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藝術構思的三個環節
藝術創作是指藝術家運用一定的藝術媒介創造藝術形象的過程。它是聯結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中心環節,是藝術生產過程中一個復雜的審美創造活動。藝術創作過程伴隨著強烈的心理活動,遵循著藝術生產的特殊規律.
藝術創作過程是人類的高級精神生產,是一種審美創造活動。藝術創作過程不能簡單地劃分為幾個部分,因為它包含了豐富的心理與情感活動。但是,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又不得不把它分開來講。
一般說來,藝術創作過程可以分為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術傳達三個階段。當然,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這三個階段又常常相互交織,融為一體。
首先,藝術體驗是指藝術家對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靈里的積淀。藝術體驗常常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它是藝術創作的基礎,是藝術創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藝術體驗有自發藝術體驗和自覺藝術體驗二種類型。自發藝術體驗是指無意識中形成的藝術體驗。它是在生活中自然積淀下來的心理經驗,它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童年生活往往構成藝術家自發藝術體驗的源泉。許多藝術家並不是為了成為藝術家才去進行藝術體驗,而是因為藝術體驗太豐富、太深刻了,以致於他不得不用藝術來表達自己的心靈感受。
自覺藝術體驗是指藝術家為了藝術創作而進行的藝術體驗。中國古代藝術家特別強調自覺藝術體驗,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等。道家師法自然的哲學思想是中國藝術家的一貫主張。中國詩人畫家特別喜愛旅遊。李白說「一生愛入名山游」,生動描述了自覺藝術體驗的觀點。現代畫家黃賓虹前期師法古人,後來轉而師法自然,畫風為之一變:由清楚到不清楚,由規則到不規則,畫面趨向於黑。這種轉變來自他對自然的藝術體驗。中國繪畫史上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故事。據宋人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的記載,唐代畫家吳道子在裴將軍的劍舞中得到一次深刻的藝術體驗,從而完成了一生中最為得意的作品。
藝術史上的諸多事例表明,藝術體驗是藝術創作的關鍵。沒有藝術體驗就不可能創作出成功的藝術作品。藝術體驗是一種審美體驗,而不是隨意的日常生活經驗。美學家王一川指出:審美體驗是「人生終極意義的瞬間生成」。「人生終極意義」是指人類追求的永恆理想,如自由、美、和諧等。
藝術體驗是一種瞬間性直覺,帶有頓悟的特徵,往往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和心理活動。藝術體驗是藝術家和自然的精神遇合,是生活溶解在心靈里的秘密。它不是對自然和生活表象的簡單認識,而是深入自然和生活的深層精神架構,從而獲得心靈的溝通與交流,達到精神層次的對話。
藝術體驗是藝術創作主客體的交融,是藝術家對自然和生活的獨到發現與體驗。詩人唐祈曾經這樣敘述詩的誕生:「……我總認為只有心上的刻痕才是珍貴的。它是從生活中留在內心深處形象的結晶,它藏在你記憶的寶匣之中。當你詩情洶涌,感到非要寫出它時,它會從容地從你腦海中浮現出來……一首詩在這個時候真正誕生了。」「心上的刻痕」就是藝術家藝術體驗中最深厚的部分,是藝術創作的基礎。
其次,藝術構思是指在藝術體驗的基礎上,藝術家對生活素材進行加工、提煉、組合,形成藝術主題和藝術形象的過程。這是藝術創作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藝術構思是一項復雜的精神活動。有的藝術構思完成於剎那之間,如詩、繪畫、音樂中的一些即興之作;有的藝術構思則需要漫長的一生。如歌德的《浮士德》,從1770年到1831年,他耗費了長達60年的時間才完成這部巨著。不管所用的時間長短,藝術家們都在尋找完美的形式,賦予藝術體驗一種恰當的形式結構。藝術構思是一項復雜的精神活動。
藝術構思是否具有創造性、是否巧妙,直接關繫到藝術作品的成敗。藝術創作是一項創造性精神生產,藝術構思是體現其創造性的重要環節。同樣一種題材,如何創造出具有新意的藝術形象,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藝術構思。一個成功的藝術構思等於藝術創作完成了一半。巧妙的藝術構思常常會流傳千古。
據明代唐志契的《繪事微言》記載,南宋畫院以「竹鎖橋邊賣酒家」為題,請畫家們作畫。許多畫家竭力描摹酒家、竹橋、樓閣等,惟獨李唐的畫上不見酒家也不見人物,只有一幅酒旗在竹林橋邊悠然飄揚。宋徽宗認為李唐的作品最高,因為他的畫上沒有酒家,卻隱含了酒家,准確地表達了「鎖」的意思,構思高出一籌。
現代作家老舍曾經以詩句「十里蛙聲出山泉」為題,請齊白石作畫。聲音怎麼在畫面上表現?如何把「十里」的空間呈現在畫面上?白石老人畫了一幅四尺長的立軸,青苔斑斑的亂石叢中激流奔涌,幾只小蝌蚪自由嬉戲,順流而下。從畫面上可以看出,蝌蚪正生機勃勃地准備變成青蛙,十里之後,必定是一片蛙聲。這些都體現了中國畫的美學特徵:含蓄蘊藉。
藝術構思的過程就是藝術形象的形成過程。藝術形象不是生活的陳列和照搬,而是通過提煉與概括,實現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的轉化。藝術構思具體的方法有簡化、誇張、變形、綜合等。現代藝術常常運用變形與誇張,突出藝術家對生活的強烈感受。魯迅曾談到他的創作方法:「模特兒不用一個一定的人,看得多了,湊合起來的。」這就是綜合。他說自己的小說形象是「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
最後,藝術傳達是指在藝術體驗和藝術構思的基礎上,藝術家藉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運用藝術方法和藝術技巧,將構思成熟的藝術形象轉化為藝術作品。藝術傳達是藝術創作過程的最後完成階段。
藝術傳達必須藉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每一種藝術樣式都有自己獨特的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所有藝術傳達都要通過一定的物質材料實現。同時,藝術傳達也必須以藝術語言來完成。沒有這些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藝術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質形態,藝術傳達就無法完成。
藝術傳達也需要藝術技巧。藝術技巧是藝術傳達成敗的關鍵。每一種藝術樣式都有獨特的藝術技巧,只有熟練而准確地使用藝術語言和藝術技巧,才能飽滿地完成藝術作品的傳達。古今中外,許多傑出藝術家為了掌握藝術技巧而發奮學習。如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皆墨。中國京劇演員大多是從幾歲起就練功,即所謂的「四功五法」,成名之後也不敢鬆懈。藝術作品的魅力既來自它的情感和意境,也來自於它的傑出技巧。
藝術創作是一個艱苦的推敲過程。由於藝術樣式的不同,藝術創作所需要的時間長短沒有一定。有的一揮而就,有的卻要長期磨練。而就多數藝術家的創作情況看,藝術傳達是一個痛苦的推敲過程。藝術創作是從「自然丘壑」到「胸中丘壑」再到「紙上丘壑」的過程。鄭板橋曾經敘述他畫竹的三個階段即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這個畫竹的過程,也正是從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到藝術傳達的完整過程。這也是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的過程。
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處於一種高度亢奮狀態中,情緒飽滿,想像豐富,需要一個獨立的時間和空間。藝術家沉浸在這種藝術時空里,與自己所創作的藝術形象融為一體,完全和周圍的現實隔離。一個獨立的時空對藝術創作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藝術創作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精神活動,伴隨著強烈的心理活動和情感活動。藝術創作的三個階段不是截然可分,而是渾然一體的。因此,藝術創作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術傳達在具體創作中也是互相滲透、互相交叉的。
為了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藝術家們對藝術受眾進行了研究,形成了審美理解理論。審美理解理論既是藝術創作理論的一部分,又是欣賞家們進行欣賞閱讀活動的重要理論。
藝術創作過程可以列為:藝術體驗(社會生活素材和經驗積累)----藝術構思(提煉素材產生主題與布局設計)---- 藝術傳達(製作成作品)。
比如,油畫作品是在白色畫布上,用各種顏色的油料,由畫家採用多種繪畫技巧繪制而成。它的畫面圖案完全是人工繪制的。(圖)
雨花石、雨花石的質、色、形、紋和由質、色、形、紋形成的畫面圖案都是它的自然屬性。我們通過尋找和購買雨花石,發現了由質、色、形、紋構成的精美的畫面圖案。這不是一種創造,這是一種「發現「。因為,無論你發現與否,雨花石、雨花石的質、色、形、紋和由質、色、形、紋形成的畫面圖案都已經客觀存在。藝術作品的畫面圖案完全是人工繪制的。而雨花石的畫面圖案天然形成,不能人工雕刻繪制。否則,就成為雨花石工藝品了。我們發現了天然形成的雨花石畫面圖案,進行精心的觀賞、聯想和思考,從雜亂的畫面圖案中,整理出可以表達的內容,尋找出適當的主題思想(主題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然後,依據主題,加以確切的命名。主題和命名的意境,完全取決於作者的綜合素質。發現雨花石天然畫面圖案以後的一系列思維活動,就是雨花石作品的創作活動。
在創作活動中,對於意蘊方面的作品,可以採用情感強烈的、非邏輯的方式;對於具象方面的作品,應該採用科學的邏輯思維方式。指鹿為馬總是不行的,大家也不會認可。
B. 藝術的形象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藝術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換句話講,藝術形象是藝術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哲學、社會科學總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來反映客觀世界,藝術則是以具體的、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情感。
普列漢諾夫曾講過,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並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這就是藝術的最主要的特點。
各個具體藝術門類,它們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如雕塑、繪畫、電影、戲劇等門類的藝術形象,欣賞者可以通過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樂、文學等門類的藝術形象,欣賞者則必須通過音響、語言等媒
介才能間接地感受到。但無論怎樣,任何藝術都不能沒有形象。
C. 藝術形象的內容三方面
關於藝術形象,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綜觀中外藝術寶庫中浩如煙海的藝術作品,凡是成功的藝術形象,無不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性,同時又具有豐富而廣泛的社會概括性。正因為達到了個性與共性的高度統一,才使得這些藝術形象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
從藝術作品的角度來看,藝術形象可以分為視覺形象、聽覺形象、綜合形象與文學形象。它們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①視覺形象,是指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藝術形象,視覺形象的構成材料都是空間性的。藝術中的視覺形象直接作用於欣賞者的視覺感官,因而特別富有直觀性和生動性。
②聽覺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藝術形象,聽覺形象的構成材料是時間性的。藝術中的聽覺形象主要是指音樂作品的形象。
③文學形象,是指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等,依靠語言作為媒介來塑造的形象。文學形象最鮮明的特徵是間接性。
④綜合形象,是指話劇、戲曲、電影、電視等綜合藝術中的藝術形象,既有視覺形象、聽覺形象,還有文學形象。它們綜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這些門類中的藝術形象,可以統稱為綜合形象。綜合形象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就是它往往是通過演員在舞台、銀幕或熒屏上同觀眾見面來完成,因此,表演藝術在綜合形象的塑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D. 藝術創作包括哪些方面藝術構思包括什麼內容
所有的創新藝術活動都叫藝術創作,雕塑,繪畫等
所有的藝術創作都是以藝術構思開頭的~!
E. 談談你對藝術的認識
藝術🎨的特徵
形象把握與理性把握的統一
形象,藝術形象貫穿於藝術活動的全過程。藝術家在創造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具體的形象。
正如鄭板橋畫竹子,他觀察、體驗竹子的形象始於「園中之竹」、「眼中之竹」,藝術構思孕育了「胸中之竹」,而磨硯展紙倏作變相最後完成了「手中之竹」,可見竹子的形象自始至終伴隨了畫竹的全過程。藝術家不僅在創作過程中從不脫離生動具體的形象,其創造的成果藝術品,更須展現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並以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去打動每一個欣賞者。因此,藝術欣賞的過程也要通過對藝術形象的感情來引發對作品中情境、意境的體味。這足以說明形象貫穿了藝術活動的每個環節,形象性成為藝術區別於其它社會意識形態的最基本的特徵,也是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形式,是創作主體對於客體對象瞬間領悟式的審美創造。它是感性的,不是推理的;是體驗的,而不是分析的。🤌
同時,藝術形象的創造又不能離開理性,藝術中的形象是有意味的形象,是滲透了藝術家深刻理性思考的形象。它不是客觀生活圖景隨意照搬,而是藝術家經過選擇、加工並融入藝術家對人生理解,對社會事物的態度和理性認識的外化和彰顯。
南宋屈鼎《夏山圖》
魯迅先生就曾說過:畫家所畫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張畫、一個雕像,其實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現。另外,藝術家從事創作活動中的理性思維,在把握時代氛圍,遴選素材和題材,構思主題和情節,選擇表現形式等方面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藝術活動是形象把握與理性把握的有機統一。
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的統一
藝術中的情感即審美的情感,是一種無功利的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藝術活動動機的生成,創造與接受過程中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時,情感又是藝術創作的基本的元素之一。
南宋李嵩《貨郎擔圖》
藝術活動總是伴隨著情感,這是慾望、興趣、個性的具體的心理表現,也是對對象能否滿足自身慾望的價值評判。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就曾在他的《論藝術》中指出:文藝創作是藝術家「在自己的心裡喚起曾一度體驗過的感情並且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後,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
情感主宰著藝術活動的整個過程,貫串在藝術創作的整個心理過程之中。藝術活動中的「感覺」,受到「享受」的慾望的支配,總是被對象的能引起自己愉快的色彩、聲音所吸引;藝術活動中的「知覺」往往按照情感的需要去選擇並加工對象,按照情感圖式去選擇與「判斷」對象;藝術活動中的「想像」按照主體的情感要求的走向去創造合乎自己情感和目的的形象。藝術活動中的「理解」往往是一種個性化的體認與感悟,通過體悟獲得對生命與人生意義的深切理解,它無疑是一種飽含著情感的活動。
藝術家的情感往往通過藝術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現,藝術家反映生活,描繪藝術形象,絕不是冷漠的、無動於衷的,而是凝聚著他的思想情感、愛憎褒貶,滲透著他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1937年4月,德國法西斯發動了40多架飛機對西班牙巴斯克文化名城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激起了繪畫大師畢加索的強烈義憤,他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就完成了那幅名垂畫史的、伸張正義與控訴罪行的力作《格爾尼卡》。
元佚名《藻魚圖》
在審美以及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活動中,情感不僅與形象聯系在一起,也同認知聯系在一起,是隨著審美認知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其基礎是審美認知。經過審美認知,及其復雜的思想活動,生活中的美才能被發現、被感悟。
一個思想空虛,缺乏對社會與人生具有深刻認識的人是難以產生豐富、強烈的審美情感的,因而也就不會成為優秀的藝術家和出色的欣賞者。在藝術活動中,情感與思想認知是交融在一起的。沒有情感的說教不是藝術,沒有思想的情感也不能產生藝術。真正的藝術活動是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的統一。
元顧安《畫竹》
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
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區別於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的根本標志。所謂審美特性,是指藝術作品所具有的美學品質和審美價值。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審美理想的結晶,是美的創造的結果。它不僅以情動人,更以美感人,使人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享受。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由於集中、濃縮了生活中的形象美,因此比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事物的形象更具有形而上的審美特性。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梅花形象,往往老乾虯枝,橫斜逸出,凌寒傲霜、迎春怒放,體現了一種老樹新花、青春勃發的審美內涵,使人產生比觀賞生活中的梅花更豐富的美感。藝術作品表現生活中美的形象,使之更加突出順暢,表現生活中的丑,同樣可以化生活丑為藝術美。藝術家在作品中,通過對生活丑的嘲諷和鞭笞,充分暴露出其丑惡的本質,引起人們對丑的厭惡與鄙視,從而去消滅丑、根除丑用以激發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憧憬與嚮往,此時的生活丑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美學意義與價值。譬如,以反腐倡廉為題材的藝術作品,通過對腐敗現象的暴露和批判,充分揭示了社會腐朽現象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危害性、並給世人以警示,同樣達到了化腐朽為神奇的震撼力,使欣賞者獲得了一種特殊的美感。
南宋李迪《風雨牧歸圖》
藝術不僅是一種審美的活動,具有審美特性,而且藝術仍屬於上層建築中的意識形態,具有意識形態性質。歸根結底,藝術是人對世界的一種精神把握的方式,人們通過藝術達到對世界的認識,也包含著人對自己的認識。而且,藝術中的審美性是其最根本的本質屬性,其意識形態特徵則是隱藏在審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藝術的審美世界具有了更為廣闊和深邃的內涵,因此,我們說藝術活動是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1]
分類標准
迄今,還沒有公認的藝術分類標准。各個藝術理論的派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而且互有交叉,在時間上越靠近現代的藝術分類,就越顯得繁復而且具有爭議。
藝術傳統上包括以下種類:語言藝術(文學,包括詩歌、散文、小說等,播音主持),視覺藝術(繪畫、雕塑,設計),表演藝術(舞蹈、音樂、相聲)。
一般來說,根據表現方式和用途的不同,藝術可分為:
語言藝術(文學、播音等)
造型藝術(繪畫、雕塑、建築等)
表演藝術(音樂、舞蹈、相聲等)
綜合藝術(電影、電視、歌劇、音樂劇等)
比較新的分法,則根據時空性質將藝術分為:
時間藝術
空間藝術
綜合藝術
世界屬於男性嗎?
利維坦
贊2
閱讀376
四大類型
藝術體現和物化著人的一定審美觀念、審美趣味與審美理想。無論藝術的審美創造抑或審美接受,都需要通過主體一定的感官去感受和傳達並引發相應的審美經驗。對藝術的審美分類,主要應根據主體的審美感受、知覺方式來進行。依據這個原則,藝術可以分為語言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和綜合藝術四大類。
語言藝術
語言藝術主要指文學。文學以文字語言(詞語)為媒介,以主體的感知覺為渠道,終作用於大腦,引發主體進行思考,並在思考的過程中體驗並構造審美意象。
作為一個龐大的藝術種類,文學通常包括詩歌、散文、小說等不同體裁。其中,詩歌是最早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它以富有節奏韻律性的語言,直接觸及人的情感,創造了一個超越現實而又只存在於人的心靈之中的情感世界。散文則是較為自由地通過描述某些事件來表達主體思想情感、揭示社會意義的文學體裁,具有題材內容廣闊、語言不受拘束的特點,其審美特點在於藝術表現的自由、靈活和風格的多樣化。而小說以敘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為主,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多側面地塑造人物形象。
簡單地說,文學的審美特徵主要表現為形象性、總體性、間接性和深刻性四個方面。
第一,文學是用文字語言(詞語)來創造形象的藝術。沒有文字語言作為表達手段,文學就不成其為文學,所以高爾基把語言稱之為「文學的第一要素」。當然,僅僅是使用語言還不成其為文學,文學語言乃是形象、優美的藝術性語言,能夠自然地表達特定的審美意象,把閱讀者(文學接受主體)引入文學作品的審美天地。「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就是一種文學(詩)的藝術性語言,它情景交融而又優美動人,使人讀之回味無窮、引發共鳴。
第二,文學可以全面而廣泛地反映人的生活面貌和本質。一方面,文字語言(詞語)與現實世界有著最廣泛的聯系,它實際上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最主要載體,因而,以文字語言(詞語)為表現手段的文學,能夠表現無比廣大的外在世界和復雜的內心世界,有著比其它藝術更全面、更廣闊的認識和表現功能。另一方面,文學可以深入而全面地反映人的社會關系,它所揭示的乃是人同世界的一種總體關系。
第三,文學通過文字語言(詞語)來塑造藝術形象,但文字語言所塑造的形象又必須通過主體想像活動來完成,因此,文學又具有間接性的審美特徵。這就是說,作家用文字語言描寫的形象,只能是一個用語言符號的一定組合所代表的形象,而不是一個物質實體的形象,它必須通過閱讀者的視覺感受能力,誘發再造性想像,並在閱讀者一定心理經驗的參與下,才能在頭腦中轉化為形象。文學中所謂「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說的就是在閱讀者頭腦中的所見所聞。
第四,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文學對人類生活以及藝術家思想情感的反映、表達,有著一定的理性深度,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同時,由於文學作品中的詞義所提供的一切,要受到思維確定性的規范,因而它往往比其它藝術形式更易明確表達創造主體的思想,有著更為明顯的理性力量,能夠使閱讀者由審美體驗直接地趨向認識和思考活動,進而達到明確、深刻的理解深度。可以說,正是由於文學具有這種深刻、細致地表達主體思想的特點,使文學成為所有藝術中蘊含理性內容最為深厚的藝術形式。
造型藝術
所謂視覺藝術即美術,是指通過人的視覺感官(眼睛)及與之相適應的審美手段去傳達和接受審美經驗的藝術。[2]在人的各種感覺器官中,視覺最為復雜、細致和靈敏,同時也是人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外在世界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常常通過視覺活動而被人感知。因而,視覺藝術的種類和樣式也最為豐富,甚至其他藝術也往往需要以視覺感受為基礎來構造藝術形象。
元 吳鎮《漁父圖》
人類從遠古時代就開始了視覺造型的探索,留下了最早的繪畫和雕塑。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以視覺為審美途徑的藝術種類和手段也日漸增多,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美術、書法、攝影等是最為典型的視覺藝術種類。
直觀性是視覺藝術最基本的審美特徵。視覺所直接感知的,是直觀的形狀、色彩(或色調)和質感(質地或體量)及其構成關系。因此,在視覺藝術中,無論是平面(繪畫、書法與攝影)還是立體(雕塑、建築)的造型,都十分重視形式美規律的運用,多樣統一、對稱、均衡、對比、和諧以及圖與底的關系等,都是構成視覺藝術審美特性的重要因素。在視覺藝術中,形式和內容、形象與意味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構成了視覺藝術無比豐富的審美魅力。例如,基於對生命運動變化和不同質感或量感的高度概括能力,線條可以產生直接的審美感染力,不同的線條則能給人不同的審美感受,因此,線條不僅成為繪畫的主要語言要素,也是其他視覺藝術的重要語言。色彩具有影響人的情感的功能,它也是視覺藝術的主要審美要素,不同的色彩配置或色調能使人產生不同的情感傾向,獲得視覺快感並體悟其表現意義。
(一)繪畫和雕塑
繪畫和雕塑都主要運用形、色、質以及點、線、面、體等造型手段構成一定的藝術形象。前者是在二維平面上表現,後者則在三維空間中塑造,造型性是它們最重要的審美特徵。
共37張
抽象畫藝術
由於表現手段不同,繪畫種類非常豐富,而寫實與表現是兩種最主要的方式。寫實性繪畫直接模仿自然和現實事物形象,多用逼真的手段達到特定的具象效果;表現性繪畫側重強調主觀精神,多採取誇張、變形、象徵、抽象等手法直接表達主體情感體驗與審美需要,實現藝術形象的創造。例如,中國畫的特色不僅在於其工具材料(毛筆、宣紙、墨色)有著很大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它高度重視抒發主體的內在精神,強調「以形寫神」、「神形兼備」,追求氣韻、傳神和意境,不是向著客觀世界去研究形象的物質特性,而是為著心靈需要去觸及繪畫的形象性,含蓄、深沉地表現主體精神品質,由此形成中國畫獨特的審美意蘊。
雕塑對於藝術形象的塑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徵性。它以物質實體性的形體,在三維空間中塑造可視、可觸及立體的藝術形象,其審美特性是在空間中獲得的,與雕塑有關的周圍環境也是雕塑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一般來講,雕塑主要通過兩種方式表達:一是清晰地呈現,二是含蓄的暗示。