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間傳統藝術有哪些
傳統的民間藝術主要有琴棋書畫、皮影戲、戲曲、編織工藝、剪紙、泥塑藝術等,中國文化一直都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許許多多的民間藝術貫穿古今,一直延續到今天,為我們的文化生活添姿加彩。
傳統民間藝術主要通過樂器演奏,工藝絕活來體現民間人的表演、藝術天賦。每一件工藝品都體現了民間手藝人的心靈手巧。接下來主要介紹皮影戲和剪紙兩項藝術。
皮影戲,中國皮影分類為南方和北方兩個派別,用桿子操縱製作精美的皮影,根據劇情的需要靈活運用燈光,演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一出好戲。北方以灤州皮影代表,南系則以成都燈影戲為代表,兩種系別中影偶的大小、製作、以及操縱方式均有不同,但都各有千秋,令人驚嘆。
清時期剪紙藝術打到鼎盛,剪紙成為重要的居家裝飾。到了今天,一些新興剪紙出現,剪紙文化元素也更豐富。
『貳』 羅平縣的歷史文化
羅平地處西南,但秦漢以來就多與中原文化交匯,元明時期,大批漢族入滇,文化得到了交融與發展,中華傳統習俗融合形成,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話也得以形成,傳統的腌制技巧、釀酒技術等也在此得到傳承。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漢族文化為主,布依、彝、回等多民族和諧交融的文化。羅平人傑地靈,猶其自明清以來,文教日益發展,不斷涌現出多位的影響深遠的人物,如者繼榮、竇垿、胡若愚、尹蘭冰、張惟清等,在中華歷史長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今也有如王明輝、黃敏、伏潤民等。 彝族
在整個民族文化發展史中,羅平土著彝族在這塊土地上已生息繁衍達三千年之久,曾取得統治地位800年左右,創造出了別具一格的民族文化,現存的《玄通大書》、《神通大書》就是一部集哲學、宗教、天文、地理、星象、醫學、歷算、氣象、道德的少數民族大網路全書,也是一部具有很高研究價值的史料。彝族節日過大年從農歷6月23日至25日三天,每當這個時候,各村寨的彝族青年男女就會聚集歌場,對歌、摔跤、賽馬、耍火把,跳傳統的歌舞。彝族舞蹈主要有祭祀性舞蹈《跳歹舞》和《兵器舞》,兵器舞也稱耍把式,兵器舞仍屬一種祭祀舞蹈,以大刀、三尖叉、股桿、兩節棍、金錢棍為主。
布依族
布依族是我國古「百越」的一支漢文籍中稱沙人和仲家等,但布依族卻很反感這種稱呼,他們自稱「布依」或「布依饒」。羅平布依族有語言卻無文字,佔全省布依族的80%,故羅平有「布依之鄉」的美譽。布依族依山傍水而居,性情溫柔、文雅,對人謙和、嫻慧,服飾以藍、黑、青三色為主,傳統民間節日主要有農歷「二月二」、「三月三」對歌節和「祭老人房」。主要舞蹈有把式舞、高蹺舞等。
苗族
羅平苗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自稱「白人」,據《羅平州志》記載「服飾與漢人同惟,習俗則異多,有讀書登仕籍」,而苗家婦女的服飾則保持完好,白苗白折麻布花裙,白麻布裹腿,衣短無扣,以左右襟交叉搭系於胸前,發扎紅線,盤於頭頂,衣裙喜用青色,紋飾用黑紅線綉成;花苗卻又有所不同,並且女子已婚未婚從發髻上就可區別。苗族的傳統節日很多,比較有特色的是正月十五「花山節」,舞蹈為蘆笙舞。
回族
羅平回族有回族有迴文,但不是大眾化的語言文字,僅限於回民師傅(阿訇)禮拜和記錄本民族史實之用。回民聚居區都有清真寺,禮拜是信教者的必修課,教民要修煉五功,即念、禮、齋、課、朝。羅平回族由於歷史原因,沒有民間舞蹈,而是更多地融合於漢族藝術中。 羅平花燈節
羅平是雲南省六大花燈源流之一,唱燈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朝,據民國二十一年編的《羅平縣志》記載:「自土改以後流寓接踵,風俗斷以易移,文化日新」。1956年,羅平花燈歌舞《破四門》參加了全省優秀地方戲曲調演,並推薦上北京演出,獲得好評。1950年2月2日至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四兵團陳賡、宋任窮、周保中、張沖等將軍率部進入羅平。羅平解放區人民群眾在四十多公里的公路沿線載歌載舞迎接人民子弟兵,四兵團將士們說:「到了羅平,我們進入了歌舞之鄉」。
羅平國際油菜花節
「中國·雲南·羅平國際油菜花文化旅遊節」是由曲靖市人民政府和雲南省旅遊局主辦、羅平縣人民政府承辦,集農業生態旅遊觀光、喀斯特地貌觀賞、景區景點推介、布依風情展示、招商引資洽談為一體的大型節慶活動。活動每年舉辦一次,每屆歷時兩個半月,每年農歷臘月二十開幕。自1999年春開始至2011年,已連續舉辦了十三屆。
2007年羅平縣油菜花文化旅遊節被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旅遊節慶活動」;2007年羅平縣油菜花文化旅遊節被評為「全國十大花卉類節慶」; 2010年羅平油菜花文化旅遊節在上海世博會中國節慶高峰論壇上又獲「中國最具魅力的七大節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