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北魏的佛像是什麼藝術

北魏的佛像是什麼藝術

發布時間:2023-02-16 10:45:57

1. 北魏的《一佛二菩薩說法圖》的刺綉技法是什麼

刺綉用於佛教藝術,「綉像」技藝高超。其中,敦煌莫高窟發現了北魏的《一佛二菩薩說法圖》,上面綉有「太和十一年」、「廣陽王」等字樣。綉地是在黃絹上,絹中夾層麻布,用紅、黃、綠、紫、藍等色線。

綉出的佛像和男女供養人,女子高冠綉服,對襟長衫上滿飾桃形「忍冬紋」,邊飾「卷草紋」、「發願文」及空餘襯地全用細密的「鎖綉針法」,進行「滿地綉」。

橫幅花邊紋飾為「空地綉」,綉出圓圈紋和龜背紋套疊圖案,圈中為4片「忍冬紋」,又與「龜背紋」重疊,圈用藍、白、黃等色,「忍冬」用黃、藍、綠等色,「龜背」用紫白等色。

構成富於變化的幾何圖案,線條流利,針勢走向隨各種線條的運轉方向變化。使用兩色或三色退暈配色法,以增強形象質感效果。《一佛二菩薩說法圖》是六朝時代的刺綉珍品。

2. 北朝石佛造像的造型特點

有論文 需要可以發給你

參考論文 試比較北朝佛教造像前後期風格的變化
試論北朝佛教造像碑
關中北朝造像碑圖像專題研究
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及其思想內涵
等。

北朝的佛教造像從北魏到隋統一期間發生過三次重要的風格轉變。

第一階段:北魏初期,文帝大興佛教,供佛拜佛,這個時期是外來的健陀羅風格為主、結合北方民族自己的特色形成早期佛教造像風格。
第二階段:北魏中後期,從遷都洛陽並開鑿龍門石窟開始,到北魏後期遷都鄴城之前這個期間,以龍門石窟為代表以及當時北方的造像風格;
第三階段:北齊北周到隋期間,以遷都鄴城到北朝滅亡這個時期,以太原天龍山第二、三窟、響堂山石窟為代表以及同時期其他寺窟的造像風格。

一、審美風格的演變
(一)第一階段
北朝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初期建造完全模仿並照搬印度開鑿石窟的方式,所以早期北魏的佛像造像模仿印度健陀羅風格並深受其影響,健陀羅風格佛像的特徵一般為:希臘式的鼻子,深目,身體硬直,代表超精神智慧的頂上肉髻,呈波浪狀,通肩式袈裟,領口緊纏頸項,眉間白毫。
(二)第二階段
這個階段從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開始,洛陽是中原地區,漢文化中心,北魏孝文帝崇尚漢文化,推崇南朝的審美情趣。南朝宋畫家陸探微繪制的人物畫,細秀俊美,衣紋稠密,體態削瘦纖細,被唐代張彥遠評為「秀骨清象」。這種人物的藝術形象代表了當時的審美傾向,這種審美情趣直接影響著當時南北朝的佛教藝術風格,特別是龍門石窟的佛教造像這種審美風格的形成,形成了風靡南朝的清秀人物造像風格。當時影響了周圍北方地區的造像風格,成為當時的典型樣式。
(三)第三階段
北朝後期,同時代的南朝在齊梁之際由於社會時代的變化,審美思潮已發生重大變化,在繪畫上,取而代之的是南朝梁畫家張僧繇的人物形象,他吸取外來風格創立了豐滿健康、華艷悅目的「張家樣」,為當時佛教畫師爭相模仿。這種新的佛教樣式和審美風尚自然逐漸成為當時流行風尚,影響和改變了當時南北朝的佛教造像風格,成為佛教造像風格轉變的又一重要時期。

二、技法的變化
(一)第一階段
早期雲岡石窟的雕刻技法來自印度,此時期是兩種技法結合運用時期。由於工匠在製作時極力模彷彿教美術中的標准範式,同時對個人的創作個性盡力壓抑,所以早期的造像在技法上顯得生硬和死板。在細節處理上,衣服緊貼身體略微凸出,衣紋則處理成陰刻的平行線,毫無衣料的柔軟和飄逸之感,衣褶極為簡括有力,外輪廓挺拔有力,衣角則很尖銳,雕刻手法顯得鋒利清新,體現出北魏早期雕刻的造型特點。
(二)第二階段
此時期開鑿洛陽的龍門石窟,由於歷史原因造成南朝大批人才的湧入,龍門石窟集中了高明的畫師繪制樣式、最好的工匠進行製作,雕刻工藝水平大為提高,在細節的處理上已呈現出具有繪畫語言的風格。
(三)第三階段
北朝的晚期,從中國佛像造像總體上來看,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隋唐時期的過渡階段,此時期的製作細膩精緻,佛像的身體塑造也由扁平逐漸變圓,體軀比例合度,衣飾線紋流暢,而且手法簡潔,富有裝飾趣味,體現了技術的進步和設計意匠的精巧。

總而言之,北朝佛教造像在幾個階段的重要變化表現的特徵為:審美上從北方民族氣質為主的形象、轉為「秀骨清像」再進而形成張家樣為主的豐潤健美的形象;技法上從生硬地模仿外來雕刻風格到具有繪畫風格的雕刻效果,最後形成立體形態的圓雕效果,從而最終完成了從二維平面效果向三維立體化圓雕效果的逐步發展變化,是中國雕塑形成雕塑獨立語言的重要發展時期,為雕塑藝術最終走向隋唐盛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北齊佛像與北魏佛像有什麼區別

北魏和北齊的佛造像的區別主要在細節處理、雕刻技法、審美等方面。
北魏
這一時期造像的發型、眼睛與十六國佛造像相同,變化在於面相方圓,略瘦,額頭較寬;衣著多為身著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對稱分布,衣紋深刻,線條隆起。尤其是其背光不再是同心圓,而是多呈蓮瓣形;頭光多為圓形,外面有一圈蓮花瓣。
北齊
這一時期的佛造像越來越「胖」了,五官線條日漸柔和,頭部肉髻出現了淺雕式的螺型發紋。雖然臉部越來越胖,但是佛像身材還是非常修長的,肩寬腰細,但絕不是現代人喜歡的「倒三角」體型,而是整體看起來呈圓筒型,因為造像上身敷搭雙間式外衣,下身著裙,衣服輕薄貼肉,衣紋線條簡潔。從側面看,造像的腹部略向前凸起。

4. 北魏石佛像的文物介紹

北魏石佛像,該佛像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各高6米,重約30噸,俗稱「丈八佛」。兩佛造型基本相同,神態寧靜,身姿飄逸,高貴典雅,充分體現出北魏後期佛造像雕刻追求神韻與風雅的藝術特徵;兩佛雕刻技法嫻熟,衣紋細致柔和,神態栩栩如生;從保存情況看,據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宿白教授鑒定,目前像此兩佛一樣成對出現、身形高大、保存完好無損的佛像,已十分罕見。兩佛對研究北魏時期國家的社會政治、宗教和石雕藝術史以及山東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5. 北魏和唐代的佛像在造型上有何區別。

最主要的區別是前者秀骨清像,後者豐潤圓滿。

南北朝期間,得力於政府的提倡和保護,佛教迅速發展,佛造像藝術也如日方升。在此之前的佛像多表現神超自然的力量,突出無限法力。
至北魏孝文帝時(公元471-499年在位),佛像已被改變為更貼近中國北方民族的面形,袒胸露臂也逐步為褒衣博帶式佛裝所替代。同時,北魏後期佛教造像追求風雅,秀骨清像,儀態萬千。當時審美理想的表現是近乎病態的瘦削身體,不可言說的深意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擺脫世俗的瀟灑風度。這些恰是魏晉以來社會上層所追求嚮往的美的最高標准。
至南北朝晚期,隨著南朝藝術新風的影響,佛像造型由秀骨清像向豐滿圓潤轉變,產生了大批身圓如柱、薄衣貼體的新式佛像,而山東青州造像正是這類佛教新像的典型代表。保利藝術博物館所藏的一批青州北朝石造像,正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
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昌盛,無疑促進了佛教的繁榮,這使佛造像藝術再迎新高峰。當時的佛像在藝術上追求成熟美,即雍容華貴、莊重典雅。於是佛造像一改南北朝時期的清瘦飄逸,轉向豐滿端麗,透露著圓潤柔和的美。

6. 北魏佛像的特點

北魏佛像的特點是其雄偉而嚴肅的氣質。實物證明了印度佛教傳入中國逐漸漢化的演進趨勢。雕像比例適宜,配合整善完美,庄嚴合度。雕造墩鑄的藝術手法也很高巧,精緻、姿態、挺舉、雄勁剛健。

凝厚沉寂中卻又生動活潑,線條拙樸而又嫻熟,簡練,正是北魏時間的典範傑作。該像凸乳,凹腰。腹臀部豐滿,體現了女性特徵,從透視角度看,下半身略短漸合攏略收。臉部浮現悲憫笑意,首微偏微側,容貌庄嚴,鼻樑通眉高隆,雙目細長,薄唇闊肩。短服露足,襞褶貼身,衣紋作平行等這些,都是當時造像的主要特徵。歷史的鮮明清晰地印跡在這里令人信服地覓尋到了,健壯挺實的體形反映了當時北方民族粗獷豪放的形象,華美的裝飾,斜上的彎眉,通體佩帶的釧、環、細瓔珞串珠、法裙服等,看起來端雅,舒展,嫵媚中不失溫柔,陰陽調濟,相輔相成。

造像糅合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漢民族,傳統的技法,氣韻自然、神形兼備。即非胡人,亦非漢人。而是起出世人概念的聖尊,可謂「奇形異貌,殊方夷夏,皆參其妙。」右臂伸垂召擺為喚醒安撫眾生,左臂曲肘,捏指為說法印。頂上五蓮冠開寓意為可獲五智佛果。眉間現菩提智珠,明燈照耀慈航,耳垂外拐穿佩轉輪

7. 北齊佛造像

轉自微博「老豬的碎碎念」

除了北齊佛造像,北魏也是古代中國雕刻藝術的典範,亦令後人仰止。

北魏佛像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微笑,佛的微笑給人一種深邃之感,於寧靜中透出百般的慈愛,平靜中帶有種種的關愛和人性美。同後來的佛像相比,也正是由於北魏佛像除了宗教的聖潔之外還具備了這種當時社會人性化的美,所以,他更貼近現實社會,更容易博得大眾的喜愛,因而更具有了藝術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拍攝by.老豬的碎碎念

8. 魏晉南北朝士氣的佛像藝術受到什麼雕塑的影響

犍陀羅雕塑 。

公元1—2世紀,在犍陀羅地區開始出現了受希臘雕塑藝術影響的佛陀塑像,之後擴展到建築、繪畫等藝術領域,這些融合了希臘、波斯、印度三種元素而自成一體的藝術形式,稱為犍陀羅藝術。

健馱邏藝術對中國隋唐美術影響很大,成就了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敦煌石窟等一批中西合璧的中國古代藝術瑰寶。

公元十世紀末,犍陀羅藝術伴隨佛教從克什米爾地區傳入吐蕃(今青藏高原地區)後,對藏傳佛教藝術的形成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8)北魏的佛像是什麼藝術擴展閱讀:

佛像藝術始於犍陀羅

進入報恩文化藝術館,記者看到一尊坐佛,高鼻深目,嘴角上揚,神態慈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客座教授丁明夷告訴記者,這尊佛坐像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一般犍陀羅佛造像不足1米高,而這尊結禪定印趺坐的佛陀像高達1.24米。

千百年來,犍陀羅佛像飽經滄桑,歷史厚重。

公元前六世紀,古印度地區出現了釋迦牟尼佛,佛陀涅槃後,人類開始出現佛的象徵物崇拜。在此之後,古印度犍陀羅地區(今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帶)深受古羅馬文化和中亞文化浸染的佛信徒和藝術家們,打破無佛像崇拜的傳統,創造出既擁有土著文化印痕,又帶有希臘羅馬藝術風尚的犍陀羅佛像,並出現成片佛教建築。

但不幸的是,公元460年前後,它們在白匈奴嚈噠人鐵蹄的蹂躪下全部化為廢墟。

1849年英國駐印度考古隊在旁遮普地區發掘出犍陀羅佛像,從此,犍陀羅藝術驚艷世界。

9.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藝術在造型上看,受到什麼雕塑藝術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藝術在造型上看,受到犍陀羅雕塑藝術的影響。

犍陀羅藝術的主要貢獻在於佛像的創造。佛教在前6世紀末興起後,數百年間無佛像之刻畫,凡遇需刻佛本人形像之處,皆以腳印、寶座、菩提樹、佛塔等象徵。1世紀後,隨大乘佛教的流行,信徒崇拜佛像漸成風氣,遂有佛像的創作。

最初佛像乃從印度民間的鬼神鵰像轉化而來,而在犍陀羅地區,佛像的製作又較多地吸收了希臘式雕像和浮雕的風格。現存最早的犍陀羅藝術的佛像約作於1世紀中葉,是一塊表現釋迦牟尼接受商人捐贈花園的浮雕,其中佛和商人、信徒的形像皆用當地流行的希臘風格表現,僅佛頭部雕有光輪以顯示其神聖。

其後表現佛從誕生、佈道說法到涅盤的浮雕漸多,並有圓雕佛像出現。現存最早的犍陀羅圓雕佛像出土於馬爾坦,佛的臉型、衣衫皆有濃厚的希臘特色,但神態肅穆,頗具佛教精神。

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中葉是犍陀羅佛像製作的成熟期,這時已成功地融匯印度、希臘、波斯、羅馬、中亞草原地區風格於一爐,形成獨具一格的犍陀羅風格。

其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橢圓形,眉目端莊,鼻樑高而長,頭發呈波浪形並有頂髻,身披希臘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薩像有時且帶胡須等。

呾叉始羅城址和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貴霜王國首都富樓沙城址出土的佛像和浮雕,都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代表。

與此同時,犍陀羅的佛塔建築也有較大發展,對印度原有的窣堵婆式圓塔(見桑奇大塔)作較大改動,基座層級加多加高,圓塔本身變為基座的一層,上部傘蓋亦加高增大,從而成為高聳入雲的佛塔。

(9)北魏的佛像是什麼藝術擴展閱讀:

佛像藝術的發展:

公元二至三世紀之間,新疆拜城修建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我國境內第一座石窟寺。從這個時候起,佛像開始逐漸在佛教的伽藍中普遍地供奉起來。並由大月氏經過疏勒、高昌、於闐、龜茲等地逐漸地傳到河西四郡(敦煌、張掖、武威、酒泉)和中國內地。

當時,佛的形象系雅利安人的特徵:高鼻、細眼、薄唇。這種儼然是洋人的容貌特徵,同古代新疆土著居民典型的蒙古利亞臉型顯然是不同的,這說明了我國的佛教是個外來的宗教。

當佛教東進陽關以後,逐漸地被漢族地區的文化所融合。隨著佛教逐漸中國化,佛的面龐也逐漸漢族化了,鼻樑的造型逐漸低了下來,耳輪越來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漢族人心目中的福相而出現在善男信女們的面前。這種轉變過程在敦煌,雲岡和龍門三個石窟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北周時期(公元五五七-五八九年)所繪的《佛傳圖》,是以《修行本起經》為主而畫成的。這幅長達二十五米的連環畫,內容包括從摩耶夫人夜夢菩薩乘白象在音樂聲中自天而降,因此「受孕」起,到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舍家苦修止。

令人感興趣的是,這幅畫上的人物服裝打扮都是漢、普風格,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被畫成了中國皇帝的模樣。他的母親摩耶夫人穿上了漢、晉時後妃的服裝,釋迦牟尼回宮時所乘的蛟龍車,就是按晉代大畫家顧愷之畫的《洛神賦圖》中的雲車臨摹的。

這說明,釋迦牟尼的像,只是佛教信徒們和民間雕塑家、畫家們心目中的佛的形象,他們是按照自己的想像進行描繪和塑造的。同時,由於製作的年代、地區不同,製作者的需求、素養各異,同樣的一尊佛或一尊菩薩,卻有許多不同的形象,這就是佛、菩薩有所謂千萬化身的來歷。

在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供奉者和製作匠人把他們的精神寄託,對來生的嚮往,以及他們認為的神聖形象,都凝聚在佛像上。這在雲岡石窟中也得到了明顯的反映。

在第二十窟中,有一座巨大的坐佛,兩眼目光銳利,俯視塵世,嘴角凝結著一絲令人莫測高深的微笑。這座佛像高達十三.四六米,作入定坐式,是國內罕見的大佛。

此佛已完全脫去了犍陀羅時期穿的希臘式服裝,他褒衣博帶,儼然是兩漢以後士大夫的禮服。這當然不是因為佛要追求時髦打扮,而是製作人的宗教意識和審美觀點在藝術上的反映。

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政治上推行漢化政策,在雕刻的佛、菩薩身上也得到了反映。這一時期製作的佛像,都是短衫長裙,同漢人的服飾一樣了。

其原因在於,北魏統治者拓跋氏所屬的鮮卑族,是東胡族的一支,秦漢時,游牧於西喇木倫河和洮兒河之間,依附於匈奴。北匈奴向西方遷徙後,鮮卑族佔有了匈奴原來的地區,勢力才強盛起來。

公元三九八年,鮮卑族拓跋部的首領拓跋珪建都平城(今大同市),次年稱帝,即北魏道武皇帝。由於鮮卑族文化落後,人數較少,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公元四九三年,北魏孝文帝將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並下詔禁止穿胡服說胡語,把鮮卑姓改成漢姓。

北魏孝文帝的這些漢化措施,從這一時代塑造的佛菩薩身上所穿的短衫長裙服裝上也得到了反映。為了利用佛教來保知北魏這塊庄嚴國土的國運長久,北魏的許多代皇帝都全力弘興佛教,廣造寺塔,賜予僧侶以各種特權。

但是,北魏的國運並沒有因為廣造佛像而世代相傳下去。公元五五七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接著就被北齊和北周消滅了。到了唐代,洛陽龍門營造佛像的活動達到了高潮。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像便是代表作。

佛像高達一七.一四米,頭高四米,耳長一.九米。頭部圓滿而秀麗,既有男性的庄嚴,又略帶女性的慈和。這已不像普渡眾生的佛教偶像,而是大唐帝王的化身。武則天為了替自己歌功頌德,廣造寺廟佛像。主持營造工程的和尚以佛像美化武則天。

當佛教傳到中國漢民族地區後,漢文化的傳統觀念也通過佛像製作者的雕塑反映在佛像的容貌和服飾上,因此在漢地的寺廟中出現了眾多的豐頰廣頤、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的福相的佛和菩薩塑像。

閱讀全文

與北魏的佛像是什麼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