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佛教在中國是如何本土化的。
佛教在中國是如何本土化首先要講四個期;
1、傳入期
2、成長期
3、成熟期
4、產果期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變成本土化是有個過程的,它的核心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相攝的。現在在中國盛行的其實是佛教文化。而且在當下准確在說是『中國化了的佛教文化、而非印度那個時代的文化』,再跟中國的『儒、道』相融變成『三家』[儒、釋、道]。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它的本土化是跟中國的儒、道融合一體時產生的。
(個人淺識)
南無阿彌陀佛!
② 文化多元化和文化本土化分別是什麼意思
文化多元化和文化本土化分別是什麼意思?首先,文化的多元化是指文化的包容力很強,人們對不同的文化能夠很好的兼收並蓄。而文化的本土化,是指人們在文化的形成過程中對根深蒂固的歷史社會還有文化等等,產生了一種由心而發的尊崇從而對外來文化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不接受。這兩個概念並不是互相獨立隔絕存在的,它們之間也有著內在的聯系。
不管是文化的多元化還是本土化,他們本身都沒有好壞性質之分,一切都在於使用者如何運用,利用適度了都有利於文化的向前發展。
③ 佛教已是我國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佛教是怎麼本土化,影響中國社會全貌的呢
1、在南北朝的亂世中
佛教不得不適應南北兩種不同的政治環境和文化。這種紮根本土的努力,出現了日後佛教南北宗分化的最初雛形,以及被中國思想所滲透的佛教,事實上此後的中國佛教發展,大抵都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在演化的進程中,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即佛教從「沙門不敬王者」和「漸悟」的立場上後退,逐漸放棄其獨立性和外國色彩。
佛教在中國發展出了自己特殊的地區形式,並成為大乘佛教的主流。這一佛教流派又向外傳布,以至於日本和朝鮮文化所接受的佛教,實際上已經不是印度佛教,而是經過中國文化強烈改造過的漢傳佛教。
④ 佛教在中國是如何本土化的
佛教從東漢末傳入中國,但當時既沒有成為主流文化,也沒成為普遍信仰
直到5胡十六國時期,萬世暴君石虎是個宗教開明人士,打造佛寺,佛教才開始普遍流傳
,但那時流傳的只是「佛是存在的」這種思想,佛教經典完全沒有流傳(因為經典都在西域,也沒人翻譯)
前秦符堅時期,西征大軍俘虜 了西域高僧 鳩摩羅什,才把經典帶到中土並開始翻譯,佛經的哲學思想才開始流傳。
到南朝梁武帝 時,佛教在南朝達到鼎盛,並且北魏也普遍信佛。只能吃素不能吃肉正是梁武帝的發明
佛教也成為當時人們的普遍信仰,對統治者來說,佛教理論有安定人心,鼓勵行善等益於自己統治的作用
對老百姓來說,與其說是統治者推廣佛教,不如說他們自願相信,因為人活在世上總是需要一個超脫世俗的信仰作為活下去的動力。如果沒有任何信仰,那活下去的動力只有動物的本能。(本能不代表錯,有信仰不一定好)
所以 當時老百姓普遍相信佛是存在的,相信因果報應,但不一定贊同佛教經典的理論。
其後,武則天時代,佛也成為社會主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