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哪些藝術作品體現審美教育

哪些藝術作品體現審美教育

發布時間:2023-02-23 21:22:14

❶ 下面哪些藝術作品具有藝術的「崇高」審美趣味

藝術作品的內容:

藝術作品的內容是指藝術作品的題材、主題、細節、情節、情感等要素的總和。

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起源於中世紀法語中的Romance(意思是「傳奇」或「小說」)一詞,「羅曼蒂克」一詞也由此音譯而來。浪漫主義是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上的兩大主要思潮。作為創作方法,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

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浪漫主義的創作傾向由來已久,早在人類的文學藝術處於口頭創作時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帶有浪漫主義的因素和特色。

但這時的浪漫主義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覺為人們掌握的創作方法。浪漫主義作為一種主要文藝思潮,從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盛行於歐洲並表現於文化和藝術的各個部門。

浪漫主義宗旨與「理」相對立,主要特徵注重個人感情的表達,形式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義手法則通過幻想或復古等手段超越現實。法語的浪漫一詞意味著感情豐富、多情善感。

❷ 以具體例子說明藝術的審美認識功能、審美教育功能、審美娛樂功能、審美體驗是如何體 現的

一、審美認知作用

人們通過藝術鑒賞活動,可以更深刻地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認識人生。

1、藝術對於社會、歷史、人生具有審美認知作用

由於藝術活動具有反映與創造統一、再現與表現統一、主體與客體統一等特點,往往能夠更加深刻地揭示社會、歷史、人生的真諦和內涵,具有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的特長,並且常常是通過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給人們帶來難以忘卻的社會生活的豐富知識。

2、藝術對自然現象具有審美認知作用

對於大至天體、小至細胞的自然現象,藝術也同樣具有審美認知作用。藝術可以幫助人們增長多方面的科學知識。

二、審美教育作用

藝術的審美教育活動,主要是指人們通過藝術欣賞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啟迪,實踐上找到榜樣,認識上得到提高,在潛移默化中,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發生深刻的變化,引導人們正確地理解和認識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藝術的審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藝術作品,使讀者、觀眾和聽眾感受與領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1、藝術的審美教育作用來自於對生活本質特徵的揭示,來自於滲透其中的藝術家的思想感情、生活態度、社會理想和審美理想。

2、藝術審美教育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等特點。


提高自己的藝術審美的方法:

1、對大自然的熱愛。美的藝術源於大自然,無論是翁郁芬芳的花木,還是歌聲美妙的鳥兒都能夠給人一種審美的愉悅感。很多作家或者藝術家都會關注和欣賞大自然的美麗。

2、多閱讀些人文類書籍。這些書籍都會使得閱讀者感到一種藝術的美感。當然這種藝術創造來源於作者對美好情感和幸福生活的追求。美的藝術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



❸ 怎樣體現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性案例

一、運用情感教學,體現審美教育
音樂的情感性表現在:它能使人心靈迸發出火花。(貝多芬)節奏與樂調具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柏拉圖)人們常說:「音樂是語言的盡頭」,也就是說音樂能夠靈活、准確、細膩地直接表達人的內心情感世界,是人主觀情感的一種審美體驗。以音樂藝術為媒介,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是具有情感性特徵的。它通過「訴訴心靈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聲音所顯示出這種內容精華的表現」來實現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創造和表現、感受和體驗、鑒賞和評價等能力來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情感體驗,完成對學生的審美情感教育。
音樂是情感藝術,表情的音樂藝術最基本的表現功能,是音樂的靈魂。離開了情感的體驗與抒發、感知與表現也就不是音樂了。我國古代《樂記》中記載「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著名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說:「音樂是人類情感的速記」。而偉大的導師恩格斯則說:「把人類情感中最崇高和最神聖東西,即最隱深的秘密揭露出來,並且表現在音響中。」音樂是人類共同的情感語言,不論國度、民族、種族、音樂都可以成為人們心靈溝通的工具。
在音樂教學中應從表情開始,並要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只要有音樂,就一定有情感的反映。表情不是在學會唱歌,學會演奏之後硬加上的,也不是沒有樂感的各種音樂記號的機械音響的再現,它既不是歌唱(演奏)者的外部表情的搖頭晃腦,又不是毫無音樂美感的音符堆砌。
音樂的表情是發自內心地對音樂情感的體驗和抒發,是把全身心對音樂內涵與外延的感知、理解與體驗轉換為音樂形象的再造藝術的過程。也正是在這種對音樂情感的感知、體驗、表現與創造的音樂實踐中使學生受到音樂的啟迪,獲得審美能力,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二、運用感知教學,體驗審美教育
感知即「聽、感、動」的總稱。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音樂美的表現存在於音樂藝術形象之中。沒有美的形象就沒有藝術。音樂形象產生的過程就是音樂實踐、音樂學習、音樂創造的過程。沒有對音樂藝術實踐中音樂美的感知與理解,就無法實施審美教育。 聽是感知和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聽是音樂藝術實踐中最重要的過程。音樂是聽覺藝術,這就決定了音樂教學的一切音樂藝術實踐都必須從聽入手,在聽的基礎上進行,也決定了音樂必須把培養學生良好而敏銳的聽覺放在首位:離開了「聽」就無法學習音樂;離開了「聽」音樂就不存在了。馬克思曾說過:「對於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是毫無意義的」。音樂教學的全部內容都離不開音樂聽覺的感知與體驗、分析與理解。
在實際的藝術效果中感知與理解、認識與掌握富有音樂靈魂的活生生的音樂知識。例如:在學習音的高、低、長、短時就必須首先讓學生用聽覺去感知、聽辯出音的高、低、長、短;在學習音符名稱與其時值關系時,不是靠單單的講解去認識,而重要的是用耳聽、用手、用腳的動作體會各種音符的時值及其之間的關系;在學習調式時則需通過耳朵的聽辨,感知某一調式的特點,而後總結出什麼是調式,重要是從聽覺中明白。
音樂都不是直接可以講明白的,必須在聽的基礎上有所真正的感知與體驗時才明白。中小學音樂教學所接觸不是純理論知識,而是具體形象化的音樂作品、是動的音樂、是有生命的音樂、是有情感的音樂。
三、運用實踐性和創造性教學,體驗審美教育
音樂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無論是參與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還是參與音樂鑒賞,都需要人們展示出生命的活動。實踐創造也體現了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的特徵。
體現音樂審美教育的實踐性,首先是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學生失去了學習音樂的興趣,也就失去了積極參與音樂學習實踐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心靈感受。由於一些原因,相當一部分中小學生產生喜愛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的心理狀態,就談不上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在音樂教育教學中,興趣可以構成一種審美的本質力量。「快樂式」教學賦予音樂教育強大的生命力。通過音樂學習的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表現能、音樂鑒賞能力、音樂創造力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完成美感的實現。
四、運用形象性教學,體現審美教育
藝術教育是以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為基礎內容的。音樂藝術也正像其他藝術一樣,如:文學、繪畫、雕塑、建築學一樣,通過藝術形象反映現實,給人以最大的審美享受。任何一部音樂作品都有一個具體的形象來用音樂表現。雖然音樂沒有「對現實的直接描繪」,但盡管如此,在音樂中仍然具有極為深刻和有力的反映著現實世界。人的感受和思想世界在音樂中得到鮮明的、最激動的直接體現。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通過音樂的語言、旋律、節奏、調式、調性和聲、復調等變化來塑造獨特的音樂形象,從而達到音樂教學中形象美的審美教育。

❹ 博物館中的審美教育

博物館中的審美教育

博物館是集中展示人類文化遺物的場所,是歷史的縮影,博物館的審美教育職能就是要樹立“美”的標桿,以文物之美打動觀眾,教以人鑒賞美的能力,這也比其它任何方法更能增加民族自豪感和保護意識。

摘要:

隨著我國城市的加速建設和擴張,更多的歷史遺存被發現和發掘,同時,我國的博物館事業也迎來了空前繁榮的發展時期。作為公益性質的文物收藏所和社會服務機構,博物館肩負著收藏、保護、展示、教育和研究的重要職責,更肩負著全民審美教育的責任。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前提下,人們對精神文化的渴求日益強烈,人們越來越關注文化活動,更樂意花時間走進博物館、圖書館、劇場等文化場所;同樣,越來越多的博物館也意識到了吸引觀眾的重要性並開始了革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討博物館中的審美教育如何進行,將對博物館自身運營和社會進步起到怎樣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

博物館;審美教育;陳列;建築

一、呈現文物之美

如果,一座博物館中的陳列只是把文物一一羅列,不講求呈現的視覺效果和參觀的節奏,那麼,這樣的展覽簡直是一場災難,也是對文物和藝術品的褻瀆。如果,觀眾在參觀完展覽後對其中展品沒有留下印象,那麼,展覽本身就失去了意義,也就更談不上教育大眾了。博物館展示的文物都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具有某個時期特點,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的代表性作品,所以,博物館不應該是乏味的陳列室,而應成為能讓人感受文物之美和人類智慧結晶的殿堂。

如今,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堆砌式展示方式已然被摒棄。有的展覽在一個展廳只放置一件文物,目的就是將所有的目光聚焦到重要文物身上,利用空間來突出文物的地位。然而,通過減少展廳單位面積內文物數量來達到展示效果仍然屬於被動吸引觀眾的方式;通過展廳內的氣氛營造和燈光運用來突出文物的美感,以達到提升觀眾對文物的關注度,就是一種更為主動的呈現方式。

在當今展陳設施日趨完備的條件下,展覽方式還出現了更多新花樣,例如:全息投影技術、AR(增強現實)技術和VR(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不僅能讓觀眾能產生身臨其境之感,甚至可以與文物進行虛擬互動,更加直接和主動的去獲取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信息。不論是空間環境,還是展示技術的.提升,其宗旨都是要將文物攜帶的信息傳播給觀眾,其本質是引起觀眾的感動,然後再從感性關注到理性認知,從而讓觀眾對文物及其攜帶的信息記憶深刻。這一切能自然的發生完全依賴著美好的展示。因此,如何呈現文物,記住文物所攜帶的信息,是博物館的陳列設計中應該深思熟慮的。這也是博物館走向人性化的必然要求—對“物”與人的雙向尊重,不但要講究展示技術和氛圍烘托,還要考慮到觀眾的參觀視角和心理。

二、建築之美

某種程度上來說,博物館的建築成為吸引觀眾的一項軟指標,甚至體現了這座博物館的自身定位。許多博物館在建築設計上頗下了一番功夫。以蘇州博物館為例,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亮點為: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合,空間處理獨具匠心;建築材料考究和內部構思的精巧,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線引入到室內;在簡潔的現代主義建築基礎上充分運用中國江南古建築的元素,既有中國建築園林的意趣,又具備現代建築的功能性與通透感。

蘇州博物館的建築本身成為了該博物館的一大特色與亮點,也成為了蘇州的地標和名片。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建築設計也是別有用心,將金沙出土的文物與建築相聯系,遺跡館外觀為圓形,象徵出土的玉璧,陳列館呈方形,象徵剛出土的玉琮,設計靈感就來源於中國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內部設計與結構注重功能性和服務性,每個展廳的裝潢與該展廳展示的文物特點和背景相輔相成,敘事性強,也很好的避免了文物繁多和展線較長所引起的視覺疲勞。成都博物館新館建築大量採用鋼結構,玻璃和銅質外觀,線條流暢,極富現代感,幾何結構的建築形制也成為該博物館的Logo標志。

新修博物館建築越來越傾向於獨特的造型、新穎的外觀、用建築的新、奇、美來吸引觀眾。雖然,博物館中展示的都是古物,但博物館的建築可以是現代的、前衛的、新穎的,正如博物館大量利用新興科技來展示文物一樣。古老與創新,過去與現在都在博物館中得以體現,這樣,博物館才具有了連接古今的意義。建築可以說是美學的集中體現,涉及與周圍環境的和諧,其造型的獨特和功能的完備,布局與內部空間的合理利用等。作為城市的一部分,建築還肩負著美化城市景觀的職責,所以,博物館對自身建築的日趨重視也體現出博物館對建築美學和所擔負的社會審美導向責任越來越看重。博物館要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和良好運營,就必須擺脫過去給人的刻板印象,而建築正是博物館重新定位的外在條件。

三、小結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提出博物館是美育的場所,“要求知識以外,兼養感情”,這也是對博物館工作的高要求。然而美育又是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如今,社會發展迅速,人們在吃飽穿暖的前提下精神需求明顯增加了,現有的審美教育也就顯得尤為不足和落後了。然而在博物館事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也出現了一些盲目追隨潮流的現象,如博物館、紀念館或美術館的建築外觀過於相似和雷同,自身特點不突出。千篇一律的外觀和陳列模式只會讓人感到麻木,審美教育也就無從談起了。博物館中的美育也絕不僅僅是通過文物或藝術品本身來獲得,還必須通過博物館陳列展覽的空間布置、細節處理來加以凸顯,也需要博物館用有特色的建築和優美的環境加深觀眾對美的感受。如果一個博物館的陳列不吸引觀眾,觀眾就不能從陳列中獲得信息,那麼教育大眾也只是空談。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收藏了大量珍貴歷史文物,承載了人類悠久歷史與文明的神聖場所不能施人以美育,如何讓人對文物和民族歷史產生感情呢?在當今網路時代,博物館的工作重點不只是向公眾提供信息,還必須提高服務質量和自身吸引力。

同時,審美教育正逐漸成為博物館吸引大眾的重要手段。博物館中的審美教育也是課本所無法替代的,它更直觀更感性,依託於歷史淘洗後的文物精髓,集合了不同時期的民族藝術和審美情趣。席勒曾提出:“美必須作為人性的一個必要條件表現出來。”從遠古至今,追求美是人性之使然;從舊石器時代的岩畫到後來各類藝術表現和留下的藝術作品,無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單從這一點來解讀博物館的職能,它作為大眾接受審美教育的場所就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這也是對人類歷史文明和人性的尊重。

博物館發展至今,逐漸從單純對“物”的重視向“人本”傾斜。正因為博物館是集中展示人類文化遺物的場所,是歷史的縮影,博物館的審美教育職能就是要樹立“美”的標桿,以文物之美打動觀眾,教以人鑒賞美的能力,這也比其它任何方法更能增加民族自豪感和保護意識。而要感動前來參觀的博物館觀眾,不僅是展示文物之美,還要解讀“文物的美”,也是讓觀眾理解的過程。沒有一個地方能像博物館一樣擁有數量如此眾多的文物,如果在博物館中能學到如何去理解藝術品的美,那將是受益匪淺的。除了將文物羅列,附上簡介,還應該有更感性的解讀。例如一幅畫作,畫好在哪裡,如何看其中筆墨應用、色彩處理等,這方面正是現在博物館還較為缺乏之處。

這導致一部分觀眾所理解的好畫就是古畫、名畫,卻不知道到底好在哪兒,美在哪兒。博物館應該成為美的集合體,充分發揮社會的審美導向作用,以提高大眾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為己任。審美教育是博物館公眾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而要達到這個目的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博物館審美教育體現在合理展示“物”的同時,能讓觀眾領悟到藝術之美、人性之美;能從理性的角度去理解“美”,從感性的角度去追求美。

參考文獻:

[1]吳瑋瑛,《博物館的美育功能》,《草原文物》2007(01)

[2]成建正,《博物館的美育職能初探》,《文博1987》

[3]劉衛華,《美育,博物館一項值得重視的功能》,《中國博物館》1999

[4]席勒,《審美教育書簡》,張玉能譯,譯林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

❺ 中國畫哪些方面體現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和審美意識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因而可以舍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在構圖上,中國畫講求經營,它不是立足於某個固定的空間或時間,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打破時空的限制,把處於不同時空中的物象,依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的法則,重新布置,構造出一種畫家心目中的時空境界。於是,風晴雨雪、四時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現在同一幅畫中。因此,在透視上它也不拘於焦點透視,而是採用多點或散點透視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後移動的方式,觀物取景,經營構圖,具有極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同時在一幅畫的構圖中注重虛實對比,講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中國畫以其特有的筆墨技巧作為狀物及傳情達意的表現手段,以點、線、面的形式描繪對象的形貌、骨法、質地、光暗及情態神韻。這里的筆墨既是狀物、傳情的技巧,又是對象的載體,同時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跡體現了中國書法的意趣,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由於並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國畫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結合來描人物畫繪對象,而越到後來,水墨所佔比重愈大,現在有人甚至稱中國畫為水墨畫。其所用墨講求墨分五色,以調入水份的多寡和運筆疾緩及筆觸的長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筆墨技巧的千變萬化和明暗調子的豐富多變。同時墨還可以與色相互結合,而又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形成墨色互補的多樣性。而在以色彩為主的中國畫中,講求「隨類賦彩」,注重的是對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環境色並不重要,一般不予考慮。但為了某種特殊需要,有時可大膽採用某種誇張或假定的色彩。中國畫,特別是其中的文人畫,在創作中強調書畫同源注重畫家本人的人品及素養。在具體作品中講求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並且通過在畫面上題寫詩文跋語,表達畫家對社會、人生及藝術的認識,既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又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

❻ 為什麼審美教育在體操中占據重要地位

一、藝術體操中音樂因素的審美教育

音樂藝術在藝術體操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僅對藝術體操的表演過程起著渲染氣氛、陶冶觀眾情操的作用,而且可以加強人們對社會生活和藝術美的理解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在藝術體操的表演過程中,如若沒有音樂因素添加的話,帶給觀眾的影響是巨大的。在視覺欣賞方面雖說不會有影響,對聾啞人來說音樂的因素也不能起著決定性因素。但對正常觀眾來說,音樂因素的缺失導致表演的現場感沒有那麼強烈。對觀眾來說,整體氛圍的渲染力不強,聽覺的空白減少了觀眾無限的想像空間。對表演者來說,很多具體的表演動作都是根據音樂因素來起承轉合的。尤其是上一個動作與下一個動作的轉變是需要音樂來做提示與銜接的。因此,藝術體操中音樂因素的審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卓越的藝術體操表演者是能夠將音樂因素、動作因素、身姿因素、現場氛圍等因素巧妙地相互結合在一起,並能加上表情的變化,融入其中,達到與觀眾渾然一體的高超境界。通過肌肉張弛有度的放鬆與收縮,充分展現出人的波浪美、自然美以及彈性美,從而激發藝術體操愛好者對美的更高追求。

二、藝術體操中美術因素的審美教育

美術作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且運用於生活,所以說,怎樣根據學生實際經驗和已學知識,構建具有強烈生命力的情感審美是美術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世界著名美術教育家赫伯•里德曾經講過,美術的形成是同人類誕生一起發生的,無論是從歷史學,還是心理學,甚至是哲學角度,都能看得到美術的影子,因此,赫伯•里德提出要把美術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並使之成為一切藝術教育的核心內容,如今看來,這種觀點已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所以我們時常都會聽人說道「:藝術體操是活動的畫,活動的雕塑。」誠然,藝術體操其實就是一個人體作畫的過程。可見,在藝術體操運動中,美術教育工作是極其有必要的,它不但可以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理念,而且學生在對美術作品進行賞析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升了自身的藝術涵養,從而加深他們對藝術形式的理解。可以這么說,美術其實就是連接藝術與實踐的橋梁,也是解決藝術演變為一種形式並應用於實際的一把鑰匙。在藝術體操中,學生可以通過探索、研究與發現,最終體驗到自己的審美立場,並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收集藝術信息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對體操藝術形式的理解並發揚創新。通過視覺聯想,將富有人體自然動作和自我表現作為基礎,以節奏為中心的藝術體操動作,升華到具有美術性的造型上來。

三、藝術體操中舞蹈因素的審美教育

藝術體操的表演過程是最直接地將舞蹈因素展示出來的,觀眾欣賞的部分主要有表演者的優美身姿、現場的表演氛圍等。藝術體操是將舞蹈的特點與體育運動完美結合在一起的表演藝術。欣賞體操表演的過程,就是欣賞藝術感受心靈凈化的過程。表演者在場上的表演,或靜止、或旋轉、或跳躍、或伸展等動作,精妙絕倫地將體態美與體育美表現出來。體育的美學帶給觀眾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美的享受,也是這種體操藝術將舞蹈同體育美巧妙地相互結合,將體育藝術中的審美特點表露無遺。通過藝術體操中舞蹈基本動作和各類舞蹈組合的學習與訓練,不但接受了形體美的享受,同時也是對美的認識能力提高的過程。

四、藝術體操中文化因素的審美教育

從文化的角度上來看,藝術體操也是一種文化的表現過程。從小的方面來說,藝術體操是體育文化、個人文化相互結合而展現出來的審美藝術。藝術體操中的體育文化,是指藉助藝術體操這個載體來表現體育上的文化。具體來說是指體育上給人所帶來的精神上的震撼力和威懾力,即頑強拼搏、持久的耐力、勇爭第一的強烈的榮譽感等,都是一種體育文化。「更高、更強、更遠」便是奧運會所要宣揚的體育文化。每每觀看一個體育項目,都能帶給觀眾精神動力。像最經典的籃球、足球、網球比賽最需要的是團隊的合作力,取得長跑項目的冠軍需要的是參賽者堅韌的耐力……這些都是一種體育文化。而個人文化,也能夠通過體操藝術為載體來展現出來。個人在表演藝術體操時,給觀眾的第一印象就是表演者的姿態美和表演水平,這便是從表演者身上所看到的個人文化。當某個運動員技壓全場後取得了藝術體操的冠軍,媒體記者便開始對其進行專訪報道,緊接著各大媒體便開始報道該運動員踏上藝術體操的歷程。這也是一種文化因素。從大的方面來說,一項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更是凸顯了國家文化。像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中國走向了世界,讓全世界的人們了解並熟悉中國、熟悉北京。從北京奧運會上的體操表演,引來了一大批喜歡中國的外國遊客,他們開始游覽中國的大街小巷,更有甚者定居在中國,大部分外國遊客回國後將中國的文化帶向各個國家,這便形成了文化之間的交流。綜上所述,藝術體操中的文化因素佔有很大的比例,其所造成的審美教育也是不容忽視的。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體育種類,其首先要保證自身形態要專業,而不是閉關鎖國。讓全世界人們能夠接受的文化才是成功的文化,文化必定得經過傳播,進入接受者這一方並能得到接受者的反饋,這便是成功的文化傳播。藝術體操亦是如此,其中所體現的文化因素也需要觀眾能接受。

五、結語

奧斯本在《鑒賞教育中》指出:「對美的事物的鑒賞,尤其是對優美藝術的鑒賞,均需要一種技能。」「藝術鑒賞是一種基於天資的特殊技能。既不是理論知識的分支,也不是情感上的放任自流,而是一種習得的技能。作為一種技能,既可以加以培養,也可以得到完善。」如何體現體育內容中的審美價值?怎樣傳承成了時代問題。我想,藝術體操吸引世界的,不僅是平衡、單足轉體、擺動繞環等豐富多變的動作,還有其中蘊藏的美學內容。藝術的審美教育主要體現在熟知過去、現在和將來。藝術體操也是這樣,其審美教育應該貫穿整個歷史,而不應該停留在某一個時間階段。因此這種美育的手段,是對大學生實施審美教育最直接、最生動、最具體、最形象化的教育形式之一,大學生對此應該重視起來。

作者:吳春磊 單位:華北科技學院學生工作處軍事教研室

❼ 審美教育作用為什麼體現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

審美教育作用主要體現出人們在藝術欣賞、接受這一過程中,受到藝術作品形象和內涵的聯想與感知,在藝術接受者內心引起真、善、美的思索並得到啟迪,在真實生活中找到榜樣,對於事務的看法和認識得到提高,在潛移默化的移情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發生深刻的變化,從而引導人們正確地理解和認識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藝術的審美教育作用,以藝術作品或者是復製品為媒介,在有經驗並受過系統訓練的藝術家、媒體評論員、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下,使接受者感受與領悟博大深厚的藝術人文精神。

❽ 舉了哪些外國的例子來說明藝術的審美性

如莫里哀的著名諷刺喜劇《吝嗇鬼》,成功地塑造了阿巴貢這一極端自私而貪婪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露出資產階級貪財如命的本質。莫里哀的另一出著名喜劇《偽君子》,成功地塑造出達爾丟夫這一無恥偽善者的典型形象,同樣也是使作品中「丑」的人物形象具有了藝術的審美價值。類似的例子還有莎士比亞著名喜劇《威尼斯商人》中貪得無厭的高利貸者夏洛克,這是一個唯利是圖、貪財如命的典型人物形象;莎翁著名悲劇《麥克佩斯》中的女主人公麥克佩斯夫人,是一個內心丑惡的女人,她唆使丈夫謀害國王,最後自己也因罪行重負而發瘋。這些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通過藝術的審美性,使「丑」的人物形象獲得了不朽的藝術魅力。

❾ 藝術與審美體現中國古人的審美追求和情趣的有哪些

1、明清傢具。

明式傢具是指製作於明至清代前期的傢具,是中國悠久燦爛的藝術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不僅服務於人,同時還凝聚著獨特的藝術風格,綜合反映了明清時期的生產發展、生活習俗、觀念意識、大眾審美情趣以及科學技術和物質文化的發展水平。

明清傢具的設計風格是同期大眾審美文化意識在工藝生產活動過程中逐步積淀和凝聚的,充分反映了同期大眾審美意識的核心內容,體現了當時的審美需要、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審美標准等審美意識。

❿ 你認為可以體現現代審美的作品有哪些

我感覺周星馳的無厘頭的電影很體現現代審美感,比如他拍的《唐伯虎點秋香》、《鹿鼎記》、《大話西遊》等作品。

閱讀全文

與哪些藝術作品體現審美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