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越西縣彝族藝術照在哪裡拍

越西縣彝族藝術照在哪裡拍

發布時間:2023-02-22 08:22:18

❶ 彝族風俗

彝族的風俗有哪些 待客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烤茶相親習俗
烤茶是我國高山峽谷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於氣候寒冷乾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濃郁熱茶的方法來補充營養素的不足,所謂「每日必飲三次茶」。烤茶種類多樣,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艱苦勞作的能量之源,也是節慶待客的靈性之物。
據說在當地,若學不到一手烤茶技術,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會認為你沒本事,而不願將姑娘嫁給你,因此,當地小伙十五六歲就要學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絕招。
彝族人還流傳著百靈從無量山百丈高崖銜來茶種為人治百病的故事,為紀念靈鳥,客人飲茶時,少男少女總會模仿靈鳥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靈有關。[2]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挨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斗等傳統婚俗。
少女換裙帶禮
彝族姑娘進入成年時(一般多在15歲),依俗要舉行隆重的「換裙禮」。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還要把原先佩帶兩耳的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換上紅瑪瑙似的珊瑚珠或銀光閃閃的耳墜,以示吉祥。最後,姑娘脫去原先的紅白兩色童裙,換上綉了花邊的上衣和黑、藍、黃、白等五彩相間的有褶拖地長裙。換上新裙後,姑娘便可到「玩場」跳舞唱歌,參加社交活動,開始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綉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潑水接親
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伙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巨任務,往往在推薦人選時反復審議,擇優錄用,有的不惜長途跋涉,選拔良才。
彝族的迎親是通過搶的方式完成的。在「搶親」的頭一天晚上,姑娘們向小夥子展開了猛烈的水戰。姑娘們用潑、淋、灌、射等各種方式兇猛地攻擊小夥子,使來「搶親」的小夥子難以招架。於是,聰明的小夥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減輕「水災」的襲擊。
經過一晚上的水潑,當早晨來臨時,「搶親」便開始了。這時,姑娘們擁著新娘,小夥子們前去「爭搶」,姑娘們防守嚴格,小夥子必須機靈多變,乘一瞬間出現的漏洞,搶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為行走。可見,把新娘「搶」到婆家是多麼的......>>

涼山彝族的風俗習慣 彝族是一夫一妻制。有很多自己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 定親及娶親 過去,黑彝以牛馬金帛為聘;白彝以酒、布、銀錢為聘;乾彝以酒、麻布、炒麵為聘。解放後,聘禮從簡。一般是青年男女定親後,男方請人去和女方父母說親,只需帶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然後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親,一般是帶二三丈布,二三十元錢,布和錢都是給女方的。過了三個月,男方還要買三支青布或藍布、一塊肉、一瓶酒去女方家,這些東西都是給女方父母的,稱為「遞小禮」。男方請畢摩擇日子,擇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這次去,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給女方買點結婚用品,稱為「壓八字」。女方的父母為孩子准備嫁妝,一般是做一個櫥櫃、兩個裝面櫃、兩只箱子、小桌子三張,大桌子必配齊八個凳子,二號飯桌、小號飯桌只配備四個凳子;還要配製二套被褥、洗臉盆、口缸、毛巾等。男方在討親時,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頭、鞋子、針線等,由作陪郎的娶親人背到女方家。這些東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請個歌師來喝「娶親歌」時,唱到一樣才拿出一樣。如果歌師唱錯,娶親人便將唱錯的東西拿出來在歌師眼前繞三轉,笑眯眯地裝進自己的包包,不給新娘,也不還新郎,娶親人自己得。如果歌師要的東西唱准確了。娶親人拿不出來,歌師就用一個簸箕在娶親人頭上打三下,引得客人們鬨堂大笑。娶親人和女歌師對唱下去,女歌師要把娶親人唱敗,娶親 人才乖乖地把背籮放在堂屋中間。然後,女歌師唱著褲子就拿出褲子,唱著衣褂就拿出農褂。 潑水迎親 彝族姑娘出嫁時,姑娘的姊妹兄弟和同輩的青年男女可以用水澆波迎親者。比較大的彝族寨子,在姑娘出嫁的前十天,寨子里的青年男女。就砍些木樁釘在路兩旁,然後用野藤控成絆索。等迎親者到來時,就用路邊早就准備好的幾十桶水。朝著迎親者撥去。迎親者無法逃脫,被水澆成落湯雞,只有拚命奔跑,跑進新娘家,才能不挨潑。因此,聰明的娶親者早有準備,如果探聽好姑娘家有後門或者村寨里有另一條路通向新娘家,便趁潑水者不注意時鑽入女方家,在女方家供桌上點三柱香,燒三份錢紙,磕三個頭,這樣就不挨潑水。但大多數娶親者不容易辦到這一點,都要被潑水。冷天挨潑,冷得上牙打下牙,往往引得男女青年大笑一場,女方父母才找衣服給迎親者換掉。一般是潑清水,個別地方很早以前用牛糞水潑,如大小涼山。《西昌縣志》卷十二中就有「以牛糞和水遍潑之」的記載。據說水要潑得風姑娘到丈夫家,才不會去老遠的地方背水,天也不會早,有吃有穿等。 搶婚 據歷史上的記載,過去四川的大小涼山和雲南的部分地區,都有搶婚習俗。「搶婚」,按彝族人的說法:「這是老代傳下來的,男方去搶是對女方家的一種尊敬,說明不是嫁不掉送去的。」男女的婚姻,雖由父母包辦,並經過媒人說媒成親,但他們娶妻時,男家在頭一天除派媒人和新郎的弟弟到女家接親外,還要請兩個接親人披上氈子,背著牛角酒同去。接親人到女方村農,要先由兩個背牛角酒的接親人去女家,女方家的人有權本家門口用棍子擊打接親人。在晚上,女方的青年人可以抹黑接親人的臉。第三天,新娘的舅舅、兄弟等送親人將新娘送到男家後,要設法拿到男家的碗勺或其他東西,離開男方村寨時,要在寨外的廣場上跑幾圈馬,同時把拿來的碗打碎,當地叫「打口舌」,然後場長而去。 在滇南地區,則存在著在男女互愛的基礎上,由男方及其夥伴以假搶的形式先將女子領到男方家,再補行求婚儀式的習俗。男女青年一般在春節期間利用集體歌舞的機會結識相愛。二人如私定終身,男方便可邀約好友數人,在晚上到事先同女方約好的地點,用假搶的形式將女方領到男家。女子一旦被領到男家的堂屋,便意味著已經締結成正式夫妻。在第二天,新娘要在男家......>>

彝族民風民俗的資料 歷史】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
,居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這支向西南遊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為單位,在祖國的西南地區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勞浸」、「靡莫」等部族。當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時,西南地區已有與其先後到達的兩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後,他們了百濮、百越長期相處、互相融合,並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晉以後,昆明人與焚(濮)的融合發展為對僚人的融合。漢至六朝,漢文史籍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稱為叟人,有時則以叟、濮並列。
隋唐以來,彝族先民地區有烏蠻與白蠻的分化,烏蠻系由昆明部落發展而成,白蠻系以叟、濮為主體,並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范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
彝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特徵,是長時期保持著奴隸佔有制度。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會已出現游牧部落與定居農業部落的分化。東漢至魏晉時期,各彝族先民地區繼續分化出一批叟帥、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礎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從原始部落向奴隸佔有制度的過渡。
8世紀30年代,蒙舍詔統一六詔,雲南彝族、白族先民聯合各族上層建立了南詔奴隸制政權,統治中心在今雲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統治范圍達到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與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區。
南詔奴隸制王朝曾長期統治彝族先民地區,不能不對當地奴隸制的存在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唐天復二年(902),南詔奴隸制王朝的覆滅,不意味著彝族先民地區奴隸制隨之消亡。兩宋300多年中,戎(宜賓)、瀘(瀘縣)、黎(漢原)3州的彝族先民,處在宋王朝與大理政權的相互爭取之中,出現了奴隸制經濟相對繁榮的局面。與之相配合,奴隸制生產關系出現了強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況。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騎兵自四川分三道進攻雲南,經彝族地區,促使處於分裂狀態的各彝族地區出現比較鬆散的反蒙古聯合,開始統一於羅羅族稱之下。與之相對應,蒙古貴族加強了對各地彝族茲莫即土長的爭取工作,發展為在部分邊疆民族地區分封各族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當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繼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寧等地設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間,地跨雲、貴、川三省的水西(大方),烏撤(威寧)、烏蒙(昭通)、芒部(鎮雄)、東川(會澤)、永寧(敘永)、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茲莫)連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著基本上相同的奴隸制度,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各彝族地區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土司及黑骨、白骨與家奴3個等級。在上述等級關系的基礎上,明代水西、建昌、烏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隸制的上層建築。
康熙、雍正年間,清王朝在彝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給土司、土目、奴隸主勢力以沉重打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部分地區比較迅速地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
[編輯本段]
【文化藝術】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弦、編鍾、銅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

彝族的風俗 要圖文並茂,就得去網路看了:
ke./view/2731?fr=ala0_1_1

彝族有什麼風俗? 30分 彝族的禁忌
涼山彝區禁忌十七歲以上的女子上樓,如違反,家中要舉行「曉補」咒儀,驅除穢氣和不吉;禁忌外人、哥哥、爸爸、叔叔、叔伯兄弟、媳婦到以右上側鍋庄石為界的主人位「尼木得」處。過去如有違反,媳婦退回娘家,娘家要退聘金並賠償失禮金;父、兄、叔等則要打酒給主人賠禮。新房落成後遷入時,忌男主人走在前,否則不利家中人丁發展。雲南巍山彝區則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說粗話;禁帶棍棒、繩索、刀槍等器機械進堂屋和廚房。
宅址選擇彝族宅址選擇依山傍水、土肥草美處。擇址後需卜宅,涼山彝族卜宅方法有滾蛋、立米和燒羊胛骨等。滾蛋,是取一蛋放在宅基地上滾動,然後立三石支一鍋煮蛋,煮熟後剝去蛋殼看蛋窩是正或偏,正為吉,可建房,偏為凶,另擇址。立米,用手握住五顆大米,然後把米逐粒按東南西北中方向豎立於土中,拿碗扣住,次日如發現米粒丟失、傾倒等現象為不吉,另擇址。燒羊胛骨,需請巫師行此術,即把火草放在羊胛骨上燃燒畢,看胛骨上燒出的裂紋定吉凶,四方開紋為上吉,一字紋為中平,交叉紋為不吉。這些都帶迷信色彩逐漸被淘汰。選址後門的朝向一般門朝東,朝坡下。忌門朝禿山開;禁房後有水,否則易發山洪,危及房屋。?
村寨特點:涼山彝族生產是農牧兼營型,歷史上由於彝族常受其他民族的侵擾和內部頻繁的冤家械鬥,於是居住村落大多選擇在地勢險要的高山或斜坡上,或接近河谷的向陽山坡,這樣,有險可守,有路可走,並能高瞻遠矚,居前有梯田,居後有牧地,這是彝族理想的居住地。一般高山地區多散居,平壩河谷地區多聚居。
彝族的婚戀
1949年以前,由於彝族分布地區和支系不同,各地社會和經濟形態的差異,反映在婚姻制度上的地域性也突出。具體有如下表現:
(一)一夫一妻制。
在彝族社會中,和父權制小家庭相適應的一夫一妻制是佔主導地位的婚姻形態。過去涼山,除呷西和部分阿加子女外,一般男女在童年或幼年之時,就由父親代為擇配,求媒說合,卜算合婚,納聘訂婚。一定時間以後即行婚禮。婚後除幼子外,都與父母分居,另立門戶,組成一夫一妻制小家庭。若婚後男方尚幼,新娘則返回娘家居住,待其丈夫成年後再行建立家庭。至於阿加與呷西,經主子配婚,或徵得主子同意結婚,仍然採取一夫一妻制的形式。過去部分貴族統治者和富有者中也有一夫多妻的,一般所娶各妻都分居不同地點,諸妻中第一妻雖在家中有較高的地位,但無管理和支配其他各妻的權力。但再娶時,事先必須取得第一妻的同意,並泡酒打牛宴請娘家親友,賠禮後始得行,否則有可能招致非難,引起冤家械鬥。?
川、滇大小涼山彝族實行「同族內婚」、「等級內婚」、「家支外婚」、「轉房制」、「姨表不婚」、「姑舅表優先婚」。「同族內婚」,是指配偶雙方都必須是彝族,禁止與其他民族婚媾,如有違背,按習慣法規定要處死或開除家門。「等級內婚」,「即是黑彝必須和黑彝婚配,嚴禁黑彝男女和其他等級的男女發生婚媾,如黑彝女子和其他等級男子 *** ,雙方都要處死;如黑彝男子和其他等級女子 *** ,男子則要開除家支或被處死,女子一律處死。「家支外婚」,即規定同一家支內部嚴格禁止通婚,配偶必須在外家支選擇,同一家支內部若發生兩性關系被視為 *** ,按習慣法雙方都將被處死。「轉房制」,即已婚婦女丈夫死後,尚在生育年齡,須轉給夫家近親中的另一男子。轉房的順序是,先盡平輩,如平輩中無適當人選,依次及於晚輩或長輩。除不能轉給親生兒子和姑表婚不轉給公公外,其餘均無限制。「姨表不婚」,即嚴禁姨表兄妹相婚,姨表兄妹似同親兄妹,既不能聯姻,也不能發生婚外性關系,否則將......>>

彝族的過年習俗,意義 20分 我是來自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過年很隆重,時間在每年的11月份為彝歷新年,也稱作彝族年。在彝族年到來的時候,會進行很多民俗慶祝活動,具體的內容很多,少許字很難解釋清楚,請朋友你詳見ke./view/619968 ,是關於彝族年的釋義,有很全面的回答,有你想要的全部答案,希望可以幫到你。
至於「火把節」就不是「彝族年」了,火把節是每年的農歷7月份,其所表達的民族意義和慶祝活動也和彝族年恭同,但是更加的熱鬧,號稱東方的狂歡節。

彝族有哪些傳統 彝族習俗 獨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風情盡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文明之韻味。彝族在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獨特多姿的民族風情,體現在他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信仰崇拜多方面。 彝族飲食 彝族有偏愛吃粑粑的傳統習慣,粑粑多以玉米、蕎麥磨粉蒸烤而成。粑形扁圓,重約半斤,而以「略粑」為精美,「略粑」以玉米粗磨去殼後,再加水細磨而成粥,照粑粑做法蒸烤而成,細膩香甜,分外可口。一般只在年節或貴客臨門時特意製作,被視為高級食品。 彝族飲酒,習慣喝「轉轉酒」,但凡賓客至或喜慶節日,有的節會議事皆飲酒。飲酒時,數人或者數十人團團圍坐,一座用一酒器輪飲,一次喝一口,團團轉,直喝到酒醉方休。興來時則豪飲,不論一碗半樽可一氣喝下,以顯示豪爽氣概。 彝族群眾特別好客。不論走進誰家,不管是否親友或是相識,只要說出姓名、家支,都會受到熱情接待。按家境條件盡量做到酒肉粑粑款待,並留住宿,從不索取報酬,而且誠摯大方。對親友貴客殺雞、殺羊招待。對特別尊貴的客人,如條件許可,還要殺牛招待。殺雞招待是最輕的,也要把全部雞肉端上桌先請客人吃,並請客人吃雞頭,看財喜。殺豬殺羊除招待客人吃飽吃好外,還要送豬頭半塊,羊胛肉一塊讓客人帶常,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熱情。 彝族房舍 房屋的宅基地,多選擇居高臨下有險可據的小山頭或山坡平地處。古時,彝族因生產生活因素,常遷徙。富裕之家,大多在高低山修築兩處住所,冬天居低山住房,夏天則遷往高山居住,有的夏天居大涼山美姑,冬天遷回峨邊居住。 過去的彝族房屋多為一間,土牆瓦板四壁無窗,無天花板,屋內十分昏暗。進門為中房,設火塘,火塘以3個鍋庄石安裝而成,是全家做飯、用餐、烤火、議事、息宿、待客之所。中房左側用竹笆隔開,內為主婦居室,也是存放糧食、衣物、銀錢之處,右側為磨房和堆放雜物、農具甚至拴豬的地方。 彝族婚俗 峨邊彝族的婚姻嫁娶習俗,在民主改革以前,實行彝族內部通婚,等級內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轉房、贅婚等婚姻制度,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也存在父母包辦、媒妁之言、買賣婚姻的現象。從訂婚到結婚過程中保留著具有民族特色的婚嫁禮儀和形式。 彝族葬俗 彝族對死者,普遍進行火葬,但對尚未長牙的死嬰,則實行土葬。 彝族歲時節俗 涼山彝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兩個:一是彝族年節,二是火把節。峨邊彝族的年節:涼山彝族年是彝族的太陽歷,一年為十個月,在年終的一個月相當於農歷的十月,也是彝區秋收結束之際,彝族各個村寨選定一個吉日,一般在十月初一至十五之間的3天時間,就是彝族過年的日子。 在過年的前一天是除夕,家家戶戶大搞衛生,掃盡地面,清洗傢具。過年的第一天凌晨,有條件的家家戶戶殺過年豬,按崇敬祖先和尊敬老人的傳統習慣和規距,過年首先從村寨最受尊敬的長者之家殺豬起。然後各戶依此宰殺。豬殺死後,取出膽、腰、脾、胸肉、煮熟切塊與蕎粑盛入高腳木盆,再用一塊燒紅的山石,投入一碗清水之中,產生蒸汽上繞三圈,意為除污去穢,然後斟上泡水酒並肉盆一道獻於內室祭台上,舉行迎祖儀式。 過年期間,人人穿戴一新。青年人舉行賽馬、摔跤、斗羊、斗雞等活動,孩童們則到村外野外野炊,盡情地遊玩;老人們則相邀到一起聊天、飲酒。 三天以後,開始走親訪友,到遠處親戚家拜年。已出嫁的姑娘帶著酒、豬頭肉等禮品回娘家,看望父母。約五六天後,過年才完畢。

彝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發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區是玉米,次為蕎麥、大米、土豆、小麥和燕麥等。肉食主要有牛肉、豬肉、羊肉、雞肉等,喜歡切成大塊大塊(拳頭大小)煮食,漢族稱之為「砣砣肉」。大、小涼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馬肉及蛙蛇之類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禮節。酒為解決各類糾紛,結交朋友、婚喪嫁娶等各種場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結構有的地區和周圍漢族相同,涼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頂、土牆;廣西和雲南東部彝區有形似「干欄」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婦女地位較低。遺產由諸子平分,絕業一般歸近親所有。彝族歷史上盛行父子連名,此俗在涼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繼續到建國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較高的聘金,交錯從表婚比較流行,夫死實行轉房。建國前雲南部分彝族地區還保持著公房制度,涼山彝族保持著嚴格的等級內婚。歷史上彝族多實行火葬,建國前,涼山及雲南沿金沙江一帶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區自明、清以來逐漸改為上葬。

彝族的民族風俗有什麼? 「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有關這個古老節日的來源,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傳說,其中較普遍的一種傳說是:古時天上有個大力士斯熱阿比,他聽說人間有個大力士阿提拉八,就到人間與阿提拉八比賽摔跤。結果斯熱阿比輸了,回奏天神後,天神惱羞成怒,派蝗蟲到人間糟踏莊稼,阿提拉八在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號召人們燃起松枝火把蟲驅,結果驅走了害蟲,戰勝了天神。為了紀念戰勝天神,從此每年到這一天都要舉火把歡慶。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人們在火把節的前幾天就准備好了各種各樣的火把。第一天是在家裝飾火把,有多美就裝飾多美;第二天則是去親戚家、朋友家祝賀節日,並各自談論著自家的火把;第三天就燃燒火把,高舉著火把走進田野,走進萬家,給人民帶來幸福,祝願農田五穀豐登。第三天夜幕降臨時,就到火把節的 *** 了。這時人們歡呼雀躍,分外熱鬧。街上到處張燈結綵,洋溢著節日的氣氛。人們身穿艷裝,臉上都掛滿了笑容。他們高舉著火把,擠進人群,載歌載舞,好不熱鬧!他們融為了一體,高舉的火把格外閃耀,把原來漆黑一片的夜晚一瞬間變成白晝。
。。。。多了吧

彝族人有什麼傳統風俗 彝族是雲南省人口最多,支系較多,分布地區較廣的少數民族。大部分居住在山區,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區,少數居住在平壩和河谷地帶。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現有人口657萬多,其中雲南最多,有405萬多人。全省絕大部分縣市都有彝族分布,尤以楚雄、紅河兩州的哀牢山區,烏蒙山區和滇西北小涼山一帶(寧蒗、永勝、華坪等縣)比較集中。
麗江地區現有彝族人口19萬多,其中寧蒗彝族自治縣有13萬多人。因為寧蒗彝族主要是從四川大涼山遷徙而來,所以人們習慣上稱這些彝族居住區域為「涼山」,而為了區別於四川大涼山,又稱「雲南小涼山」。

彝族歷史悠久,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采。其《太陽歷》和《十二獸歷法》有其獨特之處。自稱他稱不下一百餘種,主要的有諾蘇撥、納蘇撥、聶蘇撥、改蘇撥、撒尼撥、阿細撥等,解放後根據彝族人民的意願,統一稱為彝族。彝是鼎彝的「彝」,既是彝族自稱的音譯,又具有莊重古老、豐衣足食之美意。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小涼山彝語屬北部方言什扎土語。彝族人民在歷史上曾用彝文寫下了歷史、文學、天文和醫葯書籍、宗教經典等,如涼山彝族創世史詩《勒俄特依》。
彝族的節日很多,有密枝節、彝歷節、清明、端午、中秋和冬至、插花節、賽裝節等,尤以火把節最為隆重。彝族人民擀制的羊毛披氈、刺綉優美圖案的挎包、精製木漆器皿,是日常生活用品中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藝品。

❷ 彝族的資料

彝族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23萬人,總人口位居壯、滿、回、苗、維吾爾、土家之後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
彝族人世代在雲貴高原和康藏高原的東南部邊緣地帶的高山河谷間生產勞作,繁衍生息。神奇秀美而廣袤豐饒的土地江川養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遠的歷史和樸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 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有6 種方言;彝族還有自己的歷法;彝族音樂富有特色,舞蹈多與歌唱相伴。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綉、銀飾、雕刻、繪畫等 ,頗富民族特色。彝族喜歡飲酒,席地而坐,圍成一圈,遞傳酒杯,依次飲用,彝家歷來好客,勸酒一片真誠。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徵。在彝族地區,最隆重的節日是火把節,火把節多在農歷六月二 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到夜晚,人們點上火把,火把行列從村頭照到田野,人們圍著熊熊燃燒的 火堆,盡情歌舞,雲南巍山的「打歌」,彌勒、宜良的「阿 細跳月」,楚雄的「打跳」,石林的「大三弦」,紅河 的「羅作舞」,涼山的「朵洛荷」等歡快的集體舞在這 天都會大展風采。

彝族的節日很多,楚雄州大姚縣曇華山一帶的「插 花節」別具一格。人們把絢麗的馬櫻花戴在頭上,插在門前, 表達對抗暴除惡英雄咪依魯的贊美。在馬櫻花盛開的時節,當地彝族人民唱歌踏腳,盡情歡樂,慶祝幸福的新生活。

彝族地區地形氣候復雜多樣。經過社會生產的長期發展,彝族地區現有三種經濟文化類型:四川、雲南大小涼山地區屬雜谷栽培農耕經濟文化類型;雲南中心壩區及南部彝區屬稻作農耕經 濟文化類型;貴州部分彝區及涼山部分彝區具有豐富的水草資源,他們除從事一定的農作物栽培外,還從事畜牧業生產,屬畜混合農業經濟文化類型。

隨著經濟的發展,彝族人的物質生活條件日新月異。經濟較發達地區,彝族人正在改革大潮中勤勞致富,奔小康。逐漸告別往日落後的耕作方式,科技化搞生產,開拓其他經濟產業。在許多地方,彩電,農用汽車拖拉機已經走入彝家。彝族人的生活富裕起來,彝鄉變了,但只要你到彝族村寨走一走,你還會發現,彝族人特有的樸素和熱情還在,在彝族人看來,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根龍脈,彝族人樸素的倫理道德和多姿多彩的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

❸ 彝族主要生活在什麼地方

我國彝族生活在四川省的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省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面是具體的信息。涼山彝族自治州地理位置: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四川省民族類別最多、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全州幅員面積6.04萬平方公里。行政區劃:轄西昌市、德昌、會理、會東、寧南、普格、布拖、昭覺、金陽、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寧、鹽源、木里藏族自治縣共17個縣 (市)。首府設西昌市。人口民族:2010年全州人口為4532809人,彝族人口為2226755人,佔49.13%。楚雄彝族自治州地理位置:雲南省北部,全州總面積2.92萬平方公里。行政區劃:轄楚雄市和雙柏、牟定、南華、姚安、大姚、永仁、元謀、武定、祿豐9縣。首府設楚雄市。人口民族:2010年全州人口為2546756人,彝族人口為716627人,占總人口的26.7%。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理位置:雲南省南部。區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行政區劃:轄個舊市、開遠2市和蒙自、建水、石屏、彌勒、瀘西、屏邊、河口、金平、元陽、紅河、綠春11個縣。首府設蒙自市。人口民族:2010年全州總人口450.1萬人。彝族人口為104.33萬人,占總人口的23.2%。

❹ 哪位幫我介紹一下彝族是怎樣一個民族

彝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稱。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彝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古時候就對歷法和宗教信仰有著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飲食和服裝文化,經濟也得到了發展。彝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與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等族皆源於古彝族。 關於彝族的族源,迄今眾說紛紜,尚無定論,成了人們關注的史學之迷,也是民族學、彝學研究領域里的一大難題。 到目前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說、羌氐說為主。 土著說的觀點論據比較充足。它又分西南土著說和雲南土著說兩種。西南土著說認為,彝族自古以來就居住在祖國的西南,經過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成為現今的彝族。這種主張的依據,除了漢文文獻資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獻資料和神話傳說等。雲南土著說認為,雲南是彝族的起源地。 彝族少女羌氐說的觀點較為普遍,它認為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游弋。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與當地土著部落融合,後來形成了西昌地區的邛蕃和雲南地區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 三千年前彝族已廣泛分布於西南地區,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侮」、「昆明」、「勞浸」、「靡莫」、叟、濮等部族。 漢朝稱「西南夷」。 隋唐以來,彝族先民地區有烏蠻與白蠻的分化,並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范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 彝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特徵,是長時期保持著奴隸佔有制度。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會已出現游牧部落與定居農業部落的分化。東漢至魏晉時期,各彝族先民地區繼續分化出一批叟帥、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礎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從原始部落向奴隸佔有制度的過渡。 8世紀30年代,蒙舍詔統一六詔,雲南彝族先民聯合各族上層建立了南詔奴隸制政權,統治中心在今雲南西部大理一帶,統治范圍達到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與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區。 南詔奴隸制王朝曾長期統治彝族先民地區,不能不對當地奴隸制的存在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唐天復二年(902),南詔奴隸制王朝的覆滅,意味著彝族先民地區奴隸制隨之消亡。兩宋300多年中,戎(宜賓)、瀘(瀘縣)、黎(漢原)3州的彝族先民,處在宋王朝與大理政權的相互爭取之中,出現了奴隸制經濟相對繁榮的局面。與之相配合,奴隸制生產關系出現了強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況。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騎兵自四川分三道進攻雲南,經彝族地區,促使處於分裂狀態的各彝族地區出現比較鬆散的反蒙古聯合,開始統一於羅羅族稱之下。與之相對應,蒙古貴族加強了對各地彝族茲莫即土長的爭取工作,發展為在部分邊疆民族地區分封各族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當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繼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寧等地設立彝族土司。 文化藝術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弦、編鍾、銅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頗具特色,分集體舞和獨舞兩類,其中多為集體舞,如「跳歌」、「跳樂」、「跳月」、「打歌舞」和「鍋庄舞」等。動作歡快,節奏感強,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能歌善舞的民族 涼山是歌舞之鄉,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涼山彝族音樂風格古樸,品種繁多,民族特色鮮明而濃郁。民間音樂中的民歌和民間文學關系密切,很多普遍流傳的抒情長詩,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絲牛牛》等。都是用歌曲形式傳唱的。除敘事性的歌曲外,有結婚時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節唱的歌曲如《都火》、勞動時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學歌》等。此外還有山歌,如布拖高勝山歌、兒歌等。 彝族民歌因地區的不同,其風格也有差異。涼山南部地區的民歌高吭激越,中西部地區的民歌輕柔優美,東部依諾地區的民歌敦厚朴實。過去的彝族民歌,總的說來給人以壓抑低沉之感,但其樸素優美的民族、地區韻味十分鮮明。民間器樂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獨立發展,自成系統。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歷史時空跨度極大。常見的有口弦、月琴、馬布、葫蘆笙、胡琴、彝簫、堅笛、嗩吶等。此外,吹木葉,即以一片樹葉來吹奏樂曲也是彝族人民喜愛的民間音樂。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幾乎所有的婦女.無論老幼,襟前都掛著一付口弦,隨時可以演奏。口弦是一種獨特而簡易的樂器,由幾片長約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組成.有竹片和銅片兩種,最少的兩片,最多的達五六片。竹製的音色深厚、低沉。銅制的音色清脆、秀麗。吹奏時以手指撥動黃片,利用口腔共鳴變化音色。簧片除發出本音外.還發出十分優美的泛音,構成音樂較寬的曲調。月琴多為中青年男子喜愛,其中不乏優秀的民間月琴手。50年代.涼山彝族姑娘沙瑪烏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奏的月琴.受到熱烈贊揚。 涼山彝族的民間舞蹈往往和歌唱、器樂的演奏分不開。民間舞一類是產生於生產勞動中的舞蹈如蕎子舞、包穀舞、織氈舞等,大多是模擬勞動動作和表現生產過程。另一類是在節日或在婚嫁歡樂場面中常見的舞蹈如跳鍋庄、跳「都火」、對腳舞、被氈舞、蘆至舞。有的表現耕牧的勤勞。豐收的歡樂,有的表現征戰的勇敢、愛情的追求。 彝族的民歌音樂存在三個色彩區:四川涼山和雲南寧蒗的大小涼山,雲南的中、南、北部,貴州六盤山和畢節地區。涼山彝族的山歌稱「丫」或「丫合」,獨用假聲或小嗓的高腔唱法,調式常有交替或游移現象。由於當地生產力低下、群眾的生活非常困苦,傾訴悲慘生活、渴望自由的「撒朱合」(訴苦歌)山歌非常多。此外,涼山彝族的敘事歌、婚嫁儀式過程中的「媳諧尼幾」(婚嫁歌),以及由「阿冉妞」作為特有歌頭詞句貫穿的「古朱合」(情歌)等歌種,也很有代表性。其中,意為「媽媽的女兒」的《阿莫里惹》,敘述歷史的創世史詩《勒俄特依》等長篇敘事歌,也都是彝族民間文學中的傑作。 雲南彝族的支系十分復雜,音樂也各有特色。流傳在紅河地區的「四大腔」(海菜腔、山葯腔、五山腔和四腔)是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的一種大型多段套曲,多為男女在「吃火草煙」這類交際習俗活動中演唱。它的歌詞用漢語,篇幅長大、結構復雜、演唱形式多樣,在我國民歌中亦非常罕見。其中,歷史淵源流長、旋律優美動聽、演唱別具一格的海菜腔在海內外享有盛譽,於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至於貴州的彝族民歌形式多樣且帶有地域特色,民間常按大、小的分類觀念劃分為山上唱的和家裡唱的兩類,前者主要包括歌會、歌節上按一定程式對唱或獨唱的「曲谷」和用漢語唱彝歌的「霎叉」,後者包括婚禮各環節伴娘考問接親人的「罵挪」、「搓果朴」、「魯果朴」,賓主互祝的「魯外」,新娘出嫁前的「曲介」等婚禮歌,以及統稱「褃合」的喪事歌、敘唱民間故事和歷史神話傳說的「走谷」等等。 彝族人民個個能歌善舞,有載歌載舞的歌舞和以樂器伴奏的樂舞兩類。前者最著名的如「打歌」、「跌腳」等,節奏鮮明、音調明快;後者因伴奏樂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較具代表性的有「跳樂」、「煙盒舞」等。1950年代以來,彝族地區又出現由敘事歌發展而來的說唱「甲蘇」和「四弦彈唱」,以及音樂源於民歌、歌舞曲和器樂曲的彝劇。這些新的藝術樣式大大豐富了彝族人們的音樂生活,並使彝族的傳統音樂煥發新的光彩。 從彝族民間藝術中開出的涼山歌舞之花,不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輝煌,而且在現代生活中遍地開放。今天,在涼山城鄉經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手拉著手,踏著民族風味的節拍,歡樂地跳著達體舞。達作是彝語的音譯,意為踏地舞或腳踏舞,是在傳統的彝族歌舞基礎上編創而成的一種集體舞蹈。動作簡練明快,音樂悠揚流暢,鄉土氣息濃郁,時代色彩強烈。80年代一經形成,迅速普及全州並以大西南民族交誼舞的態勢,很快向州外、省外推開。在94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上來自國內外的客人和彝族同胞手拉手,圍著一堆堆青火.跳在一起,融為一家,場面熱烈壯觀,氣氛親切感人。 彝族的民族音樂包括歌曲和樂器。 彝族的歌曲有:史詩歌、情歌、喜歌、風俗歌--內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師調等多種曲調;從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等。「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類場合中演唱,氣氛較為輕松隨意;「雅」是一種獨唱山歌,演唱者一般為男女青年,多為觸景生情;「左」是一種婚禮歌,在舉行婚禮大夜晚,由主客雙方各出兩名歌手邊舞邊唱;「格」是一種悼念死者時或祭祖活動時演唱的合唱歌曲,一人領唱,眾人學唱,歌詞由領唱者即興創作;「畢」是指彝族畢摩在進行宗教活動時唱的歌,我們稱之為宗教音樂,以與「俄」進行區分。音樂則有歌舞音樂、口弦音樂、吹葉子音樂,其中也各有許多曲調。此外,還有多種樂器:月琴是彝族最喜愛的樂器之一,弦普遍為兩根,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口弦是用竹質、銅質製成形狀象竹葉的簧片,在中間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來調節音色;「瑪布」是彝族獨特的樂器之一,其吹奏特點是利用鼻孔吸氣,讓鼓腮連續不斷送氣,可模仿嬰兒啼哭,鳥雀鳴唱;葫蘆笙和嗩吶,多用於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調。

❺ 個人形象照去哪裡拍

可以去普通的照相館,拍證件照,表達個人形象。還可以去可以拍藝術照和寫真的相館。

❻ 彝族有哪些傳統故事

彝族火把節的來源故事

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體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間收稅。由於人間鬧災害而歉收,人們交不起租稅,人間有位能吃銅鐵的大力士俄體拉巴把收稅人思惹阿比打死了。

天神大怒,先發洪水想淹歿地上的人類,但洪水被人們戰勝了。天神又放出各種害蟲到人間來吃百姓的莊稼,俄體拉巴和大夥兒圍在火塘旁商量治蟲的辦法,無意中發現一隻掉進火塘里的蟲很快就被燒死了。

於是,俄體拉巴就組織大夥兒舉火把燒蟲,最終戰勝了蟲害,奪得了豐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節。

(6)越西縣彝族藝術照在哪裡拍擴展閱讀:

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彝族火把節一般都歡度三天,頭一天闔家歡聚,吃酒祝賀。人們把牲畜肉煮熟後切成坨坨,祭祀神靈和祖先,然後用來下酒。晚上燃火把四處照燎,一般持續三個晚上。人們情緒十分熱烈。人們以村寨為單位,高舉火把繞著村寨和田地照燎,猶如千條火龍騰飛。

第二天及第三天,火把節進入高潮,整個涼山沸騰了。小夥子穿上民族盛裝,纏著有英雄結的頭帕;婦女們穿著百褶裙,聚集在廣闊的草壩上,進行各種傳統的體育競賽。小夥子們進行摔跤、賽馬、射箭比賽,婦女們則唱歌、跳舞,彈口弦琴。

❼ 雲南風俗文化

一、傣族潑水節

傣族的新年,雲南各地的傣族,都以「潑水」的形式來慶祝,所以傣歷新年,又稱「潑水節」。「潑水節「是雲南少數民族的數百種節日中,影響最廣,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之一。西雙版納是傣族聚居區,全州各地都有「潑水節」,其中尤以景洪市每年舉辦的「潑水節」規模最大,盛況空前。

「潑水節」一般從傣歷新年的第3天(4月15日)開始。這一天彬彬有禮的傣家兒女,取來清潔的水,用樹枝蘸取,互相潑灑,以示為您洗去一年的塵垢,祝福您在新的一年裡清潔平安。現在的「潑水節「已演化成群眾性的狂歡活動,「水花放,傣家狂」,人們提桶端盆取得水來,見面就迎頭蓋瞼地潑下,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象徵著占祥、幸福、健康。

(7)越西縣彝族藝術照在哪裡拍擴展閱讀

雲南各個民族除回族、滿族、水族通用漢語外,其餘都有自己的語言,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種。其中,傣族文字語言與泰國有一定的歷史淵源。納西族的東巴文化歷史悠久,東巴文字是迄今還在傳承的象形文字。

雲南有曲藝83種,為全國之冠,其中少數民族曲藝56種,漢族曲藝27種。彝族歌謠據統計有七十二調,大的有梅葛調、青棚調、阿色調等。大理地區白族曲藝發展成熟,產生了三腔、九板、十八調。哈尼族曲藝種有哈巴、臘苔、優歷克等,分布在哈尼族不同的支系民眾中。

傣族神話傳說與古歌謠結合,產生了民間說唱藝術章哈。納西族形成了有故事內容的說唱藝術納西大調,傈僳族曲藝尼丹木刮,佤族曲藝柏巧、嘮瓊嘎卜(木鼓說唱),苗族曲藝然更、巴臘叭,拉祜族曲藝嘎門可等,都有大量的神話傳說曲目,它們與民間歌謠結合,通過原始宗教祭師和歌手的演唱,流行在各民族當中。

參考資料 網路 雲南

❽ 幫我介紹一下彝族的起源和歷史

彝族的族稱族源

(一)族稱

彝族多數自稱「諾蘇」、「納蘇」、「聶蘇」(或後面加「潑」,彝語意為「人」)由於彝族分布很廣。歷史上還有許多不同的自稱和他稱,據不完全統計,直到解放前夕,還有:「納羅潑」、「迷撒潑」、「濮拉潑」、「濮瓦潑」、「阿西潑」、「撤尼潑」、「里潑」、「葛潑」、「羅潑」、「羅武潑」、「阿哲潑」、「六米」、「勒蘇潑」、「山蘇」、「阿租潑」、「格濮」、「阿武」、「他魯蘇」、「撒摩都」、「六得濮」、「納查」、「拉烏蘇」、「納若」、「咪西蘇」、「羅羅」、「白羅羅」、「黑羅羅」等幾十種。「諾蘇」、「納蘇」、「聶蘇」均為彝語,「諾」、「納」、「聶」是各地方言語音差別所致,都是「黑」的意思(也有「虎」之意)。黑色在彝族人們的觀念中包含有深、廣、高、大、強、多、高貴、主體等意義,「蘇」是群體、人們、家族的意思,「諾蘇」(或「納蘇」、「聶蘇」)意為「主體的民族」、「尚黑的民族」。1950年始,彝族選擇了鼎彝的「彝」為共同的族稱,替代了舊史籍文獻中的「夷」字。

(二)、族源�

彝族源自古羌人彝族族源問題,由於漢文史志記載甚少,故長期以來學術界有各種說法:南來說,即古越人和馬來人種說;東來說,楚人說;西來說,西藏或藏緬交界處說;雲南土著說;河湟古羌人北來之說;另外還有濮人說、盧人說及雲南土著說。在6000—7000年前,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這支向西南遊弋的古羌人沿金沙江在安寧河流域的邛都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定居。滇池和邛都的居民,史稱「越雟羌」、「青羌」、「蠻夷」、「郡夷」、「叟」等,並不斷和當地的僰(濮)人、僚、漢人等融合,成為彝族的先民。�

在古羌人與西南土著部落融合為僰的基礎上,昆明人與僰(濮)的融合是形成彝族過程中一個新的發展。魏晉以後,昆明人與僰(濮)的融合發展為對僚人的融合,漢至六朝,漢文史籍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稱為叟人,有時則以叟、濮並列。�

隋唐以來,彝族先民地區有烏蠻與白蠻的分化,烏蠻系由昆明部落發展而成,白蠻系以叟、濮為主體,並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范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各地彝族都有出自仲牟由的同一傳說,據傳世較完整的水西安氏譜系計算,至清康熙初年已歷傳85代,約可上溯至戰國前期,所生6子發展為「六祖」部落。

語言方面:
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同屬彝語支的語言還有我國的哈尼語、拉祜語、僳僳語、納西語、白語、基諾語、桑孔語、怒族怒蘇語、怒族柔若語,以及泰國的阿卡語、姆比僳語、姆比語,寮國的普諾伊語、西拉語,越南的彬語等。
彝語支語言的主要特徵之一是韻母日趨單母音化以及緊喉音的發生。彝語是比較典型的韻母單母音化語言,大多數方言母音分松緊;聲母多,韻母少;聲母塞音、塞擦音、擦音分清濁,有的方言有鼻冠濁復輔音和清擦邊音;一般有三個或四個聲調,調值平直。基本語序為「主語—賓語—謂語」,名詞、人稱代詞作定語時在中心詞前,形容詞、數量詞作修飾語時在中心詞後。量詞豐富,部分動詞的自動態和使動態用聲母輔音清濁交替表示。
彝語分六大方言:北部方言,分布在四川西南部和雲南西北部大小涼山一帶;東部方言,分布在貴州西部、雲南東北部和廣西西部;東南部方言,分布在雲南東南部;南部方言,分布在雲南南部;西部方言,分布在雲南西部;中部方言,分布在雲南中部。各方言之間差異較大,主要表現在詞彙上,其次是語音上。說不同方言的彝族彼此不能通話。
(二)彝文
彝文,史稱「爨文」、「韙書」、「羅文」、「倮倮文」、「夷文」,約有一萬多字,是處於表意向表音發展中的一種音節文字,通行於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方言地區。發現較早的金石彝文如:貴州的《攔龍橋碑記》(1259年)、《成化鍾銘文》(1485年)、雲南的《鐫字崖》(1533年)等,後又發現貴州的《妥阿哲紀功碑》,推測可能是蜀漢時期的作品。從字體看,那時的彝文已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據清《一統志》卷四八四載:「唐,阿畸,納垢夷之後,隱岩谷,撰爨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號韙書,爨人至念習之,以為書法。」彝文經典《帝王世紀·人類歷史》載:宓阿疊創造文字。《西南彝志》載:伊阿伍創造文字。還有阿使拉責、吉祿老人、伯博耿等人創造文字的種種傳說。有人推斷,《後漢書·笮都夷傳》所載的《白狼歌》,可能是用白狼文寫下來的,白狼文是彝文的前身。有人認為,戰國時的巴蜀銅戈文字可能與彝文有歷史上的聯系。也有人認為,西安半坡的刻劃符號與彝文相近似,彩陶刻劃符號與涼山彝族衣飾上的圖案也相似。但從已發現的金石碑文和文獻記載等推斷,彝文產生不應晚於東漢。彝文多數是獨體字,有少數合體字,沒有表示義類的偏旁部首,筆劃少則一筆,多則十幾筆,一般三、五筆。基本筆劃有豎、橫、左斜、右斜、點、圓、半圓、豎折、橫折等。書寫行款四川彝文為橫列左行,現也有橫列右行的;雲貴彝文為直列右行,晚近也有直列左行的。彝文造字,採用象形、會意、轉位、增點、同音假借、借用漢字等方法。
彝族的歷史:
3000多年的彝族文明史,展示了彝族曾歷經原始社會、奴隸制、封建領主制和封建地主制等不同社會形態的歷史發展階段。�

遠古時期,彝族先民居住的滇池和洱海地區,從陸續發現的一些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遺物和遺跡看,彝族曾經歷一段漫長的新石器時代。晉寧石寨山滇人墓出土的青銅器文物說明,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末,滇池地區曾出現燦爛的青銅文化。公元前280年楚將庄礄到滇池時,「旁平地,肥饒數千里」(《史記·西南夷列傳》),可見古代滇池地區的生產力已有較高水平。楚人留滇,使滇池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到新的階段。�

公元前二世紀的西漢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會已出現游牧部落與定居農業部落的分化。游牧部落是雟、昆明;定居部落是夜郎、滇、邛都,各自分布於今貴州安順、雲南晉寧、四川西昌一帶。與此同時,彝族傳說自「六祖」後十餘代約當西漢中、後期,已有茲、莫、畢、革、卓五種等級的分化。其中茲、莫、畢為統治者,革、卓為被統治者。彝文著作則有「六祖」畜牧部落征服濮人農業部落的記載。東漢至魏晉時期,各彝族先民居住區繼續分化出一批叟王、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礎上,昆明或「六祖」部落已基本完成從原始部落向奴隸佔有制度的過渡。�

公元八世紀前後,在雲南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奴隸主集團,史稱「六詔」,其中「蒙舍詔」的首領皮羅閣在公元783年統一「六詔」,建立了以彝族為主體,包括白、納西等族在內的「南詔」奴隸制政權,並由唐朝冊封為「雲南王」。對彝族先民居住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一時期,在貴州彝族地區也出現了「羅甸」等奴隸主集團和政權,總稱為「羅氏鬼主」。涼山彝區原來的部落軍事首領「茲莫」,在這一地區建立了奴隸主統治的秩序,由幾十個「茲莫」統治。�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騎兵自四川分三道進攻雲南,經彝族地區,促使處於分裂狀態的彝族地區出現比較鬆散的反蒙古聯合,開始統一於羅羅族稱之下。蒙古貴族為加強各地彝族茲莫即奴隸主爭取工作,在彝族地區分封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當地人民而建立了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續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寧等地設立彝族土司。�

在明代276年間,地跨雲、貴、川三省的水西(大方),烏撒(威寧)、烏蒙(昭通)、芒部(鎮雄)、東川(會澤)、永寧(敘永)、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茲莫)連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著基本上相同的奴隸制度。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各彝族地區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土司及黑骨、白骨與家奴3個等級。在上述等級關系的基礎上,明代水西、建昌、烏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隸制的上層建築。�

康熙、雍正年間,清王朝在彝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給土司、土目、、奴隸主勢力以沉重打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部分地區比較迅速地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如在東川、烏蒙等地,乾隆十一年(1746),已經是「漢土民夷,比屋而居……與內地氣象無二」。�

近代以來,隨著帝國主義勢力的逐步侵入,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各個彝族地區,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的廣大彝區,由於居住分散,歷史、地理條件的不同,社會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滇、黔、桂絕大部分彝區早已進入封建地主制;滇東北、黔西北部分地區尚存有領主經濟的殘余;川、滇大小涼山地區還長期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奴隸制度。

另外,在雲南鐵路沿線彝族地區,已有資本主義因素。在滇東北地區還出現了以龍、隴、盧、祿、陸、安六大家族為主體的封建地主、官僚買辦集團。新中國成立後彝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相繼粉碎了封建制和奴隸制的枷鎖,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特別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彝族人民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建設著自己的家園,政治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彝區社會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彝族的內部統治

1949年以前,大小涼山彝族社會的全體成員,嚴格地劃分為諾伙、曲諾、阿加和呷西四個等級。諾伙是統治等級,其餘是被統治等級,程度不同地受著諾伙的剝削和奴役。但在被統治等級中,也有高等級佔有低等級的現象。1949年以後這種奴隸社會的等級制被廢除。

(一)諾伙 漢語稱「黑彝」,在政治、經濟上享有無上的特權,是涼山的統治者,諾伙都有嚴密的家支組織和廣泛的家支聯系,並利用家支進行統治,自視血統純潔、高貴,享有世襲的貴族身份和統治特權,與被統治等級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少數諾伙雖然經濟下降,但並不因此改變他們的貴族身份和等級特權。�

(二)曲諾 漢語稱「白彝」或「百姓」,是被統治等級中最高的等級。這個等級也是世襲而來,少數是阿加贖身來的。他們的人身世代隸屬於各自的諾伙主子,必須居於主子的管轄區內。諾伙主子有權將他們的人身轉讓、贈送、賠償乃至作為賭注。不過事先一般要取得曲諾本人的同意。曲諾有自己的婚權和對子女的親權,有獨立的經濟生活,但他們的財權是不完整的,要受到主子的一定限制以至侵奪,由於曲諾內部的貧富分化,少數人無地無畜,欠租舉債,被迫等級下降淪入阿加和呷西的隊伍;也有少數佔有較多的土地和牲畜,並佔有幾戶阿加和幾個呷西。然而,曲諾永遠不能上升為諾伙,也不能擺脫對諾伙的人身隸屬關系。只在局部邊沿地區,由於曲諾對所屬的諾伙進行了反復的斗爭,才使隸屬關系稍有松馳,以至完全擺脫這種關系。�

(三)阿加 漢語稱「安家娃子」。他們的社會地位比曲諾更低,除少數是下降的曲諾即所謂彝根阿加外,大多是漢人呷西經主子強迫配婚後與主子分居分食,等級上升的所謂漢根阿加。由於阿加的血統不同,彝根阿加只被諾伙佔有,漢根阿加既可被諾伙佔有,也可被曲諾以至彝根阿加佔有。任何主子都有權將漢根阿加整戶拆散、變賣以至虐殺,但對有家支的彝根阿加,主子一般不能任意殺害。漢根阿加必須住在主子的宅旁,以便隨時供主子驅使,毫無行動自由,而彝根阿加只需住在主子的管轄區內,阿加無婚權和子女的親權,主子有權隨意將阿加的子女抽作呷西和陪嫁丫頭,阿加子女的婚配概由主子作主。少數阿加的子女經主子允許可以自婚,但女兒外嫁,聘金全歸主子,兒子自婚後所生的子女,一般是第一個女兒歸自己,其餘全歸主子,或女兒與主子對分,兒子全歸主子,也有主子只抽第二個子女的。主子允許阿加持有少量私產來維持他們的最低生活,但這種極為菲薄的財產與阿加人身一樣也完全歸主子所有和支配。少數阿加可以上升為曲諾。�

(四)呷西 彝語稱「呷西呷洛」,漢語稱「鍋庄娃子」。他們居於等級階梯的最底層,主要是掠來和買來的漢人,或抽來的阿加子女,少數是破產下降的曲諾。呷西一般都單身,一無所有,毫無人身自由權利。他們可被諾伙、曲諾以至阿加佔有,終年住在主子家裡,在主子的監視下從事家內和田間的勞役。主子為使呷西繁殖奴產子,防止他們逃走,往往強迫呷西配婚成家,允許上升為阿加。

更詳細的請參考:
彝族概況 http://www.chiyou.name/page/zl/mz/yzgk.htm
彝族的計量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mzjl/yizu.htm
彝族的語言文字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yywz/yizu.htm
彝族的美術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mzms/yizu.htm
彝族的舞蹈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mzwd/yiz.htm
彝族的禁忌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mzjj/yizjj.htm
彝族的族稱族源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zczy/yzzy.htm
彝族的宗教信仰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zjxy/yzxy.htm
彝族的婚戀習俗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hlxs/yizu.htm
彝族的歷史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mzls/yizu.htm
彝族的天文歷法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twlf/yizu.htm
彝族的音樂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mzyy/yizu.htm
參考資料:http://www.chiyou.name/

❾ 彝族飲食文化的基本介紹

彝族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與風味美食
蔣志聰(吉乃)彝族人民憑借彝鄉多彩的自然環境、豐厚的自然資源,用勤勞的智慧,創造著幸福美好的生活,傳承著獨具特色的飲食習俗,書寫著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彝族美食----養育一個民族,陶醉整個世界。當你吃著鮮嫩味香的坨坨肉,喝著甘香濃郁的桿桿酒,用著獨樹一幟,自成風味,給單調的臘肉湯、洋芋湯、雞湯、魚湯畫龍點睛的圓根酸菜------想起了有一個好客的民族-------彝族嗎?你想了解彝族人生活習俗嗎?讓我們來了解以涼山州北部越西等地區的彝族飲食文化為主,適當兼顧其它彝族地區的飲食文化,收錄整理了部分彝族地區較普遍的風味美食。此文章最早是發在彝人論壇上的一個貼子,後來由於比較受網友們好評,整理成《彝族獨具特色的風味美食》發到《彝族人網》、《彝族文化藝術網》,後又被《山海經》、《金海岸》、《西昌彝寨酒樓》、《南澗旅遊》、《涼山新聞網》、《彝族人家》等國內眾多網路媒體轉載,發表在四川彝文校2005年出版的《校園內外》雜志上。現通過一年來的收集整理,補充了部分風味美食,新加入飲食文化部分特供彝族風味美食愛好者評閱。彝族居住的地區,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復雜,植物和動物資源極為豐富。居住在山區和半山區的彝族以種植蕎麥、大麥、小麥、玉米、燕麥、洋芋為主;在溪谷和湖盆山區、平壩則以種稻穀為主,玉米和其它作物為輔。涼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區、滇西北小涼山彝族聚居區及貴州的威寧縣一帶,最古老的農作物為蕎麥,次為燕麥、水稻、小麥、大麥、洋芋等。蔬菜以圓根為古老,其次才是蘿卜、青菜、白菜等。畜牧業以豬、羊為主,同時畜養牛、馬、雞等。涼山、昭通、畢節這些地方的彝族多食用蕎麥餅、米飯、玉米飯,無論豬、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塊肉都喜歡,喜歡喝用肉湯做成的酸菜湯。彝族人的飲食文化,因為有特別的民族習慣,更具有山裡的芬芳。回味無窮的風味小吃令人饞涎欲滴、樂而忘返。彝族是個好客的民族,是個好飲而痛恨酗酒的民族.彝族人最愛用的調味料有:辣椒、木姜子、花椒、鹽巴等。彝族菜的特色是鮮、嫩、脆、香、既有油香味、又不油嘴,又不膩心,味美無窮。 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喜種雜糧,以玉米、小麥、蕎麥、大麥為主食。蔬菜、豬、羊、牛、雞、野味是他們主要烹飪原料。彝族多居住在山區或半山區。山中森林茂密, 棲息著許多珍禽異獸,出產熊掌、鹿茸、麂、岩羊、野豬等山珍野味。 奔騰於高山峽谷之中的大渡河、金沙江、南盤江、元江等大小河流又提供了魚蝦螺等水產品種。彝族擅長煮、烤、拌、燒、蒸、燉等。尤其長於羊、鹿子等皮毛類動物原料的烹制。口味嗜咸、香、辣、麻、嗜酒。彝族主要節日有十月太陽歷彝族年、火把節。區域性的節日有兒童節、母親節、嘗新節、二月八、密枝節、蕎年節、曬祖公等,另外還有較多的祭祀節日,如祭龍。每當過節,彝族的飲食最為豐盛。殺雞宰豬,煎糯米粑粑,做「砣砣肉」、 「羊湯鍋」、牛湯鍋、燕麥面、蒸羊排骨等等。彝族在過年過節時都要椎牛打羊,宰豬宰雞,而平時一般很少動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居家飲食習俗餐制為一日兩餐,沿襲已久今亦然。一般彝村,人們天明即出早工,九時左右歇工吃第一餐,十時左右食畢。休息一會又出午工,天暗才吃第二餐。農忙活重時節,正餐之間要有間餐,即隨身粑粑、饃饃、洋芋等食物和臭豆腐、青椒香腸等帶到田地,隨時加餐。食俗一般比較簡單、隨便。以雜糧、洋芋為主食。在春、夏季里,喜用酸菜或干板菜(白菜或青菜白水煮熟後曬干即成)拌豆米煮成酸湯作菜。也有將玉米磨成米粒,去麩皮,與大米合在一起蒸熟作為主食,還有是將各種麵粉擀成粗面條,作為主食。山地還盛產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園生產的蔬菜,使得蔬菜的來源十分廣泛,除鮮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兩種,另一種名吃堵拉巴的菜也是民間最常見的菜餚。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湯鍋、羊湯鍋,或烤羊、烤小豬,舊時狩獵所獲取的鹿、熊、岩羊、野豬等也是日常肉類的補充。彝族還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牲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稱打牲,其手法極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剝。宴客時的座次順序有一定的慣制,一般圍鍋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讓坐於鍋庄之上首,彝稱「呷爾果」處;主人陪坐於鍋庄之右首,彝稱「尼木」處;幫忙者、婦女和親友則坐於鍋庄下首,彝稱「呷基果」處。客人多時,順延至右側。行酒的次序依據彝諺「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後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輕人的」,端酒給貴賓後,要先老年人或長輩,次給年輕人,人人有份。 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簸箕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 彝族人民由於自己所處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下面我們從習俗與特色風味兩方面來看一下彝族人的飲食文化。

❿ 藝術照在哪照

芭莎很不錯的,我今年3月份想照的,但是人太多了,要排到10月份,所以就換了別家,效果不是很好。你要是拍的話我建議去瑪雅,懷遠門那新開的很好,服務和態度都很不錯的。另外告訴你,你最好月底去訂,因為那時他們都要沖業績,所以會給你最大限度的折扣。 能要到底片最好,但很難啊,要不到可以要別的,呵呵。選片的時候要注意不要上他們檔,他們讓你加錢加片的時候,你就給負責選片的人點錢,讓他們把你所有的照片復制下來,會很劃算的。

閱讀全文

與越西縣彝族藝術照在哪裡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