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哪些大藝術家剛開始模仿了好多人

哪些大藝術家剛開始模仿了好多人

發布時間:2023-02-15 10:47:41

A. 幾個大藝術家的名字,還有他們的代表作分別有

你好,樓主 我幫你列舉了3個,都是世界響當當大藝術家,你參考下
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出身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八歲開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畢加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紀西方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風格豐富多變,充滿非凡的創造性。畢加索生於西班牙的馬拉加,後來長期定居法國。他的父親是一位藝術教師。他自幼喜愛藝術,15歲時以優異成績進入巴塞羅那美術學校,後來轉入馬德里聖費爾南多美術學院。他於1900年來到法國巴黎,開始以極大的同情心描繪窮人的生活。此時,他的作品充滿悲劇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藍色調,使他的畫上充滿孤獨和絕望、災難與不幸的感覺。人們把這一時期稱為其創作的「藍色時期」(1900—1904年)。1904—1906年是畢加索創作生涯的「粉紅色時期」。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以描繪馬戲團人物為主,形象雖然憂郁,卻並不孤寂。1906年畢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繪畫影響,而轉向一種新畫風的探索。於是,他畫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亞維農的少女》。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1475-1564)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博學的藝術大師。他集雕刻家、畫家、建築家、詩人於一身。在長達70餘年的創作生涯中,歷經坎坷,創造了許多天才作品,為人類文明增添了不朽的篇章。他的建築設計代表作是佛羅倫薩梅第奇家族教堂

B. 請介紹一下西方的大畫家

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是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最後一位領導人,他和浪漫主義畫派的傑出代表德拉克羅瓦之間的著名爭論震動了整個法國畫壇。 安格爾的畫風線條工整,輪廓確切,色彩明晰,構圖嚴謹,對後來許多畫家如德加、雷諾阿、甚至畢加索都有影響。 巴伯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畢加索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畢加索是少數能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是一位法國的印象派畫家。 弗朗索瓦·布歇 (Francois Boucher)(1703年-1770年5月30日),法國洛可可時期的重要畫家。又譯做法蘭撒·布歇或是法蘭克斯·布雪。他以綜合性,感官的繪畫主題聞名。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1月30日 - 1905年8月19日)是19世紀末著名的法國學院派畫家,畢業於巴黎的朱利安美術學院,在1850年得羅馬獎學金。他一生堅持唯美主義的學院派風格,打擊壓制後起的印象派畫家,他的作品很受當時人的欣賞,現代對他的作品也大有人贊美。由於他的夫人也是他的同學,所以當時受夫人的影響,極力幫助女性畫家舉辦畫展 列奧納多·達芬奇1(義大利語: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藝術大師。他不但是個大畫家,同樣還是一位未來學家、建築師、數學家、音樂家、發明家、解剖學家、雕塑家、物理學家和機械工程師。他因自己高超的繪畫技巧而聞名於世。他還設計了許多在當時無法實現,但是卻現身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明。總的來說,達芬奇大大超越了當時的建築學,解剖學和天文學的水平,但是卻未能推動其發展。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Salvador Domenec Felip Jacint Dalí Domenech,1904年5月11日 - 1989年1月23日)是一位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因他的超現實作品而聞名。達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像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將怪異夢境般的形象與卓越的繪圖技術和受文藝復興大師影響的繪畫技巧令人驚奇地混合在一起。他有一種對做出出格的事物而引起他人注意的狂熱愛好,並影響至他的公眾藝術形象,使他的藝術愛好者與評論家異常苦惱。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又譯「達維特」,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 是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法國印象派畫家、雕塑家。 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國著名畫家,1798年4月26日出生於法國南部羅訥河畔的阿爾代什省,曾師從法國著名的古典主義畫派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學習繪畫,但卻非常欣賞尼德蘭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的強烈色彩的繪畫,並受到同時代畫家熱里科的影響,熱心發展色彩的作用,成為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他的畫作對後期崛起的印象派畫家和梵·高的畫風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著名畫作「自由領導人民」是對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慘世界」的呼應,這幅畫曾被印入法國政府發行的100法郎的鈔票和1980年的郵票上。 H·保羅·德拉羅什 (Hippolyte-Paul Delaroche 1797年7月17日 - 1859年11月4日) 是法國著名的學院派畫家之一。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復制匠。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於1893年),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認為是存在主義中表現人類苦悶的偶像作品。像蒙克的許多其它作品一樣,他一共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蒙克在世紀之交時期創作了交響樂式的「生命的飾帶」(The Frieze of Life)系列,《吶喊》屬於這個系列。這個系列涉及了生命、愛情、恐懼、死亡和憂郁等主題。 文森特·梵谷(Vincent van Gogh(發音 (說明 · 關於)),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後印象派代表人物。 梵谷的作品著意於真實情感的再現,但一直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直到死後他的作品才以其之震撼人心和富於想像力贏得評論界的贊揚。在他死後一些畫家開始模仿他的畫法,強調感情的宣洩,而對現實不一定作出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為表現主義。此外凡·高的繪畫風格對後來出現的野獸派也有一定影響。 約翰·斐拉克曼(John Flaxman,1755年7月6日 – 1826年12月7日)是英國著名雕塑家和插圖畫家。 讓·昂諾列·弗拉戈納爾(1732年4月5日-1860年8月22日),法國羅可可時代的代表畫家。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9日﹚,生於法國巴黎,印象派畫家。大部份藝術史家將他歸於後印象派。 高更的作品趨向於原始的風格。其用色和線條都較為粗獷。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滿具象徵性的物與人。此外他是印象派中融合了原始藝術風格的知名藝術家。現代藝術史中,高更往往被拿來與梵谷並論,他們曾經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畫過對方的肖像,但最後卻步上不同的道路,並沒有維持很好的友誼。高更不喜歡都市文明,反而嚮往蠻荒的生活,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得出來。 弗朗西斯哥·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 1746年3月30日-1828年4月15日)是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畫家。畫風奇異多變,從早期巴洛克式畫風到後期類似表現主義的作品,他一生總在改變,雖然他從沒有建立自己的門派,但對後世的現實主義畫派、浪漫主義畫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響,是一位承前啟後的過渡性人物。 葛飾北齋(1760年─1849年),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葛飾派的創始人,其畫風影響了後來的法國印象派。葛飾的筆名很多,如春朗、宗理、畫狂人、戴斗、為一、卍等。 托馬斯·吉爾丁(Thomas Girtin,1775年-1802年11月9日)英國畫家,蝕刻畫家。吉爾丁出生在倫敦南華克區一個成功的繩索製造商家裡。在他幼年時父親病逝,他的母親嫁給了一個繪圖員瓦根。吉爾丁跟隨繼父學習繪畫,後來又師從金屬版畫家愛德華·多耶斯(Edward Doyes,1763年-1804年),他還結識了J.托納(J. M. W. Turner)。 讓-安東尼·華托(1684年10月10日-1727年7月18日)是法國羅可可時代代表畫家。 薩托尼諾·赫蘭(Saturnino Herrán,1887年—1918年),墨西哥畫家。生於墨西哥阿瓜斯卡連特斯(Aguascalientes)。1903年,他父親去世。兩年後,全家搬往墨西哥城。1912年,25歲的赫蘭認識了他的妻子羅莎里·阿萊拉諾。 瓦西里·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Кандинский,格里曆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於俄羅斯的畫家和美術理論家。 儒略曆1866年12月4日,康定斯基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在敖德薩度過童年。進莫斯科大學後,就讀法律和經濟學。1896年在慕尼黑學習繪畫(寫生,素描和解剖學),在俄國革命之後的1918年返回莫斯科。因為前衛藝術與官方的現實主義藝術相悖,1921年他回到德國,在包豪斯從1922年開始任教,在1928年加入德國國籍,直至1933年包豪斯被納粹關閉。此後定居法國,在1939年加入法國國籍,1941年法國被納粹佔領,康定斯基沒有選擇前往美國定居,他在1944年逝於巴黎近郊的塞納的內依。 約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1776年6月11日—1837年3月31日),英國風景畫家。 凱綏·柯勒惠支(Kthe Kollwitz 1867年 7月8日 - 1945年 4月22日)是德國表現主義版畫家和雕塑家,20世紀德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 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年7月26日-1875年2月22日)。法國著名的巴比松派畫家,也被譽為19世紀最出色的抒情風景畫家。畫風自然,樸素,充滿迷矇的空間感。簡稱做柯洛,或譯做讓·巴蒂斯·卡米爾·柯羅 彼得·馮·柯內留斯 (1784年-1867年)是德國著名畫家,出生於杜塞爾多夫。他的父親是一位杜塞爾多夫畫廊的巡視員,他15歲時父親就去世,做為長子,為了幫助維持家境只得放棄繼續學習繪畫。但他一直沒有放棄繪畫。 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1819年6月10日 - 1877年12月31日) 是法國著名畫家,現實主義畫派的創始人。主張藝術應以現實為依據,反對粉飾生活,他的名言是:「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 拉斐爾·桑喬(Raffaello 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義大利畫家。 拉斐爾出生於義大利西北威尼斯和佛羅倫薩之間烏姆勃利亞省的一個小鎮,他的父親就是一位畫家。拉斐爾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場景祥和,他可以說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一位畫家,在文藝復興「三傑」中(另兩位是列奧納多·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他的畫以「秀美」著稱。年輕時他曾在佛羅倫薩學習四年,有幸仔細觀摩了另兩位巨匠的作品,從中領悟了不少。他的著名宗教畫聖母系列將宗教的虔誠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機地融為一體;他的畫即使是「聖喬治和龍搏鬥」的場面看起來也是平靜安詳的。他為梵蒂岡教皇居室創作的大型壁畫《雅典學派》(School of Athens)是經典之作,他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將基督教和異教,統統融合到一起,創造出和諧的場面。同時也創作出許多著名的肖像如:「教皇利奧十世像」。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畫作一樣。他短短一生創作出不少作品,於1520年早逝。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年2月25日—1919年12月3日),出生在法國巴黎的經典印象派畫家。 雷諾阿以畫人物出名,這之中又以畫甜美,悠閒的氣氛還有豐滿,明亮的臉和手最為經典。印象派中雷諾阿的特色在於描繪迷人的感覺,從他的畫作中你很少感覺到苦痛或是宗教情懷,但常常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如母親或是長姐般的笑容。雷諾阿認為繪畫並非科學性的分析光線,也並非巧心的安排布局,繪畫是要帶給觀者愉悅,讓繪畫掛置的環境充滿了畫家想要的感覺。 雷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是比利時的超現實主義畫家,畫風帶有明顯的符號語言,如《戴黑帽的男人》。他影響了今日許多插畫風格。全名是雷內·弗朗索瓦·吉斯來恩·馬格利特(Rene Francois Ghislain Magritte)。 伊利亞·葉菲莫維奇·列賓(ИльяЕфимовичРепин,1884年8月5日—1930年9月29日),俄羅斯畫家,巡迴展覽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佛蘭德斯畫家,是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魯本斯出生於德國錫根,父親是一名原籍比利時安特衛普的新教律師,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逃到德國。在他的父親去世後,12歲的魯本斯跟隨母親回到了西班牙統治下的家鄉安特衛普,並在那裡接受了天主教洗禮,而宗教也成為魯本斯畫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個主題。少年時期的魯本斯曾在一個伯爵夫人家裡做侍童,因此有機會接受正統的貴族式教育,精通多種語言。後來又在母親的安排下從師幾位畫家,21歲時他便獲得安特衛普畫家公會的承認,成為一名正式的畫家。 西奧多·盧梭(tienne Pierre Théodore Rousseau,1812年4月15日—1867年12月22日),法國巴比松派的風景畫家。依全名又譯做皮埃爾·埃提昂·蒂奧多·盧梭。他的中文譯名有相當多種,有時做胡梭,有時做魯梭。 盧梭的風景畫以強烈的色彩、大膽的筆觸,和獨特的主題聞名。評價是有褒有貶,他是提高法國風景畫家地位的重要人物,在18世紀當時,他的作品被拒於主流畫派長達10年的時間,最後終於在1848年獲得大眾的認可正式有公開展出,並被授與榮譽的十字勛章。並成為將巴比松派接續到印象派的重要畫家。 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是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台灣簡稱為林布蘭特。 亨利馬蒂斯(法語:Henri Matisse;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是法國著名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畫家。他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 愛杜爾·馬奈(douard Manet,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是出生在法國巴黎的寫實派與印象派畫家,。 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1475年生於佛羅倫斯加柏裡斯鎮,偉大的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他與李奧納多·達·文西和拉斐爾·桑喬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他的雕刻作品「大衛像」舉世聞名,梅第奇墓前的「晝」、「夜」、「晨」、「昏」四座雕像構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還有「摩西像」、「大奴隸」等。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他還設計和初步建造了羅馬聖伯多祿大殿,設計建造了教宗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米開朗基羅脾氣暴躁,不合群,和達·文西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1564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義大利畫家,1593年到1610年間活躍於羅馬、那不勒斯、馬爾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認為屬於巴洛克畫派,對巴洛克畫派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胡安·米羅(Joan 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陶藝家、版畫家,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ois 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國巴比松派畫家。以鄉村風俗畫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畫壇聞名。習慣被稱作米勒,實際按照法語發音應翻作「米葉」。 居斯塔夫·莫羅(Gustave Moreau,1826年4月6日-1898年4月18日),法國象徵主義畫家。生於巴黎,死於巴黎。 莫羅的繪畫主要從基督教傳說和神話故事中取材。正是出於這個原因,莫羅的繪畫作品中往往包含著文學要素,因此莫羅往往被同時代的象徵主義作家和藝術家尊為先驅。 1891年,莫羅成為法國國立美術學院教授。在他的學生中有後來成為野獸派先驅的亨利·馬蒂斯和喬治·魯奧。 克洛德·莫內(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印象派主要畫家,印象派運動領袖人物。 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蘭畫家,風格派運動幕後藝術家和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對後代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以幾何圖形為繪畫的基本元素。 奧德·納德盧姆Odd Nerdrum(1944年4月8日-)挪威畫家。他是一個引起爭議的人物。他宣稱自己的作品不是藝術,只是一種浮躁虛誇。他的作品中表達出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傳統,明顯受到了倫勃朗(Rembrandt)和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的影響。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1887年11月15日-1986年3月6日)是一位美國藝術家,被列為20世紀的藝術大師之一。歐姬芙的繪畫作品已經成為1920年代美國藝術的經典代表,她以半抽象半寫實的手法聞名,其主題相當具有特色,多為花朵微觀、岩石肌理變化,海螺、動物骨頭、荒涼的美國內陸景觀為主。她的作品中常充滿著同色調的細微變化,組成具有韻律感的構圖,某些時候歐姬芙畫中的物品外輪廓,讓觀者感到此物品的輕脆感。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年6月15日-1665年11月19日)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以《阿爾卡迪的牧人》為其代表作。常被簡稱做普桑。 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原名亞里山德羅·菲力佩皮(Alessandro Filipepi)是歐洲文藝復興早期的佛羅倫薩畫派藝術家。 讓·路易-安德爾·蒂奧道·熱里科 (法語:Théodore Géricault;1791年9月26日 - 1824年1月26日)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的先驅,對浪漫主義畫派和現實主義畫派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906年),法國人,是印象派到立體主義畫派之間的重要畫家。 塞尚由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介紹加入印象派,並參加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有人依他的風格也歸於後印象派。 塞尚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准確的相互關系中表現出來」。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藝術思想的體現,表現出結實的幾何體感,忽略物體的質感及造型的准確性,強調厚重、沉穩的體積感,物體之間的整體關系。有時候甚至為了尋求各種關系的和諧而放棄個體的獨立和真實性。 塞尚認為:「畫畫並不意味著盲目地去復制現實,它意味著尋求各種關系的和諧。」從塞尚開始,西方畫家從追求真實地描畫自然,開始轉向表現自我,並開始出現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流派,形成現代繪畫的潮流。 塞尚這種追求形式美感的藝術方法,為後來出現的現代油畫流派提供了引導,所以,其晚年為許多熱衷於現代藝術的畫家們所推崇,並尊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 瓦西里·伊凡諾維奇·蘇里科夫(ВасилийИвановичСуриков,1848年1月24日—1916年3月19日,俄羅斯著名畫家,1948年莫斯科國立美術學院更名為蘇里科夫美術學院。 蘇里科夫出生於西伯利亞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1876年畢業於聖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並且獲得一級藝術家稱號。成名作大部分取材於歷史事件,表現人民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 提香(Tiziano Vecelli約1477年 - 1576年8月27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的偉大畫家,威尼斯畫派的代表。 提香出生於義大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卡多列,10歲時隨兄長到威尼斯,在喬萬尼·貝利尼畫室學畫,與著名畫家喬爾喬涅同學。 蒂埃哥·委拉士開茲(又譯委拉斯貴支)(1599年6月-1660年8月6日)是文藝復興後期西班牙最偉大的畫家,對後來的畫家影響很大,弗朗西斯哥·戈雅認為他是自己的「偉大教師之一」。對印象派的影響也很大。 委拉士開茲的全名為蒂埃哥·羅德里開茲·德·西勒瓦·伊·委拉士開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出生於西班牙西南部的塞維利亞,父親胡安·羅德里開茲·德·西勒瓦是祖籍葡萄牙的小貴族、律師,母親羅里瑪·委拉士開茲是塞維利亞的貴族世家,依據當地習慣,姓隨父母中家世身份高的人,因此他隨母姓。 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 1917年7月12日-)美國當代重要的新寫實主義畫家,以水彩畫和蛋彩畫為主,以貼近平民生活的主題畫聞名,作品已被相當多的博物館、藝廊重視與收藏,包括了美國國家畫廊。他的全名是Andrew Nowell Wyeth。又譯作安德魯·奈維爾·維斯。 馬克·夏卡爾(俄語: МаркШагал; 白俄羅斯語: МойшаЗахаравч Шагала ;1887年7月7日-1985年3月28日),是超現實主義畫家之一。出生於俄國的猶太家庭。父母只靠著微薄的收大以養育10個子女,家境貧困。黑暗的木屋、迷信的鄉民、演奏著小提琴的人、牛、羊、雞以及馬等都存在於少年夏卡爾心中的,這一幕幕的印象,成為了他的創作泉源。 喬治·皮埃爾·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又譯做喬治·修拉, 1859年12月2日—1891年3月29日),是點彩畫派的代表畫家, 後印象派的重要人物。他的畫作風格相當與眾不同,秀拉的畫充滿了細膩繽紛的小點,當你靠近看,每一個點都充滿著理性的筆觸,與梵谷的狂野,還有塞尚的色塊都大為不同。秀拉擅長畫都市中的風景畫,也擅長將色彩理論套用到畫作當中。

C. 美術起源學說中的「模仿說」,它始於什麼

美術起源學說中的“模仿說”,它始於什麼?

美術發展到現在有一定時間了,因為美術可以鍛煉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修養以及涵養。同時可以凈化人們的內心,有的人很喜歡美術,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繪畫的時候,自己在創作的時候,自己的內心非常平靜,非常安逸,非常舒適。

D. 大藝術家有哪些

梵高。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及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主義等,都從他的主體在創作過程中的作用、自由抒發內心感情、意識和把握形式的相對獨立價值、在油畫創作中吸收和擷取東方繪畫因素等方面,得到啟發,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繪畫流派。 梵高摒棄了一切後天習得的知識,漠視學院派珍視的教條,甚至忘記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他陶醉於其中,物我兩忘。他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用全部身心,擁抱一切。梵高很晚才作為一位極具個性化的畫家而嶄露頭角,距他去世時只有八年。
編輯本段代表作
《向日葵》、《郵遞員魯蘭》、《 咖啡館夜市 》、《星月夜》、《包紮著耳朵的自畫像》、歐韋的教堂
《星光燦爛》、《梵高在阿爾勒卧室》等,都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以及強烈的個性和形式上的獨特追求。當時他的作品雖很難被人接受,卻對西方20世紀的繪畫藝術有深遠的影響。

E. 10位藝術大師,10個人生啟示,帶你領悟人生真諦,駛向美好的彼岸

羅曼·羅蘭說:「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於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

藝術史上每一件經典的畫作,都是藝術大師靈感和激情迸發的產物,它們喚醒我們的心靈,帶我們到身體無法抵達的遠方。

一個人的藝術修養越高,對美、對生命的感受和理解也就越深刻,而藝術大師們往往有著更敏感的心靈,對人生的真諦有著更敏銳的洞察力。

在此將與你分享 10位藝術大師 的畫作和人生故事,願你能夠有所領悟。

01

列奧納多·達·芬奇:為求知而求知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科學家、發明家達·芬奇,堪稱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思想深邃、多才多藝,在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幾何學、解剖學、生物學、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地質學、地理學、物理學、光學、力學、土木工程等領域都有顯著的成就。

達·芬奇的繪畫作品有一大一小兩幅最為著名:不到3張A4紙大的 《蒙娜麗莎》 和4米高、9米寬的 《最後的晚餐》 。

達·芬奇的古怪性格概括起來就是: 任性的完美主義 。他拖延著不交稿,一生都攜帶著《蒙娜麗莎》這幅畫,不斷修改完善,想起來就畫幾筆,直到死去。經現代技術分析,這幅畫的顏料有二十多層,「色彩透視法」和「暈塗法」都是在修改《蒙娜麗莎》的過程中被發明的。達·芬奇在題材上、技法上的探索和不斷創新,推動西方美術前進了一大步。

達·芬奇給我們的啟示是:為了探索而探索,為了求知而求知。他並非為了生存等原因去做這些,他測量了人體的每一個部分,計算了它們的比例關系,他研究啄木鳥的舌頭……這一切只是因為好奇,純粹的好奇。

02

阿爾布雷希特·丟勒:關注自我

Albrecht Durer

1471—1528

德國中世紀末期、文藝復興時期著名油畫家、版畫家、雕塑家及藝術理論家丟勒,他在二十多歲時的高水準木刻版畫就已經使他稱譽歐洲,被普遍認為是北方文藝復興中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丟勒一生創作了 近10幅自畫像 ,涵蓋了速寫、素描、版畫和油畫各種不同的手法,清晰地勾勒出他的一生,他也因此被稱為 「自畫像之父」。

丟勒的自畫像之所以能聞名世界,不僅僅是因為他英俊的容貌和高超的繪畫技巧,要知道,從中世紀以來,在西方基督教藝術里,畫像只能描繪神,而人被認為是醜陋卑微的,當時自畫像被認為是對藝術的褻瀆。丟勒卻認為: 藝術家是背負使命的天選之人,絕不能被世俗的輿論淹沒。 13歲的丟勒畫出了他人生的第一幅自畫像,這也是西方美術史上的第一幅自畫像。

丟勒用他的自畫像向世界宣告著他是誰,在文藝復興時期,這是關注自我價值的一種強有力的證明。關注個體,充滿顛覆的勇氣,是丟勒這樣的文藝復興先驅給我們留下的啟示。

03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

米開朗基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與拉斐爾和達·芬奇並稱「文藝復興後三傑」。他追求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影響了三個世紀的藝術家,代表作有 《大衛》《創世紀》 等。

與達·芬奇生在同一時代的米開朗基羅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好勝的他即使拼盡全力,也想要跟達·芬奇爭個高下。創作西斯廷天頂畫的時候,他隻身一人在腳手架上,挺著脖子昂著頭,花了整整4年的時間,才留下了這幅 面積大約500平方米,超過300個人物的史詩級巨作 。他用行動告訴我們,追求藝術不僅僅是靠天賦,克服孤獨和勞苦帶來的磨難也同樣重要。正如他所說的:「如果知道我為精通技藝所付出的努力,就不會感覺如此神奇了。」

米開朗基羅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精神的有力證明,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身體力行地去實踐看似不可能的想法。

04

拉斐爾·桑西:跨越式成長

Raffaello Santi

1483—1520

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並稱為「文藝復興三傑」,拉斐爾在他僅有的37年的生命歷程中,創作了300多幅精彩絕倫的作品,特別是他那些以聖母為主題的畫作, 在神性之餘賦予瑪利亞母性的光輝和女性的溫柔之美 ,將古典主義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經過後人的考證,拉斐爾在作畫的時候使用了「暗箱」技術,暗箱是一種光學儀器,類似於現在的投影儀,可以把圖像投放到指定的平面上,這樣可以大大提升繪畫的效率。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有時候不一定非得死磕,要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也正是拉斐爾在短暫的生命中如此高產的原因所在。

我們並不否認高手的才華與努力,但真正讓他們成為大師的,是他們有意無意地做出的正確的選擇,以及選擇背後隱藏的規律的偉力,這放大了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實現了跨越式成長。

05

讓 - 弗朗索瓦·米勒:回歸平凡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

讓 - 弗朗索瓦·米勒,法國巴比松畫派創始人之一,以表現 「農民題材」 而著稱,他是最受中國觀眾喜愛的畫家之一,他創作的鄉村風俗畫,在法國畫壇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米勒的作品像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法國19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農村的面貌,歌頌了農民,描繪了勞苦階級的命運和悲傷,既描繪了他們淳樸、熱愛勞動的本質,也表現了他們保守、虔誠、逆來順受的弱點。

當時,法國剛剛經歷了工業革命,工業的風頭完全蓋過農業。可是這時,米勒卻反過來,俯下身關注那些被時代拋棄的農民,認認真真地描繪平凡的人和平凡的生活。在米勒的畫里,有最原始的人對大地,對自然,對生活的感念,只有回歸到平凡,我們才能領悟到生命的真諦。

06

克勞德·莫奈:敢於顛覆

Claude Monet

1840—1926

法國著名畫家莫奈,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尤其擅長光與影的表現,「印象」一詞便是源於他的名作 《印象·日出》 。

莫奈身上最突出的標簽便是「顛覆」,莫奈顛覆了傳統的繪畫技法,顛覆了繪畫的題材,甚至顛覆了畫家的作畫習慣,創作了全新的繪畫形式。

莫奈發明了一種叫作「色彩分割法」的作畫方法,把本來應該調和在一起的顏料,不經過調和就直接畫在畫布上,站遠一點看他的畫,那些色塊會因為我們眼睛的「視覺混合」調和在一起,渾然一體,十分亮麗。

醉心於大自然的莫奈還顛覆性地創造了一種新的繪畫形式——連作,他會圍繞一個主題連續作畫,表現同一個場景一年四季、白天黑夜的不同樣貌。一個乾草垛,他就不知疲倦地畫了30多幅,還有他的集大成之作 《睡蓮》 ,一共有近200幅。憑借對大自然的愛和對藝術的創新追求,莫奈翻開了西方美術史新的一頁。

07

皮埃爾 - 奧古斯特·雷諾阿:美是永恆

Pierre Auguste Renoir

1841—1919

印象派著名畫家雷諾阿最擅長人物畫,他筆下的人物甜美、悠閑,有著明亮的臉龐和細膩的雙手。在他的作品中很少見到人間疾苦,大多充滿著溫暖和微笑,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創作帶給人們愉悅和滿足。

但雷諾阿在47歲的時候就患上了風濕病,此後30年,他每一天都飽受風濕骨痛的折磨,69歲時,他甚至全身癱瘓,再後來僵硬變形的手指連畫筆也夾不住了,他不得不讓家人把畫筆塞進他的指縫里,靠轉動手腕作畫。但他沒有被病魔打敗,而是繼續著他對美好的追求,他說: 「痛苦易逝,但美永恆。」 只有內心感受到世界美好的畫家,才能用筆把歡樂帶給世人。

既然痛苦總是不可避免,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朝美的方向看呢?只要心裡有光,光就會照進我們的心裡。

08

亨利·盧梭:超越規則

Henri Rousseau

1844—1910

亨利·盧梭,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他40歲才開始自學畫畫,他的畫作帶有天真和原始的特色,大名鼎鼎的畢加索和馬蒂斯都是他的忠實追隨者。

盧梭的畫看起來十分粗糙,未經科班訓練的他不擅長處理人物的四肢,甚至會扭曲他們的比例,但有評論家說:「自學成才的盧梭因為笨拙的構圖和透視而受到嘲笑。但如果他受過訓練,我們所知道的現代藝術可能永遠不會發生。」

有人困於生活的瑣碎庸庸度日,也有人不甘平庸,在彷徨中奮力向前。盧梭在他的畫中為我們開辟了一個逃離單調現實的夢幻世界,這就是藝術創作的魅力所在。

09

保羅·高更:仰望月亮

Paul Gauguin

1848—1903

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高更,與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高更的畫作呈現 單純朴實的平面化特徵 ,形象高度概括、簡潔又形神兼備,富有形式感、秩序感、韻律感及節奏性,具有強烈的裝飾性和形式美感,他對色彩的使用啟發了綜合主義,也為原始主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高更後來去了遠離都市的塔希提島,在那裡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在塔希提島,高更找到了一直追求的東西——一種沒有經過規則和文明束縛的生命力。他畫中有五顏六色的熱帶叢林和熱帶島嶼原住民,他的畫彷彿脫離了西方美術史,將我們捲入另一個時空。

在文明不斷前進時,也許只有回溯原始,我們才能認清自己,找到繼續前行的動力。毛姆把高更的故事寫成了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當人人都在看著地上的六便士時,總要有人先抬頭看到月亮。

10

文森特 • 梵高:絢爛燃燒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荷蘭後印象派著名畫家梵高的畫作帶有強烈的力量和感召力,色彩艷麗奔放,造型狂野誇張,筆觸粗獷厚重,直率而又單純的表現方式,好似在激情的支配之下隨意揮灑而得,他的作品深深影響了20世紀的表現主義和野獸派繪畫。

生命的許多時間里,梵高貧病交加,但透過他的畫作,我們看到的是他飽滿而熱烈的心靈,是最純粹的情感流淌,是源源不絕的熱切期待和渴望,梵高說: 「完美的作品,是從藝術家的靈魂中誕生的。 我寧願在激情中死去,也不願在平庸中苟活。」世人愛梵高,是因為他用短暫的生命,詮釋了對生活的無盡熱愛。

叔本華曾說:「生命的痛苦無法避免,但它是生命的肯定因素,人經歷過痛苦反而能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苦難並不完全是讓人悲傷的壞東西,一切的苦難都為梵·高點燃了藝術生命里熊熊燃燒的火焰。

生命短暫,藝術永恆。歷史上的名畫浩如煙海,每個時代都有著動人心魄的作品。如何知道哪些名畫值得看,並看懂這些動人心魄的名畫呢?在此給你推薦一部很有分量的圖書——《致敬大師》系列。

《致敬大師》系列全四冊

色彩風景+色彩靜物+速寫人物+素描肖像

致敬西方大師經典

欣賞臨摹常備工具

全彩高精印刷

千幅大師畫作

這是一套適合臨摹和欣賞的西方藝術大師畫冊。全套書包含四本,分別為《致敬大師:色彩風景》《致敬大師:色彩靜物》《致敬大師:素描肖像》《致敬大師:速寫人物》。作者團隊曾前往歐洲,考察歐洲各大博物館,拍攝了幾千張歐洲名畫及建築的實景照片,最大限度還原世界名作。本套書可用於欣賞,也可作為繪畫訓練的實用手冊,更能當作一部簡明的西方繪畫史閱讀。

畫作按照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流派順序編撰,全面呈現西方近500年來的大師作品,我們將順著人類文明發展的脈絡,去遇見許多藝術家。

全書12開精彩呈現,全彩高精印刷,讀者可近距離觀看大師們高超的繪畫技巧與風格,從而提升繪畫技巧與藝術鑒賞力。把這套書帶回家,就像擁有了一個全世界藝術藏品的小小博物館。

參考資料:

《致敬大師》系列(出版:江蘇人民出版社)

F. 提出西方「藝術摹仿理念」的人是誰

柏拉圖。

柏拉圖在理想國里就提出「藝術模仿」的批判──「理念」才是唯一真實的存在,自然只是理念的影子,而模仿自然的藝術卻是影子的影子,失真太遠,理應排斥。他舉例說有三種床:神造的床,木匠造的床,還有藝術家表現的床。只有神造的床是床的理念,是真實的,木匠只是根據床的理念設製造出現實的床,而藝術家表現的床只是模仿現實中的床的外形。

G. 百變大咖秀里一期里有模仿蔡依林的大藝術家的是哪期

121122 百變大咖秀 王祖藍模仿蔡依林 《大藝術家》
130214 百變大咖秀 李亞男模仿蔡依林 《大藝術家》

共兩期
望採納

H. 《大藝術家系列·高更》:以專業視角解讀後印象派大師

《大藝術家系列·高更》有別於傳統的傳記或圖鑒,是面向設計師等藝術類專業人士的,系統介紹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保羅·高更人生經歷、生活軼事和藝術創作歷程的一本獨具藝術風格的圖書,以專業視角解讀了這位後印象派大師。

《大藝術家系列·高更》這本書的主打色是「綠」,那是一種屬於熱帶植物的、充滿生命力的特殊綠色。書的封面選用了一幅高更中期的作品《帶光環的自畫像》,這是他最重要、最激進的作品之一,也最適合展現他在新美學體系中傲視群雄的特色。畫像濃郁熱烈的配色,與背景綠色的碰撞,更加彰顯了高更的個性。

在《大藝術家系列·高更》中,介紹了高更五個人生階段的經歷、生活軼事和藝術創作歷程。這五個階段按時間順序依次是:不務正業的股票經紀人、四處漂泊的實驗畫家、風格自成一派的藝術家先鋒、遠古神話與傳說的鐫刻師、逃離現代文明的不羈靈魂。同時,書中還精選了高更的私人書信、珍貴訪談和評論文章,搭配他的人生足跡地圖、朋友圈,重現了他的藝術之旅。據官方介紹顯示,書中共收錄了200多幅高清油畫、木刻版畫、草圖和多部雕塑、陶藝作品,配套70張9色色譜,可供讀者以更專業的欣賞視角感受高更的藝術魅力。

我會被這本《大藝術家系列·高更》吸引,首先是對高更的真實人生經歷好奇,想知道他的人品究竟是不是真像毛姆創作的《月亮與六便士》中男主人公那樣差?另外,我也很想知道他和文森特·梵高之間的友誼與矛盾在他的人生中是如何被描述的?

相信很多人都應該知道,《月亮與六便士》中男主人公是以高更為原型創作的。那是一個厚顏無恥、麻木不仁、自私自利、冷酷無情、忘恩負義等一堆貶義詞都不足以概括的卑劣角色。如果只用一個詞形容他,我覺得還是「混蛋」更合適。不僅因為他拋妻棄子,本就給人留下沒有責任感的印象,更可惡的是他還破壞了恩人的感情,導致對方家破人亡。看過《月亮與六便士》的人,都難免會對高更的真實情況產生疑惑,想要在高更的人生經歷中尋找與小說相似和不同的情節。

可悲的是,高更雖有藝術才華,卻不是個好人。據《大藝術家系列·高更》中所述,高更的原配妻子梅特前後總共為他生育了五個孩子,原本作為股票經紀人的他,後來為了追求藝術夢想,毅然決然地拋下了妻兒。尤其是在他的愛女阿琳離世後,因幾個月後他才得知消息,悲痛欲絕的他從此與梅特斷絕來往。從離開家起,他身邊的情人一個接著一個,其中更不乏為其生兒育女的。甚至有14歲的少女與他同居,後來也為他生了孩子。

最誇張的是《月亮與六便士》中勾引好友妻子的情節竟然也有真事,當事人就是舒芬尼克爾。此人與高更初識時是業余畫家同事,但其實他也是法國印象派藝術家、畫家、藝術教師和藝術收藏家。據《大藝術家系列·高更》中所述,舒芬尼克爾可是最早影響高更自學油畫的人之一。在高更與妻子梅特鬧矛盾時,也是此人收留了他。就算是最後和他鬧翻,對方仍同意擔當他的經紀人,為他保管和銷售作品。明明對方是因為不滿他勾引人家的妻子,才拒絕投資他夢想的「熱帶畫室」。他還理直氣壯地大肆辱罵對方,並宣告結束兩人長達20年的友誼。能做到如此厚顏無恥,又如高更這般理直氣壯的人,實屬罕見!

再有就是高更和梵高的友誼與矛盾問題。在梵高的多次邀請下,以及梵高弟弟提奧答應每月提供經濟援助,高更終於前往阿爾勒著名的「黃屋子」,開始了一段與梵高同住、一起創作的生活。期間,他在繪畫時學習梵高,使用更明亮的顏色和厚重的筆觸。但隨著二人交流的深入,他們在藝術上的分歧也越來越明顯了。

梵高需要在戶外作畫,創作的主題就在眼前的風景中。高更則認為要用頭腦作畫,他在給舒芬尼克爾的信中說道:「不要太直接地描繪自然。藝術是抽象的,從自然中提取出來的同時需要想像,要更多地關注創造的過程而不是結果。」這種藝術上的分歧,令他們經常吵架,最終導致了梵高割耳事件的發生。而高更與此事肯定是脫不了關系的,正是在他的精神折磨下,梵高才越來越失控。

高更與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既然他和梵高是這種「相愛相殺」的關系,和塞尚的關系如何呢?據《大藝術家系列·高更》中所述,高更非常欣賞塞尚,收藏了他不少作品。高更認為塞尚的色彩具有「東方繪畫」的特點,評價塞尚是「一位本質上神秘的東方人」,但塞尚卻把高更的評價理解為嘲諷。

高更資產階級的身份,以及對塞尚評論家好友埃米爾·左拉的輕視,都讓塞尚感到不滿。他更看不慣高更對自己畫作的模仿,擔心高更會偷走他創作的靈感。塞尚的擔心並不是杞人憂天,高更這一時期常常借鑒其他畫家的作品,亦步亦趨地模仿他們獨具風格的構圖、色彩和筆觸。

不管是對塞尚還是梵高,高更都從他們的作品當中學習、借鑒、模仿繪畫的風格。用現在人的眼光看,這就是公然抄襲、剽竊。而且他不是像別人那樣低調、偷偷摸摸地模仿,他就是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地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不斷通過模仿逐漸掌握繪畫的技巧,並將自己的喜好融入其中,從而最終形成了他獨有的風格。

《大藝術家系列·高更》整本書中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高更還曾投身新聞事業,為當時的法國政治月刊撰寫評論文章,諷刺塔希提的法國殖民當局。這段經歷只能算是他藝術人生當中的一段小插曲,但他卻也從中受益良多。而他能有那樣尖銳的政治見解,也是源於原生家庭的耳濡目染。他的這些想法不僅體現在了他的評論文章中,也影響了他畫作的思想深度。

I. 世界上有哪些偉大的藝術家五個就夠了

可以參考一下

達·芬奇 (1452—1519年)
列奧納多·達·芬奇是人類智慧的象徵,他懷有神靈般的無限理想,試圖重新創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廣大無垠,解釋世界的奧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負是發現一切、研究一切、創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條沒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滿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臨終前心酸地說過:「我一生從未完成一項工作。」列奧納多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小鎮,因此取名叫芬奇,5歲時能憑記憶在沙灘上畫出母親的肖像,同時還能即席作詞譜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場的人贊嘆不已。父親安東尼奧律師認識到兒子的繪畫才能,決定送他進佛羅倫薩藝術家委羅基奧工作室學習。在那裡,他不僅接受繪畫、雕刻、建築藝術的教育,還受到其他科學的影響。芬奇在委羅基奧工作室曾經研究過雞蛋的明暗變化關系,發現了明暗漸進畫法。他在委羅基奧工作室度過了6個年頭,成長為具有現代科學思想和勇於探索的人類智慧的典範。芬奇在佛羅倫薩是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他一心想要把他的藝術和智慧帶進現實世界,光彩照人。他在31歲那年寫信給米蘭大公魯多維柯·斯弗查,在信中列舉了自己的各種才能,最後他還表示可為大公的父親塑造一座騎馬像,成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 型雕像。大師41歲時完成這一巨作的土製塑像,因沒有足夠的銅鑄造而使巨作終未完成,1499年法軍入侵時被毀,否則將成為世界一大奇跡。大公對他的天才和辛勤勞動酬謝不是金幣,而是金言玉語,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為了安慰他,請他為米蘭格雷契寺院食堂畫幅畫,這就是《最後的晚餐》。如果說《最後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畫,那麼芬奇在 51歲時自米蘭重返佛羅倫薩而作的 《蒙娜麗莎》則無愧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偉大的肖像畫。這兩件譽滿全球的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達·芬奇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創造平面形象的立體感。他曾說過:「繪畫的最大奇跡,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出凹凸感。」他使用圓球體受光變化的原理,首創明暗轉移法(亦稱明暗漸進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過渡是連續的,像煙霧一般,沒有截然的分界,《蒙娜麗莎》是這種畫法的典範之作。瓦薩利認為這種明暗畫法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芬奇的一生始終在探索藝術的高貴氣質,只有在美的創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滿意足。15世紀義大利的科學與理智、美的追求與創造,由於達·芬奇而登峰造極。可是大師的才能到了晚年並沒有受到重視和賞識,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傷心。1515年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佔領米蘭時,邀請大師赴法國定居克魯堡,應聘為宮廷畫家。大師1519年客死異國,終年67歲。他的學生佛朗西斯柯·穆埃基說:「芬奇的死,對每一個人都是損失,造物主無力再造一個像他這樣的人了。」

《 蒙娜麗莎》(約1503-1506)(木板油畫 77 x 53厘米)
據說,法國著名的盧浮宮有三件寶:一是《米洛斯的阿芙羅狄德》;二是《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三是《蒙娜麗莎》。前兩件作品出於誰人之手一般人並不確知,但是,《蒙娜麗莎》出自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卻幾乎家喻戶曉。"蒙娜麗莎"那神奇而專注的目光,那柔潤而微紅的面頰,那由內心牽動著的雙唇,那含蓄、模稜兩可的微笑,總讓人琢磨不透……
據史料記載,"蒙娜麗莎"是當時佛羅倫薩著名的銀行家佐貢多的妻子。達·芬奇為了喚起她發自內心的情感,曾經請到了鋼琴師為她演奏、丑角為她表演。但是,這個見多識廣,冷漠、理性的女人並沒有使畫家得到他想要捕捉到的東西,為此,畫家不得不將畫作斷斷續續地延遲了三年。有一天,這個富貴人在翻閱畫家草圖的時候,忽然發現了畫著鴨掌的圖畫,她感到非常疑惑。畫家說,這是他為研究和設計飛行器而畫的,因為水流和氣流;水浮力和大氣浮力;鴨子在水中滑行和飛禽在空飛翔有某種相似之處。鴨掌滑水動作雖然簡單,但隱藏著飛行器飛行的某種秘密。這個冷漠、理性的女人聽到這番話,又想到飛行器一旦設計成功,人類將可以在空中自由飛翔的情景……頓時,引起了很大震動,並由衷地發出了微笑。這一難得而發自內心深處的微笑立即被達·芬奇捕捉到了,並把它成功地塑造了出來。 其實,達·芬奇筆下的這一使人難忘的"微笑"已不是具體的佐貢多夫人的表情了,而是一種具有抽象意義、普遍意義和典型意義的,是"蒙娜麗莎"所有的,是達·芬奇所有的,也是我們大家所共同擁有的人性特質的某種精微的東西。也許,這就是《蒙娜麗莎》巨大魅力的所在。非常明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繼承了希臘古典主義莊重、典雅、均衡、穩定和富有理想化、理性化的表現規范;但它又進一步突破了希臘古典藝術在人本特質上的局限,為使後來的藝術更進一步走向現實,走向客觀,走向更深層,更內在,更微妙的表現樹立了楷模。

《最後的晚餐》(約1498)(壁畫 460 x 880 厘米)
在慶祝逾越節的前夜,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坐在餐桌旁,共進慶祝逾越節的一頓晚餐。 餐桌旁共十三人,這是他們在一起吃的最後一頓晚餐。
在餐桌上,耶穌突然感到煩惱,他告訴他的門徒,他們其中的一個將出賣他;但耶穌並沒說他就是猶大,眾門徒也不知道誰將會出賣耶穌。
義大利偉大的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是所有以這個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這幅畫,是他直接畫在米蘭一座修道院的餐廳牆上的。 沿著餐桌坐著十二個門徒,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種悲傷的姿勢中攤開了雙手,示意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
大多數門徒在激動中一躍而起,而耶穌的形象卻是那麼的平靜。我們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輪廓襯托在背景牆的窗子里,通過窗子,我們看見恬靜的景色,湛藍的天空猶如一隻光輪環繞在耶穌的頭上。
在耶穌右邊的一組中,我們看到一個黑暗的面容,他朝後倚著,彷彿從耶穌前往後退縮似的。他的肘部擱在餐桌上,手裡抓著一隻錢袋。我們知道他就是那個叛徒,猶大.伊斯卡里奧特。
猶大手中的錢袋是他的象徵,它使我們想起,他就是為耶穌和其他門徒保管錢財的人,錢袋裡裝著出賣耶穌得來的三十塊銀幣的賞錢。
即使他沒有拿著那隻錢袋,我們也能通過達.芬奇的繪畫方式,辨別出這個罪惡的敵人猶大。
猶大的側面陰影旁是聖.彼得,我們也可以看見他一頭銀絲與一副白晰的手,他向年輕的聖.約翰靠去。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著一把刀,彷彿在偶然中,刀尖對著猶大的背後。 聖.約翰的頭朝彼得垂著。在所有門徒中,他是耶穌最喜愛的一個。約翰象耶穌那樣平靜,他已經領悟了他主人的話。
耶穌左邊是小雅各,他力圖去理解他所聽到的可怕的話,他兩手攤得大大的驚叫了起來。
從小雅各的肩上望去,我們看到了聖托馬斯,疑惑不解的托馬斯,他懷疑的神色通過他豎起的手指表現出來。
小雅各的另一邊,聖.菲利普往耶穌靠去,雙手放在胸前似乎在說:」你知道我的心,你知道我是永遠不會出賣你的。」他的臉由於愛和忠誠而顯出苦惱的神情。
圍著耶穌的這六個門徒,處於故事的發生的中心。
巴塞洛繆與老雅各的身體向他們傾著,而他們身旁的老安德魯並沒有站起來,但他想聽聽,於是便舉起手似乎要求安靜。
右邊還剩下最後三個門徒,他們正在討論有關耶穌說的那句話,他們的手指也指向餐桌的中央。
他們所看到的這一切,均發生在這幅偉大的作品之中,但每次當我們欣賞它時,都會從門徒的感情與性格中獲得新的含義。

《岩間聖母》(約1503-1506)(祭壇畫189.5 x 119.5厘米 )現藏倫敦國立美術館。
此畫是應一宗教團體之請而為米蘭的聖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間禮拜堂作的祭壇畫。此畫以聖母居圖中央,她右手扶嬰孩聖約翰,左手下坐嬰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後,構成三角形構圖,並以手勢彼此響應,背景則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點綴其間,洞窟通透露光。此畫雖屬傳統題材,然表達手法和構圖布局皆表明達.芬奇的藝術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畫,煙霧狀筆法的運用,科學地寫實以及透視,縮形等技術法的採用,表明了他在處理逼真寫實和藝術加工的辯證關系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這幅畫是標志達.分奇盛期創作開始的作品。

列奧納多·達·芬奇和他的畫

蒙娜麗莎

最後的晚餐

聖母子和聖安妮

抱貂女郎

岩間聖母

母與子

米開朗琪羅(1475~1564)
Michelangelo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雕刻家,畫家,建築師。1475 年3月6日生於阿雷佐附近的卡普雷塞,1564年2月18日卒於羅馬。早年在佛羅倫薩畫家D.吉蘭達約的作坊當學徒,後因愛好雕刻轉入以保存古雕刻遺物最多的美第奇庭園工作。早期作品是17歲時創作的浮雕《階梯旁的聖母》和《山陀兒之戰》,粗朴壯實,沉靜莊重,深得古典風格的真髓,表明他一開始就追求強烈運動中的人體表現。

米開朗琪羅雕像

1494~1499年米開朗琪羅游學威尼斯 、羅馬所作《 酒神像》、《哀悼基督》更顯露其卓越才華,以致整個羅馬藝壇都難以相信這些傑作是出自他的手。1501~1505年主要在佛羅倫薩,雕像《大衛》和市政廳壁畫《卡西納之戰》、《神聖家族》都是不朽之作。其中《大衛》凈高 4.1米,以完全的裸體表現傳說中猶太少年英雄大衛戰勝敵人哥利亞的故事。大衛體態壯偉,有堅如鋼鐵之意,寓意力抗強權、捍衛祖國的佛羅倫薩人民,具有顯明的政治意義。此作原計劃置於大教堂作為裝飾雕塑,但因塑造極為成功,政府決定將其安放在市政廳大門前,作為城市的象徵;後為保護原作,已移至佛羅倫薩美術博物館 。1505 年米開朗琪羅應邀赴羅馬,為教皇尤里烏斯二世設計和製作陵墓雕刻,因計劃幾經變遷,雖為此斷斷續續工作約40年而未能完成,這是他終身的一大遺憾。
1508年米開朗琪羅接受教皇和政府任務,為西斯廷禮拜堂頂壁繪制壁畫。為了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經過多次斗爭,使教皇保證不再干擾他的工作 , 在取得充分創作自由之後,他以無比的激情投入創作 。整個壁畫以宏偉的建築結構作邊框 ,把整個長方形大廳的屋頂劃成中央和周圍兩大部分,並以中央為主,全部繪以宗教故事和人物形象 。中央是取材於《聖經》中從開天闢地到洪水方舟故事的 9 幅畫,周圍是12男女先知、摩西、大衛等,全部繪畫面積 500 多平方米,塑造了多數比真人還大的343個人物形象。在長達4年的繪制過程中,他拒絕助手協作,一切親自動手。艱苦的創作獲得了高度評價。壁畫揭幕之後,舉世公認為空前之作。藝術界更認為他所塑造的氣魄宏偉、體態健壯、具有強力意志與力量的眾多人物形象,是文藝復興盛期美術最完美的創造。

西斯廷小禮堂頂畫

他的建築設計,大膽運用古典柱式,開創了一代新風,並且善於突出柱式結構的立體感,對日後的巴洛克建築有很大影響。
米開朗琪羅晚年除負責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工程外,還參與了法爾內塞宮、皮亞城門和卡皮托廣場的建築設計。其中代表作是為聖彼得大教堂大廳設計的大圓頂。這個大圓頂底座以古典風格裝飾,檐部屏板雕以花環,給人以堅實富麗之感;圓頂本身外形曲線富有生氣,是他在建築設計方面體現固有的雄偉有力的藝術風格的典範之作,為以後歐美各國的大教堂和政府大廈的屋頂建築樹立了樣板。其他重要作品還有晚年創作的祭壇畫《最後審判》和為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陵墓所作雕刻;這座陵墓雖未完成,但許多雕刻卻是他最成熟的作品,如《摩西》、《垂死的奴隸》以及其後為美第奇家族墓室雕刻的《晝》與《夜》和《旦》與《夕》等。

PHAELraphaell

拉斐爾

拉斐爾(1483~1520) Raphael 義大利畫家。1483年4月6日生於烏爾比諾 ,1520年4月 6日卒於羅馬 。原名拉法埃洛·聖喬奧 。自幼隨父(烏爾比諾公爵的宮廷畫師)學畫,後又轉入佩魯吉諾門下,1500年出師。 拉斐爾早期作品就顯露出非凡的天才。21歲時畫的《聖母的婚禮》不僅表明他充分吸收了佩魯吉諾的藝術精華,而且後來居上,無論構圖與形象塑造都有所創新。尤其是畫面的平衡,背景的描繪,聖母瑪利亞及其夫約瑟形象的端莊、文雅,均為前輩畫家作品中所罕見。

1504 ~1508 年他居留佛羅倫薩,那裡一度恢復的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了他。同時他對各畫派大師的藝術特點均認真領悟,博採眾長,特別傾心學習達·芬奇的構圖技法和米開朗琪羅的人體表現及雄強風格,使其獨具古典精神的秀美風格日趨成熟,從而迅速取得了和達·芬奇、米開朗琪羅鼎足而立的巨大成就。他的一系列聖母畫像,和中世紀畫家所畫的同類題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而體現了人文主義思 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帶金鶯的聖母》(藏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草地上的聖母》(藏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和《花園中的聖母》( 藏盧浮宮博物館)。1512~1513年繪成的大型油畫《西斯廷聖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聖母、聖徒組成的三角形構圖,莊重均衡,聖母和耶穌的體態健美而有力量,表現了母愛的幸福與偉大。另一幅更為高大的是祭壇畫形式的《福利尼奧的聖母》和稍後創作的《椅中聖母》、《阿爾巴聖母》,都堪稱是他完美無缺的作品 。

1509年後,他被羅馬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邀去繪制梵蒂岡皇宮壁畫,其中簽字廳的壁畫最為傑出。這批遍布大廳四壁 和屋頂的繪畫,分別代表了人類精神活動的4個方面:神學、 哲學、詩學和法學,作品除發揮了他特有的繪畫風格外,還特別注意到了繪畫表現與建築裝飾的充分和諧,給人以莊重顯明、豐富多彩之感。這期間重要作品還有為埃利奧多羅廳繪制的《埃利奧多羅被逐出神殿》和《波爾申納的彌撒 》,為火警廳繪制的《波爾戈的火警》和為法爾內西納別墅繪制的《加拉泰亞的凱旋》等。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色運用 都達到了新的境界,被譽為古今壁畫藝術登峰造極之作。拉斐爾23歲時自畫像《西斯廷聖母》 他的肖像畫也有很高成就。特點是形神兼備,氣韻盎然。 多採用微側半身姿態,將背景隱去,唯以人物自然親切的神態突出於畫面。代表作為《卡斯蒂廖內像 》和《披紗女子像》。前者描繪一位學者,其優雅的風度和深厚的學識表現得淋漓盡致。後者描繪的是一位女郎,她的容貌和作者筆下的聖母形象近似,但典雅的服飾,健美的體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生活中的女性。1520年春 ,他已患重病 ,仍在繪制《基督變容》,雖未能完成,但出自其手的部分仍光輝照人,氣勢磅礴,表明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不斷探索、豐富和完善自己的風格。

J. 世界藝術名人可以簡單模仿的人物名畫藝術方面的名人中國藝術家有哪些人

戴帆(DAI FAN)世界殿堂級藝術大師,現生活並工作於北京和紐約,涉及空間藝術、概念藝術、雕塑、裝置藝術家。是最具意義的當代前衛藝術家之一,以藝術方式對人類歷史文化未來一位重要的思想者。作品涉及多種媒介,從雕塑、繪畫並通過表演延伸到影像及文字中。

閱讀全文

與哪些大藝術家剛開始模仿了好多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