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世界上藝術性最高的石窟是哪裡

世界上藝術性最高的石窟是哪裡

發布時間:2023-02-15 22:22:38

1. 四大石窟分別是哪四個

四大石窟分別是: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四大石窟是以中國佛教文化為特色的巨型石窟藝術景觀。

四大石窟分別是哪四個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

甘肅敦煌莫高窟:是集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佛教藝術石窟。莫高窟是中國、也是世界現存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被稱為「世界藝術寶庫」。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

2. 關於龍門石窟的資料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龍門石窟造像多為皇家貴族所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儀態雕刻的盧舍那大佛,以及在洛陽皇宮紫微城建天堂的消息傳入日本後,聖武天皇發願「朕亦奉造」,在奈良建立東大寺。

另有孝文帝為馮太後鑿古陽洞、蘭陵王孫於萬佛洞造像、李泰為長孫皇後造賓陽南洞、韋貴妃鑿敬善寺、高力士為唐玄宗造無量壽佛等。

龍門石窟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的趨勢,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又經歷天竺、新羅、吐火羅、康國等國家營造,發現有歐洲紋樣、古希臘石柱等,堪稱全世界國際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龍門石窟的價值影響:

龍門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葯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它以自身系統、獨到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

在它之前的石窟藝術均較多地保留了犍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的成分,而龍門石窟則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雲岡石窟風范,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深厚的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

所以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一開始就融入了對本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悟性與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堪稱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里程碑」。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貴族擁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條件,他們所主持開鑿的石窟必然規模龐大,富麗堂皇,匯集當時石窟藝術的精華,因而龍門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3. 敦煌莫高窟為什麼被稱為世界公認的藝術寶庫之一

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東南2 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迄令保存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歷時一千多年的多種類型洞窟735個,其中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唐宋木構窟檐5座。1900年, 於藏經洞(今編號第1 7窟),發現西晉至宋代經、史、子、集各類文書及繪畫作品5萬余件。莫高窟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宏大、內容最豐富、藝術最精湛、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一個有1600餘年歷史的曠世奇葩。1987年12月,甘肅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 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 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 飛天4000餘身, 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 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 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二十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 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
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最廣泛的題材是尊像畫,即人們供奉的各種佛、菩薩、天王及其說法相等;佛經故事畫,是以佛經中各種故事完成的連環畫;經變畫,是隋唐時期興起的大型經變,綜合表現一部經的整體內容,宣揚想像中的極樂世界;佛教史跡畫,表現佛教在印度、中亞、中國的傳說故事和歷史人物相結合的題材;供養人畫像,即開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這是一部肖像史。
在莫高窟各個時代的壁畫中,有反映當時的一些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衣冠服飾制度、古代建築造型以及音樂、舞蹈、雜技的畫面,也記錄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事實,為研究4世紀到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莫高窟的壁畫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盛唐時期的壁畫水平最高。供參觀的洞窟較有影響的是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200窟、428窟等。西方學者將敦煌壁畫稱作是「牆壁上的圖書館」。
莫高窟的開鑿始於公元366年。據記載,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樂囫柱杖西遊至此,見千佛閃耀,心有所悟,於是,鑿下第一個石窟。從十六國到元朝,石窟的開鑿一直沿續了十個朝代,1500年,至今,樂樽的那個石窟早已無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經過風沙侵蝕仍保存著十個朝代的750多個洞窟,窟內壁畫四萬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餘身和唐宋窟檐木構建築五座。此外,還有藏經洞發現的四、五萬件手寫本文獻及各種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絹畫、版畫、刺綉和大量書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藝術作品一件件陣列起來,便是一座超過二十五公里長的世界大畫廊。
莫高窟的彩塑多屬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盤事跡的造像。因為莫高窟的岩質疏鬆,無法進行雕刻,工匠們用的是泥塑。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來,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為珍貴難得。
另外還有民族傳統神話題材及各種各樣的裝飾圖案。從壁畫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階層的各種社會活動,如帝王出行、農耕漁獵、冶鐵釀酒、婚喪嫁娶、商旅往來、使者交會、彈琴奏樂、歌舞百戲……世間萬象,林林總總。
莫高窟作為藝術的寶庫,不同時代的藝術風尚在這里匯集成斑斕景觀。敦煌唐代藝術代表了中國佛教藝術最璨爛的時代,外來的藝術與中國的民族藝術水乳交融,敦煌唐代藝術空前豐富多彩。那雄偉渾厚高達十幾米的巨大佛像;靈巧精緻僅有十餘厘米的小菩薩;場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經變;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的單幅人物畫無都使人印象深刻。
在敦煌壁畫中所描繪的當時的一些社會生活場景,反映了我國古代狩獵、耕作、紡織、交通、作戰以及音樂舞蹈等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各個方面的內容。壁畫中各類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歷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資料。壁畫中所繪的大量的亭台、樓閣、寺塔、宮殿、城池、橋梁和現存的五座唐宋木結構檐,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形象圖樣和寶貴資料。我國的雕塑和繪畫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美術史上記載許多著名畫家的作品多已失傳,敦煌藝術的大量壁畫和彩塑為研究我國美術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它與埃及金字塔,希臘雅典神廟,印度泰姬陵,柬埔寨吳哥窟等世界藝術寶庫被稱為世界公認的藝術寶庫。

4. 世界三大名窟

三大石窟一般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敦煌莫高石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 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 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

莫高窟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飛天40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
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
本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1987年12月,莫高窟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石窟始建於公元453年的北魏時期,佛教高僧曇曜來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剛巧遇到文成帝的車隊,他的袈裟被馬咬住。文成帝認為這是「馬識善人」,便對曇曜以師待之。曇曜建議在武周山開鑿造像,弘揚佛教,此議正合文帝之意,於是文帝下旨令曇曜開鑿石窟。曇曜歷時40餘年完成了大多數石窟,其後又開鑿了一些小石窟。近50年的時間里,有多達40000人參加了這一龐大的工程,其中還有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的佛教徒。雲岡石窟是一座中國石窟藝術寶庫,它的藝術主體是東方體系的中華文化,但其身上也同時附著當時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以希臘文化為代表的西方體系和以印度為代表的次大陸體系,是舉世公認的歷史文化瑰寶和人類古代文明的結晶。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洛龍區。距離市中心約13公里,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龍門石窟的著名洞窟是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了24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內有11尊大佛像。
賓陽洞的主像釋迦牟尼像,高鼻大眼、體態端祥,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洞中原有兩幅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太後禮佛圖》,畫面上分別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後為中心,前簇後擁,組成禮佛行列,構圖精美,雕刻細致,藝術價值很高,是一幅反映當時帝王生活的圖畫。

5. 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

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是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石窟則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唐,終於清末。歷經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餘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建造時採用了大量彩繪,今多已褪色。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余尊。

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於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由於地處都城之南。龍門自古為險要關隘,交通要沖,因山青水秀,環境清幽,氣候宜人,素為文人墨客觀游勝地,又因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故而古人擇此而建石窟。

1961年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龍門石窟因滿足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6. 被稱為我國最大的古典藝術寶庫的石窟是哪一個

被稱為我國最大的古典藝術寶庫的石窟是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1987年12月,甘肅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敦煌石窟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1] 。
被人們尊稱為"敦煌守護神"的常書鴻,二十年代是法國巴黎頗有名氣的畫家,一次在巴黎街頭看到敦煌畫冊激動不已,於是一九四二年回國並任敦煌研究院首任所長,為保護敦煌石窟藝術奉獻了畢生精力。[2] 作為敦煌研究所的創立者與奠基人,在交通不便物資匱乏的荒漠,經歷了無數生活的困苦與情感的挫折,常書鴻將自己的全部心血傾注於敦煌的保護與研究事業。對於一位藝術家而言,無疑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深沉的摯愛。
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最廣泛的題材是尊像畫,即人們供奉的各種佛、菩薩、天王及其說法相等;佛經故事畫,是以佛經中各種故事完成的連環畫;經變畫,是隋唐時期興起的大型經變,綜合表現一部經的整體內容,宣揚想像中的極樂世界;佛教史跡畫等等, 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 。
中文名稱
敦煌石窟
開放時間
4月1日-10月31日8:20-18:00,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9:20-17:30
門票價格
內賓160元(含講解費),外賓180元
著名景點
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
建議遊玩時長
建議2-3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甘肅省酒泉市
敦煌藝術編輯

全景闡釋
莫高窟在今甘肅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與三危山之間的斷崖上,所佔崖面全長1618米,絕大部分洞窟分布在南段長約1000米的地段內,僅有少量在崖壁的北端。莫高窟開鑿於十六國時期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說是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歷經了前秦、北涼、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等朝代,共留存大小洞窟491座,塑像2400多軀。莫高窟採用木構建築,現多已毀滅,僅存唐宋時期的木構窟檐5座。這些塑像、窟檐和45000餘平方米的壁畫一起,構成了完整的敦煌藝術.

國人保護
雖然早在20世紀初就有羅振玉、王國維、劉半農等人在北京、倫敦、巴黎等各地收集、抄錄敦煌文獻,但對莫高窟的真正保護開始於1940年代。1941年至1943年著名畫家張大千對洞窟進行了斷代、編號和壁畫描摹。 敦煌自西漢起即為西域重鎮,「絲綢之路」的暢通也使得中國和中亞及西方諸國的商業、文化交流得以發展,佛教和佛教藝術即是循此路線,經敦煌傳入中國的。公元四世紀,中原戰火不斷,河西地區則相對安定;因此,從內地去的僧人在此開始了石窟的營建。公元六世紀末,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長期戰亂和分裂,同時也加強了對西北的經營。由於隋朝的皇帝都崇奉佛教,所以盡管只有短短的37年,但莫高窟在數量和規模上都達到了非常可觀的程度。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交流最活躍的時期,莫高窟的營建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僅至武周聖歷元年 (公元698年),即已有「窟室一千餘」。五代時期及宋代,河西地區相對穩定,當地統治者及僧、民又開鑿了許多洞窟,並對前代洞窟進行了全面維修。西夏統治期間,幾乎沒有開鑿洞窟,僅是對以前的石窟加以改建或修補。元代,密宗佛教盛行,所以期間開鑿的石窟均帶有密宗色彩。此後,由於「絲綢之路」的沉寂,敦煌失去了其重要地位,石窟的開鑿也趨於停止。在吐魯番統治時期(公元 1516--1715年),莫高窟,尤其是窟內塑像,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本世紀初,帝國主義者的巧取豪奪,使莫高窟又一次遭受了浩劫。
按照開鑿時間劃分,十六國及北朝初期是洞窟的開鑿前期,保存至今的共有40窟,形制分為供僧人居住、修禪的禪窟,帶中方柱的塔廟式窟和方形平面的佛堂式窟三種。窟頂前部為人字披,並畫出木結構和卷草形式;後部為平頂,也繪有木結構形式,並綴以飛天等圖紋;四壁繪有表現佛教題材的壁畫。這一時期的塑像,本尊以釋迦牟尼佛和彌勒菩薩為主
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羅漢、二菩薩,一佛、二天王,也有個別是單獨一軀佛或彌勒像的。 佛像軀體健壯,面相豐滿,鼻樑高隆直抵額際。佛像身著偏袒右肩式或通肩式土紅色僧伽梨,但過分強調了衣飾的裝飾色彩,僅在細節上有一些現實性手法。雖然佛和菩薩都來自異域,而且造型比例及衣著等都有嚴格規定,但中國的雕塑工匠依然在尊重這些規定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審美情趣,將他們巧妙地本地化,使其在原有的犍陀羅藝術風采外,帶有了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形象。在北朝後期,佛像的造型趨於更加豐腴渾厚,面相圓潤俊秀,修眉細目,面帶微笑,具有相當的人性化。由於莫高窟所在的鳴沙山屬玉門系礫岩,極其粗松,便於開鑿洞窟但不宜於雕造佛像,因此,泥塑在敦煌石窟中佔主要地位,但形式上仍未擺脫洞窟石雕、摩岩造像的格式。此時期石窟的代表為第267-271窟、275窟、259窟、285窟等。
隋唐時期,是敦煌藝術的鼎盛時期,開鑿的洞窟數以千計,僅保存至今的就有298個。隋朝的洞窟,在形制上承襲了北朝的前後結構,但龕略深,置一佛、二羅漢(迦葉、阿難)、二菩薩,有的還有天王和力士形象。由於龕室的加深,羅漢及菩薩像已經不再都是貼壁的「高浮雕」,而多是脫離壁面的「圓雕」了,尺寸也有所加大,造型更趨世俗化,但雕塑藝術中的立體造型手段尚未得以充分發揮。此時期的代表為第206窟。唐朝的洞窟多為正方覆斗狀頂的殿堂式,後壁開一大龕,深宏如廳堂,中置須彌壇,上設佛像。塑像組群一般為一佛、二羅漢、二菩薩、二供養天、二天王(天王足下蹋有小鬼)、二力士。佛居於中心位置,女性成分明顯,體態豐腴,面容慈祥,結跏趺座;頭梳螺髻,手作說法印或無畏印,身著土紅色通肩式袈裟,袒胸覆足,衣摺線條流暢優美,尤其是下擺摺紋生動刻劃出絲織袈裟的柔軟光滑並透露出衣飾下的肌體美,使塑像的內在與外涵得以完美統一,充分顯現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藝。組群中的其他形象也各具特色:菩薩、供養天均為少女形象,溫柔典雅,顯得既嫵媚艷麗而又高貴、不容褻瀆;羅漢像為一老一少,即迦葉和阿難,生活氣息濃厚形貌和性格特徵顯著多樣;天王像孔武有力、盔甲嚴整,力士像兇猛暴烈、肌肉鼓突,都表現出一種力量的美。這些雕像雖然各有特色,但卻准確地統一在一個鮮明的題材下,絲毫不顯雜亂。此時期的雕像,普遍進行了彩色金箔妝鑾,被稱為「彩塑」,與周圍斑斕的壁畫一起,構成了奇妙的藝術場景。這時期的代表為第322、220、328、46、45、130、194、225、158等窟。
自五代起,由於「絲綢之路」趨於冷落,敦煌地區的開窟造像活動也日漸冷落,而且在藝術水平上並無長足改進,甚至顯得僵硬空虛。持續至明代,由於海上交通的發展,地處內陸的敦煌失去了往日的興盛,開窟活動也逐漸終止了。現存的此時期洞窟有145個。
敦煌自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即成為東西交通的樞紐,並逐漸演化為印度犍陀羅文化、希臘文化和中原文化三大文化的匯合地。敦煌石窟系統地保存了從十六國到元代近千年間佛教塑像的發展序列,和敦煌壁畫、敦煌文物一起形成了一門世界性的獨立學科-敦煌學。因此,敦煌不僅是中國藝術的寶庫,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結晶。

藝術成就
敦煌石窟中以莫高窟建窟最早,內容最豐富。其餘石窟,均系莫高窟的分支,西夏和元代的作品還可補莫高窟之不足。敦煌石窟上起十六國,下迄清1000餘年間連續不斷,形成了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敦煌石窟藝術體系。
莫高窟的主要藝術成就是塑像和繪畫。這里的塑像是泥塑,不同於雲岡和龍門的石像。這主要是因為三危山石質較粗,不能鑿成佛像,所以工匠們才用泥塑。相傳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而現存最早的洞窟開鑿年代應為北涼(5世紀初),此後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由歷代藝術家和能工巧匠累積完成,因而也呈現出不同時代的風格。北魏時期的塑像,體格高大,額部寬廣,鼻樑高隆,眉眼細長,頭發呈波浪狀,袒露著上身,留下了印度藝術的濃重印記。隋代的塑像,面相豐滿,鼻樑相對稍低,耳朵相對加大,臉部線條柔和了,整個身體比例雖然還不盡相稱,但已中國化了,體現出一定的民族風格。唐代,莫高窟的雕塑達到了頂峰。這些雕塑完全拋棄了模仿痕跡,面容溫和慈祥,神情庄嚴從容,服飾華美。天王像表現了男子的健美,讓人感到威嚴、正直、勇猛、堅毅;菩薩像身段秀美,面龐圓潤,嘴角帶著微笑,胸臂袒露,衣裙輕薄,形象酷似現實中的婦女。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舉世聞名的佛教遺址,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前臨宕泉,東向三危山。據唐代碑文記載,莫高窟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十四世紀,邊續千年鑿窟造像不斷。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各個朝代,形成南北全長1680米的石窟群,共存洞窟700多個,其中有彩塑和壁畫的洞窟492個,彩塑2000多身,壁畫45000平方米,木構窟檐五座。莫高窟是現今世界上規模最宏大、歷史最久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良好的佛教遺址。
莫高窟各窟均由洞窟建築、彩塑和壁畫綜合構成。洞窟建築形式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佛龕窟、佛壇窟、大像窟等。塑繪結合的彩塑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壁畫內容豐富博大,分為佛教尊像畫、佛經故事畫、佛教史故事畫、經變畫、神怪畫、供養人畫像、裝飾圖案等七類,是古代社會歷史形象的反映。精美的彩塑與壁畫系統地反映了各個時代的藝術風格及其傳承演變。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科技價值。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發現了藏經洞,出土了四至十四世紀的文書、刺綉、絹畫、紙畫等文物4萬余件。其中文書,大部分是漢文寫本,少量為刻印本。漢文寫本中佛教經典佔90%以上,還有傳統的經史子集,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官私文書"等。除漢文外,還有古藏文、梵文、回鶻文、於闐文、龜茲文等多種少數民族文字。敦煌文書的發現是研究中國與中亞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文學、藝術、科技等的重要資料。莫高窟藏經洞發現後歷經劫難,大批敦煌文物與石窟中的一些壁畫和彩塑,先後被英、法、日、俄、美等國的盜寶者劫運國外,流散於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圖書館與博物館。這是"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本世紀初以來,以藏經洞出土文書與敦煌石窟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敦煌學"在全世界興起,已成為當今國際上的一門顯學。 莫高窟,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944年,在莫高窟設立了保護研究的專門機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1950年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擴大為敦煌研究院。
莫高窟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閱讀全文

與世界上藝術性最高的石窟是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