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京劇是我們的國粹,它有怎樣的藝術特點
京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當今社會生活中,被譽為我國的國粹,可見其重要地位。每個中國人對京劇都不會陌生,但是如果要說到具體方面的接觸和了解卻是很少有人可以答得上來的,除了專業的京劇表演者。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普及一下京劇的兩個藝術特點:行當分類和表現手法。
京劇作為我國的國粹,又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發展和演變,其早已自成一套體系,擁有完善的規則和技藝。它的藝術特點更是多不勝數,除了上文具體介紹的行當分類和表現手法之外,還有唱腔的分類:西皮與二黃;花樣繁多的發音技巧;還有板式分類;色畫方式和京劇演員臉譜顏色代表的不同含義等。京劇文化博大精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更加深入去了解噢。
2. 京劇有什麼魅力
首先它具有非常深厚的歷史積淀,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在早期人們以看戲,聽戲,賞戲為樂,往往都是大戶人家能夠請得起戲班子。此外京劇的行頭生動形象,鮮明的表現了人物的身份,讓人一目瞭然,在形象的基礎上又加以加工,使得京劇演員的扮相十分華麗,如青衣,頭飾妝容別具一格。最為主要的就是一部戲要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是離不開京劇演員們的完美無缺的表演功底,正所謂台上三分鍾,台下十年功,正是因為演員們的精益求精。才使得我們對京劇藝術帶有一種敬佩之情。總的來說,京劇為什麼會有這么高的藝術魅力,原因有三點,一是它有很深的歷史沉積,二是京劇表達形式豐富多彩,三是京劇前輩的用心創造和後輩藝術家們的完美演繹和創新。
3. 京劇的特點
1、京劇耐人尋味,韻味醇厚。京劇舞台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
2、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台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
3、京劇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台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
4、京劇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台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
(3)京劇具有什麼和什麼藝術之美擴展閱讀: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京劇,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有譚鑫培、梅蘭芳大師等。
4. 京劇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京劇的藝術特點:
京劇舞台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台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台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台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台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朴、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緻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
表現手法
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戲曲演員從小就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凈)。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京劇的藝術特色。更好地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形象。
京劇有唱,有舞,有對白,有武打,有各種象徵性的動作,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藝術。
行當分類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來分類。京劇班社舊有「七行七科」之說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稱占行)、凈行、醜行、雜行、武行、流行。
京劇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現的。京劇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當中人的本來面貌出現的,而是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以及社會地位等,在化妝、服裝各方面加以若干藝術的誇張,這樣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凈、丑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在京劇里的專門名詞叫做「行當」。
生
除了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長靠武生、短打武生並應工猴兒戲)、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窮生、武小生) 、紅生 、娃娃生。
旦
女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分青衣(正旦)、花旦、閨門旦、刀馬旦、武旦、彩旦。
凈
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凈」又分為以唱功為主的大花臉,分正凈(重唱功,稱銅錘、黑頭)、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稱毛凈)。
丑
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分文丑(分方巾丑、袍帶丑、老丑、榮衣丑,並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稱開口跳)等。各個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藝上各具特色。
唱腔分類
京劇主要分為「西皮」與「二黃」兩大類。
常見劇目中,有《四郎探母》,楊延輝唱的「未開言不由人淚流滿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導板」,鐵鏡公主唱的「夫妻們打坐在皇宮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導板」。西皮導板用來起頭大量的唱段,比較常用。諸如此類的還有該劇中楊宗保唱的「楊宗保在馬上傳將令」是小生的西皮導板,《鍘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是凈行的西皮導板,《打龍袍》中國太唱的「龍駒鳳輦進皇城」則是老旦的西皮導板。西皮導板種類雖然繁多,可過門基本類似,只要聽熟了過門就知道演員要開唱什麼板式了。如果同一出戲中導板太多,琴師會多用不同的花過門伴奏,以免產生聽覺疲勞。
悶簾導板與一般導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員沒有上場的情況下先在幕後唱的,如《消遙津》中的劉協(漢獻帝)在幕內有一大段唱「父子們在宮院傷心落淚」就是悶簾導板,唱完後人物才出場。但這是二黃導板,不是西皮導板。
發音技巧
真嗓
亦名大嗓、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演唱時,氣從丹田而出,通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聲來,稱為真嗓。用真嗓發出的聲音稱真聲。如丹田氣經過喉腔時,演員將喉腔縮小,使之發出比真嗓較高的音調,則稱為假嗓。真嗓與假嗓在行腔時銜接自然,不露痕跡,就能使音域寬廣,高低音運轉自如。京劇的生行(老生、武生、紅生)、凈行、醜行、老旦等行當,在演唱時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則用真假嗓結合。
假嗓
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系與真嗓、大嗓、本嗓相對而言。用假嗓發出的聲音稱假聲。發聲時,與真嗓相比喉孔縮小,部位抬高,氣流變細。假嗓發音的音調較真嗓為高。京劇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聲音的剛柔力度有所不同。
左嗓
京劇聲樂名詞。主要指男聲中一種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聲音剛而扁,圓潤不足,有些專唱高調門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純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帶左者。另外,左嗓有時亦用作另一解釋,指嗓音與伴奏樂器不合,即一般所謂的不搭調。
吊嗓
亦作調嗓。京劇演員的練唱方法,也是演員唱功鍛煉的步驟之一。演員每天除喊嗓、念白外,還須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聲練唱戲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調門,然後適當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過大聲練唱,使聲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於不間斷的鍛煉,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圓潤,氣力充沛,口齒清晰有力,並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關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達曲情,使演唱與伴奏的配合達到水乳交融,進而達成藝術上的相互默契,協調整個唱段的表演風格。
喊嗓,
京劇演員練聲方法,通過喊嗓可以鍛煉各個發聲部位,正確地發出各個韻母的本音。喊嗓時間一般在清晨,於空曠地區,大聲喊出「唔」、「伊」、「啊」等單母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復進行。待聲音舒放後,再以唱段進行練習。
丹田音
又名響堂,京劇聲樂名詞。演員歌唱時肺部蓄足氣,小腹用力,氣似從丹田(人身肚臍下約三寸處謂之丹田)發出聲。一般傳統演唱戲曲練聲方法,也認為丹田音最能響堂(即聲音送得遠,聽得清)。
京劇聲樂名詞。這是對老生的圓潤而較含蓄的嗓音的一種比喻。這種嗓音,開始聽來似覺干澀,以後愈唱愈覺嘹亮動聽,使人感到韻味醇厚,潛力無窮,是長期鍛煉而形成的一種優美音質。譚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屬於這一類型。
塌中
京劇聲樂名詞。演員在中老年時期,由於生理關系,發生失音現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員愛護嗓子,到老仍保持母音不變。用假嗓歌唱的演員,老來塌中的較多。
腦後音
京劇發聲的一種。又名背工音。一般發音,氣從丹田而出,經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來。腦後音雖然同樣氣從丹田,但發音時,喉腔稍加壓縮,打開後咽壁,提高軟顎,將聲音送入頭腔,與鼻音相聚,使聲音迂迴在腦後,通過頭腔共鳴,發出一種含蓄渾厚的音調。腦後音發音蒼勁有力,能達遠聞,而近聽又不覺其尖厲。老生和凈角唱腔中,凡遇閉口音(如「一七轍」)的高音,多用此種唱法。旦角唱腔用腦後音者較少,程(硯秋)派唱腔有時用之。
荒腔
亦作黃腔、黃調或涼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不準,習慣上專指略低於調門的變音。大部分都是由於演員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如聲帶變異、耳音不準等。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
冒調
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略高於規定的調門。大部分是由於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有的是由於生理條件(如聲帶)臨時發生故障;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
走板
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不符合規定的節拍。京劇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種不同的板槽,行腔時如背離板眼的規定,失去節拍的分寸,即謂走板。
不搭調
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或高或低,不合於規定的調門。習稱跑調。
氣口
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演員唱曲時吸氣的方法。京劇各種唱腔長短不一,節奏快慢各異,演員須掌握准確吸氣方法,才能唱得從容不迫,優美動聽。氣口包括換氣、偷氣兩種。換氣指唱腔間歇中的吸氣,偷氣是在樂句若斷若續中吸氣而不使聽者覺察。
換氣
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演唱時凡遇長腔或拔高處,必先吸氣,作好充分准備。換氣不是停腔再唱或明顯稍頓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間,乘便呼吸,蓄氣待換。唱腔中在何處換氣,因人而異,一般稱為氣口。
偷氣
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換氣時不著痕跡,在觀眾不覺察時偷換。如《捉放曹》中陳宮所唱「馬行在夾道內我難以回馬」,唱完前六字及「內」字長腔,利用「我」這一襯字向內「偷」吸一口氣,以便唱足下面「難以回馬」的腔,即謂之偷氣。
嘎調
在京劇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時,習稱嘎調。如《四郎探母》中楊延輝唱「站立宮門叫小番」一句中的「番」字,《定軍山》中黃忠唱「掃明天午時三刻成功勞」一句中的「天」字等,均稱嘎調。
長吭
長(音掌)是增長,吭是嗓音的俗稱,此處指音量。長吭好似加大音量。
砸夯
比喻演員演唱似夯地基時的鼓努為力,含貶意。演員不善於掌握演唱方法,用氣過頭,或使蠻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現笨拙的重音,謂之砸夯。
板式分類
京劇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結構形式。通俗的講就是(唱腔節奏。通常有四類:一眼板,三眼板,無眼板,散板。在各種聲腔中,原板是變化的基礎。除原板外,還有慢板、快板、導板、搖板、二六、流水板、快三眼等。
分類
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凶詐凶惡;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
色畫方法
京劇臉譜的色畫方法,基本上分為三類:揉臉、抹臉、勾臉。臉譜最初的作用,只是誇大劇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紋理,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劇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徵,以此來為整個戲劇的情節服務,可是發展到後來,臉譜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表及裡、由淺到深,本身就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為表現手段的圖案藝術了。
5. 京劇有什麼特點
.獨特的唱腔,抑揚頓挫,結合地方方言成就京劇的各個流派
2.伴奏器件,不同於西洋樂器,京劇的器件十分突顯中國風。京劇的樂器分管弦樂和打擊樂兩部分。管弦樂有胡琴、二胡、月琴、弦子、笛子、笙、嗩吶、海笛,以伴奏歌唱為主,但也有時用來襯托表演動作。管弦樂以胡琴、笛子為主要樂器。打擊樂有板、單皮鼓、堂鼓、大鑼、小鑼、鐃鈸、齊鈸、撞鍾、雲鑼、鑔鍋、梆子等。它們主要用來襯托演員的舞蹈動作,特別是能烘托、渲染武打時的氣氛。其中以板和單皮鼓、大鑼、小鑼為主要樂器。
京胡:拉弦樂器。胡琴的一種,主要用於京劇伴奏。形似二胡而較小,琴筒竹子做成,直徑約5厘米,一端蒙以蛇皮,張弦二根,按五度關系定弦。奏時使馬尾弓擦弦而發音,其音剛勁嘹亮。是京劇管弦樂伴奏中的主樂器。
3.獨特的臉譜文化,根據人物的不同性格成就了不同的臉譜造型,例如白臉的曹操,紅臉的關公等等。
4.獨特的服飾。
(1)舞台和時空方式
京劇舞台過去沒有大幕,觀眾一眼就能看清整個舞台。舞台上一般只有一張帶「桌圍」的桌子、兩把帶「椅披」的椅子,稱為「一桌二椅」。桌圍和椅披上都有裝飾性的綉花。有時舞台上什麼也沒有。後來在台前增加了大幕,演戲之前用它把舞台遮掩起來。有時在演出過程中又拉上一道幕,稱為「二道幕」,用它把擺設桌椅、演員換裝等准備工作擋在幕後,幕前可同時有演員表演,使京劇的演出更加緊湊。
京劇舞台的時間、空間是非常自由的,它不受實際生活的時空限制。大幕拉開後,在演員沒上場之前,舞台並不表示任何時間、地點。京劇舞的時空是靠演員的活動來確定的。比如,京劇中某個角色上場後,通過念白、歌唱,可以表明舞台是他的書房。但是他下場後這個書房就不存在了,緊接著另一個角色上場,通過他的身段表演,可以表明舞台是一條崎嶇的山路。當一個人在自己家裡閑坐無事,想到朋友家走走,便在舞台上走一個圓圈(叫做「圓場」),他的家也就轉換成他朋友的家了。 又如,當劇中人聽到一個意外的消息,感到震驚,這本是個瞬間的心理反應,但是為了刻畫人物,可以用很長的時間來歌唱。相反,像寫信、看信、飲酒過程,本來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但是為了簡煉,只表演一下姿態,同時吹奏一支嗩吶曲牌,就完成了。
因此,觀眾在欣賞京劇時,需要隨著演員的念白、歌唱和表演,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這樣才能理解戲里的時間、地點和環境。
(2)角色類型
京劇的角色類型俗稱「行當」,主要是根據劇中人物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性格、氣質等劃分的。京劇的行當劃分,是從崑曲和徽漢等古老劇種衍變而來。起初分生、旦、末、外、凈、丑、雜、上手、下手、流行等十門角色。後來由於表演藝術的發展和劇目的豐富,嚴格的行當界線被打破了,綜合成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各行中又包容了幾個不同的角色類型。
如生行中有: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有些唱打兼有的武將,如花雲、岳飛、黃忠等,則屬於「靠把老生」,亦歸老生行)、武生(勇猛戰將或綠林英雄)、小生(主扮演英武氣盛、風流倜儻的人物,如周瑜、呂布,以及英俊的青少年人物)、紅生(如關羽、趙匡胤一類人物),劇中的兒童一類角色,則稱娃娃生。
旦行中有:正旦(或稱青衣)(端莊嫻靜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潑的少女或性格潑辣的少婦)、武旦(巾幗女將,綠林俠女及神話中的妖女靈仙等)、老旦(老年婦女)、彩旦(性格爽朗風趣的婦女或刁頑的惡婆等)。
凈(又稱「花臉」)行中有:正凈(庄嚴凝重的忠臣良將)、副凈(綠林草莽英雄或權臣奸相等)、武凈(慓悍戰將或神話中的靈仙妖怪等)。
丑(又稱「小花臉」、「三花臉」)行中有:文丑(伶俐風趣或陰險狡黠一類角色)、武丑(精明干練而風趣幽默的豪傑義士等不同的行當,在唱、念、做、打、服裝、化妝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在同一行當中,又分出若幹流派。各派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對藝術的理解,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革新創造,形成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
(3)唱腔伴奏
京劇的唱腔主要是「西皮」和「二黃」,簡稱「皮黃」。西皮、二黃是兩種腔調的總稱,它們都分為若干「板式」。這些板式都是以一種曲調為基礎發展變化出來的。西皮、二黃都有「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搖板」等板式,西皮還有「二六」、「流水」、「快板」。
西皮類、二黃類的同類各種板式之間,既有聯系,又有不同。不同之處在於節拍的強弱、整散,節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旋律的繁簡等。這些板式既可獨立成段,也可連接成套。不同的板式表達不同的感情。在唱念做打中,唱居首位。唱腔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京劇除西皮、二黃外,還有「四平調」、「南梆子」、「高撥子」等腔調。
京劇音樂也是程式化的,各種腔調、板式可以重復使用(當然不是完全照搬)。例如《女起解》中的蘇三唱「西皮慢板」,《汾河灣》中的柳迎春也唱「西皮慢板」。這在歌劇中是絕對不允許的。因此,欣賞京劇需要仔細分辨唱腔的差異。
為了配合表演、描寫環境、渲染氣氛,常常演奏一些器樂曲,這就是「曲牌」。這些曲牌有長有短,有用嗩吶、笛子吹的,有用胡琴拉的,各有各的用途。比如,元帥升帳吹「水龍吟」,迎送賓客吹「工尺上」,靈堂祭奠奏「哭皇天」等。
鑼鼓在京劇中佔有重要地位,唱念做打都離不開它。它的特點是音響強烈,節奏鮮明,用來加強節奏,製造氣氛。比如戰斗場面,如果沒有鑼鼓伴奏,那是不可想像的。京劇鑼鼓有許多鑼鼓點子,叫做「鑼鼓經」。它有一定的打法,但又有靈活性。「鑼鼓經」主要分為開唱鑼鼓和身段鑼鼓。開唱鑼鼓是唱腔前打的鑼鼓,作為先導引出唱腔。身段鑼鼓是配合表演、武打的鑼鼓。
京劇鑼鼓還有個特殊作用,就是用來統一各種表現手段。凡是唱念做打的轉換,舞台節奏快慢的調節,都是靠鑼鼓來完成的。因此鑼鼓貫穿全劇始終。
京劇的念白也很有特色。它不同於日常生活語言,而是經過藝術加工的、富有音樂性的舞台語言。
京劇的念白主要分為「京白」和「韻白」。京白是北京話經過初步加工而成,它的節奏快慢、聲調起伏較為誇張。京劇的花旦、丑角都念京白。韻白使用的不是北京話,而是「中州韻」,聽起來和北京話很不一樣。它是經過進一步加工的舞台語言,節奏、聲調更為誇張,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京劇的老生、青衣、花臉、小生、老旦等都念韻白。念白能夠簡潔明確地表達思想內容,具有獨特的表現力。
欣賞京劇和欣賞歌劇不同,觀眾和演員可以直接交流。比如,一個演員抬起一手,用水袖擋住另一個演員的視線,面向觀眾說出自己的心裡話,而假定另一個演員聽不見這些話,叫做「打背躬」。看京劇不像看歌劇那樣拘束,觀眾對演員的評價,可以隨時做出反應。比如,對演員高超的武功、優美的拖腔,對琴師演奏的精彩「花過門」,可立即報以熱烈的掌聲,並可大聲叫好。演員受到觀眾的鼓勵,演得更加賣力,這樣,台上台下呼應,劇場充滿熱烈的氣氛。
(4)服裝臉譜
傳統戲曲劇目大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反映各個朝代的生活,表現的人物有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三教九流各式人物。不同朝代和不同地位的人,他們的服飾各不相同,扮演不同的角色這就逼得戲曲藝人在戲裝的穿戴上制定出一套規矩。
戲裝的樣式,是表現角色社會地位的重要標志。以頭盔來說,大體可分冠、帽、盔、巾四類。帝王戴王冠,文官戴紗帽,武將戴盔頭,窮書生戴方巾。同是冠帽,翅子的樣式又分向上、平直、向下三種。向上的叫朝天翅,為帝王和高級臣僚所戴;一般文官的紗帽為平直翅;向下的翅子都為非官員所戴。同樣戴一頂紗帽,插上金花的是狀元,加上套翅的便是駙馬。戲衣分蟒(包括官衣)、靠、披、褶等。一般規律是帝王和文官穿蟒袍,武將穿靠衣,平民百姓多穿褶衣。
戲衣的色彩很有講究,一是表現等級,帝王穿黃色,一品至四品官穿緋色,五品以下官員穿青、綠色;二是表現風俗,喜慶場面穿華貴的顏色,刑場上犯人穿紅色,哀悼之服為白色;三是表現情景,林沖夜奔穿黑色,突出一個「夜」;四是表現精神氣質,關羽紅臉綠袍,表現出能文能武、亦智亦勇;五是表現舞台整體美,元帥升帳,一群大將分穿紅、綠、白、黑色的靠衣。
紋樣在戲裝中,不僅是美飾,也具有象徵意義。皇家和大臣的服裝多用龍紋圖案,它是封建權威和尊嚴的象徵;武將的開氅多用虎豹圖案,象徵勇猛;文生的褶子描繪梅、蘭、竹、菊,與他們的性格氣質有關;而謀士的戲裝用極圖、八卦來象徵智慧和道術。
戲裝的不同著法,也體現了不同的情景。一件腰裙,系在衣服外面,走路時兩手拈著裙角,表現了奔波凄慘的情境;文生的巾後垂的兩條飄帶,繫到巾子邊上,在左側打個結,也可以表現出行色匆匆;元帥出征前,扎靠、披蟒,就給人戎馬倥傯的感覺。
臉譜藝術的發展與中國戲曲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約在十二至十三世紀的宋院本和元雜劇的演出中,就出現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塊白斑的丑角臉譜。
為適應露天演出,所勾臉譜一般只用黑、紅、白三種對比強烈的顏色,強調五官部位、膚色和面部肌肉輪廊,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這種原始的臉譜是簡單粗糙的,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逐漸裝飾化了。到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京劇逐漸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方法後,京劇臉譜也在吸收各地方劇種臉譜優點的基礎上,經幾代著名演員和戲劇藝術家的不斷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創新改革,得到充分的發展。圖案和色彩愈來愈豐富多彩,各種不同人物性格的區分也越加鮮明,並創造出許許多多歷史和神話人物的臉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妝譜式。
臉譜的作用,是通過臉譜的色彩、圖案來表現角色的性格、品質、身份、特長、相貌等。表現這樣豐富的內容大體上是採用兩種手法:一是顏色的變化組合,二是圖案的構成。
從色彩上說,現在的京劇臉譜有紅、紫、黑、白、藍、綠、黃、老紅、瓦灰、金、銀等色,這是從人物自然膚色的誇張描寫,發展為性格象徵的寓意用色。一般說來,紅色描繪人物的赤膽忠心,義勇無儔;紫色象徵智勇剛義;黑色體現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貴品格;水白色暗寓人物生性奸詐、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油白色則表現自負跋扈的性格;藍色喻意剛強勇猛;綠色勾畫出人物的俠骨義腸;黃色意示殘暴;老紅色多表現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將;瓦灰色寓示老年梟雄;金、銀二色,多用於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徵虛幻之感。
京劇臉譜的構圖多種多樣,加上五彩繽紛,裝飾性很強的各種圖案,容易使人眼花潦亂,產生神秘感。其實,歸納起來也不過有十幾個類型,由於相互借鑒,相互變化,就派生出許許多多的譜式。這些譜式都是以各種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徵為依據的,即使是同一類型的譜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線條勾畫與色彩處理也就各異,使每個人物都富有各自的個性,而絕不雷同。臉譜的構圖大體有這樣幾種:
整臉,基本上以一種顏色為主體把臉塗滿,然後再用一種顏色勾畫出五官。
三塊瓦臉,用線條勾出眉、眼窩和鼻窩,在額部和兩頰呈現出三塊明顯的主色。
十字門臉,這種畫法大都是從鼻樑向上畫一條色柱並與左右眼窩相連,在臉部中間形成十字形。
碎花臉,正額有一完整主色,其餘部位用輔色添勾花紋,色彩種類豐富,構圖形式多樣,線條復雜而細碎。
象形臉,這種臉譜大部分是神話中的精靈神怪,它是用額頭案勾出裝飾性的鳥、獸、魚、蟲等圖案,表明它是由什麼動物化為人形的。
歪臉,一般表現心術不正的歹徒或面部受過傷的人,所以五官歪曲變形。
京劇劇目中,還有不少以神話、傳說為題材的,這些戲中的角色多為神妖,他們臉譜的門類,屬於「神仙臉」或「象形臉」。其中最著名的角色莫過於孫悟空。他是一隻從石頭中迸出的猴子,後得道成精,武藝高強,神通廣大。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上降妖伏魔,歷經磨難,終取回真經,修成正果,位列仙班。他的臉譜屬「象形臉」,圖案表現出猴子的面部特徵;但他後來又成了神,所以又具有「神仙臉」的特徵,即眼窩處塗成金色。額上的珠光表示他乃佛門弟子。
除以上例舉的臉譜門類外,還有「太監臉」、「英雄臉」、「小妖臉」等。
關於京劇臉譜,還有一些特例不妨一述。旦角一般不勾臉譜,但也不盡然,鍾離春就是一例。此女傳說為戰國時齊國無鹽(今山東東平)人,故又稱鍾無鹽,她能征慣戰,頗具男子氣,且又生得貌丑,所以在劇中採用了勾畫臉譜的處理方法。而無鹽畢竟是位女傑,故額上繪有蓮花一朵,示其女性身份。
京劇是戲曲的一種,它的特點基本和戲曲一致。
第一:綜合性。
指京劇中包含了多種藝術形式,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在京劇中結合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第二:虛擬性:
京劇的場景和道具相當簡單,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演員在台上用高度虛擬化的表演引發觀眾的想像和共鳴。
第三:程式化
京劇表演的過程和形式都已形成高度的規范和固定化,不同行當的唱念有各自不同的聲腔,表演的動作,唱念做打等及服裝,臉譜,道具等都有相當明確的規定。
6. 京劇有什麼藝術特色
1、京劇耐人尋味,韻味醇厚。京劇舞台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台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台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台藝術的創造。
2、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人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台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
3、當然,同時也相應的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淳樸、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4、在表演上,京劇要求精緻細膩,處處人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
7. 京劇有什麼特點
京劇,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主要在徽漢兩大劇種的基礎上吸收崑曲、梆子腔等多種地方腔調而形成的劇種。其特點是以二黃、西皮為主要聲腔,其吹打曲牌主要來自崑曲。京劇耐人尋味,韻味醇厚。京劇舞台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
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台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台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
其最初行當分為:生、旦、凈、末、丑、副、外、武、雜、流十行,已逐漸歸並與我們現在看到的生、旦、凈、丑四行。
京劇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8. 京劇的藝術特點
京 劇 的 藝 術 特 點 , 首 先 於 它 的 表 演 本 身 就 是 一 種 非 常 復 雜 的 綜 合 藝 術 。 我 們 知 道 , 凡 是 戲 劇 都 是 綜 合 藝 術 。 但 是 這 種 綜 合 藝 術 和 我 們 所 說 的 綜 合 藝 術 不 是 一 個 概 念 。 一 般 說 戲 劇 是 綜 合 藝 術 , 指 的 是 : 戲 劇 是 包 含 文 學 、 表 演 、 美 術 制 作 、 燈 光 等 部 門 在 內 的 一 種 綜 合 藝 術 。 但 京 劇 只 就 表 演 這 一 項 , 本 身 就 是 綜 合 藝 術 , 包 括 唱 、 念 、 做 、 打 , 四 種 門 類 。 如 果 把 音 樂 、 美 術 ( 包 括 化 妝 、 臉 譜 、 舞 台 設 計 、 布 景 繪 制 等 ) 、 燈 光 、 服 裝 ( 刺 綉 工 藝 ) 、 道 具 ( 工 品 制 作 ) 等 等 都 包 括 在 內 , 京 劇 實 在 是 一 種 十 分 復 雜 的 綜 合 藝 術 。 京 劇 藝 術 的 另 一 個 特 點 , 是 不 能 照 搬 生 活 。 京 劇 不 是 把 生 活 當 中 的 自 然 形 態 , 如 實 地 照 搬 上 舞 台 , 而 是 從 生 活 出 發 , 以 生 活 為 根 據 , 進 行 高 度 的 概 括 。 把 生 活 中 的 形 態 、 語 言 、 動 作 加 以 提 煉 、 誇 張 、 美 化 、 裝 飾 , 形 成 一 種 特 殊 的 表 現 手 段 , 再 用 來 反 映 生 活 , 這 是 京 劇 最 根 本 的 美 學 特 點 。
9. 關於京劇的特點有哪些,京劇的特點有哪些
1.京劇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以其無限的藝術魅力被稱為「國粹」。
2.京劇用歌舞演繹故事,是包括文學、音樂、舞蹈、武術、美術、雜技等各藝術行類的綜合體現。
3.傳統劇目約有一千三百出。
4.它具有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三大藝術特徵。
5.京劇的行當有:「生、旦、凈、丑」。
6.京劇的四功五法分別是:「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
10. 唱、念、做、打、舞為一體,京劇為什麼有很高的藝術魅力
唱、念、做、打、舞為一體,京劇為什麼有很高的藝術魅力?
京劇的形成是南北曲融合的產物,是幾代不同劇種的戲曲藝術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徽、漢、京匯合交流的結晶,是宮廷戲劇與民間戲劇的相互滲透,也是花雅之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成果。她被譽為國粹,是因為她蘊含了我國多地地方戲曲的精華,是中國戲曲藝術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