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相聲(落語和漫才)在趣味上和中國相聲有什麼區別
落語跟漫才這倆其實也不一樣。漫才最早叫萬才或者萬歲,年代比較早,最早就是拜年形式,有歌有舞。落語年代要稍微近代些,其實類似於國內的評書。最早都是諷刺時評類。我個人也一直欣賞不動落語,感覺落語太講究。漫才是隨著吉本壯大起來的,可以說吉本把漫才產業化了。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競爭十分激烈,新人輩出,當然由於太過激烈,一些藝人也就靠那一個段子,甚至一個詞就能火上個一年,但也就一年了,一年後絕對沒人記得你是誰。日本的電視業肯定比國內輕松的多,所以在趣味上,普遍要「三俗「些,當然為了收視率,為了搞笑,也是竭盡其能。國內相聲干不過日本,我覺得就是電視的影響沒發揮好,目前的環境也發揮不了多好。相聲畢竟是大眾藝術,沒有龐大的基數去搞,沒有龐大的觀眾群,沒有一個載體肯定發展不起來。漫才就是典型的商業體現。而落語電視上效果就不行,收視率差了去了。國內相聲狀況有點像日本落語的狀況。
簡單先說這些。期待大神補充。
② 什麼是漫才表演
漫才表演指的是日本一種站台的喜劇表演模式,比較像我們中國的對口相聲,它是起源於古代的日本人在年初一的時候拜年表演形式的「萬歲」,讓藝人的頭目與配角分成一組,穿上大禮服,再到每家每戶用風趣和吉祥的句子道賀。然後再進行擊鼓和歌舞的表演,有人說他們的表演模式是模仿了唐朝踏歌舞,這樣的表演在室町時代被叫做是千秋萬歲,慢慢的民間出現的藝人也越來越多,一直發展到江戶時代,還會有愛知縣的人到江戶町表演萬歲。
③ 什麼是漫才呢
漫才可以粗略理解為日本相聲,跟相聲、脫口秀的關系是同類節目。
一般是台上至少兩個人進行表演(也有三個人的。最多我見過六個人的,這組合叫超新塾),一個人(或一群人)負責裝傻,就是犯逗比,另外一個人負責用吐槽來修正或者解說這個逗比,通過沖突來引發笑點,這是漫才的普遍套路。
目前國內的漫才大多數是以兩個演員在一個故事情境中跳入跳出角色進行表演類型,因為其有著劇情背景性在日本稱為「短劇漫才」(コント漫才)。
然而實際上日本更早的現代漫才叫做「對話漫才」(しゃべくり漫才),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由橫山圓辰和花菱achako所開創(代表作《早慶戰》)。形式是兩個演員對一個話題進行評論,類似於批講形式的相聲。這也是目前日本正統派漫才的發源。
對話漫才(代表組合:knights)現在體現的是大多是一裝傻一吐槽,不過這只是對話漫才的一個最大分類「掛け合い漫才」,還有一種「牢騷漫才」更類似於脫口秀,是一個人吐槽負面情緒,另一個人在一邊附和,不過現已不多見。在此之前日本還有古典的戲曲漫才、舞蹈漫才等,因為門檻過高或脫離時代而基本絕跡了。
④ 漫才是什麼意思
漫才是日本的一種站台喜劇形式,類似中國的對口相聲。
在中國傳統的對口相聲中,表演的角色有兩個,一個是逗哏,另一個捧哏,相當於主角和配角的關系。傳統的相聲藝術中,就有三分逗,七分捧;捧逗合縫活精彩的熟語。意思是說:在對口相聲中,逗哏雖然是主角;但是它的藝術功能只佔到百分之三十。
捧哏是配角,其藝術功能可以達到百分之七十之多。相聲藝術在給人們創造幽默與歡笑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理想道德魅力的人格。捧哏角色,藝術貢獻大;而報酬少,功名所得少。如果相聲表演是一盆耀眼奪目的盆景的話,逗哏是耀眼的紅花;而捧哏就是默默奉獻的綠葉。
其餘的方面
漫才又稱萬歲或萬才,是日本式的相聲表演。一般由兩人表演,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藝術見長,類似中國的對口相聲。漫才通常由兩人組合演出,在開始表演之前已經確定,即一位吐槽者、一位裝傻者。兩人以極快的速度互相講述笑話,大部分的笑話主題圍繞在彼此間的誤會、雙關語和諧音字。
漫才源於古代日本人大年初一拜年表演的萬歲,即把拜年作為一種儀式,由藝人頭目和配角為一組,到各家以風趣吉祥的語言道賀,然後擊鼓表演歌舞。到了明治時代,萬歲的內容已不單純是拜年賀詞,而是把傳統的《三曲萬才》和《御殿萬歲》融為一體。改稱萬才,並由藝人園辰於1887年首次作為舞台藝術搬進了劇場。
⑤ 網球王子中忍足的一天中的吐槽是啥意思呢
意思是在對方(同伴、朋友、親人都可)面前,不配合對方,有意不順著同伴或朋友的意思說話。在同伴或朋友說場面話或大話的時候,故意說實話,揭穿場面話或大話,不給同伴或朋友任何面子。不過在很多時候,帶有相當的戲謔和玩笑的成份。
大家經常在動漫作品中的電視里看到二人搞笑類節目--漫才(まんざい)下面部分摘錄POPGO字幕組給出的注釋來結合這個給出吐嘈的解釋:
"漫才是什麼?
起初拿到初翻的時候,
發現全譯作了相聲,
雖然不中亦不遠矣,
然而考慮再三,
在心中翻滾的漫才魂的鼓動無法抑制的情況下,
終於決定還是照翻漫才,
並附上這一段廢話作為解釋.
基本上,
漫才是由名為"萬歲"(和漫才同音)的古曲藝發展而來的傳統藝術,
以兩人的滑稽問答為中心,
形式類似我國相聲,
然而本質差的不少.
"普遍而言,
漫才分作發呆役(boke)和吐槽役(tsukkomi).
怎樣是boke,
怎樣是吐槽呢?
並不僅限於語言,
可以包括動作,
乃至一般的行為,
然而這種行為往往不合常理,
比如櫻木常說我是天才,
又比如唐僧唱only
you,
都是boke行為.
自然相對的,
以過激的言語,
動作等反應對發呆者進行教育指正的,
這就是吐槽了,
想對於前文而言,
就是赤木的拳頭,
就是周星馳說"哦你媽個頭啊哦",
動畫中有名的漫才組合無數,
比如宗介和千鳥,
宗介的呆勁大家都知道吧,
至於kaname手中的紙扇,
那則是吐槽的神器,
無以企及的最終殺招.
自然,
也不限於兩人,
常見的群體漫才如亂太郎三人組,
GA六人組,
阿滋七人組等等.
這都是漫才技巧在動畫中的體現.
"然而回過頭去再看漫才本身,
或許和我國青年的sense實在是不合了,
留存的終究只有正面的推掌,
頭頂的手刀,
頜下的指突,
乃至高位的逆十字固定等等的吐槽方法以及更數不勝數的技巧了...其實漫才在日本年輕一代中也很不得志,
哪個國家的傳統藝術,
都面臨危機啊..."
日本動漫中的「吐槽」一詞是指漫才里的「突っ込み」
,普通話里沒有一個能百分之百表達出日語「突っ込み」的意思,最接近的詞恐怕是「插嘴」,但台灣方言中卻有「吐槽」一詞,所以台灣的翻譯都翻成「吐槽」,然後大陸也開始用了。
銀魂中曾有關於吐槽的說明:把對方話中的笑點抖給觀眾
例:
阿銀在冰雕比賽中做了個類似男性[-嗶-]器官的作品
新八:這是什麼啊`````
阿銀:這是最新安式回轉加速噴氣安式回轉炮
新八:你明明說了兩次安式回轉吧```再說,安式回轉大炮又是什麼啊!
⑥ 漫才和相聲的區別
起源不同。表演不同。
起源不同。相聲是一種民間的說唱曲藝表演形式。它在中國有三大起源地,並分為北派、南派。
而漫才是一種站台喜劇形式,起源於古代日本。表演不同。相聲的表演形式有群口、對口、單口等,表演時間較長,表演道具是手帕、醒木、摺扇、桌子等。
⑦ 漫才的區別聯系
在中國傳統的對口相聲中,表演的角色有兩個,一個是逗哏,另一個捧哏,相當於主角和配角的關系。傳統的相聲藝術中,就有「三分逗,七分捧;捧逗合縫活精彩。」的熟語。意思是說:在對口相聲中,逗哏雖然是主角;但是,它的藝術功能只佔到百分之三十。捧哏是配角,其藝術功能可以達到百分之七十之多!相聲藝術在給人們創造幽默與歡笑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理想道德魅力的人格。
捧哏角色,藝術貢獻大;而報酬少,功名所得少。如果相聲表演是一盆耀眼奪目的盆景的話,逗哏是耀眼的紅花;而捧哏就是默默奉獻的綠葉。再做一個比喻,將相聲藝術形容成為一個家庭。逗哏是父親的角色,而捧哏則是母親的角色。捧哏角色,體現了母性與大地的胸懷。
在日本漫才藝術中,也有類似的藝術角色分類;不過他們不是叫做「逗哏」,「捧哏」,而是叫稱「上手」,「下手」。落語用語關於「上手」,「下手」的解釋:
上手——かみて。逆は下手(しもて)客席からと舞台上からでは右左が逆になるので、上手、下手という。客席から見て、左が下手。右が上手。
意思說:「上手」;相對應的叫「下手」。從觀眾席角度上觀看與從舞台角度觀看,「上手」、「下手」的左右位置是相反的。以觀眾席角度為基準,居於左邊的演員叫下手;居於右邊的演員叫上手。
在中國的相聲藝術中,「逗哏」,「捧哏」,的位置與日本漫才藝術的「上手」,「下手」位置相反。
也就是說,以觀眾席角度為基準,中國的相聲表演以左邊為主角;而日本漫才則以右邊為主角。
無論是「逗哏」,「捧哏」;還是「上手」,「下手」,兩個角色通過對話,對語交流,將相聲情節中的故事講述給觀眾,並將非常理,非邏輯的結果展現出來,產生強烈的,矛盾的對比和結論;從而,結出幽默,喜劇的效果。
另外;日本漫才藝術中,對於類似中國的「逗哏」與「捧哏」的角色,還有另外一種描述。
其中,「捧哏」稱為ボケ,「逗哏」稱為ツッコミ。對於ツッコミ的描述是這樣的:ツッコミ和ボケ是漫才藝術的兩個角色。其中,ツッコミ的作用是從正面對事物和人物進行描述,體現出人類科學性的,邏輯性的,常識性的正常思維;從而,為ボケ角色的表演進行鋪墊,營造基本的氛圍與環境。
ボケ則是這樣描述:ボケ和ツッコミ是漫才藝術的兩個角色。其中,ボケ是所謂的「笑點」。它通常在ツッコミ正面對事物和人物進行描述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歪曲的,非邏輯性的,非常識的見解和論調。產生與普通人常識性的,邏輯性的,科學性的思維不一樣的謬論;從而,展現出荒誕的,扭曲的思維。由此,產生幽默和喜劇的效果。
筆者認為:無論從中國相聲還是日本漫才,這樣對「逗哏」與「捧哏」兩個角色的描述是比較科學的。
它從幽默,喜劇藝術的規律著手,闡述了幽默,喜劇藝術產生的原理——對人類科學性的,邏輯性的,常識性的生活現象與正常思維,進行非邏輯性的,非常識性的歪曲和荒誕的誇張;從而,產生與現實生活強烈矛盾與沖突的斗爭,由此而孕育出笑的果實。
同時,這樣的用語解釋,對「逗哏」與「捧哏」的舞台任務,角色功能進行了科學的分類。使得相聲和漫才演員在舞台上十分明確地了解和完成自己的舞台任務,從而達到理想的幽默,喜劇效果。
與此同時,我希望引用日本お笑い用語詞典(幽默用語詞典)中ボケ詞欄的註解說明東方幽默喜劇藝術的相似性和相通性。
ボケ笑いのエッセンス。物事を違う角度から見たり、一般人が考えつかないような意表をつく発想やありえない勘違いなど。
意思是說:ボケ是漫才幽默藝術的精髓點。它通常從錯誤的,非邏輯性的角度去觀看事物;從而,呈現出與一般人們思維不同的論點和結論。從中產生幽默和喜劇的效果。
在這里,日本的漫才幽默藝術界對ボケ這個角色的高度重視,將它視為漫才藝術的核心點,精髓點。
而ツッコミ在中國相聲藝術中,就是我們常說的「捧哏」角色。在這里,日本的漫才對其扮演的角色的評價,恐怕要遠遠高出「三分逗,七分捧;捧逗合縫活精彩。」的程度了。可以說ツッコミ的角色是無冕的主角,平民的王子。
因此,從中國和日本對「捧哏」,「ボケ」角色的藝術定位,可以充分地說明東方幽默喜劇藝術的相似性和相通性;研究和借鑒日本漫才,落語藝術對中國的相聲發展是有裨益的。
⑧ 日本相聲叫什麼日本相聲的介紹
1、日本有和相聲相似的藝術形式,單口叫做落語,對口叫做漫才。
2、日本的相聲是有段位的,年輕人要從低段開始往上。而且,段位跟演出場所是掛勾的,一些高級的演出場所,低段位的演員是不能去的。
3、落語是日本的傳統曲藝形式之一。無論是表演形式還是內容,落語都與中國的傳統單口相聲相似。據說,落語的不少段子和中國淵源甚深,有的直接取自中國明末作家馮夢龍所編的《笑府》。落語,是對人善惡行為的肯定,裡面的主角大都是暴露人性缺點的一些處於弱勢的人。
4、漫才,日本曲藝的一種。又稱萬歲或萬才。一般由兩人表演,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藝術見長,類似中國的對口相聲。漫才源於古代日本人大年初一拜年表演的萬歲。即把拜年作為一種儀式,由藝人頭目和配角為一組,頭戴烏紗,身著大禮服,到各家以風趣吉祥的語言道賀,然後擊鼓表演歌舞。據說這種歌舞模仿的是唐朝的踏歌舞。
⑨ 關於日本動漫的語言
意思是在對方(同伴、朋友、親人都可)面前,不配合對方,有意不順著同伴或朋友的意思說話。在同伴或朋友說場面話或大話的時候,故意說實話,揭穿場面話或大話,不給同伴或朋友面子。不過在很多時候,帶有相當的戲謔和玩笑的成份。
大家經常在動漫作品中的電視里看到二人搞笑類節目--漫才(まんざい)下面部分摘錄POPGO字幕組給出的注釋來結合這個給出吐嘈的解釋:
"漫才是什麼? 起初拿到初翻的時候, 發現全譯作了相聲, 雖然不中亦不遠矣, 然而考慮再三, 在心中翻滾的漫才魂的鼓動無法抑制的情況下, 終於決定還是照翻漫才, 並附上這一段廢話作為解釋. 基本上, 漫才是由名為"萬歲"(和漫才同音)的古曲藝發展而來的傳統藝術, 以兩人的滑稽問答為中心, 形式類似我國相聲, 然而本質差的不少.
"普遍而言, 漫才分作發呆役(boke)和吐槽役(tsukkomi). 怎樣是boke, 怎樣是吐槽呢? 並不僅限於語言, 可以包括動作, 乃至一般的行為, 然而這種行為往往不合常理, 比如櫻木常說我是天才, 又比如唐僧唱only you, 都是boke行為. 自然相對的, 以過激的言語, 動作等反應對發呆者進行教育指正的, 這就是吐槽了, 想對於前文而言, 就是赤木的拳頭, 就是周星馳說"哦你媽個頭啊哦", 動畫中有名的漫才組合無數, 比如宗介和千鳥, 宗介的呆勁大家都知道吧, 至於kaname手中的紙扇, 那則是吐槽的神器, 無以企及的最終殺招. 自然, 也不限於兩人, 常見的群體漫才如亂太郎三人組, GA六人組, 阿滋七人組等等. 這都是漫才技巧在動畫中的體現.
"然而回過頭去再看漫才本身, 或許和我國青年的sense實在是不合了, 留存的終究只有正面的推掌, 頭頂的手刀, 頜下的指突, 乃至高位的逆十字固定等等的吐槽方法以及更數不勝數的技巧了...其實漫才在日本年輕一代中也很不得志, 哪個國家的傳統藝術, 都面臨危機啊..."
日本動漫中的「吐槽」一詞是指漫才里的「突っ込み」 ,普通話里沒有一個能百分之百表達出日語「突っ込み」的意思,最接近的詞恐怕是「插嘴」,但台灣方言中卻有「吐槽」一詞,所以台灣的翻譯都翻成「吐槽」,然後大陸也開始用了。
代表性人物
阿虛《涼宮春日的憂郁》(此君堪稱吐槽界的代表,專業級吐槽人士)
蠟筆小新《蠟筆小新》
伊藤千佳《草莓棉花糖》
柊鏡《Lucky Star》(幸運星)
志村新八《銀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