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生產力是如何推動藝術發展的

生產力是如何推動藝術發展的

發布時間:2023-02-13 01:51:20

A. 藝術導論問題:簡要說明藝術發展於經濟發展的關系

1, 不言而喻,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根本上決定著文藝的發展和演變,所以從一般意義上說文藝的發展變化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既經濟物質的發展和變化而變化的,經濟與文藝的這種關系,不過是前一種關系在歷史過程中的一種漸變形態.而經濟基礎的變更對文藝的發展的影響,並不是亦步亦趨、如影隨形,而是或遲或早、參差不齊的。因為包括文學在內的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系統的變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它從根本上受物質生產關系的制約外,同時還要受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然而,文藝的發展和變化最終受經濟基礎的決定既受生產力的制約是一條客觀的規律。所以這樣文藝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平衡是客觀現實的。
由於經濟基礎對文藝的發展的制約作用是從根本上發生的,而從具體對文藝的發展做更為細致的考察時,會發現它在某些時候與經濟發展的變化並不是同步的。然而對於這種現象,著名的導師馬克思曾經以繁榮的古希臘藝術為例,說明藝術與社會經濟發展並非是成正比的,古希臘開創了文化史上第一個藝術繁盛期,並構成整個歐洲文化的一個「高不可及的範本」,但隨後的物質生產的發展進步,卻未能使古希臘藝術獲得進一步繁盛。這樣的例子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並不鮮見,比如,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動盪,經濟衰敗,災荒連年,戰爭不斷,是中國政治上最黑暗、混亂的時代,「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參見宗白華《美學散步》);18世紀末19世紀的德國,物質生產是落後的,卻產生了歌德、席勒等一批傑出的藝術家、思想家;19世紀的俄羅斯,是其文學藝術的空前高峰期,但此時俄羅斯的經濟卻相當落後,甚至還殘存有農奴制。這些描述經濟與藝術發展不平衡的經典例證是值得深思的。雖然這個十分著名的觀點,總成為主張「藝術獨立性」的鼓吹者們的重要理論依據,但也同樣受到標榜馬克思主義立場的人士的進一步搶白,認為這種「不平衡關系」只能佐證藝術與經濟關系的間接性,卻不能成為否定經濟基礎、人類物質生產活動對藝術活動根本制約和決定的作用的理由。
當一個人伸手拿香煙時,他並不是根據手的當前位置或手已經移動的距離,而是根據香煙和手之間的距離來調節手的運動的;當我們給一個溫箱加熱時,我們不是根據現有的溫度,而是根據現有溫度和理想溫度之差來調節輸入溫箱熱量的。文學藝術調節社會存在的發展情況是同樣的,它所依據或反映的不是社會現狀,而是理想與現狀之差。只有這樣肯定文學藝術的反映,才好說明它反過來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由此不難解釋希求神力的古代產生了古代神話,社會動亂年代產生了陶、謝的山水田園詩,農民貧苦的年代出現了《牛郎織女》,中世紀黑暗統治之後出現了文藝復興,中國長期禁慾後出現了性文學熱...
承認社會發展與文學發展的不平衡是一種辯證的、實事求是的文學觀念的體現。當我們把文學作為人類生存活動的一部分時,文學的發展肯定是在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的,但是當我們從文學獨特的藝術價值上來辨別文學的成就時,就會發現某些特殊的文學現象與社會的發展水平關系不大。對於這種現象,馬克思曾經做出過解釋:「關於藝術,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因而也決不是同彷彿是社會組織的骨骼的物質基礎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臘人或莎士比亞同現代人相比。就某些藝術形式,例如史詩來說,甚至誰都承認:當藝術生產一旦作為藝術生產出現,它們就再不能以那種在世界史上劃時代的、古典的形式創造出來;因此,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某些有重大意義的藝術形式只有在藝術發展的不發達階段上才是可能的。如果說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部的不同藝術種類的關系中有這種情形,那末,在整個藝術領域同社會一般發展關繫上有這種情形,就不足為奇了。困難只在於對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述。一旦它們的特殊性被確定了,它們就被解釋明白了。」馬克思的這段論述告訴我們藝術的「一定的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這樣一個事實,也告訴我們產生這樣一種現象的原因是文學藝術的「特殊性」。
總而言之,文學是隨社會的物質水平的發展而發展的,但在某些特殊的歷史階段和特殊的領域里,文學的繁榮與社會的發展是不成比例的。這一是由於文學的發展和繁榮的動力不是單一的,決定文學發展和繁榮的原因不僅僅是物質生產的水平。同時,我們在談論文學的發展時,是就文學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而言的,因而我們必然運用社會歷史價值和文學的獨立審美價值兩個尺度來進行分析、評價和判斷。當我們以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及其社會進步的尺度來審視文學現象時,文學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表現會很突出,但當我們從文學的獨特審美價值的角度來看待時間維度中的文學現象時,我們就會很容易地發現文學的繁榮和發展與社會物質發展水平的不平衡現象,會感到文學在其歷史中似乎只表現為某種演變的歷程。
出處: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6bce1010006s0.html
2,從希臘藝術的繁榮論物質生產的發展同藝術生產發展的不平衡關系時間:2008-1-30 16:15:15 文章:希臘旅遊 訪問次數: 點擊次數:3 【關閉】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的第二段第(6)條指出:「物質生產的發展例如同藝術生產的不平衡關系。進步這個概念決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義上去理解。」在此,馬克思闡述了藝術發展與物質生產發展的不平衡關系。對此觀點的解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此論述精闢而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兩者的關系,有人則認為用馬克思的這一論述來概括物質與藝術生產的關系是不合適的,筆者贊同後一種看法。

在《導言》接下來的第(8)條中,馬克思有如下闡述:「關於藝術,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而也決不是同彷彿是社會組織的骨骼物質基礎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臘人或莎士比亞同現代人相比。就某些藝術形式,例如史詩來說,甚至誰都承認;當藝術生產一旦作為藝術生產出現,它們就不再能以那種在世界史上劃時代的、古典的形式創造出來;因此,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某些有重大意義的藝術形式,只有在藝術發展的不發達階段上才是有可能的。如果說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部的不同藝術種類的關系中有這種情形,就不足為奇。」

馬克思的這段表述扼要地解釋了為什麼物質生產與藝術生產的關系不是平衡的。

一、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關系

馬克思認為:「某些有重大意義的藝術形式只有在藝術發展的不發達階段上才是可能的。」由於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生產,因而具有與一般商品不同的審美價值。從理論上說,若能創造出既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又有很好的銷路,且能得到可觀的經濟利潤的作品,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事實上,要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並非易事,就像魚與熊掌,難以兼得。美國解構主義學者希利斯·米勒在談到文學研究問題時就認為:文學研究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並懷疑文學研究是否還會有繁榮的時期。盡管他所討論的是文學研究,但至少說明一點,過於考慮藝術的其它的、非藝術的價值就難以獲得高質量的作品。在古希臘時期,生產力水平相對不高,商品交換非常不活躍,藝術生產幾乎還沒有作為一種商品生產的方式而出現,作者更多地是出於純藝術目的的考慮,注重的更多是藝術的審美價值等藝術的需要,而不是作品的銷量、個人所得利潤等商業價值,故而能創作出震撼人心的、劃時代的作品。反之,藝術創作若不是對自然、社會、情感的真實自然的反映,不是純粹出於藝術的目的,而是攙雜了濃厚的商業氣息,把藝術產品更多地作為一種商品來生產和銷售,過多地考慮自身的利益及銷售量,勢必會影響作品本身的質量。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經濟已經滲透於文學藝術之中,藝術生產已深深地打上經濟的烙印,文學藝術很難保持它們以往的獨立品格,而不得不走出自己的「象牙塔」。從歷史上可以看出,許多偉大的藝術家當時都是窮困潦倒的,而他們的作品卻流芳百世,為後人所共享,他們沒有一味地去追求利潤也是一大原因。而目前倍受關注和爭議的大眾文化(mass culture)就是「文化工業」(Culture Instry)的產物,是當前一個突出的帶有世界性和時代性的文化現象。在一個真正多元化的社會里,大眾文化應有它的地位,它所表現的規律,有屬於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時代內容的東西,特別是與高科技結合的大眾文化產品的大批量、模式化的製作與傳播,雖然有促進文化發展的正面影響,給人類帶來許多新的東西,但它也毀滅了不少有價值的東西,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人類文化生態,對文化發展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

當然,馬克思在這里強調的只是「某些」而並非所有的藝術形式「只有在藝術發展的不發達階段上才是可能的」。就神話而言,希臘的神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但這並不意味著希臘所有的藝術形式都達到最高境界,也不能說明後人就沒有驚世之作。例如後人的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作品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恐怕是希臘人所無法企及的。那麼為什麼希臘的神話而不是小說或詩歌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這可以從馬克思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關系的觀點中得到解釋。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質生活的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我們知道,藝術屬於意識形態的范疇,它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馬克思認為,某一時代的藝術是由其所處的社會的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的。盡管這種決定方式可能不是直接的、機械的,但歸根到底,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藝術。在古希臘,生產力非常落後,人們對許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更無法控制,於是便藉助於想像來表達其美好的願望,希望能充分了解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人所不能實現的願望在神的身上得以圓夢。關於古希臘藝術的繁榮原因,馬克思有這樣的論述:「他們的藝術對我們所產生的魅力,同它在其中生長的那個不發達的社會階段並不矛盾。它倒是這個階段的結果,並且是同它在其中產生而且只能在其中產生的那些未成熟的社會條件永遠不能復返這一點分不開的。」這里的「社會條件」就是指當時的科學技術生產力的落後。馬克思又指出:「成為希臘人的幻想的基礎、從而成為希臘[神話]的基礎的那種對自然的觀點和對社會關系的觀點,能夠同自動紡機、鐵道、機車和電報並存嗎?在羅伯茨面前,武爾坎又在哪裡?在避雷針面前,丘比特又在哪裡?……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之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的確,隨著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現象都已得到合理的解釋,許多想像也都成為現實。人們對自然、對社會的看法已發生很大變化,一切都是可能的。遨遊太空、試管嬰兒、克隆羊等都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也就是說,希臘神話所賴以存在的基礎已不復存在。恩格斯認為:「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經濟關系歸根到底還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它構成一條貫穿始終的、惟一有助於理解的紅線。」也就是說,經濟關系是藝術等意識形態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經濟主導和支配文學乃至一切文化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的緊密和直接。由此可見,馬克思的這一論斷是比較客觀而全面地闡述了物質生產與藝術生產之間的
關系,即一定社會的藝術是由這一社會的經濟狀況決定並反過來反映了這一社會經濟的發展。

當時希臘處在奴隸社會。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同樣具有較低的生產力,商品生產也同樣不發達,為什麼希臘文化的繁榮出現在奴隸社會而不是原始社會呢?馬克思認為:「只有奴隸制才使農業和工業之間更大規模的分工成為可能,從而為古代文化的繁榮,即為希臘文化創造了條件。沒有奴隸制,就沒有希臘國家,就沒有希臘的藝術和科學;沒有奴隸制,就沒有羅馬帝國。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採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因為與原始社會相比,奴隸社會的物質生產進一步發展,社會分工進一步深化,不僅農業和工業區分開來,而且產生了「單純體力勞動的群眾同管理勞動、經營商業和掌管國事以及後來從事藝術和科學的少數特權分子之間的大分工」。也就是說,到了奴隸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提高,藝術生產從物質生產中分離出來,這就為藝術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因此,藝術生產同物質生產發展的不平衡現象,恰恰證明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發展的狀況。一旦經濟基礎發生改變,建立於其上的上層建築也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以適應經濟基礎的變化。但這種變化關系並不是成正比的、直線的關系。經濟發達社會的藝術作品未必都是高水平、高成就的,而生產力落後社會的藝術作品也不一定就是低水平的。但反之,一定社會的藝術必然是由這一社會的經濟狀況所制約,也必然是反映了這一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能夠為藝術發展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並影響藝術的內容與形式。就以小說的產生為例。首先,紙和印刷術的發明,為小說的誕生提供了可能;其次,由於當時的農民失去土地而成為城市居民,有了閑暇時間;再次,由於欣賞戲劇得去劇院,有許多不便,人們便希望足不出戶就能享受閑暇。基於這幾方面的原因,到了16世紀,小說便應運而生了。再拿文學流派的發展來說。為什麼後現代主義沒有出現在古希臘而是出現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古希臘時代缺乏後現代的土壤———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和思想上的迷茫。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科技的迅猛發展,人類進入了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第四次技術革命,使一切事物都失去了神秘性和神聖性,並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行為和價值觀念,人們放棄了傳統的信仰、文化習俗、生活方式和絕對的社會目標,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盛行,世界喪失了權威和中心,社會心理極其隨意多樣。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後現代主義的產生。或者說,從後現代產生的背景來看,經濟對藝術的主導和支配作用越來越顯著,現代的藝術可謂深深地打上了經濟的烙印。再從寫作的條件來看。對古希臘人來說,筆和紙已是奢侈物了,而現代作家則大多用電腦寫作。所有這些都表明藝術生產的許多方面都受物質生產狀況的制約和影響。

二、藝術自身的發展規律

藝術等意識形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產生之後,並不完全依賴經濟,而是具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及相對的獨立性。藝術的表現形式、形式與內容的結合方式等都是有一定的內在規律的。經濟基礎並不能直接影響藝術作品的成就。恩格斯曾言:「經濟上落後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小提琴:十八世紀的法國對英國來說是如此,後來的德國對英法兩國來說也是如此。」一方面,由於藝術的創造需要有一定的內容(思想、素材等),而這種內容除了來自於當時所處的時代外,還包括世代傳承下來的各種思想材料。例如,希臘藝術是以流傳下來的希臘神話為基礎的,而歐洲文藝復興又是以希臘文化為樣本,可謂是古典藝術的復甦。文藝復興則又影響了18世紀的啟蒙運動。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家從希臘藝術中吸取了反封建因素及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從而創造出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新文藝,表現出更接近自然、更接近現實、更接近人性的風格。這就是藝術發展的歷史繼承性。另一方面,經濟對藝術的作用是通過人來起作用的,而人是處於一定社會環境中的,還會受到上層建築的其它方面諸如政治、法律、哲學、宗教等的影響。而作品是作者的產物,往往會受到作者的個性特徵、信仰、悟性及表達能力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物質生產程度的提高並不一定意味著藝術生產的成就越大,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系。也就是說,藝術的發展並不是直線上升的,就正如同科學技術不是直線發展一樣。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我們至今還在使用,你能說與現代的某個理論(比如霍今的天體理論)相比,孰高孰低嗎?顯然不能。同理,藝術生產有時可以超越物質生產的客觀條件,創造出驚人之作。的確,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藝術生產的產量和規模越來越大,體裁和流派也越來越豐富,但這並不等於在任何藝術形式上的成就都會越來越大,因為藝術的效果還取決於體裁與內容的結合程度,還必須遵循藝術自身的規律。

馬克思在導言中還指出:「困難不在於理解希臘藝術和史詩同一定社會形式結合在一起,困難的是,它們何以仍然能夠給我們以藝術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說是一種規范和高不可及的範本。」我們知道,希臘藝術作品非常自然、真切地表達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人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幻想以及人類一般的、共有的情感,而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嘩眾取寵的傾向。這也是它能流傳千古的原因。因為盡管時光流逝,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但人的本性總是嚮往或欣賞美的、自然的、真實的東西,無論他身處何時何地,無論他有怎樣的信念、喜好和生活習慣。這或許就是馬克思所謂的「兒童的天真」、「在每一個時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兒童的天性中純真地復活著嗎?」。就正如現代有些人在享受了高科技所帶來的各種便利之後,反而嚮往原先的那種簡朴自然的生活,比如在美國,有許多人願意自己做傢具、鋤草,從中享受生活真正的、原始的樂趣。這一現象恐怕與希臘藝術至今仍能帶給我們以藝術享受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國古代《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已有很好的表述,可謂有異曲同工之處。而且,中國文學的發展史也恰恰證實了這一點。先秦的散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可以說創造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精品,為後人所欣賞。相反,當那些曾被恩格斯稱為「更高地懸浮於空中的思想領域的」藝術生產都已屈尊地降到現實的社會中,並被作為商品進行大規模生產時,充滿色情、暴力的作品充斥整個社會,雖然能一時滿足部分人的口味,但由於缺乏藝術品味,也就缺乏長久的生命力,更難以流芳百世了。有學者認為,在當代文學中嚴重存在著事業商業化、精神痞子化的危機,它體現了時下金錢至上的商業化對人文精神的踐踏和摧殘,暴露了當代人人文精神的危機,從而使人們更多地肯定和懷念傳統人文精神,並渴望重建藝術的文化價值。

三、結語

綜上所述,希臘藝術的繁榮與「不發達的社會階段」和「未成熟的社會」並不矛盾,而正是對野蠻時代高級階段全盛時期的氏族制度及政治、經濟生活狀況的真實寫照,反映了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發展的不平衡關系。正確理解這一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人認為,既然兩者是不平衡的,那麼藝術生產的發展速度是可以高於物質生產的發展速度的,那我們就應當把藝術生產搞得更快些。這就曲解了馬克思關於兩種生產的關系理論,違背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也違背了藝術自身的規律。我們知道,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並不是簡單的對應關系,且藝術生產與物質經濟發展不同,不能用自然科學來精確地表達,不能用量化的標准來衡量藝術的發展,認為藝術發展與物質生產的發展成正比,甚至認為藝術生產的發展速度可以高於物質生產的發展速度。如果主觀地人為地去提高藝術生產的速度,那麼是可能會出現大量的藝術作品,但作品的質量恐怕難以令人滿意,甚或出現一種表面的繁榮或高速。誠然,藝術的發展需要寬松的環境,但一味地強求速度只會起到「拔苗助長」的效果,反而會導致藝術的泛濫,不利於藝術的正常發展。因為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產品,不能用管理物質生產的模式來管理藝術生產,不能僅僅把生產的速度、產量作為發展的標准。我們應該為藝術創作提供寬松而優越的條件,又必須遵循藝術內在的規律,這才是馬克思關於物質生產發展與藝術生產發展關系理論的要旨所在。

B. 藝術發展的動因詳細點

在人類社會生活的結構中,經濟基礎是與一定物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由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的現實物質基礎。聳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影響和制約的政治、制度及思想方式、世界觀或社會意識形態的總和。藝術既屬於意識形態,又具有不同於其它意識形態的特性。 人類社會是一個有著自身內部結構的有機系統,其中,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是支撐整個社會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聳立著「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以及各種社會意識形態,即哲學、宗教、藝術等等。唯物史觀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經濟基礎的發展對於意識形態具有較強的制約和影響作,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變更,上層建築中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意識形態,也必然要或快或慢地發生變革。 經濟基礎的發展對於意識形態具有較強的制約和影響作用,同樣,藝術的發展也要受到經濟的制約和影響。以生產勞動為中心的人們的經濟活動是推動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 但是,經濟對於藝術的這種作用並不是直接的,而是往往要經過一些中介環節。其中包括政治的、社會的、制度的等各方面的因素。正是藉助了這些中介,才使得作為時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藝術接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與影響,同時也藉助這些中介,使藝術又對經濟基礎施加影響。比如,人們發現,真正與一個時代的精神生活(包括藝術)發生直接聯系的,往往是與社會內部的沖突以及反映這種沖突的精神和情感狀態有關,而不是經濟結構及物質生產過程本身。 因此,我們在強調經濟對藝術的制約和決定作用的同時,又應看到,經濟的興衰與藝術的興衰雖然有著密切的聯系,但並不是機械地互為因果關系的。 同時,藝術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並不總是同步的,有時藝術的發展顯得快些,有時顯得慢些,有時甚至與經濟呈反方向發展。這種現象,正是馬克思所指出的物質生產的不平衡關系。那種認為經濟繁盛,藝術一定繁榮,經濟衰退、藝術也就一定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據的。經濟對於藝術固然重要,但二者並不存在同形、同構和直接對應的關系,藝術的繁榮與衰落,其原因是多重的,除了經濟的因素之外,還會與社會各個方面的因素有關,僅僅以經濟的因素來看待藝術的發展,顯然是不全面的。古希臘時代的經濟與現代社會相比,無疑是極為原始的,可是為什麼古希臘藝術會在某些方面超過現代藝術,而且在馬克思看來,還是一種「高不可及的範本」呢?甚至比古希臘藝術更為原始和古老的藝術,就已經達到了相當高度。比如史前期還處在群居狀態的一些部落,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但作為一種高級藝術的舞蹈已經出現了,他們創造了令人類學家吃驚的、難度較大而又很美的舞蹈形式。在中國,建國初期的許多少數民族經濟相當落後,有的還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與先進的漢族地區相比,差距很大.但他們也具有了相當發達的舞蹈、對歌等藝術形式。 對此,馬克思早在1857年所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就說:「關於藝術,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正比例的,因此也決不是同彷彿是社會組織的骨骼的物質基礎的一般發展成正比例的。」這種不平衡不僅表現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部的不同藝術種類的關系中」,而且表現在「整個藝術領域同社會一般發展的關繫上。」古希臘開創了文化史上第一個藝術繁盛時期,後來盡管物質生產發展了,但古希臘藝術的代表形式—神話和史詩卻停滯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德國,物質生產是落後的,但卻產生了歌德、席勒等一批藝術家和思想家。無數現象告訴我們,藝術的發展雖然受制於經濟基礎及物質生產的發展,但藝術生產和發展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它與社會的一般發展和物質生並不是機械的比例關系,也就是說,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發展之間存在著不平衡的關系。 研究藝術與經濟的關系,就應充分注意不同歷史時期物質生產和藝術生產自身的特殊性,以及二者在不同歷史時期相互關系的特殊性。再以古希臘而言{的神話不僅是古希臘藝術的寶庫,而且是它的土壤。隨著物質生產力和社會生活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支配能力及其認識也在變化,那種「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神話也就消失了。當某種藝術形式賴以生存的社會條件不存在了,那麼即使這種藝術發展得如何完美,也難以再發展下去。各種藝術形式的興衰與嬗變,都可以據此找到原因。中國古往今來許多藝術品種的興起、繁盛與衰落,也都充分證實了這一點。至於藝術賴以生存的社會條件的基本構成,當然不僅僅是物質生產,還包括政治、哲學、宗教社會心理結構等諸多因素。它們同樣也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和影響,但在經濟與藝術之間,它們又是重要的中介因素。 經濟的繁盛,社會生活的穩定,當然有利於藝術的發展,可以為藝術生產提供更雄厚的物質基礎,創造良好的藝術創作與消費環境。但這是從一般的角度而言,如果具體分析文化史的一些狀況,就會發現事情往往並非這樣。在某些經濟衰落,甚至危機的年代,同樣能產生偉大的藝術品,杜甫是如此,李後主(李熠)也是如此,加之西方的米開朗基羅等人·均生活在動亂的年代。一些國家某種藝術發展的高峰,都不是處在經濟與政治發展的盛期。這樣講,並非是說只有經濟衰退和社會混亂的時期才能產生偉大的作品,而是說藝術發展的原因是復雜的,應當從多重的因素加以分析和研究,簡單地強調「經濟決定論」,或是全盤否定經濟的作用,都不符合唯物史觀。藝術的生產和發展與物質生產之間呈現出多種復雜的情況,值得人們認真加以認真研究。 同樣,藝術對經濟的某些影響,一般也需要經過上述中介因素才能起到作用。藝術不可能直接影響到經濟基礎與物質生產的盛衰,更不可能直接作用於經濟基礎的變更。

C. 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生產是什麼形式

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作品生產是一種客觀生產,它決定著藝術消費(或叫文化消費),同時人的文化消費又對藝術生產起著導向作用和促進作用,與其它消費品一樣同樣符合生產和消費理論。可以把「生產決定消費」視為藝術生產發展的客觀的生產力,把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視為主觀生產力。

在這兩生產力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主體的人,藝術審美需要是從主體所處的社會地位出發通過市場推動藝術生產的主觀動力。客觀的生產力主導了藝術生產能夠達到的水平和規模,而主觀的生產力則體現了人們的藝術欣賞和審美需要,主導著藝術生產的方向。

馬克思的「藝術生產論」有多重意義。第一種意義是把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並不專指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藝術現象;第二種意義是指實際的創作過程;第三種意義專指在資本發展時期,一切藝術生產是為資本創造價值,一切藝術品都具有商品的屬性。

我們主要從第一種意義和第三種意義上來理解馬克思的「藝術生產論」。也就是說:文學藝術並非孤立的存在,我們必須從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實踐中,從生產、消費、分配、交換的關系中,才可能獲得對文學藝術的最終解釋。

(3)生產力是如何推動藝術發展的擴展閱讀:

從作為生產的藝術的視角看,文藝的現實生產形態性是文藝的社會本質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藝術生產,說到底也不過是生產的一種特殊形態,作為生產的藝術,理應象馬克思所說‌的,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藝術本身的價值與其交換價值或其價格是否一致,文藝作品作為商品,在其交換行為或在‌其流通過程中,只遵守同一統一物(如貨幣)的規定,即按照生產商品的社會平均勞動量來計算該商‌品的價值。

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雖然煙草和哀歇的使用價值大大不同,在把一種使用價值作交換價‌值的時候,只要在正確的比例上,就和別種使用價值所值相等。」

「不管有用勞動或生產活動怎樣‌不同,它們都是人體的機能,而每一種這樣的機能不管內容和形式如何,實質上都是人的腦、神經、‌肌肉、感官等等的消耗。」理論上如此,文學藝術實踐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D. 什麼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

第一,藝術發生的動力是復雜的,勞動、情感、巫術、想像、幻想等等原始社會的一切,它們互相聯系、互相制約,構成了一個系統,組成一個合力,推動著藝術的發生。第二人類的生成勞動實踐決定著其他因素的產生和發展,成為藝術發生的根本動力。生產勞動實踐是藝術發生的根本動力。(藝術,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人創造的具有審美價值的、表現思想感情的精神產品。所以,人是藝術發生的前提,審美性、情感性是藝術發生的必要條件。當前提和條件具備之後,藝術的發生就是必然的了。)

(一)生產勞動實踐為藝術的發生創造了前提

首先,勞動使猿爪變為人手,猿腦變為人腦,這是從猿到人轉化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其次,勞動推動了語言的產生,勞動與語言又進一步推動了意識的產生,「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後的本質區別」。

再次,勞動推動了工具的製造。

(二)生產勞動實踐推動著思想與感情的產生,為藝術的發生創造了第一個必要的條件。勞動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地使用工具、征服自然以滿足自己物質需要的活動。這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三)生產勞動推動著審美意識的產生和發展,為藝術的發生創造了第二個必要的條件。審美的發生過程大約經歷三個階段:僅僅具有實用性而沒有審美性——既具有實用性又具有審美性——僅僅具有審美性。審美是人類在生產勞動實踐中產生的。生產勞動實踐是發展的、變動的,被生產勞動所決定的人們的觀念也是發展的,因而,人們的審美對象也是發展的、變動的。

(四)生產勞動實踐是原始藝術發生的直接動因。

E. 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在人類社會生活的結構中,經濟基礎是與一定物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由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的現實物質基礎。聳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影響和制約的政治、制度及思想方式、世界觀或社會意識形態的總和。藝術既屬於意識形態,又具有不同於其它意識形態的特性。

人類社會是一個有著自身內部結構的有機系統,其中,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是支撐整個社會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聳立著「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以及各種社會意識形態,即哲學、宗教、藝術等等。唯物史觀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經濟基礎的發展對於意識形態具有較強的制約和影響作,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變更,上層建築中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意識形態,也必然要或快或慢地發生變革。

經濟基礎的發展對於意識形態具有較強的制約和影響作用,同樣,藝術的發展也要受到經濟的制約和影響。以生產勞動為中心的人們的經濟活動是推動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

但是,經濟對於藝術的這種作用並不是直接的,而是往往要經過一些中介環節。其中包括政治的、社會的、制度的等各方面的因素。正是藉助了這些中介,才使得作為時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藝術接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與影響,同時也藉助這些中介,使藝術又對經濟基礎施加影響。比如,人們發現,真正與一個時代的精神生活(包括藝術)發生直接聯系的,往往是與社會內部的沖突以及反映這種沖突的精神和情感狀態有關,而不是經濟結構及物質生產過程本身。

因此,我們在強調經濟對藝術的制約和決定作用的同時,又應看到,經濟的興衰與藝術的興衰雖然有著密切的聯系,但並不是機械地互為因果關系的。

同時,藝術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並不總是同步的,有時藝術的發展顯得快些,有時顯得慢些,有時甚至與經濟呈反方向發展。這種現象,正是馬克思所指出的物質生產的不平衡關系。那種認為經濟繁盛,藝術一定繁榮,經濟衰退、藝術也就一定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據的。經濟對於藝術固然重要,但二者並不存在同形、同構和直接對應的關系,藝術的繁榮與衰落,其原因是多重的,除了經濟的因素之外,還會與社會各個方面的因素有關,僅僅以經濟的因素來看待藝術的發展,顯然是不全面的。古希臘時代的經濟與現代社會相比,無疑是極為原始的,可是為什麼古希臘藝術會在某些方面超過現代藝術,而且在馬克思看來,還是一種「高不可及的範本」呢?甚至比古希臘藝術更為原始和古老的藝術,就已經達到了相當高度。比如史前期還處在群居狀態的一些部落,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但作為一種高級藝術的舞蹈已經出現了,他們創造了令人類學家吃驚的、難度較大而又很美的舞蹈形式。在中國,建國初期的許多少數民族經濟相當落後,有的還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與先進的漢族地區相比,差距很大.但他們也具有了相當發達的舞蹈、對歌等藝術形式。

對此,馬克思早在1857年所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就說:「關於藝術,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正比例的,因此也決不是同彷彿是社會組織的骨骼的物質基礎的一般發展成正比例的。」這種不平衡不僅表現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部的不同藝術種類的關系中」,而且表現在「整個藝術領域同社會一般發展的關繫上。」古希臘開創了文化史上第一個藝術繁盛時期,後來盡管物質生產發展了,但古希臘藝術的代表形式—神話和史詩卻停滯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德國,物質生產是落後的,但卻產生了歌德、席勒等一批藝術家和思想家。無數現象告訴我們,藝術的發展雖然受制於經濟基礎及物質生產的發展,但藝術生產和發展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它與社會的一般發展和物質生並不是機械的比例關系,也就是說,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發展之間存在著不平衡的關系。

研究藝術與經濟的關系,就應充分注意不同歷史時期物質生產和藝術生產自身的特殊性,以及二者在不同歷史時期相互關系的特殊性。再以古希臘而言{的神話不僅是古希臘藝術的寶庫,而且是它的土壤。隨著物質生產力和社會生活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支配能力及其認識也在變化,那種「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神話也就消失了。當某種藝術形式賴以生存的社會條件不存在了,那麼即使這種藝術發展得如何完美,也難以再發展下去。各種藝術形式的興衰與嬗變,都可以據此找到原因。中國古往今來許多藝術品種的興起、繁盛與衰落,也都充分證實了這一點。至於藝術賴以生存的社會條件的基本構成,當然不僅僅是物質生產,還包括政治、哲學、宗教社會心理結構等諸多因素。它們同樣也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和影響,但在經濟與藝術之間,它們又是重要的中介因素。

經濟的繁盛,社會生活的穩定,當然有利於藝術的發展,可以為藝術生產提供更雄厚的物質基礎,創造良好的藝術創作與消費環境。但這是從一般的角度而言,如果具體分析文化史的一些狀況,就會發現事情往往並非這樣。在某些經濟衰落,甚至危機的年代,同樣能產生偉大的藝術品,杜甫是如此,李後主(李熠)也是如此,加之西方的米開朗基羅等人·均生活在動亂的年代。一些國家某種藝術發展的高峰,都不是處在經濟與政治發展的盛期。這樣講,並非是說只有經濟衰退和社會混亂的時期才能產生偉大的作品,而是說藝術發展的原因是復雜的,應當從多重的因素加以分析和研究,簡單地強調「經濟決定論」,或是全盤否定經濟的作用,都不符合唯物史觀。藝術的生產和發展與物質生產之間呈現出多種復雜的情況,值得人們認真加以認真研究。

同樣,藝術對經濟的某些影響,一般也需要經過上述中介因素才能起到作用。藝術不可能直接影響到經濟基礎與物質生產的盛衰,更不可能直接作用於經濟基礎的變更。

F. 簡述經濟對藝術發展的影響作用

(1)經濟基礎的變更促進藝術或遲或早發生變革。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適應會促進藝術的繁榮發展。
(3)當舊的生產關系束縛了新的生產力,反映新興社會力量的進步藝術就會為新的生產力製造輿論、吶喊助威,從而促進藝術的發展。
(4)雖然政治、宗教、哲學、道德等其他社會意識形態都對藝術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但這些中間環節自身也受經濟的制約和決定。它們影響藝術發展時,其背後還是經濟因素在起決定性的作用。

G. 為什麼說藝術發生的根源動力是生產動力

藝術來源於實踐,實踐就是生產力。

H. 藝術發展的三因素說

在人類社會生活的結構中,經濟基礎是與一定物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由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的現實物質基礎。聳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影響和制約的政治、制度及思想方式、世界觀或社會意識形態的總和。藝術既屬於意識形態,又具有不同於其它意識形態的特性。 人類社會是一個有著自身內部結構的有機系統,其中,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是支撐整個社會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聳立著「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以及各種社會意識形態,即哲學、宗教、藝術等等。唯物史觀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經濟基礎的發展對於意識形態具有較強的制約和影響作,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變更,上層建築中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意識形態,也必然要或快或慢地發生變革。 經濟基礎的發展對於意識形態具有較強的制約和影響作用,同樣,藝術的發展也要受到經濟的制約和影響。以生產勞動為中心的人們的經濟活動是推動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 但是,經濟對於藝術的這種作用並不是直接的,而是往往要經過一些中介環節。其中包括政治的、社會的、制度的等各方面的因素。正是藉助了這些中介,才使得作為時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藝術接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與影響,同時也藉助這些中介,使藝術又對經濟基礎施加影響。比如,人們發現,真正與一個時代的精神生活(包括藝術)發生直接聯系的,往往是與社會內部的沖突以及反映這種沖突的精神和情感狀態有關,而不是經濟結構及物質生產過程本身。 因此,我們在強調經濟對藝術的制約和決定作用的同時,又應看到,經濟的興衰與藝術的興衰雖然有著密切的聯系,但並不是機械地互為因果關系的。 同時,藝術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並不總是同步的,有時藝術的發展顯得快些,有時顯得慢些,有時甚至與經濟呈反方向發展。這種現象,正是馬克思所指出的物質生產的不平衡關系。那種認為經濟繁盛,藝術一定繁榮,經濟衰退、藝術也就一定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據的。經濟對於藝術固然重要,但二者並不存在同形、同構和直接對應的關系,藝術的繁榮與衰落,其原因是多重的,除了經濟的因素之外,還會與社會各個方面的因素有關,僅僅以經濟的因素來看待藝術的發展,顯然是不全面的。古希臘時代的經濟與現代社會相比,無疑是極為原始的,可是為什麼古希臘藝術會在某些方面超過現代藝術,而且在馬克思看來,還是一種「高不可及的範本」呢?甚至比古希臘藝術更為原始和古老的藝術,就已經達到了相當高度。比如史前期還處在群居狀態的一些部落,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但作為一種高級藝術的舞蹈已經出現了,他們創造了令人類學家吃驚的、難度較大而又很美的舞蹈形式。在中國,建國初期的許多少數民族經濟相當落後,有的還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與先進的漢族地區相比,差距很大.但他們也具有了相當發達的舞蹈、對歌等藝術形式。 對此,馬克思早在1857年所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就說:「關於藝術,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正比例的,因此也決不是同彷彿是社會組織的骨骼的物質基礎的一般發展成正比例的。」這種不平衡不僅表現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部的不同藝術種類的關系中」,而且表現在「整個藝術領域同社會一般發展的關繫上。」古希臘開創了文化史上第一個藝術繁盛時期,後來盡管物質生產發展了,但古希臘藝術的代表形式—神話和史詩卻停滯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德國,物質生產是落後的,但卻產生了歌德、席勒等一批藝術家和思想家。無數現象告訴我們,藝術的發展雖然受制於經濟基礎及物質生產的發展,但藝術生產和發展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它與社會的一般發展和物質生並不是機械的比例關系,也就是說,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發展之間存在著不平衡的關系。 研究藝術與經濟的關系,就應充分注意不同歷史時期物質生產和藝術生產自身的特殊性,以及二者在不同歷史時期相互關系的特殊性。再以古希臘而言{的神話不僅是古希臘藝術的寶庫,而且是它的土壤。隨著物質生產力和社會生活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支配能力及其認識也在變化,那種「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神話也就消失了。當某種藝術形式賴以生存的社會條件不存在了,那麼即使這種藝術發展得如何完美,也難以再發展下去。各種藝術形式的興衰與嬗變,都可以據此找到原因。中國古往今來許多藝術品種的興起、繁盛與衰落,也都充分證實了這一點。至於藝術賴以生存的社會條件的基本構成,當然不僅僅是物質生產,還包括政治、哲學、宗教社會心理結構等諸多因素。它們同樣也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和影響,但在經濟與藝術之間,它們又是重要的中介因素。 經濟的繁盛,社會生活的穩定,當然有利於藝術的發展,可以為藝術生產提供更雄厚的物質基礎,創造良好的藝術創作與消費環境。但這是從一般的角度而言,如果具體分析文化史的一些狀況,就會發現事情往往並非這樣。在某些經濟衰落,甚至危機的年代,同樣能產生偉大的藝術品,杜甫是如此,李後主(李熠)也是如此,加之西方的米開朗基羅等人·均生活在動亂的年代。一些國家某種藝術發展的高峰,都不是處在經濟與政治發展的盛期。這樣講,並非是說只有經濟衰退和社會混亂的時期才能產生偉大的作品,而是說藝術發展的原因是復雜的,應當從多重的因素加以分析和研究,簡單地強調「經濟決定論」,或是全盤否定經濟的作用,都不符合唯物史觀。藝術的生產和發展與物質生產之間呈現出多種復雜的情況,值得人們認真加以認真研究。 同樣,藝術對經濟的某些影響,一般也需要經過上述中介因素才能起到作用。藝術不可能直接影響到經濟基礎與物質生產的盛衰,更不可能直接作用於經濟基礎的變更。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閱讀全文

與生產力是如何推動藝術發展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