積上的邊界數量越少,相應地,斑塊內部生境面積就越大;零散農田的景觀形狀指數(LSI)較大,形狀不規則,但在人為干擾下,基本上較規則,斑塊形狀指數(SHAPE)接近1,即斑塊形狀呈方形或近似方形,顯現出人工雕琢的跡象;平均分維度(FRAC)接近1,表明農田形狀比較簡單,接近規則方形;斑塊周長面積比(PARA)在一定區域內應該有其合理的上限和規模利用的下限,其大小取決於當地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旱地高於水田。
表2-3 中捷友誼農場農田景觀指數表
圖2-11 PD、AREA、ED關系圖
表2-4 AREA、PERIM、SHAPE、FRAC相關性分析表
採用統計分析軟體SAS6.12對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後,其結果由表2-4反映出,斑塊面積(AREA)與斑塊周長(PERIM)呈正相關,與斑塊周長面積比(PARA)呈負相關;斑塊形狀指數(SHAPE)與分維度(FRAC)呈正相關。
Ⅵ CAD的平面圖中林地、農田是怎麼表示的
南方cass9.0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