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我們遼寧省有哪些民間藝術

我們遼寧省有哪些民間藝術

發布時間:2023-02-21 01:46:06

⑴ 遼寧的特色是什麼

1、文化特色:

海城喇叭戲,是以嗩吶為主要伴奏樂器,以當地語言聲韻,民歌格調為基礎,吸收柳腔耍孩兒,義腔等外來腔和民歌、秧歌等融匯發展形成的民間喇叭戲聲腔,屬於柳子聲腔體系。

據1981年9月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戲曲曲藝詞典》(183頁)(海城喇叭戲)條目刊載:流行於遼寧海城的喇叭戲,淵源於山西省雁門關外的民間小戲耍孩兒,清乾隆年間傳入海城牛庄時,被稱為柳腔喇叭戲。

2、葯材特色:

桓仁山參,系指產於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的山參產品。桓仁山參是指通過人為播種方式將人參籽播種在桓仁縣境內適宜的森林環境條件下,自然生長15年以上的人參。具有體態自然、皮老緊實、有效成分含量高的特點,其葯用價值、商品價值與野山參無差異。

3、飲食特色:

遼菜是在滿族菜點、東北菜的基礎上,吸取魯菜和京菜之長,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遼寧菜特點是一菜多味、咸甜分明、酥爛香脆、明油亮芡、講究造型。

4、地理位置特色:

遼寧地方特色產品遼寧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南部沿海,西北部與內蒙古接壤,西南部毗鄰河北省,東北部與吉林省的長白山區相連,東部則與朝鮮隔鴨綠江遙遙相望,其中部的遼河平原是東北的三大平原之一。遼東半島因其地理位置與自然條件,被稱為東北「金三角」。

5、歷史特色:

遼寧省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 約在7000年前,遼寧地區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沈陽新樂遺址和出土的大量器物,顯示了遼寧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繁榮景象。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5000~5500年。

⑵ 東北民俗有哪些

東北民俗有二人轉、高蹺秧歌、剪紙、睡土炕、吃酸菜等。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一種有著三百多年歷史,悠遠的原始文化傳承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
扭秧歌,是東北喜聞樂見、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是我國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它的前身是農民在插秧時的一種歌詠活動,起源於農業生產勞動。每年春耕時,農家的婦女兒童數以十計,一起到田裡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聲一響,"群歌競作,彌日不絕",稱之為"秧歌"。

⑶ 遼寧省鳳城市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遼寧省鳳城市民間藝術有捏糖人剪紙。你素

⑷ 遼南民俗有哪些

遼南民俗盤點:

遼南食風
遼南地區屬海洋性氣候,山多,平原少,風光秀麗,景色宜人。這里水 產品豐富,魚鱉蝦蟹品種齊全;山地有大面積的果樹,蘋果、葡萄、桃子等 品種繁多,質地上乘,而且產量也很高。蘋果產量常居全國之首。遼南地區 的漢族有很大一部分是山東移民,因此,這里的飲食風俗與山東半島接近。 解放前,遼南人以玉米、高粱為主食。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遼南 地區和全國各地一樣,主食多為細糧。但仍有許多傳統食品深受當地群眾的
喜愛。
·日常食俗·
大連附近地區的居民喜歡將玉米磨成大渣子,加豆燜飯,做出的飯金黃 松香。玉米面發酵後,蒸發糕、做窩頭;或者採用半燙面和成團,在大鍋里 貼成一面焦脆的大餅子。沿海一帶的居民,喜食貼餅子燉魚,別具風味。也 有的用綠海菜做餡,貼菜餅子,更是鮮香可口。大蔥蘸蝦醬、蘸大醬就餅子 吃,也是當地人的一種嗜好。把曬乾的蘿卜絲兒用水泡開,擠去水分,拌上 辣椒油和各種調料,是人們的家常小菜。還有一種菜餚,當地人稱之為「晃 湯」,也就是在湯里下青蘿卜絲,放海蠣子和小蜆子,其味更是鮮美無比。 將小雜魚去頭和內臟,剁碎攪勻,放入調味品和韭菜末氽丸子,味道鮮美不 說,質地還非常嫩。將鮃子魚干泡開切塊,掛麵糊,入油炸黃,熟透。後撈 出,叫做炸魚丸子,極有嚼頭,且越嚼越香;若上鍋蒸制,再澆以芡汁,既 好吃,又不膩。蒸海蟎子鹽醬是佐餐下酒菜,製法是將海蠣子、調味品、面 粉放在一起,調勻蒸熟即可。
沿海居民還喜歡喝一種海菜疙瘩湯,此菜用綠海菜和麵疙瘩煮成,清淡
鮮美。通常人們將魚腌一下,曬成魚干,吃時再干蒸一下,吃起來柔韌鮮香。 魚還可以烤食,即將魚放在自製的鐵絲網上烤熟,細細嚼來,干香味厚,回 味無窮。而在春、夏、秋三季,將撈來的毛蚶,投入沸水鍋中煮一下撈出, 扒出肉來,蘸調味品食用,又鮮又嫩,是極好的下酒菜。不過,做此菜火候 要掌握得恰到好處,若過火,蚶內似膠皮嚼不動,則大失風味。
遼南的北部地區,多產雜魚、小蝦,人們最喜歡吃鹽鹵皮皮蝦。做法是
將鹽水熬化後晾涼,加蔥、姜、花椒和酒腌蝦。這是下酒佐飯的好菜。夏天 主食多配咸繪魚等。秋季喜吃鹽鹵蟹。冬季的菜餚,最常見的是蝦醬燉豆腐, 味鮮質嫩。
總的來看,在遼南地區,人們喜咸鮮辣味,多食生蔥、生蒜和海產品。
·歲時食俗·
和全國各地一樣,遼南人對春節也極為重視。在春節即將來臨時,家家 都早早地准備好豐富的年貨。農村家家殺年豬,做豆腐,包豆包,蒸饅頭, 磕大面果(即把面團用模具磕成花、鳥、魚、蟲、人物及建築模型,形態逼 真,然後烤熟或烙熟)。在年三十那天,人們都起得很早,早飯比較簡單, 不少人家早飯僅燉些魚吃。中午飯,菜看品種最多,款式要好,質量要高。 全家老少坐在一起吃,喝酒品菜,是過年的團圓飯,很是熱鬧。這頓飯必須 有魚,寓意年年有「余」。年三十的晚上包餃子,餡為肉、或海鮮、或素的。 午夜,點焰火,放鞭炮,接財神,吃餃子,除舊迎新。每家在祖宗牌位前要

擺供桌,放筷子,供饅頭、餃子、水果、點心和炒菜,整雞和煮方肉要擺在 正中。請祖宗返回人間赴宴過節。舊時還要燒香、磕頭。初一這天,見面互 道「見面發財」等吉利話,小輩給長輩磕頭。初一、初三吃餃子,初五吃的 餃子,稱為「破五」。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晚上,家家戶戶將各式各樣的燈籠(有紙糊的、蘿卜 雕的、面做的等)掛上,到處亮堂堂的。這天晚上,農家各戶都要到祖墳上 去送燈、點蠟、上香,返回家中吃元宵圓夜。
二月初二這天,叫「龍抬頭」,這天清晨用涼水洗臉,謂「洗龍頭」。 也有的將麥秸剪成一節一節地穿起來,麥節間夾上花布條,戴在孩子脖子上 或扎在辮子上,叫「穿龍尾」。
清明節這天,也要掃墓祭祖,擺桌上供。祭品有雞、魚、肉,還有餃子、 包子、饅頭或面點之類。還要放上酒杯,斟上酒。祭畢,收供回家,全家食 供品。
端午節家家戶戶吃粽子。也有的早起到野外采艾蒿和香蒲葉,懸在門上, 還要用艾蒿煮水洗臉,謂可防病。小孩子多戴香草荷包。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主要是供灶,這天要吃灶糖。
·婚姻食俗·
在婚姻和生育方面,遼南也有其獨特的食俗。婚前,女方多要到男方家 吃定親飯。未婚夫婦及雙方父母和陪客,圍餐桌而坐,邊飲酒邊商議婚事具 體事項。一般說來,此酒吃過,婚事即最後確定下來。結婚被褥,必須請夫 婦雙全的婦女來做。結婚前一天,女方向男方家送嫁妝。雙方都提前殺豬、 宰羊,或買魚、買肉,准備待客。
婚宴,近年來多要擺若干桌面,並以豐盛酒菜待客。席間一般必有「四
喜丸子」、「紅燒魚」之類菜餚,以取吉利。新娘、新郎要一遍又一遍地向 各桌客人點煙、敬酒。新房內,由「全福人」鋪被,有的要放紅棗和栗子, 有的要放大蔥,意思是希望早生貴子,生下的孩子聰明漂亮,都是為了取個 吉利。晚上,青年人多來鬧洞房,逗新娘、新郎取樂。
婚後第三天回門,丈人與丈母娘以好菜好飯招待新姑爺。親戚、朋友、
鄰居多來陪客。同飲同食,非常熱鬧。 當嬰兒出世之後,要請孩子的外公、外婆來吃飯、喝酒。菜中海味要多。
孩子出生 100 天稱過「百歲」,再請外公、外婆來吃飯。席間要上「百歲面」,
多是海鮮面條。外婆給孩子戴小鎖、手鐲、項鏈等,預祝孩子長命百歲。 隨著經濟的振興,遼南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飲食習俗也在不斷
地發展變化,食品種類也從單一到多樣化,烹制方法也由簡單到復雜,而一 些古老的習俗也在慢慢淡化。

遼南驢皮影

皮影戲是一種別具風格的民間藝術。它是以皮革製成平面傀儡,傀儡由 藝人牽動,投影於影窗上演出的戲劇。因為它有固定的聲腔,故屬於戲曲范 疇。
皮影戲在東北流行很廣,遍及遼、吉、黑三省,流傳的時間也較長。遼 寧省以蓋縣為中心的遼南皮影最有名。遼南皮影流布於遼寧省南部地區的廣 大農村與縣鎮之中,深受廣大農民的喜愛。每逢年節或農閑期間,藝人們便 結伙成班巡迴各地演出。在舊社會,由於受封建迷信和封建道德的束縛,遼 南皮影往往以祭祖、請神、求雨或為有錢人家許願的名義而演出。日偽統治 時期,在帝國主義和反動勢力的壓迫與摧殘下,遼南皮影被認為是低俗不雅 的東西,幾度遭到禁演,大部分皮影藝人被迫棄藝務農或流落他鄉。解放後, 黨和政府對遼南皮影的班社進行多次整頓,並在各地相繼建立了皮影社、隊, 使舊影班成為職業與半職業的演出團體,活動於各縣鄉鎮農村之中。
遼南皮影的音樂是由民間說唱音樂發展而成的板腔體音樂。它的唱腔基 本是由上、下兩句構成,並由其節奏與旋律變化形成各種不同板式及牌名。 每種人物又有適合表達不同性格、不同情緒的唱調,其中有的比較豐富,有 的比較簡單,曲調風格也不盡相同。總的說來,女腔比較細膩、娓婉,適於 表達哀怨、憂傷的情緒;男腔比較粗獷、豪放,適於表達剛毅、爽朗、激昂 的情緒。二者比較起來,女腔又較男腔更為完美。
據說,遼南皮影是在明朝時開始出現的,約有 300 年的歷史。大約在清
末民初,全國各地皮影戲盛興一時,流行於關內河北灤州、樂亭一帶的皮影 戲開始傳入東北各地。由於關內皮影起源較旱,藝術水平較高,尤其在音樂 唱腔方面更完美一些,遼南一些地區的皮影藝人便開始向關內學習。從而, 使遼南皮影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兩個派別:一派為「翻書影」派,又稱「北 派」皮影;一派為「本地影」派,又稱「南派」皮影。
「北派」皮影主要分布於遼南接近內地的北部地區,包括海城、蓋縣、
大石橋、蛐岩和復縣一部分,其中以蓋縣的皮影最具有代表性。由於蓋縣的 經濟繁榮,民間藝人往來頻繁,因而蓋縣是受關內影響最早的地區。那裡的 皮影藝人較多,水平較高,唱腔也最豐富。在影人的刻制上,造型美觀,色 彩鮮艷,刀工細致,皮薄耐用。
「北派」皮影除蓋縣外,岫岩也比較發達。岫岩地處山區,交通閉塞,
文化交流不便,皮影戲成了農村中主要的文化娛樂形式、因而縣內影班密布, 藝人眾多,幾乎每個鄉村都有影班活動。
「南派」皮影主要分布於遼南南部及東部地區。包括旅大、金縣、普蘭 店、庄河、復縣一部分和遼東的寬甸、鳳城等地。這一派的音樂唱腔與「北 派」皮影截然不同,尤其是女腔更為突出。在風格上,它與遼南地區其他民 間音樂如二人轉、單鼓、民歌等頗為近似,具有濃厚的東北地方音樂風格和 說唱音樂的特點。
遼南皮影的演出形式非常簡單,只需在一高台上支起一幅寬 1 米、長 2.3 米左右的白布(早年用粉蓮紙,現大都改為漂白布或化纖製品),作為影窗, 藝人在窗後借燈光操縱一種用獸皮刻制的影人投影於影窗之上。演唱者在幕 後唱、白、奏,影人在幕上表演,形成一種真人假人合一的表演藝術。
影人由兩部分組成:頭部稱為腦植;身部稱為戳子,均為人體的側面影。

雙手和頸部系以由鐵絲連接的高粱秸,以便操縱。影人的面貌、衣飾,依性 別、年齡、人物身份的不同著以相異的雕刻色彩。
一台皮影至少需要六~八人方可演出。其中分「拉」、「打」、「貼」、 「拿」四大項。「拉」即主弦演奏者,起主要伴奏作用;「打」為司鼓,起 指揮唱、做、念、打的作用;「貼」為下影,是輔助氧影者操縱影人表演的; 「拿」為上影,是影人的主要操縱者並兼「排影」工作。
演出時,參加人員分兩排坐於台後,前排左第一人為拿影者,中間是貼 影者,右為司鼓。後排為樂隊伴奏人員,主弦一般坐在右面,除主弦外,其 他人員都要分擔角色參加演唱。
翻書影所用的劇本稱為「影卷」。影卷是一種連本的大字體墨抄卷本, 演出時放於影窗下桌子正中,以便於所有演唱者觀看。
流口皮影演出的劇目沒有劇本,是藝人口傳背誦下來的,但在演到每種 場合和情節時都有適於表達不同情緒的固定詞牌,如,婦女坐樓時,用的坐 樓篇、思夫篇;趕路時用的行路篇、行車篇;出征時用的行兵篇等。
遼南皮影劇目的內容多是描寫封建社會朝廷或民間的歷史故事,有寫忠 奸之間斗爭的;有歌頌江湖游俠、綠林好漢的;有描述家庭生活的;也有反 映社會生活中道德倫理方面沖突的。總之,它所表現的題材比較廣泛,內容 豐富。在藝術形式上,具有民間說唱鼓詞的特點,擅長敘事,追求離奇鋪張 的效果,並且絕大多數是大部頭的連續故事,裡面人物繁雜,唱詞連篇,最 長的影卷可達 100 本之多,能演唱數月之久,最短的也可唱三五個晚上。
除傳統影卷外,解放後有關部門還組織人力編寫出了一批反映革命歷史
和現代生活題材的新影卷。這些劇目的演出,不但給遼南皮影增加了新的內 容,也促進了皮影藝術的發展和提高,如擴大了樂隊的編制,豐富了唱腔的 種類,採用了現代化的燈光布景,加大加寬了影人、影簾等等。
經過皮影藝人的努力,遼南皮影在編劇、導演、演員、音樂設計和舞美
設計等方面,已形成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專業隊伍,初步積累了一批保留劇 目;

說唱藝術「二人轉」

二人轉,舊時叫蹦蹦,其母體是產生於遼南的地秧歌。它主要流行於遼 陽、鞍山、海城、大石橋等地區,約有近 200 年的歷史、表演上載歌載舞, 演出形式有「單、雙、群、戲」四大類型。
「單」是單出頭,也叫獨角戲。一人演唱,既表演劇中的主人公,也時 而模擬未出場的其他角色。故有「一人一台戲」的說法。
「雙」是「雙調」,即二人轉。女為旦角,男為丑角,二人有說有唱, 不管故事中有多少人物,都由男女二人「分色趕角」,故有「千軍萬馬,全 靠咱倆」之說。
「群」是群唱、群舞、坐唱等形式,集體表演。但大多數節目,仍由男 女一對主角領唱領舞。傳統戲《大觀燈》中就有集體大秧歌場面,但還不是 獨立的藝術形式,解放後才發展成獨立形式。
「戲」是指三五個角色的拉場戲,即以喇叭戲為主的四五人混場,以唱 為主,講求氣口和節奏,以平板奪字為特點。
二人轉表演技巧講究「唱、說、做、舞」四功,外加一絕(絕技)。 「唱」功講究韻味厚,字句清,音色美,氣力足。藝人說:「唱說做舞,
以唱為主。」二人轉曲牌豐富,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咳咳」之說。演
員要根據劇中人物性格和情節發展需要,來安排不同曲牌,運用不同唱法, 方能使詞曲結合,水乳交融。
「說」功主要是「說口」。「說口」類似相聲,男逗女捧,要滑稽幽默,
俗不傷雅。一般演出是開場先唱小帽兒(東北民歌),接著「說口」把觀眾 逗樂了,最後才演唱正文。此外,還有正戲中的「對白」、「背白」、「插 白」、「念白」等各種道白,也在說功之內。
「做」是指做派身段,包括面部表情和體型動作。演員要「裝龍像龍,
裝虎像虎」,「裝文像文,裝武像武」,除了要表現出人物的各種感情外, 還要吸收一些戲曲的身段表演。但又與一般戲曲不同,講究「以虛代實」, 「拿輕比重」。如右手托腮,表示入睡,一把扇子可代刀槍棍棒,要求神似, 點到為止。
「舞」是舞蹈。二人轉原有舞蹈,多來自民間大秧歌,基本動作有跳躍、
走動、翻身、扭擺、錯步、轉身、扇肩、抖腕等等。老二人轉開頭的「浪三 場」,講究「頭場看手、二場看扭,三場功夫全在走」。新二人轉,舞蹈分 四類:①純舞:其中開場舞要「引」——把觀眾引入劇情;間舞要「連」—
—連接前後情緒或情節;收場舞要「緊」——見好就收。②激情性歌舞:特 點是高亢火爆,多用於開頭介紹故事時代背景處。③抒情性歌舞:多用於描 寫景物。④敘事性舞蹈:多用於交代故事情節處。除純舞外,都要歌舞結合。 「絕技」主要有耍、打二大類。「耍」是耍扇子、手絹,可耍出各種花 樣。「打」是打「手玉子」(雙手各拿兩塊小竹板)和「挎大板」。「手玉 子」能打出各種花點。大竹板可以出手飛回或二人交換。此外,還有耍彩棒、
掏燈花等絕技,近年已不多見。
二人轉傳統節目有 300 多個,如《西廂》、《藍橋》、《包公賠情》等 等,多年來一直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有些劇目還出國演出,獲國外藝人的 好評。
解放前東北三省二人轉共四大流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講說,東

耍棒」之說。其中,南派、西派均在遼寧。南派以大石橋為中心,以舞蹈(浪) 取勝,西派以黑山縣為中心,以說口見長。
解放後,遼寧有 34 個專業二人轉劇團,其中沈陽地方戲劇團,號稱「沈 陽大團」,下設 7 個演出隊,人才濟濟。
「十年動亂」中二人轉劇團被迫解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恢復 了十幾個專業劇團和數以百計的民間藝人小班。目前,沈陽、鐵嶺、遼陽、 鞍山、阜新等市地均有二人轉團隊,撫順、營口等市曲藝團也常演出二人轉。

⑸ 東北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品或者劇種

提起東北,想必大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了吧。那個令人嚮往的地方,工農業發達,各種礦產資源豐富,不僅如此,東北的民間藝術也很厲害了,例如冰雕、二人轉、東北大鼓、大秧歌等。另外,東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很多,好玩的推薦就是冰雕廣場了,一座座冰雕刻畫的栩栩如生。只有慢慢貼心觀察,我們才會有所收益。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而東北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為全國各地的民間各個習性,慢慢發展,鑄成了更加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不僅豐富了我們的人生經歷,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彩的視覺盛宴 全身盛宴。

⑹ 鞍山民間文化有什麼

鞍山民俗文化
鞍山是一個以漢族為主要人口構成的多民族地區,共有漢、滿、回、朝鮮、蒙古、錫伯、藏等32個民族。多民族造就多元化的文化,而多元化融合後又形成了內質飽滿豐富的綜合文化。鞍山民俗文化眾多而精華不少,其中千山寺廟音樂、岫岩單鼓、海城高蹺、海城皮影戲、岫岩皮影戲、海城喇叭戲、鞍山評書、岫岩剪紙等已被列入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此多樣的文化相得益彰,大放異彩,使得鞍山成為一座文化氛圍濃厚的現代旅遊城市。

鞍山民俗文化概覽

岫岩玉雕
岫岩玉雕是以岫岩地區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一項民間玉石雕刻工藝。岫岩玉雕興於清末民初,更盛於當代,屬中國北方流派。長時期受到北方民族民間文化的滋潤,吸收了地方民間木刻、石雕、泥塑、刺綉、剪紙、影人、彩繪藝術等方面的精髓,融合滲透,以立體圓雕、浮雕為主,輔以線刻、鏤、透雕等技法,逐漸形成了具有濃厚地方特點的藝術風格。其造型簡練古樸,打磨光滑,氣韻生動傳神,素有古遼河紅山文化遺風。如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華夏靈光岫玉塔熏」、「蟈蟈簍」等作品就是岫岩玉雕的代表。
岫岩皮影戲
和純朴的岫岩民風一樣,由清朝時期傳入岫岩的皮影戲,至今仍保持著一種朴實無華的風格。每到逢年過節或是喜慶豐收之時,會有幾班人馬活躍在岫岩各地的山村、集市。他們四五個人一組,一個黑色的皮箱、一把竹竿、幾部書、幾件樂器、一塊白布就是全部行頭。這些藝人每到一處就支起竹竿,掛上白布,拿出箱中各色用驢皮製成的影人表演起來,這就是在岫岩農村備受歡迎的皮影戲。歷史上,岫岩境內皮影戲分為南北中三派,分別以哨子河的趙連信、韭菜溝的方廷棟和石灰窯子的趙德懷為代表班頭,他們風格迥異,極大豐富了岫岩皮影戲的內容。
岫岩單鼓
岫岩單鼓是流傳於岫岩民間的一種古老的祭祀習俗,俗稱「燒香」。滿族稱為「旗香」,漢族叫「民香」。岫岩單鼓自明末進入岫岩以來,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早期的岫岩單鼓,脫胎於滿族先民女真人的「薩滿」祭祀儀式,其在岫岩的流行,只限於滿族民眾之間,有著修舊的歷史,後逐漸被漢族的文化采借。在以前,岫岩滿、漢民「燒香」主要是為了祭神、祭祖、還願,是一種祭祀活動,後慢慢發展為帶有更多的娛樂性質的節目。
岫岩剪紙
提起岫岩剪紙,在整個遼寧地區都是屈指可數的。岫岩剪紙以其嫻熟的工藝、精美的藝術造型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岫岩剪紙是以反映滿族人民群眾生活為特徵的剪紙藝術,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真正形成岫岩民間剪紙藝術的年代是在明末清初,乾隆年間最為流行。岫岩剪紙以滿族農家婦女為創作主體,最大的特徵是寫形、寫意、寫神、寫心,表現手法以鏤空、成片為主,造型誇張奇特。岫岩的剪紙參加了十餘次中國滿族民間剪紙等國家、省級大展,所獲的獎項不計其數,後岫岩被省文化廳命名為「遼寧省剪紙藝術之鄉」。
海城皮影戲
海城皮影戲俗稱驢皮影。它是用驢皮刻制的人物外形,用燈光照射以表現故事情節的戲劇。皮影藝人邊演唱邊操縱,並伴以音樂伴奏。在過去的一定歷史時期內深受海城老百姓喜愛。海城皮影戲屬於河北灤州影調,具體於清嘉慶年間傳入海城牛庄,道光年間吳老秀等皮影藝人的演出活動十分活躍,其弟子等活躍於大石橋、蓋縣、復縣一帶形成了遼南影調戲。民國初年,山西的吳志甸來到海城南台煙台村後,教柳元邦、蘇樂天等六人唱皮影戲,號稱「六大將」。他們把山西羊皮戲同灤州影調戲相借鑒後發展,創立了海城皮影戲曲。演唱的獨特風格,源於板腔體音樂,它的板式較全,有原板、快板、帶板等。
海城高蹺
海城高蹺,又名海城秧歌,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初為兩足落地,叫地秧歌,後在清咸豐年間,變地秧歌為高蹺。經過民間藝人的長期探索,在表演形式上不斷創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建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工作,通過高蹺藝人同專業文藝工作者共同琢磨提高,使海城高蹺走向了新的發展時期。它以既火爆、又嚴謹、細膩,充滿濃郁的地方特色,在遼南、東北乃至全國久負盛名,並以獨特的民族風格征服了國際藝壇。
海城喇叭戲
海城喇叭戲,以當地民歌為基礎,吸取江西弋陽腔、山東柳腔等外來聲腔,兼收並蓄,形成了諸腔雜陳的民間喇叭戲聲腔體系。音樂曲調歡快優美,清新流暢,跌宕起伏,火爆高亢,節奏性強,適於載歌載舞。海城喇叭戲的角色分生、旦、丑三行,在此三行中又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為主。海城喇叭戲的表演由於早期同秧歌,後與高蹺結合,從而溶兩種藝術為一體,其中「蹺功」、「手絹功」、「扇子功」等被巧妙地融合在海城喇叭戲的表演之中,形成了蹺戲結合的獨特藝術表演形式,富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及質朴的鄉土氣息。
鞍山評書
鞍山評書藝人眾多,名家輩出,像劉蘭芳、單田芳在全國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鞍山也被譽為「評書之鄉」。鞍山評書是以普通話為基礎,具有豪、緊、動、熱的藝術特色。語言口語化,風格豪放、質朴、熱烈、明快,與本地百姓生活語言緊密結合,娓娓動聽,引人入勝,富想像力,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一方帕,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很高的教育、文學、娛樂價值。劉蘭芳、單田芳、張賀芳先後在電台、電視台錄播《岳飛傳》、《明英烈》、《隋唐演義》等多部評述。五十年來,鞍山評書演員在茶社、劇場演出和在電台、電視台錄播100多部評書,出版短篇、中篇、唱片傳統和現代評述80餘部。
千山寺廟音樂
千山為佛、道兩教勝地,而千山寺廟音樂分為佛樂和道樂兩種。千山的佛教音樂是在寺廟舉辦的各種佛事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千山的佛教音樂分誦經和器樂兩個部分。千山道教音樂則是康熙年間,從鐵剎山劉祖傳入無量觀。在"東北新韻"問世之前,東北地區道教中主要流傳的"勞山韻",據說是由山東傳入的,新韻產生之後,很快在東北地區道教中傳開,現在東北道教全真教派宮觀採用的都是"新韻"。2006年5月20日,千山寺廟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燈官舞
在獨具特色的滿族民間文化中,滿族民間舞蹈更有深厚的內涵和它的情趣。燈官舞是滿族民間藝術百花園中,絢麗多彩的奇葩。它是依據滿族傳統節日--花燈節,改編成滿族現代民間舞蹈"鬧燈官"的。
「鬧燈官」舞蹈,由一人裝扮成燈官。身穿官服,頭戴纓帽,另由一人裝扮成燈官娘,身著紅襖,兩耳上掛著紅辣椒,6個滿族少女身著滿族節日服裝,手持豐燈,翩翩起舞,戲耍著燈官。燈官乘坐一台花轎,為便於表現,轎子是用一根扁擔,轎夫抬著,燈官站、坐在轎桿上進行幽默、形象表演,燈官娘娘緊隨轎旁,兩人邊覆邊逗,配合默契,曲調滿族特色強烈,演奏得抒情、流暢,是迄今滿族民間舞蹈中最有風味、活力、美感的舞蹈。

轉自http://..com/link?url=_z--P0KZH9ZR4-WxTAXYTIoPcEXXotWG8itZCP_K

⑺ 遼寧省民風民俗

各地民風民俗:(供參考)
一..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三.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五.台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台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

七.桂林春節習俗
•從"小年夜"到除夕
春節踏著農歷12月24日零時的鍾聲,走入桂林的城鄉。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乾乾凈凈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美好的願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葷、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餚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

中國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但是他們大多數都以春節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日來歡慶。

八.達斡爾族:年年高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十.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十一.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裡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綉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夥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穀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

十二.哈尼族:盪鞦韆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准備立鞦韆。那裡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十三.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准,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十五.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後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十六.白族:「放高升」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綉球」活動。凡接不住綉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十七.侗族:蘆笙會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十八.彝族:跳虎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後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湯圓
除夕,撒尼語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飯,是很肅穆的。午後,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枝上掛一頂草帽。這是無言的告示:請勿入內!不許談話!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
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從正月初一起的半個月內,人們縱情歡樂。初一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民歌對唱、三弦胡獨奏,古樸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逐災害,顯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節初二日午後,農民要把牛牽出來,繞著寨心走幾圈,在它的額上戴紅布扎的花朵,表示對它一年貢獻的敬意。還喂它米飯和肥豬肉,表示對自己親密夥伴的慰勞。
撒尼人從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可以發現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道德中美好的東西。

桃花源上接五強溪,下連武陵,相傳是古代秦人躲逃連年戰亂和苛捐兵役的避難之所。他們在這與世隔絕的地方自勞自食,繁衍子孫,獨成一方風水。至今這里古撲的民風民俗,仍展示著她作為洞天福地的往日的情愫。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里有一村莊名三合村。三合村有數十戶人家,他們大都姓秦,因此該村也叫秦人村。這些姓秦的村民是否是進洞避亂的古代秦人的後裔?沒有誰去做具體的考證,反正一個「秦」字貫古今,他們的衣食住行習俗確實與當今現代社會風尚有許多不同。

衣: 以前這里人們的衣料全為家織土布。各家備有紡車、織機,自產棉花,自紡自織,織成的土布再用植物染料染成或青或蘭或灰或紫的顏色。衣裳多為自家製做,將染色的土布裁成片,再一針一線用手工連綴。也有上門做衣的裁縫,一個灰包,幾根針,幾絡線,一雙形似當今帶把小鋁鍋的生鐵熨斗就是他們的全部工具。衣服的式樣是男為封襟衣。女為大件衣,一色的布扣襻,褲子全為大折襠褲,4尺大的褲腰,在肚前一抄一折,再繫上布帶。如今,村裡年輕人的服式與洞外人的幾乎沒什麼兩樣,但不少老年人仍穿著對襟衣,大件衣,折襠褲。不過老年人衣服的布料再也不是土紡土織的了,而是去市面上挑選。去村裡走走,仍可尋見木製的紡車和織機。雖然這些都閑置不再用,但也展示著歷史。即使在普遍使用縫紉機的今天,村裡仍有提火熨斗拿灰包的土裁縫。

食:當然是主食大米,與洞外的村民幾乎沒什麼兩樣。這里所指的「食」,是專指加工大米的工具。秦入村裡的村民們以前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碟子、石碓、風車。碟子圓形,有上下兩扇。下扇固定在木架上,中間有一硬木軸,上扇繞木軸在下扇上轉動。上下兩扇磨擦的面有規則地嵌有許多硬木片以為齒,齒縫間用黃土夯緊將齒固定。碟子的作用是將殼肅去粗殼。用碟子加工時將稻殼堆在上扇盛殼的容斗內,以人力推動上扇轉動,稻殼通過木齒磨擦,從上下礧面的縫隙間灑下去了粗殼的糙米。糙米再經過石碓加工便成為熟米。如今村民食用的大米大都是機器加工的,但村裡仍有作坊可為村民用古法加工大米。確實有的村民原來作坊里用礧子、石堆加工大米,他們(特別是老年人)認為,這比機器加工大米味更香質更柔。

住:以前村民的住房全是清一色的竹籬茅屋。茅屋傍山而建,各自獨立,確是「雞犬兩相聞」。屋內存設簡陋,石板木塊是凳,木板相拼為床,葫蘆(俗稱蘆瓜)剖開成瓢,磚頭砌壘即灶。如今茅屋為木屋所代替。木屋又全是小青瓦、白粉牆,仍具古代遺風。家家戶戶雖然有了電視機、電冰箱,那剖開的蘆瓜瓢卻一脈相沿。

行:秦人村雖緊臨國道,但村裡不通公路,在田園上縱橫交織的是阡陌交通田園上的這些阡陌並非說優於水泥路、柏油路,但的確也有它的優點。它透著芳草的青味和泥土垢濕氣,赤腳踩在上面使人感到溫乎乎的舒坦,更使人感受大地脈膊的跳動。
版納民居

民居建築是某個民族一定社會歷史時期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份,也是傳統文化的縮影。西雙版納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諾族、拉祜族的民居建築,因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築材料等自然環境以及人口、經濟、宗教、科技、思想等社會環境的影響,有著多種不同的形式和建築風格。

雅桑木底蓋竹樓

遠古時候,傣家人沒有房子住,只能住山洞,是一個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學會建蓋房子後,才教大家建蓋傣家竹樓的。

次,下大雨了,帕雅桑木底躲在一棵大樹下避雨。他看見身旁一片片簸箕大的麻芋葉擋住了雨點,芋葉下面是乾的。他想到,人也可以搭起芋葉一般的窩棚來避雨,於是,他用樹枝搭起一個棚架,上面蓋上樹葉、茅草,蓋成一個平頂窩棚。他從山洞搬出來,住到窩棚裡面。

不久,一陣大雨降下,樹葉和茅草擋不住雨水,雨停了,屋內還不停地漏下水來,沒有一點乾的地方。帕雅桑木底只能搬回山洞住。
一次,帕雅桑木底帶著一隻狗上山打獵。又下大雨了,他躲在大樹根下避雨,而那隻狗卻撐著前腿坐在地上,昂著頭,尾巴拖在地上。雨水順著成斜坡形的狗毛往下流,狗胸前的地面卻是乾的。帕雅桑木底又想到蓋一間屋面是斜坡的屋子來避雨。他砍來兩高兩矮四棵樹杈栽在地上,用樹葉、茅草蓋成一個斜坡屋面,前邊高,後邊矮,讓雨水順斜坡往下流。因為是學看狗坐地的姿勢蓋的房,桑木底把房子叫「杜瑪些」,即狗頭窩鋪的意思。桑木底從山洞搬出來,住進「杜瑪些」。老天又下雨了,雨水順著斜坡屋面流下,屋內是乾的。後來,又刮風又下雨,雨滴被風吹成歪腳雨,飄落到屋內,流到地面的雨水也流入屋內,屋內又全是水了。帕雅桑木底覺得「杜瑪些」還是不好,但又想不出要蓋一種什麼樣的房子。
天王帕雅英看到帕雅桑木底不停地蓋房,受了感動,決心給他指點。一天,下著雨,天王帕雅英變成一隻美麗的鳳凰飛下人間,落在帕雅桑木底面前,對他說:「你看看我的兩只翅膀吧,看它能不能遮風擋雨。」鳳凰立定兩只長腳,把雙翅微微向兩邊伸開,形成一個「介」字形的姿勢。帕雅桑木底聽見鳳凰會說話,吃了一驚。他雙手合掌,對鳳凰拜了一拜,認真觀察雨水如何順著雙翅和頸毛、尾巴流下,鳳凰身下地面是乾的。帕雅桑木底邊看邊想,決心蓋一間象雨中站立的鳳凰式樣的房子。
帕雅桑木底砍來許多樹木劈成柱子,割來茅草編成草排。這房子立在柱腳上,分上下兩層,人住上層,不會受潮。屋脊像鳳凰展翅,左一廈右一廈,前一廈後一廈,都是斜坡形,可擋四面雨水。這種高腳竹樓果然能遮風避雨,桑木底住在裡面,十分舒適,他給這種房子起個名字叫「轟恨」(傣語:鳳凰起飛)。

帕雅桑木底蓋成了「轟恨」之後,傣族家人紛紛來向他學蓋房。從此,一家又一家,一寨又一寨的傣家竹樓蓋起來了,人們都從山洞搬進了高腳竹樓。
傣家人住上竹樓之後,一直沒有忘記建房始祖帕雅桑木底。為了紀念帕雅桑木底的功績,傣族把樓房改了名,由「轟恨」改稱「恨帕雅桑木底」,這名稱一直沿用到現在。
贊哈唱歌驅魔賀新房

在傣族村寨,無論哪一家新房落成,都要要舉辦賀新房活動,其中少不了請贊哈(歌手)來唱歌賀新房。你知道這個習俗的來歷嗎?它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
古時候,大江里住著一條蛟龍,這條蛟龍每年都要到天宮遊玩一次。蛟龍藉以登天的是一棵筆直高大的埋波那樹。這棵樹長在江岸邊的一個大土堆上,蛟龍派蛇魔烏沙拉兩夫婦倆專門為他看守這棵大樹。

一個夏天的中午,太陽火辣辣地蒸烤著大地,烏沙拉丙夫婦藉以藏身的那個土洞也熱得像一個大火塘。蛇魔夫婦以為這樣熱的天氣不會有人來砍樹,就爬出土洞,放心地去江中洗澡去了。
恰在這時,一個名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冒著酷熱,到山上砍蓋新房的柱子。他看到土堆上那棵高大筆直的埋波那樹,實在是最好的木料了,便把樹砍倒,抬回去做新房的柱子。

蛇魔烏沙拉丙夫婦在江水裡痛痛快快地洗了半天澡,才返回他倆住的土洞。他倆發現土堆上的蛟龍登天樹被砍走了,嚇得愣在那裡,半天說不出話來。過了好一陣,他倆決定一定要去把樹找回來。公蛇魔對母蛇魔說:「你往東邊找,我往西邊找,說什麼也得把龍王的登天梯找回來!」
那公蛇魔往西邊爬了一百約(約:傣族長度單位),母蛇魔也往東爬了一百約,他倆 找了三天,也沒有找到蛟龍登天的那棵埋波那樹。
兩個蛇魔碰面之後,一刻也不敢在家停留,又急忙分頭到南邊和北邊去找。母蛇魔往南邊爬了二百約之後,看到一個村寨。只見寨子里人聲嘈雜,叫叫喊喊正在蓋新房。母蛇魔見寨子人多,便鑽進草叢,觀察正在建蓋的那間新房,仔細察看新房的每一根木料。她突然發現立在新房中間那根中柱正是自己和丈夫尋找的那棵埋波那樹。母蛇魔急忙趕回家去告訴丈夫自己的發現。公蛇魔一聽,便高興地說:「好,下午好好休息,等天黑以後,我倆去把那棵柱子拔出來栽在土堆之上。」
天黑下來了,母蛇魔帶著公蛇魔往村寨爬去。他倆找到那間新房,便一上一下地纏住那根中柱,想用力把它拔出來拖走。可是,木柱的根端深埋在土洞中,身上的孔洞里也穿斗著不少橫木,十分牢固。他倆一直拔到天亮也無法把柱子拔出來。
天亮了,帕雅桑木底一家把行李什物從舊房中搬出來,要搬到新房中去。他們走進新房,發現有兩條大蛇纏繞在中柱上。那兩條大蛇見人來一點兒也不害怕,仍緊緊地纏在木柱上。帕雅桑木底拿起一根竹棍要去打那兩條蛇,那兩條蛇也不逃走,而是順著柱子爬上去,纏繞在木柱的頂端再也不下來。
帕雅桑木底正在無計可施時,鄉親們簇擁著兩位贊哈一起趕來祝賀新房落成。贊哈走上竹樓,唱了幾句祝福的歌,樂得鄉親們「水水水」地歡呼起來。歡呼聲震天動地,嚇得纏在中柱頂端那兩條大蛇掉下地面來,沒命地爬出房子,躲進了草叢中。帕雅桑木底一家就搬進了新房。
從此以後,傣族人家每當新房落成,房主人一定置辦酒席請鄉親們來賀新房,而且一定要請贊哈來歌唱,以便用歌聲把房中的邪魔趕去,讓新房主人一家平安幸福。
動物們幫助帕雅桑木底蓋竹樓

傣家竹樓的屋子架上,有著不少部件是動物肢體的名稱,什麼「狗脊背」、「白鷺翅膀」,什麼「象舌頭」、「貓下巴」……要問這些名稱的來由,還得聽聽這古老的傳說。

帕雅桑木底原以狩獵為生,平時對狗、貓、雀、獸十分喜愛。後來,他把捕到的飛禽走獸都飼養起來,在他的住房附近,處處是小鳥的窩、動物的巢穴。
有一年,勐巴納西地方一連下了幾個月的大雨,平地變成了汪洋,帕雅桑木底的竹樓被洪水淹沒了。他急忙扎了一張竹筏,撐上一根竹竿在洪水中逃命。不少動物在洪水中拚命掙扎,天上的飛鳥也被暴雨打落在洪水中。帕雅桑木底可憐那些飛禽走獸,便從洪水中把它們救上竹筏,運到洪水淹不到的高坡上放生。
不知過了多少晝夜,風停了,雨停了,洪水退了,大地重新露了出來。帕雅桑木底回到原先居住的地方,竹樓不知被洪水沖到哪裡去了。得重新蓋一間住房,他開始砍木料,劈柱子,割茅草。被帕雅桑木底從洪水中救出的那些小動物知道救命恩人在蓋新房,就從四面八方趕來幫助他。動物們在一塊商量之後,都願意從自己身上拿出一樣東西來安在桑木底的屋架上,幫助他迅速蓋好新房,以報答救命之恩。小猴子把自己的脖子和頭獻出來給桑木底做「環垛」(木錘),大象獻出舌頭做「寧掌」(竹樓部件),螞蝗把身子獻給桑木底作拴草排的扎篾,烏龜願躺在樓梯腳下做「丁補」(竹樓部件),老龍願把身子作樓梯,團魚獻出鱉甲給帕雅桑木底做籬笆,白鷺獻出雙翅作草排,狗獻出脊背,小貓獻出下巴,老鼠也獻出尾巴;燕子和麻雀則飛到山上為帕雅桑木底抬來茅草蓋屋脊……所有的動物都為帕雅桑木底蓋新竹樓獻出一部份軀體,為他出力。由於動物們的全力幫助,帕雅桑木底很快就蓋好竹樓。
從那以後,帕雅桑木底把動物們所獻出的東西全記在蓋竹樓的圖樣上,傳給後人。所以,竹樓的屋架上便出現了「狗脊背」、「貓下巴」「象舌頭」、「白鷺翅」等名稱。人們還往往在竹樓的樓梯上刻龍頭圖案,以紀念老龍的獻身精神。

⑻ 遼寧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名錄

遼寧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60項)
一、民間文學(共計5項)
序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1譚振山民間故事新民市
2喀左東蒙民間故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3「古漁雁」民間故事大窪縣
4醫巫閭山民間文學北鎮市
5北票民間文學北票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9項)
序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6長海號子長海縣
7阜新東蒙短調民歌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8復州雙管樂瓦房店市
9千山寺廟音樂鞍山市
10遼寧鼓樂省群眾藝術館
11丹東鼓樂丹東市
12遼陽鼓樂遼陽市
13丹東單鼓丹東市
14岫岩單鼓岫岩滿族自治縣
三、民間舞蹈(共計11項)
序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15海城高蹺秧歌海城市
16滿族地秧歌撫順市
17遼西高蹺秧歌錦州市太和區
18上口子高蹺秧歌大窪縣
19蓋州高蹺秧歌蓋州市
20朝陽民間秧歌朝陽縣
21金州龍舞大連市金州區
22本溪朝鮮族農樂舞(乞粒舞)本溪市
23本溪社火本溪市
24遼西太平鼓綏中縣
25義縣社火義縣
四、傳統戲劇(共計12項)
序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26奉天落子沈陽市和平區
27沈陽評劇(韓、花、筱)沈陽市
28沈陽京劇(唐派)沈陽市
29復州皮影戲瓦房店市
30鞍山皮影戲鞍山市千山區
31海城皮影戲海城市
32岫岩皮影戲岫岩滿族自治縣
33蓋州皮影戲蓋州市
34錦州皮影戲錦州市古塔區
35凌源皮影戲凌源市
36海城喇叭戲鞍山市
37遼西木偶戲錦州市
五、曲藝(共計9項)
序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38沈陽東北大鼓沈陽市
39復州東北大鼓瓦房店市
40岫岩東北大鼓岫岩滿族自治縣
41鞍山評書鞍山市
42本溪評書本溪市
43陳派評書錦州市
44黑山二人轉黑山縣
45鐵嶺二人轉鐵嶺市
46蒙古族烏力格爾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六、民間美術(共計10項)
序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47庄河剪紙庄河市
48岫岩剪紙岫岩滿族自治縣
49醫巫閭山滿族剪紙錦州市
50建平剪紙建平縣
51蓋州風箏蓋州市
52指畫藝術鐵嶺市
53沈陽「面人湯」沈陽市皇姑區
54岫岩玉雕岫岩滿族自治縣
55本溪橋頭石雕本溪市
56阜新瑪瑙雕阜新市
七、傳統手工技藝(共計3項)
序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57老龍口白酒傳統釀制技藝沈陽市
58道光廿五白酒傳統釀制技藝錦州市
59民間香蠟製作技藝盤錦市
八、民俗(1項)
序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60蒙古勒津婚禮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遼寧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4項)
一、民間文學(8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Ⅰ-1沈陽東陵滿族民間故事沈陽市東陵區
2Ⅰ-2沈陽新民民間故事新民市
3Ⅰ-3沈陽民間傳統燈謎沈陽市瀋河區
4Ⅰ-4庄河民間故事庄河市
5Ⅰ-5撫順滿族民間故事撫順市
6Ⅰ-6本溪滿族民間故事本溪滿族自治縣
7Ⅰ-7遼陽王爾烈民間傳說遼陽市
8Ⅰ-8遼東滿族民間故事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
二、民間音樂(10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9 Ⅱ-1白清寨傳統嗩吶沈陽市蘇家屯區
10Ⅱ-2大連吹咔樂大連市
11Ⅱ-3金州古琴音樂大連市金州區
12Ⅱ-4復州鼓樂瓦房店市
13Ⅱ-5大連新金民歌普蘭店市
14Ⅱ-6普蘭店鼓樂普蘭店市
15Ⅱ-7庄河雙管樂庄河市
16Ⅱ-8岫岩滿族民間歌曲岫岩滿族自治縣
17Ⅱ-9建平十王會建平縣
18Ⅱ-10 建昌鼓樂建昌縣
三、民間舞蹈(6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19 Ⅲ-1 本溪全堡寸蹺秧歌本溪滿族自治縣
20 Ⅲ-2 丹東上打家什高蹺丹東市
21 Ⅲ-3 遼陽地會遼陽市
22 Ⅲ-4 鐵嶺朝鮮族面具舞鐵嶺市
23 Ⅲ-5 喀左天成觀廟會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4 Ⅲ-6 興城滿族秧歌興城市
四、傳統戲劇(4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25 Ⅳ-1 評劇(沈陽鑫艷玲)沈陽評劇院
26 Ⅳ-2 京劇(本溪徐派畢谷雲)本溪市
27 Ⅳ-3 寬甸八河川皮影戲丹東市
28 Ⅳ-4 黑山皮影戲黑山縣
五、曲藝(6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29 Ⅴ-1 新民二人轉新民市
30 Ⅴ-2 庄河東北大鼓庄河市
31 Ⅴ-3 錦州西城派東北大鼓錦州市
32 Ⅴ-4 營口評書營口市
33 Ⅴ-5 遼陽二人轉遼陽市
34 Ⅴ-6 建昌大鼓建昌縣
六、雜技與競技(2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35 Ⅵ-1 金州梅花螳螂拳(六合棍)大連市金州區
36 Ⅵ-2 遼陽逍遙門武功遼陽市文聖區
七、民間美術(10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37 Ⅶ-1 瓦房店東崗剪紙瓦房店市
38 Ⅶ-2 普蘭店傳統手工布藝技藝普蘭店市
39 Ⅶ-3 岫岩滿族民間刺綉岫岩滿族自治縣
40 Ⅶ-4 新賓滿族剪紙新賓滿族自治縣
41 Ⅶ-5 撫順煤精雕刻撫順市
42 Ⅶ-6 鳳城滿族荷包丹東市
43 Ⅶ-7 錦州滿族民間刺綉錦州市古塔區
44 Ⅶ-8 營口陳氏麵塑工藝營口市
45 Ⅶ-9 鐵嶺王千石雕鐵嶺縣
46 Ⅶ-10 烙畫藝術 遼寧省藝術研究所
八、傳統手工技藝(3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47 Ⅷ-1 沈陽胡魁章制筆工藝沈陽市瀋河區
48 Ⅷ-2 東北古建築傳統地仗(油飾) 沈陽市彩繪技藝
49 Ⅷ-3 古建築彩繪技法沈陽市蘇家屯區
九、民俗(5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50 Ⅸ-1 海城廟會海城市
51 Ⅸ-2 丹東朝鮮族壽禮丹東市
52 Ⅸ-3 大石橋迷鎮山廟會大石橋市
53 Ⅸ-4 蒙古勒津安代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54 Ⅸ-5 建昌燈會建昌縣 遼寧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41項)
一、民間文學(3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4 何鈞佑錫伯族民間故事(長篇) 沈陽市於洪區 2 Ⅰ-15 薛天智民間故事 沈陽市於洪區 3 Ⅰ-16 鐵嶺朝鮮族民間故事 鐵嶺市 二、民間音樂(5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4 Ⅱ-20 朝鮮族傳統說唱藝術 沈陽市蘇家屯區 5 Ⅱ-21 遼南古詩詞吟詠 大連市金州區 6 Ⅱ-22 金州單鼓音樂 大連市金州區 7 Ⅱ-23 本溪鼓樂 本溪市 8 Ⅱ-24 朝鮮族盤嗦里 鐵嶺市 三、民間舞蹈(6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9 Ⅲ-17 張氏皇苑龍舞龍技藝 沈陽市沈北新區 10 Ⅲ-18 復州高蹺秧歌 瓦房店市 11 Ⅲ-19 本溪縣太平秧歌 本溪滿族自治縣 12 Ⅲ-20 營口津式高蹺 營口市 13 Ⅲ-21 鐵嶺傘燈秧歌 鐵嶺市 14 Ⅲ-22 凌源高蹺秧歌 凌源市 ?
四、傳統戲劇(5項) 序 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5 Ⅳ-17 沈陽關氏皮影 沈陽市沈北新區 16 Ⅳ-18 庄河皮影戲 庄河市 17 Ⅳ-19 陳桂秋評劇表演藝術 錦州市 18 Ⅳ-20 凌海民間皮影 凌海市 19 Ⅳ-21 金開芳評劇表演藝術 沈陽師范大學附屬藝術學校 ?
五、曲藝(2項)? 序 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20 Ⅴ-16 沈陽相聲 沈陽市 21 Ⅴ-17 蒙古勒津好來寶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六、雜技與競技(1項)? 序 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22 Ⅵ-3 大刀張舉刀拉弓雜技表演藝術 錦州市 七、民間美術(7項)? 序 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23 Ⅶ-21 初春枝滿族剪紙 沈陽市和平區 24 Ⅶ-22 馬駟驥根藝 大連市中山區 25 Ⅶ-23 撫順琥珀雕刻製作工藝 撫順市 26 Ⅶ-24 黑山瑪瑙雕 黑山縣 27 Ⅶ-25 營口木浮雕工藝 營口市 28 Ⅶ-26 彰武民間剪紙 彰武縣 29 Ⅶ-27 西豐滿族剪紙 西豐縣 八、傳統手工技藝(4項)? 序 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0 Ⅷ-7 書畫裝裱修復技藝 沈陽市 31 Ⅷ-8 普蘭店田家黃酒釀造技藝 普蘭店市 32 Ⅷ-9 本溪永隆泉滿族傳統釀酒工藝?(鐵剎山酒) 本溪滿族自治縣 33 Ⅷ-10 千山白酒釀造技藝?(麩曲醬香釀酒法) 遼陽市 九、傳統醫葯(4項)? 序 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4 Ⅸ-1 德記號中醫葯文化 大連市金州區 35 Ⅸ-2 海城蘇氏正骨 鞍山市 36 Ⅸ-3 蒙古勒津蒙醫葯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37 Ⅸ-4 張懋祺中醫整復點穴骨盆復位療法 遼寧大廈 十、民俗(4項)? 序 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8 Ⅹ-8 錫伯族喜利媽媽 沈陽市沈北新區 39 Ⅹ-9 旅順放海燈 大連市 40 Ⅹ-10 蒙古勒津祭敖包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41 Ⅹ-11 廣佑寺廟會 遼陽市 遼寧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民間文學(3 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1I — 17 錫伯族民間故事 沈陽市沈北新區 2I — 18王樹錚民間故事新民市3I — 19遼西古戰場傳說朝陽市二、傳統音樂( 1 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4 II — 25 蒙古勒津馬頭琴音樂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三、傳統舞蹈(3 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5III — 23 錫伯族燈官秧歌沈陽市沈北新區6III — 24金州獅舞大連市金州新區7III — 25哨口高蹺朝陽市雙塔區四、傳統戲劇(2 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8IV — 22 撫順皮影戲撫順市9IV — 23喀左皮影戲喀左縣五、傳統體育! 游藝與雜技(7 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10VI — 4 朝鮮族傳統「擲棲」競技游戲沈陽市11VI — 5沈陽北市「摔跤」沈陽市和平區12VI — 6蝗螂拳沈陽市皇姑區13VI — 7錫伯族歘嘎拉哈沈陽市沈北新區14VI — 8鳳城滿族珍珠球鳳城市15VI — 9通背拳沈陽體育學院16VI — 10鴛鴦拳沈陽體育學院六、傳統美術(7 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17VII — 28 桃核微雕 大連市西崗區 18VII — 29孤山泥塑丹東市19VII — 30傳統錫雕錦州市凌河區20VII — 31傳統泥塑彩繪黑山縣21VII — 32朱月嵐剪紙阜新市細河區22VII — 33蒙古勒津刺綉阜新蒙古族自治縣23VII — 34朝陽紅土泥塑朝陽市七、傳統技藝( 10 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24VIII — 11 遼菜傳統製作技藝 沈陽市 25VIII — 12老邊餃子傳統製作技藝沈陽市26VIII — 13馬家燒麥製作技藝沈陽市瀋河區27VIII — 14桃山白酒傳統釀造技藝法庫縣28VIII — 15大連老黃酒釀造技藝大連市29VIII — 16海城牛庄餡餅製作技藝海城市30VIII — 17本溪松花石硯雕刻技藝本溪市31VIII — 18鳳城老奢酬教相醚澎藝鳳城市32VIII — 19錦州小菜製作技藝錦州市凌河區33VIII — 20溝幫子熏雞製作技藝北鎮市八、民俗(2 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34X — 12 鐵嶺朝鮮族秋夕節鐵嶺市35X — 13遼西朱碌科「黃河陣」建平縣

閱讀全文

與我們遼寧省有哪些民間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